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明緻 Chen, Ming-Jr |
---|---|
論文名稱: |
豔與情——明代文言小說合集的女性想像 |
指導教授: |
胡衍南
Hu, Yan-Nan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8 |
中文關鍵詞: | 明代文言小說合集 、《豔異編》 、《情史》 、女性想像 、妓女 、女俠 |
英文關鍵詞: | Collec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in Ming Dynasty, "Yan Yi Bian", "History of Love", Female imagination, prostitute, heroines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233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9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豔與情為關鍵,分析明代文言小說合集的女性想像。在章節安排上,試圖呈現從外到內、從整體性分類到個別性觀點的過程。
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章從分類方式分析明代文言小說合集的編輯意識。
第三章則從內部拈出編者在編輯時可能著意提出的女性議題,進行概略式勾勒。
第四章提出《豔異編》所代表的「豔」視角與女性的連結,並指出其後文言小說合集對「豔」的重審與定位。
第五章指出《情史》所代表的「情詮解」,女性成為「情詮解」的正面舉例。
第六章、第七章則挑選三類從「豔」視角到「情詮解」觀點轉移過程中,有較明顯變化的道德女性、妓女和女俠進行分析。
Beauty and emotion are the keywords of this paper.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female imagination in the Collection of Classic Novels in Ming Dynasty. The chapter arrangement of the thesis is based on the process from outside to inside, from overall classification to individual viewpoints. The first chapter explain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purpose. Chapter 2 analyzes the editing consciousness of the collec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in Ming Dynasty from the classification method. Chapter 3 analyzes the female issues raised by the editor during editing. Chapter 4 points out the "yan" viewpoint of "Yan Yi Bia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yan" view and women. Later Reexamination and Positioning of "Yan" in the Collec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Chapter 5 points out the "emotional interpretation" represented by "History of Love". Positive examples of women becoming "emotional interpretations". Chapter 6 and Chapter 7 select moral women, prostitutes, and heroines for analysis.
一、古籍
先秦.毛子水註譯:《論語今註今譯》,新北市:臺灣商務,2017年。
先秦.王夢鷗註釋:《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
先秦.荀子著,焦子棟譯:《荀子通譯》,濟南:齊魯書社,2016年。
漢.司馬遷:《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漢.劉向:《列女傳校注》,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據汪氏振綺堂補刊本校刊。
漢.劉向著,黃清泉注譯,陳滿銘校閱:《新譯列女傳》,臺北:三民書局,2016年。
南北朝.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南朝宋.范曄著;唐.李賢等註:《後漢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53,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柳士鎮譯注:《世說新語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
梁.蕭統編:《昭明文選》,臺北:三民書局,1997 年。
西晉.陳壽:《三國志》,長沙:岳麓書社,2017年。
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宋.王應麟:《玉海》,臺北:大化書局影印本,1977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文津閣四庫全書.四書類》影印本,北京:中國書店,2015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臺北:中華書局出版,1995 年。
宋.李昉等編:《談愷本《太平廣記》》,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宋.李獻民撰,程毅中、程有慶點校:《雲齋廣錄》,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7年。
宋.孟元老:《都城紀勝》,中國商業出版社,1982年。
宋.秦觀:《淮海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115,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陳彭年等著:《新校宋本廣韻》,臺北:洪葉文化,2001年。
宋.曾慥:《類說》,收錄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子部雜家類62,據明啟六年岳鍾秀刻本影印,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宋.鄭樵:《通志》,《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史部第128冊別史類,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
宋.羅燁:《醉翁談錄》,《中國文學參考資料小叢書》第一輯,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明.王世貞:《玉茗堂摘評王弇州先生豔異編》12卷,《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
明.王世貞:《明刊本題新鐫玉茗堂批選王弇州先生豔異編》40卷,《古本小說集成》。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藏本影印。
明.王世貞:《弇州續編》,《欽定四庫全書》。
明.王世貞:《新鐫玉茗堂批選王弇州先生豔異編》40卷,明玉溪書舫刊本。
明.王世貞:《新鐫玉茗堂批選王弇州先生豔異編》40卷,明萬曆間刊本,國家圖書館藏有微卷。
