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欣容
Hsieh, Hsin-Jong
論文名稱: 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父母管教方式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arenting Styles and Life Adjustment between Single-parent and Double-parents Children
指導教授: 林家興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0
中文關鍵詞: 單親兒童父母管教方式生活適應
英文關鍵詞: single-parent children, parenting styles, life adjust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76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之父母管教方式及生活適應之差異,藉以了解目前單親兒童及雙親兒童在父母管教方式及生活適應上的現況,並進一步探討不同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等的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在父母管教方式及生活適應上的差異。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研究對象為台北縣市國小四、五、六年級共1303位單親與雙親兒童,所使用之研究工具包括「個人基本資料表」、「父母管教方式量表」與「國小學生生活適應量表」。有效樣本以描述性統計、卡方考驗、獨立樣本t考驗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之整理與分析。本研究結果發現:1.雙親兒童父母管教方式以「開明權威」類型最多,單親兒童的父親則以「忽視冷漠」為最多;2.單親兒童生活適應情形較雙親兒童為差;3.雙親兒童的父母管教方式因社經地位而有差異;4.雙親兒童之生活適應因性別、年級、手足、主要照顧者及社經地位等因素而有差異;5.單親兒童之生活適應因年級、手足因素而有差異;6.父母採「開明權威」管教方式者兒童生活適應較佳,採「忽視冷漠」者則較差。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家長、教師、助人工作者及未來研究提供建議。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of parenting styles and life adjustment between children who are raised by single-parent and double-parents. It explored how children perceived their parenting styles and their own life adjustment. It also analyz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articipants’ various demographic variables such as gender, grades, and social-economical status of family. This study adop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were 1,303 fourth,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in the metropolitan Taipei area. The three research measurements used were ‘Personal information Form,’ ‘Parenting style measurement,’ and ‘Life adjustment measurement for elementary students’. The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hi-square test, t-test and one-way ANOVA. The major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were: 1. The most common parenting styles among double-parents were ‘authoritative’ as opposed to the single fathers were ‘neglecting’. 2. The life adjustment of single-parent children were worse than those of double-parents. 3. Double-parents’ parenting styles differs according to social-economical status of family. 4. Double-parents children’s life adjustment differs according to gender, grade, number of sibling, primary care person and social-economical status of family. 5. Single-parent children’s life adjustment differs according to grade and number of sibling. 6. The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style results in better performance in children’s life adjustment while the ‘neglecting’ parenting style results showed the opposite.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provided suggestions for parents, teachers, counselors and researchers.

    誌謝 Ⅰ 中文摘要 Ⅲ 英文摘要 Ⅳ 目次 Ⅴ 表次 Ⅶ 圖次 Ⅸ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父母離異單親兒童 11 第二節 父母管教方式之理論及其相關研究 17 第三節 生活適應之理論及其相關研究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9 第四節 研究程序與資料處理 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不同背景之雙親兒童在父母管教方式及生活適應上的差異 47 第二節 不同背景之單親兒童在父母管教方式及生活適應上的差異 62 第三節 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在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上之差異 76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第一節 討論 83 第二節 結論 91 第三節 建議 94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100 西文文獻 106 附錄 附錄一 父母管教方式量表使用同意書 110 附錄二 國小學生生活適應量表使用同意書 111 附錄三 正式施測問卷 112 附錄四 研究邀請函 117

    一、中文文獻
    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現住人口婚姻狀況。2008年3月7日搜尋於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結婚人數按年齡及婚前婚姻狀況分。2008年3月7日搜尋於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方慧民(1985)。離婚因素、親子關係及學童適應。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美芬(1993)。單親青少年休閒狀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釗文(2000)。單親家庭成年子女手足關係之互動情形及其互動意義之建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王鍾和(1995)。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子女滿意與青少年行為表現。教育部訓委專案研究計畫。
    江小燕(2005)。犯罪青少年的父母婚姻衝突、父母管教方式、親子依附安全感與其外向性行為問題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任以容(2004)。國中生所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親子衝突因應模式與其人際困擾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瑞玲(2001)。家庭教化與家庭衝突對子女的影響歷程:華人社會的家人關係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9-2413- H-001-003-SSS。
    何永兪(1993)。不同家庭結構中父母管教方式對子女自尊心與偏差行為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民璿、莊耀嘉(1992)。單親家庭青少年違規犯罪行為。東海學報,33,頁247-284。
    呂寶靜(1979)。台北市離婚婦女離婚後社會調適之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啟名(1994)。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文欽(2003)。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型為困擾即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有村(1998)。單親家庭的親職教育。測驗與輔導雙月刊,151,頁3147-3149。
