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彥憲
論文名稱: 地方派系對地方選舉影響之研究---以中和市第六、七屆市長選舉為例
指導教授: 黃人傑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73
中文關鍵詞: 地方派系地方選舉侍從主義人際關係網絡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9下載:4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選擇以外來人口多以及都市化程度高並且地方派系仍然十分活躍的中和市為個案,並且以第六屆及第七屆市長選舉為觀察點,希望能藉由本研究來補充過去研究資料的不足。
    研究發現:中和市傳統上有三大派系,而且中和市的地方勢力從日治時代到現在一直都由三大派系所掌握,關於地方派系的形成學者們有兩種基本的看法:一種是由於傳統人際關係網路,受到選舉激化自然產生。另一個論點是與國民黨有關,透過侍從主義恩護關係造成地方派系的對立,中和市的地方派系的形成是以宗親、家族的結合有關,應該屬於前者。長期以來中和市長一職也都由地方派系所壟斷。可以發現地方派系依然在綿密的人際關係網絡下,掌握地方上主要的政治、經濟等職位。
    另外從研究中也發現:中和市地方派系的影響力並沒有式微。如果以全台北縣的角度來看,地方派系會逐漸被外來人口、大選區、高投票率的影響逐漸式微,但這幾項因素並不意味著派系會因此而式微,若以中和市的角度來看,派系的影響力卻又無所不在,因為當選門檻低,加上這幾項選舉的投票率都低,只要有地方派系的支持,當選的機會很大這和學者們的觀點有點不同。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假設 …………………………………3 第二節 研究途徑、方法、流程與架構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9 第四節 名詞釋義與文獻分析 ……………………………………21 第二章 地方派系的理論與類型 ……………………………… 33 第一節 地方派系的定義與理論…………………………………33 第二節 地方派系的特性與類型 …………………………… 46 第三節 地方派系的權力結構與運作……………………………54 第三章 地方派系選舉動員管道與政治變遷…………………… 67 第一節 地方派系選舉動員的基礎管道…………………………67 第二節 地方派系的政治變遷 ………………………………78 第三節 地方派系對政治發展的影響 ………………………… 87 第四章 中和市地方派系發展脈絡 ………………………………93 第一節 中和市的沿革與人口變遷 ………………………………93 第二節 中和市地方派系的起源與發展…………………………102 第三節 中和市地方派系的特色…………………………………114 第五章 中和市第六、七屆市長選舉之分析………………………119 第一節 中和市第六、七屆市長選舉票源分析 ………………120 第二節 中和市第六、七屆市長選舉動員情況…………………135 第三節 中和市第六、七屆市長選舉後地方派系勢力的消長…139 第六章 中和市地方派系對第六、七屆市長選舉影響的比較… 147 第一節 第六屆市長選舉的地方派系…………………………… 147 第二節 第七屆市長選舉的地方派系 ……………………………159 第三節 地方派系對第六、七屆市長選舉的影響…………………170 第四節 第六、七屆市長選舉地方派系影響的比較………………175 第七章 結論…………………………………………………………179 第一節 研究發現…………………………………………………179 第二節 研究心得…………………………………………………184 第三節 後續研究議 ……………………………………………185 參考書目 ………………………………………………………………187 壹、中文部分………………………………………………………187 貳、外文部分………………………………………………………195 圖表目次 表次 表1-1 表深度訪談一覽表 ……………………………………………14 表1-2 文獻回顧彙整表 ……………………………………………22 表2-1 地方派系權力分配型態之變遷表 ……………………………55 表2-2 政治派系之運作特性表 ………………………………………62 表3-1 中和市地方派系動員管道一覽表 ……………………………68 表3-2 派系政治與近半世紀台灣政治變遷的關連 …………………83 表3-3 台灣地方政治生態發展階段表 ……………………………91 表4-1 中和市重大事件年代表 ………………………………………94 表4-2 中和市近十年人口成長統計表………………………………101 表5-1 中和市歷屆鄉市長名單………………………………………120 表5-2 農會歷屆的理監事名單………………………………………126 表5-3 中和市第六屆市長候選人各區得票一覽表…………………135 表5-4 中和市第七屆市長候選人各區得票一覽表…………………137 表5-5 第六屆市長選舉後呂派擔任基層民代及里長名單…………140 表5-6 第六屆市長選舉後游派擔任基層民代及里長名單…………141 表5-7 第六屆市長選舉後林江派擔任基層民代及里長名單………142 表5-8 第七屆市長選舉後呂派擔任基層民代及里長名單…………143 表5-9 第七屆市長選舉後游派擔任基層民代及里長名單…………144 表5-10 第七屆市長選舉後林江派擔任基層民代及里長名單………145 表6-1 第六屆市長選舉地方派系的動員組織一覽表 ……………148 表6-2 第六屆市長選舉農會動員系統一覽表 ……………………149 表6-3 第六屆市長選舉市民代表的動員系統一覽表………………150 表6-4 第六屆市長選舉里長動員系統一覽表 ……………………152 表6-5 第六屆市長選舉學校動員系統一覽表………………………155 表6-6 第六屆市長選舉黨務動員系統一覽表 ……………………156 表6-7 第六屆市長選舉民間社團動員系統一覽表…………………157 表6-8 第六屆市長選舉派系的領導者及主要成員一覽表…………158 表6-9 第七屆市長選舉地方派系的動員組織一覽表 ……………160 表6-10 第七屆市長選舉農會動員系統一覽表………………………161 表6-11 第七屆市長選舉市民代表的動員系統一覽表 …………… 162 表6-12 第七屆市長選舉里長動員系統一覽表 ……………………163 表6-13 第七屆市長選舉學校動員系統一覽表…………………… 166 表6-14 第七屆市長選舉黨務動員系統一覽表……………………167 表6-15 第七屆市長選舉民間社團動員系統一覽表………………168 表6-16 第六屆市長選舉地方派系的領導者及主要成員一覽表… 169 圖次 圖1-1 訪談抽樣流程圖 ……………………………………………15 圖1-2 研究流程圖 …………………………………………………17 圖1-3 研究架構圖 …………………………………………………18 圖2-1 地方派系權力結構圖 ………………………………………55 圖2-2 複數同心圓地方派系的權力結構圖 ………………………60 圖3-1 鄉鎮級基層農會動員網絡圖 ………………………………70 圖3-2 國民黨黨務系統動員圖 ……………………………………73 圖3-3 台灣地區民主化與社經發展對地方派系變遷的影響 ……85 圖4-1 中和市行政區及三大派系勢力範圍圖 ……………………98 圖5-1 中和市第六屆市長候選人得票率 …………………………135 圖5-2 中和市第七屆市長選舉候選人得票率 ……………………137 附 錄 附錄一 訪談摘要 …………………………………………………197

