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榮澤 Rong-Tser Lin |
---|---|
論文名稱: |
持齋戒殺:清代民間宗教的齋戒信仰研究 |
指導教授: | 莊吉發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民間宗教 、齋戒 、吃齋 、素食主義 、持齋戒殺 、齋堂 、庵堂 |
英文關鍵詞: | Vegetarianism, religiously staunch vegetarianism, religious sects, folklore relig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47 下載:15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吃齋是清代民間宗教信眾普遍存在的現象,大部份的教派皆以是否吃齋,作
為入教的第一步,從飲食上的改變,來達到吸收信徒的目的。官方也常以是否有吃齋作為辨別信徒或非信徒的依據,因此吃齋者變成官方所嚴防及取締的對象。本文旨在探討此一清代民間宗教發展上的重要機制:教派的齋戒信仰活動。
全文分三個主要的部份作論述,首先是就齋戒的淵源作探討,分就大傳統與小傳統兩方面來分析。前者是就歷代皇帝推動齋戒禁屠的情形作探討,後者是論述民間宗教齋戒信仰的形成背景。其次是就清代官方檔案中有關齋戒活動的記載及《寶卷》《經籍》中有關齋戒信仰的教義內容作分析,以了解清代民間宗教齋戒信仰的特色。其三是就官方取締民間宗教齋戒活動,及這些民間齋戒活動的社會文化義涵作分析。
本文所探討的齋戒信仰活動,是指利用「庵堂」、「齋堂」或「佛堂」等聚會場所舉辦之“吃齋”、“作會”、“齋供”等的宗教性活動。這些齋戒活動,關係著一教一派的發展。當舉辦“齋供聚會”時能否成功的吸引信眾加入,就是此一教派齋戒活動社會影響力的展現。經由本文探討可以發現,清代官方何以要對民間宗教的吃齋者嚴厲取締,並非是在禁止人民吃齋,而是為防患民間吃齋形成群體意識。其次,中國民間宗教為何多重視齋戒,應不只是在修行,其真正的目的是在吸收信眾,形成以教首為主的人際信仰圈。這也就是為什麼吃齋者容形成群體意識的原因。
Religious Staunch Vegetarianism was a common existing phenomenon among the followers of folklore beliefs in Chin Dynasty. During that time period, most religious sects considered such custom to be the preliminary requirement if a person was to be accepted as a follower/believer. The operating principle behind such custom assumed that the alteration in dining habits should strengthen the recruiting process and the faith of those followers. Furthermore, such custom was employed as a differentiating criterion between a believer/non-believer by the Chin government in later apprehending anti-government rebels. The focus of this essay is to critique the essence of such custom and its impact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s on Chin Society.
By definition, religiously staunch vegetarianism refers to the worshipping ceremonies including the Buddhist rituals, Vegetarian offering, and Abstinence held in a Hospice, a temple’s dinning chamber, or Baldachin. Such ceremonies or activities matters utmost to the surviva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religious sect. That is, a successful and glorious exhibi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a religiously staunch vegetarianism will be no doubt in synch with a religious sect’s demonstration of social status and power. It is the hope of the writer of this essay that through the following examination, the reasoning and logics which lie within the custom of religiously staunch vegetarianism can be shed light on. Moreover, the writer wishes to proclaim that such custom is not only a means to better oneself, but more profoundly a thoroughly-thought measure to recruit a large number of followers/believers to the leader of a religious sect.
