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韻如 |
---|---|
論文名稱: |
明清《西廂記》結構批評研究 -以評點為論述範疇 The Structural Criticism for the Romance of the West Chamber from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aking Criticism category for discussion |
指導教授: |
曾永義
Tseng, Yong-Yi 陳芳 Chen, Fang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57 |
中文關鍵詞: | 西廂記 、戲曲評點 、明清曲論 、結構論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40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25 下載:5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首先追本溯源,探討「戲曲結構」之名義,根據前賢研究並輔以實際觀察予以定義。研究方法有二:一是勾勒《西廂記》結構批評系譜,釐清各家結構批評理論間的血緣關係,並以「多元因素的互動模式」思考《西廂記》結構批評概念發展的文化運作機制,為論題奠定基礎性、系統性、整合性藍圖。二是借鑑西方互文性、敘事學、文化記憶理論展開縱向整合。在演析《西廂記》結構批評理論內涵的動態建構過程中,一方面檢驗其內涵與明清曲論專著的批評觀念間的落差,一方面補充現今學界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明清《西廂記》結構批評系譜及演進動因〉。首先,以勾織系譜的方式,指出明代《西廂》結構批評的演進,非個人評創,乃是集體批評意識的依附與捏塑。清代《西廂》評本在個人化評本的面貌之下,實質內涵卻也是在明代批評系譜的羽翼下生長。其次,對明清《西廂記》「結構」批評系譜承傳脈絡作概說。最後,探討《西廂記》結構批評之演進動因,以「多元因素的互動模式」建構《西廂記》結構批評概念發展背後的文化運作機制。
第二章〈《西廂》結構美學概念之形塑與綿延-李卓吾「化」譜與徐文長「畫」譜的對峙、交化與互融〉。《西廂》結構論美學的基本概念在明代李卓吾、徐文長兩大系譜中已然成型。此二系譜的閱讀方法與批評美學在《西廂記》諸評本批評脈絡的衍生、發展與世代累積的形塑過程中,呈現對峙、交化與互融的歷程。筆者視王驥德、金聖嘆為二系譜互融的關鍵集大成者。
第三章 〈《西廂》深層結構的互文圖景-文本表層結構與潛在取義結構互攝相融的「雙構性」〉。探討明清評本以文本表層結構與潛在取義結構互攝相融的「雙構性」回應當時讀者需求的特殊形式,及產生此種現象背後的諸多可能原因。
第四章〈《西廂》章法論-「曲章法」與「劇章法」對「敘事傳統」的融攝與轉化 〉。著眼於「章法」在《西廂》評點中如何適應戲曲文體的藝術特徵,在「跨界」的藝術空間中產生的質變內容。
第五章〈多元視角的人物重塑及《西廂》結構之重構〉。以視角為切入點,討論明清《西廂》評本如何運用視角批評形塑人物,從而帶動劇空間的延伸、挪移與突破原本格局的審美轉移歷程。
〈結論〉中針對研究成果指出明清《西廂》評點中結構批評的成就、缺失及鑑賞特色,並指出其時代意義。
參考書目
一、 古籍(依年代排序)
(一)《西廂記》刊本
《新刊奇妙全相註釋西廂記》,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弘治戊午十一年(1498)刊本影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余瀘東校:《重刻元本題評音釋西廂記》,明萬曆二十年(1592)熊氏中正堂刊,據日本東北大學藏本影印,裝定後發現缺頁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本補印,收於黃仕忠、 (日)金文京、 (日)喬秀岩編《日本所藏稀見中國戲曲文獻叢刊》第一輯第十六冊,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2年。
《元本題評西廂記》《古本戲曲叢刊初集》,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劉龍田刊本萬曆二十八年影印,上海市: 商務印書館,1954年。
《重校琵琶記附重校北西廂記》,繼志齋刊本萬曆戊戌(26)年(1958)刊本,據日本內閣文庫影印,收於黃仕忠、〔日〕金文京、〔日〕喬秀岩編《日本所藏稀見中國戲曲文獻叢刊》,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2年。
《明閔齊伋繪刻西厢記彩圖、明何璧校刻西厢記》,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原刻本現藏上海圖書館。
明.李贄評:《李卓吾先生批評北西廂》,明容與堂刻本,萬曆三十八年(1610),藏美國國會圖書館,臺北國家圖書館網站古籍檢索系統有影像檔。
《元本出相北西廂記》,收於神田喜一郎編;岩城秀夫解說《中國戲曲善本三種》,京都市:思文閣,昭和57年(1982)。
明.徐渭批點:《重刻訂正元本批點畫意北西廂》,明刊本,原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已移置故宮博物院,有微片。
明.王驥德校注:《新校注古本西廂記》,明香雪居刊清初印本,藏臺灣大學圖書館,有微捲。
明.陳繼儒評:《鼎鐫陳眉公先生批評西廂記》,明書林蕭騰鴻刊本,藏臺北國家圖書館,有微捲、有複製本。
明.陳繼儒評:《六合同春》 (《西廂記》、《琵琶記》、《紅拂記》、《玉簪記》、《幽閨記》、《繡襦記》) ,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馬氏不登大雅文庫明蕭騰鴻刻本」影印,收於《不登大雅文庫珍本戲曲叢刊》,北京市:學苑出版社,2003年。
明.魏浣初評;明.李裔蕃註:《新刻魏仲雪先生批點西廂記》,明末存誠堂刊本,藏臺北國家圖書館,有微捲。
《凌刻套版繪圖西廂記》,據上海圖書館藏本影印,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明.湯顯祖批評、沈璟批訂:《西廂會真傳》,明刊朱墨藍三色套印本,藏臺北國家圖書館,有微捲。
明.湯顯祖批評、沈璟批訂:《西廂會真傳》,據羅氏兩小齋主人藏明刊本影印,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古典書籍出版委員會編纂《香港中文大學罕傳善本叢書初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4年。
明‧張深之校注:《張深之正北西廂秘本》,明末刊本,原藏臺北國家圖書館, 已移置故宮博物院,有微片。
