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峰銓 Yang, Fon-chung |
---|---|
論文名稱: |
應用多媒體之互動式創新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成效與動機之影響-以一所連鎖補習班為例 |
指導教授: | 陳學志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高階經理人企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 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1 |
中文關鍵詞: | 互動式多媒體 、創新教學 、數學教學 |
英文關鍵詞: | Interactive Multimedia, Creative Teaching, Mathematics Teaching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THE.NTNU.EMBA.007.2018.F0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56 下載:4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研究應用「多媒體之互動式創新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的數學科學習表現之影響,研究對象為兩所新北市私立文理語文短期補習班國小部六年級學生,共計60人,分成實驗組30人,與控制組30人,實驗組施以「互動式多媒體之創新教學」,控制組則為傳統教學組,研究工具以「學習成就評量」及改編自國中小學習動機量表之「數學學習動機量表」進行實驗之前後測,為評量標準成績。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1. 接受「多媒體之互動式創新教學」之國小高年級學生其數學科「學習成就評量」顯著高於傳統教學組學生。
2. 接受補教業之「多媒體之互動式創新教學」之國小高年級學生其「數學科學習動機」。顯著高於傳統教學組學生。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study the impact of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interactive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on the performance of mathematics learning for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research subjects were six grade 6 students from the private language and arts secondary schools in New Taipei City. Persons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of 30 people and control group of 30 people. 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given "innovative interactive multimedia teaching".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aditional teaching group. The research tools were "learning achievement evaluation" and adaptation of self-taught learning. The "Math Learning Motivation Scale" of the Motivation Scale is post-tested before the experiment and is the standard score. The data obtained were analyzed by single factor covariati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students of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who have accepted “multimedia interactive creative teaching” have significantly higher “learning achievement scores” in the mathematics than the students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group.
2. The “advanced mathematics learning motives” of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ho accept “multimedia interactive innovation teaching” in the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industry.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group students.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德隆 (1999)。 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之統整。發表於1999.12.17.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主辦「迎向千禧年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創新研討會」會議手冊及論文彙編,57-67。載於課程與教學季刊,2000, 3 (1):1-18。
王秀玲(2000)。主要教學方法。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頁117-184)。臺北:師大書苑。
王振鴻(2000)。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之變革因素關注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博士論文)。台北。
王湘捷(2010)。創業熱情、樂觀、創新能耐與經營績效關聯性之研究-以台灣連鎖加盟產業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王詩妮(2012)。多媒體註解輔助低閱讀能力學生在線上閱讀理解表現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妝化師範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彰化縣。
石文宜(2006)。國中生人格特質、師生互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江重輝(2008)。國小長方體表面積之補充教學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吳明郁(2004)。國小四年級學童空間能力學習的研究:以立體幾何展開圖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思華 (1996)。策略九說之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臉譜文化。
吳思華(2002)。從製造台灣到知識台灣。載於「創新」導讀,台北:天下文化。
吳美玲(2013)。國民小學國際教育計畫實施現況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吳清山 (2002)。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初等教育學刊,12,1-18。(外審制期刊)。
吳清山(2004)。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
吳清山、林天佑 (2003)。教育小辭書。台北:五南。
吳雪華(2005)。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吳瑞樺(2012)。桃園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幽默風格與教學創新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靖國(2003)。創新教學如何可能?從「創造」意涵的哲學思維談起。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頁49-80)。台北:師大書苑。
吳靖國(2003)。創新教學的問題與展望。載之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創新教學之理論與實務(頁259-280)。台北:師大書苑
吳鼎武 (1999)。電腦多媒體在視覺藝術之應用。(70-80)。台北:田園城市。
呂勝瑛 (2007)。教學創新與國家競爭力。教育研究月刊157期。高等教育出版公司。
李淑貞(2009)。展望未來我國職業重建系統的輔助科技應用。輔具之友,24, 3
李瑞娥 (2004)。學校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的關係研究, 美和技術學院學報。
李鳳琴(2014)。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角色知覺與創新教學之研究。中臺科技大學 (未出版碩士論文)。
沈翠蓮 (2005)。創意原理與設計。台北:五南。
沈翠蓮(2003)。教學原理與設計。台北:五南。
林生傳 (1998)。 教育心理學(三版),教學新世紀理論與實務,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 台北:五南。
林芳姬(2005)。國小六年級「體積」補充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偉文(2007)。教學創新的梅迪奇效應:以英國創意伙伴計畫為例。教育研究月刊, 157,頁31-41。
林進材(2000)。教學研究與發展。台北:五南
邱淑媛(2010)。國小教師教學創新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屏東縣。
