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蘇琦雅
Su, Chi-Ya
論文名稱: 臺北市樂齡學習中心學員學習成效與心理資本之研究
A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Senior Learners at Senior Learning Center in Taipei
指導教授: 黃芳銘
Hwang, Fang-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
中文關鍵詞: 樂齡學習中心學習成效心理資本
英文關鍵詞: Senior Learning Center, Learning Efficiency, Psychological Capital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19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1下載:1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臺北市樂齡學習中心學員為研究對象,旨在瞭解樂齡者學習成效與心理資本之關係,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學習成效與心理資本之差異、學習成效對心理資本之影響。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臺北市樂齡學習中心55歲以上之樂齡學員為研究對象,並以自編調查問卷「樂齡者學習成效與心理資本問卷」為調查工具,共發放正式問卷356份,回收有效問卷322份,有效回收率90.4%。
    本研究統計資料分析結果結論如下:
    一、臺北市樂齡學習中心學員在整體學習成效表現上,呈現中高程度的表現水準。
    二、臺北市樂齡學習中心學員在整體心理資本表現上,呈現中程度的表現水準。
    三、參與學習時間在學習成效上有顯著差異。
    四、健康狀況在心理資本上有顯著差異。
    五、臺北市樂齡學習中心學員的學習成效與心理資本有正相關。
    六、臺北市樂齡學習中心學員的學習成效對心理資本有預測力,學習成效越高,心理資本程度越強。

    根據上述的研究結論,本研究分別對行政相關單位、樂齡學習者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This study aims to illustr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senior learners at Senior Learning Center in Taipei. Next, the variance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of senior learners are compared in this study. Finally, analyze predictive power of senior learners’ learning efficiency on psychological capital.
    This research is mainly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hat was based upon the senior learners who were enrolled in Taipei Senior Learning Center. We delivered 356 questionnaires in total. There were 322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and the effective rate was 90.4%.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were following:
    1. Senior learners’ learning efficiency in Taipei Senior Learning Center showed medium-high degree.
    2. Senior learners’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 Taipei Senior Learning Center showed medium degree.
    3.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participation time on learning efficiency.
    4.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health condition on psychological capital.
    5. The learning efficiency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 senior learners of Taipei Senior Learning Center.
    6. There is significant predictive power of senior learners’ learning efficiency on senior learners’ psychological capital. The better the learning efficiency, the more likely to gain psychological capital.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comprehensive study, we will provide suggestions to
    related facilities, senior learne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Key Words: Senior Learning Center, Learning Efficiency, Psychological Capital

    表 次 VI 圖 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樂齡學習中心發展現況 8 第二節 樂齡者學習意涵與相關之研究 14 第三節 學習成效意涵與相關之研究 21 第四節 心理資本意涵與相關之研究 34 第五節 樂齡者學習成效與心理資本相關之研究 4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5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2 第二節 研究假設 5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5 第五節 研究實施程序與步驟 65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0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 70 第二節 樂齡學員背景變項與學習成效之差異性分析 75 第三節 樂齡學員背景變項與心理資本之差異性分析 81 第四節 樂齡學員學習成效與心理資本之關係 88 第五節 綜合討論 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9 第一節 結論 99 第二節 建議 101 參考文獻 106 一、中文部分 106 二、西文部分 117 附錄 122 附錄一 正式問卷 122 表 次 表2-1-1 臺北市樂齡學習中心概況 10 表2-3-1 學習成效之定義 24 表2-3-2 學習成效的構面 29 表2-3-3 樂齡者學習成效相關研究的結果與發現 31 表2-4-1 樂觀與悲觀解釋型態對事件的歸因傾向表 43 表2-4-2 心理資本各因素的組成內容 45 表2-4-3 樂齡者心理資本相關研究的結果與發現 48 表3-4-1 樂齡者學習成效量表構面與題目 57 表3-4-2 心理資本量表構面與題目 58 表3-4-3 因素分析之KMO值判斷規準表 59 表3-4-4 「學習成效量表」KMO與Bartlett檢定結果 60 表3-4-5 學習成效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61 表3-4-6 學習成效信度分析結果 62 表3-4-7 「心理資本量表」KMO與Bartlett檢定結果 62 表3-4-8 心理資本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64 表3-4-9 心理資本信度分析結果 65 表4-1-1 樣本特徵敘述統計 72 表4-1-2 學習成效題項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73 