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舒兆民 Shu, Zhao-min. |
---|---|
論文名稱: |
網路華語語體及文化課程教學設計 A Study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to Construct an Internet Web-based Course about Chinese Register and Its Culture |
指導教授: |
信世昌
Hsin, Shih-Ch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畢業學年度: | 9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99 |
中文關鍵詞: | 華語文教學 、華語語體 、文化教學 、教學設計 、網路教學 |
英文關鍵詞: |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CSL), Chinese Register (Style), Culture teach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Internet Web-cours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090 下載:23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語言與文化的關係至為密切,特別是受到文化因素影響下的語體交際,這是依憑著標的語交際文化的作用,而必須採取因時因地因人而使用的語體。漢語文化影響下,語體型式可大分固化式的書面語體以及動態性的口語表達。學習語言技能的聽說讀寫譯之外,將文化導入語言課程的教學乃是必要的手段。本研究發現,學習者對於文化的學習極具學習興趣,咸認為漢文化牽動了交際語體的選擇,故欲得體地使用華語,在華語文課程中於漢文化層面的揭示教學,則是教學過程中極重要的一環。
華語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數最多的語言,且以華語文學習者遍布全球與學習者背景差異之大的情形來看,網路科技運用於教學乃是最佳的選擇。外語學習時最困難的瓶頸,在於無法正確地溝通,尤其是對於語境或語用的解讀失誤,錯用了標的語言的型式。華語學習者在初中級階段,適逢易產生文化衝擊的時候,也正需要交際文化的指引。本論文中係以探討漢語語體與文化的關係為內容,語言課程設計為研發的核心,以網路課程為手段工具,設計情境式的、組織學習社群的、與泛讀泛寫為學習方法的一套華語課程教學。
本研發從相關文獻探討與應用,並評比現有的相關教學資源,建立網路華語語體及文化課程之設計模式,藉由線上初試,獲取對未來實驗與再循環修正發展的啟示。教學流程中以策略教學帶動學習者建構式的知識與文化學習,與線上教師同儕間組成學習社群,進行寫作活動的文化交流與認知學徒制式的漢語語言文化學習,於泛讀與泛寫的活動中,加強學習者能夠正確地輸出華語語體。
本研究針對網路華語語體與文化課程教學設計進行探討,確認其重要性。實際的課程製作發展,則以節俗文化中的中國「年節」節慶為單元教學設計之範圍,運用系統化教學設計課程,以華語的語體與文化為內容,網路科技為工具,從分析、評比參考相關資料、建立整體網頁課程環境、編寫網頁教材實作、撰寫教學手冊與指引、到初測修正與使用者訪談意見等等步驟,強調理論與實際兼顧,並於過程中一一找出困難與問題癥結,加以克服,或以為借鑑,提出本研發之結論與建議,盼能提供教學界與學術界於未來設計相關的華語語體及文化課程之參考。
Language and culture influence each other, especially the respect that the registered (stylistic) communication influenced by culture. Speech intercourse of register forms is according as that, where and when to be happened, whom talked to, and the like. Chinese styles affected by its culture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main sorts. One is written forms that are fixed and the other is oral that are alterative. As stated above, it is necessary that the language course should be designed with closely immersion injecting instructing its cultural factors. After my researching, it is true that TCSL’s learners are more interested in learning Chinese culture.
Nowadays, the people who learn Chinese as second language are so mass and widespread in the world. There are a lot of differences in Chinese-learning background between them. It is a better choice that learning Chinese or getting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is by Internet technology. Besides, to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s, for example, culture shock, of learning second language, it is important that learners can understand the context and can decode speakers’ meanings or intentions on pragmatic dimension between lines or in conversations. The study aims to do the research about interrelations of Chinese and its culture. And then, the main development of the curriculum is to establish an Internet web-course model in which adapts some theories, such as constructivism, situated learning, meaningful process-oriented writing, learning community,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and teaching & learning strategies by systematic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this thesis, I first do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n evaluate some concerning teaching resources-- some Internet Web-courses, learning CDs, and textbooks. Furthermore, I have made a teaching unit, “Chinese New Year”, to undergo the following pilot study. In the course, the core activities are that learners have to surf more materials in some webs expect the web-course and then post their articles (assignments). Teachers on-line and students have to discuss Chinese and its culture regarding each other. By means of the pilot study, I’ve received many suggestions and derive inspiration to revise my course designing. The results and suggestions I attained are displayed in the final. Moreover, the experience 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could also benefit others, not only TCSL but also language teaching.
