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施裕勝
論文名稱: 台灣省參議會運作功能之研究 - 以行政區劃政策為例
指導教授: 紀俊臣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0
中文關鍵詞: 台灣省參議會代議政治地方自治行政區劃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6下載:4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省參議會成立於1946年5月1日,當時是依「省參議會組織條例」及「省參議員選舉條例」之規定,以間接選舉之方式,由全省各縣市參議員選舉產生省參議員三十名,組織成立台灣省參議會。由於成立的法律依據係公布於1944年,被視為國民政府訓政時期的代議機關,此與一般理解的民主國家議會存有許多差距。台灣省參議會具有提案、議決、審查、聽取報告、詢問、接受人民請願以及其他法律賦予之權。而後職權雖有兩度修正,擴充對於省內中央機關有關業務之建議權與詢問權,但其本質上仍是中央政府以行政權為中心,集權式統治下試行代議政治的民意機關。雖然僅是諮詢機關之性質,但不論是與省府或人民的互動,台灣省參議會都能善用職權與議程設計,奮力維繫議政,其議事運作已具備現代民主議會的雛型。
    概括台灣省參議會五年七個月期間(1946.5.1~1951.12.10),影響台灣地方自治發展的最大施政,當屬1950年地方自治的實施與行政區域的重劃。本文以行政區劃為例,耙梳整理此項政策如何在政府蘊釀、形成、擬定以及實施的過程。相對於掌握行政權的行政院與省政府,作為全省最高民意機關的台灣省參議會,在行政區劃政策制定過程中,不僅扮演民間與政府橋樑的角色,並且積極參與政策制定,力促政府實施。台灣省參議會特別召開臨時會議,審議「台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以及「台灣省行政區域調整方案」兩項草案,終使政府盱衡情勢、順應民意,擇納省參議會的修正案而順利完成行政區域重劃,發揮代表民意、監督政府以及政策參與的功能。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8 第四節 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 9 第二章 台灣省參議會之民意機關機制設計 23 第一節 台灣省參議會之機關地位 23 第二節 台灣省參議會之組成與變動 27 第三節 台灣省參議會之組織結構 47 第四節 台灣省參議會之職權規範 54 第三章 台灣省參議會功能運作模式之分析 61 第一節 台灣省參議會之組織環境 63 第二節 台灣省參議會與政府互動模式 70 第三節 台灣省參議會與人民互動模式 81 第四節 台灣省參議會之決定與行動 85 第四章 行政區劃政策之制定與執行 93 第一節 行政區劃之規劃環境 93 第二節 行政區劃之政策規劃 101 第三節 台灣省參議會對行政區劃方案之議政 108 第四節 行政區劃之方案選擇 117 第五章 台灣省參議會在行政區劃政策之功能評析 127 第一節 台灣省參議會在行政區劃之政治參與角色 128 第二節 台灣省參議會在行政區劃之民意表達功能 132 第三節 台灣省參議會在行政區劃之行政監督功能 135 第四節 台灣省參議會在行政區劃之政策參與功能 138 第六章 結 論 14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4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51 第三節 研究發展 153 參考書目 155 附錄 161 附錄一 省參議會組織條例 161 附錄二 省參議員選舉條例 164 附錄三 省參議會秘書處組織規則 167 附錄四 省參議會議事規則 169 附錄五 台灣接管計劃綱要 172 附錄六 台灣省各級民意機關成立方案 180 附錄七 第一屆省參議會駐會委員會辦事規則 182 附錄八 台灣省各縣市行政區域調整方案-民政廳原擬草案 183 附錄九 台灣省各縣市行政區域調整方案-省參議會修正案 185 附錄十 台灣省各縣市行政區域調整方案-行政院第一四五次會議通過 187 附錄十一 人民(團體)對於行政區劃之建議與請願案 189 表目次 表2-1 台灣省公民人數統計 30 表2-2 第一屆台灣省參議員選舉概況 31 表2-3 第一屆台灣省參議員當選名錄 32 表2-4 第一屆台灣省參議員(正選三十名)類源分析 34 表2-5 第一屆台灣省參議員(正選三十名)出身背景及社會階層分析 35 表2-6 第一屆台灣省參議員(正選三十名)簡歷 36 表2-7 第一屆台灣省遞補(再遞補)參議員(十五名)簡歷 43 表2-8 第一屆台灣省遴選及遴補參議員(十一名)簡歷 45 表2-9 第一屆台灣省參議員山胞代表(二名)簡歷 46 表3-1 台灣省參議會歷次大會日期一覽表 75 表3-2 歷次大會設立之特種委員會與審查小組 78 表3-3 台灣省參議會「省參議員提案」議決情形分析 86 表3-4 台灣省參議會審議「省府交議案」(單行法規)分析 87 表3-5 台灣省參議會受理人民請願案統計分析 89 表4-1 戰後初期台灣省各縣市面積統計表(1946年6月30日止) 97 表4-2 臨時會審查地方自治綱要草案及縣市行政區域劃分案會議日程 109 表4-3 各縣市參議會議長對於實施行政區劃之發言 110 表4-4 台灣省參議員對於實施行政區劃發表意見 112 表4-5 地方自治實施督導委員會成員 115 表4-6 台灣省各縣市行政區域調整前後名稱及數字對照 123 表4-7 台灣省行政區域調整後各縣市名稱暨成立日期 125 表5-1 台灣省參議員對於行政區劃提出詢問 136 表5-2 台灣省參議會對於行政區劃之決議案 137 表5-3 行政區域調整方案各種版本差異比較 141 表5-4 台灣省各縣市行政區域調整面積、人口及經濟統計 142 圖目次 圖1-1 研究架構 7 圖2-1 台灣省參議會組織結構 58 圖3-1 伊斯頓(David Easton)政治系統分析架構 61 圖3-2 台灣省參議會受理人民請願案流程 83 圖4-1 日治末期(1945年8月)五州三廳十一州轄市行政區域 94 圖4-2 光復後初期(1946年10月)八縣九省轄市行政區域 95 圖4-3 行政區劃後(1950年10月)十六縣五省轄市行政區域 121 圖5-1 戰後初期行政區劃政策決定及諮詢體系 131 圖6-1 台灣省參議會組織型態(議會諮商型) 146

