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邱麗娟 |
---|---|
論文名稱: |
設教興財:清乾嘉道時期民間秘密宗教經費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莊吉發清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0 |
畢業學年度: | 8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05 |
中文關鍵詞: | 清代 、民間秘密宗教 、宗教經費 、根基錢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7 下載:12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代前中期民間秘密宗教在下層社會普遍流傳的緣由甚多,其中經濟因素的考量是相當具有關鍵性的一項因素。據相關檔案資料的記載,民間秘密宗教教首多半因為貧苦難度,遂起意倡立秘密教門,編造一套解脫現世苦難、追求來生富貴的三劫歷轉理論,運用民俗醫療等方式,引人入教,藉此獲取經濟利益。秘密教派透過各種途徑與名目向教徒收取錢文,諸如傳授教法、做會上供、舉行儀式、製造符咒、為人治病、協辦喪事等方式增加教派的財源,不但便於教派活動的進行,同時亦有助於教首生計的維持。至於教徒之所以願意納錢習教,亦有其精神寄託與現實利益的考量。一則是因嚮往來生富貴的理論可以擺脫現世的貧窮,二則也是為了日後能夠謀取教職可以傳徒收錢。可見傳教與入教本身所帶來的經濟利益,使得許多下層社會人士熱衷信奉民間秘密宗教,難以用官方力量予以完全查禁。民間秘密宗教透過輾轉傳徒的方式,擴大教派規模,不但使其組織體系亦趨於完備,也使得教派得以累積可觀的經費,少者數兩至數十銀兩,乃至數百銀兩,多者可達數千兩至數萬銀兩之多。至於教首對於教派經費的支配,除了一部份用之於教內的聚會活動、救濟貧窮教或是公益活動之外,多半是由其自行私用。如果是獲得經費較少的教首可購得若干的米糧或土地,尚得以維持日常所需。至於獲得充裕經費的教首則因而傳教致富,過著富裕的生活,並將此特權由其家族子孫承繼。總之,如果從乾嘉道時期民間秘密教派經費的分配情形來看,在討論教派是否具有福利功能時,恐不能一概而論,因為眾多教派的經費往往獨厚於教首,而無法廣澤於全部的教徒。
一、 中文部份
1.檔案資料
《上諭檔》(方本),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月摺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東案口供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外紀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奏摺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軍機處檔.月摺包》,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宮中檔雍正朝奏摺》,第1-34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1980年)。
《宮中檔乾隆朝奏摺》,第1-75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1988年)。
《宮中檔嘉慶朝奏摺》,第1-34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年)。
《宮中檔道光朝奏摺》,第1-20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1996年)。
《剿辦教匪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勦辦南山教匪清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史料旬刊》,(臺北:國風出版社,1963年)。
《天地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0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臺北:維新書局,1972年)。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檔案系中國政治制度史教研室合編,《康雍乾時期城鄉人民反抗鬥爭資料》,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清代農民戰爭史資料選編》,第3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1年)。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清代農民戰爭起義史資料選編》,第5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資料室編,《清中期五省白蓮教起義資料》,(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9輯。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1991年)。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3輯。
《硃批奏摺》,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喬志強編,《曹順起義史料彙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
楊 納編,《元代白蓮教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黎 青主編,《清代秘密結社檔案輯印》,(北京:出版社不詳,1999年)。
蔣維明編,《川湖陝白蓮教起義資料輯錄》,微縮片,(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
2.官書典籍
《大明律集解附例》,(臺北:學生書局,1959年)。
