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歐恬維
OU TIAN WEI
論文名稱: 不同身體活動量老年女性體適能與心智功能之比較研究
Comparison of Physical Fitness and Mental Function among Different Physical Activities in Elderly Females
指導教授: 方進隆
Fang, Chin-L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6
中文關鍵詞: 身體活動量老年女性體適能憂鬱傾向工作記憶
英文關鍵詞: physical activity, elderly female, physical fitness, depression tendency, working memor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0下載:3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目的: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方法,比較不同身體活動量老年女性體適能與心智功能之差異。方法:本研究共招募60位年齡65~75歲健康且活動能力與心智功能無障礙的老年女性,依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表 (physical activity scale for the elderly, PASE) 得分,分成低身體活動量(≦84.71分)、中身體活動量(84.72~125.68分)及高身體活動量(>125.68分)等三組,每組各20人。所有受試者皆進行體適能、簡易老年憂鬱量表與曾氏工作記憶量表檢測。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相關考驗,顯著水準設為p< .05。結果:(1)高身體活動量老年女性,其敏捷/動態平衡與心肺適能表現,顯著優於低身體活動量組 (p< .05) ;(2)不同身體活動量組的憂鬱傾向與工作記憶力皆無顯著之差異;(3)老年女性身體活動量與下肢柔軟度、敏捷/動態平衡、上肢肌力與心肺適能表現呈顯著正相關 (p< .05) ;(4)老年女性憂鬱傾向與功能性體適能相關參數間無顯著相關;(5)老年女性工作記憶力與肩膀柔軟度、下肢肌力及心肺適能呈顯著正相關 (p< .05) 。結論:本研究結果顯示,高身體活動量老年女性顯著擁有較佳的敏捷/動態平衡與心肺適能;雖然不同身體活動量老年女性之憂鬱傾向與工作記憶力皆無顯著差異,但高身體活動量者在憂鬱傾向與工作記憶表現有較佳之趨勢。

    Purpose: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compare the physical fitness and mental function in elderly females with different physical activities. Method: Sixty elderly healthy females between ages 65 and 75 were recruited; all of them have normal physical and mental function. According to the physical activities scale for the elderly (PASE), all subjects we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groups: low activity group (LG, n=20) (≦84.71), mid activity group (MG, n=20) (84.72~125.68), and high activity group (HG, n=20) (>125.68). All the subjects had received the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Short Form 15 (GDS-SF15), Zing’s scale of verbal working memory, and functional fitness tests. The collected datas were analyzed using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Results: (1)The high activity group perform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low activity group in agility/dynamic balance and aerobic endurance (p< .05). (2)There is no difference among the three groups in GDS-SF15 and working memory. (3)Physical activity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lower-body flexibility, agility/dynamic balance, upper-body muscular strength, and aerobic endurance (p< .05). (4)There i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GDS-SF15 and functional fitness. (5)Working memory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shoulder flexibility, lower-body muscular strength, and aerobic endurance (p< .05). Conclusion: The higher physical activity elderly females have better agility/dynamic balance and aerobic endurance. Although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depression tendency and working memory among different physical activity elderly females, higher physical activity elderly females have a better trend on GDS-SF15 and working memory.