    壹、中文書目

    三民書局(2005),《大法官會議解釋彙編》,台北:三民書局。
    王文科(1998),《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
    王世慶(1991),《重修台灣省通志 卷七政治志建置沿革篇》(全一冊),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王美鴻(1997),〈從組織文化論大學圖書館的組織變革〉,《大學圖書館》,第一卷第二期,頁53-68。
    方永施(1949),〈台灣省地方自治研究會〉,《台灣省地方自治研究專刊》,頁21-35。
    內政部編(1950),《台灣省各縣市行政區域調整案經過概述》,台北:內政部。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6),《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秋字第四十六期。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1946),《台灣民政第一輯》。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台灣省縣市參議會一覽》。
    台灣省政府會秘書處(1950),《台灣省政府公報》,秋字第四十六期。
    台灣省參議會秘書處(1946a),《台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一次大會特輯》。
    台灣省參議會秘書處(1946b),《台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二次大會特輯》。
    台灣省參議會秘書處(1947a),《台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三次大會特輯》。
    台灣省參議會秘書處(1947b),《台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四次大會特輯》。
    台灣省參議會秘書處(1948a),《台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五次大會特輯》。
    台灣省參議會秘書處(1948b),《台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六次大會特輯》。
    台灣省參議會秘書處(1949a),《台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七次大會特輯》。
    台灣省參議會秘書處(1949b),《台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八次大會特輯》。
    台灣省參議會秘書處(1950a),《台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九次大會特輯》。
    台灣省參議會秘書處(1950b),《台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十次大會特輯》。
    台灣省參議會秘書處(1951),《台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十一次大會特輯》。
    台灣省議會秘書處(1973),《台灣省議會資料選輯》。
    朱志宏(1977),〈國會功能分析之檢討〉,丘為君、葉匡時編《憲政思潮》,台北:龍田出版社。。
    朱志宏(1978),〈民意機關的功能〉,《選舉與政治》,第四十期,頁170。
    朱志宏(1995),《公共政策》,台北:三民書局。
    朱浤源 主編(2002),《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
    江宜樺(2003),《民族主義與民主政治》,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何定藩(1965),《陳誠先生傳》,台北:反共出版社。
    余玲雅(2004),《戰後台灣公賣政策形成過程之研究以台灣省參議會(19461951)對公賣制度之議政分析為例》,台北:高立圖書。
    吳玉鳳(2005),《台灣省參議會受理人民請願案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亞力(2002),《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