明.閔齊伋編:《會真六幻記》,明末致和堂刊,原藏臺北國家圖書館,已移置故宮博物院,有微片。
明.槃薖碩人:《槃薖碩人增改定本西廂記》,臺北:廣文書局,1982年。影印本。
明.李贄評:《李卓吾先生批點西廂記真本》,明崇禎庚辰(十三年)刊本,附圖,藏臺北國家圖書館,有微捲。
明.湯顯祖、李贄、徐渭合評:《三先生合評元本北西廂》,明末刊本,藏臺北國家圖書館,已移置故宮博物院,有微片。
清.毛奇齡論定:《毛西河論定西廂記》,民國誦芬室重校本,藏臺灣大學圖書館久保文庫。
清.金聖歎:《注釋第六才子書西廂記》,萃英居梓繡像,藏臺灣大學圖書館久保文庫。
清.金聖嘆:《增像第六才子書》,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9年。
清.金聖嘆評點:《金聖嘆評點西廂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7月初版。
清‧金聖嘆批評;陸林校點:《金聖嘆批評本西廂記》,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清.道光二年桐華閣校刊本《西廂記》,藏臺灣大學圖書館久保文庫。
王季思校注,張人和集評:《集評校注西廂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古本〈西廂記〉彙集‧初集》(全九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4月。
《國家圖書館藏〈西廂記〉善本叢刊》(全二十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11月。
《西廂記版刻圖錄》,揚州市: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9 年。
伏滌修、伏蒙蒙輯校:《西廂記資料匯編》(上、下),合肥:黃山書社,2012年。
(二)古典曲論專著
明‧呂天成著;吳書蔭校註:《曲品校註》,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3月初版。
明‧王驥德著;陳多、葉長海注釋:《曲律》,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清‧李漁著;陳多注釋:《李笠翁曲話》,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初版第3刷。
秦學人、侯作卿編:《中國古典編劇理論資料匯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4月初版。
陳多、葉長海:《中國歷代劇論選註》,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年7月初版。
蔡毅:《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濟南:齊魯出版社,1989年。
吳毓華:《中國古代戲曲序跋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8月初版。
陳芾、吳毓華:《古典戲曲美學資料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年10初版。
程炳達、王衛民:《中國歷代曲論釋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11月初版。
俞為民、孫蓉蓉編:《歷代曲話彙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唐宋元編(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
俞為民、孫蓉蓉編:《歷代曲話彙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明代編(1~3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俞為民、孫蓉蓉編:《歷代曲話彙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清代編(1~5集),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三)其它
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梁‧劉孝標注;龔斌校釋:《世說新語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明‧李贄:《焚書》,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明‧李贄著,廈門大學歷史系編:《李贄研究參考資料-李贄與〈水滸傳〉資料專輯》,廈門:福建人民出版社,1976年。
明.陳繼儒撰:《陳眉公集》,《續修四庫全書》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43年史兆斗刻本影印」) 17卷,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湯顯祖,徐朔方箋校:《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
明.凌濛初:《南音三籟》(《善本戲曲叢刊》影癸卯年刊本),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明‧馮夢禎:《快雪堂集》,明萬曆44年黃汝亨等金陵刊本。
明‧毛晉編:《六十種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蘭陵笑笑生著;王汝梅校注:《皋鶴堂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長春市: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年。
清‧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年4 月。
清‧金聖嘆著;周錫山標點:《金聖嘆全集》,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木陳道忞:《北遊集》,卷三,收入《嘉興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清‧張潮輯:《虞初新志》,北京 : 中國書店,2000年。
清‧毛奇齡:《西河詞話.詞曲轉變》,收入唐圭璋編:《詞話叢編(一)》,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清‧琴隱翁編:《審音鑑古錄》,《善本戲曲叢刊》第五輯,臺北:學生書局,1987年。
清‧錢德蒼編選;汪協如點校:《綴白裘》,北京市:中華書局,2005年。