    論文通過簽名表 i 授權書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謝誌 v 目次 vi 表次 ix 圖次 x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假設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 5 第五節 研究限制 5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6 第貮章 相關文獻探討 第一節 老化在身心方面的影響 8 第二節 身體活動對健康的影響 13 第三節 身體活動與體適能相關的研究 15 第四節 身體活動與心智功能相關的研究 17 第五節 身體活動量評估的相關研究 21 第六節 心智功能評估的相關研究 23 第七節 本章結語 27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 28 第二節 實驗時間與地點 28 第三節 研究設計 28 第四節 研究流程 29 第五節 測驗方法與工具 31 第六節 資料處理 37 第肆章 結果 第一節 受試者基本資料分析 38 第二節 老年女性身體活動情形 39 第三節 不同身體活動量老年女性之體適能表現 41 第四節 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表現之相關情形 42 第五節 不同身體活動量老年女性之心智功能表現 43 第六節 身體活動量與心智功能表現之相關情形 44 第七節 體適能表現與心智功能表現之相關情形 45 第伍章 討論 第一節 不同身體活動量老年女性體適能表現之比較 46 第二節 不同身體活動量老年女性心智功能表現之比較 48 第三節 體適能表現與心智功能表現之相關 52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53 第二節 建議 5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55 二、英文部分 59 三、網路資料 61 附錄 附錄一 受試者須知 62 附錄二 受試者同意書 63 附錄三 個人基本資料 64 附錄四 身體狀況調查表 (PAR-Q) 66 附錄五 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表 (PASE) 67 附錄六 老年人身體活動類別一覽表 69 附錄七 簡易老年憂鬱量表 (GDS-SF15) 70 附錄八 曾氏工作記憶量表 71 附錄九 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檢測記錄表 73 附錄十 不同背景條件老年女性憂鬱傾向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4 附錄十一 不同背景條件老年女性憂鬱傾向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5 個人小傳 76

    一、中文部分
    方進隆(1997)。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漢文書店。
    方進隆、李若屏、高鈺彥、張致瑋、卓俊辰(2008)。社區身體活動推廣策略與介入模式之研究。體育學報,41 (3),1-14。
    王桂芸(2005)。身體評估與檢查。臺北市:華杏出版。
    王鐘賢、林佩欣、黃美娟(2000)。太極拳訓練對老年人心肺及皮膚微循環功能的影響。物理治療,25,127-133。
    朱碧梧、黃奕清(2003)。社區老人運動養生策略。護理雜誌,50,37-42。
    行政院衛生署(2008)。臺灣地區死因統計摘要結果。臺北市:衛生署。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呂美玲(2002)。老年人健康狀況、身體活動與功能性體適能相關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淑芳(2009)。功能性體適能介入嘉義縣「社區老人健康促進計畫」。98年度嘉義縣「社區老人健康促進計畫」期末報告書,未出版。
    吳文嘉(2006)。不同依附風格老人之憂鬱與社會支持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吳玟蕙(2008)。我國老人憂鬱程度、健康狀況與醫療服務利用之關係性探討-「2005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資料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縣。
    吳佳儀(2002)。社區老人睡眠品質與身體活動、憂鬱之相關性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吳秋燕(2003)。老年人身體活動、心肺適能與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美玲、鄭廷瑋、張婉婷、陳昇詳、林曉昀(2008)。探討社區老人運動不足之相關因素。國立臺北護理學院醫護管理系與臺大醫院北護分院產學合作計劃,臺北市。
    何曉婷(2006)。極輕度與輕度阿茲海默氏症患者在工作記憶中的主動訊息處理歷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杜家興(2003)。精緻性複誦技巧訓練對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之語文工作記憶的效果。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邱浩彰(1995)。失智症(痴呆)的認識與頭腦的保健。臺北市:正中書局。
    邱連娣(2008)。課間快走運動對國小學童記憶力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邱銘章、湯麗玉(2006)。失智症照護指南。臺北市:原水文化。
    周紹忠、岑漢康(2000)。體育心理學。臺北市:亞太。
    周慧娟(2005)。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與第二型糖尿病之相關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長庚大學,臺北縣。
    卓俊辰(2001)。大學生的健康體適能。臺北市:華泰。
    林正常、王順正(2002)。健康運動的方法與保健。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世昌(2000)。不同太極拳齡中老年人健康狀況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旭龍(2000)。應用跨理論模式於大學女生身體活動之主客觀評價的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志遠(2008)。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學業成就之前瞻性世代研究:以臺中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佩欣、曾旭民、黃美涓、鄭寶釵(2000)。練太極拳對增進老年人平衡相關功能表現及降低跌倒發生的功效。物理治療,1,27-37。
    林佩儀(2006)。臺灣老年人身體活動量之相關因素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長庚大學,臺北縣。
    林明煌(2007)。氣功療法應用在憂鬱症患者之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醫藥大學,臺中市。
    林俞均(2007)。老人憂鬱狀態與休閒活動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縣。
