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靜妮 |
---|---|
論文名稱: |
《史記》道家思想研究 |
指導教授: | 賴貴三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1 |
中文關鍵詞: | 黃老 、史記 、道家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516 下載:5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黃老最早出現在《史記》,可以指人名或學說,人名指的是黃帝、老子,學說指的既不是黃,也不是老,而是一種嶄新的學說。這可由《黃老帛書》看出來,裡面的觀念都從《老子》而來,再吸收各家的思想,已經不同於《老子》。《史記》所說的「道家」和「黃老」的名稱雖不同,但內涵是一樣的;但與《漢書》中所說的「道家」則名稱相同而內涵不同。
《史記》記載的時間從黃帝到漢武帝,漢武帝時為漢代的全盛時期,但之所以能從漢初的社會殘破景象到武帝時的經濟富裕,靠的是黃老道家的給人民休養生息。《史記》的黃老指的是君王南面之術的黃老思想,融合道法,又主張形名;既崇尚無為,又崇尚法治;既認為「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希望寬減法令,又強調道生法,「以法為符」,一切依照法律的規定。由此可知,黃老思想是道與法結合的學說。
先秦道家的思想可以《老子》為代表,它是自然主義,認為道是無為的,道的存在是自然的(道法自然),它雖生長萬物,但並不主宰萬物(生而弗有也,……長而不宰也)。因此體道的聖人治理社會亦應採取無為而治。老子談「失道」而後的社會情況,反映了老子對歷史進步的退化觀。老子的歷史哲學中,進化不如返古,以歷史為鑑,道家之非今是古,以古為合於天道天治的想法。老子的政治原則在於「使天下無失其樸」,使天下無失其樸,就是天下之人,各自發展其個性而不相妨害,這才是政治的正途,為政者只要順人之個性而無為即可,所以無為政治乃成為政治思想的中心。
《老子》對政治方面的理想是無為而治,就是要做到: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清靜無事。修身之道為守常、慎事、三寶;具體來說為:見素抱樸、復歸為嬰兒、致虛守靜,最後達到玄同的境界。處世之術為柔退不爭、虛懷若谷、功成身退。
秦道家可以《呂氏春秋》為代表,它是以道家思想的無為論和貴公論為主體並兼採陰陽、儒、墨、名、法、兵、農諸家學說所編寫成的著作。在政治上強調刑名,要先定分,責任歸屬才會明確,才能夠國君無為而臣下有為。在行為論上,《呂氏春秋》主張貴因論,要尊重和適應事物的本性和客觀趨勢,不贊成胡作妄為和過分的人力干預。養生方面,繼承了老子少私寡欲的主張,提出適性制欲的養生理論。認為天下事沒有絕對的對錯,重要的是時機的把握。用兵以義為正,只要基於義,用兵就是正確的。
漢初道家則以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指〉和《淮南子》為代表。〈論六家要指〉的治事之術─無為而無不為、因循時變;治國之術─窾言不聽、循名責實;治身之術─清靜節制、形神並養。《淮南子》的宇宙論承襲老莊道的特徵,又轉出新義,成為以「氣」為主要內涵的宇宙論。主術思想為:無為、因性守約、法生於義,合於人心。養生則要形神相養,節欲適欲。〈論六家要指〉是司馬談在黃老正盛時所寫的,《淮南子》則是總結西漢初年的政治所寫成的,其內容大致相同,同屬於黃老。
黃老道家,而其對政治上的表現為的1文武並用、刑德兼行,2以法為符,皆斷于法,3無執無處,無為而治,4保民、愛民和養民,5「貴賤有恒位」的等級思想;對人生哲學的影響為慈惠愛人、誠信謙卑、節儉省欲。黃老主要是結合道、法兩家思想,以現實政治取向的思想派別。在西漢初年,最早對政治發生影響力。
漢初之所以推行黃老之治的原因是秦亡的歷史教訓和社會經濟的凋敝。秦因為嚴刑峻罰,人民動輒得咎,又經過多年的戰爭所以經濟凋敝,因此,最重要的事是讓生產力恢復,要達到這個目標,那就要政府減少干涉、繇役,寬減法令、減輕賦稅,讓老百姓能好好的休養生息,這樣人民才能好好的從事生產,讓經濟繁榮。
在漢初到文帝、景帝的六、七十年間受黃老道家的影響很大,漢初黃老表現在政治上的特點為刑德並用、清靜無為、形神修養、循名責實。刑德並用就是既要有強制性的刑罰,又要有使人心悅臣服的德教;清靜無為是不擾民、節賦稅,使社會在最短時間內恢復元氣。關心形神修養,因為神是「生之本」,形是「生之具」,治國與治身關係密切;循名責實。
從《史記》中可以整理出合乎黃老政治的作為:統一天下、清靜無為、因循時變、循名責實;受黃老思想影響下的人生哲學為清靜寡欲、養生全性、知足退讓;受黃老思想影響下的社會為學術兼容多元,吸收各家學說好的部分而去除掉不適用的部分;經濟方面則是重農抑商。但是卻因為取消盜鑄錢令、廢除關稅、開放山澤等的做法造成貧富差距越大,也可從《史記》中看出司馬遷的經濟主張是順任自然發展。
一專書
(一)古籍(依作者時代先後為次)
周‧老子:《老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7年
周‧管子:《新編管子》,王冬珍等校注,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鼎文總經銷,2002年
周•韓非:《韓非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陳鼓應註釋:《黃帝四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西漢‧司馬遷:《史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漢•劉安:《淮南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48年
漢•班固:《漢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文光書局,1972年
宋•朱熹:《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
(二)現代書籍(依作者姓名筆劃)
1、丁原明:《黃老學論綱》,山東出版社,1997年12月。
2、王子今、方光華主編:《中國歷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6月
3、王邦雄:《老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9月