    李惠宗(2002),《憲法要義》,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李筱峯(1987),《台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北;自立晚報。
    李筱峯(2004),《台灣全志 卷首戰後台灣變遷史略》,台中;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何鳳嬌(2001),《台灣省參議會資料彙編行政區域規劃》,台北:國史館。
    阮毅成(1978),《地方自治與新縣制》,台北:聯經出版。
    周一鶚(1946),〈本省辦理民意機關選舉的經過〉,《台灣省省縣市參議會一覽》,台北: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
    林栭顯(2000),《台灣省議會組織沿革及省諮議會之成立》,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彼得斯(B.Guy Peter)著(1998),黃建銘、熊忠勇等譯(2000),《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台北:智勝文化。
    若林正丈(200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新自然主義。
    姜南揚(1995),《台灣大轉型》,台北,克寧出版社。
    紀俊臣(1996),《民主.法治與教育》,台北:時英出版社。
    紀俊臣(1999),《精省與新地方制度始末.設計.發展系論》,台北:時英出版社。
    紀俊臣主持(2001),《台灣地方自治人物誌省議員篇》,台中:台灣省諮議會。
    紀俊臣(2002a),〈台灣之行政區劃與地方自治〉,《理論與政策》,第十六卷第二期,頁111-136。
    紀俊臣主持(2002b),《地方政府組織結構與功能之研究》,台北: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紀俊臣(2004),《地方政治與地方制度法》,台北:時英出版社。
    紀俊臣(2006),〈一個研究上的思考:台灣行政區域的調整〉,發表於「和諧社會與兩岸地方服務型政府比較研究」理論研討會,蘇州:蘇州大學地方政府研究所。
    姚榮齡(1963),《比較地方政府》,台北:三民書局。
    侯 暢(1966),《台灣省地方自治誌要》,台北:台灣省地方自治誌要編輯委員會。
    海伍德著,(Andrew Heywood)(1997),楊日青、李培元等譯(2002)《最新政治學新論》,(Politics),台北:韋伯文化。
    高淑媛(1993),《吳三連與台灣政治初期政治發展(1945-1954)》,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袁頌西(2003),《當代政治研究:方法與理論探微》,台北:時英出版社。
    黃人傑、施裕勝(2005),〈台灣省參議會對行政區劃議政探微〉,《「台灣地方自治發展」戰後六十周年紀念研討會論文集》,頁93-120。
    黃朝琴(2001),《朝琴回憶錄:台灣政界耆宿黃朝琴》,台北:龍文出版社。
    黃煌智(2005),〈政治文化轉型研究以1950、1990年代台灣為例〉,《師大政治論叢》,第四期,頁209-257。
    項昌權(1972),《台灣地方議會與地方政府之權責與其相互關係》,台北:商務出版社。
    陳文達(1991),〈台灣省參議會成立經過記詳〉,《台灣文獻》,第四十二卷第一期,頁71-122。
    陳君愷(2004),《台灣「民主文化」發展史研究》,台北:記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陳明通(1990),《威權體制下台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流動(1945-1986)省參議員及省議員流動的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勝彥、吳文星、溫振華、戴寶村(2002),《台灣開發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張德銳(1990),〈組織文化析論〉,《國立編譯館館刊》,第十九卷第一期,頁185。
    華力進(1980),《政治學》,台北:經卉書局。
    楊肇嘉(2004),《楊肇嘉回憶錄》,台北:三民書局。
    葉榮鐘(2000),《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下)》,台中:晨星出版公司。
    董保城、法治斌(2001),《中華民國憲法》,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鄭 梓(1988),《戰後台灣議會運動史之研究本土精英與議會政治(一九四六一九五一)》,台北:華世出版社。
    鄭 梓(1994),《戰後台灣的接收與重建台灣現代史研究論集》,台北:新化圖書。
    鄭 梓(2000),〈戰後北台灣地方政制之變革以「台北州」到「台北縣」為例〉,《台灣史研究》,第六卷第一期,頁93-131。
    鄭牧心(1987),《台灣議會政治40年》,台北:自立晚報。
    謝漢儒(1998),《關鍵年代的歷史見證台灣省參議會與我》,台北:唐山出版社。
    薛化元 主編(1993),《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19451965)》,台北:葉強出版社。