中文部分:
丁金國. 1998.<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體意識>.於《漢語文化研究》第6輯.頁243-269.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卜皚瑩. 1997.<文化比較與中文學之互動----“龍與楓”>.於《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上).頁85-90.台北: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于君明. 1997.<淺談如何將文化因素溶入漢語辭彙教學中>.於《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上).頁149-156.台北: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于君明. 2000.<文化因素溶入課程之設計構想>.於《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第五冊》(教學應用組).頁265-271.台北: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方淑如. 2001.(中譯本)《語言教師指南》.Maximiano Cortes Moreno. 2000. 《Guia para el professor de idiomsa》台北: 冠唐國際圖書有限公司.
王永炳. 1997.<華語文教學中的文化因素教學>.於《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上).頁103-110.台北: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王建華.2000.<國語文教學的基本概念與指導>.於《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 4.頁217-230.台北: 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指導委員會.
王培光. 2000.<寫作語感的研究>.於《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第三冊》(教學應用組).頁321-328.台北: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王淑燕.陳光達.俞智敏.1998. (中譯本)《文化》. Chris Jenks. 1996.《Culture》.台北: 巨流圖書公司.
王維成. 1988.<現代漢語語體的分類問題>.於《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87.04.頁97-102.廣州: 萊佛士書社.
王燕超. 1997.<網際網路與遠距學習>.於《臺灣教育》560期.頁17-21.台北: 臺灣教育.
北京經濟學院(編著). 1992.《寫作新教程》.北京: 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
北京語言學院漢語學院(編). 1996.《語言文化教學研究》.北京: 華語教學出版社.
左思民. 2000.《漢語語用學》.河南: 河南人民出版社.
田耐青. 1996.<認知學徒制及其對成人教育教學設計之啟示>.於《臺北師院學報》9.頁1-18.台北: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申小龍. 1996.《文化語言學論綱》.廣西: 廣西教育出版社.
伍鐵平. 1998.《語言和文化評論集》.北京: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朱金華. 1996.<語用失誤的成因與對策>.於《江漢大學學報》13: 1. 頁60-63.武昌: 江漢大學.
朱則剛. 1996.<建構主義對教學設計的意義>.於《教學科技與媒體》26.頁3-12.台北: 教學科技與媒體.
何自然. 1988.《語用學概論》.湖南: 湖南教育出版社.
吳士文. 1986.<現代漢語的語體及其分類>.於《語體論》.頁119-129.安徽: 安徽教育出版社.
吳宗立. 2000.<情境學習論在教學上的應用>.於《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 3. 頁157-164.台北: 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
吳明清. 1999.《教育研究》.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吳森. 1978.《比較哲學與文化(一)》.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
吳森. 1979.《比較哲學與文化(二)》.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
吳會芹. 1997.<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流>.於《民俗研究》1997: 2.頁12-14.山東: 濟南大學.
呂中瑛. 1997.<將電腦與課程結合的多樣化華語文教室>.於《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下).頁263-270.台北: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呂中瑛. 1999.<中文網路課程之設計與應用>.於《華文世界》92..頁33-41.台北: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呂必松. 1996.《對外漢語教學發展概要》.北京: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呂美卿、潘茜. 1997.<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障礙>.於《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 3.頁71-76.杭州: 浙江師大.
呂益彰、張基成. 2001.<網路學習社群中討論區使用情況及影響使用因素之實證研究>.於《第五屆全球華人學習科技研討會暨第十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780-786.中壢: 中央大學.
李世忠. 1999.《教學科技:評鑑與應用》.台北: 五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李宗薇. 2000.《教學設計理論與模式的評析及應用:以師院社會科教材教法的教學設計為例》.台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延福. 1995.<語用學研究與交際能力培養>.於《山東大學學報: 哲社版》1995.03. 頁63-70.濟南: 山東大學.
