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悅莉
Cheng, Yueh-Li
論文名稱: 南非以華語為二語學習者之漢字學習研究
A Study of Chinese Character Learning for Chinese as Second Additional Language students in South Africa
指導教授: 林振興
Lin, Jen-Sh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2
中文關鍵詞: 華語為二語學習漢字學習部件學習部件教學策略
英文關鍵詞: Chinese as Second Additional Language (CSL), Chinese Character Leaning, Chinese Character Component Teaching, Teaching Strategy of Chinese Character Component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97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1下載:2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重點是專注在漢字部件的學習與分析。對那些以華語作為第二外國語言,而又沒有中華文化背景的學習者來說,常有許多漢字學習的難點。本論文將研究以華語為第二外國語言的漢字學習。希望藉著漢字部件教學,來幫助二語學習者學習漢字的部件、位置與結構。漢字部件教學是一種華語教學法。它能有效的幫助二語學習者,克服漢字識讀和書寫上的困難。本研究包括探討漢字的教學與學習研究,並且以實行漢字部件教學的方法,來提高漢字學習果效。
    漢字的學習是華語學習者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華語已成為全世界的一種流行語言,特別是在當前,全球經濟衝擊之下,許多國家的語言政策,都朝向鼓勵國民學習華語。在這個時候,南非基礎教育部實施了一項新的語言政策,就是將中文當作第二外國語言。然而對於第二外國語言的學習者來說,掌握漢字是非常困難的,對華語教師來說也是一個挑戰。
    本研究之研究方向有三方面,即文獻探討分析,部件教學方法分析與問卷研究分析, 這個研究包括了33名 13到14歲的研究對象,他們都是初級程度的華語學習者, 他們被分為兩組,包含有17名研究對象的實驗組,和有16名研究對象的對照組,所有研究對象都獲得了教師所提供的相同材料,實驗組採用部件教學法,對照組則使用傳統漢字教學方式。根據研究結果,漢字部件教學方法提升了以華語為第二外國語言學習者「識讀」、「書寫」和「識寫」的能力。 根據調查,大多數對漢字部件教學給予很高評價, 它影響了以華語為第二語言學習者的漢字認知與書寫的能力。

    This study focuses on Chinese components learning and analysis. The learners who are taking Chinese as a Second Additional Language and who have no Chinese cultural background, find Chinese character learning difficult. In this thesis Chinese as a Second Additional Language will be studied.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Chinese character learning their radicals and their positions and structures utilizing Chinese component teaching. Chinese character component teaching is a Chinese teaching method which can effectively help the writing problems Chinese Second Additional Language learners experience. It improves errors related to the writing of, and absence of strokes focused on, and also assists memorizing of characters. This study encompasses research the writing condi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o practice the component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the results of Chinese characters learning.
    The acquis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kills that need to be mastered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Chinese Mandarin language has become a popular language throughout the world, especially with respect to the current global economic situation. Many countries’ language policies encourage and promote their nationals to study Chinese Mandarin. At this point, there is a new language policy which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South Africa by the Department of Basic Education, which recognized Mandarin as a Second Additional language. However, to the Second Additional Language learners,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master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is also a challenge to the teachers teaching these techniques.
