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艾仕
Wang, Ai-Shih
論文名稱: 探討女子排球舉臂動作對跳躍式發球表現的影響
The Effects of Arm-cocking Motion on Performance of Jumping Serve in Women’s Volleyball
指導教授: 劉有德
Liu, Yeou-Te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競技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7
中文關鍵詞: 排球發球型態跳躍飄浮發球跳躍發球發球表現發球舉臂方式
英文關鍵詞: Volleyball serve style, Jumping float serve, Jumping serve, Serve performance, Arm-cocking serve motion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77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9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前言:隨著排球新規定「得球得分」的制訂,發球失誤的結果,由先前的僅是喪失發球權,變成直接失分,因此排球發球技術更成為各國注重的訓練技術之一。近年研究指出跳躍飄浮發球穩定性較佳於跳躍發球,成為現今主要發球方式,但目前少有關於跳躍飄浮發球技術與發球成效分析的相關文獻。目的:探討排球不同舉臂動作對跳躍式發球表現的影響。方法:以大專公開一級女子組之現役18位排球選手,其中以慣用直接舉臂及慣用擺臂後舉臂跳躍飄浮發球各7位,慣用跳躍發球4位,每位發10次成功發球,並以高速攝影機拍攝發球過程。兩種不同舉臂跳躍飄浮發球的成功率以獨立樣本t考驗進行分析;發球擊球高度、球飛行過網高度及落地角度,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檢驗兩種不同舉臂發球型態與發球結果的影響。跳躍發球人數太少,所整理之數據僅以描述統計呈現參考。結果:不同發球型態間的成功率未達顯著差異;在發球表現的比較,跳躍飄浮擺臂發球的擊球高度顯著高於跳躍飄浮舉臂發球,其餘皆未達顯著差異。結論:在不同舉臂方式的跳躍飄浮發球表現,除了在擊球高度上有顯著差異外,在成功率及其他發球表現均未發現有顯著差異。未來可就擊球角度或是擊球位置進行探討,並以學習兩種舉臂動作後,以組內設計的方式比較兩種不同舉臂方式是否會有差異。

    Introduction: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ally-point scoring system, fault in serve will result in opponent’s score instead of just losing the right to serve and hence the technique of serve has been emphasized. Recent research has pointed out that jump float serve is more consistent than jump topspin serve, and hence has become main type of serve. However, there has been limited literature on analysis of the technique and the effect of jump float serve.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various arm-cocking motions on the performance of jumping serves. Method: Eighteen female volleyball athletes from Division A1 University League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Seven athletes have demonstrated consistent direct arm-cocking for jump float serve, seven athletes have arm-cocking after backward arm-swing for jump float serve, while other four athletes have jump topspin serve. Each participant completed 10 successful serves, recorded with High-speed cameras. The serve percentage of both arm-cocking motion for jump float serve was analyzed with independent t-test. The height of hand-ball contact, height of the serve crossing the top of the net and landing angle were analyzed with mixed-design 2-way ANOV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both types of arm-cocking motion. The samples of jump topspin serve was not sufficient to be analyzed, it would only be presented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type of arm-cocking motion on serve percentage. On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serve, only the height of contact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arm-cocking motion, other performances did not reach significant level. Conclusion: Only the height of contact has shown to b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different arm-cocking motions in jump float serve. Serve percentage and other performance variables did not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arm-cocking motion. The angle and/or the position of ball-hand contact could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in future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arm-cocking motion could be further understood with a within-group design where the participants learn to perform both arm-cocking motion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誌 iv 目次 v 圖次 v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問題背景 1 第三節 研究目的 2 第四節 研究問題 2 第五節 操作性名詞定義解釋 3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排球發球規則的演變 5 第二節 發球型態與成效探討 6 第三節 發球動作分析 8 第四節 文獻總結 9 第參章 研究方法 10 第一節 實驗參與者 10 第二節 實驗動作 10 第三節 實驗器材與場地佈置 12 第四節 實驗流程 14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15 第肆章 結果 18 第一節 不同發球型態的成功率 18 第二節 不同發球型態的擊球高度 19 第三節 不同發球型態的發球過網高度 20 第四節 不同發球型態的球落地角度 21 第伍章 討論 22 第一節 不同舉臂型態對發球成功的影響 22 第二節 不同舉臂發球型態間的表現 22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24 引用文獻 25