    李意文(2004)。父母離異單親兒童團體諮商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淑娟(1999)。團體諮商對父母離婚兒童的人際關係及生活適應輔導效果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啟民(1994)。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復釧(2005)。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家庭氣氛與自我調節學習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永裕(1996)。單親兒童親子關係、行為困擾與學習適應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月霞(2004)。單親家庭的親職教育與學校介入。自然與生活科技,44(2),頁54-59。
    吳美玲(2000)。國小學童父母情緒智力、管教態度對其子女人格適應的影響。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吳武典、林繼盛(1985)。加強家庭聯繫對兒童學習效果與家庭氣氛的影響。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8,97-116。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台北:五南。
    吳靜樺(1994)。離婚家庭青少年期子女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孟香(1989)。離婚家庭關係與學齡子女行為困擾相關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本喬(1992)。國小父母離婚兒童團體諮商之輔導效果。嘉義師院學報,6,頁89-128。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青瑩(1999)。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之分析研究。公民訓育學報,8,409-456頁。
    林家興(1997)。親職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
    林梅蓉(2005)。國小單親家庭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施玉鵬(2002)。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德才(1992)。台中市國民中學單親家庭學生親子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學生輔導通訊,23,頁34-41。
    胡斐斐(1986)。家庭穩定性、母親教育程度及子女性別對母親教養態度與兒童生活適應的影響。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良熙、張英陣(1987)。台灣的單親家庭:問題與展望。中國社會學刊,11,頁121-153。
    徐良熙、林忠正(1984)。家庭結構與社會變遷:中美單親家庭之比較。中國社會學刊,8,1-22。
    馬藹屏(1987)。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頌賢(2001)。以家庭系統觀進行家庭測量之研究--以家庭分化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曹月珍(1997)。談單親家庭與學生輔導。臺灣教育,555,頁44-46。
    郭玲芳(2007)。單親家庭高中(職)學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馮厚美(2001)。靜思語教學對提升國小兒童生活適應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英陣、彭淑華(1995)。單親家庭的正面功能。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NSC84-2411-H-034-003。
    張高賓(1998)。單親兒童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環境與情緒穩定之關係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碧華(2005)。國小離婚單親家庭兒童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麗梅(1993)。家庭氣氛、父母管教態度與兒童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莫麗珍(2003)。國中學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灣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海龍(1992)。單親兒童與正常家庭兒童行為困擾之比較研究。國教之友,44(1),頁17-26。
    陳李綢(1998)。師範大學學生生活適應的調查研究。測驗年刊,45(1),159-179。
    陳貞君(1999)。離婚家庭兒童的內心世界--孩子、媽媽與同居人的三角習題。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靜儀(2007)。國小高年級單親兒童的自我概念、依附關係、情緒智力與行為困擾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靜晃、吳幸玲(2003)。台灣社會福利實施現況:從單親家庭觀點分析。華岡社科學報,17,117-141。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秀香、曾華源(2003)。單親家庭兒童危險因子--以臺北市大直地區單親家庭兒童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2,162-195。
    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素珍(2007)。國中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與父母婚姻衝突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德祥(1982)。父母離婚兒童之自我關懷焦慮反應、學業成就、及其團體諮商效果之研究。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雅雯(1994)。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對青少年個人適應、社會適應及異性交友行為影響的比較研究-生親與單親家庭之比較。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4),7-28。
    楊麗晴(2000)。父母離婚兒童的生活適應之主觀經驗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鄔佩麗(1998)。從失落經驗看單親因應策略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1),頁23-50。
    廖永靜(2000)。單親家庭:挑戰、改變、新契機。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p155-178)。台北:師大學苑
    劉永元(1988)。單親兒童與正常家庭兒童人際關係、行為困擾及自我概念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明松(1998)。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研究。教育資料文摘,248,123-140。
    劉姿吟(1992)。父母效能系統訓練方案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奕樺(1996)。父母管教、社會行為、同儕喜愛與被拒絕男生之關係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淑媛(2004)。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調查研究與訪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鄭麗珍(2000)。單親家庭與青少年學童的生活適應。社會教育年刊,50,13-20。
    繆敏志(1889)。單親兒童學業成就、人格適應及其相關音速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63-86。
    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教研所集刊,28,頁1-90。
    謝品蘭(1992)。單親家庭親子關係與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以離婚分居家庭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妙玉(2001)。國小高年級一般與單親兒童人格及社會適應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鐘永吉(1997)。父母離異兒童的失落、悲傷與輔導。諮商與輔導,135,頁10-13。

    二、西文文獻
    Allen, B. P.(1990). Personality social and bi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personal adjustment. California: Wadsworth.
    Amato, P. R. (2001). Children of divorce in 1990s: An update of Amato and Keith(1991)meta-analysi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gy, 15(3).26-46.
    Arkoff, A(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McGraw Hill.