明.王世貞:《豔異編》1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明.王世貞:《豔異編》12卷,《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第二集,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明.王世貞:《豔異編》40卷,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年。
明.王世貞:《豔異編》45卷,明刊本,台大圖書館藏有微卷。
明.王世貞:《豔異編》45卷,明刊本,國家圖書館藏有微卷。
明.王世貞:《豔異編》40 卷,天一出版社,1985 年。
明.瞿佑:《剪燈新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
明.李昌祺:《剪燈餘話》,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90 年。
明.吳大震:《廣豔異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吳大震:《廣豔異編》,《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吳大震:《廣豔異編》35卷,《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第二集,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明.呂天成:《曲品》,《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六),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明.李昉等編:《談愷本《太平廣記》》,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明.李贄,張建業譯注:《焚書》,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明.李贄:《續焚書》,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李贄著,張建業譯注:《焚書》,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臺北:偉文書局,1976 年。
明.胡文煥編,向志柱點校:《稗家粹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類稿》,《叢書集成續編》146,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年。
明.秦淮寓客:《綠牕女史》,《明清善本小說叢刊》,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梅鼎祚,陸林校注:《青泥蓮花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
明.梅鼎祚:《青泥蓮花記》,《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小說家類,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
明.梅鼎祚:《青泥蓮花記》,《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梅鼎祚:《青泥蓮花記》,臺北:廣文書局,1980 年。
明.陶輔:《花影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明.馮夢龍:《古今列女傳演義》,全名《新鐫批評繡像列女演義》,《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馮夢龍:《情史》,《馮夢龍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明清民歌時調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臺北:里仁出版社,1996 年。
明.趙弼:《效顰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潘之恒:《亘史》,明天啟六年,天都潘氏家刻本。
明.潘之恒:《亘史鈔》,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194、195,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
明.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明.謝肇淛:《五雜俎》,臺北:偉文圖書,1977 年。
明.瞿佑:《新增補相剪燈新話大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年。
清.《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
清.天花藏主人編撰,石昌渝校注:《玉嬌梨》,臺北:三民書局,2020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
清.郎瑛:《七修類稿》,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清.徐士鸞:《宋豔》,收錄於《叢書集成三編》75,臺北:新文豐,1996年。
清.張廷玉等奉敕撰:《明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99,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清.戴震:《戴震文集原善孟子字義疏證》,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清.顧炎武:《日知錄之餘》,《續修四庫全書》1144子部雜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一見賞心編》,明刊本,台灣大學圖書館藏有微卷。
《女俠傳》,收錄於《綠牕女史》,《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女俠傳》,收錄於《續說郛》,清順治四年(1647)兩浙督學李際期刊本。
《全像新鐫一見賞心編》14卷,《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文化室編:《明代通俗日用類書集刊》,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華瑋編輯點校《明清婦女戲曲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二、專書
1. 小說類:
〔日〕大木康著,周保雄譯:《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日〕小川陽一:《日用類書による明清小說の研究》,東京:研文出版,1995年。
〔日〕西尾和子:《太平廣記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17年。
〔日〕酒井忠夫:《中國日用類書史の研究》,東京:国書刊行會,2011年。
〔日〕張軼歐:《明代白話小說「三言」に見る女性観》,日本福岡:中國書店,2007年。
〔日〕富永一登:《中国古小說の展開》,東京:研文出版,2013年。
〔美〕艾梅蘭:《競爭的話語——明清小說中的正統性、本真性及所生成的意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韓〕金源熙:《《情史》故事源流考述》,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王恒展:《中國文言小說發展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6年。
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李劍國輯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年。