    洪聰敏(2002)。運動對老年人心智功能的影響。國民體育季刊,132,41-46。
    范振義(2005)。大學生身體活動、情緒智力及自尊心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胡海國(1985)。發展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胡淑惠(譯)(2006)。延長健康壽命。臺北市:臺灣商務。(辻一郎, 2004)
    唐惠君(2007)。學齡前兒童身體活動課程與工作記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高鈺彥(2008)。健走與太極拳運動對中老年婦女功能性體適能及心率變異性影響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玫秀(2008)。以主客觀方式探討不同體型大學女生身體活動量、活動類型與坐式行為之差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亭君(2003)。探討國三學生的工作記憶容量與讀、解計算題與圖文題表現之關連性。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榮華、陳心怡(2002)。魏氏成人智力量表第三版(中文版)。臺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陳夢蠂(2008)。社區老人憂鬱傾向與生理功能下降的相關性。未出版碩士論文,長庚大學,臺北縣。
    陳嫣芬、林晉榮(2006)。社區老人身體活動與生活品質相關之研究。體育學報,39 (1)。
    張宏亮(2002)。運動與健康。臺北市:健康。
    張家銘、蔡智能(2003)。老年人之周全性評估。臺灣醫學2003年,7(3),364-373。
    張瑞泰、黃亦清、戴遠成、林琮智、李心白(2000)。規律慢跑和桌球運動對老年人生理特質及骨質密度的影響。中華體育,29,127-136。
    張慧玲(2006)。臺灣地區65歲以上老人憂鬱的危險因子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縣。
    郭乃文、劉秀枝、王珮芳、徐道昌(1989)。中文版「簡短式智能評估」(MMSE)之簡介。臨床醫學月刊,23 (1),39-42。
    郭毓馨(2008)。運動介入對精神分裂患者認知功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黃永任(2001)。不同的長跑量與身體質量指數對老年男性T淋巴球分泌白血球間素-2和白血球間素-4的影響。中華體育,31,219-228。
    黃珍鈺(2005)。憂鬱傾向大學生休閒運動態度、休閒運動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黃勝裕(2000)。運動生理學。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印行。
    曾世杰(1999)。工作記憶測驗。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曾柔芳(2005)。自評式身體活動量與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之相關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長庚大學,臺北縣。
    溫蕙甄(2008)。阻力訓練與階梯有氧運動對停經後婦女骨質密度、體適能與性荷爾蒙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向實(1997)。養生有道不痴呆。臺北市:元氣齋出版。
    楊明仁(2002)。臺灣的社會與憂鬱。學生輔導,80,53-59。
    劉珮伶(譯)(2005)。圖解老化與壽命的機制。臺北縣新店市:世茂出版。(米井嘉一, 2003)
    謝維玲(譯)(2009)。運動改造大腦:IQ和EQ大進步的關鍵。臺北縣新店市:野人文化出版。(John J. Ratey, MD., & Eric Hagerman, 2008)
    蔡明書(2007)。不同休閒生活型態高齡者下肢肌力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裕豪(2006)。氣功運動介入對憂鬱症患者生理心理健康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賴俊生(2006)。規律運動對離島高中學生憂鬱傾向之研究-以國立馬公高中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戴彰佑(2004)。憂鬱症患者進行瑜珈運動介入促進心理健康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鍾佩蓉(2006)。機構榮民健康狀況、憂鬱情形與認知功能之相關性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蕭淑芬(2003)。中老年人運動行為與醫療就診記錄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魏廷舟(2006)。高齡者之工作記憶與產品介面模式。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羅凱南(2000)。社會支持、人格特質、個人屬性對老年人心理幸福滿足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二、英文部分
    Alexander, M. J. L., Nickel, R., Boreskie, S. L., & Searle, M. (2000).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two types of fitness/flexibility programs on gait, mobility and self-esteem of older female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235-268.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1998). 1998 Position Stand-Exercise and Physical Activity for Older Adult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30:6, 975-1008.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06). ACSM’s resource manual for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5th ed.).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Caspersen, C. J., Powell, K. E., & Christenson G. M. (1985). Physical activity, exercise, physical fitness: 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 Public Health Report, 100 (2) , 126-131.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04). Strength training amoung adults aged≧65 years –Unites States, 2001.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53, 25-26.