清‧唐常才:《覺顛冥齋內言》,《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長沙刻本。
陳曦鍾、侯忠義、魯玉川輯校:《水滸傳會評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9月第二版。
廈門大學歷史系編:《李贄研究參考資料》第一輯~第三輯,廈門:福建人民出版社,1975-1976。
侯百朋:《琵琶記資料匯編》,北京市: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
二、 近人論專(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丁淑梅:《中國古代禁毀戲劇史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年。
王季思:《王季思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市:北京師範学院出版社,1991年。
王璦玲:〈論明清傳奇之抒情性與人物刻畫〉,《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9期,1996年9月。
:〈評點、詮釋與接受-論吳儀一之《長生殿》評點〉,《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3期,2003年9月,頁71-128。
《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2005年。
:〈「忖度予心,百不失一」—論《桃花扇》評本中批評語境之提示性與詮釋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6期,2005年3月,頁161-212。
:〈曲盡真情,由乎自然-論李贄《琵琶記》評點之哲學視野與批評意識〉,《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7期,2005年9月。
:〈「為孝子、義夫、貞婦、淑女別開生面—論毛聲山父子《琵琶記》評點之倫理意識與批評視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8期,2006年3月,頁1-49。
:〈文本意識與閱讀轉化—論金批《西廂》之理論內涵〉,《臺灣學術新視野》(中國文學之部),臺北:五南書局,2007年,頁771-812。
王書珮:《明代戲曲理論的對峙與合流:以〈西廂記〉、〈拜月亭〉、〈琵琶記〉的 高下之爭為線索》,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顏天佑先生指導,1996年。
王靖宇著;談蓓芳譯:《金聖嘆的生平及其文學批評》,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王祥穎:《明代傳奇評點初探》,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鄭阿財先生指導,2005年6月。
王德威:〈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3期,2008年9月。
王穎:〈《西廂》制藝考〉,《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3期,頁35-40。
:〈清代特殊的文學現象:戲曲與八股的契合-以《西廂記》制藝為例〉,《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5月,第3期,頁126-131。
王瑾:《互文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王真:《金聖嘆的文學觀-以「錦心繡口」說為中心》,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崔茂新先生指導,2007年4月。
毛文芳:〈遺照與小像:明清時期鶯鶯畫像的文化意涵〉,《文與哲》,第7期,2005年12月,頁251-291。
古兆申:《長言雅音論崑曲》,香港:天地圖書公司,2009年10月。
申丹:《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朱偉明:〈《西廂記》與明清戲曲觀念的嬗變〉,《戲劇藝術》,2002年第1期,頁94-101。
:《中國古典戲曲論稿》,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12月。
朱萬曙:《明代戲曲評點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初版。
伏滌修:《〈西廂記〉接受史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6月。
朱崇志:《中國古代戲曲選本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任中敏:《詞曲通義》,上海 : 商務印書館,1933。
作家出版社編輯部編:《元明清戲曲研究論文集》,北京市:作家出版社,1957-1959年。
李修生、李眞渝、侯光復编:《元雜劇論集》(上)(下),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5年。
李惠綿:《王驥德曲論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曾師永義指導,1988年6月。
:《元明清戲曲搬演論研究-以曲牌體戲曲為範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論「當行本色」在戲曲批評中的意義〉,《臺大中文學報》,第11期,1999年5月,頁287-338。
:〈論「章法」、「格局」在戲曲批評史上的意義〉,《臺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01年12月,頁147-192。
:《戲曲批評概念史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2月28號初版。
:〈明代戲曲文律論之開展演變〉,《臺大中文學報》,第二十期,2004年6月,頁135-194。
:《戲曲表演之理論與鑑賞》,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李曉:《比較研究:古劇結構原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
李相喆:《明代戲曲創作論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李殿魁先生指導,1995年。