石昌渝主編:《中國古代小說總目‧文言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石麟:《中國古代小說評點派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向志柱:《《稗家粹編》與中國古代小說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
向志柱:《胡文煥《胡氏粹編》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朱一玄編:《明清小說資料選編》,濟南:齊魯書社,1990 年。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
袁閭琨、薛洪勣主編:《唐宋傳奇總集—唐五代》,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年。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李忠明:《十七世紀中國通俗小說編年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李明軍:《禁忌與放縱──明清豔情小說文化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李夢生:《中國禁毀小說百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胡萬川:《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孫遜、秦川合著:《明代小說面面觀》,臺北:學林出版社,2002年。
屈萬里、昌彼得著,潘美月增訂:《圖書版本學要略》,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印行,1986 年。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侯忠義編:《中國文言小說參考資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
紀德君:《明清通俗小說編創方式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胡衍南:《金瓶梅到紅樓夢:明清長篇世情小說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胡衍南:《蘭陵笑笑生與《金瓶梅》》,臺北:五南,2019年。
孫一珍:《明代小說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孫一珍:《明代小說的藝術流變》,四川:四川文藝出版社,1996年。
孫楷第:《日本東京所見小說書目》,北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北京圖書館編:《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北京:北京書目文獻,1987 年。
孫楷第:《日本東京所見小說書目》,臺北:鳳凰出版社,1974 年。
孫殿起:《販書偶記續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 年。
容肇祖等著:《馮夢龍與三言》,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徐朔方:《小說考信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秦川:《古代文言小說總集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秦淮寓客編:《女史:解碼古代閨閣私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
袁行霈、侯忠義編:《中國文言小說書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年。
馬珏玶:《中國古典小說女性形象源流考論》,江蘇: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臺北:釀出版,2016年。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臺北市:釀出版,2016年。
康來新:《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稿》,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
陳益源:《元明中篇傳小說研究》,香港:學峰文化,1997年。
陳益源:《從《嬌紅記》到《紅樓夢》》,遼寧:遼寧古籍出版社,1996 年。
陳益源:《古代小說述論》,北京:線裝書局,2000年2月。
陳益源:《剪燈新話與傳奇漫錄之比較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0年。
曹萌:《明代小說的文化批語》,北京:研究出版社,2001年。
郭孟良:《晚明商業出版》,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0年。
陳大康:《古代小說研究及方法》,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
陳文新:《中國文言小說流派研究》,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縣:志一出版社,1995年。
陳文新:《中國傳奇小說史話》,臺北:正中書局,1995年。
陳文新:《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
吳禮權:《中國言情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侯忠義、劉世林:《中國文言小說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袁行霈、侯忠義主編:《中國文言小說書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年。
陳國軍:《明代志怪傳奇小說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
陳國軍:《明代志怪傳奇小說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
傅承洲:《馮夢龍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喬光輝:《明代剪燈系列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
游秀雲:《元明短篇傳奇小說研究》,臺北縣:花木蘭文化,2007年。
程國賦:《明代書坊與小說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程毅中:《明代小說叢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黃霖、辜美高主編:《明代小說面面觀──明代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寧稼雨:《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
趙明政:《文言小說:文士的釋懷與寫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趙素忍:《《豔異編》及其續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
齊裕焜:《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劉天振:《明代通俗類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12月。
劉天振:《明代類書體小說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