    Baumrind, D. (1971).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Monographs , 4, 1-103.
    Baumrind, D. (1991).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adolescent competence and substance us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1(1), 56-95.
    Bronfenbrenner, U. (1961). The changing American child﹕A specula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7, 6-18.
    Coleman, J. C.(1976). Abnormal Psychology and Modern Life. (5th ed.). Glenview, Illimois: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Coletta, N. D. (1979). The impact of divorce:Father absence or poverty?. Journal of divorce, 6(3),19-13
    Dornbusch, S. M., Carlsmith, J. M., Buushwall, S. J., Ritter, P. L., Leiderman, H., Hastorf, A. H. & Gross, R. T.(1985). Single parents,extended households and the control of adolescents. Child Development, 56, 341-362.
    Flynn, T.(1984). Single parenthood. The Sunday Deaves Post, 2.
    Gately, D. W., & Schwebel, A. I.(1991). The Challenge Model of Children's Adjustment to Parental Divorce: Explaining Favorable Postdivorce Outcomes in Children,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5(1).60-81.
    Ghate, D. & Hazel, N. (2002). Parenting in poor environments: stress, support, and coping. Philadelphia: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Hammond. J. M.(1981). Loss of families unit: Counseling groups to help kids. 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59(6), 392-394.
    Hetherington, E. M., Cox, M.,& Cox, R.(1982). Effects of divorce on parents and children. In M. E. Camb(ED.), Nontraditional families: Parents and children development. Hillside, New Jersey: Erlbaum.
    Hetherington, E. M., & Cox, R.(1978). The aftermath of divorce. In J. H. Stevans & M. Mathews(eds.). Mother/child, father/child relationships .Washington, DC: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ng Children.
    Hines, A. E.(1997). Divorce-related transition,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d the roe of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9, 375-388.
    Hollander, E. P.(1971).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social psych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ter, N.(1990).Growing up with divorce :helping your children avoid immediate abdlater emotional problems. New York:The Fress Press.
    Kelly, J. B., Gigy, L., & Hausman, S. (1988). Mediated and adversarial divorce: Comparisons from a longitudinal study. In J. Folberg & A. Milne (Eds.), Divorce medi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Guilford.
    Kurdek, L.(1981). An intergrative perspective on children’s divorce adjust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36(8), 856-866.
    Lazarus, R. S,(1976). Patterns of adjustmen t(3r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Maccoby, E. E., & Martin, J. A.(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Maslow, A. H.(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Bros.
    Mistry, R. S., Vandewater E. A., Huston A. C., & McLoyd V. C.(2002). Economic well-being and children’s social adjustment: The role of family process in an ethnically diverse low-income sample. Child Development, 73(3), 935-951.
    Newman, P. R., & Newman, B. M.(1981). Living: The process of adjustment. Illionis: The Dorsey Press.
    Rathus S. A., & Nevid J. S.(1991). Adjustment and Growth: the challenges of life. (5th ed.). Fort Worth :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Schwebel, A. I., Barocas, H. A., Reichman, W., & Schwebel M.(1990). Personal adjustment and growth: A life-span approach. Iowa:W. C. Brown Publishers.
    Popenoe, D.(1996). Life without father: Compelling new evidence that fatherhood and marriage are indispensable for the good of children and society. New York: Free Press.

    Pruett, M. K., Williams, T. Y., Insabella, G., & Little, T. D.(2003). Family and Legal Indicators of Child Adjustment to Divorce Among Families With Young Children.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17(2), 169–180.
    Roe, A. & Siegelman, M. (1963). A parent-child relations questionnaire. Child Development, 34, 355-369.
    Tschann, J. M., Johnston, J. R., Kline, M. & Wallerstein, J. S. (1989). Resources, Stressors and Attachment as Predictors of Adult Adjustment after Divorce: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1 (4), 1033-1046.
    Wallerstin, J. S., & Corbin, S.(1989). Daughters of divorce: Report from a ten-year follow-up.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ry, 59(4),593-604.
    Wallerstein, J. S.,& Blakeslee, S.(1989). Second chances: Men, women and children a decade after divorce. New York: Ticknor and Fields.
    Wallerstein, J. S.,& Kelly, J. B.(1980). Surviving the breaking: How children and parents cope with divorce. New York: Basic Books.
    Worchel, S., & Goethals, G. R.(1985). Adjustment: Pathways to personal growth.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Kelly, J. B., Gigy, L., & Hausman, S. (1988). Mediated and adversarial divorce: Comparisons from a longitudinal study. In J. Folberg & A. Milne (Eds.), Divorce medi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Guilford.
    Kurdek, L. A., Blisk, D., & Siesky, A. E.,(1981). Correlates of children’s long-term adjustment to their parents’ divorce. Journal of Divorce,3(1),5-17.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