    The study will comprise three research methods namely a documentary analysis, an analysis of component teaching methodology and a survey. The study includes 33 respondents between the ages of 13 and 14 who are all on the beginner level Chinese. They were purposely assigned into two group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17 respondents and the comparison group with 16 respondents. All the participants were given the same materials from the teacher but received different teaching strategies with respect to the teaching of character, numbers, sequences and component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the Chinese character component teaching methods enhanced the CSL learners’ abilities to realize/recognize and to write Chinese characters.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most of scores with the high satisfactory on the Chinese character component learning methods, it affects the CSL learners’ recognition and writ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目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和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 6 第四節 研究架構 7 第五節 名詞解釋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漢字教學 12 第二節 漢字部件教學 17 第三節 漢字部件教學對識寫學習的成效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4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4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5 第三節 漢字部件教學課程設計 27 第四章 問卷調查分析與課程規劃 38 第一節 南非華語教師問卷 38 第二節 南非華語二語初級學生期初問卷 53 第三節 課程規劃內容 64 第五章 漢字部件與漢字傳統課程 68 第一節 學生前測 68 第二節 課程教學步驟 73 第三節 學生學習訪談紀錄 142 第四節 學生後測 152 第六章 資料分析與結果討論 157 第一節 漢字測驗描述性統計 157 第二節 學生訪談紀錄分析 158 第三節 課程後問卷調查分析 159 第四節 課程活動評量與分析 176 第五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 177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79 第一節 研究結論179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80 第三節 研究展望與未來研究之建議 181 參考文獻 183 中文文獻 183 英文文獻 186 附錄 188 附錄一 家長通知信函及同意書回函 188 附錄二 南非華語教師問卷 190 附錄三 學生期初問卷 193 附錄四 學生期末問卷 196 附錄五 斐京華僑公學上課時間表 200 附錄六 前測平均數 201 附錄七 後測平均數 202

    一、中文文獻
    卞覺非(1999)。 漢字教學:教什麼?怎麼教。語言文字應用,29,71-76。
    王寧 (1997)。漢字構形理據與現代漢字部件拆分。語文建設,3,4-9。
    王惠君 (2003)。 部件識字策略對國小學習障礙。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的學位論文)。
    白芬茹(2017)。行動載具運用於漢字教學的學習成效之探討-以智慧型手機結合即時通訊軟體LINE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的學位論文)。
    白樂桑、張朋朋(1997)。漢語言文字啟蒙。北京市:華語教學出版社。
    伍巍 (2004)。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漢字教學探討。廣州大學學報,7,35-39。
    呂叔湘 (1987)。語文進著:漢語文的特點和當前的語文問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呂美娟 (2004)。基本字帶字識字教學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識字成效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8,207-235。
    杜定友 (1961)。字根研究。文字改革,2,33-35。
    李培元、任遠 (1997)。漢字教學簡述。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論文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李子瑄、曹逢甫 ( 2009 )。漢語語言學。台北市:正中書局。
    李安世(2006)。漢字部件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寫字困難兒童抄寫效果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碩士論文。
    李寶貴(2005)。漢字理據性與對外漢字教學。漢字文化,1,41-43。
    李燕、康加深、張書岩 (1992)。現代漢語形聲字研究。語言文字應用,1,74-83。
    李華 (2017)。部件拆分與對外漢字部件教學。海外華為教育,6,759-767。
    李華 (2018)。50年來漢字部件研究綜觀。中國文字研究,27,154-162。
    何淑真、張孝裕、陳立芬、舒兆民、蔡雅薰、賴明德 (2008)。華語文教學導論。台北市:三民書局。
    林振興、陳學志 (2015)。我也繪漢字1。台北市:正中書局。
    柯萌(2013)。對外漢字教學中非成字部件的實踐性研究。復旦大學碩士論文。
    柳燕梅、江新(2004)。關於聯想式對外漢字教學法的構想。對外漢語教學研究,2,5,43-45。
    倪海曙 (1966)。偏旁與部件。文字改革,1,15-16。
    孫 蕾(2014)。對外漢語漢字教學實踐研究。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報,9,131-133。
    殷凌燕 (2004)。論對外漢字教學中的部件教學。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8-10。