李威熊. 1985.《中國文化精神的探索》.台北: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李振清. 1984.<文化差異對華語教學的影響>.於《第一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材教法組).頁631-640.台北: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李愷. 2000.<話裡與話外----華語教學中的語境與背景>.於《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第五冊》(教學應用組).頁25-29.台北: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李櫻. 2000.<漢語研究中的語用面向>.於《漢學研究》18期. 頁323-356.台北: 漢學研究中心.
沈中偉. 1995.<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的學習理論基礎研究>.於《視聽教育雙月刊》36: 6.頁12-25.台北: 師大視聽教育館.
沈翠蓮. 2001.<教學設計模式的概念和應用>.於《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 2.頁174-189.台北: 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指導委員會.
沈錫倫. 2001.《民俗文化中的語言奇趣》.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沈薇薇. 2000.<跨中英兩文化(語言)差異的詞彙學習法比較:華文教學的拓展方向>.於《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第四冊》(教學應用組).頁252-263.台北: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汪中文、孫光天、黃秀霜等. 1999.《電腦輔助國語文教學----國民小學國字筆順電腦輔助教學系統成果報告》.台南: 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汪中文. 1996.<學術網路在華語文教學上之運用>.於《第一屆紐西蘭華語文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紐西蘭: 中華書院.
汪中文. 1997.<學術網路上的訓詁學教學相關資源及其運用>.於《訓詁論叢》第2輯.頁457-467.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汪中文. 1999.<師院文字學的多媒體教學>.於《第一屆全球華文網教育研討會》.台北: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汪中文. 2001.<簡介國民小學國語科進修網站>.於《第二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邢福義. 1990.《文化語言學》.湖北: 湖北教育出版社.
周小兵. 1996.<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於《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06.頁102-124.廣州: 中山大學.
周思源(主編). 1997.《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北京: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周健. 2000.<論文化混融語境中的交際>.於《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第五冊》(教學應用組).頁31-40.台北: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周萍. 1994.<華僑學生之文化衝擊與適應>.於《第四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報告組).頁173-188.台北: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周漢光(主編). 1998.《閱讀與寫作教學》.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
周慶華. 1999.《語言文化學》.台北: 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周質平. 1990.<編寫對外漢語教材之我見>.於《第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上).頁1-6.台北: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林奇賢、沈滄鉉. 2000.<網路主題探索式課程與應用環境的設計>.於《亞太成人教育》1: 1.頁1-23.台北: 亞太成人教育學會.
林奇賢. 1998.<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於《資訊與教育》67期.頁34-50.台北: 資訊與教育.
林玫紅. 2000.《情境式留學英語非同步教材之研發:從英語教學文化面向出發》.台北: 淡江大學科技教育所碩士論文.
林振欽. 2001.<特教網路教學平台之規劃與評估>.於《高雄師大學報》12期.頁215-228.高雄: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林聆慈. 2002.<中小學國文教學優質網站介紹>.於《國文天地》17:11.頁25-35.台北: 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林雪芳. 1999.《商業華語短期密集課程設計》.台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壽華. 1999.《外語教學概論》.台北: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邵敬敏(主編). 1995.《文化語言學中國潮》.北京: 語文出版社.
邱貴發. 1998.<網路世界中的學習:理念與發展>.於《教育研究資訊》.頁20-27.台北: 師大教育研究中心.
信世昌. 1994.<國文教學的本質與多媒體設計>.於《教學科技與媒體》16期.頁45-51.台北: 教學科技與媒體.
信世昌. 1995.<華語文教學的科「技」整合>.於《華文世界》78期.頁1-8.台北: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信世昌. 1997a.<電腦網路「對外漢語教學」之因素分析與設計>.於《第五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428-432.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信世昌. 1997b.<華語文教學之「領域」思考>.於《華文世界》84期.頁17-24.台北: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信世昌. 1997c.<遠距教學與華語文電腦網路教材之發展>.於《華文世界》83期.頁1-12.台北: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信世昌. 1999.<使用視訊會議系統做為遠距教學之探討>.於《第三屆國際電腦多媒體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387-394.
信世昌. 2000a.<針對外籍人士的網路華文寫作課程之設計>.於《新世紀、新科技、新學習》頁319-328.台北: 台灣書局.