表4-1-3 心理資本題項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74 表4-2-1 性別對學習成效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75 表4-2-2 年齡對學習成效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76 表4-2-3 教育程度對學習成效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77 表4-2-4 婚姻狀況對學習成效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78 表4-2-5 健康狀況對學習成效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79 表4-2-6 參與學習時間對學習成效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81 表4-3-1 性別對心理資本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82 表4-3-2 年齡對心理資本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83 表4-3-3 教育程度對心理資本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84 表4-3-4 婚姻狀況對心理資本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85 表4-3-5 健康狀況對心理資本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86 表4-3-6 參與學習時間對心理資本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87 表4-4-1 學習成效與心理資本之相關係數表 89 表4-4-2 學習成效對心理資本之迴歸摘要 91 表4-4-3 學習成效對自我效能之迴歸摘要 91 表4-4-4 學習成效對希望之迴歸摘要 92 表4-4-5 學習成效對韌性之迴歸摘要 93 表4-4-6 學習成效對樂觀之迴歸摘要 93 表4-4-7 本研究假設檢定結果 94 圖 次 圖2-2-1 成功老化的模式 18 圖2-4-1 競爭優勢的資本 34 圖2-4-2 心理資本的四構面 41 圖3-1-1 研究架構圖 53 圖3-5-1 研究步驟流程圖 67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2012)。人口政策白皮書-少子女化、高齡化及移民。2015年12月18日取自 http://www.ris.gov.tw/zh_TW/252
    王月玲(2013)。祖父母對於老化學習認知與需求之研究:活躍老化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王永梅(2015)。老年心理資本研究評述。老齡科學研究,3(1),59-68。
    王宗斌(1999)。訓練方式、電腦自我效能及學習型態對學習績效的影響-網頁設計時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王沂釗(2005)。幽谷中的曙光-正向心理學發展與希望理論在輔導上的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34,106-117
    王政彥(2004)。高齡社會中老人教育的倫理問題與對策。高齡社會與高齡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雁飛、朱瑜(2007)。心理資本理論與相關研究進展。外國經濟與管理,29(5),32-39。
    行政院(2015)。高齡社會白皮書。2017年6月1日,取自http://archives.ey.gov.tw/01ey/20160110/www.ey.gov.tw/News_Content4d4b9.ht ml?n=0AD1AB287792C301&s=AD43B6E1D7406D7C
    行政院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2017)。國情統計通報(第29號)。2017 年2月16日公告,取自 https://www.stat.gov.tw/public/Data/7216166592FZ3FB2L.pdf
    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2016)。中華民國人口推計報告(105至150年)。2017 年6月1日,取自http://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2014)。聯合國世界人口高齡化趨勢分析。2017年5月26日,取自http://www.ndc.gov.tw/News_Content.aspx?n=6FDC603ACC3D414D&sms=DF717169EA26F1A3&s=397D9220FC82B394
    任俊(2006)。積極心理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余民寧、陳柏霖、湯雅芬(2012)。大學生心理資本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8(4),19-52。
    余采瑄(2011)。成人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高級中等進修學校第二專長教育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余美慧(2011)。自我導向學習與成功老化關係之研究--以臺南市中高齡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何偉南(2008)。我國高等回流教育成人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案例大學進修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瑛(2013)。有效的成人學習。T&D 飛訊,162,1-16。
    李碧玉(2008)。高齡學習者之健康學習經驗、健康識讀、自我照顧能力與健康狀況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政賢(譯)(2011)。Steve R. Baumgardner、Marie K. Crothers著。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台北市:五南。
    李新民(2009)。幼兒教師的心理資本及其與工作表現的潛在關聯。幼兒保育學刊,7,1-23。
    李新民、黃文三、沈碩彬(2014)。兒童文教事業高齡工作者的心理資本學習介入方案之實施成效分析。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2(4),105-148。
    沈碩彬(2014)。高中職教師心理資本、工作價值觀、情緒勞務與學校生活適應之徑路模式探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呂武聰(2015)。澎湖縣長青學苑學員學習成效之探討-以自我實現與生活品質面向為焦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澎湖縣。
    林佳錡(2015)。領導者社會資本對樂齡學習中心發展之影響-以新竹縣某樂齡學習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新科技大學,新竹縣。
    林彩惠(2013)。中高齡者樂觀特質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縣。
    林麗惠(2002)。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麗惠(2004)。高齡學習者。載於黃富順主編,高齡學習,177-195。臺北市:五南。
    林麗惠(2006)。臺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林麗惠(2007)。從高齡教育機構開設的課程類別評析高齡學習內容之發展趨勢。課程與教學季刊,1,83-96。
    林麗惠(2012)。101年度教育部樂齡教育專業人員進階培訓教材-樂齡講師篇。 2015年10月24日取自 http://moe.senioredu.moe.gov.tw/ezcatfiles/b001/img/img/28/64160173.pdf
    林新發(2012)。心理資本與正向組織行為。國民教育,52(4),1-7。