李春燁:《毛聲山評點〈琵琶記〉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徐信義先生指導,1995年。
李昌集:《中國古代曲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李文赫:《金聖嘆文學批評理論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
李茂增:《宋元明清的版畫藝術》,鄭州市:大象出版社,2000年。
李強:《論金聖嘆的文章觀及其對文學評點的影響》,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左東岭先生指導,2006年5月。
李曉燕:《凌濛初曲論研究》,蘭州大學碩士論文,趙建新先生指導,2007年5月。
李杏麗:《論〈金批西廂〉的戲劇性》,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霍現俊先生指導,2007年5月。
李志宏:《「演義」:明代四大奇書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8月。
吳新雷:〈關於李卓吾批評的曲本〉,原載《江海學刊》,1963年4月,收入《中國戲劇史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頁192-195。
吳淑慧:〈明清傳奇教化典範的思索-以李漁《閒情偶寄》對戲曲典範的再理解〉,《輔大中研所學刊》,第11期,2001年10月,頁255-270。
:〈《琵琶記》「正典化」的歷程〉,《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10期,2010年6月,頁1-22。
吳國欽、李靜、張筱梅编:《元雜劇研究》,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吳正嵐:《金聖嘆評傳》,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吳珮慈:《在電影思考的年代》,臺北:書林出版社,2007年。
吳政樺:《戲曲程式、戲曲體製、戲曲窠臼之概念義涵及其分野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許子漢先生指導,2007年。
金惠經:《李卓吾及其文學理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郁夫先生指導,1988年。
金永兵等著:《當代文學理論範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牧惠:《西廂六論》,臺北市:大川出版社,1992年。
吳毓華:《古代戲曲美學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年8月初版。
林宗毅:《〈西廂記〉二論》,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曾永義先生指導,1992年。
:《「西廂學」四題論衡》,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曾永義先生指導,1998年6月。
:〈金批《西廂記》與張深之本、王驥德本之關係重探〉,《漢學研究》,第34期,1999年12月,頁299-311。
林鶴宜:《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林瑞:《香雪居版〈新校注古本西廂記〉版畫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黃光男先生指導,2006年。
林惠珍:《明刊〈西廂記〉》戲曲版刻插圖研究》,淡江大學漢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林仕華先生指導,2008年。
林文淇:〈《意外的春天》與《珈琲時光》的「套層密藏」詩學〉,《藝術學研究》,第五期,2009 年12 月,頁81‐112。
尚學鋒、過常寶、郭英德:《古典文學接受史》,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尚昱辰:《晚明戲曲論述中「情」、「理」與「審美」論題之互涉》,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論文,潘美月先生指導,2008年。
段啟明:《西廂論稿》,成都市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
祝肇年:《古典戲曲編劇六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年2月初版。
俞為民:《李漁閒情偶寄曲論研究》,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
:《中國古代戲曲理論史通論》,臺北:華正書局,1998年初版。
侯淑娟:《明代戲曲本色論》,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敬先生指導,1991年。
侯雲舒:《明清戲劇理論之結構概念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安祈先生指導,1993年。
:〈金聖嘆批本《西廂記》之敘事結構觀〉,《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5期,2001年6月,頁147-166。
:〈戲曲評點作品中的敍事觀〉,《民俗曲藝》第139期,2003年3月。
:〈戲曲評點作品中關於人物質素的幾點討論〉,《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5期,2003年12月。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市: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97年。
姚文放:《中國戲劇美學的文化闡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1月初版,1997年7月第二次印刷。
姚一葦:《戲劇原理》,臺北:書林出版社,2004年。
柯香君:《明代戲曲發展之群體現象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顏天佑、羅麗容先生指導,2006年6月。
容肇祖:《明李卓吾先生贄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譜》,浙江省:浙江古籍出版社,1983年。
:〈《玉茗堂批訂董西廂》辨偽〉,《社會科學戰線》,1984年第2期。
徐曉瑩:《晚明曲論主情思想之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曾永義先生指導,1995年6月。
