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高麗珍
Kao, Li Chen
論文名稱: 聽障兒童之家長與教師對調頻系統使用調查研究
A Study on the status Quo of Using FM System for the Parents and Teachers of Children with Hearing Disabilities
指導教授: 杞昭安
Chi, Chao-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特殊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8
中文關鍵詞: 調頻系統聽覺輔具聽障兒童調查研究
英文關鍵詞: FM system, Hearing aids, Children with hearing disabilitie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8下載: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調查目前桃園縣國小聽障兒童之家長、普通班導師與特殊教育教師對調頻系統的使用現況、認知與問題意見。
      本研究採橫斷式普查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九十八學年度桃園縣領有身心障礙手冊之聽障兒童的家長、普通班導師及特殊教育教師,寄出家長部分122份,回收78份,有效回收率為62.3%;寄出普通班導師116份,回收104份,有效回收率為89.7%;特殊教育教師54份,回收49份,有效回收率為90.7%。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的三份調查家長、普通班導師、特殊教育教師之問卷。資料處理採用次數分配與百分比的統計方法呈現調查的現況與意見,採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探討家長、普通班教師及特殊教育教師三類研究對象對於調頻系統知能逐項與整體總分的認知差異。研究結論如下:
    一、調頻系統使用的現況分析:
    (一)本研究中逾八成以上的家長希望政府全額補助添購調頻系統。
    (二)親師認為使用效益不彰,結果與國外文獻有落差值得進一步探討。
    (三)國內使用調頻系統仍以教學環境為主,與國外文獻建議中,只要是聽障兒童能有學習的環境都可以使用的結論不盡相同。
    (四)親師的合作與學習可以增進彼此調頻系統的知能。
    二、對於調頻系統的認知:普通班導師對調頻系統知能的認知上尚未充足,還存在増能的空間。
    三、使用調頻系統的問題意見與建議:目前很多使用問題,還待地方及中央各單位共同配合,尚需參考孩子本身的狀況,方能尋得解決之道。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1)to investigate status quo of using FM system for children with hearing disabilities by asking their parents and teacher (2)to survey the knowledge of parents and teachers toward usning FM system (3)to request their opinions. The quo sent to 122 parents, 116 general teachers and 54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of children with hearing disabilities in Taoyuan. In this study, three kinds of questionnaires were the main instruments. Of them, 78 parent questionnaires were answered. It resulted in a 62.3% returning rate.104 general teacher questionnaires were answered. It resulted in a 89.7%. Of 54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 questionnaires, 49 were answered (the returning rate was 90.7%).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and percentage were used as statistic methods for analyzing data. One-way ANOVA was used for testing different knowledge among those three kinds of samples. The researcher made conclusions based on subjects’ data of using FM system and knowledge toward FM system.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schools, further study and rehabilitations concerning in using FM system were recommende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聽障兒童的特殊需求 9 第二節 融合下的聽障教育 16 第三節 認識聽覺輔具 20 第四節 身心障礙兒童使用調頻系統之相關研究 32 第五節 桃園縣調頻系統之申請 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7 第四節 實施步驟 51 第五節 資料處理 5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7 第一節 聽障兒童使用聽覺輔具相關訊息之分析 57 第二節 研究對象對調頻系統的使用情形與討論 62 第三節 研究對象對調頻系統的認知 80 第四節 研究對象之問題意見與建議 8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3 第一節 結論 93 第二節 建議 96 參考文獻 101 一、中文文獻 101 二、英文文獻 105 附錄一 『家長』對聽障子女使用調頻系統調查問卷 108 附錄二 『普通班導師』對聽障兒童使用調頻系統調查問卷 112 附錄三 『特殊教育教師』對聽障兒童使用調頻系統調查問卷 115 附錄四 調頻系統之現況及知能調查研究問卷發放說明 118 附錄五 桃園縣北區特殊教育資源中心(東門國小)輔具借用辦法 119 附錄六 桃園縣北區特殊教育資源中心(東門國小)輔具借據 120 附錄七 桃園縣南區特殊教育資源中心輔具借用辦法 121 附錄八 桃園縣南區特殊教育資源中心(興南國中)輔具借用單 122 附錄九 台北市聽障教育資源中心聽障生助聽調頻系統申請表 123 附錄十 台北市聽障教育資源中心助聽調頻系統借用注意事項 124 附錄十一 台北市聽障教育資源中心99年度聽能評估實施計畫 126 附錄十二 『家長版』調查問卷統計結果 128 附錄十三 『普通班導師版』調查問卷統計結果 136 附錄十四 『特殊教育教師版』調查問卷統計結果 141 附錄十五 國內外調頻系統相關網頁 147

