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再儀
Lee, Tsai-Yi
論文名稱: 從山林走出探看獅情畫蘊-李再儀的水墨創作論述
The Exploration Stepping Out from the Mountain Forest-Lions and Its Spirit Lee, Tsai-Yi's Study of Ink Painting
指導教授: 李振明
Lee, Cheng-Ming
口試委員: 李振明
Lee, Cheng-Ming
莊連東
Chuang, Lien-Tung
李宗仁
Lee, Tsung-Jen
口試日期: 2022/07/29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Fine Arts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Artistic Cre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3
中文關鍵詞: 山林探看石獅辟邪水墨創作
英文關鍵詞: mountains and forests, visiting,, stone lions, warding off evil spirits, Ink creation
研究方法: 調查研究創作與實踐分析田野調查圖像連結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26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0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從山林走出的探看,衍生為獅情畫蘊的創作,緣起童年對石獅的記憶-探獅、畫獅;藝匠「造物取象」後,石獅如何成為守護、辟邪、祈福的瑞獸。其演化歷程、文化意涵、風格,如何成為創作的題材與「石獅雕刻之美」的深刻藝術內涵。此乃為本文由山林出發,以石獅為探看、創作的方向。
      約二千年前,第一隻獅子進貢中國開始,獅子便被神格化:「初名稱狻猊,生有雙翼,具金眸玉爪,獨步無畏,威凜震懾,能伏一切」是群獸駭驚的「猛獸」。魏晉時佛教東傳,「助佛轉輪,作獅子吼」,演化為「菩薩騎乘」之護法「神獸」,唐代為極盛期,為皇族鎮墓「石獸」;宋始流入民間。定型為「瑞獸」,至明清則普及廣泛。且風格有南北之分。
      本文論述第一章緒論敍述石獅的發展沿革與功用,與虎文化、龍文化並列為我國文化的載體,研究的目地、動機、方法和創作理念等。第二章探討獅子來自山林,在東西方的象徵意涵與演變。第三、四章例舉我國歷代及臺灣石獅的發展演變,並加上自繪圗像、表格以詳盡說明石獅的風貌和藝術特色。第五章個人創作解析,分為石獅、與山林兩大系列;加以創作理念、技法的說明。第六章結論,說明石獅與繪畫藝術的轉化及個人研究石獅的心得與期許。
      臺灣「獅文化」,承襲明末之移民閩、粵文化、紮根傳統雕藝,並融合日本狛犬、北方獅形制圖象,常見民間廟宇,具祈福納吉寓意,與台澎金馬泥塑彩獅等,風貌多元,近年金門風獅爺的陸續出土,更成為寶貴的文化資產。
      藝術來自生活,石獅象徵一種精神力量;探看石獅與之對話;為山林連結獅情創作之初衷。

    The exploration from the mountains and forests was derived into the creation of lion love painting Yun, which originated from childhood memories of stone lions - exploring lions and painting lions; after the artisan "created objects and images", how did stone lions become auspicious beasts that guard, ward off evil spirits, and pray for good fortune. How did its evolutionary history,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style become the subject matter of creation and connect with the profound artistic connotation of "The Beauty of Stone Lion Sculpture"。This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is article from the mountains and forests, with stone lions as the direction of exploration and creation.
     About 2,000 years ago, when the first lion was sent to China, the lion was deified: "The first name was Suan,born with wings, golden eyes and jade claws, fearless, majestic and awe-inspiring, capable of subduing everything." The terrifying "Beast". During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Buddhism spread eastward, "helping the Buddha to turn the wheel and making a lion's roar", which evolved into a "sacred beast" for the "Bodhisattva riding". It was stereotyped as "auspicious animal", and it became widespread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And the style is divided into north and south.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first chapter, the introduction, which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of the stone lion, which, together with the tiger culture and the dragon culture, is listed as the carrier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purpose, motivation, method and creative concept of the research.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symbolic meaning and evolution of lions from mountains and forests in the East and the West. Chapters 3 and 4 illustrate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stone lions in my country and Taiwan in past dynasties, and add self-painted statues and tables to illustrate the style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stone lions in detail.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analysis of personal creation, which is divided into two series: stone lion and mountain forest; The sixth chapter concludes, explain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one lions and painting art, and the experience and expectation of personal research on stone lions.
     Taiwan's "Lion Culture" inherits the immigrant Fujian and Cantonese culture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takes root in traditional carving arts, and integrates Japanese komaru dogs and northern lion images. In recent years, the wind lion gods of Kinmen have been unearthed one after another, which hasbecome a valuable cultural asset.
     Art comes from life, and the stone lion symbolizes a kind of spiritual power; visiting the stone lion to talkwith it;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creating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mountains and the forest.

