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佳靜
論文名稱: 國民教育階段普通班教師參與個別化教育計畫之研究
指導教授: 杞昭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特殊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2
中文關鍵詞: IEP個別化教育計畫普通班教師
英文關鍵詞: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 IEP,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Particip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8下載:10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民教育階段普通班教師參與個別化教育計畫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普通班教師參與IEP的現況並進行探究。本研究包含瞭解IEP內涵、參與IEP之經驗、參與IEP之感受、參與IEP之困難,以及參與IEP之專業需求。本研究係以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研究對象為公立國中小之普通班教師,有效問卷為303份,有效回收率為75.75%。問卷乃透過次數分配、平均數、百分比、獨立樣本t檢定,以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分析。主要的研究結果如下:
    一、普通班教師參與IEP之比例為80%。
    二、普通班教師大致瞭解IEP的內涵。在參與經驗、參與感受部分屬於中等偏高。在參與困難部分,係以時間為最主要之因素。在專業需求部分,仍希望有行政人員多加協助。
    三、不同背景(年齡、教學年資、輔導身心障礙學生年資、任教地區、身心障礙學生安置形式)之普通班教師參與IEP各向度上並沒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背景(教育訓練背景、任教階段)之普通班教師瞭解IEP的內涵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背景(教育訓練背景、行政經驗)之普通班教師參與IEP的經驗有顯著差異。
    六、不同背景(教育訓練背景、行政經驗)之普通班教師參與IEP的感受有顯著差異。
    七、不同性別之普通班教師參與IEP的需求有顯著差異。
    根據研究發現,針對教育主管機關、學校行政單位、特教教師、普通班教師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期能推動普通班教師參與個別化教育計畫會議之參考。

    A Study on the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IEP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

    Chia-Ching Li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find out the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IEP. This study contains comprehension、participation、perception、difficulty and specialized need in IEP. Survey was the method of this study. The objects in this study were the regular class teacher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 The valid samples of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303, which represented a response rate of 75.75 percent. The valid samples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d one-way ANOVA.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ings:
    1.The percentages of participation were 80.
    2.The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 had positive comprehension of the IEP.The participation and perception of the IEP were a little higher than average.A primary difficulty in the IEP was time.Specialized need was the administrative support .
    3.The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sex、age、instructional seniority、tutorial seniority、teaching region、Educational Placement)hav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EP.
    4.The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education and training、different grade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mprehension in the IEP.
    5.The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education and training、administrative experience)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articipation in the IEP.
    6.The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education and training、administrative experience)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erception in the IEP.
    7.The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sex)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pecialized need in the IEP.

    Further discussion was made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finding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government education organizations 、school administration 、special teachers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 were offere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個別化教育計畫之內涵 13 第二節 IEP團隊個別化教育計畫之意涵與法源依據 24 第三節 IEP團隊與IEP之相關研究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研究對象 45 第二節 研究設計 4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8 第四節 研究程序 57 第五節 資料處理 5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61 第一節 普通班教師參與IEP之現況 61 第二節 不同背景之普通班教師參與IEP之差異情況 82 第三節 討論 11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9 第一節 結論 119 第二節 建議 121 參考文獻 127 附錄 134