劉勇強:《中國古代小說史敘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劉海燕:《明清《三國志演義》文本演變與評點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重印。
羅莞翎:《物體系的豔/異敘事──《燈草和尚傳》新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10年。
譚正璧:《三言兩拍資料》,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譚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年。
龔篤清:《馮夢龍新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2. 女性與女性文學:
〔日〕小濱正子等編:《被埋沒的足跡:中國性別史研究入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2020年。
〔日〕合山究著:《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加〕方秀洁、〔美〕魏愛蓮編:《跨越閨門:明清女性作家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法〕西蒙・德・波娃著,邱瑞鑾譯:《第二性》,臺北:貓頭鷹出版,2013年。
〔美〕白馥蘭(Francesca Bray)著,江湄、鄧京力譯:《技術與性別──晚期帝制中國的權力經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美〕高彥頤(Dorothy Ko)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美〕高彥頤(Dorothy Ko)著,苗延威譯:《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美〕曼素恩(Susan Mann)著,定宜庄、顏宜葳譯:《綴珍錄──十八世紀及其前後的中國婦女》,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美〕曼素恩(Susan Mann)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2005年。
〔美〕曼素恩等著:《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臺北:五南,2015年。
〔美〕羅莎莉,《儒學與女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年。
〔英〕Jennifer Mather Saul著,謝明珊譯:《女性主義:議題與論證》,臺北:巨流,2010年。
王永恩:《明末清初戲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8年。
王紹璽:《小妾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
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
衣若蘭:《史學與性別:〈明史・列女傳〉與明代女性史之建構》,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
巫仁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李貞德、梁其姿主編:《婦女與社會》,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
李貞德主編:《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2009年。
李栩鈺:《《午夢堂集》女性作品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李栩鈺:《不離不棄鴛鴦夢:文學女性與女性文學》,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李國彤:《女子之不朽:明清時期的女教觀念》,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杜芳琴:《女性觀念的衍變》,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杜芳琴:《發現婦女的歷史──中國婦女史論集》。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臺北:麥田出版,2003年。
孫康宜:《文學的聲音》,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孫曉:《中國婚姻小史》,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年。
張宏生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張維娟:《元雜劇作家的女性意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陳瑛珣:《明清契約文書中的婦女經濟活動》,臺北:臺明文化出版,2001年。
陳顧遠:《中國古代婚姻史》,臺北:臺灣商務,1965年。
華瑋:《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和貞節觀念的嚴格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8年。
董家遵:《中國古代婚姻史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
褚贛生:《奴婢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
劉士義:《明代青樓文化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臺北:麥田,1998年。
鄧紅梅:《女性詞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鄭先彬:《劉向《列女傳頌圖》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
戴偉:《中國婚姻性愛史稿》,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年。
譚正壁:《中國女性的文學生活》,臺北:華嚴,1996年。
嚴明:《中國名妓藝術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完整修訂版)》,臺北:貓頭鷹出版,2020年。
顧鑒塘、顧鳴塘:《中國歷史婚姻與家庭》,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3. 其他
《中文大辭典》修訂版,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三版。
《漢語大詞典》,上海:新華書店,1996年。
〔日〕原百代著、譚繼山譯、高陽校訂:《武則天》,臺北:萬盛書店,1983年。
〔日〕堂目卓生著,陳政雄譯:《亞當史密斯《道德情操論》與《國富論》的世界》,臺北市:致良出版社有限公司,2012年。
〔日〕溝口雄三著,孫軍悅、李曉東譯:《李卓吾.兩種陽明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美〕杰弗里.哈特曼著,張德興譯:《荒野中的批評──關於當代文學的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美〕魯曉鵬(Sheldon Hsiao-peng Lu)著,王瑋譯:《從史實性到虛構性:中國敘事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英〕柯律格著,高昕丹、陳恆譯:《長物:早期現代中國的物質文化與社會狀況》,北京:三聯書店,2015年。