    參 考 書 目
    壹、中文部份
    丁仁方(1999),〈統合化半侍從結構與台灣地方派系的轉型〉,《政治科學論叢》,第十期 ,頁59-82。
    丁彥致(1993),《台灣地區選舉與地方派系之關係:1981-1992雲林縣之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文崇一(1975),〈萬華地區的群體與權力結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期刊》,第三十九期:頁19-56。
    王蕙娟(1988),《台北縣地方財政之比較研究:1982-1986年狀況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振寰(1992),《私人資本與台灣的政治轉型》,發表於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國家與社會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等主辦。
    王振寰(1993),〈台灣新政商觀系的形成與政治轉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四期,頁123-163。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
    王業立(1998),〈選舉、民主化與地方派系〉,《選舉研究》,第五卷,第一期,頁77-94 。
    王業立(1999),〈由三合一選舉結果看國民黨未來的發展〉,《新世紀智庫論壇》,第五期,頁26-29。
    台北縣政府(2000),《台北縣八十九年統計要覽》,台北:台北縣政府。
    台北縣政府(2002),《台北縣九十年統計要覽》,台北:台北縣政府。
    台北縣中和市公所(1998),《中和市志》,台北:中和市市公所。
    台北縣中和市民代表會(1998),《中和市民代表會志》,台北:中和市代表會。
    台北縣中和市公所(2005),《中和市民手冊》,台北:中和市市公所。
    田弘茂(1989),《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台北:時報。
    朱雲漢(1989),《寡佔經濟和威權體制,壟斷與剝削》,台北:時報。
    朱浤源(198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
    吳文程 (1996),《政黨與選舉概論》,台北:五南。
    吳定 (2003),《公共政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忠吉、朱雲漢、蕭新煌(1989),《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財團法人台灣研究基金會。
    吳芳銘(1996),《地方派系的結盟與分化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和高雄縣為例》,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惠霞(1993),《我國縣長候選人競選行為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忠義(1993),《主從關係---台灣地方派系動員基礎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政亮(1997),《政治轉型與台灣地方派系發展—以瑞芳李家與三重幫之比較為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旺臺(1983),〈台灣派系新動向----五種變化的經緯分析〉,《聯合月刊》,二十二期,頁47。
    李威漢(1986),《台灣地區選舉風氣之研究》,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巴比著(Earry Babbie),李美華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8th ed),台北:聯經。
    杜慶承(2002),《政黨輪替對地方派系的影響─彰化縣之個案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文欽(2000),《研究方法概論》,台北:空大。
    林忠義(1991),《台灣地方派系動員基礎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龍(1988),《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台北:二月出版社。林佳龍(1998),〈地方選舉與國民黨政權市場化〉,收錄於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台北:月旦。
    林男固(1995),《地方派系依侍動員結構的演變與特質---高雄縣內門鄉的個案分析》,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憶琳(1999),《凍省效應與台灣地方派系轉變之研究》,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耀基(1992),《中國社會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
    若林正丈(1994),洪金珠、許佩賢譯《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
