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依文 Wang,Yi-Wen |
---|---|
論文名稱: |
論《史記》中的庶民意識與階級流動 |
指導教授: | 鍾宗憲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7 |
中文關鍵詞: | 史記 、庶民意識 、社會階級 、階級流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816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6 下載: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司馬遷撰寫《史記》共五十二萬餘字,以獨特創新的紀傳體才寫成。十二本紀,以帝王為主,按年月記載全國性的大事;有十表,以時間為中心,把重要的歷史大事或歷史人物,依照年代或時期,用表格的方式呈現出來;書是記載典章制度的興廢沿革;三十世家,記載諸侯、王的世系活動,盛衰興亡的事蹟,分國按家敘述;七十列傳,單獨地或分類地記述自古至漢代的各階層的特殊人物、事蹟、以及邊將各國的概況。始於黃帝,終於漢武帝。司馬遷以其獨特的庶民視角來為歷史中的人物立傳,突破以往只記帝王事,成功替「史書」寫下新的變革。其中獨特的〈秦本紀〉、〈項羽本紀〉、〈呂后本紀〉、〈孔子世家〉、〈陳涉世家〉、〈游俠列傳〉、〈刺客列傳〉、〈貨殖列傳〉更展現了司馬遷超越時代限制的庶民意識,民本思想貫穿整本《史記》。
除此之外,太史公筆下的人物活動實錄更是當時社會階級流動的一大證明。以人為本的歷史角色定位,來看社會階級中人物發展方向,來看世代的交替造成對歷史影響的結果。社會上無論是一個在不起眼的小人物,都能創造出自己的價值與實踐自身的理想。故陳涉起義撼動大秦。對歷史的回顧也正是對當代社會的反思;對暴政的反抗也正是對當局政府的警示;對特定人物的撰寫如游俠與刺客也正是凸顯自己俠義之心的投射與悲劇情節的感嘆。以真情流露之筆法,來撰寫宏大的史書,一再再肯定了每個人物無論君王、無論女性、無論庶民、無論雞鳴狗盜輩都有其影響歷史發展與改變的部分。歷史由人的活動組成,人的活動方式與結果造就歷史的改變,兩者為互見關係存在,缺一不可。
一、專書(先按朝代排列,相同朝代再依姓氏筆劃排列)
(一) 司馬遷著作: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隱、〔唐〕張守節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1月)。
〔漢〕司馬遷撰,韓兆琦注譯:《史記新譯》,(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2月)。
〔漢〕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10年05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臺北:鼎文書局,2004年10月)。
(二) 相關古籍文本: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1月)。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頂淵文化,2005年10月)。
〔宋〕鄭玄:《周禮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
〔宋〕鄭玄:《四書集註》,(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6月)。
〔清〕張文虎:《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劄記》,(臺北:中華書局,1977年8月)。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據大興朱氏依宋重刻本景印),(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臺北:世界書局,2001年,8月)。
(三) 相關古籍研究與史記研究專書 (依姓氏筆畫):
王初慶等著:《紀實與浪漫---史記國際研討會論文》,(臺北:洪葉文化,2002年3月)。
王立群:《王立群讀《史記》之漢武帝》,(湖北:長江文藝出版社,2007年4月)。
王孟鷗:《禮記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出版社,2009年11月)。
史次耘註譯:《孟子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出版社,2009年11月)。
令狐德棻主編:《墨子》,(臺北:台灣商務出版社,2010年12月)。
何茲全:《中國古代社會》,《何茲全文集第三卷》,(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7月)。
李宗侗註譯:《春秋左傳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出版社,2009年11月)。
李生龍注譯:《新譯墨子讀本》,(臺北:三民出版社,2010年2月)。
林聰舜:《史記的世界—人性與理念的競逐》,(臺北:國立編譯館,1995年4
月)。
周先民:《司馬遷的史傳文學世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0月)。
周啟成等注釋:《新譯昭明文選》,(臺北:三民出版社,1997年3月)。
林聰舜:《史記的人物世界》,(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7月)。
林品石:《呂氏春秋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出版社,2011年1月)
吳榮曾、劉華祝等注譯,《新譯漢書》,(臺北:三民出版社,2013年6月)。
徐興海、今鷹真、尚永亮主編:《司馬遷與史記論集》,(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
耿振東:《管子譯注》,(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年4月)。
游利信:《史學講話》,(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0月)。
張客等編著:《史記人物辭典》,(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湯諧:《史記半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月)。
張新科:《史記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11月)。
張大可:《史記研究集成》,(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年1月)。
彭浩、陳偉、工藤元男主編:《二年律令與奏讞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
楊燕起、俞樟華編:《史記研究資料索引,和論文、專著提要》,(甘肅:蘭州大出版社,1989年5月)。
黃沛榮編:《史記論文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91年)。
楊燕起:《史記的學術成就》,(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7月)。
黃俊郎:《禮記著述考》,(臺北:鼎文出版社,2003年1月)。
趙生群:《史記編纂學導論》,(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11月)。