〔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德〕Ulrich Beck & Elisabeth Beck-Gernsheim著,蘇峰山、魏書娥、陳雅馨譯:《愛情的正常性混亂》,新北市:立緒文化,2014 年。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學生書局,2001 年。
王政、杜芳琴主編:《社會性別研究選譯》,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王力堅:《由山水到宮體──南朝的唯美詩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王德威:《現代抒情傳統四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
申丹、王麗亞:《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石觀海:《宮體詩派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
曲輝:《突破與變異:16-17世紀儒學思想變遷探微》,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7年。
朱萬曙:《明代戲曲評點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朱萬曙:《徽商與明清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
朱謙之:《李贄——十六世紀中國反封建思想的先驅者》,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
吳楓:《中國古典文獻學》,濟南:齊魯書社,1982年。
屈萬里:《屈萬里先生文存》,臺北:聯經出版,1985年。
邱天助:《布爾狄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桂冠出版社,2002年。
侯外廬:《中國思想史綱》,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柯慶明、蕭馳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胡大雷:《宮體詩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胡道靜:《中國古代的類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容肇祖:《中國歷代思想史(五)明代卷》,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徐岱:《小說敘事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商傳:《走進晚明》,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張壽安:《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曹淑娟:《孤光自照──晚明文士的言說與實踐》,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
郭孟良:《晚明商業出版》,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0年。
郭英德:《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郭振香:《先秦儒家情論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書錄:《明代詩文創作與理論批評的演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
陳清輝:《李卓吾生平及其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陳斌:《明代中古詩歌接受與批評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臺北:台灣食貨出版社,1985年。
楊安邦:《湯顯祖交游與戲曲創作》,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
楊浩編:《儒釋道三教關係研究論文選粹》,北京:華夏出版社,2016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卷一: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熊秉真、余安邦合編:《情欲明清──遂欲篇》,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熊秉真、余安邦合編:《情欲明清──達情篇》,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趙含坤編著:《中國類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趙俊玲:《《文選》評點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趙恩潔主編:《南方的社會,學(上)》,新北市:左岸文化,2020年。
劉永青:《情禮之間——論明清之際的禮學轉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潘運告:《從王陽明到曹雪芹:陽明心學與明清文藝思潮》,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
鄧穎玲主編:《敘事學研究:理論、闡釋、跨媒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魯迅:《魯迅全集》第8卷《集外集拾遺補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蕭讓:《武則天──女皇之路》,臺北:遠流,2009年。
錢新祖著,宋家復譯:《焦竑與晚明新儒思想的重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2014年。
韓結根:《明代徽州文學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歸青:《南朝宮體詩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羅鋼:《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譚君強:《敘事學導論:從經典敘事學到後經典敘事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三、 期刊論文
〈「抒情傳統的再反思」主講發言提要〉,《中正漢學研究》2013年第2期,2013年12月,頁411-444。
〔日〕大塚秀高、謝碧霞譯:〈明代後期文言小說刊行概況(上)〉,《書目季刊》19卷第2期,1985年9月,頁60-75。
〔日〕大塚秀高著,謝碧霞譯:〈明代後期文言小說刊行概況(下)〉,《書目季刊》19卷第3期,1985年12月,頁34-51。
〔日〕大塚秀高:〈宋代的通俗類書──就《青瑣高議》的構成、內容而言〉,《第一屆東亞漢文文獻整理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1年7月,頁93-107。
〔日〕伊藤漱平:〈《嬌紅記》成書經緯:其變遷及流傳過程〉,《中外文學》13卷12期,1985年5月,頁90-111。
〔美〕柏清韵(Bettine Birge)著,柳立言譯:〈元代的收繼婚與貞節觀的復興〉,收錄於伊沛霞、姚平主編:《當代西方漢學研究集萃.婦女史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4月),頁79-110。
〔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著,周寧、金元浦譯:〈文學史作為向文學理論的挑戰〉,《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
〔韓〕崔垣:〈明代類書、小說和鄧志謨〉,《東亞人文學》9期,2006年6月,頁153-170。