    胡佛(1991),《威權體制的傘狀結構》,<二十一世紀>,第五卷,第六期,頁36-39。
    洪嘉仁(2001),《鄉鎮縣轄市長官派政策對地方選舉的衝擊---以台北縣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紀俊臣(1977),《瑞竹地區的領導系統與權力結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苗蕙敏(1993),《台灣地區地方選舉中派系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影響---以七十八年屏東縣縣長選舉個案分析》,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時報編輯部(1985),《台灣地方勢力分析》,台北:時報。
    翁翊(1997),《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彰化縣各案分析》,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永光(2000),《城鄉差距與地方派系影響力之研究─1988年台北縣議員與鄉鎮市長選舉個案分析》,<選舉研究>,第七卷,第一期,頁53-85。
    高永光、姚立明(1993),〈第二屆立委選舉台灣省第一選區觀察報告〉,《第二屆立委選舉觀察》,台北:財團法人台灣研究基金會
    涂一卿(1994),《台灣地方派系之社會基礎---以嘉義縣為例》,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博士論文。
    商業週刊編輯部(1990),〈選舉金權火力展示〉,《商業週刊》,第107期,頁58-70。
    張俊宏(1989),《到執政之路---地方包圍中央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南方。
    張茂桂(1986,3.3),《地方派系的迷失》,聯合報,第二版。
    張茂桂、陳俊傑(1986),〈現代化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投票率之關係〉,《民意學術專刊》,冬季號,頁17-27。
    張茂桂、陳俊傑(1986),《現代化與地方選舉投票率之關係》,發表於中國政治學會主辦「投票行為與選舉文化」研討會,台北:中國政治學會。
    梁漱溟(1982),《中國文化要義》,台北:里仁。
    連哲偉(1995),《民進黨執政之府會關係---新竹縣、彰化縣及高雄縣比較分析》,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正亮(1988),《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轉化(1945-1988)》,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介玄(1994),〈派系網路、樁腳網路及民俗網路:論台灣派系形成之社會意義〉,《地方社會與地方政治》載東海大學東亞社會經濟研究中心主編,頁31-67。
    陳怡如(2003),《政黨競爭與地方派系轉型之研究---台北縣中和市的個案分析(1985--2002)》,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通(1990),《威權政體系地方菁英的流動(1945--1985)省議員與省議員流動分析》,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明通(1992),〈台灣地區政商關係之演變政治變遷〉,《國家政策雙周刊》,第37期,頁4-15。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
    陳明通、朱雲漢(1992),〈區域性聯合獨占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一項省議員候選人背景資料分析〉,《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彙刊》,第二卷,第一期,頁78。
    陳明通(1997),《新傳統主義與基層選舉》,九七兩岸學人千山夏令學術營千山研討會,遼寧大學、中華兩岸制度學會主辦,遼寧
    陳東升(1995),《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巨流。
    陳慧倫(1987),《中美政黨提名制度比較制度研究》,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華昇(1993),《權威轉型地方派系與選舉關係---台中縣地方派系》,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揚德(1970),《第七屆台中市議會之研究以動態觀點研究地方議會的嘗試》,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揚德(1981),《台灣地區民選人物的變遷》,台北:四季。
    彭基原(1987),《高雄縣地方派系結構及其影響》,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光明(1994),《台中縣地方派系權力結構轉變與運作》,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論文。
    費孝通(1982),《鄉土中國與鄉土重建》,台北:風雲時代。
    黃江生(2001),《嘉義縣地方派系變遷之研究-以第十屆總統副總統選舉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論文。
    黃光國(1994),《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台北:巨流。
    黃德福(1990),〈選舉地方派系與政治類型:七十八年底三項公職人員選舉之省思〉,《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五卷第一期,頁80-89。
    黃德福(1994),〈現代化、選舉競爭與地方派系:1992立法委員選舉分析〉,《選舉研究》,第一期,頁80-89。
    黃德福、劉華宗(1995),〈農會與地方政治:以台中縣高雄縣為例〉,《選舉研究》,第二卷,第二期,頁62-82。