一、 中文部份
、檔案資料
《上諭檔》,方本(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史料旬刊》(台北:國風出版社,民國五十二年六月)。
《外紀檔》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明清檔案》第六、七、三十五冊 (台北:中央研究院,民國七十五年)。
《奏摺檔》(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軍機處錄副奏摺》 (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軍機處檔‧月摺包》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宮中檔乾隆朝奏摺》第1-75輯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1988年)。
《宮中檔康熙朝奏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六十五年)。
《宮中檔雍正朝奏摺》第1-34輯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1980年)。
《宮中檔嘉慶朝奏摺》第1-34輯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年)。
《宮中檔道光朝奏摺》第1-24輯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年)。
《宮中檔咸豐朝奏摺》第1-25輯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0年)。
《教務教案檔》 (台北:中研究近史所,民國66年10月)。
《硃批奏摺》 (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欽定平定教匪紀略》(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朱絲欄寫本)。
《欽定剿平三省邪匪方略》(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內府朱絲欄寫本)。
《剿捕檔》(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 《清代農民戰爭史資料選編》
第三冊 (北京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室編,《清中期五省白蓮教起義資料》(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編選,《辛亥革命前十年民變史料》上下冊 (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3、9、12輯(北京:中華書局)。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1991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九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
1979年11月)。
全國明清檔案資料目錄中心編,《清代天壇暨祭天文化研究檔案資料匯編》第1-19
冊。
喬志強,《曹順起義史料匯編》(太原市 :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57年)。
廣祿, 李學智譯註,《清太祖朝老滿文檔冊》第一冊(荒字檔),乙卯年十二月記
載,(台北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民59年)。
(清)覺羅勒德洪等奉修,《大清世祖章(順治)皇帝實錄》(台北 : 華聯出版社, 民53年)。
(清)佚名,《清世祖章皇帝實錄》(善本,史部,稿本)。
(清)覺羅勒德洪,《清德宗實錄》(台北:華聯出版社,民國53年)。
(清)覺羅勒德洪,《清宣宗實錄》(台北:華聯出版社,民國53年)。
(清)佚名,《皇清奏議》(善本,史部,清鈔本)。
、官書典籍
(宋)王溥,《唐會要》(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宋)宋綬編,《唐大詔令集》,(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1年)。
(清) 托津等奉敕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台北市 : 成文出版社, 民80年)。
(清)沈之奇注、洪弘緒訂,《大清律集解附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
(清)徐本, 三泰等奉敕纂 ; (清)劉統勳等續纂,《大清律例》(台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 民72年)。
《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
《內傳天皇鰲極鎮世神書》,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術數類63 (台南:莊嚴出版社 ,民國84年)。
《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孟子》,《十三經注疏》(台北:新文豐公司,1978年1月)。
《論語》,《十三經注疏》。
《墨子》,《百子全書》第五冊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年)。
《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
王夢鷗,《禮記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9年3月)。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74年)。
明‧何喬遠,《閩書》明崇禎二年刊本。
明‧吳元年訂,《明律集解‧附例》(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58年)。
唐‧杜佑,《通典》(王永興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2月1版)。
張晉藩先生近期研究論著 / 朱勇主編,《崇德會典戶部則例及其他》(北京:法
律出版社,2003年)。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黃奭輯,《春秋合誠圖》 收錄於《叢書集成》三編,十六〈黃氏逸書攷〉, 第
十四函(台北: 藝文印書館,民國61年)。
