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韻潔
Lin, Yun-Chieh
論文名稱: 「潮流之外」:論張愛玲的小說理論及其文本之現代性反思
"Out of the Trend":the Theory of Novel and Reflections on Modernity of the Text of Eileen Chang
指導教授: 黃克武
Huang, Ko-W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7
中文關鍵詞: 反傳奇含蓄寫實社會批判現代性反思張愛玲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0下載:5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嘗試回答何以張愛玲在現代文學(史)研究中何以論說曖昧模糊甚至常有兩極化的解讀的現象。本文認為造成此種多讀/誤讀來自於對她的小說理論略而不談因而無法掌握她的小說文本的意旨。故第二章系統性的檢討了張愛玲的小說理論,發現其對於寫作有「反傳奇」、「寫生活之實」,以及特殊的「夾縫文章」讀法等觀念。把握了她寫作與其創生人物之距離後,以一種非傳奇化的眼光解讀她文本中呈現或提出的各種問題,第三章處理生活於現代進程中,但進步許諾卻因著現代的內在邏輯而破滅的人們的虛無而空洞的生活情態。第三章討論在新舊之交的裂縫中,各種異化的人際關係,其中包含人際關係從手段變成了目的於是人從而他律化,以及在女子未有經濟能力之前的婚姻買賣及其產生的問題(兼論張愛玲對愛的觀點),和人宰制於各種監看的眼光因而難有自由的狀態。第四章處理在現代中國依舊亂離且飽受戰爭威脅的環境中,物質和金錢對人們來說有何意義與重要性,掠過一種將「錢」直接視為「勢利」的看法,而從當時的時空進行分析,發現人們於當時愛悅物質與金錢乃是因為面對朝不保夕的現代,人們藉由抓住一些熟悉的事物來抵禦過多的混亂。結論則嘗試回答何以張愛玲在中國現代文壇「一再被流放」找不到位置的窘境,那是因為現代文學史的分類從未闢出一種用含蓄寫實手法諷刺或批判社會現象的類型。而這正是她之所以說自己是「在一切潮流之外」的原因。

    第一章 今天我們如何讀張愛玲?-------------------------------1   第一節 問題意識----------------------------------------1   第二節 既有研究之回顧與商榷------------------------------8 第二章 「實」讀張愛玲:細探張愛玲的寫作理論------------------21   第一節 反傳奇-----------------------------------------21   第二節 要寫實──寫實際人生之實------ --------------------29   第三節 如何寫實?參差的對照、白描與夾縫文章---------------36   第四節 誰的寫實?--------------------------------------45 第三章  現代進程虛無的的時間與歷史--------------------------55   第一節 現代許諾的破滅----------------------------------55   第二節 時間的空洞化------------------------------------70 第四章 異化的人際關係--------------------------------------83   第一節  「由人的展開變為淹沒了人」----------------------83   第二節 做為商品的婚姻買賣------------------------------91   第三節 「小心被人瞧見了」-監控世界---------------------108 第五章 現代生活中金錢與物質的意義---------------------------119 第一節 物質:把握當下與記憶歷史以抵抗虛無-------------------119   第二節 錢的辯證:自由平等的可能與「情感」、「經濟」兩種邏輯的衝突----126 第六章 結論:剝除異端虛文的張愛玲--------------------------135 附錄 張愛玲年表------------------------------------------140 參考資料-------------------------------------------------144

    參考資料

    (一) 期刊與書報
    李黎,〈翻來覆去──雷峰塔對照記〉,《中國時報》(台北),2010年6月18日,「三少四壯集」。
    趙家琦,〈花落‧花開──一九五O年後張愛玲與《海上花列傳》的平淡寫實〉,收於《漢學研究》,32卷1期,頁243-277。

    (二) 學位論文
    吳淑鈴,《張愛玲小說意象研究》,台北:銘傳大學,碩士論文,2005。
    高詩佳,《張愛玲小說的感官意象──以聲音、食物、氣味為主》,台北:東吳大學,碩士論文,2011。
    曹杏一,《張愛玲小說通感藝術手法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
    鍾嘉玲,《張愛玲傳奇小說詞彙風格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12。

