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蘇俊鴻
論文名稱: 中國近代數學發展(1607-1905):一個數學社會史的進路
指導教授: 洪萬生
Horng, Wann-Sheng
左台益
Tso, Tai-Yih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31
中文關鍵詞: 數學社會史清代數學史乾嘉學派與數學康熙與數學數學專業化中西數學會通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8下載:6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607年,徐光啟(1562-1633)與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兩人合譯的《幾何原本》刻本問世,標幟著西方數學有系統引入的開始。1905年,光緒決定廢除科舉制度,以利學堂的推廣,代表著中國的教育制度與現代教育制度的接軌,連帶著中國傳統數學邁向數學的現代化。
    回顧這近三百年的中國數學的發展,可說是在傳入的西算主導下,傳統中算被迫與之對話的曲折過程。當然也反映了在地脈絡如何發揮調適與吸納的功能,從數學社會史的研究進路正是為了突顯此一現象。基於此,我們才能更清楚乾嘉學派對於算學發展的重要性,也對於算學「專門之學」的學術傳統的形成有更具體的了解。同時,受到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中國傳統數學(中算)與西方數學(西算)之間的互動與對話,彼此的會通很難有一種概括性的範例出現。本論文特別列舉「勾股 vs. 幾何」、「杜氏三術 vs. 割圓術」以及「借根方 vs. 天元 和 天元 vs. 代數」為例,說明各種不同的會通模式。
    經過這三百年的全面爬梳,我們發現算學的知識位階及算學家的社會地位在清代學術逐漸的上升的現象,並且鉤沉出清代算學發展如此蓬勃發展的真正原因:學術贊助的支持。正是因為這些學術贊助的支持,才使得算學的知識位階及算學家的社會地位在清代學術可以逐漸上升。進而,促使晚清出現具有數學專業意識的學者群體,迅速與現代數學接軌,完成了中國傳統數學西化的歷程。當然各個學術贊助對於算學的影響,以及學術贊助之間的相互比較,本論文只作了初步的描述與分析,更深入的討論是將來努力的方向。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2 第三節 研究回顧.............................2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取向....................12 第二章 明末清初(1607-1722)....................15 第一節 明末的數學與改曆..................... 16 第二節 明末清初傳入的西方數學.................26 第三節 梅文鼎的曆算學工作....................36 第四節 清初的中西會通─以勾股術為例.............51 第五節 康熙皇帝與數學........................70 第三章 清中葉前期(1723-1796)...................87 第一節 《數理精蘊》(1723)...................88 第二節 明安圖的創新工作─《割圓密率捷法》.......104 第三節 《四庫全書》........................120 第四章 清中葉後期(1797-1840)..................141 第一節 借根方與天元術的對話..................142 第二節 談天三友─焦循、汪萊和李銳..............168 第三節 乾嘉學派之算學的學統建立...............194 第五章 晚清時期(1841-1905)....................225 第一節 算學的專業化.........................226 第二節 算學的制度化基礎......................250 第三節 數學普及............................285 第六章 結語..................................299 參考書目.....................................311

    一、原始文獻
    丁取忠,《白芙堂算學叢書》,同治十三年長沙古荷花池精舍刊本。
    丁韙良等編,《中西聞見錄》(第1號到第36號)。
    孔廣森,《少廣正負術外篇》上,收入《叢書集成續編》子部83卷,上海:上海書店,1994。
    王文素,《算學寶鑑》,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二,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永瑢,《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總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皮錫瑞,《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1981三刷。
    安清翹,《矩線原本》,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玖輯第1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______,《推步惟是》,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玖輯第1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______,《學算存略》,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玖輯第1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朱世傑,《四元玉鑑》,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一,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江永,《翼梅》,收入靖玉樹編勘,《中國歷代算學集成》,濟南:山東出版社,1994。
    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北京:中華書局,1983。
    利瑪竇、李之藻,《乾坤體義》,收入薄樹人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天文卷第八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吳敬,《九章算法比類大全》,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二,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李光地,《榕村語錄.榕村續語錄》(上)(下)(陳祖武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5。
    李治,《益古演段》,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一,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______,《測圓海鏡》,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一,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李桓輯,《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台北:明文書局,1989。
    李善蘭,《則古昔齋算》十三種,古籍,下載自http://archive.org/details/02094141.cn。
    ______,《則古昔齋算十三種》,古籍,下載自http://archive.org/details/02094141.cn。
    李銳,《李氏遺書》,光緒已丑年。
    ______,《弧矢算術細草》,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五,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______,《開方說》,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五,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杜知耕,《數學鑰》,收入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六.天文算法類,影印古籍,下載自http://archive.org/details/06071536.cn
    汪萊,《衡齋算學》(七冊本),古籍,下載自http://archive.org/details/02094116.cn。
    ______,《衡齋算學》(六冊本),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四,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三刷。
    阮元,《定香亭筆談》,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______,《揅經室集》(鄧經元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3。
    ______,《詁經精舍文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______,《疇人傳》,收入楊家駱主編,《《疇人傳》彙編上》,台北:世界書局,1982再版。
    周述學,《神道大編曆宗通議》,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天文算法類103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______,《神道大編曆宗算會》,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天文算法類104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屈曾發,《數學精詳》(同治十年學海堂重刊本),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拾輯9.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安圖,《割圓密率捷法》,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四,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段玉裁,《經韵樓集》(鍾敬華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凌廷堪,《校禮堂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48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席淦、貴榮編,《算學課藝》,光緒六年(1880)同文館聚珍版。
    徐世昌,《清儒學案》(全八冊),北京:中華書局,2008。