、宗教文獻
(宋)呂元素集成,《道門定制》,《正統道藏》第五十三冊(台北:新文豐出版,
民國74年)。
(宋)留用光傳授 ; (宋)蔣叔輿編次,《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正統道藏》
第十五冊。
(明)張萱撰,《疑耀》,〈齋醮〉(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72年)。
(前蜀)杜光庭刪定,《道門科範大全集》,《正統道藏》第五十三冊。
(劉宋)陸脩靜集,《洞玄靈寶五感文》,《正統道藏》第五十五冊。
〈陳文祥前人事略〉,《一貫道紀念專輯》(台中:國聖出版社,民國78年4月再版)。
王見川、林萬傳主編,《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台北:新文豐出版,1999年3月)。
張希舜等主編,《寶卷初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性理題釋》,三峽靈隱寺印,天道之光出版社,民國81年1月重新標點排版。
《明真仙鏡》,利生堂印贈。
《明德新明進修錄》,三峽靈隱寺印贈。
《法苑珠林》,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五十三冊。
《皇訓子十誡》,三峽靈隱寺印印。
《梵網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四冊。
《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正統道藏》第五十三冊。
《雲笈七籤》(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7月)。
《道義疑問解答》(彰化:光明國學圖書館,民國82年5月重印)。
《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
《認理歸真》,利生堂印贈,大興圖書公司。
《摩尼光佛教法儀略》,〈出家儀〉,引自樓宇烈、張志剛主編,《中外宗教交
流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年7月)。
《歷代三寶紀》,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九冊。
《續高僧傳》,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五十冊。
三峽靈隱寺編,《表文》。
元‧普度,《廬山蓮宗寶鑑》,收入楊訥編,《元代白蓮教資料彙編》(北京:
中華書局,1989年6月)。
元魏 菩提流支譯,《入楞伽經》,收入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六冊。
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7月第3刷)。
失譯,《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收入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
冊。
佚人著,《道統寶鑑》(台北:正一善書出版社)。
宋 王日休撰,《龍舒增廣淨土文》,收入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七冊。
宋‧志磐,《佛祖統紀》,收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九冊,編號二○三五。
宋‧慧嚴等,《大般涅槃經》,收入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二冊。
宋‧贊寧,《大宋僧史略》,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四冊。
宋‧釋志磐,《佛祖統紀》(揚州市:江蘇古廣陵古籍刻印社, 1992年)。
明 如巹續集,《緇門警訓》,收入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八冊。
明 蓮池大師述著,《蓮池大師全集》,〈戒殺放生文〉(台北市 : 中華佛教文
化館, 民72年)。
林立仁整編 《五部六冊經卷》 (台北:正一善書出版社印行,民國83年6月)
金允中編 《上清靈寶大法》,收入《正統道藏》第五十二、五十三冊。
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四分律》,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二冊。
後秦 弗若多羅共羅什譯,《十誦律》,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三冊。
唐 法藏撰,《梵網經菩薩戒本疏》,收入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冊。
唐 般刺蜜帝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收入於《大
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九冊。
唐 道世集,《諸經要集》,〈食肉緣第三〉,收入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四冊。
唐 道世集,《諸經要集》,收入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四冊。
唐 道宣撰,《廣弘明集》,收入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二冊。
唐 慧日撰,《略諸經論念佛法門往生淨土集卷上》,收入於《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八十五冊。
唐 懷信述,《釋門自鏡錄》,收入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一冊。
徐氏(劉宋)撰,《三天內解經》,《正統道藏》第48冊。
梁武帝,〈斷酒肉文〉,《廣弘明集》卷26,《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2冊。
新羅 義寂述,《菩薩戒本疏》,收入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冊。
楊訥編,《元代白蓮教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6月)。
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央掘魔羅經》,收入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冊。