信世昌. 2000b.<遠距教育的反思: 社會需求、教育定位及實施方向>.於《教學科技與媒體》49期.頁21-26.台北: 教學科技與媒體.
信世昌. 2000c.<建立多元開放的外國語教育制度>.於《社教雙月刊》2000.06.頁28-30.台北: 社教雙月刊.
信世昌. 2001.《華語文閱讀策略之教程發展與研究》.台北: 師大書苑.
信世昌. 2001a.<從中文的觀點看網路教育>.於《臺灣教育》607期.頁53-59.台北: 臺灣教育.
信世昌. 2001b.<華語文應用寫作教學網之規劃與實驗>.於《第二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117-123.台北: 行政院僑務委員會.
姚道中. 1997.<略談網際網路的中文教學資源>.於《教學科技與媒體》36期.頁29-39.台北: 教學科技與媒體.
施玉惠. 1979.<文化與外語教學的關係>.於《亞太地區語言教學研討會論文集》1979.
洪榮昭、劉明洲. 1999.《電腦輔助教學設計原理與應用》.台北: 師大書苑.
胡文仲(主編). 1994.《文化與交際》.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胡文仲. 1992.<文化教學與文化研究>.於《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01.頁47-52.北京: 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胡習之. 2000.《語言交際美學》.北京: 中國文聯出版社.
胡裕樹、宗廷虎(主編). 1986.《語體論》.安徽: 安徽教育出版社.
徐家禎. 1997.<談談基礎語言課中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結合的問題>.於《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上).頁91-102.台北: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徐烈炯. 1996.《語意學》(台灣版).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高實玫. 1993.<過程寫作教學觀的理論及應用在大學寫作課程的教案設計>.於《第十屆英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49-64.台北: 文鶴.出版社.
高豫、沈易達. 1994.<電腦輔助寫作在華語文之應用>.於《第四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材教法組).頁229-238.台北: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崔成萍. 1987.<從文化差異到文化共識: 談華語教學的落實>.於《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上).頁95-102.台北: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崔希亮. 1995.<現代漢語稱謂系統與對外漢語教學>.於《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第五次學術討論會》.
常敬宇. 1994.<語體的性質及語用功能>.於《修辭學習》1994.04.頁7-10.北京: 修辭學習出版社.
常敬宇. 2000.《漢語詞彙與文化》(台灣版).台北: 文橋出版社.
張仁青. 1980.《應用文》.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張世聰. 2002.<資訊融入國文教學舉隅>.於《國文天地》17:11.頁17-24.台北: 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張欣(主編). 2000.《中國社會文化禮俗》(中日對譯).上海: 上海大學出版社.
張秋成. 1998.<文化素養與作文教學>.於《國小作文教學與文化互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5.花蓮: 花蓮師院語教系.
張祖忻、朱純、胡頌華. 2000.《教學設計原理與方法》.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
有限公司.
張基成、唐宣蔚. 2001.<建構大學網路學習社群之經驗及相關問題研究>.於《第五屆全球華人學習科技研討會暨第十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772-779.中壢: 中央大學.
張德鑫. 1996.《中外語言文化漫談》.北京: 華語教學出版社.
張霄亭、信世昌. 1996.<華語情境式多媒體教學課程軟體發展需求>.於《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319-328.台北: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張霄亭. 1997.<互動式遠距教學在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於《視聽教育》229期.頁1-6.台北: 師大視聽教育館.
教育部. 2000.《教育統計年鑑》.台北: 中華民國教育部出版.
曹逢甫. 1993.《應用語言學的探索》.台北: 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梁祖國(主編). 1995.《語文教師談語文學習方法》.廣州: 暨南大學出版社.
畢繼萬、張德鑫. 1997.<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文化研究的問題>.於《中外語言文化漫談》.頁78-91.北京: 華語教學出版社.
畢繼萬. 1996.<「禮貌」的文化特性研究>.於《對外語言文化對比與對外漢語教學》(趙永清主編.1997).頁376-391.北京: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盛炎. 1994.<跨文化交際中的語體學問題>.於《語言教學與研究》1994.02.頁152-164.武漢: 華中師範大學.