4、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5月初版
5、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6、王宏斌:《中國帝王術-韓非子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 年
7、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書局,1983年初版
8、司修武:《黃老學說與漢初政治平議》,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6月初版
9、牟鍾鑒:《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10、邢義田:《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6月
11、余英時:《史學與傳統》,時報文化出版,1982年1月初版
12、余明光:《黃帝四經與黃老思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13、汪惠敏:《史記政治人物述評》,臺北:師大書苑,1991年
14、佟建寅、舒小峰:《中國秦漢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
15、李長之:《司馬遷的人格與風格》,臺北:里仁書局 ,1997年
16、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 年8月
17、李偉泰:《漢初學術及王充論衡述論稿》,臺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
18、吳 康:《老莊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5年2月初版
19、吳 光:《黃老之學通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20、周桂鈿:《秦漢思想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21、周紹賢:《兩漢哲學》,臺北:文景出版社,1978年4月
22、林劍鳴:《秦漢社會文明》,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85年
23、林劍鳴:《新編秦漢史(上)》,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 年11月
24、林聰舜:《西漢前期思想與法家的關係》,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4月
25、林聰舜:《史記的人物世界》,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7月
26、林麗娥:《先秦齊學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2月
27、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12月修訂版
28、胡哲敷:《老莊哲學》,臺灣:中華書局,1987年12月
29、胡 適:《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30、胡楚生:《老莊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10月
31、徐復觀:《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74年
32、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書局,1976年
33、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97年
34、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9月
35、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1年
36、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學生書局,1986年
37、孫廣德:《中國政治思想專題研究集》,臺北:桂冠出版社,1999年6月
38、夏曾佑:《中國古代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63年
39、高敏:《秦漢史論稿》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2002年8月
40、張維嶽編:《司馬遷與史記新探-試論司馬遷的一家之言》,臺北:崧高書社,1985年
41、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
42、張舜徽:《周秦道論發微》,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初版
43、張運華:《先秦兩漢道家思想研究》,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44、張鴻愷:《先秦至漢初老子思想之發展與變遷》,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9 年
45、張蔭麟:《中國上古史綱》,臺北:中國文化學院華岡書局,1971年
46、張揚民:《老子覯證譯釋》,臺北:維新書局,1973年11月
47、許抗生:《帛書老子注譯與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
48、許抗生:《老子研究》,臺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
49、傅樂成:《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9月初版
50、傅武光:《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9月
51、陳桐生:《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52、陳鼓應:《老子注釋及其評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53、陳鼓應、白奚:《老子評傳》,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7月