洪榮昭 (2003)。知識創新與學習型組織(1)。台灣:五南。ISBN:9571132845。
徐久雅(2009)。國小教師教學快樂感與創意教學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市。
馬世驊(2007)。台北市國民小學創新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高苙騰(2010)。桃園縣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創新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張仁家(2011)。技專校院創業教育課程規劃與教學實驗之研究─技職校院電資系科創業教育課程規劃與教學實驗之研究(1/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9-2511-S-027-002-MY3-1/3),未出版
張仁家、陳甦彰、陳清濱、周春美(2011)。從創新與創造力的重要理論中高等技職教育實施創業教育之必要性。發表於「2011海峽兩岸應用性高等技職教育學術研討會」,中國:上海。
張心潔(2010)。國民小學教師成就動機與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世忠(2002)。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二版)。臺北市:五南。
張明輝 (2004)。從後現代領導者之特質,而進一步分析後現代學校校長所應具備的關鍵能力, 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 ,現代教育之論壇:從後現代看校長核心能力之轉變(頁 3 — 10 )。
張瑩(2006)。組織創新前置因素、組織創新與組織績效之相關性研究-以台灣製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張寶誠 (2002)。再談創新。能力雜誌,558,12-13。
許力云(2014)。多媒體教學對中學生閱讀態度及閱讀理解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許惠卿 (1996)。CAI課程軟體編製技術參考手冊─漫談多媒體與超媒體CAI(上)。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7,5-12。
許琪雅(2012)。臺北市市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與教師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市立教學大學,臺北市。
郭明德(譯)(2003)。T. Tauber著。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臺北:華騰文化。
陳明璋(2003)。創新理論。取自http://www.innovation.org.tw/school/sch02.htm#top
陳嘉彌 (1997)。師徒式教育之實習模式之構念及其實踐之經驗。八十五年度偏遠地區教育實習的困境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5-76。
曾志朗(2001)。教師的專業成長與新使命。文教新潮,6(3),1-5。
游家政(2003)。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的任務與策略。載於邁向課程新紀元(十五)活化課程領導。
黃智瑋(2013)。電子書包的實施與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以新北市國中小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楊嘉玲 (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鄒景平 (1998)。線上訓練企業培訓新趨勢,中衛簡訓,第135期,23-26頁。
鄒景平、侯延卿 (1998)。你能懂--多媒體。台北。大塊文化。
趙佳芬(2006)。國民小學學校組織變革與教師教學創新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縣。
趙鏡中、范姜翠玉(2002)。國語文創新教學的思與行。研習資訊,19(1)17-27。
劉秀枝(2012)。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社群互動、職場希望感與創新教學關係之研(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劉政宏 (2010)。「國中小學習動機量表」之編製及其信度、效度之研究。《測驗學刊》第五十七輯第三期,P.371~P.402。
蔡文正(2001)。九年一貫創新教學與超文件模組教材之探討。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編)。
蔡孟芳(2008)。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與教師教學創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蔡清田 (2006)。課程創新。台北:五南。
蔡雅茹 (2012)。國小校長課程領導行為、教師教學信念、教師創新教學行為與國小學童創造力傾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新竹市。
鄭芳怡、葉玉珠(2006)。兒童解釋形態與領域知識及創意生活經驗與科技創造力之關係。教育與心理研究,29(2),339-368。(NSC92-2511-S-004-002)(TSSCI)。
鄭英耀、王文中 (2002)。影響科學競賽績優教師創意行為之因素, 應用心理研究-創造力的發展與實踐, 15, 163-189.
謝寶毅(2009)。學校知識管理與教師教學創新之相關研究─以臺中縣市資訊種子學校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私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新竹市。
簡紅珠 (2007)。教學創新的省思。教育研究月刊157期。高等教育出版公司。
顏逸鴻(2015)。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文)。屏東大學,屏東縣。
西文部分
Afuah & Tucci (2001).Internet Business Models And Strategies: Text And Case, NY:McGraw Hill.
Bove, C. (1993). Understanding Iris Murdoch. University of S.C. Press. Fletcher, J. & Bove, C. (1994). Iris Murdoch: a descriptive primary and annotated secondary bibliography. New York: Garland.
Clark, J., & Guy, K. (1998).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A review of Practitioners' forum.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10(3), 363-395.
Certo(2003). Leadinginnovation.LeadershipExcellence,23(12),pp. 16.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3: 1-9.
Kao, C., L. H. Chen, T. Y. Wang, S. Kuo and S. D. Horng (1995),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efficiency approach vs effectiveness approach,” Omega, 23(2), pp.197-204.
Lievens, A. & R. K. Moenaert, 2000, Project Team Communication in Financial Service Innovation,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37(5), 733‐766.
McGloughlin, S.(2001). Multimedia, concepts and practice.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Mcintosh, W. J.(1986). The effect of imagery generation on science rule learning. ogers, (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by Everett Reviewed Greg Orr March 18.
Moenaert, R. K., Caeldries, F., Lievens, A., & Wauters, E. (2000). Communication flows in international product innovation teams.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7(5), 360–377. doi:10.1016/S0737- 6782(00)00048-5
Robinson, S. L. 1996. Trust and Breach of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1(4), 574-599.
Schwiern, R.A., & Misanchuk, E. R. (1993). Interactive multimedia instru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
Schumpeter (1912) Schumpeter, J. A., 1912, The Theory of Economic.
Tidd, Joseph. Bessant, John & Pavitt, Keith . (1997). Managing innovation: integrating technological, market,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Chichester, West Sussex, England. New York: John Wi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