    黃沛榮(2011,12月)。字理教學的運用與侷限。第十屆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研討會論文集,336-340。
    黃沛榮(2016)。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樂學書局。
    黃雪梅(2004)。關於聯想式對外漢字教學法的構想。對外漢語教學研究,2,5,43-45。
    黃雅芳(2009)。以字頻表為基礎的對外華語初級教材字彙通用性檢視。教科書研究,2,1,81-105。
    郭星(2010)。現代漢字字形分析及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述評。海外華文教育,56,74-80。
    郭德俊、彭姌齡、張素蘭 (1991)。漢字字形特徵及單次使用頻率對漢字識別的影響。四川省:科學技術出版社。
    陳振宇 (2013)。 學語言學到了什麼?從語言的多面向樣貌探討語言教學的新路徑。台灣華語教學研究,7,1-11。
    陳學志、張瓅勻、邱郁秀、宋曜廷、張國恩(2011)。中文部件組字與形構資料庫只建立及其在識字教學的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43,閱讀專刊,269-290。
    崔永華(1997)。漢字部件與對外漢字教學,語言文字應用,23,49-54。
    梁彥民 (2004)。漢字部件區別特徵與對外漢字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4,76-80。
    曾千芝、陳學志、張瓅勻、胡忠藩、陳修元(2018)。常用漢字部件的位置規則性與位置自由度與其他文字特性相關之分析─以中文部件組字與形構資料庫為基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49,3,487-511。
    張莉萍(2008,11月)。對外漢語字集。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研討會。台灣:花蓮慈濟大學。
    張江麗、朱志平、林丕莪(2011)。關於《漢字等級大綱》若干問題的思考。海外華文教育,61,12-17。
    張旺熹 (1990)。從漢字部件到漢字結構—談對外漢字教學。世界漢語教學, 2,114。
    張靜賢 (2004)。漢字教程。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
    喻柏林 (1998)。 漢字字形知覺的整合性對部件認知的影響。心理學報,4,306-309。
    喻柏林、曹河圻和馮玲等 (1990)。漢字形碼與音碼的整體性對部件識別的影 響。心理學報,3,232-238。
    崔永華(1997)。漢字部件和對外漢語教學。語言文字應用,3,51-56。
    崔永華(1998)。關於漢字教學的一種思路。北京大學學報,30,113-117。
    費錦昌(1996)。現代漢字部件研究。語言文字應用,18,20-26。
    馮麗萍 (1998)。對外漢語教學用2905漢字的語音狀況分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94-101。
    葉德明 (1990)。漢字認知基礎-從心理語言學看漢字認知過程。台北市:師大書院。
    葉德明 (1999)。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台北市:師大書院。
    葉楚強 (1965)。偏旁部首名稱的意義及幾點看法。文字改革,11,3-4。
    萬業馨 (1999)。 漢字字符分工與部件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4,32-41。
    萬業馨 (2000)。 略論形聲字聲旁與對外漢字教學。世界漢語教學,1,62-69。
    萬業馨 (2001)。 文字學視野中的部件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1,13-19。
    蔡雅薰 (2009)。華語文教材分級研制原理之建構。台北市:正中書局。
    閻慧穎(2016)。漢字部件結構教學方法在對外漢字教學中的運用。現代語文,語言研究,142-144。
    鄭美芳 ( 2018 )。透過部件遊戲提升學生的漢字技能─以泰國「班本科技學校」為對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謝佩芳(2013)。漢字部件教學於國小二年級學童識字之成效。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戴汝潛 (1999)。漢字教與學。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
    羅敏誠(2011)。針對泰國大學生之漢字部件教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蘇培成 (1994)。現代漢字學綱要。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顧穎、楊文惠(2006)。筆為變體與筆畫教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二、英文文獻
    Feldman, L. B., & Siok, W. W. T. (1997), The role of component function in visual recogn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3, 776-781.
    Hayes, D. (1982). Handwriting Practice: The effects of perceptual promp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5 (3), 169-172.
    Hue, C. W. (1992). Recognition processes in character naming, In Chen, H. C. & Tzeng, O. J. L.(Eds.), Language processing in Chinese, 93-107, Amsterdam, Netherlands:
    North-Holland.
    Huang, J. T., & Wang, M. Y. (1992). From unit to Gestalt: Perceptual dynamics in recognizing Chinese characters, In Chen, H. C. & Tzeng, O. J. L. (Eds.), Language processing in Chinese, 3-33, Amsterdam, Netherlands: North-Halland.

    Lee, Kenton (2009). Phonological and semantic process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Colleg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Yeh, Su-Ling, Chou, Wei-lun, & Ho, Pokuan (2017). Lexical processing of Chinese sub-character components: Semantic activation of phonetic radicals as revealed by the Stroop effect, Published online 2017 Nov 1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