    正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的目的和動機 2 第二節 創作理念 4 第三節 研究的內容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 7 第五節、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山林走出的探看 12 第一節 山林與獅情 12 第二節 藝術創作裡的獅子 13 第三章 中國歷代石獅的演變 21 第一節 獅子的傳入與演化 21 第二節 歷代石獅的風格 24 第四章 臺灣石獅風格 38 第一節 原鄉文化的背景 38 第二節 臺灣島嶼石獅風貌 57 第三節 石獅文化的形式與意涵 68 第五章 個人創作解析 74 第一節 創作主題之分析 74 第二節 創作理念及技法 76 第三節 作品理念分析 78 一、石獅系列作品一六 78 二、山林系列作品七~十 90 第六章 結論 100 第一節 石獅與繪畫藝術的轉化 100 第二節 研究心得與期許 103 參考文獻 106

    參考文獻:
    一、古籍
    楚屈原著,宋洪興祖撰,《楚辭補注》卷1,(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97)。
    漢應劭、民國王利器注《風俗通義校注.祀典.風伯》卷8,( 臺北,漢京文化,1983)。
    東漢班固,《漢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75)。
    東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西域傳贊》卷96,(臺北,鼎文書局,1977)。
    晉郭璞,《穆天子傳》(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
    宋范曄、(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78))
    宋李誡,《營造法式》原著,梁思成注釋卷8-小木作(《梁思成全集》,(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卷7,2001)
    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
    清張廷玉等,《明史》 (臺北, 中華書局,2012)。
    清周凱、呂世宜,《廈門志》卷15〈風俗記、歲時、俗尚〉卷15(下)(福建,玉屏書院刊本卷16,1839,道光十九年)。
    連橫,《台灣通史‧風俗志》(臺北,眾文圖書有限公司,1994)。
    李守孔著,《中國現代史》( 臺北, 三民書局,1973)。
    戚嘉林著,《台灣史》(臺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2007)。
    二、藝術專書
    王浩一,《漫遊府城-舊城老街裡的新靈魂》 (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12)。
    王庭玫,《徐悲鴻繪畫全集》(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
    王國璠《台北市歲時紀》,(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68)。
    史作檉,《水墨十講-哲學觀畫》(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8)。
    江韶瑩,《台灣工藝的發展與變遷上、中、下》(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2)。
    朱良志,《頑石的風流》.(北京,中華書局,2016) 。
    朱國榮,《中國獅子雕刻藝術》(上海,上海書店,1996)。
    何培夫,《台南古蹟之旅》(臺北,遠流出版,1994)。
    何培夫,《臺灣的古蹟與文物》(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97)。
    何培夫,《台南市寺廟石刻圖集》(臺南,台南市政府)。
    何培夫,《臺灣的民俗辟邪物》(台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001)。
    何星亮,《中國自然祟拜》(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何懷碩編《近代中國美術論集》,(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6)。
    余秋雨,《藝術創造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花亦芬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 。
    呂大臨,《考古圖》(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尚永琪,(蓮花上的獅子,圖說歐亞獅子文化》(香港,香港中華書局,2015)
    林衡道,《臺灣勝蹟採訪冊》,第3、5輯(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1979)。
    林書堯,《基本造形學》,(臺北,三民書局,1983)。
    林會承,《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95)。
    李霖燦,《中國美術史稿》(臺北,雄獅圖書公司,1987)。
    李霖燦,《藝術欣賞與人生》(臺北,雄獅圖書公司,1985)。
    李芝崗,《中華石獅雕刻藝術》(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1)。
    李玉珉、林保堯、顏娟英合著《寫給大家的佛教美術》(臺北,東華書局,1992)。
    李乾朗,《淡水鄞山寺修護工程報告書》(臺北,臺北縣政府,1993)。
    李乾朗,《直探匠心》(臺北,遠流出版社,2019)。
    李炷烽、黃國泰,《金門風獅爺調查研究》(金門,金門社會教育館,1994年)。
    李仕德,《金門縣志-土地志》卷2 (金門,金門縣政府,2009)。
    李錫回,《金門史蹟源流-民間信仰,道路村落常見之厭勝物》,(金門,金門縣政府出版,1987)。
    姚一葦,《藝術的奧祕》(臺北,開明書局,1968年)。
    倪再沁,《水墨畫講-文人美學與當代水墨的世紀之辯》,(臺北,典藏雜誌社,2005)。
    涂順徒,《南瀛古廟誌-茅港尾天后宮》,(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