    薛化元(2001),〈台灣地方自制體制的歷史考察〉,《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台灣》,頁169-212。
    薛化元(2004),《台灣開發史》,台北:三民書局。
    薛月順(1998),《台灣省政府檔案史料彙編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二)》,台北:國史館。
    薛月順(2005),《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台灣(上)》,台北:國史館。
    薄慶玖(1996),《地方政府與自治》,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鍾泰德(1966),《中國地方行政》,台北:幼獅書店。
    聶鳳芝(2003),《監察權在政策循環過程中之角色功能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魏 鏞(2002),《社會科學的性質及發展趨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貳、檔案

    台灣省諮議會公文檔案查詢系統,典藏號0011120037010 檔案。
    台灣省諮議會公文檔案查詢系統,典藏號0011120037016 檔案。
    台灣省諮議會公文檔案查詢系統,典藏號0011120037028 檔案。
    台灣省諮議會公文檔案查詢系統,典藏號0011120037035檔案。
    台灣省諮議會公文檔案查詢系統,典藏號0011120037037檔案。
    台灣省諮議會公文檔案查詢系統,典藏號0011120037055檔案。
    台灣省諮議會公文檔案查詢系統,典藏號0011120037056檔案。
    台灣省諮議會公文檔案查詢系統,典藏號0011120037065檔案。
    台灣省諮議會公文檔案查詢系統,典藏號0011120037067檔案。
    台灣省諮議會公文檔案查詢系統,典藏號0011120037587檔案。
    台灣省諮議會公文檔案查詢系統,典藏號0016120139019檔案。
    台灣省諮議會公文檔案查詢系統,典藏號00111200374037檔案。
    台灣省諮議會公文檔案查詢系統,典藏號00111200374039檔案。
    內政部(1950),台灣省各縣市行政區域調整方案檔案。

    叁、外文書目
    Almond,G.A.and S.Verba,(1963), The Civil Culture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arr,B.J and R.C.Feiock (2004),City-County Consolidation and Its Alternatives,New York:M.E. Sharpe,Inc.
    Davis,Keith (1967),Human Relation at Work:The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New York:McGraw-Hill.
    Easton, David(1965),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Englewood Cliffs,N.J.
    Herman,Finer(1949),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ordon Government, New York:Rrev.ed.
    Kast,F.E. and J.E.Rosenzweig, (1974),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A systems Approach,New York:McGraw-Hill.
    Kooiman,Jan (2003),Governinf as Governance,Thousand Oaks ,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 Inc.
    Leland,S.M and K.Thurmaier (2004),Case Studies of City-County Consolidation,New York:M.E. Sharpe,Inc.
    Peters,B.G and D.J.Savoie(1993),Goverance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 Canada: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Rigger,Shelley (1999),Politics in Taiwan: Voting for Democracy, New York:Routledge.
    Schein,Edgar (1985),Organization Culture and Leadership:A Dynamic View,San Francisco:Jossey-Bass.
    Wheare ,K.C. (1963),Legislature,London.

    肆、網路資源

    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p03_01_printpage.asp?expno=55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