《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年)。
《新校本明史並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
《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1987年)。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91年)。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年),據光緒25年刻本影印。
《御製文餘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道光年間武英殿本)。
(清)石 侯編,《勘靖教匪述編》,據道光 6年刊本,中國方略叢書,第 1輯,18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清)托津奉敕撰,《欽定平定教匪紀略》,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紀事本末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那文毅公奏摺》,(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蔣良麟原纂,王光謙改修,《十二朝東華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
(清)嚴如煜,《三省邊防備覽》,(揚州:江蘇古籍刻印社,1991年),據清道光刻本影印。
3宗教文獻
(唐)懷海集編,(清)儀潤證義,(清)妙永校閱,《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收入於《禪宗集成》,第2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宋)志 磐,《佛祖統紀》,收入於《大正新修大藏經》,史傳部,第4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明)祩 宏,《正訛集》,收入於《雲棲法彙》,(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明)密 藏編,《藏逸經書標目》,收入於《大藏經補編》,第14冊,(臺北:華宇出版社,1986年)。
(明)福徵述疏,《憨山老人年譜自敘實錄疏》,民國元年嘉興譚氏承啟堂校刊藍印本。
《三祖行腳因由寶卷》,(太原市: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據清光緒元年刊本影印。
(清)杭世駿撰,《武林理安寺志》,收入於《中國佛寺志》,第21冊,(臺北:明文書局,1980年),據光緒4年刊本。
王亨彥,《普陀洛迦新志》,收入於《中國佛寺志》,第10冊,(臺北:明文書局,1980年),據民國13年排印本影印。
王見川、林萬傳主編,《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9年)。
林立仁整編,《五部六冊經卷》,(臺北:正一善書出版社,1994年)。
管藍田傳抄,《古佛天真考證龍華寶經》,北京慈誠印刷局石印本,1929年印行,影本藏於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
釋光印重修,《九華山志》,收入於《中國佛寺志》,第72冊,(臺北:宗青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據民國27年排印本影印。
4.地方志書
(清)吳中彥修,《重修廣平府志》,光緒19年重修,20年刊本。
(清)婁一均修、周翼等纂,《鄒縣志》,康熙54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山東省,第 380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清)楊廷烈纂修,《房縣志》,據同治4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湖北省,第329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清)劉紹文修、洪錫疇纂,《道光城口廳志》,據道光24年刻本影印,中國方志集成,四川府縣志,第51輯,(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5.明清文集
(明)王以悟,《王惺所先生文集》,明天啟年刊本,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
(明)朱國楨,《湧幢小品》,《名人筆記叢書》,(臺北:新興書局,1960年)。
(明)岳和聲,《餐微子集》,《明季史料集珍》,第2輯,(臺北:偉文圖書公司,1977年)。
(明)范 濂,《雲間據目鈔》,收入於《叢書集成‧三編》,史地類,第8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7年)。
(明)陳 建,《皇明從信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明)張鳳翔,《撫畿疏草》,微卷,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
(明)張應俞,《杜騙新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黃尊素,《說略》。
(明)瞿九思,《萬曆武功錄》,(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據明刊本影印。
(清)王 逋,《蚓菴瑣記》,(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清)昭 槤,《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清)徐 珂,《清稗類鈔》,(臺北:商務印書館,1966年)。
(清)黃育楩,《破邪詳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資料》,(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3輯。