    Dustman, R. E., Emmerson, R., & Shearer, D. (1993). EEG and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in normal aging. 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41, 369-401.
    Folstein, M., Folstein, S., & McHugh, P. (1975). “Mini-mental state” : a practical method for grading the cognitive state of patients for the clinical.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1975, 12, 189-198.
    Gillett, P. A., White, A. T., & Caserta, M. S. (1996). Effect of exercise and/or fitness education on fitness in older, sedentary, obese women. Journal of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4 (1) , 42-55.
    Hunter, K. S., Thompson, M. W., & Adams, R. D. (2001). Reaction time, strength,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women aged 20-89 years. Journal of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9, 32-42.
    Jacobs, D. R., Ainsworth, B. E., Hartman, T. J., & Leon, A. S. (1993). A simultaneous evaluation of 10 commonly used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5, 81-91.
    Jennifer, W., Jae, H. K., Joann, E. M., Monique, M. B., Breteler, J. H., & Ware, F. G. (2004). Physical activity,including walking,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older women [Electronic version].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92, 1454-1461.
    Joe, V., Richard, B. L., Mindy, J. K., Charles, B. Hall., Carol, A. D., Gail, K., Anne, F. A., Martin, S., & Herman, B. (2003). Leisure activities and the risk of dementia in the elderly [Electronic version].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8, 2508-16.
    Paffenbarger, R. S. Jr., Kampert, J. B., & Lee, I. M. (1997).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of college men: Longitudinal observ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al of Sports Medicine, 18, 200-203.
    Pfeiffer, E. (1975). A short portable mental status questionnaire for the assessment of organic brain deficit in elderly patients. Journal of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23, 433-441.
    Rikli, R. E., & Jones, C. J. (1999). Functional fitness normative scores for community-residing older adults, ages 60-94. Journal of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7, 162-181.
    Sheikh, R.L. & Yesavage, J. A. (1986).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GDS). Recent evid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 shorter version. Clinical Gerontologist, 5(1/2) , 165-173.
    Shetty, P. S., Henry, C. J., Black, A. E., & Prentice, A. M. (1996). Energy requirements of adults: an update on basal metabolic rates (BMRs) and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PALs).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50 (1) , 11-23.
    Stewart, A. L., Hays, R. D., Wells, K. B., Rogers, W. H., Spritzer, K. L., & Greenfield, S. (1994). Long-term functioning and well-being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physical activity and exercis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nditions in the medical outcomes study. Journal Clinical Epidemiology, 47, 719-730.
    Sihvonen, S., Rantanen T., & Heikkinen, E. (1998). Physical activity survival in elderly people: A five-year follow-up study. Journal of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6, 133-140.
    Talbot, L. A., Metter, E. J., & Fleg, J. L. (2000).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i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in healthy men and women 18-95 years old.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32 (2) , 417-425.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1996).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 Atlanta, GA.
    Washburn, R. A., Smith, K. W., Jette, A. M., & Janney, C. A. (1993). The physical activity scale for the elderly (PASE) :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Journ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 46 (2) , 153-162.
    Weeks, S. K., McGann, P. E., & Michaels, T. K. (2003). Comparing various short-form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s leads to the GDS-5/15. Journal of NursingScholarship, 35 (2) , 133-137.
    Yesavage, J.A., Brink, T.L., & Rose, T. L. (1982).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geriatric depression screening scale: a preliminary report.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17 (1) , 37-49.

    三、網路資料
    中央健康保險局(2009)。最新健保數據-及時統計資訊-財務狀況。取自
    http://www.nhi.gov.tw/webdata/webdata.asp?menu=1&menu_id=4&webdata_id=805&WD_ID=19
    行政院內政部戶政司(2009)。戶籍人口統計速報。取自
    http://www.ris.gov.tw/version96/stpeqr_01.html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8)。中華民國臺灣97年至145年人口推計報告書。取自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0455&key=&ex=2&ic=0000153
    管淑平(2009,8月17日)。記憶力測驗比智力測驗準。取自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aug/17/today-int4.ht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