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憶含
Lee, Yi-Han
論文名稱: 從「靈視、幻象與潛意識流」—探討彩墨超現實畫風的符號、象徵與意涵
“Spiritual view, fantasy and subconscious flow”—the exploration for the symbol, symbolism and significance forInk Painting ultra-realistic style.
指導教授: 王友俊
Wang, You-Jun
江明賢
Ching, Ming-Shyan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94
中文關鍵詞: 靈視幻象潛意識流觸機神應東方前衛當代逸境
英文關鍵詞: Spiritual vision and illusion, Potential consciousness, Blessed initiation, Oriental avant-garde, Contemporary escapism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7下載:2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人類賴以生存之地球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更是靈動藝術演繹之理想介面。一般而言,探討映照自身源出的母體文化,比與世界不同區域文化更能貼近自己。二十一世紀的今日,在文化全球化的時代氛圍裡,有關藝術演進問題之思索與辨明,是一種對自身、世界的覺察和理解,同時,也是對東西哲學體系之反思及詮釋。由於當代思潮的多元化演繹,形成資訊、知識與理論之無止盡擴張,在經由不斷衝撞和激盪的發展過程,顯示有別以往之藝術解讀及風格析探。
    有鑑於此,基於長期自我審視與精神投注,希望透過個人的意會、感通和靈覺,明確一切盡其在我、符應天地,揭示萬般發明本心、歸於自然,坦然面對內在的真實自己,究竟一探理想之生命藝術。因此,對於自然、人文和心靈的互通性,總是虔誠至心、秉持依道循理,詳加予以研究與探討。在此,依「靈」活「運」用的觀念啟發,就本論文主要的內容意涵,概述相關議題與研究方法:首先,依文化人類學有價值的學術研究,推演出心性之學之言詮與論說,藉此系統學理的彙集和參酌,引發契應身心靈整合之藝術探索,以承接傳統意境美學的理論基礎,延展個人的思想意涵與創作旨趣。其次,對具有時代性的文化、歷史、哲學、美學與藝術等素養,亟欲以積極的態度深入探討;依主體精神、思想、意識、觀念和情感等問題,進行全面的認識與釐正。並且,在關注當代藝術的演變過程中,對政治、經濟、社會、心理及宗教等方面,廣泛地予以整理與歸納。再者,閱覽國內相關文章與報導資料,援引西方邏輯知識和實證理論,乃至參考海外華人的獨特見解,研讀重要刊物之專題評述,以期增廣見聞知識、開闊心靈視野。此外,嘗試透過具體細微的古代文化事象,追溯東西文明交匯、盛衰巨變之緣由,以多角度審視所屬道統的文化形塑,重探亙古之震旦氣象與華夏文明。
    最終,期盼藉由「主體自覺」的理解與關注,靈活呈現人文況味和實驗精神。緣此,擬定從「靈視、幻象與潛意識流」,探討彩墨超現實畫風的符號、象徵與意涵,尋思依「心的狀態」和「精神作用」,以概括、集中及明晰之論述理路,彰顯新世紀文明的「東方意象」,體現源於「靈動思惟」之美學思想、藝術理論,以及個人現階段的圖式風格。

    The earth that human lives on is the vital platform for cultural interchange, and an ideal interface for artistic inference. In general, the exploration of “itself” derives from “maternal culture”, is closer to “itself” than that of any other different regional cultures around the world. Nowadays, under cultural globalization, it is expected to regard the specul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for cultural-related issues as a kind of comprehension about oneself as well as global culture,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refle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about oriental and occidental philosophical systems. Due to diversified deductions for contemporary artistic thoughts, the endless expansion of information, knowledge and theories were formed. And it is evident that owing to the process of unceasingly collisions and surges within global culture, a series of different cultural patterns and artistic types were exhibited.