(清)採蘅子,《蟲鳴漫錄》,(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清)曹雪芹,《紅樓夢》,(臺北:三民書局,1972年)。
(清)潘相潤,《曫文書屋集略》(清刊本)。
(清)顏 元,《四存編》,(臺北:河洛出版社,1975年)。
(清)蘭簃外史,《靖逆記》,道光辛丑年(二十一年),文海堂刊本。
6.專書著作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
王嗣芬,《清代中期川陝楚流動人口與社會案件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王信貴,《清代後期官方對民間祕密宗教之政策(1821─191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王熙遠,《桂西民間秘密宗教》,(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
伊‧凡‧亞布洛柯夫原著,王孝雲、王學富譯,《宗教社會學》,(臺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
地球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文明史》,第8卷《明代》,(臺北:地球出版社,1995年)。
地球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文明史》,第9卷《清代前期》,(臺北:地球出版社,1995年)。
江燦騰,《晚明佛教叢林改革與佛學諍辯之研究──以憨山德清的改革生涯為中心》,(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0年)。
李尚英,《中國清代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何其敏,《中國明代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周育民、邵 雍,《中國幫會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洪美華,《清代民間祕密宗教中的婦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郭 朋,《明清佛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
陳肇璧,《雍正皇帝與清代佛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馬西沙,《清代八卦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莊吉發,《清代秘密會黨史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連立昌,《福建祕密社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再版)。
韋 伯原著,劉 援、王予文譯,《宗教社會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7年)。
秦寶琦,《清前期天地會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
秦寶琦,《中國地下社會》,(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年)。
許大齡,《清代捐納制度》,(臺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
喻松青,《明清白蓮教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喻松青,《民間祕密宗教經卷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黃敏枝,《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89年)。
黃靜華,《川楚白蓮教亂中的堅壁清野及其主體──堡寨與團勇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黃于珊,《明清之際中國社會各階層反天主教之心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馮佐哲、李富華,《中國民間宗教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馮爾康、常建華,《清人社會生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
斯坦伯克(E.D. Starbuck)原著,楊宜音譯,《宗教心理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7年)。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年)。
赫治清,《天地會起源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年)。
趙 岡、陳鍾毅,《中國歷史上的勞動力市場》,(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鄭志明,《無生老母信仰溯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蔡瓊瑤,《民間宗教與土客關係研究──以清代中葉閩浙贛皖棚民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劉精誠,《中國道教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劉鋒、臧知非,《中國道教發展史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戴玄之,《中國祕密宗教與祕密會社》,(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謝和耐著,耿 昇譯,《中國五-- 十世紀的寺院經濟》,(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4年)。