    楊英杰(1995),《從聯盟理論看台中縣地方派系之互動─以八十三年議長選舉為例》,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至誠、葉立誠(200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
    葉甫和(2003),《新竹市地方派系與選舉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東舜(2002),《台北縣地方派系與自治選舉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好周、張綺芯、尼國寶(2001),〈中和市地方自治分析〉,《中國地方自治》,第五十四卷,第六期,頁27-40。
    廖忠俊(1997),《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台北:允晨
    廖忠俊(2000),《台灣地方派系及其主要領導人》,台北:允晨
    趙永茂(1978),《台灣地方派系與地方建設》,高雄:德馨。
    趙永茂(1986),〈台灣地方派系的發展與政治民主化的關係〉,
    《政治科學論叢》,第七期,頁39-56。
    趙永茂(1989),〈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一個概念架構分析〉,《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四卷,第三期,頁58-70。
    趙永茂(1993),〈台灣地方黑道形成背景及其選舉之關係〉,《理論與政策》,第七卷,第二期 。頁19-34
    趙永茂(1994),〈台灣地方自治發展中政治生態的轉變及其特質:一九八0年代的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五期,頁99-120。
    趙永茂(1997),《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台北:翰蘆。
    趙永茂(1998),《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二版,台北:翰蘆。
    劉華宗(2002),《2000年總統大選後新政治形勢對地方派系政治的衝擊》,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善富(1996),《台灣農民農村及農民組織論叢》,台北:中華民國農民團體幹部訓練協會印製。
    劉義周(1992),〈國民黨責任區輔選活動之參與觀察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報》,第六十期 ,3月,頁209-233。
    劉佩怡(2002),《台灣發展經驗中的國家、地方派系、信用合作社的三角結構分》,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明惠(1986),《現行台灣地方自治實施下之地方權力結構---河口鎮地方派系個案分析》,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明惠(1998),《台灣鄉鎮派系與政治變遷:河口鎮「山頂」與「街仔」的鬥爭》,台北:紅葉。
    蔡明惠、張茂桂(1994),〈地方派系的形成與變遷---河口鎮地方派系的個案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七期,頁125-156。
    蔡榮祥(1995),《論地方派系樁角的政治支持及選舉動員—以急水鄉個案研究》,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納狄亞士等著,(Chava Frankfort Nachmias、David Nachmias),潘明宏譯(1999),《社會科學研究法》(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5th ed),台北:偉伯。
    蘇家聲(1989),《台灣鄉鎮權力結構之分析》,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貳、外文部分:
    Eisenstadt ,S.N.and Roninger ,Louis. (1980),“Patron Client Relation as a Model of Structuring Social Exchange”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22: 43-79.
    Firth,Raymond . (1975) ,“Introduction to Faction in Indian and Overseas Indian Societie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8:191-215.
    Jacobs, J. Bruce.(1980), Local Politic in a Rural Chinese Cultural Setting: A Field Study of Mazu Township, Taiwan. Camberra : Contemporary China Center, Australia National University.
    Kaufman,A.S.(1977),The Polities of Faction : Christian Democratic Rule in Italy. New Haven ,CT : Yale University.
    Panebianco, angelo.(1988), Political Parties: Organization and power, Cambridge :University .
    Scott,J. C. (1972) ,“ Patron-Client Politics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Southeast Asia.”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 66(1) :91-113.
    Weingrod , Alex.(1986),“ Patrons, Patronage, and Political Politics”
    ,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10(4):38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