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亞婷 |
---|---|
論文名稱: |
初探石門水庫集水區保育治理工程生態保育措施推動歷程及參與觀察者環境教育學習行為模式之轉變 |
指導教授: | 汪靜明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環境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1 |
中文關鍵詞: | 生態保育措施 、生態檢核 、資訊公開 、環境教育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54 下載:1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水,為民生基本需求。為保障民眾用水權益及確保水庫營運功能,政府於民國95年1月13日三讀通過《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特別條例》,並回應條例之「生態保育」執行非工程之軟性手段。研究者在汪靜明教授引領下,以參與觀察者角色初探石門水庫集水區保育治理工程生態保育措施推動歷程,分析生態保育措施推動歷程之關鍵因素,探討歷程中之重要議題:資訊公開、生態檢核機制等,並研討關鍵參與者在歷程中之角色互動以及研究者環境教育學習之轉變。本研究主要以收集之文件、訪探紀錄進行分析,並輔以who-idea思議方法交叉檢核佐證之。
研究結果顯示石門水庫集水區生態保育措施之推動,主因為條例明定之生態保育內容,加上專家學者屢次於會議提出應重視生態保育、民眾參與等建言,以及民間團體的訴求等,在中央主管機關政策協力下,建立資訊公開機制及生態檢核表之實施。其中,專家學者也以環境教育平台促使政府單位與民間團體間的對話與協商。歸納生態保育措施推動歷程的關鍵因素為民生需求、行政資源、集水區保育治理(滾動式管理)、生態檢核、協商機制(環境教育平台)、民眾參與(資訊公開)等面向。
生態保育措施推動歷程中,資訊公開機制是由於環境教育平台的建立,專家學者於行政會議上之建言,民間團體網站的架設、教育活動的宣傳等訴求,於2008年6月訂定並公開《石門水庫集水區整治計畫資訊公開要點》。生態檢核表之實行,係經過委員屢次於會議中建議,在主管機關的決議與修正下,於2009年1月正式實施。其中,汪靜明教授並於推動小組會議中說明範疇界定表的重要性。資訊公開之落實度與工程生態檢核表之後續可行性及範疇界定,仍值得繼續研究與探討。
本研究結果亦顯示,歷程中關鍵參與者(政府單位、專家學者、民間團體)之間的互動與合作,是由於專家學者以環境教育平台的橋梁,將多方的意見整合為實際的建言。其中,參與者角色之轉換表現至民眾參與,政府政策廣納各單位意見並落實於集水區保育治理。而研究者在歷程中(2007.7-2009.12)作為參與觀察者,其環境教育素養的提升,關鍵於專家學者的引導教育,使得研究者生態保育與環境教育的知能增進,並建立正向的態度與價值觀,角色亦由環境教育接受者轉變為中介者與供給者,扮演行政支援人員及生態研究人員等。
王文科(1997)。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
王順美(2004)。93年擴大參與世界水質監測日活動計畫期末報告。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王鑫、呂光洋、周昌弘、晏涵文、郭允文、楊國賜(1987)。環境保護教育理念架構之規劃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教育發展處。台北市。21頁。
立法院(2006)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特別條例,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一月二十七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09500012581號令制定公布全文8條。
中華生態資訊協會(2007)。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生態保育措施評估計畫。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委辦。
田維婷(2003)。氣候變遷對台灣地區地表水文量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水文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巨廷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2005)。本土化水域生態工法工程技術之研究(第三期)。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05)。水土保持手冊。
李三畏(2005)。集水區經營治理。工程小叢書-水資源工程系列。中興工程科技研究發展基金會。82頁
杜文苓、彭渰雯(2008)。社運團體的體制內參與及影響—以環評會與婦權會為例。《臺灣民主季刊》第五卷,第一期 (2008年3月):119-48
汪靜明(1988)。社會教育機構推行環境教育之理念基礎。第二屆自然保育研習會論文集暨會議紀要,129-138。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主辦。
汪靜明(1990)。國內環境教育活動設計架構與特色之探討。環境教育季刊,5,58-66。
汪靜明(1995)。社會環境教育之推動與落實。教育資料季刊,20,213-235。
汪靜明(1996)。河川生態保育原理。環境教育季刊,31,27-53。
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43,11-27。
汪靜明(2001)。河川治理與管理的生態觀。水資源管理季刊,4,30-40。
汪靜明(2003)。環境教育的生態理念與內涵。環境教育學刊,2,9-46。
汪靜明(2004)。生態教室-台灣溪流生態保育。台北市: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汪靜明(2005a)。國土復育的生態思維。中國時報A4版名家專論2005.1.22。
汪靜明(2005b)。《河溪生態資源解說圖冊-北區篇》。南投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汪靜明(2006a)。集水區水土生態保育的新思維。水土保持思維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59-70頁。中華水土保持學會主辦、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主辦。
汪靜明(2006b)。石門水庫集水區保育治理工作中學者之生態保育角色。石門水庫治理及水資源再利用研討會2006.10.19。
汪靜明(2008a)。國家永續發展中集水區環境治理之生態保育作法。研習論壇月刊,87:8-14
汪靜明(2008b)。為落實生態工法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的生態檢核評估機制催生。生態工法與生物多樣性研討會論文集A1-1。國立台灣大學綜合災害中心主辦。
汪靜明(2009a)。以環境教育化平台友助民眾參與治水。氣候變遷台灣準備論壇。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第532-541頁,台北市。
汪靜明(2009b)。集水區保育治理工程的生態檢核。第12頁至38頁於河川生態與永續發展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指導,中華民國溪流環境協會主辦
汪靜明(2009c)。永續公共工程的生態保育落實方案~生態檢核。第99-115頁於永續公共工程與節能減碳研討會-落實方案篇論文集。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台灣營建研究院、台灣混凝土學會主辦。
汪靜明(2009d)。台灣櫻花鉤吻鮭的生態保育暨環境教育概念-以WHO-IDEA思議方法建構為例。發表於台灣鮭魚與櫻鮭國際研討會。國科會、台灣海洋大學。
汪靜明、張春莉(1996)。河川環境教育概念階層建構之研究。師大學報。41,541-572。
汪靜明、莊棋凱(2005c)。台灣河川生態保育參與者角色分析與其發展策略-以大屯溪為例。2005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299-307。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暨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共同主辦。