濮文起,《民間宗教與結社》,(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
濮文起,《中國民間祕密宗教》,(臺北:南天書局,1996年)。
濮文起主編,《中國民間祕密宗教辭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6年)。
瞿宣穎纂輯,《中國社會史料叢鈔》,甲集,中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臺2版)。
羅納德.L.約翰斯通(Ronald L.Johnstone)原著,尹今黎、張 蕾譯,《社會中的宗教---一種宗教社會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7.期刊論文:
王爾敏,〈祕密宗教與祕密會社之生態環境與社會功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0期,1981年。
王爾敏,〈灤州石佛口王氏族系及其白蓮教信仰傳承〉,《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2期,1983年。
王 靜,〈明代民間宗教反政府活動的諸種表現與特徵〉,複印報刊資料《明清史》,1987年2月。
王 靜,〈明代民間宗教反政府活動發展概述〉,收入於南開大學明清史研究室編,《清王朝的建立、階層及其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李世瑜,〈天津紅陽教調查研究〉,《民間宗教》,第 2期,1996年。
李尚英,〈震卦教與林清、李文成起義〉,複印報刊資料《明清史》,1988年12月。
李尚英,〈乾嘉時期的悄悄會及其反清活動〉,《清史研究通訊》,1988年 1期。
李豐楙,〈仙道的世界--道教與中國文化〉,收入於劉岱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敬天與親人》,(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李健民,〈清嘉慶元年川楚白蓮教起事原因的探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上,1993年。
李濟賢,〈白蓮教主王森王好賢不是農民起義領袖〉,《文史》,第13輯,1982年。
宋光宇,〈試論「無生老母」宗教信仰的一些特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2本第3分,1981年。
宋光宇,〈十六世紀以來中國民間秘密教派的基本結構〉,收入於謝世忠、孫寶鋼編,《人類學研究──慶祝芮逸夫教授九授華誕論文集》,(臺北:南天出版社,1990年)。
宋 軍,〈清代紅陽教與鄉土社會〉,《清史研究》,1997年2期。
吳永猛,〈中國佛教經濟之發展〉,收入於張曼濤主編,《佛教經濟研究論集》,(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
周作人,〈無生老母的信息〉,《知堂乙酉文編》,收入於《周作人先生文集》,第19冊,(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南懷瑾,〈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收入於張曼濤主編,《佛教與中國思想及社會》,(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
馬西沙,〈略論明清時代民間宗教的兩種發展趨勢〉,《世界宗教研究》,1984年 1期。
馬西沙,〈八卦教世襲傳統家族的興衰─清前期八卦教初探〉,見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清史研究集》,第4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馬西沙,〈先天教與曹順事件始末〉,《清史研究通訊》,1988年 1期。
馬西沙,〈寶卷與道教的煉養思想〉,《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 3期。
秦寶琦,〈清前期祕密社會簡論〉,《清史研究》,1992年 1期。
秦寶琦,〈中國傳統社會中的秘密教門與其他社會群體的關係〉,《清史研究》,1997年2期。
徐長安,〈中國民間宗教的特點及歷史作用淺議〉,《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2期。
莊吉發,〈清代三陽教的起源及其思想信仰〉,《大陸雜誌》,第63卷第 5期,1981年。
莊吉發,〈清代道光年間的祕密宗教〉,《大陸雜誌》,第65卷第2期,1982年。
莊吉發,〈四海之內皆兄弟──歷代的祕密社會〉,收入於《中國文化新論──吾土吾民》,(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莊吉發,〈清代青蓮教的發展〉,《大陸雜誌》,第71卷第 5期,1985年。
莊吉發,〈清代清茶門教的傳佈及其思想信仰〉,《大陸雜誌》,第68卷第 6期,1984 年。
莊吉發,〈清代八卦教的組織及信仰〉,《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17期,1985年。
莊吉發,〈清代民間宗教的寶卷及無生老母信仰(上)〉,《大陸雜誌》,第74卷第 4期,1987年。
莊吉發,〈清代民間宗教的寶卷及無生老母信仰(下)〉,《大陸雜誌》,第74卷第 5期,1987年。
莊吉發,〈清朝祕密宗教的政治意識〉,收入於《中國近代政教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淡江大學,1987年)。
莊吉發,〈清代民間宗教的源流及其社會功能〉,《大陸雜誌》,第80卷第2期,1991年。
莊吉發,〈從取締民間祕密宗教律的修訂看清代的政教關係〉,收入於《第二屆中國政教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淡江大學,1991年)。
莊吉發,〈清代政治與民間信仰〉,收入該氏著《清史論集》,第1集,(臺北:學生書局,1997年)。
