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妤芳
Chiu, Yu-Fang
論文名稱: 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
The Study of School Adjustment for Students with Autism in Universities
指導教授: 張正芬
Chang, Cheng-F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特殊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9
中文關鍵詞: 大專校院自閉症學校適應
英文關鍵詞: University, Autism, School Adjustment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19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6下載:4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現況,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
    之差異情形。採調查研究法,以研究者自編之「大學生學校適應問卷」為研究工具,分層考慮學校區域佔母群體之比例,對全國公私立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隨機抽樣,共發出有效問卷147 份。再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壹、 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現況
    一、 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在整體學校適應、生活適應、學習適應、社會適
    應、生涯展望以及自我決策表現平均得分大多屬於中等程度。
    二、 以自我決策表現最佳,其次為生涯展望、生活適應、學習適應,社會
    適應表現最差。

    貳、 不同背景變項差異分析
    一、 不同性別的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在整體學校適應、生活適應、學習適
    應、社會適應、生涯展望、自我決策適應表現皆無顯著差異。
    二、 不同年級的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在整體學校適應無顯著差異,但二年
    級學生之生涯展望適應表現優於五年級以上學生。
    三、 不同入學管道的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在整體學校適應、生活適應、學
    習適應、社會適應、生涯展望、自我決策適應表現皆無顯著差異。
    四、 不同科系類組的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在整體學校適應無顯著差異,但
    第一類組科系學生的生活適應優於第二類組科系學生。
    五、 外宿之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在整體學校適應、生活適應、社會適應、
    自我決策情形皆優於居住家中學生。
    六、 不同學業成就表現的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在整體學校適應達到顯著
    差異。學業表現優於同儕或普通者其整體學校適應、生活適應、生涯
    展望、自我決策皆優於學業落後者。另外學業成就表現越好,學習適
    應表現越佳。
    七、 有無社團經驗的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在整體學校適應無顯著差異,但
    有社團經驗者之學習適應表現優於無社團經驗者。
    八、 有無打工經驗之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在整體學校適應、生活適應、學
    習適應、社會適應、生涯展望、自我決策適應表現皆無顯著差異。
    九、 有無戀愛經驗的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在整體學校適應無顯著差異,然
    而有戀愛經驗者之自我決策優於無戀愛經驗者。
    十、 沒有特殊求學經驗之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在整體學校適應、生活適應、社會適應、生涯展望、自我決策表現皆優於有過特殊求學經驗者。
    十一、 有資源教室服務使用經驗的自閉症大學生,在整體學校適應、生活適應、學習適應、社會適應、自我決策情形皆優於無資源教室服務使用
    經驗者。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autism about school adaptation, and analyze differences. The tool of research was a self-developed questionnaire “The questionnaire of adjustment for
    students with autism in universities”, sent to 147 members in universities. The data of questionnaires was analyzed with SPSS statistical software. The resulting
    survey data, with approaches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described as the following:
    1.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autism had a moderate extent on “whole school adjustment”, “campus life adjustment”, “learning adjustment”, “emotional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areer prospect” and “self-determination”.
    2. They have the best performance in the field of “self-determination’’, followed by “career prospect”, “campus life adjustment” and “learning adjustment”, the worst is “emotional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3. The gender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autism did not caus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whole school adjustment”, “campus life adjustment”,“learning adjustment”, “emotional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areer prospect” and “self-determination”.
    4.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autism of different grade did not caus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whole school adjustment”, but second grade students performed better than high graders in “career prospect”.
    5. The different channels of college admission did not caus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whole school adjustment”, “campus life adjustment”,“learning adjustment”, “emotional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areer prospect” and “self-determination”.
    6.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autism of different major did not caus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whole school adjustment”, but the first classify elective students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e second classify elective students
    in “campus life adjustment”.
    7.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autism of different accommodation style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whole school adjustment”, “campus life adjustment”, “emotional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self-determination”. Living outside students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e
    students who live with family.
    8. The different academic achievement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whole school adjustment”, “campus life adjustment”, “learning adjustment”,“career prospect” and “self-determination”. Academic achievement better
    than peers or general students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e students who peer behind. Academic achievement better, “learning adjustment” better.
    9.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autism of different club experience did not caus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whole school adjustment”, but the students who have club experience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e students who no experience in “learning adjustment”.
    10. The part-time work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autism did not caus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whole school adjustment”, “campus life adjustment”, “learning adjustment”, “emotional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areer prospect” and “self-determination”.
    11.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autism of different love experience did not caus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whole school adjustment”, but the students who have love experience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e students who no experience in “self-determination”.
    12. The students who haven't special school experience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e students who have special school experience in “whole school adjustment”,
    “campus life adjustment”, “emotional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career prospect” and “self-determination”.