    吳為山,《中國古代雕塑風格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7)。
    吳騰達,《台灣民間舞獅之研究》(臺北,大立出版社,1984)
    吳敏,《徵州石雕藝術》(安徵,安徵美術出版社,1994)。
    John Berger、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出版,2006)。
    范景中主編,《美術史的形狀》第1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 (臺北,華正書局,1984) 。
    徐華鐺、楊古城,《中國獅子藝術》(北京,輕工業出版社,1991) 。
    徐華鐺,《中國傳統形象圖說:獅子》(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7) 。
    莊伯和,《中國繪畫史綱》(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7) 。
    莊伯和,《中國雕刻藝術》,(臺北,文建會,1988)。
    莊伯和,《民俗美術探訪錄》(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
    莊連東、王源東,《臺灣當代水墨特殊技法》(臺北,全華圖書公司,2015) 。
    張安治,《墨海精神-中國畫論縱橫談》(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 。
    張耘書,《臺南媽祖信仰研究》 (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3)
    孫美蘭,《所要者魂-李可染的藝術世界》(臺北,宏觀文化事業,1993)
    黃賓虹、張大千等,《中國畫論集》(臺北,華正書局,1986) 。
    黃蘭櫻,《雲林縣寺廟文化專輯》下,(雲林,雲林縣立文化中心,1995)。
    梁啟超,《飲冰室全集。三十自述》(臺灣,文化圖書公司,1970)。
    梁思成,《中國雕塑史》(臺北,明文書局,1987)。
    郭繼生,《美感與造形》(臺北,聯經出版社,1995)。
    郭因,《中國古典繪畫美學》(臺北,丹青圖書公司 1987)。
    郭哲銘,《浯鄉小事典》(金門, 金門縣文化局,2006)。
    陳兆復,《中國畫研究》(臺北,丹青圖書公司,1987) 。
    陳磅礡,《台灣石獅錄》(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13)。
    陳炳容 ,《金門風獅爺》(臺北,稻田出版, 1996)。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北,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臺銀本)。
    葉朗,《觀物-哲學與藝術中的視覺問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董芳苑,《認識台灣民間信仰》(臺北,長青文化,1991)。
    楊天厚、楊易淳,《金門風獅爺、新郎燈及剪黏調查實錄》(金門,金門縣政府,2013)。
    楊天厚,葉鈞培,《守護的神祇,金門風獅爺與避邪物》(金門,金門縣政府,2017)。
    楊天厚、林麗寬《金沙鎮志-導覽篇》,(金門,金門縣政府)。
    雷敏男,《淡水福祐宮鐘鼓樓落成紀念》(新北市,淡水福祐宮管理委員會,2004)。
    潘元石,《 民俗版畫大觀》,(臺北:文建會。1991)。
    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臺北,城邦文化出版,2001)。
    漢寶德,《美感與境界-漢寶德再談藝術》(臺北,典藏藝術家出版社,2011)。
    漢寶德, 《東西建築十講》. (臺灣, 天下文化, 2013)。
    劉述先,《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臺北,立緒文化,2001)。
    劉甫琴,《文藝心理學》(臺灣,臺灣開明書店,1969)。
    譚旦冏,《中華藝術史綱》(台北,光復書局,1972)。
    樓慶西,《獅子》(香港,三聯書店,2019)。
    鄭博偉,《中國傳統吉祥文化圖說-祥禽瑞獸》(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19)。
    矢內原忠雄,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
    康丁斯基,吳瑪琍譯《藝術的精神性》(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5)。
    三、論文、期刊
    張玉珍,《台灣寺廟石雕藝術》(臺灣,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
    許蕙真,《台灣獅文化的圖像分析》( 臺北,臺北藝術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黃惠汶,《台灣石獅藝術風格演變之初步研究》-以戰前(1945年)為範圍》(臺灣,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7)。
    楊淑嬌,《獅情畫意-陰陽美學的繪畫創作研究》(臺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造形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楊仁江,《澎湖石敢當保存對策之研究》(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9)。
    楊璟惠,《佛教修行「方便」之義理解析-從漢譯字詞到佛經經典的理解》(臺灣,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江韶瑩,〈手底乾坤話工藝〉(《台灣美術總論》14.15.16期)(臺北,聯經出版圖書,2022)
    江韶瑩,〈傳統建築裝飾藝術的保存與傳承初探〉(《傳補藝術研究2期》臺北,臺北藝術大學藝術研究所,1996)。
    李榮聰,〈日治時期臺灣的神社狛犬建置變革之探討上,下〉(《臺灣文獻》卷57,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6)。
    李如珊,〈匠心築夢—中國傳統民居裝飾藝術-東陽明清木雕展〉(杭州,西湖博物館特展,2017)。
    李建緯、張志相著,〈彰化定光佛廟調查與研究-其歷史、信仰與文物〉(《臺灣文獻》64,2013)。