熊公哲:《荀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2010年2月)
賴明德:《司馬遷之學術思想》,(臺北:洪氏出版社,1983年)。
薛安勤:《春秋穀梁傳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2010年06月)。
韓兆琦:《史記講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饒宗頤名譽主編、陳岸導讀及譯注:《戰國策》,(臺北:中華出版社,2013年5月)。
饒宗頤名譽主編、陳耀南導讀,譯者:陳秉才譯註:《韓非子》,(臺北:中華出版社,2013年5月)。
(四) 相關古籍研究與史記研究專書 (依姓氏筆畫)::
朱紹侯:《軍功爵制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
汪涌豪:《中國游俠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3月)。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年9月)。
沈長雲:《士人與戰國格局》,(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
杜正勝:《周代城邦》,(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1月)。
杜正勝:《編戶齊民》,(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年4月)。
呂雙波編:《歷史常識知道點》,(臺北:方集出版社,2016年1月)
金景芳:《論井田制度》,(濟南:齊魯書社,1982年6月)。
林劍鳴:《新編秦漢史》,(臺北:五南書局,1992年11月)。
吳書榆譯:《阿德勒的心理學講義》,(臺北:經濟新潮社,2015年5月)。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濤:《影響中國的一百位人物》,(內蒙古自治區: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年4月
徐朝輝:《韋昭《國語》注研究》,(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6月)
曹大為:《中國歷史上貞節的變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4月)。
程伯群主編:《中國社會思想史》,(上海:世界書局,1937年)
梁庚堯:《中國社會史》,(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10月)。
張承漢:《中國社會思想史》,(臺北:三民出版社,1992年9月)。
蔡文輝:《社會學》,(臺北:三民出版社,1997年5月)。
彭浩:《雲夢睡虎地秦墓簡》,(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7月)。
張東萊:《隱士》,(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年)。
張學文:《養殖史話》,(上海:現代出版社,2014年1月)。
楊寬:《中國斷代史系列—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潘銘基:《顏師古經史注釋論叢》,(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16年8月)。
增淵龍夫:《中國古代的社會與國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9月)。
錢穆:《秦漢史》,(臺北:東大圖書出版社,2010年9月)。
韓兆琦:《中國古代的隱士》,(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10月)。
瞿同祖:《中國封建社會》,(北京:商務印書局,2015年12月)。
龍冠海(主編):《雲五社會學大辭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局,1971年3月)。
(譯版)
Jary & Jary著:《社會學辭典》,(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5年1月)。
馬恩:《馬恩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
Max Weber:《經濟與社會》,(北京:商務印書局,1997年7月)。
二、學位論文(依時間順序)
(一) 碩士論文
褚錦婷:《戰國游士的興起—中國傳統知識份子出現的社會史考察》,(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王廷偉:《司馬遷社會思想探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1年)
黃瑞芳:《史記類傳人物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碩士論文2002 年)。
李素珍:《史記列傳人物人格特質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林珊湘:《《史記》「太史公曰」之義法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鄧金城:《司馬遷與儒、道思想之關係───以《史記》為討論中心》,(國立政治大學中等學校教師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4 年)。
劉嘉玲:《《史記》悲劇人物探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 年)。
李敏詩:《《史記》列傳之附傳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年)。
李洪源:《《史記.游俠列傳》析論》,(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 年)。
李燕珍:《從《史記》《漢書》貨殖傳論西漢社會經濟》,(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 年)。
麻愛琪:《司馬遷的人生際遇與史記書寫》,(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7 年)。
林雅真:《《史記》體例與章法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8年)。
黃櫻芳:《《史記》西漢女性人物形象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年)。
陳月麗:《從《史記》探討戰國時代的社會變化與政治運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年)。
林靜妮:《《史記》道家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黃瓊如:《司馬遷的經濟思想與貨殖人物書寫》,(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2011年)。
李樺溶:《《史記》研究以子貢范蠡白圭為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碩士論文班2013年)。
(二) 博士論文:
劉增貴:《漢代豪族研究—豪族的士族化與官僚化》,(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年)。