    13. The students who have resource room program experience performed betterthan the students who haven't resource room program experience in “wholeschool adjustment”, “campus life adjustment”, “emotional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learning adjustment” and “self-determination”.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待答問題.......................................4 第四節 名詞釋義.......................................5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自閉症的定義與特質..............................6 第二節 學校生活適應之意涵與相關研究....................10 第三節 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34 第一節 研究架構......................................34 第二節 研究對象......................................36 第三節 研究工具......................................38 第四節 研究程序......................................4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49 第四章 研究結果.......................................50 第一節 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適應之現況.....................50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的差異情形...61 第三節 不同資源教室使用情形之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的差異 分析.................................................72 第四節 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自陳適應現況...................74 第五章 討論...........................................76 第一節 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適應之現況......................76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的差異情形...7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82 第一節 結論............................................82 第二節 研究限制........................................85 第三節 建議...........................................86 參考文獻..............................................89 壹、中文部分..........................................89 貳、英文部分..........................................98 附錄.............................................. 100 附錄一 本研究母群分布情形........................... 100 附錄二 大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問卷初稿.................... 105 附錄三 大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問卷專家修正................ 109 附錄四 大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問卷正式問卷................ 114 圖目錄 圖3-1 研究架構圖....................................35 圖3-2 研究流程圖....................................47 表目錄 表2-1 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內涵一覽表...................12 表2-2 大專校院學生學校適應內涵一覽表.................16 表2-3 國內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相關研究內容摘要表........29 表3-1 102 學年度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問卷數統計表........37 表3-2 預試問卷之項目分析摘要表.......................41 表3-3 預試問卷之KMO 值統計量..........................43 表3-4 預試問卷之信度分析結果摘要表.....................44 表3-5 預試問卷分量表與全量表Pearson 積差相關分析結果....44 表3-6 「大學生學校適應」問卷內容向度...................46 表4-1 受測學生之背景變項之頻率分布表...................53 表4-2 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在學校適應調查問卷各分量表與全量表之 得分比較....................................54 表4-3 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在「生活適應」分量表得分情形......55 表4-4 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在「學習適應」分量表得分情形......56 表4-5 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在「社會適應」分量表得分情形......57 表4-6 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在「生涯展望」分量表得分情形......58 表4-7 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在「自我決策」分量表得分情形......59 表4-8 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得分最低之後十項問題.............60 表4-9 不同性別之學校適應情形差異分析....................61 表4-10 不同年級之學校適應情形差異分析...................62 表4-11 不同入學管道之學校適應情形差異分析...............64 表4-12 不同科系類組之學校適應情形差異分析...............65 表4-13 不同住宿型態之學校適應情形差異分析...............66 表4-14 不同學業成就情形之學校適應情形差異分析...........67 表4-15 是否有社團經驗之學校適應情形差異分析.............68 表4-16 是否有打工經驗之學校適應情形差異分析.............69 表4-17 是否有戀愛經驗之學校適應情形差異分析.............70 表4-18 曾有過休學/重考/轉學/轉系等經驗之學校適應情形差異分析..71 表4-19 是否有使用資源教室經驗之學校適應情形..............72

    壹、 中文部分
    方玉敏(2006)。大學生打工經驗歷程之研究(碩士論文)。玄奘大學,
    新竹。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王伶伶(2012)。參加社團對高中生學習成就的影響(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王政茹(2008)。亞斯伯格青少年自我概念之生命故事敘說(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王華沛(1990)。台北市國小自閉症兒童教育安置現況調查及學校生活適
    應相關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取自臺
    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王渼琍(2011)。大學大一國際學生之生活適應與社會支持網絡現況之研
    究-以花蓮縣2 所大學為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取自
    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王慧婷譯(2010)。Nick Dubin 原著。亞斯伯格症與霸凌問題:解決策略與方法(Asperger Syndrome and Bullying:Strategies and Solutions)。臺北:心理。
    毛治筑(2009)。我心深處~探討高功能自閉症大學生生活壓力源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
    統。