    中文部分
    毛連塭(1994):當前特殊教育的兩個重要理念。特教新知通訊,2(3),1-2。
    何華國(2002):特殊兒童親職教育。臺北:五南。
    吳芊宜(2006):國小普通班教師參與個別化教育計畫會議現況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武典(1990):現代社會中的教師角色。國教月刊,36(7),1-6。
    吳俐俐(2001):國小資源班教師對個別化教育計畫態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李水源、陳琦蓉(2003): 普通班教師面對身心障礙學生之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4,1-20。
    李園會(1985):九年國民教育政策之研究。臺北:文景。
    李翠玲(2002):學校行政人員對「個別化教育計畫」之了解與支持態度。國小特殊教育,31,36-40。
    李翠玲(2000):個別化教育計畫納入特教法強制項目後實施現況調查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3,65-100。
    周天賜(1998):「我們不是不教特殊班!」:特殊教育師資極待解決的幾個問題。國民教育,38(6),101-105。
    周志宏、陳舜芬(主編)(2000):學林分科六法教育法規(第一版)。臺北:學林。
    周俊良(2002):在特殊教育法中的個別化教育計畫。教師研習叢書晴耕雨讀之錄,5,44-51。
    周麗玉(2001):兩性平等教育的具體策略。師友,414,4-9
    孟瑛如(1990):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臺北:五南。
    林生傳(1988):新教學理論策略:自由開放社會中的個別化教學與後個別化教學。臺北:五南。
    林幸台、林寶貴、洪儷瑜、盧台華、楊瑛、陳紅錦(1994):我國實施特殊兒童個別化教育方案現況調查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0,1-42。
    林恆嘉(2005):臺北市國小普通班導師對學習障礙學生個別化教育計畫意見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素貞(1999):如何擬定個別化教育計畫。臺北:心理。
    林淑玲(2003): 高雄市國小資源班實施現況之調查。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林雅玲(2003):台中縣國中小啟智班個別化教育計畫訪視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寶貴(1994):特殊兒童個別化教育方案之實施。特教新知通訊,2(1),1-3。
    柯平順(1999年10月11日):從特殊教育看教育本質(上)。國語日報。
    柯平順(1999年10月4日):從特殊教育看教育本質(下)。國語日報。
    柳健玫(2005):桃園縣國小特教教師支援普通班教師撰寫個別化教育計畫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胡永崇(2002): 啟智班IEP實施狀況及啟智班教師對IEP態度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6,135-174。
    胡永崇(2003):個別化教育計畫的困境與檢討。屏東師院學報,18,81-120。
    唐榮昌(2006):改革中的省思:談融合教育的困境與突破。師說,196,13-16。
    孫淑柔(2001):個別化教育計畫的擬定。載於張蓓莉、蔡明富(主編):量生訂做-IEP 的理念與落實。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特殊教育法(2004):特殊教育法規選輯。臺北:教育部。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2004):特殊教育法規選輯。臺北:教育部。
    崔宇華(2000):國中小師資合流的可行探討。師友,395,38-42。
    張英熙(1997):男性特質與男性求助。輔導季刊,33(4),12-18。
    張蓓莉(1999):從個別化教育計畫實施概況談未來應努力的方向。特教新知通訊,6(2),29-32。
    張蓓莉、蔡明富(2001):量生訂做-IEP的理念與落實。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郭諭陵(2006):教師工作的性別垂直隔離。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19(2),225-254。
    陳奎憙(2001):校園民主與校園倫理。台灣教育,612,2-8。
    陳傳枝(2003):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執行個別化教育計畫現況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麗如(2004):特殊教育論題與趨勢。臺北:心理。
    曾睡蓮(2005):特殊學校家長參與個別化教育計畫之現況及與相關其問題之探討研究-以高雄市立成功啟智學校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湯君穎(2006):普通班教師參與個別化教育計畫的困難與因應之道。臺東特教,23,30-36。
    程鈺雄、程健教(2005):IEP之現況與發展-以臺東縣為例。臺東特教,22,1-9。
    鈕文英(1990):如何發展個別化教育計畫—生態課程的觀點。特殊教育叢書六十輯,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楊佩貞(1996):國民小學啟智班個別化教育方案內容分析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詹沛珊(2006):國小啟智班家長參與個別化教育計畫會議之現況與相關問題之調查。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詹育嘉(2003):臺北縣國小資源班實施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劉曉娟(2003):中部地區國中啟智班家長參與個別化教育計畫會議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鄭崇趁(1994):教育機會均等的涵意與主要趨勢。教師天地,70,23-25。
    蕭朱亮(2003): 高雄市國小啟智班教師個別化教育計畫實施現況調查及內容檢核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謝州融(1984):國民中學導師角色的研究。臺北:復文。
    謝建全(1999):身心障礙學生個別化教育計畫之探討。國教之聲,32(4),15-22。
    蘇昭昇(2003):影響國小普通班級任教師對班上身心障礙學生教育態度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英文部分
    Clark,S.G.(2000).The IEP process as a tool for collabor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J614796)
    Drasgow, E., Yell, M. L.& Robinson, T. R. (2001).Developing Legally Correct and Educationally Appropriate IEPs. Remedic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2(6), 359-373.
    Goodman, J. F., & Bond, L.(1993).The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 A Retrospective Critiqu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26(4), 408-422.
    Johnson,R.A., & Kowalski, A.P. (1976).Perspectives on Implementation of the "Education for All Handicapped Children Act of 1975".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145599)
    Lytle,R. K.,&Bordin, J.(2001).Enhancing the IEP team:Strategies for parents and professionals.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3(5),40-44.
    Martin, J. E., Marshall, L. H., & Sale, P.(2004). A 3-Year Study of Middle, Junior High, and High School IEP Meetings.Exceptional Children,70(3), 285-297.
    McLaughlin, M. J., & others(1995). Individual Educational Programs: Issues and Options for Change.(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85038)
    Menlove, R.R., Hudson, P.J., & Suter, D.(2001).A field of IEP dreams:Increasing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 paticipation in the IEP development process.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33(5),28-33.
    Schenck, S. J. (1980).The diagnostic / instructional link in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s.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14(3),337-345.
    Schrag, J. A.(1996). The IEP: benefits, challeng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Final Report.(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99734.)
    Skinner, M.E.(1991). Facilitating parental participation during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 conferenc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2(3),285-289.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