徐雪凡:〈浙圖珍藏《西廂記》版本考〉,《戲文》,2005年第3期。
徐嫚鴻:《明代陳繼儒戲曲評點本研究:以《六合同春》為討論中心》,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國俊先生指導,2008年。
徐文琴:〈由「情」至「幻」─明刊本《西廂記》版畫插圖探究〉,《藝術學研究》第六期,2010年5月,頁63-160。
高文彥:《晚明劇曲家流派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羅麗容先生指導,2005年1月。
高禎臨:〈金聖嘆小說戲曲情節美學分析〉,《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7卷,2006年7月,頁65-95。
:《清初戲曲評點閱讀方法與批評策略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王安祈、陳俊啟先生指導,2010年。
馬孟晶:〈耳目之玩-從西廂記版畫插圖論晚明出版文化對視覺性之關注〉,《台大美術史研究集刊》,第十三期,2002年9月,頁201-276。收入顏娟英主編,《台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美術與考古卷》(下),北京: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5年,頁638-692。
馬敏:《王世貞〈曲藻〉研究》,蘭州大學碩士論文,趙建新先生指導,2007年5月。
倪梁敏:《論金聖嘆的意象批評》,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譚帆先生指導,2008年4月。
翁碧慧:《明代戲曲「湯評本」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曾永義先生指導,2008年。
張人和:〈《西廂會真傳》「湯顯祖沈璟評」辨偽〉,《社會科學戰線》,1981年第2期。
:〈《西廂會真傳》為閔評說質疑──與蔣星煜先生商榷〉,《社會科學戰線》,1982年第4期。
張棣華:《善本劇曲經眼錄》,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76年。
張大新:《二十世紀元代戲劇研究》,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
張錦瑤:《「情理對峙」與明代戲曲小說「西廂故事類型」的發展》,《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4期,2007年6月,頁73-97。
張正學:〈略談《善本戲曲叢刊》中的《西廂記》資料及其價值〉,《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3期,2009年5月,頁86-89。
張小芳:〈《西來意》作撰者潘廷章生平考〉,《中華戲曲》第39輯,2009年6月,頁290-302。
:〈周昂《增訂金批西廂》戲曲美學思想評析〉,《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9月,頁120-126。
:〈《西廂記》評本《西來意》之兩種刊本〉,《文獻季刊》,2009年10月第4期。
:〈《西來意》:《西廂記》哲思批評的終結〉,《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第8卷第3期,2010年9月,頁16-21。
:〈毛奇齡《論定西廂記》的學術取向及價值新論〉,《文史新探》,第73期,2010年,頁15-22。
:〈清代《西廂記》理論批評述論〉,《古典文學新探》,2010年第11期,頁113-114。
:〈論金聖嘆對敘事文學的詩化解讀〉,《中州學刊》第5期,總第143期 (2004年9月),頁109-111。
:〈清代《西廂記》人物批評及其美學價值論析〉,《南京大學學報》,2012年12月第4期,頁7-13。
張平仁:〈金聖嘆刪評《水滸傳》的詩性思維〉,《明清小說研究》2005年第2期,總第76期(2005年2月),頁49-57。
曹源:《何良俊及其〈曲論〉研究》,蘭州大學碩士論文,趙建新先生指導,2007年5月。
許子漢:〈戲曲「關目」義含之探討〉,《東華人文學報》第二期,2000年7月,頁125-142。
許文美:〈深情鬱悶的女性――論陳洪綬《張深之正北西廂祕本》版畫中的仕女形象〉,收入《故宮學術季刊》第18期第3卷,頁137-178。
陳芳:〈試論崑劇表演的「乾、嘉傳統」〉,《戲曲學報》第1期,2007年6月,頁181-214。
:〈書寫「抒情」:「莎戲曲」的傳統印記〉,《戲劇研究》,第11期,2013年1月,頁137-166。
陳慶煌:《〈西廂記〉的戲曲藝術:以全劇考證及藝事成就為主》,臺北市:里仁書局,2003年。
陳萬益:《金聖歎的文學批評考述》,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出版,1976年。
陳國球:《鏡花水月-文學理論批評論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
陳衍:《中國古代編劇理論初探》,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初版。
陳淑滿:《金聖歎評改〈西廂記〉研究》,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倫文,王忠林先生指導,1991年。
陳竹:《中國古代劇作學史》,湖北:武漢出版社,1999年9月初版。
陳多:《陳多戲曲美學論-由媒介看戲曲美的構成》,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11月。
陳旭耀:〈論《西廂定本》的文獻價值-兼與蔣星煜先生商榷〉,《藝術百家》,2004年第2期,總第76期,頁25-30。
:《明刊〈西廂記〉版本研究》,廣州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黃仕忠先生指導,2006年。
:〈同治間抄本《碧筠齋古本北西廂》考〉,《文獻》,2007年第2期,頁107-116。
:《現存明刊〈西廂記〉綜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初版。
:〈《元本出相西廂記》辨正〉,《文化遺產》,2009年第2期,頁69-75。
、羅念:〈凌濛初校刻《西廂記》之底本、校本考〉,《文獻季刊》,2009年4月第2期,頁123-132。
:〈繼志齋刊《重校北西廂記》考述〉,《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1年第5期。
陳慧珍:《明代〈牡丹亭〉批評與改編之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曾永義先生指導,2007年。