    徐光啟,《句股義》,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四,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______,《測量法義》,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四,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______,《測量異同》,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四,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______,王重民輯校,《徐光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徐有壬,《務民義齋算學》,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五,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海麻士輯、傅蘭雅口譯、華蘅芳筆述,《三角數理》,清光緒年間新學會校正賜書堂石印本。
    秦九韶,《數學九章》,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97冊,台北:台灣商務,1983。
    乾隆,《御制歷象考成後編》,收入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子部•數術類。下載自http://archive.org/details/06076336.cn。
    偉烈亞力、李善蘭,《代微積拾級》,上海:墨海書館,1859。
    偉烈亞力口譯、李善蘭筆授,《幾何原本》後九卷,收入《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五,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康熙,《御制歷象考成》,收入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子部•數術類。下載自http://archive.org/details/06076253.cn。
    ______,《御製曆象考成》,收入薄樹人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天文卷第七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______,《御制數理精蘊》,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第三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張之洞,《張之洞全集》,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張之洞撰、范希曾補正,《書目答問補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張作楠,《方田通法補例》,收入《翠薇山房數學》,光緒丁亥(1887)校刻苕溪醉六堂藏板。
    ______,《倉田通法續編》,收入《翠薇山房數學》,光緒丁亥(1887)校刻苕溪醉六堂藏板。
    ______,《量倉通法》,收入《翠薇山房數學》,光緒丁亥(1887)校刻苕溪醉六堂藏板。
    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張敦仁,《緝古算經細草》,收入靖玉樹編勘,《中國歷代算學集成》,濟南:山東出版社,1994。
    梁兆鏗,《天文算法考》,收入薄樹人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天文卷一,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梁國治,《欽定國子監志》,收入欽定四庫全書.史部十二.職官類,影印古籍,下載自http://archive.org/details/06044656.cn。
    梅文鼎,《勾股舉隅》(梅氏叢書輯要卷十七),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四,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______,《勿菴曆算書目》(據知不足齋叢書本),長沙:商務印書館,1939。
    ______,《方程論》(梅氏叢書輯要卷十一),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四,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______,《方程論》,收入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六.天文算法類《歷算全書》卷40,影印古籍,下載自http://archive.org/details/06052464.cn
    ______,《平三角舉要》(梅氏叢書輯要卷十九),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四,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______,《梅勿庵先生曆算全書》(兼濟堂纂刻,雍正元年寫本),下載自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ni05/ni05_01614/index.html
    ______,《幾何通解》(梅氏叢書輯要卷十八),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四,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______,《歷學疑問》,收入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六.天文算法類《歷算全書》卷1,影印古籍,下載自http://archive.org/details/06052440.cn
    ______,《績學堂文鈔》六卷首一卷(據清乾隆梅瑴成刻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413.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______,《績學堂詩鈔》四卷首一卷(據清乾隆梅瑴成刻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413.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梅瑴成,《赤水遺珍》,收入《梅氏叢書輯要》卷六十一,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
    清世宗,《聖祖仁皇帝庭訓格言》,收入《四庫全書薈要》史部.詔令類,影印古籍,下載自http://archive.org/details/06078177.cn。
    清高宗敇撰,《清朝文獻通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章梫,《康熙政要》卷十八。
    章學誠,《章學誠遺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莊亨陽,《莊氏算學》,收入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六.天文算法類,影印古籍,下載自http://archive.org/details/06071553.cn。
    陳澧,《東塾集》,古籍,下載自http://archive.org/details/02105607.cn。
    曾國藩,《曾文正公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65。
    焦循,《天元一釋》,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四,,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______,《加減乘除釋》,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四,,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______,《易通釋》,收入《易學三書》中、下冊,台北,廣文書局,1992三版。
    ______,《開方通釋》,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四,,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______,《雕菰集》(叢書集成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______,《釋弧》,收入靖玉樹編勘,《中國歷代算學集成》,濟南:山東出版社,1994。
    ______,《釋輪》,收入靖玉樹編勘,《中國歷代算學集成》,濟南:山東出版社,1994。
    ______,《釋橢》,收入靖玉樹編勘,《中國歷代算學集成》,濟南:山東出版社,1994。
    程大位,《算法統宗》,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二,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華世芳,《近代疇人著述記》,收入楊家駱主編,《《疇人傳》彙編下》,台北:世界書局,1982再版。
    華蘅芳,《代數術》,收入《華氏中西算學全書》,上海:慎記書莊石印,1897。
    ______,《決疑數學》,版本不詳。
    ______,《金石識別》,版本不詳。
    ______,《開方別術》,收入《華氏中西算學全書》,上海:慎記書莊石印,1897。
    ______,《算草叢存》,光緒二十二年文海書局石印。
    ______,《學算筆談》,收入《華氏中西算學全書》,上海:慎記書莊石印,1897。
    項名達,《象數一原》,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五,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馮桂芬,《校邠廬抗議》(光緒十年豫章刻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413.子部.儒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黃鍾駿,《疇人傳四編》,收入楊家駱主編,《《疇人傳》彙編下》,台北:世界書局,1982再版。
    楊兆鋆,《須曼精廬算學》,收入《叢書集成續編》子部83卷,上海:上海書店,1994。
    楊光先,《不得己》,影印古籍,下載自http://www02.us.archive.org/details/02093906.cn。
    董祐誠,《堆垛求積術》,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五,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______,《割圓連比例術圖解》,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五,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6。
    諸可寶,《疇人傳三編》,收入楊家駱主編,《《疇人傳》彙編下》,台北:世界書局,1982再版。