〔韓〕崔溶澈:〈朝鮮刻本明代文言小說之東亞傳播〉,《書目季刊》第36卷第4期,2003年3月,頁21-30。
〔韓〕崔溶澈:〈韓國所藏明代小說的概況及其特徵〉,《第一屆東亞漢文文獻整理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1年7月,頁277-286。
〔韓〕崔溶澈:〈朝鮮時代中國小說的接受及其文化意義〉,《中正漢學研究》22期,2013年12月,頁333-351。
Andrew Plaks, The Four Masterworks of the Ming Novel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pp.47-49。
Martin W. Huang, Literati and Self-Re/Presentation: Autobiographical Sensibility in the Eighteenth-Century Chinese Novel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19-26。
王正華:〈生活、知識與文化商品:晚明福建版「日用類書」與其書畫門〉,《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1期,2003年9月,頁1-48。
王守亮:〈《新序》、《說苑》、《列女傳》為劉向編撰——兼談劉向三書的小說史價值〉,《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第28卷第3期,2011年6月,頁12-14+25。
王汎森:〈明末清初儒學的宗教化〉,《新史學》九卷二期,1998年6月,頁89-123。
王兵:〈論清詩選本中文學史意識的呈現〉,《新亞學報》第31期,2013年6月,頁289+291-339。
王璦玲:〈晚明清初戲曲審美意識中情理觀之轉化及其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期,2001年9月,頁183-250。
王鴻泰:〈青樓名妓與情藝生活──明清間的妓女與文人〉,收入熊秉貞、呂妙芬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6月),頁73-123。
代智敏:〈論明代傳奇類小說選本的理論價值〉,《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5期,2013年9月,頁82-85。
白崢勇:〈談「良知」到「童心」的演化——兼論李贄在明季思想史上的地位〉,《人文研究學報》第42卷第2期,2008年,頁33-52。
任明華:〈明代的小說選本論略〉,《明清小說研究》總第82期,2006年第4期,頁29-42。
任明華:〈略論《豔異編》的版本〉,《明清小說研究》總119期,2016年第1期,頁164-174。
衣若蘭:〈近十年兩岸明代婦女史研究評述(1986-1996)〉,《歷史學報(師大)》25期,1997年6月,頁345-362。
衣若蘭:〈最近臺灣地區明清婦女史研究學位論文評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6期,1998年8月,頁175-187。
余英時:〈士商互動與儒學轉向——明清社會史與思想史之一面向〉,《儒學倫理與商人精神》,收入沈志佳編《余英時文集》第三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194-201。
吳波:〈個案:從張竹坡評點《金瓶梅》看明清小說讀者的主體作用〉,收錄於《明清小說創作與接受研究》(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頁134-160。
吳震:〈「事天」與「尊天」——明末清初地方儒者的宗教關懷〉,《清華學報》新三十九卷第一期,2009年3月,頁125-163。
吳蕙芳:〈「日用」與「類書」的結合──從《事林廣記》到《萬事不求人》〉,《輔仁歷史學報》16期,2005年7月,頁85-124。
吳蕙芳:〈民間日用類書的淵源與發展〉,《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8期,2001年5月,頁1-28。
呂妙芬:〈作為蒙學與女教讀本的《孝經》——兼論其文本定位的歷史變化〉,《臺大歷史學報》第41期,2008年6月,頁1-64。
巫仁恕:〈婦女與奢侈──一個明清婦女消費研究史的初步檢討〉,《中國史學》13期,2003年,頁69-82。
李四龍:〈論儒釋道「三教合流」的類型〉,收錄於楊浩編:《儒釋道三教關係研究論文選粹》(北京:華夏出版社,2016年10月),頁150-164。
李伯重:〈問題與希望:有感於中國婦女史研究現況〉,《歷史研究》6期,2002年,頁154-157。
李志宏:〈夫使知者不為,為者不惑——〈鶯鶯傳〉主題寓意別解〉,《淡江中文學報》第二十七期,2012年12月,頁41-70。
李志宏:〈試從馮夢龍「情教說」論《三言》之編寫及其思想表現〉,《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八期,2003年6月,頁55-110。
李國彤:〈明清之際的婦女解放思想綜述〉,《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期,1995年8月,頁143-161。
林保淳:〈中國古典小說中的「女俠」形象〉,《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1期,2007年9月,頁43-87。
林皎宏:〈晚明徽州商人的文化活動一以徽商族裔潘之恒為中心〉,《九州學刊》(6卷3期,1994年12月),頁35-60。
林雅玲:〈《國色天香》、《萬錦情林》合刊本傳奇小說集類書化現象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34期,2012年3月,頁165-195。
林雅玲:〈從遊於一方到安樂其所:明中篇傳奇小說愛情追求敘事試探〉,《高師大國文學報》18期,2013年6月。
林雅玲:〈琳琳琅琅,用世媚俗──晚明合刊本傳奇小說集選編策略探析〉,《高師大國文學報》20期,2014年7月,頁1-26。
林葉連:〈《說苑》弘揚「孔子」之研究——思想方面〉,《漢學研究集刊》12期,2011年6月,頁23-80。
林葉連:〈《說苑》弘揚「孔子」所採行之體例研究〉,《漢學研究集刊》15期,2012年12月,頁1-28。
林慶:〈李贄婦女觀評述〉,《大理學院學報》第2卷第2期,2003年3月,頁40-41。
林麗月:〈孝道與婦道:明代孝婦的文化史考察〉,《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6期,1998年8月,頁1-29。
林麗月:〈從性別發現傳統:明代婦女研究史的反思〉,《近代婦女史研究》第13期,2005年12月,1-26。
俞彥娟:〈美國婦女史研究概況〉,《近代中國》144期,「橫看成嶺側成峰:婦女史與性別研究」學術座談會專輯,2001年,頁74-88。
洪敘銘:〈試探《情史・情外類》中欲望本能與社會倫理的雙重結構──以「情教」的書寫策略為核心〉,《東華中國文學研究》11期,2012年10月,頁121-141。
胡梓穎、黃自鴻〈被建構的文類——從「辨體」角度論傳記與「傳奇文」〉,《台大文史哲學報》2017年5月,頁87-126。
胡萬川:〈延州婦人:鎖骨菩薩故事研究〉,《中外文學》第十五卷第五期,1986年10月,頁108-132。
唐君毅:〈略談宋明儒學與佛學之關係〉,收錄於楊浩編:《儒釋道三教關係研究論文選粹》(北京:華夏出版社,2016年10月),頁233-241。
徐永明:〈哈佛燕圖稀見明刻本《全像新鐫一見賞心編》之編纂、作者及其插圖解題〉,《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15期,2010年6月,頁265-290。
徐其寧:〈孔子之教:《說苑》、《新序》所輯孔門事語之漢代政教意涵〉,《輔仁國文學報》48期,2019年4月,頁1-37。
徐泓:〈明代家庭的權力結構及其成員的關係〉,《輔仁歷史學報》5期,1993年,頁167-202。
秦川:〈叢書、類書與中國古代小說的流傳〉,《中華文化論壇》,2007年3月,頁112-116。
袁光儀:〈道德或反道德?——李贄及其「童心說」的再詮釋〉,《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2期,2007年3月,頁155-185。
