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柯偉國 |
---|---|
論文名稱: |
變化神奇懵懂間--從不似之似的觀點研究水墨畫中意象與筆墨的組織關係 |
指導教授: | 林昌德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9 |
中文關鍵詞: | 不似之似 、意象 、筆墨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99 下載:4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藝術創作之過程本無一絕對的規範供亦步亦趨,但藉由了解前人去創發性的美學觀念和構成原理,無疑有助於創作上思維與視野的延展。本創作研究主由「不似之似」的審美概念下,透過相關理論及作品來剖析創作中「意象」與「筆墨」的關係,進而探索其間組織的構成型態。第一章為研究主題和架構說明。分別有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名詞釋義等三個部分;其中名詞釋義則針對「不似之似」、「意象」、「筆墨」等三個範疇再做說明。第二章為文獻探討。主要以石濤、齊白石所提出之「不似之似」相關概念作分析,並以兩者的水墨作品為例,來探討之中表現手法與審美概念之關係。第三章為「變化神奇懵懂間」的創作研究,陳述對「不似之似」於水墨創作上的理解,並說明本創作研究所欲承繼之觀念範疇及希望。第四章為創作思維與形式特徵。即說明此「變化神奇懵懂間」為題之家鄉雨景創作所欲詮釋的方向,並透過作品的分析,敘述此一雨景創作發展過程中的想法、形式技巧、畫面構成等。第五章則為結語。以筆者在本創作研究上的看法與期許做一總結。
專書:
1上海書畫出版社編,《石濤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
2上海書畫出版社編,《現代水墨畫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
3上海書畫出版社編,《石濤畫語錄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4。
4陳兆復,《中國畫研究》,台北:丹青圖書,1988。
5林慧嫻,《巨匠美術週刊 石濤》,台北:錦繡文化,1995。
6楊成寅 編著,《石濤》,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7李祥林 編著,《齊白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8周林生 主編,《近現代繪畫》,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9鍾家驥 編著,《水墨畫新論》,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10劉思量,《中國美術思想新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
11潘運告 主編,《清人論畫》,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5。
12潘運告 主編,《唐五代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
13潘運告 主編,《漢魏六朝書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
14蕭瓊瑞,《劉國松研究》,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
15鄭惠美,《空間 造境 陳其寬》,台北:雄獅,2004。
16林銓居,《隱士 才情 余承堯》,台北:雄獅,1998。
17許禮平 總編輯,《名家翰墨月刊 吳冠中專號》,香港: 翰墨軒,1990。
18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三民書局,2004。
19張強,《中國畫論體系》,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5。
20廖國偉,《藝術哲學初步》,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
21李澤厚,《美學四講》,台北:三民書局,1996。
22劉光義,《莊學中的禪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1989。
23陳綬祥,《魏晉南北朝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24薛永年、杜娟,《清代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25吳超然,《台灣當代美術大系水墨與書法》,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2003。
26鄭朝、 藍鐵,《中國畫的藝術與技巧》,北京: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5。
27林木 編著,《筆墨論》,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2。
28王進祥 編輯,《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台北:漢京文化,1983。
29陳望衡,《中國古典美學史》,台北:華正書局,2001。
30劉道廣,《中國古代藝術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1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台北:蕙風堂,2004。
32宗白華,《藝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3韓林德,《境生象外》,北京 :三聯書局,1996。
34余崑 編著,《中國畫論類編》上卷,台北:華正書局,1984。
35何懷碩,《給未來的藝術家》,台北:立緒文化,2003。
36何懷碩,《創造的狂狷》,台北:立緒文化,1998。
37盧輔聖 主編,《關於筆墨的爭論》,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
38周積寅 編著,《中國畫論輯要》,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6。
39徐子宏 譯注,《易傳》,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2。
40周振甫 譯注,《文心雕龍》,台北:錦繡出版,1993。
41熊禮匯 譯注,《淮南子》,台北:三民書局,1997。
42清 釋道濟,《苦瓜和尚畫語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 2003。
期刊:
1高千惠,〈水墨觀念與文化修辭的再對辯--關於當代水墨與當代藝術的接軌與立論問題〉,《藝術家》325期,台北,2002.6,頁397-403。
2倪再沁,〈具象水墨的抽象意義〉,《藝術家》344期,台北,2004.1,頁215-221。
3吳超然,〈台灣當代水墨的可能性--從本我重新出發〉,《典藏今藝術》,台北,2003.1,頁128-131。
4陳谷香,〈筆墨志〉,《國畫家》第75期,2005.3,頁11-14。
5郎紹君,〈筆墨論稿〉,《藝文研究》,1999.3,頁22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