陳韻妃:《李贄戲曲評點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李國俊先生指導,2009年。
陳建華:《元雜劇批評史論》,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
陸林:《元代戲劇學研究》,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9月初版。
:《曲論與曲史:元明清戲曲釋考》,臺北市:國家出版社,2014年。
郭英德:《中國戲曲的藝術精神》,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12月。
郭立暄:〈論劉應襲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評西廂記》〉,《圖書館雜誌》,2006年第5期,頁74-78。
郭亮:〈崑曲表演藝術的一代範本〉,《戲劇報》第19、20期,頁54-59。
華瑋:〈馬湘蘭與明代後期的曲壇〉,《戲曲學報》,第二期,2007年12月,頁55-82。
:〈聖歎之繼聲-從周昂《增訂金批西廂》看清代戲曲評點中主體意識之展現〉,《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頁451-504。
曾瓊蓮:《〈西廂記〉之版本及其藝術成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賴橋本先生指導,1986年。
曾守仁:《金聖嘆評點活動研究─擬結構主義的重構與解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高大威、黃錦樹先生指導,1999年。
黃霖:〈論容與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北西廂記〉,《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頁119-125。
:〈最早的中國戲曲評點本〉,《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頁39-53。
:〈《西廂記》、《琵琶記》、《牡丹亭》匯評述略〉,《戲曲研究》第三十八輯,2011年第2期,頁32-54。
黃念然:〈當代西方文論中的互文性理論〉,《外國文學研究》1999年第1期,頁15-21。
黃慧:《〈西廂記〉金評的敘事理論研究》,內蒙古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萬奇先生指導,2005年6月。
黃季鴻:《明清〈西廂記〉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
黃韻如:《呂天成戲曲理論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曾永義先生指導,2006年。
:〈徐大椿曲唱理論體系〉,《臺灣音樂研究》,第13-14期,2012年12月,頁33-65。
黃章民:《明清閩中曲家之曲論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羅麗容先生指導,2007年。
黃仕忠:《日本所藏中國戲曲文獻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
彭喻歆:《北京坊刻版畫之奇葩-明弘治〈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參增奇妙註釋西廂記〉版畫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林麗江先生指導,2009年。
寒聲:《西廂記新論─西廂記研究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
程錫麟:〈互文性理論概述〉,《外國文學》,1996年第1期,頁72-78。
程抱一著,徐衛群譯:《中國詩話畫言研究》,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出版社,2011年6月。
賀新輝、朱捷編:《西廂記鑑賞辭典》,北京市 : 中國婦女出版社,1990年5月。
華瑋:《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
傅曉航:《戲曲理論史述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年9月初版。
楊玉成:〈小眾讀者:康熙時期的文學傳播與文學批評〉,收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期,2001年9月,頁79。
楊玉成:〈啟蒙與暴力—李卓吾與文學評點〉,《臺灣學術新視野》(中國文學之部二),臺北:五南書局,2007年,頁902-986。
楊清惠:《文法:金聖歎小說評點之敘事美學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
傳田章編:《明刊元雜劇西廂記目錄》,東京市:東京大学東洋學文化研究所附屬東洋文獻センタ-刊行委員会,1970年。
董每戡:《五大名劇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董乃斌:〈戲劇性:關照唐代小說詩歌與戲曲關係的一個視角〉,《文藝研究》,2001年第1期,頁56-61
:《中國文學敍事傳統研究》,北京市:中華書局,2012年。
董捷:《明清刊《西廂記》版畫考析》,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6年。
鄒元江:《湯顯祖新論》,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趙一凡、張中載、李德恩主編,李鐵編輯:《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市: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年。
趙山林:《中國戲曲觀眾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
趙山林:《中國戲劇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
趙春寧:《〈西廂記〉傳播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
廖肇亨:〈淫辭艷曲與佛教:從《西廂記》相關文本論清初戲曲美學的佛教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期6,2005年3月,頁127-160。
:《中邊‧詩禪‧夢戲-明末清初佛教文化論述的呈現與開展》,臺北市:允晨文化公司,2008年9月。