    孔繁鐘譯(2006)。DSM-IV 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ed.)。臺北:合記。
    丘彥南、賴孟泉、徐如維、劉弘仁(2012)。DSM-5 診斷標準的改變第
    一部份。台灣精神醫學會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五版專欄,
    17-21。取自http://www.sop.org.tw/Dsm5/Folder/ 2011_03/
    20111003.pdf
    朱錦鳳、段亞新(2002)。大學生身心適應調查表之編製及學生困擾分析。測驗統計年刊,10,1-38。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2013)。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九月二
    日教育部臺教學(四)字第1020125519B 號令修正公布。
    何北音(2006)。揚帆,航向大學新生活—亞斯伯格青年之個案研究(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何慧玥(1993)。大專聽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吳武典、張正芬、盧台華、邱紹春(2004)。修訂文蘭適應行為量表(VABS)指導手冊。臺北:心理。
    吳孟純(2011)。大學生打工參與、物質傾向與生涯適應力之相關研究
    (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李坤崇(1990)。我國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南師院
    學報,23,133-159。
    周玉真(2003)。大學新生生活壓力的內涵初探。諮商與輔導,214,38-44。
    周華玉(2009)。影響青少年在學打工之因素─以追蹤資料為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林秀芬(2008)。影響技術學院學生中途離校或持續就學相關因素研究
    -以台北地區技術學院學生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北。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林育毅(2010)。大專視障學生自我決策、學校生活適應及職業興趣廣度
    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取自臺灣博碩士論
    文系統。
    林和姻(2003)。高中職階段身心障礙學生升學轉銜服務之研究(碩士論
    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林坤燦、羅清水(2008)。台灣地區大專校院身心障礙學生對資源教室實
    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學報,
    27,99-128。
    林坤燦、羅清水、邱瀞瑩(2008)。臺灣地區大專校院身心障礙學生休
    退學現況調查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0,1-19。
    林清江(1978)。教育社會學。臺北:五南。
    林婉如(2006)。國中生異性交往經驗對人際關係之影響(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林淑理(2000)。高職延修生自我概念、學習行為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
    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金樹人(1990)。師大新生生活適應之研究。臺北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學生輔導中心。
    柯文惠(2014)。大學生休復學經驗之抉擇歷程與適應內涵(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胡玉珍(2010)。大學生網路交友、自我揭露與愛情態度之研究(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胡致芬(1988)。國小一年級自閉兒童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臺北。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施宗旻(2011)。大學時期住宿對人格獨立與畢業後初期全職薪資之研
    究(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施清嵐(2003)。臺北市高職特教班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姜忠信(2008)。台灣的自閉症研究:過去、現在與未來。應用心理研究,40,165-196。
    洪秋慧(2009)。大專學習障礙學生在校生活適應之研究(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洪清一(2011)。夜光天使點燈計畫對原住民高危險群學生學業學習、
    行為表現成效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9,37-70。
    侯靜里(2001)。台北地區大學生自我概念對愛情關係適應與婚前性行
    為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取自臺灣博碩
    士論文系統。
    陳玫君(2007)。以當事人觀點為本的教學方案改善一位國小高功能自閉
    症學生的學校適應(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取自臺灣博
    碩士論文系統。
    陳冠杏(1998)。台北市國小普通班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與學校支持系統
    之狀況調查(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取自臺灣博碩
    士論文系統。
    陳秋惠(2009)。參與準備班之國小一年級普通班自閉症學童學校適應情
    形探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取自臺灣博碩士
    論文系統。
    陳昭儀(1995)。高功能自閉症者的特質、爭議性的領域、診斷標準、追
    蹤研究及預後因素的探討。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4,299-312。
    陳慧萍(2007)。台北縣市國小亞斯伯格症學童學校適應與支持系統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取自臺灣博碩士
    論文系統。
    陳麗如(2008)。大專校院身心障礙學生生活困擾與資源運用之研究。特
    殊教育研究學刊,33(3),25-54。
    袁宗芝(2007)。青春期自閉症者的友誼發展與變異歷程之敘說探究(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郭姿妤(2015)。父母移轉金、打工行為與學業成績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高惠娟(2007)。亞斯伯格症青少年學校經驗之探究(碩士論文)。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許天威、蕭金土、吳訓生、林和茵、陳亭予(2002)。大專校院身心障礙
    學生學校適應狀況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6,159-198。
    張正芬(2003)。自閉症學生之特質與輔導。收於台北市東區特殊教育資
    源中心編印。自閉症教戰手冊—學校如何協助自閉症學生(頁
    3-12)。臺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張正芬 、吳佑佑(2006)。亞斯柏格症與高功能自閉症早期發展與目前
    症狀之初探。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1,139-164。
    張正芬、李玉錦、林迺超(2013)。自閉症者生涯輔導焦點團體訪談年
    中報告:自閉症學生升學大專校院之經驗及自閉症學生就讀大專校院之常見適應問題簡報。發表於中華民國自閉症總會主辦「102 年
    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宣導座談會」,臺北。
    張春興(200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務。臺北:東華。
    張庸琳(2001)。台灣師大新生適應問題及因應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張喜鳳(2010)。國小普通班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與學校支持之研究-以
    中部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取自臺灣
    博碩士論文系統。
    張靖爾(2006)。台北市高職學生同儕關係與其異性交往態度之研究(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莊清如(2014)。亞斯伯格症大學生復原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梁碧明、林瑾宜(2010)。淺談大專校院中的亞斯伯格症學生與資源教室
    服務。雲嘉特殊教育,11,53-60。