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楞伽阿跋羅寶經》,收入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六冊。
、專書著作
(明)張萱撰,《疑耀》(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72年)。
《一貫道紀念專輯》(台中:國聖出版社,民國78年4月再版) 。
《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11月)
《福建通紀》(台北:台灣大通書局,民國十一年刊本)。
樓宇烈、張志剛主編 ,《中外宗教交流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年7月)。
中華民國一貫道總會編 ,《一貫道簡介》(台南:靝巨書局,民國77年1月) 。
王仁湘,《飲食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
王見川,《從摩尼教到明教》(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81年1月)。
王見川,《臺灣的齋教與鸞堂》(台北:南天書局,民國85年6月)。
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7月第3刷)。
平山周,《中國秘密社會史》(石家庄市 :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0年)。
吉岡義豐,《中國民間宗教概論》(台北:華宇出版社 民國74年6月)。
吳奚真譯 Plutarch 著,《希臘羅馬名人傳》(台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60年3
月)。
呂大吉,《宗教學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10月)。
孚中,《一貫道發展史》(台北:正一善書,1999年3月)。
宋‧王質,《雪山集》,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49冊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光宇,《天道傳燈: 一貫道與現代社會》上下冊 (台北:三揚印刷出版 民國85年)。
宋光宇,《天道鉤沉──一貫道調查報告》(台北:元祐出版社 民國73年12月1
日再版)。
宋軍,《清代弘陽教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2月)。
宋‧莊綽,《雞肋編》(上海 : 上海書店, 1990年)。
宋楚芸譯 Victor Parachin 著,《365個素食的好理由》(台北:遠流出版社,
1999年8月)。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筆記小說大觀》三十八編,第三冊(臺北市 : 新興書局, 民74年)。
宋‧廖剛,《高峰文集》(上海 : 商務印書館, 民23-24年),《四庫書珍本》初
集, 集部. 別集類。
李世瑜,《現代華北秘密宗教》(台北:古亭書屋 民國64年8月 台一版)。
李輔仁,《仁心與持齋》(台南:靝巨書局,民國74年1月初版)。
車鍚倫編著,《中國寶卷總目》(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圖書文獻專
刊5,民國87年)。
卓新平,《世界宗教與宗教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年6月)。
卓新平,《宗教理解》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9月)。
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台北:南天書局,民國76年5月)。
林悟殊,《摩尼教及其東漸》(台北:淑馨出版社,1997年8月)。
林萬傳,《先天大道系統研究》( 台南:巨書局,民國75年4月訂正二版)。
邵雍,《中國會道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段玉裁,《說文解字》(台北:黎明文化 民國73年2月)。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8月)。
苑洪琪,《中國的宮廷飲食》(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9月)。
徐小躍,《羅教‧佛學‧禪學:羅教與《五部六冊》揭秘》(浙江:江蘇人民出
版社,1999年2月)。
馬西沙 ,《清代八卦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
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年12月)。
高觀廬編,《實用佛學辭典》(台北:老古文化事業)。
康樂,《佛教與素食》(台北:三民書局,民國90年10月)。
張星烺,《中西交通史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張國蓉、涂世玲譯 John Robbws著,《新世紀飲食》(台北:琉璃光出版社,民
國83年2月)。
張澤洪,《道教齋醮符咒儀式》(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4月)。
清 黃育楩原著,澤田瑞穗校注,《破邪詳辯》(道教刊行會, 昭和47年3月)。
清‧采蘅子,《蟲嗚漫談》,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一編;7.(台北:新興書
局,民國67年)。
莊吉發,《真空家鄉:清代民間秘密宗教史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91
年6月)。
連立昌,《福建秘密社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9年2月)。
陳金田譯,《臺灣私法》(台中:臺灣省文獻會,民國82年2月)。
陳哲夫總纂,《中華文明史‧清代前期》(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
陳觀勝、李培茱譯,Friedrich Max Muller著,《宗教學導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1月)。
喻松青,《明清白蓮教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馮佐哲、李富華,《中國民間宗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3年4月)。