蔣星煜:〈論《西廂會真傳》為閔刻閔評本──與羅忼烈、張人和兩位先生商榷〉,《社會科學戰線》,1981年第4期。
:《中國戲曲史鈎沉》,鄭州:中洲書畫社, 1982年9月。
:《明刊本西廂記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西廂記罕見版本考》,東京市:東京不二株式會社出版社,1984年。
:《西廂記考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8月。
:《西廂記新考》,臺北市 : 學海出版社,1996年。
:《西廂記研究與欣賞》,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
:《西廂記的文獻學研究》,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鄭菡:《「李卓吾」小說、戲曲評點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黃霖先生指導,2005年4月。
鄭柏彥:《中國古典戲曲文體論》,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許子漢先生指導,2009年。
鄭恩玉:《徐渭戲曲與戲曲論研究》,上海戲劇學院博士論文,葉長海先生指導,2010年。
劉敘武:《論毛批〈琵琶記〉的戲劇思想》,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陸林先生指導,2007年5月。
劉君[王告]:〈明代戲劇術語「情節」概念及其反映之情節觀-兼論術語「關目」〉 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報》,第12期,2010年6月,頁77-109。
蔡英俊:〈「敘述」界義-兼論敘述、敘事與描寫〉,《清華中文學報》第5期,2011年6月,頁3-44。
霍松林編:《西廂匯編》,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7年。
譚正璧:〈王實甫以外二十七家《西廂》考〉,《文獻》第七輯,1981年3月。
譚帆:〈論《西廂記》的評點系統〉,《河北師院學報》,1990年第2期。
:《金聖嘆與中國戲曲批評》,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
、陸煒:《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初版。
:《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譚霈生:《論戲劇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
譚坤:《晚明越中曲家群體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局,2005年。
譚君強:《敘事學導論:從經典敘事學到後經典敘事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羅麗容:《清人戲曲序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8月。
:《戲曲面面觀》,臺北:國家出版社,2008年。
寒聲、賀新輝、范彪編:《西廂記新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年8月。
嚴蘭紳主編:《元曲論集》,河北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鍾錫南:《金聖嘆文學批評理論研究》,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葉長海:《中國戲劇學史稿》,板橋市:駱駝出版社,1987年8月。
:《曲律與曲學》,臺北:學海出版社,1993年5月初版。
:《曲學與戲劇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葉德輝:《書林清話》,揚州市:廣陵書社,2007年。
蔡鍾翔:《中國古典劇論概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
謝柏梁:《中國分類戲曲學史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6月初版。
羅麗容:〈《董西廂》之敘述文本析論〉,2011敘事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龍協濤:《文學解讀與美的再創造》,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8月。
鍾慧笑:《論金聖嘆「才子說」》,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傅傳洲先生指導,2005年5月。
龔鵬程:〈論本色〉,收於《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2月,頁93-136。
龔篤清:《雅趣藏書-〈西廂記〉曲語題八股》,長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荷〕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敍述學:敍事理論導論》,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美〕巫鴻:《重屏︰中國繪畫中的媒材與再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美〕James Phelan / Peter J. Rabinowitz /主編;申丹、寧一中、馬海良、喬國強、陳永國、周靖波譯:《當代敘事理論指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德〕阿斯特莉特‧埃爾、馮亞琳主編:《文化記憶理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頁270-273。
〔挪威〕雅各布‧盧特著,徐強譯:《小說與電影中的敘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美〕魯曉鵬:《從史實性到虛構性:中國敘事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法〕羅蘭‧巴特:《羅蘭‧巴特隨筆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
〔法〕羅蘭‧巴特:《S/Z》,屠友祥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