    黃祐玫(2012)。社團活動對高中/職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黃美淇(2009)。女大學生關係性自我、自我價值與愛情關係適應之相
    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取自臺灣博碩士
    論文系統。
    黃益松、羅麗雲(2007)。大學生社團參與態度及其評價之研究。嶺東
    通識教育研究學刊,2,17-34。
    黃瓊蓉(2009)。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使用動機、生活適應、學習
    適應、社會適應之縱貫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
    馮詒珊(2016)。大學生對打工的期許及戀愛對課業及打工方面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
    曾馨瑩(2008)。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幼小銜接與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碩
    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楊宗仁、張雯婷、楊麗娟譯(2005)。Myles, B. S., & Simpson, R. L. 原著。
    亞斯伯格症:教育人員及家長指南。台北:心理。
    楊極東(1986)。政大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2,15-58。
    葉亮吟(2010)。探討大學生社團經驗、人際關係、學業成績 對其職涯
    發展的影響。育達科大學報,23,59-80。
    禚建茹(2010)。大學生參與社團活動、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就業力
    培養之關係研究。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6,1-26。
    鄭喜月(2005)。高中職學生異性交往關係品質與人際親密能力、性別
    角色之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取自臺
    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潘雅玲(2007)。資源教室學生校園生活適應及學習狀況研究-以中部
    某科技大學為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取自臺灣博碩
    士論文系統。
    劉艾華、張文智、李美蘭(2003)。社團幹部與學業成績-社團護照資料分
    析。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三輯,334-346。臺北:東吳大學。
    劉萌容(2008)。「自閉症光譜量表」---Autism-spectrum Quotient 中文成人版。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3(1),73-92。
    蕭佳純、方斌、陳雯蕙(2012)。大三生心理社會發展、人際滿意度與
    課外經歷對其畢業後就業力之預測。教育實踐與研究,25(1),97-130。
    謝東波(2013)。大學校院學生社團參與動機、社團涉入及學習成效之探
    討-以朝陽科技大學為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取自
    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謝琇玲(1998)。大學新生的生活適應與憂鬱傾向之調查研究。義守大學
    學報,5,367-380。
    謝琇玲、黃良志(1998)。大學生之適應問題研究—以義守大學為例。國
    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6,1-30。
    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教育研究所集刊,
    28,1-90。
    顏瑞隆、張正芬(2012)。從生態系統理論談自閉症學生的學校適應。特
    殊教育季刊,124,11-19。
    羅祥妤(2008)。動身、啟程,國小與國中交錯的生活-一位參與加速制
    亞斯伯格資優生的學校適應(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貳、 英文部分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Retrieved October 24, 2013,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dsm5.org/Pages/Default.aspx
    Ashley,S.(2007). The Asperger's : The Top 300 Questions Parents Ask.Naperville, Illinois: Sourcebooks, INC.
    Baron-Cohen, S., Wheelwright, S., Skinner, R., Martin, J., &Clubley, E.(2001). Asperger syndrome/high-functioning autism, males and females,scientists and mathematicians.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Disorders, 31(1), 5-17.
    Dente,C. L.&Coles,K. P. (2012). Ecological Approaches to Transition Planning for Students with Autism and Asperger's Syndrome. Children Schools, 34(1), 27-36.
    Eide, A. H., & Roysamb, E. (200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vel of disability,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ocial activity, and social networks. 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 47(2), 1165-1183.
    Kidwell, K. S. (2005). Understanding the college first-year experience. The Clearing House, 78(6), 253-255.
    Koegel,R. L., Vernon, T. W.,&Koegel, L. K.(2009).Improving social initiations in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using reinforcers with embedded social interactions.Journal of Autism &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9, 1240-1251.
    Nevill,R. E. A. &White,S. W. (2011).College Students’ Openness Towar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Improving Peer Acceptance. J Autism Dev Disord, 41, 1619-1628.
    O’Connor & Kirk, I., (2008). Brief report: Atypical social cognition and social behaviors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 A different way of processing rather than an impairment. Journal of Autism &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8, 1989-1997.
    Ozonoff, S., Dawson, G., &McPartland, J. (2002). A parent's guide to asperger syndrome and high-functioning autism.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Van Bourgondien, M.E., Reichle, N.C., Schopler, E. (2003). Effects of a model treatment approach on adults with autism.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3(2),131-140.
    Wenzel, C. &Rowley,L.(2010). Teaching Social Skills and Academic Strategies to College Students with Asperger's Syndrome.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42(5), 44-50.
    Wing, L. (1981). Asperger’s syndrome: A clinical account. PsychologicalMedicine, 11, 115-129.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