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欣穎 |
---|---|
論文名稱: |
陳衡哲《小雨點》研究 |
指導教授: | 鍾宗憲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6 |
中文關鍵詞: | 陳衡哲 、《小雨點》 、〈一日〉 、新女性 、知識分子 、新小說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60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陳衡哲(1890—1976),英文名莎菲,生於清末江蘇常州,她是新文學史上第一個寫小說的女作家、1914年第一批庚子賠款赴美國留學的女學生、北京大學第一位女教授,同時也是新文學運動時期主流知識分子中的一員,亦為胡適所稱的「我們三個朋友」之一。陳衡哲作為中國新文學第一位女作家,她的小說不多,但有其獨特的個性。1917年於《留美學生季報》發表的小說〈一日〉,是一篇響應胡適新文學主張的白話作品,早於魯迅在1918年於《新青年》發表的〈狂人日記〉。雖然,〈一日〉尚是個試驗品,它的思想、藝術還不成熟,但身為女性的陳衡哲,在當時以男性為主的知識圈能有先見之識,嘗試以白話創作文學作品,確實是劃時代的突破,具有拓荒性的代表意義。有別於其他同時期的女作家,陳衡哲的小說跳脫出「自敘傳」的範圍,取材自生活經驗與社會環境,客觀書寫的敘述方式呈現清新、理性的氣象。
以往陳衡哲在文學史上長期未受到重視,臺灣過去對於陳衡哲及其作品的關注也甚少,直至近六年內開始有少數學位論文對其生平及詩作文章等進行研究,但至今仍尚未有專門討論陳衡哲小說的研究論文。本論文以陳衡哲的《小雨點》小說集為研究對象,透過精讀文本的方式深入剖析各篇作品,並透過相關研究方法及觀點分析作家所處時代背景、本身的生平思想與其小說作品之間的關係,期望能對於長期被忽略的新文學時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有一個合理的定位。
本論文首先於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和目的等,並回顧過去關於陳衡哲的研究情形;接著第二章透過探討作者所處時代環境及個人生平經歷,建構出作者創作《小雨點》各篇小說的時空背景,以及作者如何踏上創作之路和《小雨點》的誕生。第三章至第五章聚焦於陳衡哲的小說創作,以《小雨點》為例,針對各篇小說細讀分析,探討小說的寫作特色,又因為作者透過作品反映人生,所以在探討的過程中,亦會特別著眼其中蘊含的作者思想、人生觀和人生經驗,以及小說所反映的時代意義、社會生活、現實問題等。然後於第六章,再著眼於陳衡哲和《小雨點》重回歷史脈絡時,探討兩者與新小說發展的關係。最後,於第七章總結研究成果。
一、陳衡哲著作與相關文獻
陳衡哲:《小雨點》(上海:新月書店,1928年)。
陳衡哲:《小雨點》(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據上海新月書店1928年4月初版本影印)。
陳衡哲:《小雨點》(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陳衡哲:《小雨點》(臺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
陳衡哲:《衡哲散文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陳衡哲:《歐洲文藝復興小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
陳衡哲著,葉楚傖主編:《新生活與婦女解放》(南京:正中書局,1934年)。
陳衡哲著,朱維之編:《陳衡哲散文選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1年)。
陳衡哲著,羅崗編選:《西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陳衡哲著,王保華編:《說中年》(長春:吉林攝影出版社,2003年)。
陳衡哲著,馮進譯:《陳衡哲早年自傳》(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陳衡哲著,李長林編:《西洋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
陳衡哲主編,王憲明、高繼美譯:《中國文化論集:1930年代中國知識份子對中國文化的認識與想像》(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
陳學勇主編,史建國著:《陳衡哲傳:「造命」人生的歌者》(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0年)。
搶救民間家書項目組委會編:《任鴻隽陳衡哲家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趙慧芝編:〈陳衡哲年表〉,《任鴻隽陳衡哲家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年)。
趙慧芝編:〈任鴻隽年表〉,《任鴻隽陳衡哲家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年)。
任以都口述,張朋園、楊翠華、沈松僑訪問,潘光哲紀錄:《任以都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
二、期刊與報紙
《東方雜誌》,上海,1904-1948。
《小說月報》,上海,1910-1931。
《留美學生季報》,上海,1914-1928。
《新青年》,上海,1915-1922。
《努力週報》,北京,1922-1923。
《現代評論》,北京,1924-1928。
《獨立評論》,北京,1932-1937。
《出版界》,重慶,1943-1945。
《觀察》,上海,1946-1949。
三、專書(依姓氏筆畫排列)
[宋]朱淑真:《朱淑真斷腸詩詞》(上海:大達圖書,1935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組編:《胡適來往書信選》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中華民國文藝史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文藝史》(臺北:正中書局,1975年)。
今聖嘆(程靖宇)著:《新文學家回想錄》(出版地、出版者不詳,1977年序)。
孔範今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年)。
王哲甫:《中國新文學運動史》(上海:上海書店,1986年。據北平傑成印書局1933年版影印)。