魏聰祺:《太史公「成一家之言」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金利湜:《《史記》及其傳記文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李秋蘭:《《史記》敘事之書法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呂世浩:《從《史記》到《漢書》──轉折過程與歷史意義》,(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三、期刊論文(依時間順序)
馮友蘭:〈原儒墨〉,《清華大學學報》第10卷第2期,(1935年10月)。
于省吾:〈商代的谷類作物〉,《東北人民大學人文科學學報》第1期,(1957年)。
許倬雲:〈西漢政權與社會勢力的交互作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5期,(1964年)。
杜正勝:〈周代封建的建立—封建與宗法(上篇)〉、〈周代封建制度的社會結構—封建與韓復智:〈東漢的選舉〉,《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四期》,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77年)。
宗法(下篇)〉,臺北: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50卷第3期,(1979年)。
杜正勝:〈試論山東地區編戶齊民之困厄與殘破—六國敗亡的社會史解釋〉,臺北: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58卷第4期,(1987年)。
徐復觀:〈太史公的思想背景及其史學精神〉收錄於《史記論文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91年)。
文崇一:〈論司馬遷的思想〉收錄於《史記論文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91年)。
王岫林:〈先秦諸子興起的經濟要素〉,《孔孟月刊》第46卷第9、10期,(1992年)。
白自東、孔憲鳳:〈論春秋戰國時期士階層的形成及其歷史作用〉,《西藏民族學院學報》第2期,(1994 年)。
杜正勝:〈「編戶齊民論」的剖析〉,《清華學報》第24卷第2期,(1994年)。
韋葦:〈略論先秦儒道兩家對司馬遷經濟思想的重大影響〉,《司馬遷與史記論集》,(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
霍松林、尚永亮:〈司馬遷天人觀與思維方式論略〉,《司馬遷與史記論集》,(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
櫻井龍彥:〈史記的構思和結構〉,《司馬遷與史記論集》,(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何炳棣:〈商周奴隸社會說糾謬〉,《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7卷第2期,(1995 年 9 月)。
阮芝生:〈貨殖與禮義--《史記.貨殖列傳》析論〉,《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19期,(1996年)。
孔寶:〈論稷下之學與戰國文化中心〉,《北京人民大學複印資料》第4期,(1998年)。
石淑慧:〈教育、階級複製與數位差距〉,《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18期,(2001年11月)。
徐復觀:〈史記中刺客與游俠的價值觀〉收錄於《紀實與浪漫---史記國際研討會論文》,(臺北:洪葉文化,2002年3月)。
李怡嚴、賴建誠:〈論孟子的井地說—兼評梁啟超的先秦田制觀〉,《新史學》 第13卷第4期,(2002 年 12 月)。
彭杰:〈古代官學與私學的武術傳播〉,《上海體育學院學報》第28卷第12期,(2004年10月)。
李慧娟、趙曉晨:〈法家思想與秦朝興亡關係淺論〉,《吉林長春師範學院學報》 第1期,(2004 年)。
樊繼軒:《中國先秦時期私立教育綜述》,《黃河科技大學學報》第4期,(2004年)。
謝元雄:〈司馬遷貨殖思想探析〉,收錄於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史漢專題研究論文發表會論文集》,( 2005年)。
劉為博:〈略論《史記》中的隱士〉,收錄於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史漢專題研究論文發表會論文集》,( 2005年)。
王平:〈從《論語》看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倫理觀念的變革〉,《甘肅理論學刊》第6期,2005 年。
李春豔:〈春秋和戰國軍事對比略談〉,《宜賓學院學報》第9期,(2005 年)。
勞榦:〈論漢代的游俠〉,《勞榦學術論文集甲編》,《古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7月)。
卜超、金家詩:〈司馬遷對先秦人本思想的繼承與發展〉,《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3期,(2006年9月)。
武守志:〈《史記.貨殖列傳》中的「商品世界」〉,《蘭州教育學院學報》第 2 期,(2006 年)。
曹繼華:〈刺客成因初探—以《史記.刺客列傳》中的刺客為例〉,《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
胡新富、廖麗華:〈試述《相地而衰徵》政策實施的原因及產生的影響〉,《農業考古》,第6期,(2007年)。
吳繼軒:〈春秋戰國時期商品經濟發達原因探析〉,《山東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2007 年)。
曹旅寧:〈秦漢法律簡牘中的「庶人」身份及法律地位問題〉,《咸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2007年),參考自(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張雯:〈簡論《史記.貨殖列傳》中的商人形象〉,《安徽文學》第12期,( 2011年)。
張秀雲:劉洪生:〈試談《史記.日者列傳》—兼與《莊子.盜跖》篇之比較〉,《諸子學刊第五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太史公的吶喊--淺探《史記》〈酷吏列傳〉與〈循吏列傳〉之蘊涵〉,《中國語文》,(2012年6月)。
朱巖:〈《尚書》的語體特點中〉,《首屆國際《尚書》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12年4月)
劉榮傑 、陳麗珊:〈《史記》俠客人物之衝突及其悲劇意識之研究〉,《人文資源研究學報》,(2012年5月)。
李達嘉:〈從抑商到重商:思想與政策的考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刊》第82期,(2013年12月)。
詹今慧:〈出土秦漢法律文獻中的「庶人」〉,《法制史研究》第30期,(2016年)。
董莉莉:〈《史記》中的刺客形象探析〉,(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2016年)。
王彥輝:〈論秦及漢初身份秩序中的庶人〉,《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第6期,(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