莊吉發,〈清代秘密社會的財源〉,收入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編,《財政與近代歷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上冊。
喻松青,〈明清時代民間的宗教信仰與祕密結社〉,收入於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清史研究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0年),第 1輯。
喻松青,〈清茶門教考析〉,收入於《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大學出版社,1982年)。
喻松青,〈關於明清時期民間祕密宗教研究的幾點意見〉,《清史研究通訊》,1983年1期。
張書才,〈《聖武記》所記白蓮教起義史料辨誤〉,《文獻》,第 1期,1979年。
曹仕邦,〈從宗教與文化背景論寺院經濟與僧尼私有財產在華發展的原因〉,《華岡佛學學報》,第8期,1985年。
黃啟江,〈北宋時期兩浙的彌陀信仰〉,《故宮學術季刊》,第14卷第1期,1996年。
黃啟江,〈彌陀淨土的追尋---北宋「往生西方」著作的探討〉,《故宮學術季刊》,第16卷第1期,1998年。
楊惠南,〈一葦渡江,白蓮東來──佛教的輸入與本土化〉,收入於劉岱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敬天與親人》,(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楊聯陞,〈佛教寺院與國史上四種籌措金錢的制度〉,收入於該氏著,《國史探微》,(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葉文心,〈人「神」之間──淺論十八世紀的羅教〉,《史學評論》,第2期,1980年。
劉錚雲,〈清代的宗教結社──以直隸省老理會為例的個案研究〉,《食貨》,第15卷第11、12期,1986年。
劉子揚,〈清代祕密宗教檔案史料概述〉,《歷史檔案》,1986年 3期。
鄭志明,〈明代無為教的宗教思想─新興宗教的文化現象〉,收入於該氏著,《中國社會與宗教》,(臺北:學生書局,1986年)。
藍吉富,〈關於白雲宗之形成及滅亡的若干考察〉,《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2期。
濮文起,〈《定劫寶卷》管窺〉,《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 1期。
韓秉方,〈清代的紅陽教〉,見《清史研究集》,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年),第7輯。
韓秉方,〈羅教《五部六冊》寶卷的思想研究〉,《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 4期。
韓秉方,〈羅教及其社會影響〉,《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 1期。
(美)韓書瑞原著,楊品泉譯,〈"叛亂"與"叛亂"之間的關係──清代的教派家族體系〉,《中國農民戰爭史論叢》,第5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二、 日文部份
小林一美,〈中華帝國祕密社會──中國多種多樣宗教結社祕密結社
成長、發展──〉,收入於神奈川大學人文學研究所編,《秘密社會國家》,
(東京:勁草書房,1995年)。
小柳司氣太編著,《白雲觀志》,(東京:東方文化學院),1934年。
田仲一成,〈清代浙東宗族組織形成宗祠演劇機能〉,《東洋史研
究》,卷44,號4,1986年。
臼井丘,〈清朝中期收元教系譜〉,收入於野口鐵郎編,《中國史亂
構圖──筑波大學創立十週年記念東洋史論集》,(東京:雄山閣出版社,1986年)。
臼井丘,〈清中期河南鹿邑縣王氏一族活動〉,收入於秋田觀編,《道教宗教文化》,
(東京:平河出版社,1986年)。
吉岡義豐,〈民眾社會寶卷流宗教展開〉,收入於《吉岡義豐著作集》,第 1
卷,(東京:五月書房,1988年)。
谷川道雄、森正夫編,《中國民眾叛亂史》,第3卷,(東京:平凡社,1982年)。
佐佐木正哉,〈嘉慶年間白蓮教結社──林清.李文成集團場合〉,《國學院雜誌》,
第77卷第 3期,1976年。
佐佐木衛,《中國民眾社會秩序》,(東京:東方書店,1993年)。
佐藤公彥,〈道光十五年山西趙城先天教反亂〉,收入於《中國史社會
民眾──增淵龍夫先生退官記念論文集》,(東京:汲古書屋,1983年)。
岸本美緒,《清代中國物價經濟變動》,(東京:研文出版社,1997年)。
酒井忠夫,〈明末新興民眾信仰集團〉,《東方宗教》,第48號,1976
年。
栗田智,〈天理教亂〉,《史苑》,第41卷 2號,1982年。
道端良秀,《中國?教社會經濟史研究》,(京都:平樂寺書店,1986年)。
淺井紀,〈道光青蓮教案〉,《東海史學》,第11號,1976年。
淺井紀,〈明清宗教結社民眾〉,收入於《元明清時期國家支配民眾像的
再檢討──支配中國的特質》,(福岡:九州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研究室,1984年)。
淺井紀,《明清時代民間宗教結社研究》,(東京:山本書店出版部,1990年)。
鈴木中正,《中國史革命宗教》,(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4年)。
野口鐵郎,〈明代宗教結社教徒問題〉,《東方宗教》,第13、14號,1958年。
野口鐵郎,〈天啟徐鴻儒亂(上)〉,《東方宗教》,第20號,1962年。
野口鐵郎,〈天啟徐鴻儒亂(下)〉,《東方宗教》,第21號,1963年。
野口鐵郎,〈中國祕密宗教術〉,《史境》,第 8號,1984年。
野口鐵郎,《明代白蓮教史研究》,(東京:雄山閣出版社,1985年)。
野口鐵郎,〈明清時代「邪教」結社民眾〉,《史潮》,第18號,1985年。
野口鐵郎,〈明清時代"正教"邪教"〉,收入於《第二屆中國政教關係國際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淡江大學:1991年)。
澤田瑞穗,《校注破邪詳辯》,(東京:道教刊行會,昭和47年)。
澤田瑞穗,〈道光白陽教始末〉,《東方學論集》,第1輯,1954年。
三、英文部份
Averill, Stephen C.