    鄧玉函口授,王徵譯繪,《遠西奇器圖說錄最》,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錢大昕,《潛研堂文集》,收入陳文和主編《嘉定錢大昕全集》第九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錢儀吉纂錄,《碑傳集》,光緒十九年,江蘇書局刊行。
    駱騰鳳,《開方釋例》,光緒丙申年石印本。
    ______,《藝游錄》,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五,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戴名世,《戴名世集》(王樹民編校),北京:中華書局,2000重印。
    戴震,《考工記圖》,收入張岱年主編,《戴震全書》第五冊,合肥,黃山書社,1995。
    ______,《策算》,收入張岱年主編,《戴震全書》第五冊,合肥,黃山書社,1995。
    ______,《戴震文集》(趙玉新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薛鳳祚,《曆學會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收入山東文獻集成編纂委員會編,《山東文獻集成》第二輯,23卷,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
    魏源,《海國圖志》,光緒二年平慶涇固道署重刊本。
    羅士琳,《比例滙通》,嘉慶二十三年(戊寅1818)刻本。
    ______,《四元玉鑑細草》,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______,《演元九式》,清道光七年(丁亥1827)刻本。
    ______,《疇人續編》,收入楊家駱主編,《《疇人傳》彙編下》,台北:世界書局,1982再版。
    羅密士撰、偉烈亞力口譯、李善蘭筆述,《代微積拾級》,清咸豐己未墨海書館刊本。
    顧應祥,《勾股算術》,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二,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______,《弧矢算術》,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二,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______,《測園海鏡分類釋術》,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二,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______,《靜虛齋惜陰錄》,台南縣:莊嚴出版社,1995。
    龔自珍,《龔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二、專書
    Benjamin Elman,《經學.科舉.文化史:艾爾曼自選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
    上海圖書館編,《汪康年師友書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______,《康熙朝滿文朱批奏摺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上海:上海泰東圖書局,1925。
    王重民輯校,《徐光啟集》,台北:明文書局,1986。
    王章濤,《阮元年譜》, 合肥:黃山書社,2003。
    王連發,《勾股算學家—明顧應祥及其著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2002)。
    王萍,《西方曆算學之輸入》,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6。
    王鼎勳,《從《幾何原本》第十卷到《無比例線新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2006)。
    王錫熙,《清代算學家梅啟照及其算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2002)。
    丘為君,《戴震學的形成》,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溫洽溢譯,《改變中國》,台北:時報文化,2004。
    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田淼,《中國數學的西化歷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伊夫斯.德.托瑪斯.德.博西耶爾夫人著,辛岩譯,《耶穌會士張誠─路易十四派往中國的五位數學家之一》,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安國風,紀志剛、鄭誠、鄭方磊譯,《歐幾里得在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曲安京,《中國數理天文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______,《中國曆法與數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朱維錚主編,《利瑪竇中文著譯集》,香港:香港城市大學,2001。
    江曉原,《天學真原》,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三刷。
    江曉原、鈕衛星著,《歐洲天文學東漸發微》,上海:上海書店,2009。
    何嘉祥,《清代算學家項名達及其數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2008)。
    何澤恆,《焦循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
    余英時,《人文與民主》,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10。
    利瑪竇、金尼閣著,何高濟、王遵仲。李申等譯,何兆武校,《利瑪竇中國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3。
    吳伯婭,《康雍乾三帝與西學東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吳哲夫,《四庫全書》纂修之研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0。
    吳莉葦譯,魏若望著,《耶穌會士傅聖澤神甫傳:索隱派思想在中國及歐洲》, 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
    李兆華,《衡齋算學校證》,西安: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______,《中國近代數學教育史稿》,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______,《中國數學史大系》第八卷(清中期到清末),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李秀卿,《二次方程式的幾何思維之歷史研究:以中國與回教世界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1997)。
    李俊坤,《《中西算學合訂》 內容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2002)。
    李迪,《梅文鼎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______,《中國數學史大系》第七卷(明末到清中期),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李素幸,《清代許桂林《算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2009)。
    李儼,《中國古代數學簡史》,台北:九章出版社,1983。
    杜石然,《數學.歷史.社會》,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
    汪曉勤,《偉烈亞力與中西科學交流》(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阮錫琦,《清代算學家徐有壬及其算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2001)。
    周秀娟,《顧觀光曆算學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4)。
    周紹明(Joseph P. Mcdermott),何朝暉譯,《書籍的社會史︰中華帝國晚期的書籍與士人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伽利略著、范龢惇英譯、徐光台中譯,《星際信使》,台北:天下文化,2004。
    尚小明,《清代士人游幕表》,北京:中華書局,2006。
    林旻志,《清代算學家張作楠及其算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2002)。
    林倉億,《中國清代1723~1820年間的借根方與天元術》(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2001)。
    故宮博物院掌故部編,《掌故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
    洪正川,《李潢《九章算術細草圖說》之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2006)。
    洪萬生,《孔子與數學》,台北:明文書局,1999。
    ______,《談天三友》,台北:明文書局,1993。
    計文德,《從四庫全書探究明清間輸入之西學》,臺北:漢美圖書有限公司,1991。
    夏東元,《洋務運動史》,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92。
    孫尚揚、鐘鳴旦,《一八四○年以前的中國基督教》,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
    徐志敏、路洋譯,《老老外眼中的康熙大帝》,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8。
    徐宗澤,《明清間耶穌會士譯著提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徐海松,《清初士人與西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徐梅芳,《顧應祥《測圓海鏡分類釋術》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2004)。
    高時良,黃仁賢編,《洋務運動時期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張岱年主編,《戴震全集》,合肥:黃山書社,1995。
    張美玲,《《數理精蘊》中的《幾何原本》》(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2009)。
    張舜徽,《四庫提要敘講疏》,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
    張愛英,《羅雅谷的《籌算》和《比例規解》在中國》(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