楊谷牧主編 ,《當代神學辭典》(台北:校園書房,1997年4月初版)。
鄔昆如,《希臘哲學趣談》(台北:東大圖書,民國65年)。
廖素霞、陳淑娟譯,Mircea Eliade著,《世界宗教理念史》(台北:商周出版社,
2001年12月)。
劉心勇等譯,Daniel L.Overmyer(歐大年)著,《中國民間宗教教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7月)。
慕容譯,Giorgio Cerquetti著,《素食革命》(台北:中天出版社,1999年7月)。
蔣維明,《川楚陝白蓮教起義》(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蔡少卿,《中國秘密社會》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
蔡少卿,《秘密教門:中國民間秘密宗教溯源》(南京:蘇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鄭志明,《明代三一教主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鄭志明,《無生老母信仰溯源》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戴玄之,《中國秘密宗教與秘密會社》(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9年)。
濮文起,《中國民間秘密宗教》(台北:南天書局 1996年8月)。
濮文起,《中國民間秘密宗教辭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6年10月)。
薛允升著述;黃靜嘉編校,《讀例存疑重刊本》(臺北市 : 成文出版社, 1970年)。
黨聖元、李繼凱,《中國古代道士生活》(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7年)。
、期刊論文
于君方,〈戒殺與放生:中國佛教對於生態問題的貢獻〉,收入傅偉勳,《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9年10月)。
方裕謹,〈嘉慶二十年安徽收圓教案(上、下)〉,《歷史檔案》1、2期,1989年。
王汎森,〈道咸年間民間性儒家教派:太谷學派研究的回顧〉,《新史學》5卷4期,1994年12月。
王見川,〈臺灣齋教研究之一:金幢教三論〉,收錄於氏著,《臺灣的齋教與鸞堂》(台北:南天書局,民國85年6月)。
王見川,〈同善社早期歷史(1912-1945)初探〉,氏著,《民間宗教》第1期,1995年12月。
王見川,〈黃天道早期史新探〉,收入王見川、蔣竹山主編,《明清以來民間宗教的探索:紀念戴玄之教授論文集》(台北:商鼎出版社,1996年7月)。
王見川,〈臺灣一貫道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思與言》37卷2期,1999年6月。
王見川,〈臺灣鸞堂研究的回顧與前瞻〉,《臺灣史料研究》6期,1995年1月。
王見川、李世偉,〈戰後以來臺灣的宗教研究概述:以佛、道教與民間宗教為考查中心〉,《臺灣文獻》51卷2期,2000年6月。
王信貴,《清代後期官方對民間秘密宗教之政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1月。
王國維,〈摩尼教流行中國考〉,《亞洲學術雜誌》第11期,1921年。收入其,《觀堂集林》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
王爾敏,〈秘密宗教與秘密社會之生態環境與社會功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0期,1981年。
王銘銘,〈中國民間宗教:國外人類學研究綜述〉,《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2期。
王靜,〈明代民間宗教反政府活動的諸種表現與特徵〉,《南開大學學報:哲學版》1987.2。
牟潤孫,〈宋代摩尼教〉,《輔仁學誌》第7卷1、2期,1938年。
何淑宜,〈1891年熱河東部金丹教、在理教的反教事件〉,《史耘》第3、4期,1998年。
吳晗,〈明教與大明帝國〉,《清華學報》第13卷,1941年。收入氏著,《讀史劄記》 (北京:三聯書局,1956年)。
宋光宇,〈一個移植的教派:一貫道在宜蘭、汐止、南港一帶的發展(1950-1999)〉,《第八屆中國海洋發展史學術研討會論文》,2000年3月31日。
宋光宇,〈試論「無生老母」信仰的一些特質〉,《中研院史語所集刊》52本3分,1981年。
宋光宇,〈中國秘密宗教研究情形的介紹(一):一貫道〉,《漢學研究通訊》7卷1期,1988年3月。
宋光宇,〈中國秘密宗教研究情形的介紹(二):白蓮教〉,《漢學研究通訊》7卷2期,1988年6月。
宋光宇,〈在理教發展簡史〉,《思與言》15-1,民國66年。
宋光宇,〈關於善書的研究及其展望〉,《新史學》5卷4期,1994年12月。
李世瑜,〈民間秘密宗教史發凡〉,《世界宗教研究》1期,1989年。
李世瑜,〈順天保明寺〉,《北京史苑》三,(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
李守孔,〈明代白蓮教考略〉,《臺大文史哲學報》4期,1952年。
李尚英,〈八卦教的淵源、定名及其與天理教的關係〉,《清史研究》1期,1992年。
李尚英,〈天理教新探〉,《華南師院學報》4期,1981年。
李尚英,〈乾嘉時期的老官齋教和糍滋粑教及其反清活動〉,《清史研究通訊》4期,1989年。
李尚英,〈震卦教與林清李文成起義(1813)〉,《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6期,1987年。
李健民,〈清嘉慶元年川楚白蓮教起事原因的探討〉《中研究近史所集刊》22期,1993年。
李豐楙,〈節慶祭典的祭品與中國飲食文化──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第五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民國85年3月15日)。
汪娟,《唐代彌勒信仰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9年6月。
車錫倫,〈中國寶卷概論〉,氏著《中國寶卷研究論集》(台北:學海出版社,1997年5月)。
周育民,〈一貫道前期歷史初探──兼談一貫道與義和團的關系〉,《近代史研究》63期,1991.5。
周慶生,〈清代祭天文化述略〉,收錄於全國明清檔案資料目錄中心編,《清代天壇暨祭天文化研究檔案資料匯編》,第十九冊。
林伯謙,〈北傳佛教與中國素食文化〉,《東吳中文學報》,民國87年5月。