符淮青. 1985.《現代漢語詞匯》.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郭俊賢、陳淑惠. 1999.(中譯本)《多元智慧的教與學》.Linda Campbell, Bruce Campbell, Dee Dickinson. 1999. 《Teaching & Learning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台北: 遠流出版社.
陳正昌. 2000.(中譯本)《教學設計原理》.Gagne, Robert M. & Briggs, Leslie.
1979.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2nd)》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陳申. 1997.<海外華文教材中真實性與交際性>.於《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上).頁141-148.台北: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陳申. 2000.<語言文化互動綜合教學模式>.於《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第五冊》(教學應用組).頁41-54.台北: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陳申. 2001.《語言文化教學策略研究》.北京: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陳曼麗. 1987.<精確語法分析及電腦輔助教材之編寫>.於《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上).頁141-150.台北: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陳曼麗. 2000.<台灣在二十一世紀華語文教學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於《「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教學應用組論文集第四冊》.頁2-5.台北: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陳國明. 1987.<文化價值取向與語言: 兼談海外華語文教學>.於《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上).頁39-52.台北: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陳國明. 1990.<語言學習與文化知識: 海外華語文教學的理論與實際>.於《第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上).頁183-194.台北: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陳智弘. 2002.<古典與科技牽手>.於《國文天地》17:11.頁11-16.台北: 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鳳如. 1999.<閱讀與寫作整合的教與學>.於《學生輔導通訊》.頁20-29.台北: 學生輔導通訊.
陳璧清、高實玫、史堪龍、李元墩. 1997.<網際網路在英文寫作之應用>.於《第六屆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80-112.台北: 文鶴.出版社.
陳懷萱、舒兆民、林巧婷. 2001b.<遠距華語私人書信之教學設計與實驗>.於《第二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124-134.台北: 行政院僑務委員會.
陳麗美. 1998.<全方位的互動教學設計>.於《華文世界》89期.頁13-18.台北: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陳耀南(主編). 1998.《應用文大全》.香港: 讀者文摘遠東有限公司.
傅鴻礎. 1999.<國際網路、多媒體與中文教學芻議>.於《華文世界》92.頁25-32.台北: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勞思光. 1993.《中國文化路向問題的新檢討》.台北: 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彭增安. 1997.<論跨文化交際中語言的語用失誤>.於《漢語學習》1997.5.頁40-43.吉林: 漢語學習編輯社.
曾金金. 1997.<華語文教材的文化走向>.於《華文世界》84期.頁30-35.
台北: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程裕禎. 1998.《中國文化要略》.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舒兆民、陳懷萱、林巧婷. 2001c.<網際網路上的華語文教學設計---「婚」的教學嘗試>.於《第二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135-143.台北: 行政院僑務委員會.
舒兆民. 2001a.<漢語語體交際的文化因素與教學應用---佐以兩個個案研究>.於《修辭論叢》第3輯.頁56-93.台北: 洪葉文化事業公司.
舒兆民. 2001d. <從文化現象對比看漢語「語體交際」及其教學應用>. 於《第五屆全球華人學習科技研討會暨第十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1214.中壢: 中央大學.
舒兆民. 2002a.<遠距華語文化與語體教學試探>.於《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 5. 2002.02.頁60-75.台北: 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指導委員會.
舒兆民. 2002b.<從語用面向分析中、英「設問」修辭>.於《修辭論叢》第4輯.頁170-208. 2002.06.台北: 洪葉文化事業公司.
舒兆民. 2002c.<「什麼」的語用分析>.於《中國文化》2002.台中.
舒兆民. 2002d.<台語文白異讀現象淺析及教學建議>.於《臺灣風物》2002.06.台北: 臺灣風物雜誌社.
馮學鋒. 1996.<漢語交際中的語用原則>.於《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 頁74-78.湖北: 湖北大學.
黃文山. 1968.《文化學體系》.台北: 臺灣中華書局.
黃政傑. 1991.《課程設計》.台北: 東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黃博榮. 2001.《實用對聯大全》.台南: 文國書局.
廈門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研究所編. 1996.《語言符號與社會文化》.福建: 福建人民出版社.