54、陶建國:《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3月
55、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聯經出版社,1991年4月
56、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2月
57、郭沫若:《十批判書》,中和:古楓出版社,1986 年
58、項維增、劉增福主編:《中國哲學思想論集》,臺北:水牛出版社,1986年
59、勞榦:《秦漢史》,臺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1980年
60、賀凌虛:《西漢政治思想論集》,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88年
61、黃公偉:《道家哲學思想探微》,臺北:新文峰出版公司,1989年8月
62、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1月初版
63、楊儒賓:《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臺北:台灣大學文史叢刊,1987 年6月
64、楊東晨:《漢人秘史》,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年6月
65、劉乃和主編:《司馬遷和史記》,北京出版社,1987年5月第一版
66、劉澤華:《中國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版
67、劉澤華:《中國政治思想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
68、劉澤華主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年6月
69、劉坤生:《老子不老》,臺北:中天出版社,1998年10月
70、劉增福:《老子哲學新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 年3月
71、逯耀東:《抑鬱與超越-司馬遷與漢武帝時代》,臺灣:東大圖書公司,2007年5月
72、趙雅博:《秦漢思想批判史》,臺北:文景書局,2001年10月
73、熊鐵基:《秦漢新道家略論稿》,人民出版社
74、鄭圓鈴:《史記黃老思想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1998年元月
75、翦伯贊:《秦漢史》,臺北:雲龍出版社,2003年4月
76、蔣錫昌:《老子校詁》,臺北:東昇出版社,1978年
77、錢穆:《先秦諸子繫年》,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
78、錢穆:《莊老通辨》,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9月
79、錢穆:《秦漢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年8月初版
80、黎東方:《細說秦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81、賴漢屏:《史記評賞》,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82、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臺北:三民書局,1975年
83、薩孟武:《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84、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華岡,1977年
85、韓兆琦:《史記博議》,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1月
86、韓兆琦:《史記通論》,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4月第一版
87、魏元珪:《老子思想體系探索》,臺北:新文峰出版公司,1997年8月
88、稻田孝著,陳宏政譯:《老子的智慧》,臺北:新潮社,1992年8月
二、學位論文
(一)博士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
1、王 璟:《漢代養生思想研究─以黃老思想為主題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研所博士論文,2007年7月。
2、朴宰雨:《史記漢書傳記文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7月。
3、郭應哲:《戰國到漢初黃老學說的政治思想》,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4、劉文星:《君人南面之術──先秦到西漢中葉黃老思潮影響下的修身思想 與治國學說》,文化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6月。
5、鄭圓鈴:《司馬遷黃老理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6、鄭國瑞:《兩漢黃老思想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二)碩士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
1、艾文君:《黃老帛書政治思想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系碩士論文,1997年7月。
2、李寅浩:《司馬遷與儒道法三家關係之研究》,台灣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85年6月。
3、吳賢俊:《黃老評議》,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88年。