王喜絨等著:《20世紀中國女性文學批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臺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
王麗雲:〈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2000年)。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上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年新版)。
皮述民、邱燮友、馬森、楊昌年合著:《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板橋:駱駝出版社,1997年)。
任鴻隽:《科學救國之夢:任鴻隽文存》(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
冰心著,吳重陽等編:〈冰心小說散文選集‧自序〉,《冰心論創作》(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
朱有瓛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三輯下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1997)》上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臺北:人間出版社,2010年)。
呂美頤、鄭永福著:《中國婦女運動(1840-1921)》(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李一鳴:《中國新文學史講話》(上海:世界書局,1943年)。
李又寧、張玉法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李又寧主編:《胡適與他的朋友》第一集(紐約:天外出版社,1990年)。
李立明:《現代中國作家評傳》上冊(香港:波文書局,1980年)。
李長之:《魯迅批判》(長沙:岳麓書社,2009年)。
李玲:《中國現代文學的性別意識》(臺北:秀威資訊,2011年)。
李復興:《中國現代文學史》(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87年)。
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 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李輝英:《中國現代文學史》(香港:香港文學研究社,1978年)。
卓如编:《冰心全集》(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9年)。
卓如編:《冰心》(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周錦:《中國新文學史》(臺北:長歌出版社,1976年)。
孟悅、戴錦華合著:《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
孟犁野:《獨幕劇編劇概論》(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89年)。
林子勛:《中國留學教育史(一八四七至一九七五年)》(臺北:華岡出版,1976年)。
施蟄存、海岑編:《外國獨幕劇選》第一集引言(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1994 年)。
胡適:《胡適留學日記(四)》(臺北:遠流出版,1986年)。
胡適口述,唐德剛譯註:《胡適口述自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6年)。
胡適著,夏曉虹編:《胡適論文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倪墨炎:《現代文壇偶拾》(上海:學林出版社,1985年)。
唐詜:《中國現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唐德剛:《胡適雜憶》(臺北:風雲時代出版,1990年)。
夏丏尊、葉聖陶、宋雲彬、陳望道合編:《開明國文講義》第一冊(上海:開明書店,1934年)。
夏志清:《新文學的傳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79年)。
夏志清著,劉紹銘編譯:《中國現代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5年新版)。
耿雲志主編:《胡適遺稿及秘蔵書信》(合肥:黃山書社,1994年)。
高洪興:《纏足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
梁啟超:〈創設女學堂啟〉,《飲冰室合集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梁啟超著,羅炳良主編:《變法通議》(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
盛英主編:《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許俊雅、應鳳凰、鍾宗憲合編:《現代小說讀本》(臺北:揚智文化,2004年)。
郭建榮主編:《北大的才女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敍事模式的轉變》(臺北:久大文化,1990年)。
陳明主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道主義》(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陳敬之:《現代文學早期的女作家》(臺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
陳碧月:《大陸女性婚戀小說:五四時期與新時期的女性意識書寫》(臺北:秀威資訊,2002年)。
陳學勇著:《民國才女風景》(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9年)。
陳獨秀:《陳獨秀著作選》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雪菲女士編:《現代中國女作家創作選》(上海:中華書局,1932年)。
喬以鋼:《中國女性與文學:喬以鋼自選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
喬以鋼:《多彩的旋律──中國女性文學主題研究》(臺北:秀威資訊,2013年)。
賀玉波:《中國現代女作家》(上海:復興書局,1931年)。