    梁家勉,《徐光啟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里仁書局,1995。
    ______,《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梅榮照、李兆華,《算法統宗校釋》,台北:九章出版社,1992。
    許雪珍,《明代算書《算學寶鑑》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1996)。
    郭志輝,《杜知耕及其《幾何論約》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2008)。
    郭書春,《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共五卷),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郭書春,《古代世界數學泰斗-劉徽》,台北:明文書局,1995。
    ______,《匯校九章算術》,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 台北:九章出版社,2004。
    ______,《中國科學技術史.數學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______,《九章算術》,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郭書春,劉鈍校點,《算經十書》,台北:九章出版社,2001。
    郭慶章,《羅士琳及其數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2005)。
    陳文和點校,《嘉定錢大昕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陳方中主編,《中國天主教史籍彙編》,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3。
    陳威男,《明代算書《算法統宗》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2002)。
    陳彥宏,《清代算學家安清翹之《矩線原本》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2002)。
    陳珂,《馮瀓的《墨經》研究與晚清“西學中源”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碩士論文,2010)。
    陳美東,《中國古代天文學思想》,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陳啟文,《清代算學家戴煦及其算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2002)。
    陳敏皓,《《同文算指》之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2002)。
    ______,《唐代算學與社會》(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
    陳鳳珠,《清代算學家駱騰鳳及其算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2000)。
    陳曉華,《《四庫全書》與十八世紀的中國知識分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彭良禎,《幾何要法的算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2006)。
    程和欽,《清代算學家杜知耕及其《數學鑰》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2006)。
    黃一農,《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黃俊才,《李潢《緝古算經考注》之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2008)。
    黃清揚,《中國1368-1806年間的勾股術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2001)。
    黃愛平,《四庫全書纂修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黃愛平、黃興濤編,《西學與清代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8。
    楊玉星,《清代算學家方中通及其算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2002)。
    楊自強,《學貫中西─李善蘭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楊家駱主編,《洋務運動文獻彙編》(共八冊),台北:世界書局,1963。
    楊國楨、李天乙主編,《李光地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
    楊淑玲,《顧觀光的九數存古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2005)。
    賈小叶,《晚清大變局中督撫的歷史角色─以中東部若干督撫為中心的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
    廖淑芳,《宣城梅沖《勾股淺述》之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2006)。
    漆永祥箋釋,《漢學師承記箋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______,《晚清新學書目提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趙暉,《西學東漸與清代前期數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劉玉才,《清代書院與學術變遷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劉秋華,《福建傳統數學思想研究》(廈門大學人文哲學系博士論文,2007)。
    劉鈍,《大哉言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
    樊洪業,《耶穌會士與中國科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歐士福,《從算學試題看晚清自強運動期間數學教育與數學傳播》(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2004)。
    歐秀娟,《《清史稿》最後一位疇人—華蘅芳》(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4)。
    鄭鳳凰,《李銳對宋元算學的研究─從算書校注到算學創作》(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5)。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錢寶琮,《中國數學史》,收入《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五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璩鑫圭、唐良炎編,《學制演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謝和耐著,耿昇譯,《中國與基督教(增補本)—中西文化的首次撞擊》,上海:上海古籍,2003。
    謝耐和著、黃建華、黃迅余譯,《中國社會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鍾秀瓏,《陳藎謨《度測》之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2006)。
    韓琦,《康熙時代傳入的西方數學及其對中國數學的影響》(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
    韓琦、吳旻校注,《熙朝崇正集.熙朝定案》(外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06。
    羅光,《徐光啟傳》,台北:傳記文學社,1970。
    蘇俊鴻,《焦循《加減乘除釋》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1995)。
    蘇精,《清季同文館及其師生》,台北:作者自印,1985。
    鐘鳴旦、杜鼎克主編,《耶穌會羅馬檔案館明清天主教文獻》第五冊,台北:台北利氏學社,2002。
    顧廷龍主編,《清代硃卷集成》第387冊,台北:成文出版社,1992。
    ______校閱,《藝風堂友朋書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890。
    Biagioli, Mario. Galileo, Coutie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Chu P’ing-I, Techenical Knowledge, Cultural Practices and Social Boundaries: Wan-nan Scholars and the Recasting of Jesuit Astronomy, 1600-1800. Ph.D Thesis, UCLA, 1994.
    Elman, B. A., 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______, A cultural history of modern science in China.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______, From Philosophy to Philology: Intellectuc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Massachusetts : Co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Engelfriet, P. M., Euclid in China : the genesis of the first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uclid's Elements, books I-VI (Jihe yuanben, Beijing, 1607) and its reception up to 1723. Leiden ; Boston : Brill, 1998.
    Horng, Wann-Sheng, Li Shanlan: The Impact of Western Mathematics in China during the Late 19th Century. Ph.D. dissertation thesis of the City Univ. of New York, 1991.
    Jami, C. Peter Engelfriet, and Blue G. (Eds.) Statecraft and intellectual renewal in late Ming China : the cross-cultural synthesis of Xu Guangqi (1562-1633) . Leiden: Brill, 2001.