4、洪進業:《西漢初年的黃老及其盛衰的考察》,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5、高 祥:《戰國末秦漢之際黃老學說之探討》,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6、陳伯适:《韓非之學歸本於黃老析探》,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0年6月
7、張 強:《《史記》人物成敗因素析論》,中國文化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6年5月。
8、黃武智:《《黃老帛書》考證》,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9年6月。
9、楊芳華:《漢初黃老思想的經世觀及其實踐》,國立中山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2006 年6月。
10、詹崴茹:《《史記》秦楚之際項羽劉邦兩大集團人物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研所國與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7月
11、霍晉明:《漢初的學術與政治─兼論當時傳統與現實的關係》,中央大學碩士論文,1992年。
三、學報期刊論文
1、王叔岷:〈司馬遷與黃老〉─紀念沈故剛伯先生八十六誕辰演講稿,《文史哲學報》,1981年,頁1-8。
2、王忠江:〈老子治道歷史探源-以「垂拱之治」與「無為而治」的關聯為中心〉,《中國哲學史》第3期,2002年,頁87-95。
3、王昊:〈讀《史記•留侯世家》─管窺中國「老年政治」傳統〉,《中國文化月刊》,第263期,2002年2月,頁124-127。
4、王曉波:〈漢初的黃老之治與法家思想〉,《食貨月刊》,1982年1月,頁441-464。
5、王曉波:〈論「歸本於黃老」─《韓非子》論道〉,《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1999年1月,頁187-213。
6、王曉波:〈「歸本於黃老」與「以無為本」─韓非及王弼對《老子》哲學詮釋的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2005年3月,頁1-63。
7、王博:〈《黃帝四經》和《管子》四篇〉,《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陳鼓應主編,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8月校訂一版,頁135-144。
8、王樹人:〈論老子不爭的智慧〉,《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輯,陳鼓應主編,文史 哲出版社,2008年8月校訂一版,頁135-144。
9、安志遠:〈漢初無為治術之研究〉,《淡江學報》,1974年,頁231-252。
10、朱心怡:〈略論漢初之黃老思想〉,《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一卷第五期,2004年12月,頁45-64。
11、牟鍾鑒:〈道家學說與流派述要〉,《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陳鼓應主編,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8月校訂一版,頁1-27。
12、牟鍾鑒:〈《呂氏春秋》道家說之論證〉,《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輯,陳鼓應主編,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8月校訂一版,頁312-326。
13、呂克勤:〈淺論西漢初年黃老之學興起的原因〉,《中國哲學史》,1985年,頁9-13。
14、阮芝生:〈論留侯與三略〉上,《食貨月刊》第11卷第2期,頁54-71。
15、阮芝生:〈論留侯與三略〉下,《食貨月刊》第11卷第3期,頁93-121。
16、余英時:〈論鴻門宴的座次〉,《沈剛伯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聯經出版社,1976年12月
17、何世華:〈司馬遷思想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人文雜誌》,第6期,1980年,頁39-45。
18、李承貴:〈《老子》「道」的境界意蘊〉,《中國文化月刊》,第269期,2002年8月,頁1-10。
19、李漢相:〈老子「道的概念解析」〉,《鵝湖月刊》第23卷第7期總號第271,年月,頁32-35。
20、汪惠敏:〈《老子》與黃老─轉變中的道家思想〉,《輔仁學誌》,1989年6月, 頁149-163。
21、汪惠敏:〈司馬遷對儒、道二家思想之融合〉,《輔仁學誌》,1982年6月,頁529-537。
22、林宗昱:〈《史記》中的王者師──以張良為考察中心〉,《人文研究期刊》,2008年1月,頁95-120。
23、林俊宏:〈老子政治思想的開展─從「道」與幾個概念談起〉,《政治科學論叢》,第10期
24、林聰舜:〈漢初黃老思想中的法家傾向〉,《漢學研究》,1990年12月,頁 347-367。
25、林素英:〈從《史記》論張良的生命智慧〉,《花蓮師院學報》,2000年10期, 頁231-248。
26、周旻秋:〈黃帝四經與老子道論政治思想之比較〉,《輔大中研所學刊》,1997 年6月,頁155-167。
27、周紹賢:〈黃老思想在西漢〉,《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二十六期,1972年12月,頁85-102。
28、洪錦淳:〈漢文帝「遺詔」透顯的視域〉,《中國學術年刊》,2005年9月,頁1-21。
29、封思毅:〈道家抑制君權的兩大著作─簡析《呂氏春秋》及《淮南子》書中相關思想〉,《中國國學》第二十四期,1996年10月
30、胡家聰:〈稷下黃老學派〉,(文史哲一九八四:二)
31、張大可:〈試論司馬遷的「一家之言」〉,張維嶽編《司馬遷與史記新探》
32、張 涅:〈《孫》、《老》、《韓》的精神異變〉,《中國哲學史》1988年第1期,頁35-40。
33、張踐:〈政治與教化──秦漢之際的文化選擇,兼論儒教的形成〉,《人文與社會學報》,2010年1月,頁129-152。
34、張鴻愷:〈《黃帝四經》對《老子》思想的轉承〉,《宗教哲學》,2009年6月,頁33-46。