    林敏撰(2012)。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之關聯性-以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為干擾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國防大學,桃園縣。
    林文正(2012)。國小教師正向心理資本與教學效能、工作滿意度及主觀幸福感關聯模式之建構與驗證(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維良(2012)。高齡教育學習成效之研究--岡山區長青學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台南市。
    林虹似(2007)。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之動機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雲嘉南地區慈濟基金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邱翌凱(2012)。心理資本、社會資本與知識分享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周寶珠(2014)。高齡國樂團實務社群學習模式之探究 —諾爾斯成人學習觀點之 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胡夢鯨(2001)。成人教育現代化與專業化。臺北市:師大書苑。
    胡夢鯨(2008)。樂齡中心經營成效評鑑指標。取自:高齡教育研究中心 http://aerc.ccu.edu.tw/allstructure.htm
    胡夢鯨(2012)。樂齡課程與性別平等:論樂齡中心激勵性別平等參與的策略。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9,65-75。
    洪淑宜(2012)。中高齡者對於活躍老化課程認知與學習參與差異之研究:以新北市樂齡學習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洪蘭(譯)(2009)。Martin E.P.Seligman著。真實的快樂(Authentic happiness)。台北:遠流。
    施茂陽(2010)。成人學習者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學習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S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
    凃嘉原(2013)。國小教師面臨教學困境時增權賦能的轉化學習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高月慈、李郁芩、林鉦棽(2015)。以資源觀點探究心理資本與回饋徵詢行為之關係:轉化領導及交易領導的調節效應。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5(3),1-26。
    高中華、趙晨、李超平、吳春波、洪如玲(2012)。高科技企業知識員工心理資本對其離職意向的影響研究—基於資源保存理論的調節中介模型。中國軟科學,2012(3),138-148。
    徐新逸、郭盈芝(2006)。中小學教師遠距進修之學習參與度及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空中教學論叢,20,169-190。
    教育部(2006)。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樂齡學習系列教材2:高齡心理。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教育部補助直轄市及縣(市)政府設置樂齡學習中心實施要點。2016年6月1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49045&KeyWordHL=
    教育部(2014)。樂齡學習系列教材7:樂齡學習中心工作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樂齡學習系列教材9:樂齡學習中心志工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7)。 106年度各縣市樂齡學習中心。 2016年6月1日取自http://moe.senioredu.moe.gov.tw/Home/SeniorCenter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7)。 106年樂齡學習中心計畫。 2016年6月22日取自http://moe.senioredu.moe.gov.tw/Home/About-1
    許智翔(2004)。不同團隊訓練方式之成效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許進旺(2005)。成人教育目標導向、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探討-以高雄市立空中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珮筠(2013)。教育組織人員正向心理資本量表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張德永(2013)。社區、成人學習與社會資本。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德永、陳柏霖(2013a)。高齡學習者學習行為觀察與評估。文官培訓季刊,2,5-13。
    張德永、陳柏霖、劉以慧(2012)。自我導向學習在數位學習環境的實踐。T&D飛訊,148,64-73。
    張德永、黃芳銘、陳儀蓉(2008)。學習動機與社會資本對社區大學成人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成人與終身教育學刊,10,1-45。
    陳沁怡(2005)。如何評估T&D成效-專業化訓練成果評鑑。T&D飛訊,29,1- 9。
    陳欣蘭(2006)。從諾爾斯的自我導向學習看成人學習者在創意教學中的學習成效之個案研究。明新學報,32,51-63。
    陳岱吟(2008)。高雄縣高齡學習者自我效能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銘峰(2011)。嘉義縣國民中學教師心理資本與工作倦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陳明蕾(2004)。心理老化與學習。載於黃富順主編,高齡學習,157-173。臺北市:五南。
    陳清惠、胡夢鯨(2014)。從活躍老化觀點探討高齡者參與樂齡課程之學習歷程與成效:以嘉義縣水上鄉樂齡學習示範中心為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23,1-45。
    陳惠蘭(2013)。醫療志工自我效能與工作價值觀之探討-以嘉義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毓璟(2010)。老人寄宿所模式在活力老化學習之成效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3,91-114。
    郭秀珍(2014)。樂齡學習者社會資本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淑珍(2010)。正向心理學的意涵與學習上的應用。銘傳教育電子期刊,2,56-72。
    郭素芬(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行政團隊的正向組織行為對團隊衝突管理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莊雅婷、魏惠娟、黃錦山(2008)。臺灣地區高齡教育的現況分析。載於魏惠娟主編,高齡教育政策與實踐,121-178。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文三、李新民、沈碩彬(2014)。兒童文教事業高齡工作者的心理資本學習介入方案之發展與實施成效分析。當代教育研究集刊,22(4),105-148。
    黃洲(2007)。雲林縣社區大學成人學習者學習風格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黃富順主編(2000)。成人教育導論。臺北市:五南。
    黃富順主編(2002)。成人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富順主編(2004)。高齡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富順 (2008)。高齡教育學。臺北市: 五南.