    林偉功,〈獅文化源流初探〉(《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7期,台北,國立國父紀念館,2001)。
    莊伯和,〈中國造型〉,(臺北,光華畫報雜誌社,1989)。
    莊 申,〈中國的獅子雕刻〉(《美育月刊》,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40期,1993)。
    那志良,〈有翼獸與辟邪〉(《故宮文物月刊》23期,1985)。
    俞劍華,〈東晉顧愷之《論畫》〉(《考古學報》2期,1964)。
    俞建華,〈遷想妙得〉(《中國畫》創刊號,1957)。
    袁德星,〈殷墟的石雕藝術〉(《文物光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0)。
    馬國權,〈黃賓虹畫論初探〉,(《名家翰墨》HAN MO 15,1991)。
    陳磅礡,〈臺灣神社的三對石獅上〉《臺灣文獻》卷59,2008)。
    楊古城,〈中國獅子造型〉(《東南文化》2期,南京,南京博物館,2000)。
    潘元石,〈風獅爺〉,(《雄獅美術》106, 1979)
    潘元石《民俗版畫大觀》,(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1)。
    劉向陽,〈石雕凝神韻,盛唐氣象存-凋乾陵石雕群及其組合象徵的含義〉(《故宮文物月刊》卷19-6,2001)。
    John Berger著,林政國譯,〈觀看之道1〉《當代》37期,(臺北,合志文化,     1989)
    四、畫冊、圖錄
    《中國歷代藝術-雕塑篇》(臺北,臺灣大英百科,1995)
    《中國畫家名作精鑒-奇石風流》(浙江,浙江攝影出版社,2019)。
    《宋元木雕佛像精品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7)。
    《宋代書畫冊頁名品特展(臺北》(臺北故宮博物院,1995)。
    《故宮書畫圖錄》12.14冊,(臺北,臺北故宮博物院,1994)。
    《蘆溝橋石獅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市豐臺區蘆溝橋文化處,2019)。
    陳慧霞、李玉珉編,《雕塑別藏-宗教編特展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7)。
    五、其他
    王國璠,《台北市歲時紀》,(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68) 。
    王湘文、何炎泉、陳建志,《故宮動物園》(故宮特展導覽手冊,2019)。
    朱立元,《美學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李梅樹紀念博物館https://www.limeishu.org.tw/。
    沈柔堅,《中國美術辭典》(台北,雄師圖書公司,1989)。
    蕭瓊瑞、丁清石,《 臺灣大百科全書》,(臺北,文化部,2009)。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山林。臺灣學術網路第六版。
    文化資產,《縣定古蹟鎖港南北塔調查研究》(澎湖。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大英博物館百科全書》(臺北,臺灣大英百科,1995)。
    《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
    《地名辭書》(卷6)澎湖縣(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96)。
    《法華經》(臺北,玄奘印刷文化,2020)。
    《佛光山電子大藏經-淨土藏》〈東林十八高賢傳外四部〉(高雄,佛光山宗務委員會,1983)。
    《咱的故事-2018桃園閩南人文藝術/建築篇》(桃園,桃園市政府文化局,2018)
    《彰化縣客家族群分佈調查》(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2005)。
    《澎湖的石敢當》(連江縣,連江縣政府,1993)。
    《鄞山寺調查研究》(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1988)。
    《臺灣民俗文物辭典》,(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2)。
    六、網路資源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址 https://ctext.org/wiki.pl/
    《名畫檔案》,浪漫(舵手)主義的獅子,德拉克漥Eugene Delacroix 1798 ~ 1863 French  https://www.ss.net.tw/
    非池中藝術網:https://artemperor.tw/art/videos/57遷想妙得-《中國近現代書畫擷萃》。
    百度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3605446378759335 徐悲鸿《雄狮》。
    https://www.christies.com/features/XBH-Slave-and-Lion-11655-1.aspx?sc_lang=zh 徐悲鸿《奴隸與獅》
    李梅樹紀念博物館https://www.limeishu.org.tw/
    臺閩地區公私立博物館專輯-博物館巡禮
    https://park.org/Taiwan/Culture/museum/twnmsu/sec069.htm
    祀典大天后宮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02&t=6034999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臺閩地區公私立博物館專輯-博物館巡禮(檢索日期 110/8/7)
     http://park.org/Taiwan/Culture/museum/twnmsu/sec069.htm
    金門縣政府官網 https://kinmen.travel/zh-tw/travel/all/the-wind-lion
    金門文化局網站https://cabkc.kinmen.gov.tw/asset?uid=75&pid=4。
    臺灣大學網路教學網課程,《西方藝術風格》http://vr.theatre.ntu.edu.tw/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