    ______. The Emperor’s New Mathematics. New York: Oxford, 2012.
    博佳佳,Exploring the Features of Algebra in Medieval China: the Case of Yigu yanduan.(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博士論文,2012)。

    三、學術期刊及專文著作
    川原秀樹,〈《律曆淵源》與河圖洛書〉,收入劉鈍、韓琦編,《科史薪傳:慶祝杜石然先生從事科學史研究40周年學術論文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頁36-45。
    孔國平,〈《四元玉鑑》提要〉,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一,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頁1201-1204。
    ______,〈《測圓海鏡》提要〉,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一,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頁726-727。
    王重民著,李儼校,〈清代文算學類論文〉,收入《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八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頁442-458。
    王振忠:〈抄本《便蒙習論》─徵州民間商業書的一份新史料〉,《浙江社會科學》,2000(2),頁131-138。
    王揚宗,〈西學中源說在明清之際的由來及其演變〉,《大陸雜誌》,90(6)(1995),頁39-45
    ______,〈西學中源說和中體西用論在晚清的盛衰〉,《故宮博物院院刊》,第5期(2001),頁56-62
    王渝生,〈李善蘭研究〉,收入梅榮照主編,《明清數學史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頁334-420。
    ______,〈華蘅芳:中國近代科學的先行者和傳播者〉,《自然辨證法通訊》,1985(2),頁60-74。
    王萍,〈阮元與疇人傳〉,《近史所研究集刊》第4期(1972年),頁601-611。
    王維儉,〈丁韙良和京師同文館〉,收入中國教育大系編纂出版委員會編輯,《中國教育大系:歷代教育制度考》下冊(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全國新華書店經銷,1994),頁1963~1972。
    史玉民,〈清欽天監管理探賾〉,《自然辨證法通訊》,24(4)(2002):頁54-59。
    白尚恕,〈《測量全義》底本問題的初探〉,收入李仲來主編《中國數學史研究:白尚恕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頁334-358。
    ______,〈介紹我國第一部三角學─《大測》〉,收入李仲來主編《中國數學史研究:白尚恕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頁315-323。
    朱家生,〈李銳《開方說》方程理論初探〉收入梅榮照主編,《明清數學史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頁295-316。
    朱家生、吳裕賓,〈焦循年譜〉,收入洪萬生著,《談天三友》,台北:明文書局,1993,頁311-332。
    江曉原,〈歐洲天文學在清代社會中的影響〉,收入黃愛平、黃興濤編,《西學與清代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8,頁467-476。
    李迪、白尚恕,〈中國十六世紀的天文學家周述學〉,收入李迪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史論文集》,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1,頁344-356。
    李繼閔,〈秦九韶關於“調日法”的記述〉,收入吳文俊主編,《秦九韶與《數書九章》》,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頁327-337。
    李儼,〈《測圓海鏡》批校〉,收入《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八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頁28-36。
    ______,〈三角術與三角函數表的東來〉,收入《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七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頁192-253。
    ______,〈中算家的畢達哥拉斯家理研究〉,收入《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六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頁46-76。
    ______,〈中算家的圓錐曲線說〉,收入《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七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頁491-514。
    ______,〈李善蘭年譜〉,收入《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八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頁319-349。
    ______,〈明代算學書志〉,收入《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六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頁473-493。
    ______,〈明清之際西算輸入中國年表〉,收入《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七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頁9-81。
    ______,〈明清算家的割圓術研究〉,收入《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七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頁254-484。
    ______,〈梅文鼎年譜〉,收入《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七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頁515-545。
    ______,〈清代數學教育制度〉,收入《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八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頁267-307。
    ______,〈清季陝西數學教育史料〉,收入《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八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頁308-318。
    ______,〈華蘅芳年譜〉,收入《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八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頁350-365。
    ______,〈對數的發明與東來〉,收入《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七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頁82-191。
    汪宜楷,〈汪萊年譜〉,收入洪萬生著,《談天三友》,台北:明文書局,1993,頁333-354。
    汪曉勤,〈關於《代微積拾級》的一個注記〉,《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第28卷第4期(2001),頁384-393。
    屈春海,〈清代欽天監暨時憲科職官年表〉,《中國科技史料》18(3)(1997):頁45-71。