高彥頤(Dorothy Ko):〈「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期,1995年,頁21-50。
康韻梅:〈從唐小說「傳奇」到明戲曲「傳奇」——一個同名移轉文學史現象的觀照〉,《清華學報》新50卷第4期,2020年12月,頁657-695。
張秀芳:〈我國古代的書目和類書編制〉,《新世紀圖書館》2006年第5期,頁66-67。
張璉:〈《三言》中的婦女形象與馮夢龍的情教觀〉,《漢學研究》11卷2期,1993年12月,頁237-250。
曹淑娟:〈魏畊較定《遠山堂詩集》勘論〉,《文與哲》第34期,2019年6月,頁131-182。
淩文輇、鄭曉明、方俐洛:〈社會規範的跨文化比較〉,《Acta Psychology Sinica》35卷2期,2003年3月,頁246-254。
盛莉:〈論宋初《太平廣記》的類目特點〉,《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5期。
符繼成:〈《「豔詞」考》商榷〉,《中國文學研究》2007年1期,2007年1月,頁38-42。
郭松義:〈清代的納妾制度〉,《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四期,1996年8月,頁35-62。
郭璉謙:〈明末清初話本中的女俠〉,《中國文學研究》第十九期,2004年12月,頁159-190。
陳祺助:〈王船山論惡的問題——以情才為中心的分析〉,《鵝湖月刊》327期,2002年9月,頁25-33。
凱瑟琳.卡利茲著,蒲隆、楊士虎譯(Katherine Carlitz),〈慾望、危險、身體──中國明末女德故事〉,收入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編,《性別與中國》(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6月),頁 157-186。
黃明理:〈論歸有光的張貞女敘述〉,《國文學報》第35期,2004年6月,頁193-212。
黃莘瑜:〈「情史」與「情」的知識型構〉,《漢學研究》第30卷第4期,2012年12月,頁169-203。
楊嵐:〈從《情史》窺探中國傳統的性別審美觀念及愛情的藝術表現形式——《情史》今讀(下篇)〉,《文學與傳播》2011年6月,頁44-50。
楊雅婷、阮明淑:〈分類相關概念之術語學研究〉,《國家圖書館館刊》95年第2期,2006年12月,頁25-50。
楊雅琪:〈明代女教書與三言二拍所反映的女子學識教育觀異同檢討〉,《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二卷第九期,2011年12月,頁109-135。
雷雅淳:〈馮夢龍編撰文本的意識初探──以黃善聰相關文本為例〉,《中國文學研究》37期,2014年1月,頁67-108。
寧稼雨:〈王世貞晚年為何贖回《豔異編》〉,收錄於姚大勇、張玉梅編:《王世貞與明清文化國際學術交流會論文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6年6月,頁339-348。
趙修霈:〈從「情史」看馮夢龍「發乎情」的文學觀〉,《東吳研究集刊》10期,2003年9月,頁255-269。
趙素忍、李靜:〈明代文言小說選本《豔異編》成書研究〉,《長城》2014年5月,頁151-152。
趙素忍、劉靜、宋菲:〈《豔異編》與《太平廣記》關係探討〉,《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第14卷第4期,2014年12月,頁29-32。
劉天振:〈類書體例與明代類書體文言小說集〉,《明清小說研究》總第97期,2010年第3期,頁81-93。
劉依潔:〈《綠牕女史》初探〉,《台東大學人文學報》第1卷第1期,頁43-72。
劉杰:〈何謂作者?試以「述而不作」的孔子為例進行分析〉,《圖書資訊學刊》第13卷第2期,2015年12月,頁227-250。
劉苑如:〈雜傳體志怪與史傳的關係——從文類觀念所作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八期,1996年3月,頁365-400。
劉錦賢:〈儒家之婚姻觀〉,《興大中文學報》第21期,2007年6月,頁83-120。
劉靜貞:〈《列女傳》的現代解讀〉,《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第61期,2001年12月,頁51-52。
劉靜真:〈女無外事?——墓誌碑銘中所見之北宋士大夫社會秩序理念〉,《婦女與兩性學刊》第四期,1993年3月,頁21-46。
蔣竹山:〈Cinderella's Sisters: A Revisionist History of Footbinding. By Dorothy Ko[高彥頤]〉,《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8期,2006年3月,頁288-294。
鄭炳林、劉全波:〈類書與中國文化〉,《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5期,2011年10月,頁122-126。
鄭培凱:〈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收錄於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三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4年8月再版),頁97-119。
鄭培凱:〈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續完)〉,收錄於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四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5年10月),頁253-272。
鄭培凱:〈明清婦女的生活想像空間──評高彥頤《閨塾師:十七世紀中國的婦女與文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4期,1996年,頁329-335。
鄭培凱:〈晚明袁中道的婦女觀〉,《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期,1993年,頁201-216。
賴信宏:〈《太平通載》所見中國文言小說資料考述〉,《書目季刊》46卷第2期,2012年9月,頁87-99。
謝碧霞:〈「豔異編」研究〉,《古典文學》第八集(臺北:學生書局,1986年4月),頁287-311。
韓承樺:〈明史《列女傳》的暴力、情緒、痛覺與女性形象的書寫〉,《明代研究》,第32期,2019年6月,頁97-151。
韓曉華:〈論顏山農的「七日閉關法」:兼論明代中後期的儒學宗教化傾向〉,《清華學報》48期第3卷,2018年9月,頁457-487。
顏崑陽:〈論「典範模習」在文學史建構上的「漣漪效用」與「鍊接效用」〉,收於輔仁大學中文系、中國文學研究會編:《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研討會論文集(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7月),頁787-833。
顧燕翎:〈從移植到生根:婦女研究在臺灣(1985-1995)〉,《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4期,1996年,頁241-268。
四、學位論文
王淑琤:《剪燈三種考析》,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2年。
王愛華:《豔異編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代智敏:《明清小說選本研究》,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9年。
安碧蓮:《明代婦女貞節觀的強化與實踐》,中國文化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1995年。