楊昭儀、徐新逸. 1997.<建構網路學習社群的教學設計模式>.於《視聽教育雙月刊》39: 3.頁15-27.台北: 師大視聽教育館.
楊美雪. 1996.<由教學設計觀點論需求評估的模式與內涵>.於《教學科技與媒體》26.頁29-35.台北: 教學科技與媒體.
楊美雪. 1997. <教學設計的定義與定位>.於《臺灣教育》560期.頁12-16.台北: 臺灣教育.
楊德峰(主編). 1999.《漢語與文化交際》.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楊龍立、潘麗珠. 2001.《統整課程的探討與設計》.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葉景烈. 1986.<語體二題>.於《語體論》.頁37-46.安徽: 安徽教育出版社.
葉德明. 1996.<華語對外教學之現在與未來>.發表於「國際文教交流研討會」.教育部主辦.台北.1996.06.14-15.
葉德明. 1999.《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華語文為第二語言教學理論芻議》.台北: 師大書苑.
葛亦愚、高豫、施朝正. 1990.<電腦輔助教學在華語文教學上的應用---ㄅㄆㄇ家族>.於《第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下).頁237-248.台北: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對外漢辦. 1994.《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北京: 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漢語水平考試部.
趙永新(主編). 1997.《漢外語言文化對比與對外漢語教學》.北京: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趙吉惠. 1994.《中國文化導論》(繁體字版).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趙金銘. 1997.《漢語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北京: 語文出版社.
趙賢州(主編). 1996.《對外漢語教學通論》.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劉珣. 2000.《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劉渼. 2000a.<國文教學與網路----網站介紹篇>.於《國文天地》16:1.頁94-103.台北: 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劉渼. 2000b.<國語教學與網路----應用篇>.於《國文天地》16:2.頁90-99.台北: 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劉渼. 2002.<國語文「網路探索式學習」----以新詩教學為例>.於《國文天地》17:11.頁4-10.台北: 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潘桂成. 1995.<語文之文化地理透視>.於《教學與研究》17期.頁313-329.台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
蔡志禮. 1997.<資訊科技的全方位應用---二十一世紀新加坡中文教學的新理念>.於《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上).頁389-396.台北: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蔡信發. 1993.《應用文》.台北: 萬卷樓出版社.
蔡錫濤、楊美雪. 1996.<情境式學習的教學設計>.於《教學科技與媒體》30期.頁48-53.台北: 教學科技與媒體.
談彥廷、鄒兆玲(編著). 1999.《活學活用應用文》.香港: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鄭振賢. 1986.<國外語體研究簡說>.於《語文導報》1986.04.頁35-36,51.杭州: 杭州大學中文系.
鄭晉昌. 1993.<從幾個學科教學系統談起>.於《教學科技與媒體》12期.頁3-14.台北: 教學科技與媒體.
鄧炎昌、劉潤青. 1991. Language and Culture (《漢語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英中對譯).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魯寶元. 1999.《漢語與中國文化》(中日對譯).北京: 華語教學出版社.
黎運漢. 2000.《漢語風格學》.廣州: 廣東教育出版社.
黎運漢. 2000.<修辭與文化背景>.於《修辭論叢》第2輯.頁487-514.台北: 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盧國屏(主編). 2001.《文化密碼──語言解碼》.台北: 學生書局.
默耕(主編). 1994.《經典教學方法薈萃》.福建: 福建教育出版社.
戴昭銘. 1996.《文化語言學導論》.北京: 語文出版社.
謝文慶、孫暉(主編). 1998.《漢語言文化研究》第6輯.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謝金美、汪中文. 1997.《師院文字學的多媒體教學第二年成果報告》.台南: 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育部顧問室委託專業計畫).
謝登旺. 2002.<大學「應用文」課程之基礎與發展>.於《國文天地》17:12. 頁5-12.台北: 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顏永進、何榮桂、吳正己. 2001.<我國大學校院遠距教育實施現況與問題>.於《視聽教育雙月刊》43: 2.2001.10.頁23-42.台北: 師大視聽教育館.