    林力娜(Karine Chemla),楊雅婷譯,〈從古代中國數學的觀點探討知識論文化〉,收於祝平一主編,《中國史新論 科技與中國分冊》,台北:聯經出版社,2010,頁181-269。
    林存陽,〈朱筠與清中葉學術變遷〉,《中國史研究》2011(1),頁169-180。
    段琦,〈丁韙良與西學東漸〉,《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1期,頁104-114。
    洪萬生,〈《代數學》:中國近代第一本西方代數學譯本〉,收入洪萬生著,《孔子與數學》,台北:明文書局,1999,頁205-239。
    ______,〈《書目答問》的一個數學社會史考察〉,《漢學研究》第十八卷第一期(2000),頁153-162。
    ______,〈《張文虎日記》中的李善蘭〉,《中華科技史同好會會刊》第六期(2002年12月):頁26-36。
    ______,〈「書呆子」算學家──江蘇巡撫徐有壬〉,收入洪萬生著,《孔子與數學》,台北:明文書局,1999,頁271-283。
    ______,〈十八世紀東算與中算的一段對話:洪正夏v.s.何國柱〉,《漢學研究》,20(4)(2002):頁57-80。
    ______,〈中國數學現代化的先驅-李善蘭〉,收入洪萬生著,《孔子與數學》,台北:明文書局,1999,頁257-262。
    ______,〈王韜日記中的李善蘭〉,《科學史通訊》第十期(1991):頁9-15。
    ______,〈古荷池精舍的算學新芽:丁取忠學圈與西方代數〉,《漢學研究》第14卷第2期(1996):頁135-158。
    ______,〈全真教與金元數學─以李冶(1192-1279)為例〉,《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頁67-83。
    ______,〈同文館算學教習李善蘭〉,收入楊翠華、黃一農主編,《近代中國科技史論集》(台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91),頁215-259。
    ______,〈乾嘉學派與圓徑周率〉,《科學月刊》第二十二卷第九期(1991.9),頁697-701。
    ______,〈張文虎的舒藝室世界:一個數學社會史的取向〉,《漢學研究》第11卷第2期(1993):頁163-184。
    ______,〈從一封函札看清代儒家研究算學〉,《科學月刊》第三十二卷第九期(2001.9),頁797-802。
    ______,〈從兩封信看一代疇人李善蘭〉,收入《第二屆科學史研討會彚刊》,台北:中央研究院,1989,頁217-223。
    ______,〈清代數學家汪萊 (1768-1713) 的歷史地位〉,《新史學》第十一卷第四期(2000),頁1-16。
    ______,〈焦循給李銳的一封信〉,收入洪萬生著,《談天三友》,台北:明文書局,1993,頁141-148。
    ______,〈墨海書館時期(1852-19860)的李善蘭〉,收入中國科技史論文集編輯小組編,《中國科技史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頁223-235。
    ______,〈數學文化的交流與程序性知識〉,收入李弘棋編,《理性、學術和道德的知識傳統》,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3,頁1-48。
    ______,〈數學典籍的一個數學教學的讀法:以《赤水遺珍》為例〉,《中華科技史同好會會刊》第一卷第二期(2000年7月):頁35-43。
    ______,〈數學與明代社會:1368-1607〉,收於祝平一主編,《中國史新論 科技與中國分冊》,台北:聯經出版社,2010,頁353-421。
    ______,〈談天三友焦循、汪萊和李銳─清代經學與算學關係試論〉,收入洪萬生著,《談天三友》,台北:明文書局,1993,頁43-124。
    洪萬生、劉鈍,〈汪萊、李銳與乾嘉學派〉,收入洪萬生著,《談天三友》,台北:明文書局,1993,頁9-36。
    洪萬生、歐秀娟,〈諸可寶與《疇人傳》三編〉,收入劉鈍、韓琦編,《科史薪傳》,瀋陽:遼寧出版社,1997,頁165-178。
    紀志剛,〈華蘅芳的有限差分研究〉,收入李迪主編,《數學史研究文集》第一輯,,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0年,頁149-161。
    胡明輝著,董建中譯,〈青年戴震:十八世紀中國士人社會的局外人與儒學新動向〉,《清史研究》,2010(3),頁34-50。
    胡春年,〈鮑廷博與《知不足齋叢書》〉,《四川圖書館學報》,2003(4),頁77-79。
    胡炳生,〈周達對我國現代數學教育的開創性貢獻─兼論知新算社的性質和歷史功績〉,收入李兆華主編,《漢字文化圈數學傳統與數學教育》(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頁139-144。
    孫廣海,〈阮元研究回顧〉,《漢學通訊研究》25:3(2006),頁1-14。
    徐海松,〈西學東漸與清代浙東學派〉,收入卓新平主編,《相遇與對話: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頁186-215。
    祝平一,〈三角函數表與明末的中西曆法之爭──科學的物質文化試探〉(上)、(下),《大陸雜誌》99.5 (1999):41-48;99.6 (1999):9-18。
    ______,〈伏讀聖裁:《曆學疑問補》與〈三角形推算法論〉〉,《新史學》16(1) (2005),頁51-84。
    ______,〈西曆東漸:晚明中西曆法的初步接觸與曆法形式的衝突〉,《法國漢學》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頁336-344。
    ______,〈跨文化知識傳播的個案研究:明清之際地圓說的爭議,1600-1800〉,《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9(3) (1998),頁589-670。
    馬若安(Jean- Claude Martzloff),〈17、18世紀中國天文學與數理天文學著作中的時空觀〉,《法國漢學》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頁448-474。
    張升,〈晚清中算學家李善蘭的學術交流與翻譯工作〉,《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2期(2011),頁30-35。
    張壽安,〈打破道統,重建學統─清代學術思想史的一個新觀察〉,《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2期(2006),頁53-111。
    ______,〈龔自珍論「六經」與「六藝」:學術源流與知識分化的第一步〉,收入《史學與史識:王爾敏教授八秩嵩壽榮慶學術論文集》,台北:廣文書局,2009,頁19-40。
    ______,〈龔自珍論乾嘉學術:「說經」、「專門」與「通儒之學」〉,收入《何佑森先生紀念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2009),頁275-307。
    梅榮照、王渝生、劉鈍,〈歐幾里得《原本》的傳入和我們明清數學的影響〉,收入梅榮照主編,《明清數學史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頁53-83。
    許康,〈丁取忠和《白芙堂算學叢書》〉,《中國科技史料》,第14卷第3期(1993),頁34-43。
    郭世榮,〈明代數學與天文學知識的失傳問題〉,收入《法國漢學》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頁320-335。
    ______,〈梅瑴成對江永:《翼梅》引起的中西天文學之爭〉,《自然辨證法通訊》2005年第5期:頁1-9。
    ______,〈清代中期數學家焦循與李銳之間的幾封信〉,收入洪萬生著,《談天三友》,台北:明文書局,1993,頁125-140。
    ______,〈論《算法統宗》的資料來源〉,收入李迪主編,《數學史研究文集》第四輯,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出版社;台北:九章出版社,1993,頁165-170。
    ______,〈羅士琳的著述活動及其數學思想〉,《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2(1986):頁30-36。
    郭世榮、李迪,〈何國柱與朝鮮洪正夏討論數學的由來〉,《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33(2)(2004):頁209-212。
    郭世榮、李迪,〈清欽天監西洋監正高慎思〉,《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4(2)(2005):頁48-51。
    郭世榮、李迪,〈葡萄牙傳教士徐懋德在欽天監的天文工作〉,《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3(2)(2011):頁18-24。