    For this reason, I wish to confront “arts” under the premise of chronic self-inspection and spiritual investment, and through observation, inspiration, and speculation. Therefore, the connection amid nature, humanity, and mind were studied as thoroughly as possible. Base on the content of this thesis, relevant subjects and research methods were individually and specifically discussed. Firstl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related artistic discourses and interpretations were extracted and expounded, and by this systematic research, it is expected to benefit the overall thoughts derived from mind and soul, within artistic exploration. Then it bridged the existing foundation laid by predecessors and the sages alike, and serves as the extension for future spiritual orientation as well as the artistic exploration. Secondly, regarding epochal cultural, historical, philosophical, aesthetical and artistic capacities, they were dealt with in-depth researches actively. Thirdly,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s and rectifications were made against issues such as spirit, thought, consciousness, concept and emotion. Fourthly, while focusing on contemporary artistic evolution, a massive sorting-out and summarization against the political, economical,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religious aspects were conducted as well. At the same time, domestic researches and data were reviewed in addition to extensive quotations from western and overseas Chinese scholars. Moreover, the study of major artistic critiques helps expanding overall knowledge. I’ve retraced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oriental and occidental civilizations as well as the causes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m, through concrete yet subtle cultural objects.

    Finally, I’ve explored the symbols, symbolizations and respective significances of ultra-realistic painting styles, so as to realize the mindset and spiritual interactions. Therefore, to summarize, consolidate and accurately discourse, and eventually to reflect aesthetic thoughts for “Oriental ultra-realistic painting style”, the artistic theories as well as the creation practices at the current stage for any individual.

    謝誌 ⅰ 中文摘要 ⅲ 英文摘要 ⅴ 目次 ⅶ 表次 ⅸ 圖次 ⅹ 作品圖錄 ⅹⅵ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 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23 第四節 名詞釋義與界說 31 第二章 「靈視‧幻象」與藝術創作的關係 35 第一節 「靈視‧幻象」的理解與詮釋 36 第二節 超現實畫風的前景與沿革 45 第三節 東方超現實畫風的精神意涵 56 第三章 「靈視‧幻象」與超現實畫風的營造 79 第一節 材質媒介的探討與實驗 81 第二節 形式技法的研究與創新 89 第三節 精神內涵的深化與彰明 101 第四章 形式表徵與圖像意涵的研究 111 第一節 藝術造型中自然意義的認知 112 第二節 作品圖像中人文況味的理解 133 第三節 實驗精神與前衛探索的取向 148 第五章 美術理論與創作實踐 157 第一節 相關美術理論的研究 158 第二節 當代繪畫風格的觀察 184 第三節 創作研究與實踐心得 237 第六章 風格形式與作品解析 247 第一節 靈視意象-自然探秘系列 250 第二節 幻覺形態-人文關懷系列 288 第三節 潛意識流-心靈究竟系列 324 第七章 結 論 359 第一節 現階段研究發現與成果 361 第二節 未來的探討與實踐方向 371 第三節 後記──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379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388 (參考辭典) 392 (期刊論文) 393 (英文書目) 393 (網路資料) 394

    中文書目
    一、叢書(集冊):
    1.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98,台南:莊嚴文化,1997。
    2. 《中國美術全集》全60冊,台北:錦繡出版社,1989。
    3. Philip Rawson著,林明德譯,《人類精神文明奧祕(3)大歡喜-印度的狂歡 頌》台北,龍田出版社,1981。