林伯謙,〈素食與佛法行持〉,《第五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民國87年6月15日)。
林國平,〈略論林兆恩的三教合一思想和三一教〉,《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期,1986年。
林頓,〈清代四川紅燈教研究〉,《成都大學學報》3期,1992年。
林榮澤,《天道普渡:一貫道的興起(1930-1950)》,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
林榮澤,《臺灣民間宗教之研究:一貫道「發一靈隱」的個案分析》,國立臺灣
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11月。
武秉謙、于穎,〈忻縣一貫道〉,收錄於《近代中國幫會內幕》(石家莊:群眾
出版社,1992年9月)。
邱麗娟,《設教興財:清乾嘉道時期民間秘密宗教經費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8年11月。
邱麗娟,〈近二十年海峽兩岸明清民間秘密宗教研究之回顧與展望(1979-1999)〉,《史耘》6期,2000年9月。
柯香君,《明代宗教雜劇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項士論文,民國91年。
柳存仁,〈唐代以前拜火教摩尼教在中國之遺痕〉,見氏著《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洪美華,《清代民間秘密宗教中的婦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2年。
孫培良,〈摩尼教及其東西傳播〉,《西南師範學院學報》1979年第4期。
孫培良,〈摩尼和摩尼教〉,《西南師範學院學報》2期,1982年。
徐立強,《梁武帝制斷酒肉之主張與中國佛教素食文化之關係》,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5月。
馬西沙,〈八卦教世襲傳教家族的興衰:清前期八卦教初探〉,《清史研究集》四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馬西沙,〈白蓮教的創成、興起和演變〉,《世界宗教資料》3期,1986年。
馬西沙,〈臺灣齋教:金幢教淵源史實辨證〉,收入王見川、江燦騰主編,《臺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83年)。
馬西沙,〈羅教的演變與青幫的形成〉,收入王見川、蔣竹了編,《明清以來民間宗教的探索:紀念戴玄之教授論文集》(台北:商鼎文化出版,1996年8月15日)。
馬西沙,〈黃天教源流考略〉,《世界宗教研究》2期,1985年。
馬西沙,〈離卦教考〉,《世界宗教研究》1期,1987年。
馬西沙、程肅,〈從羅教到青幫〉,《南開史學》1期,1984年。
崔玖、林麗美,〈台灣民間食物養生的探討〉,《第五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民國87年6月15日)。
康樂,〈潔淨、身分與素食〉,《大陸雜誌》102卷1期,民國90年1月。
張展源譯,Daniel A. Dombrowski著,〈西方素食主義導論(一)〉,《菩提樹》,
第506期。
張展源譯,Daniel A. Dombrowski著,〈西方素食主義導論(二)〉,《菩提樹》,
第507期。
張展源譯,Daniel A. Dombrowski著,〈西方素食主義導論(三)〉,《菩提樹》,
第508期。
張展源譯,Daniel A. Dombrowski著,〈西方素食主義導論(四)〉,《菩提樹》,
第509期。
莊吉發,〈從院藏檔案談清代秘密宗教盛行的原因〉,《故宮學術季刊》卷1期1,
民國71年。
莊吉發,〈清代八卦教的組織與信仰〉,《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7期,1985
年。
莊吉發,〈清代三陽教的起源及其思想信仰〉,《大陸雜誌》卷63期5,民國70
年。
莊吉發,〈清代民間宗教的寶卷及無生老母信仰〉(上、下),《大陸雜誌》74:4,
民國76年5月。
莊吉發,〈清代青蓮教的發展〉,《大陸雜誌》卷71期5,民國74年。
莊吉發,〈清代乾隆年間的收元教及其支派〉,《大陸雜誌》卷63期4,民國70
年。
莊吉發,〈清代清茶門教的傳佈及其思想〉,《大陸雜誌》卷68期6,民國73年。
莊吉發,〈清代道光年間的秘密宗教〉,《大陸雜誌》62期,民國70年。
莊吉發,〈清高宗查禁大乘教的原因及經過〉,《食貨》卷11期6,民國70年。
莊吉發,〈清高宗查禁羅教的經過〉,《大陸雜誌》卷63期3,民國70年。
莊吉發,〈清嘉慶年間的白蓮教及其支派〉,《師大歷史學報》期8,民國69年。
莊吉發,〈中國秘密社會史的研究與出版〉,中研院近史所編,《六十年來的中
國近代史研究》上冊,1988年。
莊吉發,〈明清秘密宗教的政治意識〉,淡江大學歷史系,《中國近代政教關係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78年。
莊吉發,〈清代民間宗教的源流及其社會功能〉,《大陸雜誌》80卷2期,1991年。
曾子良,《寶卷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陳垣,〈摩尼教入中國考〉,《國學季刊》第1卷第2號,1923年4月。
陳華,〈清代咸豐年間山東邱萃教之亂〉,《食貨月刊復刊》13-5、6,民國72年。
陳詩啟,〈試論清代中葉白蓮教大起義〉,《夏門大學學報》3期,1956年。
陶希聖,〈元代彌勒白蓮教會的暴動〉,《食貨》一卷。
陶希聖,〈宋代的各種暴動〉,《中山文化教育館季刊》一卷。
陶希聖,〈明代彌勒白蓮教及其他"妖賊"〉,《食貨》一卷。
喻松青,〈明清時代民間的宗教信仰與秘密結社〉,《清史研究集》第一輯,1980年。
喻松青,〈明清時期民間宗教教派中的女性〉,《南開大學學報》5期,1982年。
喻松青,〈明清時期的民間秘密宗教〉,《歷史研究》2 ,1987年。
喻松青,〈清茶門教考析〉,收入《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天
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
馮承鈞譯,沙涴、伯希和撰,〈摩尼教流行中國考〉,《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
八編》(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黃靜華,〈白蓮教及白蓮教亂對中國社會之影響:以清中葉川楚白蓮教亂為例〉,
收入於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戰爭與中國社會之變動》(台北:學生書
局,1991年)。
楊品泉,〈中國的千禧年運動:1813年八卦教起義〉,《中國史研究動態》8期,
1981年。