    郭建佑,〈從晚清譯書書目的分類體系論晚清士人對西學類目的解讀與對應〉,《圖書資訊學研究》6:2(June 2012):139-181。
    郭書春,〈九章算術細草圖說提要〉,《九章算術細草圖說》,收入《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四,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頁945-946。
    ______,〈從面積問題看《算學寶鑑》在中國傳統數學中的地位〉,《漢學研究》18卷第二期(2000),頁197-221。
    ______,〈評戴震對《九章算術》的整理〉,收入梅榮照主編,《明清數學史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頁261-294。
    陳建平,〈由建構與算理看戴震的《勾股割圜記》〉,《自然科學史研究》,30卷第1期(2011),頁28-44。
    陳衛平,〈從會通以求超勝到西學東源說─論明末至清中葉的科學家對中西科學的關係的認識〉,《自然辯證法通訊》,7(2)(1989):頁47-54。
    傅良瑜,〈江南製造局翻譯館翻譯西書方法考〉,《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3:1(2005),頁119-127。
    傅祚華,〈《疇人傳》研究〉,收入梅榮照主編,《明清數學史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頁219-260。
    彭林,〈試論焦循《群經宮室圖》〉,收入祁龍威,林慶彰主編,《清代揚州學術研究》下,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頁573-587。
    童慶鈞、馮立昇,〈梅文鼎《中西算學通》探原〉,《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第36卷第6期(2007),頁717-721,727。
    馮立升,〈周達與中日數學交往〉,《自然辨證法通訊》,2002(1),頁68-71。
    馮立昇、王海林,〈《梅氏歷算全書》在日本的流傳和影響〉,《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35卷第6期(2005),頁827-830。
    黃一農,〈耶穌會士湯若望在華恩榮考〉,《中國文化》第7期(1992),頁160-170。
    ______,〈康熙朝漢人士大夫對「曆獄」的態度及其所衍生的傳說〉,《漢學研究》,第11卷第2期 (1993),頁137-161。
    ______,〈從湯若望所編民曆試析清初中歐文化的衝突與妥協〉,《清華學報》,新26卷第2期 (1996),頁189-220。
    ______,〈清初欽天監中各民族天文家的權力起伏〉,《新史學》2卷2期(1991,6),頁75-108。
    ______,〈湯若望與清初西曆之正統化〉,收入吳嘉麗、葉鴻灑主編《新編中國科技史》下冊,台北:銀禾文化事業公司,1990,頁465-490。
    ______,〈擇日之爭與康熙曆獄〉,《清華學報》,新21卷第2期 (1991),頁247-280。
    董杰,〈《大測》中三角公式辨析〉,《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2007,36(6):頁678-693。
    詹嘉玲(Catherine Jami),田淼譯,〈清代初期與中期的數學教育〉,收入《法國漢學》第八輯,北京:中華書局,2003,頁393-433。
    詹嘉玲(Catherine Jami),李瑞芳譯,〈帝國控制與西學:康熙帝的功績〉,收入《清史譯叢》第六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頁125-145。
    詹嘉玲(Catherine Jami),徐義保譯,〈歐洲數學在康熙年間的傳播情況─傅聖澤介紹符號代數嘗試的失敗〉,收入李迪主編《數學史研究文集》第一輯,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0年,頁117-122。
    詹嘉玲(Catherine Jami),熊堅譯,〈為了誰的榮耀?─康熙統治時期(1662-1722)耶穌會士的策略〉,收入卓新平主編,《相遇與對話: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頁400-417。
    劉鈍,〈《勾股舉隅》、《幾何通解》提要〉,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四,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頁431-432。
    ______,〈《衡齋算學》提要〉,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四,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頁1477-1482。
    ______,〈從“老子化胡”到“西學中源”─“夷夏之辨”背景下外來文化在中國的奇特經歷〉,《法國漢學》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頁538-564。
    ______,〈梅文鼎在幾何學領域中的若干貢獻〉,收入梅榮照主編,《明清數學史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頁182-218。
    ______,〈清初曆算大師梅文鼎〉,《自然辯證法通訊》,8(1)(1986),頁52-64。
    劉墨,〈乾嘉學術與西學〉,《清史研究》,2005(3),頁53-62。
    潘亦寧,〈中西數學的會通─以《同文算指》(1614)的編纂為例〉,《自然科學史研究》,25(3):頁215-226。
    橋本敬造(Keizo Hashimoto),余三樂譯,〈中國康熙時代的笛卡爾科學〉,收入卓新平主編,《相遇與對話: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頁366-380。
    錢寶琮,〈汪萊《衡齋算學》評述〉,收入《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九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頁231-258。
    ______,〈金元之際數學之傳授〉,收入《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九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頁337-347。
    ______,〈浙江疇人著述記〉,收入《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九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頁282-295。
    ______,〈戴震算學天文著作考〉,收入《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九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頁143-167。
    ______,《授時曆法略論》,收入《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九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頁399-425。
    韓琦,〈“自立”精神與曆算活動─康乾之際文人對西學態度之改變及其背景〉,《自然科學史研究》,21(3)(2001):210-221。
    ______,〈《數理精蘊》對數造表法與戴煦的二項展開式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11(2)(1992):109-119。
    ______,〈白晉的《易經》研究和康熙時代的西學中源說〉,《漢學研究》,16(1)(台北,1998),頁185-201。
    ______,〈西方數學的傳入和乾嘉時期古算的復興─以借根方的傳入和天元術研究的關係為例〉,收於祝平一主編,《中國史新論 科技與中國分冊》,台北:聯經出版社,2010,頁459-482。
    ______,〈君主和布衣之間:李光地在康熙時代的活動及其對科學的影響〉,《清華學報》,新26(4) (1996年),頁421-445。
    ______,〈李善蘭「中國定理」之由來及其反响〉,《自然科學史研究》,第18卷第1期(1999),頁7-13。
    ______,〈奉教天文學家與「禮儀之爭」(1700-1702)〉,收入卓新平主編,《相遇與對話: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頁381-399。