    二、專書(單冊):
    1. (魏)王 弼、(晉)韓康伯著,《周易王韓注》,台北:大安文化,1999。
    2. (梁)僧 祐、(唐)道 宣,《弘明集‧廣弘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 (梁)劉 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1994。
    4. (唐)元 稹,《元氏長慶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5。
    5. (宋)沈 括撰,胡道靜校注,《夢溪筆談校證》,台北:世界書局,1965。
    6. (宋)朱 熹,《四書集注》,台北:世界書局,2004。
    7. (明)劉 履等,楊家駱編,《古詩十九首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97。
    8. (清)石 濤,《石濤畫譜》,台北:華正書局,1990。
    9. (日)木村英一編,《慧遠研究‧遺文篇》,東京:創文社,1962。
    10. (日)鈴木大拙著,劉大悲譯,《禪與藝術》,台北:天華出版,1994。
    11. (法) 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著,龔卓軍譯,《眼與心》,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7。
    12. (法)維克多‧赫爾(Victor Hell)著,翁德明譯,《文化理念》,台北:遠流出版,2005。
    13. (波)達達基茲(Wladyslaw Tatarkiewiczz),劉文潭譯,《西洋六大美學理念史》,台北:聯經出版,1989。
    14. (俄)托爾斯泰(Leo Tolstoy)著,耿濟之譯,《藝術論》,台北:晨鐘文化,1975。
    15. (俄)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著,吳瑪悧譯,《藝術的精神性》,台北:藝術家,2006。
    16. (美)james Schmidt著,尚新建、杜麗燕譯,《梅洛龐蒂:現象學與結構主義之間》,台北:桂冠圖書,1992。
    17. (美)安海姆(Arnheim, Rudalf)著,李長俊譯,《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 雄獅圖書,1985。
    18. (美)羅伯特‧霍普克(Robert H.Hopcke)著,蔣 韜譯,《導讀榮格》,台北:立緒文化,1997。
    19. (美)羅素‧雅柯比(Russell Jacoby﹐1945-)著,傅達德譯,《最後的知識份子》,台北:左岸文化,2009。
    20. (美)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著,劉大基譯,《情感與形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86。
    21. (英)佛格森(Harvie Ferguson)著,陶嘉代譯,《現象學的社會學意味》,台北:韋伯文化,2009。
    22. (荷)海倫‧威斯格茲(Helen Westgeest)著,曾長生譯,《禪與現代美術》,台北:典藏藝術,2007。
    23. (德)鄔蘇拉‧托依卡主編,《現代筆墨專輯》,廣東:珠海出版,2007。
    24. 《大正藏》,卷45,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
    25.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台北:黎明文化,2004。
    26. 方東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1995。
    27. 方東美,《科學哲學與人生》,台北:黎明文化,1995。
    28.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2004。
    29. 王友俊,《王友俊「黃澥撮奇—繪畫歷程」特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4。
    30. 王先謙,《莊子集釋》,台北:三民書局,1999。
    31. 王秀雄,《台灣美術發展史論》,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
    32. 史次耘,《孟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2009。
    33. 立緒文化編,《百年大學演講精華》,台北:立緒文化,2003。
    3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台灣開明書局,1999。
    35. 朱光潛,《談美》,香港:三聯書店,2003。
    36. 江明賢,《台灣名家美術—江明賢》,台北:香柏樹文化,2010。
    37. 何政廣,《歐美現代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7。
    38. 何懷碩,《大師的心靈》,台北:立緒文化,1998。
    39. 何懷碩,《苦澀的美感》,台北:立緒文化,2008。
    40. 何懷碩,《懷碩造境》,香港:HIBIYA CO,LTD,1981。
    41. 余秋雨,《藝術創造論》,台北:天下遠見,2006。
    42. 吳冠中,《要藝術不要命》,台北:遠景出版,1997。
    43. 吳楚材選注,《古文觀止》,台北:華正書局,1998。
    44. 宋志明、王熙元、陳清輝,《中國歷代思想家》(十三),台北:台灣商務,1999。
    45. 宋曉霞主編,《「自覺」與中國的現代性》,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6。
    46. 李 淼,《中國禪宗大全》,高雄:麗文出版,1994. 5。
    47. 李日章,《程颢、程頤》,台北:東大圖書,1986。
    48. 李振明,《李振明作品集》,台北:繪畫欣賞交流圖書館,1992。
    49. 李振明、楊永源,《2012匯墨高升:國際水墨大展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2012。
    50. 李憶含,《東方新象—李憶含作品集》,台北:中國風藝術研究會,2000。
    51. 李憶含,《萬象唯心經—李憶含現代水墨藝術》,台北:中國風藝術研究會,2002。
    52. 李澤厚,《美的歷程:插圖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0。
    53.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三民書局,1986。