1983 "The Shed People and the Opening of the Yangzi Highlands", Modern
China, 9,1:84-126.
Barend, J. Ter Harr
1992 The White Lotus Teachings in Chinese Religious History. (Leiden:E.J.
Brill)
Bell, Catherine
1989 "Religion and Chinese Culture: Toward an Assessment of "Popular
Religion", History of Religion, 29,1:35-57.
Chesneaux, Jean
1971 Secret Societies in China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Davis, Fei-Ling
1977 Primitive Revolutionaries of China: A Study of Secret Societies of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Honolulu: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Dunstheimer, Guillaume
1972 "Some Religious Aspects of Secret Societies", in Chesneaux, Jean ed.,
Popular Movements and Secret Societies in Chima 1840-1950,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Feuerwerker, Albert
1975 Rebell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Ann Arbor: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Harrell, Stevan & Perry, Elizabeth J.
1982 "Syncretic Sects in Chinese Society", Modern China, 8,3:283-303.
Kelley, David E.
1982 "Temples and Tribute Fleets:The Luo Sect and Boatmen's Associations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Modern China, 8,3:361-391.
Kuhn, Philip A.
1970 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Militar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1796-1864.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aquin, Susan
1976 Millenarian Rebellion in China:The Eight Trigrams Uprising of 1813.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1 Shantung Rebellion:The Wang Lun Uprising of 1774.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2 "Connections Between Rebellion:Sect Family Networks in the Qing
China", Modern China, 8,3:337-360.
1985 "The Transmission of White Lotus Sectarian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
in David Johnson et al(eds.)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Values in Chinese Sectarian Literature: Ming and Ch'ing Pao-chuan",
in David Johnson et al(eds.)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aquin, Susan & Rawski, Evelyn S.
1987 Chinese Societ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Overmyer, Daniel L.
1977 Folk Buddhist Religion: Dissenting Sects in Late Traditional China.
(Cambridge & 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Alternatives: Popular Religious Sects in Chinese Society",Modern
China, 7,2:153-190.
1986 "Values in Chinese Sectarian Literature: Ming and Ch'ing Pao-chuan",
in David Johnson et al(eds.),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Overmyer, Daniel L. & Thomas Li Shiyu
1992 "The Oldest Chinese Sectarian Scripture", 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
20:17-31.
Seiwert, Hubert
1991 "Popular Religious Sects in South-East China: Sect Connection and the
Problem of Luo Jiao/Bailian Jiao Dichotomy",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 20:33-60.
Shek, Richard
1980 "Religion and Society in Late Ming:Sectarianism and Popular Thought
in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California, Berkeley. (Ann Arbor : U. M. I.,1982)
1981 "Elite and Popular Reformism in Late Ming:The Traditions of Wang
Yang-ming and Lo Ch'ing",收入於《歷史民眾文化---酒井忠
夫先生古稀祝賀記念論集》,(東京:國書刊行會)
1982 "Millenarianism Without Rebellion:The Huangtian Dao in North China",
Modern China, 8,3:305-336.
1988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Orthodoxy versus Heterodoxy",收入於
李齊芳主編,《中國近代政教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淡江大
學歷史學系) 。
1989 "Eternal Mother Religion:Its Role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History",
收入於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明清近代史組》,上冊,(臺
北:中央研究院)。
Weller, Robert P.
1983 "Sectarian Religion and Political Action in China", Modern China,
8,4:463-483.
Yang, C. K.
1961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Berkeley &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