朱莉麗:《論「剪燈三話」的人物形象塑造》,哈爾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衣若蘭:《史學與性別:《明史・列女傳》與明代女性史之建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吳國庭:《《青泥蓮花記》敘事研究》,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李世玫:《《青瑣高議》果報觀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李佩蓉:《吾家有女——明清「女兒」書寫及其展衍》,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18年。
李昭鴻:《陸楫及其《古今說海》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李庭如:《《剪燈新話》人物研究》,中央大學中國大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年。
沈怡如:《接受與誤讀──《剪燈新話》與《伽婢子》敘事藝術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2011年。
肖群霖:《王世貞《豔異編》「豔」「異」母題研究》,湖北民族學院碩士論文,2018年。
林玉珊:《馮夢龍「情教說」之研究》,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 年。
林怡君:《明代新思潮下文人的婦女觀——以歸有光、李贄、馮夢龍為例》,成功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9年。
林津羽:《無名/匿名與暴力書寫──明末清初女性題壁詩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林麗美:《《三言二拍》中的女性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林麗容:《「伽婢子」「剪燈新話」比較研究》,東吳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林纓姿:《釣鴛湖客及其《鴛渚誌餘雪窗談異》之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芮念直:《「剪燈三話」比較研究》,黑龍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邱韶瑩:《馮夢龍〈情史類略〉研究》,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 年。
柯乃榕:《《三言》中的女性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14年。
洪欣怡:《投射與倒影──「三言」女性形象的二元建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馬家融:《觀「情」:《情史類略》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
康貴禮:《《剪燈新話》與《金鰲新話》的比較研究》(山西大學中國古代文學,2013年。
張秋嬋:《潘之恒研究》,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8年。
張瑄蘭:《明清女性自傳劇作之夢境書寫》,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
張穗芳:《馮夢龍「情史類略」情論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8年。
張蘭:《唐傳奇在明代的文本流傳》,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郭淑芬:《馮夢龍情史類略之「才女」形象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郭榮也:《李昌祺《剪燈餘話》研究》,贛南師範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陳明緻:《晚明中篇小說合集現象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陳映竹:《《剪燈新話》、《剪燈餘話》敘事比較研究》,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陳香吟:《中國古代女子教育》,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
陳晨:《梅鼎祚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研究》,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陳慧芬:《梅鼎祚《青泥蓮花記》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陳寶琳:《吳大震《廣豔異編》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陳寶琳:《吳大震《廣豔異編》研究》,東吳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馮勛功:《「剪燈三話」研究》,山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黃蔚蓉:《《情史》人鬼婚戀故事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楊敏:《《亘史鈔》研究》,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劉玉昭:《潘之恒女性交游與文學》,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劉育丞:《《金鰲新話》與《剪燈新話》之比較研究──以異類婚戀故事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韓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劉柏正:《讀史與述事:馮夢龍作品之歷史意識與政治關懷》,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9年。
劉素里:《《三言二拍一型》貞節觀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劉源:《「剪燈三話」與明代士人心態嬗變研究》,重慶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6年。
劉灝:《「三言、二拍、一型」中的婦女形象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劉豔萍:《中晚唐豔體詩歌研究》,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
蔡佩潔:《《三言》、《情史》共同本事作品之比較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蔡蕙如:《三言中的婚姻與戀愛》,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蔣淑婷:《馮夢龍的情教觀──以情史為中心的考察》,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鄭麗麗:《「剪燈三話」敘事研究》,安徽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蕭永龍:《《綠牕女史》與晚明坊刻書籍的編輯策略》,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19年。
謝名宜:《李昌祺《剪燈餘話》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魏邦儀:《論明代中晚期女性詩文選集的編纂》,淡江大學漢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所碩士班,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