    (三)專書
    Barry Smart著,蔡采秀譯,《傅柯》,台北:巨流出版社,1998
    Philip Smith著,林宗德譯,《文化理論的面貌》,台北:韋伯出版社,2004。
    子通、亦清主編,《張愛玲評說六十年》,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1。
    孔慶茂,《傳奇與流言──張愛玲評傳》,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水晶,《張愛玲未完》,台北:大地出版社,1997。
    水晶,《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台北:大地出版社,2000。
    王夢鷗,《文學概論》,台北:帕米爾書店,民53。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0與八0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王德威主編,《中國現代小說的史與學》,台北:聯經出版社,2010。
    卡維波,《性政治入門:台灣性運演講集》,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5。
    沃爾夫岡.韋爾施(Wolfgang Welsch)著,宏天富譯《我們後現代的現代》,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安敏成(Marston Anderson),《現實主義的限制:革命時代的中國小說》,上海: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吳福輝,《都市漩渦中的海派小說》,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李歐梵著,毛尖譯,〈張愛玲:淪陷都會的傳奇〉,收於《上海摩登:一種都市文化在中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4。
    沈嘉祿,《上海老味道》,台北:遠足文化,2011。
    汪民安、陳永國、張雲鵬主編,《現代性基本讀本》,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汪衛東,《魯迅──現代轉型的精神維度》,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15。
    周芬伶,《孔雀藍調-張愛玲評傳》,台北:麥田出版,2005。
    周憲主編《文化現代性讀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方與西方間的閱讀政治》,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
    林幸謙編,《張愛玲:文學.舞台.電影》,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
    林幸謙編,《張愛玲:傳奇、性別、系譜》,台北:聯經出版社,2012。
    周憲主編《文化現代性讀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邵迎建,《張愛玲的傳奇文學與流言人生》,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2。
    姜飛,《中國文學的真實觀念》,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4。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尚‧摩爾(Jean Mohr)著,《另一種影像敘事》,台北:臉譜出版社,2009。
    胡菊人編輯,《戲考大全》,台北:宏業出版社,民75。
    范伯群,《民國通俗小說鴛鴦蝴蝶派》,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民79。
    唐文標,《張愛玲雜碎》,台北:聯經出版社,民67。
    唐文標編,《張愛玲卷》,台北:遠景出版社,民71。
    夏志清著,劉紹銘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友聯出版社,1979。
    夏志清編註,《張愛玲給我的信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13)
    孫瑜,《大路之歌》,台北:遠流出版社,民79。
    馬克思(Karl Marx)著,伊海宇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民79。
    馬泰.卡林內斯庫(MateiCainescu)著,顧愛彬、李瑞華譯,《現代性的五副面孔-現代主義、先鋒派、頹廢、媚俗藝術、後現代主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馬歇爾.伯曼(Marshall Berman)著,徐大建、張輯譯,《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高全之,《張愛玲學:批評.鉤沉.考證》,台北:一方出版社,2003。
    高全之,《張愛玲學》,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8。
    張子靜,《我的姊姊張愛玲》,台北:印刻出版,2005。
    張鈞,《張愛玲十五講》,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
    張愛玲,《小團圓》,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
    張愛玲,《半生緣》,台北:皇冠出版社,2002。
    張愛玲,《同學少年都不賤》,台北:皇冠出版社,2004。
    張愛玲,《沉香》,台北:皇冠出版社,2005。
    張愛玲,《赤地之戀》,台北:皇冠出版社,2006。
    張愛玲,《怨女》,台北:皇冠出版社,1997。
    張愛玲,《流言》,台北:皇冠出版社,1996。
    張愛玲,《紅樓夢魘》,台北:皇冠出版社,1991。
    張愛玲,《重訪邊城》,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
    張愛玲,《秧歌》,台北:皇冠出版社,1991。
    張愛玲,《張看》,台北:皇冠出版社,1997。
    張愛玲,《張愛玲小說集》,台北:皇冠出版社,民77。
    張愛玲,《惘然記》,台北:皇冠出版社,1995。
    張愛玲,《對照記──看老照相簿》,台北:皇冠出版社,1994。
    張愛玲,《餘韻》,台北:皇冠出版社,1995。
    張愛玲,《續集》,台北:皇冠出版社,1993。
    張愛玲著,趙丕慧譯,《易經》,台北:皇冠出版社,2010。
    張愛玲著,趙丕慧譯,《雷峰塔》,台北:皇冠出版社,2010。
    符立中,《上海神話──張愛玲與白先勇圖鑑》,台北:印刻生活文學雜誌出版,2009。
    陳子善編,《重讀張愛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
    陳子善編,《記憶張愛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
    陳子善編,《說不盡的張愛玲》,台北:遠景出版社,2001。
    陳芳明,《危樓夜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民85。
    陳建華,《從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國時期文學、電影與文化的轉型》,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陳思和,《中國新文學的整體觀》,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
    陳炳良,《張愛玲短篇小說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民74。
    傅柯(Michel Foucault),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北京: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3。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鄭義愷譯,《傅柯說真話》,台北:群學出版社,2010。
    無編者,《張愛玲文萃》,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
    黃心村著,胡靜譯,《亂世書寫──張愛玲與淪陷時期上海文學及通俗文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
    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鄒容,羅炳良主編,《革命軍》,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齊美爾(GerogSimmel)著,顧仁明譯,《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
    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著,何定照、高色濡譯,《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台北:商周出版社,2011。
    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著,邵迎生譯,《現代性與矛盾性》,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
    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著,谷蕾、胡欣譯,《廢棄的生命──現代性及其棄兒》,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劉紀蕙主編,《文化的視覺系統I:帝國,亞洲,主體性》,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
    劉紹銘,《張愛玲的文字世界》,台北:九歌文庫,民96。
    劉紹銘、梁秉鈞、許子東編,《再讀張愛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
    魯迅,《魯迅全集》,第一冊,第二冊,第六冊,第九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盧卡奇(Georg Lukacs),《現實主義論》,台北:雅典出版社,1988。
    盧正珩,《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台北:麥田出版社,民83。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
    戴錦華、孟悅,《浮出歷史地表》,台北:時報文化,1993。
    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彭淮棟譯,《論晚期風格:反常合道的音樂與文學》,台北:麥田出版,2010。
    魏可風,《張愛玲的廣告世界》,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陳耀成譯,《旁觀他人之痛苦》,台北:麥田出版社,201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