    ______,〈明清之際「禮失求野」論之源與流〉,《自然科學史研究》,26卷3期(2007),頁303-311。
    ______,〈科學、知識與權力─日影觀測與康熙在曆法改革中的作用〉,《自然科學史研究》,30(1) (2011):1-18。
    ______,〈格物窮理院與蒙養齋─17、18世紀之中法科學交流〉,收入《法國漢學》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1999,頁302-324。
    ______,〈康熙時代的數學教育及其社會背景〉,收入《法國漢學》第八輯,北京:中華書局,2003,頁434-448。
    ______,〈康熙朝法國耶穌會士在華的科學活動〉,《故宮博物院院刊》,第2期(北京,1998),頁68-75。
    ______,〈從《明史》曆志的纂修看西學在中國的傳播〉,收入《科史薪傳─慶祝杜石然先生從事科學史研究40週年學術論文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頁61-70。
    ______,〈從《律曆淵源》的編纂看康熙時代的曆法改革〉,收入吳嘉麗、周湘華主編《世界華人科學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化學系,2001,頁187-195。
    ______,〈傳教士偉烈亞力在華的科學活動〉,《自然辨證法通訊》,1998(2),頁57-70。
    韓琦、詹嘉玲,〈康熙時代西方數學在宮廷的傳播─以安多和《算法纂要總綱》的編纂為例〉,《自然科學史研究》,22(2)(2003):145-155。
    顏玉科,〈《曆象本要》名義考〉,《齊魯學刊》,2003(2),頁28-30。
    羅見今,〈從清代無窮級數發展的歷程看西學的影響〉,收入黃愛平、黃興濤編,《西學與清代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8,頁477-482。
    嚴敦傑,〈李尚之年譜〉,收入洪萬生著,《談天三友》,台北:明文書局,1993,頁355-384。
    Horng, Wann-Sheng, “Chinese Mathematics at the Turn of the 19th Century: Jiao Xun, Wang Lai and Li Rui.” In Cheng-hung Lin and Daiwie Fu (Eds.), Philosophy and Conceptual History of Science in Taiwan.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67-208.
    ______, “Disseminating Mathematics in Late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The Case with Wang Kangnian and the Shi Wu Bao.” Historia Scientiarum Vol. 10-1(2000): 46-57.
    ______, “Hua Hengfang (1833-1902) and his notebook on learning mathematics – Xue Suan Bi Tan.” Philosophy and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 Taiwanese Journal, 1993, no. 2, 27-76.
    ______, “The Influence of Euclid’s Elements on Xu Guangqi and His Successors.” In Jami, C. and Peter Engelfreit (Eds.), Statecraft and intellectual renewal in late Ming China : the cross-cultural synthesis of Xu Guangqi (1562-1633). Leiden / Boston: Brill, 2001, 380-397.
    J.-P. Jeff Chen. “The Evolution of Transformation Media in Spherical Trigonometry in 17th and 18th Century China, and its relation to ‘Western Learning’.” Historia Mathematica, 2010, 37(1): 62-109.
    Jami, C. “A discreet mathematician: Antoine Thomas (1644-1709) and his textbooks.” In Golvers, N. & Lievens, S. (Eds.), A lifelong dedication to the China mission. Essays presented in honor of Father Jeroom Heyndrickx, CICM, on the Occasion of his 75th birthday and the 25th anniversary of the F. Verbiest Institute K.U. Leuven. (Louvain: Ferdinand Verbiest, 2007), 447-468.
    ______. “From Clavius to Pardies: The geometry transmitted to China by Jesuits (1607-1723).” In Masini, F. (Ed.), Western Humanistic Culture Presented to China by Jesuit Missionaries (XVII-XVIII centuries). (Rome: Institutum Historicum S. I., 1996), 175-199.
    ______. “Imperial Control and Western Learning: The Kangxi Emperor's Performance.” Late Imperial China, Volume 23, Number 1, June 2002, pp. 28-49.
    ______. “Learning Mathematical Sciences during the Early and Mid-Ch’ing.” In Elman, B. A. & Woodside, A. (Eds.), Education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600-1900.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223-257.
    ______. “Western Influence and Chinese Tradition in an Eighteenth Century Chinese Mathrmatical Work.” Historia Mathematica 15 (1988), 311-331.
    ______. “Western learning and imperial scholarship: The Kangxi Emperor’s study.”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2007, no.27, 144-170.
    Jami, C. and Han Qi, “The reconstruction of imperial mathematics in China during the Kangxi reign (1662 - 1722).” Early Science and Medicine, 2003, no.8, 88-110.
    Peter Engelfriet and Siu Man-Keung, “Xu Guangqi’s Attempts to Integrate Western andChinese Mathematics.” In Jami, C. and Peter Engelfreit (Eds.), Statecraft and intellectual renewal in late Ming China : the cross-cultural synthesis of Xu Guangqi (1562-1633). Leiden / Boston: Brill, 2001, 281-311.
    Porter, J.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ISIS 73 (1982): 529-544.

    四、電子資料庫
    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線上版。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