魏瑞琴. 1990.<論中文電腦輔助教學與學習認知因素.電腦使用設計及學習態度之相互作用: 南加大「孔夫子」電腦輔助教學系統之使用評估Ⅱ>.於《第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下).頁275-292.台北: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羅家瑞. 1994.<南非大學為遠距離學習者提供以遠距教學方式教授中文課程的發展>.於《第四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報告組).頁7-20.台北: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羅常培. 1989.《語言與文化》.北京: 語文出版社.
羅清水. 1998.<認知心理學理論對電腦輔助教學設計發展與成效之影響>.於《研習資訊》16: 1.頁1-15.台北: 教師研習會.
羅肇錦. 1990.《語言與文化》.台北: 國文天地雜誌社.
顧曰國. 1994.<禮貌、語用與文化>.於《文化與交際》(胡文仲主編)1994.08.頁496-511.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顧嘉祖、陸昇(主編). 1998.《語言與文化》.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西文部分:
Andrew, D. & Goodson, L. 1995.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odel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Past, Present, Future. pp.161-182. Libraries Unlimited.
Amade M. Padilla, Halford H. Fairchild, Concepcion M. Valadez. 1990. Bilingual Education: Issues and Strategies. California: Corwin Press, INC.
Bates, A.W. 1995. Technology, Open Learning and Distance 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
Biq, Yung-O. 1988. From Focus in Proposition to Focus in Speech Situation: ”CAI” and “JIU” in Mandarin Chinese.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16:1. pp.72-108. U.S.A.
Biq, Yung-O. 1990. Question words as hedges in conversational Chinese: A Q and R exercise. Pragmatics and Language Learning, Monograph Series 1. ed by L.B. Bouton and Y. Kachru. pp.141-157. Urbana-Champaign: University of Illions.
Brown & Ford. 1961. Address in American English.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2. pp.454-462 U.S.A.
Brown, Douglas H. 1994.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egents.
Brown, James Dean. 1995. 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Lnc.
Chang, Sheng-yong. 1993. Proposal of A Checklist for Evaluating Courseware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on A Self-access Basis. A Master Thesis. Taipei: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glish,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 Chin-chuan. 1995. Proactive Guidance in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w Technologie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inese. pp.1-13. San Francisco (CLTA).
CLTA. 1999. CLTA1999 Chinese Enrollment Survey.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Cooper, C.R. & Odell, L. 1997. Evaluating Writing: Describing, measuring, judging. Urbana: Ill.: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 U.S.A.
Dick, W. & Carey, L. 1985.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 Scott: Foreman and Company.
Eastmond, D.V. 1995. Alone but Together: Adult Distance Study through Computer Conferencint. Oesskill, Nt: Hampton Press.
Fasold, Ralph. 1990. Language and Sex.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 (Ch. 4) Basil Blackwell.
Fasold, Ralph. 1990. The quantitative study of speech.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 (Ch. 5) Basil Blackwell.
Gerlach, V.S. & Fly, D.P. 1980. Teaching and Media: A systematic approach.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ill.
Grundy, Peter. 2000. Doing Pragmatics.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u, Yueguo. 1990. Politeness phenomena in modern Chinese. Journal of Pragmatics 14. pp.237-257. U.S.A.
Gumperz, J. Jupp, T.C. & Roberts, C. 1979. Cross talk: a Study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Industrial Language Training.
Heinich, Robert [et al.]. 1996.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ill.
Holmes, Janet. 1992.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London: Longman.
Hsin, Shih-Chang. 1997. Chinese Distance Teaching: An NTNU-UH Project. Paper presented at 1997 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ACTFL) Annual Conference. 20-23, 1997. Nov Nashville, Tennessee, U.S.A.
Hudson, R.A. 1996. Sociolinguistics. (2nd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ck C. Richards and Theodores S. Rodgers. 1986.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oan Kubin & Irene Thompson. 1982. How to Be a Good 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er. Boston: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Lnc.
Jones, A. 1982. Attention to Rhetorical Form while Compos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In C. Campbell, V. Flashner, T. Hudson, and J. Lubin (Eds.), Proceed of the Los Angeles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Forum, Vol. 2. pp.130-143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Kenneth Hyltenstam & Loraine K. Obler. 1993. Bilingualism Across the Lifespa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ech, Geoffrey. 1983. The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don: Longman.