    一、中文文獻
    大專校院及高中職聽語障學生學習輔具中心(無日期):調頻輔具之電磁波。2010年1月3日取自http://cacd.nknu.edu.tw/modules/catalog3/docs/9-980512.pdf
    內政部(2006):聽語障輔具資源手冊。內政部聽語障輔具資源推廣中心。
    江晶瑩(2008):如何幫助聽障生適應現今的融合教育。特教園丁,24,頁 1-5。
    江源泉(2006a):從聽障兒童口語復健目標看助聽器材的「不能」。特教論壇,1,頁1-11。
    江源泉(2006b):電腦視覺回饋在國中聽障生學習國字聲調書寫上的應用。特殊教育研究期刊,頁 95-111。
    徐玉英(2010年3月7日):桃園縣府教育處辦理身心障礙學生教育輔具評估工作。民眾日報,桃園新聞。
    李玉琴(2001):東部地區國小學生對聽覺障礙同儕的接納態度與互動模式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李明洋、張詩岳(2005):個人用調頻輔具增進國小聽損學童語音辨識正確率之先導研究。特殊教育發展與創新學術研討會。
    李碧真(1992):國民中學學生對聽覺障礙學生接納態度。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林玉霞(2006):融合教育聽障學生教學與輔導之實施。國立嘉義大學特教中心,嘉義。
    林玉霞編(2006):特殊教育學生輔導手冊-聽障篇。國立嘉義大學特教中心,嘉義。
    林昱廷(2007):淺談「心理諮商」對高中職聽障巡迴輔導的重要性。聲暉雙月刊,13,頁6-10。
    林妙(2006): 國小聽障生家長參與個別化教育計畫之調查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姉瑤、許銘珊(2003):淺談聽覺障礙學生的教育安置。特教園丁,18 (3),頁 35-38。
    林淑芬(2010):學校聲學環境對聽損兒的影響及解決方法。雅文聽語期刊, 21,頁4-7。
    林雲彬(2006):小小的調頻大大的智慧。聲暉雙月刊,31-32。
    林寶貴(1996):聽障兒童接受人工電子耳植入術的現況及意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4,頁103-131。
    林寶貴、韓福榮(1997):台灣地區聽覺障礙者接受人工電子耳植術現況及溝通能力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5,頁 131-149。
    高佳蓮(2008):國小普通班學生對聽力損失同學配戴調頻系統之態度、知識及介入成效。高雄師範大學聽力學與語言治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蓓莉(1985):聽覺障礙教育回歸主流的探討。特殊教育季刊,17,頁12-18。
    張蓓莉(2000):聽覺障礙手冊。教育部。
    張蓓莉、蘇芳柳(1993):回歸主流國小聽覺障礙學生讀話能力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頁 23-50。
    教育部(1999):身心障礙教育專業團隊設置與實施辦法。
    教育部(2006):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
    教育部(無日期):98學年度一般學校各縣市特教類別學生數統計 (身障)。2009年10月20日取自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http://www.set.edu.tw/sta2/default.asp
    郭俊弘(2007):聽覺障礙學生在融合教育環境之探究。聲暉雙月刊,13 (5),頁 6-16。
    陳小娟(1993):聽障兒童個人助聽器使用現況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教育部社會教育司。
    陳佳音(2005):聽覺障礙兒童家庭福利服務需求。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彩雲(2007):臺北市聽障教育資源中心組織任務與功能。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頁41-56。
    陳淑玫(2009):聽覺輔具對於學前聽障兒童學習之成效分享。http://blog.xuite.net/unlimiter1001/unlimiter/28934136
    程鈺雄 (2004) :特殊教育理導論-應用在融合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黃美惠(2005):學前聽障幼兒家長親職教育認知及其需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
    楊惠婷(2005):國民中小學教師對聽覺障礙學生特殊需求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瑞文(2000):如何促進與聽覺障礙者之相處。聲暉雙月刊,16 (1),頁 16-20。
    葉怡君(2006):助聽器配搭各類調頻系統在不同噪音音量中的語音聽辨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聽力學與語言治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管美玲編著(2008):聽損兒童聽覺技巧訓練課程。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管美玲、李明洋 (2005) :認識調頻系統。台北市: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委託大專校院聽語障學生學習輔具中心編印。
    管美玲、張秀雯(2002):認識調頻教學輔助系統。聽語知音,7,頁23-30。
    劉麗蓉(1994):如何克服溝通障礙:病理‧診斷‧治療‧保健。台北市:遠流。
    蔡尚真(2006):學習障礙學生之教室音響與聽覺輔助設備對語音聽取提升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聽力學與語言治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魏俊華(1997):聽覺障礙兒童之心理壓力與因應。特教新知通訊,4 (6),頁 1-3。
    羅珮芳(2009):個別式調頻系統對一名國小多重障礙學生專注行為之介入成效。國立臺南大學輔助科技研究所,未出版,台南。