    54. 李澤厚,《美學論集》,台北:三民書局,1996。
    55. 沈清松、湯一介,《沈清松自選項集》,山東:山東教育,2005。
    56.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台北:洪範書店,1981。
    57. 宗白華、韋卓民等譯,《判斷力批判》,台北:滄浪出版,1986。
    58. 林昌德,《生命之河—林昌德水墨畫集》,台北︰國風出版,1991年。
    59. 林風眠,朱樸編選,《林風眠藝術隨筆》,上海:上海出版,1999。
    60. 林章湖,《三明治時光—林章湖書畫集》,台北:正因文化,2006。
    61. 林麗真,《王弼》,台北:東大圖書,2008。
    62. 林麗雪,《王充》,台北:東大圖書,1991。
    63. 邱琳婷,《台灣美術評論全集—謝里法卷》,台北:藝術家,1999。
    64. 俞 崑,《中國畫論類編》,台北:華正書局,1977。
    65. 南懷瑾等註譯,《周易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1984。
    66.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台北:台灣開明書局,1976。
    67. 洪根深,《洪根深藝術泥爪》,高雄:正修科技大學藝術中心,1994。
    68. 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
    69. 孫景波主編,《五嶽看山—海峽兩岸研究生五嶽寫生考察作品文獻集》,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部‧港澳台辦公室,2009。
    70. 徐 巍選注,《陶淵明詩選》,台北:遠流出版,2000。
    71.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
    72. 袁金塔,《台灣印記:袁金塔作品展》,高雄:正修科技大學藝術中心,1999。
    73. 袁金塔等24人,李振明總主編,《水墨新紀元—2002年水墨畫理論與創作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輯》,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2002。
    74. 高木森,高木森書稿,《藝談—彩墨詩韻》,此一書稿預定明年出版。
    75. 高名潞,《徐冰的藝術及其方法論》,台北:誠品畫廊,2011。
    76. 高行健,《另一種美學》,台北:聯經出版,2001。
    77. 高宣揚主編,《現象學與海德格》,台北:遠流出版,1994。
    78. 高瑋謙,《王龍溪哲學系統之建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9。
    79.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台北:台灣商務,2002。
    80. 莫詒謀,《叔本華的美學原理》,台北:水牛圖書,1995。
    81. 莫詒謀,《柏格森的理智與直覺》,台北:水牛圖書,2003。
    82. 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97。
    83. 郭繼生,《羅青集畫》,台北:東大圖書,1990。
    84. 陳望衡,《中國古典美學史》(上、中、下冊),台北:華正書局,2001。
    85. 傅佩榮,《傅佩榮解讀老子》,台北:立緒文化,2003。
    86. 傅佩榮,《傅佩榮解讀莊子》,台北:立緒文化,2002。
    87. 傅佩榮,《傅佩榮解讀論語》,台北:立緒文化,1999。
    88. 傅偉勳,《西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8。
    89. 曾仕良,《中華文字符號學》,台中:天空數位圖書,2009。
    90. 程代勒,《程代勒—書法創作集》,南投縣立文化中心,1995。
    91. 費大為主編,《85新潮檔案》,上海:上海人民,2007。
    92. 黃光男,《水墨畫教育論—黃光男水墨畫教育特展》,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8。
    93. 黃光男,《宋代繪畫美學析論》,台北:漢光文化,1993。
    94. 黃朝湖,《第二屆國際彩墨畫展—台灣、澳大利亞、阿根廷、澳門巡迴展》,台中:國際彩墨畫家聯盟出版,1997。
    95. 黑 馬、何燕屏選編,《吳冠中‧速寫意境》,台北:臉譜出版,2002。
    96. 楊 明,《南朝詩魂》,台北:漢欣文化,1991。
    97. 楊儒賓主篇,《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1993。
    98. 葉 朗,《中國美學史》,台北:文津出版,1996。
    99. 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上、下冊),台北:桂冠圖書,2000。
    100. 董 群,《禪與創作》,台北:東大圖書,2007。
    101. 鄔昆如,《哲學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4。
    102. 雷子人,《「出‧入境」:雷子人作品》,武漢:湖北美術,2006。
    103. 熊宜中,《台灣名家美術》,台北:香柏樹文化,2010。
    104.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2005。
    105. 劉文潭,《現代美學》,台北:台灣商務,1986。
    106. 劉文潭,《藝術品味》,台北:台灣商務,2009。
    107.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台北:聯經出版,2005。
    108. 歐崇敬,《從結構、解構到超解構》,台北:洪葉文化,2003。
    109. 潘公凱,《守護理想—我的藝術與人生之路》,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6。
    110. 魯 虹,《中國先鋒藝術》,台北:藝術家,2011。
    111. 魯 虹,《現代水墨二十年》,長沙:湖南美術,2002。
    112. 賴永海,《佛學與儒學》,台北:揚智文化,1995.。
    113. 羅 芳,《延續與蛻變—羅芳水墨創作集》,台北:太平洋文化基金會,2001。
    114. 羅 青,《羅青集畫》,台北:東大圖書,1990。
    115. 顧炳星等,《21世紀視覺藝術新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1998。