黃人影(阿英)編:《當代中國女作家論》(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據光華書局1933年1月初版本影印)。
黃光雄、簡茂發:《教育研究法》(臺北:師大書苑,1991年)。
黃修己:《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
黃廬隱:《廬隱自傳》(上海:第一出版社,1934年)。
楊天宇撰:《禮記譯注‧郊特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楊絳:〈懷念陳衡哲〉,《楊絳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
楊雅琄:《擁擠的灰色愛情世界:「五四女作家」小說之愛情書寫研究(1918-1936)》(臺北:要有光出版,2014年)。
楊義:《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臺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
葉至誠、葉立程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民88 年)。
葉聖陶:《稻草人》(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
葉維麗著,周子平譯:《為中國尋找現代之路:中國留學生在美國(1900-1927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趙家璧主編、茅盾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一集》(上海 : 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據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35年初版本影印)。
趙家璧主編、鄭伯奇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三集》(上海 : 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據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35年初版本影印)。
趙家璧主編、魯迅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上海 : 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據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35年初版本影印)。
趙遐秋、曾慶瑞:《中國現代小說史》上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4年),頁313-316。
劉乃慈:《第二/現代性:五四女性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劉授松:《中國新文學史初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第四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9年)。
鄭振鐸著,劉英民、李艷明編:《鄭振鐸全集‧詩歌、散文》第二卷(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
鄭萬鵬:《中國現代文學史》(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
魯迅:《魯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魯迅:《魯迅自傳》中國現代自傳叢書第三輯(臺北:龍文出版,1993年)。
蕭鳳:《冰心傳》(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7年)。
錢虹:《燈火闌珊:女性美學燭照》(臺北:秀威資訊,2011年)。
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臺北:明倫出版社,1969年)。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2年)。
閻純德:《二十世紀中國女作家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年)。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再版)。
魏玉傳編:《中國現當代女作家傳》(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0年)。
嚴家炎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資料‧第二卷(1917—1927)》(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蘇雪林:《中國二三十年代作家》(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3年)。
[美]艾恩‧瓦特(Ian Watt)著,魯燕萍譯:《小說的興起》(臺北:桂冠圖書,1994 年)。
[美]亞倫‧強森(Allan G. Johnson)著,成令方等譯:《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臺北:群學出版,2008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英]Ifor Evans著,呂健忠譯:《英國文學史略》(臺北:書林出版社,2006年)。
[英]阿綺波德‧立德(Archibald Little)著,劉雲浩、王成東譯:《穿藍色長袍的國度》(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英]愛德華‧摩根‧佛斯特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商周出版,2009年)。
四、期刊論文
王桂妹:〈《新青年》中的女性話語空白──兼談陳衡哲的文學創作〉,《文學評論》2004年第1期,頁24-29。
吳魯芹:〈憶任叔永先生與莎菲女士〉,《傳記文學》中文電子期刊第254號(民國72年1月號),頁1-6。
吳繼路:〈勇於「造命」的女教授陳衡哲〉,《炎黃春秋》(1999年3月)。
李玲:〈新文學曙光初露時的一顆新星──陳衡哲創作論〉,《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7年),頁54-60。