    蘇芳柳(2002):聽覺障礙學生之學習適應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淑茹(2000):國小聽障學生回歸普通班之支持服務需求調查。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蕭金土(2007):聽覺障礙(新特殊教育通論第二版)。台北市:五南。
    蕭美珠(2004):國小聽障兒童家庭動力及家庭需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蘇燕華(2000):融合教育的理想與挑戰-國小普通教師的經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二、英文文獻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 (2002). ANSI S12.60-2002, Acoustical performance criteria, design requirements and guidelines for schools. Melville, NY: Author.
    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 (n.d.). Educational Audiology Survey Report. Retrieved March 8, 2010, from http://www.asha.org/uploadedFiles/aud/EducationalAudSurveyReport2007.pdf
    Anderson, K. L., & Goldstein, H. (2004). Speech perception benefits of FM and infrared devices to children with hearing aids in typical classroom. Language, Speech, and Hearing Services in School, 35, 169-183.
    Audiology Academy of American (n.d.). Supplement A. Fitting and Veri- fication Procedures for Ear-level FM . Retrieved March 8, 2010, from http://www.audiology.org/resources/documentlibrary/Documents/HATSup042208.pdf
    Blake, R., Field, B., Foster, C., Platt, F., & Wertz, P. (1991). Effect of FM auditory trainers on attending behaviors of learning-disabled children. Language, Speech, and Hearing Services in Schools, 22, 111-114.
    Crandell, C. C., & Smaldino, J. J. (2004). Classroom coustics. In J. R. Ross, & P. D. Marion (Ed.), Auditory disorders in school children: the law, identification, remediation (pp. 269-283). New York: Thieme.
    Easterbrooks S. (1999). Improving practices for students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Exceptional Children, 65 (4), 537-554.
    Flexer, C. (2004). Classroom amplification systems. In J. R. Ross, & P. D. Marion (Ed.), Auditory disorders in school children: the law, identification, remediation (pp. 284-305). New York: Thieme.
    InstituteNational StandardsAmerican. (2002). Acoustical performance criteria, design requirements, and guidelines for schools. New York: Author.
    KnechtH.A., P.B.Nelson, G.M.Whitelaw, & L.L.Feth. (2002). Background noise levels and reverberation times in unoccupied classrooms: Predictions and measurem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Audiology, 11, 65-71.
    Nancy, D. T., & Maryann, T. (1997). Children’s literature for the primary inclusive classroom: increase understanding of children with hearing impairments. American Annals of the Deaf, 142, 350-355.
    Price, A. T., Martella, R. C., Marchand-Martella, N. E., Cleanthous, C. C. (2002). A comparison of immediate feedback delivered via an FM headset versus delayed feedback on the inappropriate verbalizations of a student with ADHD. Educ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25 (3), 159-171.
    Silvia, M. C. (2008). The nature of thesocial experiences of students with deaf-blindness who are educated in inclusive settings.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 102(5), 272-283.
    ThibodeauLinda. (2006). Five important questions about FM system and Cochlear implants. Retrieved March 8, 2010, from
    http://www.asha.org/Publications/leader/2006/061128/061128e.ht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