35、張鴻愷:〈《老子》「小國寡民」章淺釋〉,《中國文化月刊》,第270期,2002年9月,頁21-32。
36、張友驊:〈由《黃帝四經》論漢初黃老政治〉,《簡牘學報》,1977年1月,頁417-442。
37、傅武光:〈司馬談之思想宗趣〉,《中國學術年刊》第3期,1982年,頁119-128。
38、強 昱:〈小國寡民與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的社會價值關懷〉,《中國哲學史》2006年第1期,頁46-52。
39、 陳伯适:〈《史記》中的黃老之學析論〉,《台中師院學報》,2004年,頁125-154。
40、陳貞吟:〈老子思想中之「有」與「無」〉,《中國國學》第20期,頁163-179。
41、陳俊輝:〈《老子》的「道」與聖人政治〉,《哲學與文化》26卷第1期,1999年1月,頁15-33。
42、陳麗桂:〈《黃老帛書》裏的道法思想─帛書〈經法〉等四篇和〈九主〉思想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十一期,1990年,頁9-52。
43、陳麗桂:〈《呂氏春秋》裡的黃老思想〉,《中國學術年刊》第13期,1992年,頁75-107。
44、陳麗桂:〈《淮南子》裡的黃老思想〉,《中國學術年刊》第14期,1993年,頁113-160。
45、陳麗桂:〈融合道、法兼採陰陽的漢儒─陸賈〉,《中國學術年刊》第17期,1996年,頁131-155。
46、陳麗桂:〈黃老思想的體現─西漢黃老治術的雙重性格與重要人物的道法傾向〉,《中國學術年刊》第期,頁61-92。
47、陳麗桂:〈黃老與齊學(一)──治國〉,《中國學術年刊》第廿三期(2002年)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頁117-155。
48、陳鼓應:〈從《呂氏春秋》到《淮南子》論道家在秦漢哲學史上的地位〉,《文史哲學報》第52期,2006年6月。
49、陳鼓應:〈先秦道家研究的新方向──從馬王堆漢墓帛書《黃帝四經》說起〉,《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頁23-46。
50、陳德和:〈淮南道家與黃老道家的對比性考察─《淮南子》性格的再標定〉,《鵝湖月刊》,1999年8月,頁16-27。
51、崔瑞明:〈老莊政治思想演展探微〉,《國家科學委員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2000年1月,十卷一期,頁1-34。
52、張廣保:〈原始道家的道論與心性論〉,《中國哲學史》,第一期,2000年
53、許雅棠:〈無以取有─《帛書老子》政治思想試說〉,《政治科學論叢》第十八期,2003年6月,頁171-190。
54、郭美玲:〈戰國末到秦漢之際的黃老思想〉,《景文技術學院學報》第9期, 頁191-212。
55、郭繡慧:〈由《史記•孝景本紀》與《漢書•景帝紀》之異同論景帝其人與時事〉,《輔大中研所學刊》第17期,2007年4月,頁49-72。
56、程林輝:〈《老子》的人生哲學〉,《人文學報》第2卷第17期,頁49-63。
57、黃淑貞:〈論漢初學術發展之因由〉,《修平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2001年,頁29-48。
58、馮契:〈管子和黃老之學〉,《中國哲學》第11輯
59、曾資生:〈兩漢的黃老思想〉,《東方雜誌》第41卷第5號,頁23-27。
60、黃漢光:〈黃老之學與漢初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鵝湖月刊》第23卷第12期總號第276,頁7-13。
61、黃漢光,〈黃老之學初議〉,《鵝湖月刊》第24卷第7期,總號第283
62、黃紹梅:〈漢代崇儒的真相─從《史記•儒林傳》記載之公孫弘、董仲書論起〉,《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第10期,頁143-167。
63、詹哲裕:〈漢初黃老思想下「禮法」合流之探析〉,《復興崗學報》52期,1994年9月,頁127-151。
64、楊憲邦:〈老子哲學及其影響〉,(《中國哲學史季刊》,1996年第1期),頁 3-10。
65、鄒濬智:〈《史記•貨殖列傳》經濟思想體系試構〉,《龍華科技大學學報》第25期,2008年6月,頁157-167。
66、蔡家瑋:〈《淮南子》與《老子》無為觀念轉變之探討〉,《輔大中研所學刊》,2001年10月,頁41-62。
67、熊洪:〈論《老子》的「無為」政治思想〉,《中國哲學史》1996年第1-2期,頁96-101。
68、趙雅博:〈秦漢之際的黃老學派之思想(上)〉,《中國國學》第20期,頁1-18。
69、趙雅博:〈秦漢之際的黃老學派之思想(下)〉,《中國國學》第21期,頁25-36。
70、劉文起:〈由明道與法道論《老子》之無為自然思想〉,《中國學術年刊》第4期,1983年,頁71-83。
71、劉立夫:〈《老子》道論的形上學詮釋〉,《中國哲學史》第3期,2004年,頁106-110。
72、劉國平:〈西漢竇太后對政治學術之干預及其意義〉,《研究與動態》第十一期
73、劉榮賢:〈先秦兩漢所謂「黃老」思想的名與實〉,《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009年6月,頁1-20。
74、鄧公玄:〈中國主流思潮的衝激及其混融〉,《中國學術史論集(三)》(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6年10月初版。
75、盧瑞容:〈略論司馬遷的富利觀〉,《人文學報》第14期,1996年,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頁1-25。
76、曙明:〈老子思想管見〉,《河北師範大學書報》,1980年第3期,頁37-45。
77、蕭萐父:〈《黃老帛書》哲學淺釋〉,《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頁265-273。
78、龐海珊:〈從《史記》看司馬遷的儒道思想〉,《輔仁中研所學刊》第五期,頁73-91。
79、嚴靈峰:〈黃老道術源流〉,《台大哲學論評》第22期,頁299-330。
四、研討會論文
1、《第二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市:政大中文系,1999年。2、陳桐生:《紀實與浪漫.史記國際研討會論文-史記的學術根基》, 洪葉出版社, 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