沈寂:〈胡適與莎菲的柏拉圖式戀情〉,《文史精華》(1997年2月)。
沈衛威:〈《洛綺思的問題》的作者告白──關於陳衡哲致胡適的三封信〉,《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2期(1999年3月),頁22-26。
林秋敏,〈從不纏足運動談女性自覺的萌芽〉,《歷史月刊》第135期(臺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頁59-64。
林苹:〈廬隱小說:身世與情感的縮影〉,《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10月第5期。
柯基生:〈女性纏足的緣起與影響〉,《北縣文化季刊》第60期(1999年),頁58-67。
胡芳:〈陳衡哲文學創作研究綜述〉,《新世紀論叢》2006年4月第1卷,頁126-128。
夏志清:〈新文學初期作家陳衡哲及其作品選錄〉,《現代文學》復刊第6期(臺北:現代文學雜誌社,1979年),頁55-113。
夏紅:〈舊書市淘來一對清末民初書畫伉儷〉,《中國藝術報》403 期(北京: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2004年10月)。
徐曉芳:〈剎那的永恆──陳衡哲與中國兒童文學〉,《唐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3期(2004年),頁24-26。
海日罕:〈論廬隱作品中的女性意識〉,《語文學刊》,2010年第3期,頁127-131。
宿好軍:〈論陳衡哲小說的女性覺醒主題〉,《黃岡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1期(2005年),頁33-36。
盛英:〈略論陳衡哲的婦女觀〉,《婦女研究論叢》2000年第1期,頁35-37。
盛英:〈傳播火炬的女性──紀念陳衡哲誕辰一百周年〉,《中國女性主義文縱橫談》(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己同譯:〈陳衡哲傳略〉,《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4期(1990年),頁273-279。
陳伍蓮:〈陳衡哲與胡適的畢生情誼〉,《民國春秋》(2000年4月)。
陳斯馨:〈女作家陳衡哲〉,《永安月刊》第96期(1947年),頁13。
程靖宇:〈敬懷莎菲女士陳衡哲教授(上)〉,《傳記文學》第34卷第6期(民國68年6月號),頁38-44。
程靖宇:〈敬懷莎菲女士陳衡哲教授(中)〉,《傳記文學》第35卷第1期(民國68年7月號),頁53-61。
程靖宇:〈敬懷莎菲女士陳衡哲教授(下之上)〉,《傳記文學》第35卷第2期(民國68年8月號),頁95-101。
程靖宇:〈敬懷莎菲女士陳衡哲教授(下之下)〉,《傳記文學》第35卷第3期(民國68年9月號),頁83-92。
楊同生:〈陳衡哲年譜〉,《中國文學研究》(1991年3月)。
溫鬱:〈婦女纏足之風及其源流〉,《華夏文化》1998年第1期,頁20-22。
趙曉玲:〈中國第一女教授陳衡哲四川行〉,《紅岩春秋》(2001年1月)。
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陳衡哲〉,《傳記文學》中文電子期刊第210號(民國68年11月號)頁1-2。
蔡輝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小說為誰〉,《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3期(2001年6月),頁113-114。
鍾年、楊海:〈中國歷史上女性的反禮教行為〉,《歷史月刊》1999年4月號,頁52-58。
五、學位論文
李圭嬉:《五四小說中所反映的女性意識》,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李曉蓉:《五四前後女性知識分子的女性意識》,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洪珮菁:《近代中國女性自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張三郎:《五四時期的女權運動(一九一五~一九二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陳怡伶:《新知識女性的生命抉擇:陳衡哲的前半生(1890-1936)》,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陳碧月:《五四時期與新時期大陸女性婚戀小說之女性意識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楊雅琄:《「五四女作家」小說之愛情書寫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劉乃慈:《第二/現代性:五四女性小說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蔡宜真:《重省留學生陳衡哲之文學定位》,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鄭宜芬:《五四時期(1917-1927)的女性小說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岳文麗:《五四新文學運動時期留美學生的文學革新思想研究》,內蒙古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易玉蘭:《中西文化交融下的陳衡哲》,湖南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胡小敏:《現代知識女性陳衡哲》,汕頭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陳達穎:《《留美學生季報》與五四文學革命》,福建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談曉潔:《勇於造命的女學者──陳衡哲生平及思想研究》,上海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碩士論文,2005年。
六、電子資源
上海魯迅紀念館網站: http://www.luxunmuseum.com/html/201506/22ccde8ea99f4291828f84f2c2230d3b.html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465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