汪靜明、曾文齡、賴仟定、陳亞婷、林泰安、曹家敏、陳雅萍、周海華、黃素雅、楊 欣、呂家欣、徐健倫、陳嘉修、張勝凱、錢念圭(2009)。石門水庫集水區生態保育暨環境教育平台推動歷程及教育成果。石門水庫集水區生態保育暨環境教育平台推動歷程及教育成果。第191-226頁於98年度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執行成果研討會,經濟部水利署主辦、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協辦。
沈奐均(2007)。從參與的觀察者角度初探石門水庫集水區保育治理第一階段歷程及其環境教育參與者角色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 (M. Q. Patton 原著):質的研究與評鑑。台北:桂冠。
吳輝龍、陳樹群、陳聯光、王淑怡、陳振宇(2003)。土石流防災策略之研擬與推動,中華水土保持學報,34(4):331-346。
周昌弘(1995)。環境教育的生態學基礎。教育資料集刊,20,83-98。
周濟幼(2002)。孩子天空的一朵雲:台北市師院附設實驗小學「校門變變變」參與式設計及校園營造行動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信輝(2002)。自然生態工法之類型與應用,自然生態工法究會(主管班),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中華民國環境綠化協會,pp.12-16。
林鎮洋、邱逸文(2003)。生態工法概論。明文書局,台北市,368頁。
林明志(2006)。學生學習行為模式對其學習成效的影響,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台北市
柯勇全(2007)。特定水土保持區劃定政策執行分析,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研究所,台中市。
張春莉(1996)。河川環境教育內涵概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建興(2001)。災害防救法解說,鼎茂圖書出版:台北。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儀玲(2005)。從參與的觀察者角度初探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教育推動歷程及其環境教育參與者角色功能。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炳訓、陳芳瓊(2006)。資源永續利用-水庫集水區治理與保育。政策頻道 節水季刊第48期
陳彥璋、梁文盛、林鎮洋(2006)。建立生態工程案件檢核評估作業之研究,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專業服務計畫。
陳樹群、汪靜明、梁文盛(2007)。水庫集水區生態環境評估與綜合成效指標建立(第一年)期中報告,經濟部水利署。
游以德、許文德、呂適仲(1994)台灣水庫集水區永續經營評估模式之建立。中華民國環境保護學會學刊 27(2)
經濟部(2006a)。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
經濟部(2006b)。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第1階段執行計畫。
經濟部水利署(2007)。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之績效評核計畫(第一次報告書),經濟部水利署。
經濟部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2005)。湖山水庫工程計畫生態保育措施。
郭瓊瑩(2003)。國家公園設施規劃設計規範及案例彙編。台北市:內政部營建署出版。
曾家宏(2005)。環境影響評估制度民眾參與機制之研究-以國道東部公路蘇澳花蓮段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文齡(2005)。從參與的觀察者角度初探《生態武陵》多媒體教材設計歷程及其參與者角色。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市:明文書局。
楊冠政、汪靜明、張子超、周儒、王順美(1999)。為永續環境而學習。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楊天護(2003)。生態工法考量因子之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縣。
劉哲旻(2004)。集水區環境評估模式及其應用於生態工法之研究。逢甲大學水利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廖桂賢(2006)。2006前瞻:治水議題─摒棄河流整治迷思 建立與洪水共存的環境哲學。環境資訊中心網站 http://e-info.org.tw/node/2524
蔡美華 譯(2003)。Geoffrey E.Mills。行動研究法。台北:學富。
蔡清田(2004)。課程統整與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鄭皆達(1994)。台灣水資源永續經營與集水區保育的相關問題與對策之探討,第五屆環境與決策研討會論文集:453~467。
賴仟定(2007)。從參與的觀察者初探南投縣栗栖溪棲地生態研究歷程及其環境教育參與者角色分析。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伯勳、吳啟順(2008)。專案管理-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分析,研考雙月刊第32卷 第二期。
Connect,(1975). The Belgrade Charter, Connect Vol. I No1.
Gregory D, G., Gregory D. Githens, PMP, Catalyst Management Consulting (1998). Rolling Wave Project Planning. Proceedings of the 29th Annual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1998 Seminars & Symposium .Long Beach, California, USA: Papers Presented
IUCN/UNEP/WWF. (1980). World conservation satrategy. IUCN ,Switzerland ,409pp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Roth, R. E. (1992) Environmental literacy: it’s roots, evolution, and directions in the 1990s.Eric clearinghouse for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lumbus. Ohio.51.
Stapp, W. B. (1989)。〈全球河川環境教育網絡〉。《環境教育研討會專輯》。49-51。台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Wang, C. M. J. (1989).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fish community ecology in an agricultural mountain stream system of Taiwan. Ph.D. Dissertation. Iowa State University, Ames, Iowa, USA. 138 pp.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09)。http://www.swcb.gov.tw/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石門水庫集水區保育治理網站(2009)。http://smr.swcb.gov.tw/
經濟部水利署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專屬網站(2009)。http://shihmen.wra.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