葉文心,〈人神之間:淺論十八世紀的羅教〉,《史學評論》2期,1980年。
董蔡時,〈試論川楚陝白蓮教農民大起義〉,《文史哲》7期,1958年。
路天真,〈羅教研究小史〉,《台灣宗教研究通訊》1期,2000年1月。
劉技萬,〈中國修齋考〉,氏著《中國民間信仰論集》 (台北:中研院民族學研
究所,專刊之22,民國83年)。
劉淑芬,〈「年三月十」中古後期的斷屠與齋戒〉(上、下),《大陸雜誌》104卷1期、2期,民國91年1月、2月。
蔣斧,〈摩尼教流行中國考略〉,載《敦煌石室遺書》,1909年。
蔡彥仁,〈宗教史與末運動研究:以基督教之興起為例〉,《新史學》十卷二期,1999年6月。
鄭志明,〈近五十年來臺灣地區民間宗教之研究與前瞻〉,《臺灣文獻》52卷2期,2001年6月。
鄭志明,〈夏教的宗教體系及其善書思想〉,氏著《中國善書與宗教》(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6月)。
戴玄之,〈十九世紀白蓮教亂之分析〉,《大陸雜誌》50卷4期,1975年。
戴玄之,〈白蓮教的本質〉,《臺灣師大學報》第12期,1967年。
戴玄之,〈老官齋教〉,《大陸雜誌》54卷6期,1977年。
濮文起,〈天地門教鉤沉〉,《天津社會科學》1期,1993年。
謝必震,〈古田教案起因新探〉,《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一期。
謝定源,〈中國素食文化的發生發展及傳播區域〉,《中國飲食文化期金會會訊》,2003年1月。
謝忠岳,〈大乘天真圓頓教考略〉,《世界宗教研究》2期,1993年。
鍾雲鶯,《民國以來民間教派大學中庸思想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6月。
韓秉方,〈中國的民間宗教〉,收錄於湯一介主編,《中國宗教: 過去與現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10)。
韓秉方,〈紅陽教考〉,《世界宗教研究》4期,1985年。
瞿同祖,〈清律的繼承和變化〉,《歷史研究》第四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8月)。
羅爾綱,〈中國秘密社會史〉,《出版周刊》第120期,民國24年。
顧奎相,〈清末金丹道教起義初探〉,《遼寧大學學報》2期,1980年。
二、日文部份
八幡關太郎,〈道成時代於北支黃崖教〉,《東洋》39-11,1936年。
丸井圭治郎編修,《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臺灣總督府,大正八年三月三十日)。
夫馬進,〈明代白蓮教一考察:經濟斗爭關連新共同体〉,《東洋史研究》35-1,1976年。
平山力,〈支那於彌勒教匪天命思想〉,《京城大史學會》17期,1941年。
末光高義,《支那秘密結社慈善結社》(滿州評論社,昭和7年)。
矢吹慶輝,《摩尼教》(東京:岩波書店,昭和十一年)。
吉岡義豐,〈羅祖宗教〉,《大正大學學報》37,1950年。
佐佐木正哉,〈嘉慶年間白蓮教結社:林清‧李文成集團場合〉,《國學院
雜誌》77-3,1976年。
佐藤公彥,〈1891年熱河金丹道蜂起〉,《東洋史研究》43-2,1984年。
佐藤公彥,〈清代白蓮教史的展開〉,《續中國民眾反亂世界》(東京汲古
書院,1983.6)。
竺沙雅章,〈喫菜事魔>,收入《青山博士古稀紀念宋代史論叢》(東
京,1974年9月)。
竺沙雅章,〈方臘亂喫菜事魔〉,《東洋史研究》32-4,1974年。
長谷部幽蹊,〈天道會傳道實態〉,《宗教研究》53-2,1980年。
相田洋,〈羅教成立展開〉,《續中國民眾反亂世界》(青年中國研
究者會議編,汲古書院,1983年)。
重俊重松,〈唐宋時代末尼教魔教問題〉,《史淵》12期,1963年。
重俊重松,〈唐宋時代彌勒教匪:附更正佛教匪〉,《史淵》3期,1931年。
酒井忠夫,《中國善書研究》(東京:弘文堂,1960年)。
酒井忠夫,〈弘陽教試探〉,《天理大學學報》24、25期,1957年。
酒井忠夫,〈明末無為教〉,《東洋史學論集》3期,1954年。
酒井忠夫,〈道光白陽教始末〉,《東方學論集》1期,1954年。
淺井紀,《明清時代民間宗教結社研究》(東京:研文出版社 1990年9月)。
淺井紀,〈明末聞香教〉,《明代史研究》6期,1978年。
淺井紀,〈道光青蓮教案〉,《東海史學》第11號,1977年。
淺井紀,〈明末奢安亂白蓮教〉,《史學》47-3,1976年。
淺井紀,〈羅教繼承變容──無極正派〉,《和田博開教授古稀記念明清時
代法社會》(汲古書屋,1993年)。
深谷富二郎,〈教就〉,《史觀》21冊,昭和十六年。
野口鐵郎,《明代白蓮教史研究》(東京:雄山閣出版,昭和61年2月20日)。
野口鐵郎,〈真空教無為教〉,《歷史人類》9期,1980年。
野口鐵郎,〈明代宗教結社經濟活動〉,《橫濱國立大學人文紀念》(第一類)14
期,1968年。
塚本善隆,〈羅教成立流傳〉,《東方學報》(京都)17,1949年。
道端良秀,《中國佛教社會經濟史研究》(東京:平樂寺書店,昭和58年6月)。
鈴木中正,《千年王國的民眾運動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2年2月
28日)。
鈴木中正,《清代中期史研究》(東京:愛知大學,1952)。
鈴木中正,〈清中期雲南張保太大乘教〉,《東洋史研究》36-4,1978年。
鈴木中正,《中國史革命宗教》(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昭和48年)。
鈴木中正,〈羅教:清代支那宗教結社一例〉,《東洋文化研究所紀
要》1期,1943年。
鈴木中正,《千年王國的民眾運動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1982 年)。
筱原壽雄,《台灣一貫道思想儀禮》 (東京:平河出版社,1993年5
月)。
諏訪義純,《中國中世佛教史研究》(東京:大東出版社,昭和63年5月)。
澤田瑞穗,《寶卷研究》(東京:采華書林,1963年)。
澤田瑞穗,〈八卦教源流〉,《國學院雜誌》55-1,1953年。
澤田瑞穗,〈羅祖無為教〉(上、下),《東方宗教》1、2,1951年。
澤田瑞穗,《增補寶卷研究》(圖書刊行會,1975年)。
三、英文部份
Arthur P.Wolf,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
Barend,J.Ter Harr, The White Lotus Teachings in Chinese Religious History, (Leiden:E.J.Brill, 1992).
Chu Yung-deh R. An Introductory Study of the With Lotus Sect in Chinese History Ph.D.diss.,(Columbia University,1967).
Colin Spencer, Vegetarianism: A History (New York: Four Walls Eight Windows, 2002).