    (以上書目依照筆劃多寡排列)

    參考辭典
    1. 王世德主編,《美學辭典》,台北:木鐸出版,1987。
    2. 韋政通主編,《中國哲學辭典大典》,台北:水牛圖書,1997。
    3. 林 尹、高 明主編,《中文大辭典》,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3。
    期刊論文
    1. 王哲雄,〈不受當代藝術思潮感染的超現實主義大師:保羅‧德爾沃(Paul Delvaux)〉,《藝術家》131(1986):154-168。
    2. 史作檉,〈探討藝術本質的一些必要線索〉,《鵝湖月刊》17.10(1992):11-18。
    3. 陳瑞文,〈以問題性為核心的美學經驗:德瑞茲的圖表思想〉,《現代美術學報》17(2009):11-44。
    4. 曾長生,〈雙重鏡反的文化主體:從展覽機制看近代臺灣的國家與美術〉,《今藝術》126(2003):64-69。
    5. 曾議漢,〈「見山只是山」:不立文字與禪形上美學的終極關懷〉,《文明探索叢刊》32(2003):64-69。
    6. 楚 戈,〈中國古代超現實主義的美術〉,《文藝》98(1977):60-67。

    英文書目
    1. A GUIDE TO ART Sandro Sproccati , N.Y. HARRY N.ABRAMS.INC 1991. 
    2. THE HISTORY OF ART:An illustrated historical overview Volker Gebhardt, N.Y.BARRON,1998.
    3. The Art of Art History:A Critical Anthology Donald Preziosi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4. Sullivan, Michael. Art and Artists of Twentieth-century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5. Yang Xin, Barnhart, Richard M. et al. Three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Painting.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7.
    6. Fong, Wen et al. Images of the Mind: Selections from the Edward L. Elliott Family and John B. Elliott Collection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t The Art Museu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inceton N.J.: The Art Museum, Princeton University, 1984.

    網路資料
    1. 羅騫雯,〈中西文化的比較〉,《廈門大學》
    http://www.mlyxmu2009.org/culture_interaction.htm,(2010.12.5)。
    2. 袁金塔,〈百位名家話百畫—長沙馬王堆一號墓「T形帛畫」〉,《雄獅美術網》http://web2.lionart.com.tw/artistsayart100/?p=22,(2010.6.15)。
    3. 吳文成,〈藝術、自然與人生觀—兼談莊子美學〉
    http://www.atlas-zone.com/art/talk/part_1/art7650131.htm,(2010.6.15)。
    4. 〈超自然〉,《中華百科》http://wikiyou.tw/%e8%b6%85%e8%87%aa%e7%84%b6/,(2011.1.10)。
    5. 許明銀,〈宗教神秘主義〉
      http://www.life-respect.tcu.edu.tw/fruition/93lig/93lig_16.htm,(2011.1.10)。
    6. 林崇安,〈科學的方法:觀察與實驗 〉
    www.ss.ncu.edu.tw/~calin/science/D3-1.pdf,(2011.8.12)。
    7. 袁偉時,〈人文精神:實質、意義和環境〉
    http://www.epicbook.com/history/renwen.html,(2010.5.12)。
    8. 〈何謂科學?〉
    http://tw.myblog.yahoo.com/jw!uQmT_KuGAwJAluUuWFJ8RA--/article?
    mid=458,(2010.5.12)。
    9. 水天中,〈水天中談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狀況〉,《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2010.5.12)。
    10. 謝平平,〈承傳與開創」膠彩畫展—詹前裕膠彩畫走上伸展台〉
    http://www.epochtimes.com/,(2011.1.9)。
    11. 葉玉靜,〈從荒原到樂圃—倪再沁水墨投影下的台灣困境〉
    http://www.lib.pu.edu.tw/artcenter/Before91year/07-17-00/sayed03.htm,(2011.8.15)。
    12. 張展源,《超心理學研究的哲學涵義》
    http://www.thinkerstar.com/psi/theses/psi-ph.html,(2010.5.1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