Levinson, Stephen C. 1983. Pragma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 Ing Cherry. 1997. Logical Entailment an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ion: A Discourse-Pragmatic Account of Taiwanese “Toh” and “Ciah”. Journal of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 Vol.42. pp.55-70. Taipei: NTNU.
Lu, Bingfu. 1997. Computer-Aided Training In Reading Chinese”.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32:2. pp.57-73. U.S.A.
Lyons, John. 1996. Linguistic Seman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errill M. David & Twitchell G. David. 1994.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ill.
Miller, Laura. 1994. Japanese and American Indirectness. Asian Pacific Communication. 5:1. pp.37-55
Pasty Lightbown & Nina Spada. 1993. How Language are Learn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rl, S. 1980. A Look at Basic Writers in the Process of Composing. In L. N. Kasden and D.R. Hoeber (Eds) . Basic Writing Urbana, Ill: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 of English.
Persola, C.A. 1991. Cultur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24:4. pp.331-346 U.S.A.
Reeves, T.C. & Lent, R.M. 1982. Levels of Evaluation for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New York: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Saeed, John I. 1997. Semantics. UK: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Schieffrin, Bambi B. & Ochs, E. 1986. Language Socialization Across Cul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hiffman, Shirl S. 1986. Instructional Systems Design—Five Views of the Field.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9:4. pp14-21. AECT.
Shen Chen. 1999. The Teaching of Culture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北京: 北京語言文化出版社.
Shu, Zhaomin. 2002e. An Idea on Linking Between Technology in Chinese Teaching and Learniung, Effect & Evaluation. pp68-76. JOLEA. Boston.
Sung, M.Y. 1979.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A study of homonyms, lucky words and taboos.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7. pp.16-28. U.S.A.
Sung, Y.M. 1981. Chinese Personal Naming. Journal of the Chinese Teachers Association. 16:2. PP. 67-90. Boston: JCTA.
Yin, Ou-Yang. 1998. The Development and Design of an Educational Software Evaluation Instrument. Journal of Primary Educatio. 11. pp.147-177. Tainan: NTNTC.
Yu-hewi E Lii-Shih. 1994. Conversational Politeness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語言禮貌與外語教學)台北: 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Zhang, Zheng-sheng. 1998. CALL for Chinese-Issues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33:1. pp.51-82 U.S.A.
中文「字、辭典」部分
《廿一世紀漢英大辭典》(台灣版).1999. 台北: 建宏出版社.
《成語熟語辭海》.2000. 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現代漢語詞典》(大陸修訂本).1996. 北京: 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 1999.《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 商務印書館.
網站資源部分:
上海華東師大漢語遠程學院. 2002.
http://chinese.ecnu.edu.cn/en/default.asp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網上北語漢語課堂. 2002.
http://www.eblcu.net/newchinese/index.html
全球華文網路教育中心. 2002. http://edu.ocac.gov.tw/
夏威夷大學中文聽說讀寫教學. 2001.
http://www.lll.hawaii.edu/tingna (…/tedyao/icusers/default.htm)
對外漢辦網頁. 2002. http://hanban.cscse.edu.cn/
臺灣國立暨南大學網路多媒體華語文教室. 2002.
http://chinese.csie.ncnu.edu.tw/
澳洲Internet Based Chinese Teaching and Learning. 2002.
http://chinese.bendigo.latrobe.edu.au/
教材、多媒體部分:
中學華文唯讀光碟. 2001. 新加坡: 新加坡教育部教育科技署教育科技發
展處
北京經濟學院(編著). 1992.《寫作新教程》.北京: 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
肖奚強、闞道翠、錢玉蓮(編著). 1996.《漢語風.讀寫篇》(對外漢語與文化系列教材).江蘇: 科學技術出版社.
張欣(編著). 2000.《中國社會文化禮俗》.上海: 上海大學出版社.
淩志韞(編著). 1999.《從精讀到泛讀》.台北: 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楊瑞、李泉(編著). 1999.《漢語文化雙向教程》.北京: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出版社.
遠東生活華語. 1999.台北: 遠東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劉乃華、王慶華、朱敏(編著). 1995.《漢語風.口語篇》(對外漢語與文化
系列教材).江蘇: 科學技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