Daniel A. Dombrowski, The Philosophy of Vegetarianism,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84).
David K. Jordan & Daniel L. Overmyer, The Flying Phoenix: Aspects of Chinese Sectarianism in Taiwan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
DeGroot,J.J.M. The Religious System of China 6 vols.(Leiden: E.J.Brill, 1892--1904).
Edited by Kerry S. Walters and Lisa Portmess, Religious Vegetarianism: From Hesiod to the Dalai Lama,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1).
Edward Mcnall Burns、Robert E. Lerner、Standish Meacham, Western Civilizations, Tenth Edition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1984).
Frances Moore Lappe, Diet for a Small Planet, (Ballantine,1992).
Gerd Theissen, Sociology of Early Palestinian Christianity tr. John Bowden (Philadelphia: Fortress, 1978;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German, Soziologie der Jesusbewegung, 1977).
Grolier Incorporated, The encyclopedia Americana, 29V. (Danbury, Conn. :
Grolier, 1991).
John G.Gager, Kingdom and Community: The Social World of Early
Christianity (Englewood Cliffs: Pretice-Hall, Inc., 1975).
Joseph W.Esherick The Origins of The Boxer Upris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7.
Kelley,David E. “Temples and Tribute Fleets: The Luo Sect and Boatmen’s Associations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Modern China, 8,3:361-391.
Kerry S. Walters and Lisa Portmess, Ethical Vegetarianism: From Pythagoras
to Peter Singer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9).
Kristopher Schipper “The written memorial in Taoist ceremorial”,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Arthur Wolf ed.,(Stanford, 1974).
Lieu, S.N.C., “Manichaeism in the late Roman Empire and Medieval China, a Historical Survey. ”Manchester,1985., Tubingen1992.
Martin Hengel , The Charismatic Leader and His Followers (New York: Crossroad, 1981;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German, Nachfolge und Charisma, 1968).
Naquin,Susan, Millenarian rebellion in China : the Eight Trigrams uprising of 1813 ,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6.
Richard Reitzenstein, Poimandres, (repr., Darmstadt, 1966).
Robert Smith,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 (Chicago, 1956).
Robert Weller, Unities and Diuersities in Chinese Religion, (McMillan, 1987).
Rynn Berry Famous Vegetarians & Their Favorite Recipes (New York:
Pythagorean Publishers, 2003).
Stephan Feuchtwang, “School、temper and city god”, Studies in Chinese Society, Arthur Wolf ed., (Stanford, 1978)pp.103-130.
Steven Sangren, History and Magical Power in a Chinese Community, (Stanford, 1987)
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86).
Wayne A.Meeks, The First Urban Christians: The Social Worlds of the Apostle Paul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3).
William Skinner, “Cities and the hierarchy of local systems”, Studies in Chinese Society,(Stanford, Arthur Wolf ed., 1978).
Yang, C. K.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Berkel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