    王艾仕、劉有德(2017)。排球跳躍飄浮發球技術與發球成效探討。未出版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學系,中華民國臺北市。
    王敏憲(2015)。排球比賽發球技術與球速表現之關聯分析。運動教練科學,(39),49-61。
    王哲、許健、呂春松(2002)。對男子排球比賽中發球的研究與分析。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5(6),857-859。
    王敏憲、呂莉婷(2012)。排球比賽六項技術表現對勝負影響之研究-以男子甲級企業聯賽七年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3),184-190。
    吳忠政(2008)。亞洲男排發球型態之分析研究。排球教練科學,(12),21-26。
    吳柏叡(2002)。論排球比賽的發球策略。大專體育,(62),50-56。
    吳美玉(2012)。世界高水準女子排球比賽得分因素表現效益與比賽成績表現之關聯研究-以2011年世界杯女子排球賽為例。交大體育學刊,(3),1-15。
    吳憲訓(2002)。排球發球基礎、概念技術與訓練之初探.。大專體育,(60),138-142。
    吳福明、王龍意(1999)。世界排壇勁旅實力分析-以1995年世界盃男女排球錦標賽為例。大專排球研究論集,5,75-111。
    邱永興、李建勳、劉俊概、涂瑞洪(2004)。排球選手肩上發球與跳躍發球之三維運動學分析。大專體育學術專刊,294-304。
    林常榮、溫卓謀(2004)。2004年奧運女子排球前四強隊伍發球與接發球表現之研究。台東大學體育學報,(2),93-103。
    姚正台(2007)。大學男子排球比賽發球得分效益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市,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體育教學碩士學位班。
    洪至祥、邱鑾英(2009)。排球運動比賽影響發球成效因素分析。淡江體育,(12),83-90。
    胡林煥、吳智民、陳永祥、董惠美(2007)。優秀排球選手跳躍發球運動學分析:以吳智民選手為例。大專體育學刊,9(1),37-45。
    夏崇德、李湘健、楊禮康(1987)。發展四川青年男排談跳力的回歸模式。四川體育科技,(2),46-51。
    孫苑梅、紀忠呈、林寶城(2007)女子排球選手跳躍發球動作之技術分析。大專體育學術專刊,390-394。
    馬金鳳(2005)。對雅典奧運會女子排球發球戰術運用的研究。遼寧科技體育,27(5),44-60。
    張木、紀忠呈(2002)。影響男子排球比賽成績表現之相關技術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3(1),255-274。
    張木山(1997)。排球單雙腳跳躍發球動作之比較分析。花蓮師院學報,(7),1-22。
    張恩崇(2007)。2005年世界大學運動會女子排球比賽得分因素與比賽成績關聯研究。大專體育學刊,9(2),51-63。
    黃正一(2013)。世界優秀女子排球團隊發球、接發球與救球技術表現分析-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女子排球前八強之隊伍為例。中原體育學報,(2),98-109。
    黃信豪、洪致遠、陳太正(2011)。排球選手跳躍發球動作之運動學分析。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0),281-293。
    稅尚雪、王俊明、黃正一(2010)。排球團隊技術表現之計分標準。大專體育學刊,12(4),52-59。

    雷小娟(2003)。排球發球規則演變與其技術發展。淡江體育,(6),146-150。
    廖廷中(2013)。我國優秀女子排球選手跳躍飄浮發球之3D運動學特徵分析。競技與教練科學碩士論文,桃園市,國立體育大學競技與教練科學碩士學位班。
    劉昱翊、黃信豪、林君羽、陳儷勻(2013)。排球選手後排攻擊動作之運動學分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術研討會,99-106。
    潘寶石、宋國偉、陳克舟(2007)。男子排球發球表現之分析-以2005亞洲四強男子排球挑戰賽為例。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3),185-192。
    蔡崇濱(1999)。贏球得分制對排球比賽的影響和對策。中華體育季刊,13(3),29-36。
    藍惠玲(2003)。女子排球選手肩上飄浮發球運動學分析:以中華台北廖婉如選手為例。大專體育學術專刊,353-361。
    劉昱翊、黃信豪、林君羽、陳儷勻(2013)。排球選手後排攻擊動作之運動學分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術研討會,99-106。
    運動視界(2015)。取自: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20213。
    Alan, K. (2006)。The 4 steps of jump serving. Volleyball, 17(4), 44-4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