    黃富順、楊國德 (2011)。高齡學。臺北市: 五南.
    黃富順(2011)。高齡化社會的挑戰與因應。成人及終身教育雙月刊,32,2-15。
    黃俊傑(2008a)。心理學典範-談正向心理學。國教之友,59(2),58-65。
    黃俊傑(2008b)。積極正向的力量—談正向心理學在教育上的啟示。師說,203,14-18。
    黃錦山(2004)。從高齡教育實施觀點談我國高齡教育的發展。載於中華民國成人終身教育學會主編,高齡社會與高齡教育,57-86。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錦山(2006)。老年學習。成人及終身教育雙月刊,13,56-57。
    黃錫美(2006)。希望之概念分析。志為護理,6(2),57-63。
    黃陳鳳美(2007)。高齡學習者退休生涯規劃與成功老化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黃月純(2002)。成人學習者。載於黃富順主編,成人學習,23-42。臺北市:五 南。
    黃馨儀(2014)。國小教師組織支持、心理資本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曾文志(2006)。活出生命的價值-正向心理學的認識。師友月刊,464,1-7。
    楊志和(2013)。活躍老化高齡者學習特質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楊依茹(2012)。嬰兒潮世代對於活躍老化學習認知及參與情形之研究—以南投 縣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楊惠君(譯)(2004)。S. B. Merriam & R. S. Caffarella(1999)著。終身學習全書:成人教育總論(Learning in Adulthood: a comprehensive guide, 2nd ed.)。臺北市:商周出版。
    楊惠雅(2013)。終身學習者的學習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楊麗秀(2004)。四技不同入學管道學生學習成效之比較研究-以一所國立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溫明麗(2002)。皮亞傑與批判性思考教學。臺北市:洪葉。
    詹惠雯(2006)。線上學習使用者自我認知學習成效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公務員資訊學習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葉瓊惠(2012)。女性單親家庭家長的生活困境、問題解決策略及學習動機之研究:轉化學習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詹明蒼(2014)。組織變革不確定感對組織挫折、職場退縮之影響-探討正向心理資本調節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桃園市。
    熊猛、葉一舵(2014)。心理資本:理論、測量、影響因素及作用。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3),84-92。
    趙中景(2009)。高雄縣文理補習班學生學習型態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裴惠然(2015)。社區老人希望感、死亡態度與成功老化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
    劉士豪(2014)。工作對休閒衝突與工作/休閒生活滿意度之關係-驗證工作壓力之調節性中介模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歐志華(2004)。一九八七至二○○三年台灣成人學習理論相關研究之學位論文內容分析。玄奘社會科學學報,2,1-33。
    鄭巧吟(2012)。高齡者心理資本與老化態度之相關及其調節變項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鄭明韋(1999)。國立空中大學嘉義地區學生學習方式、學習參與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鄭窈窕(2014)。樂齡大學學員人際關係、知覺教師教學型態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鄭雅羽(2016)。樂齡學習中心領導者知識管理與終身學習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蔡恒萍(2015)。樂齡學習中心志工隊經營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蔡進雄(2006)。論心理資本與學校經營領導。台灣教育雙月刊,639,33-36。
    蔡承家(2010)。樂齡學習:社會老年學的實踐。台北市:師大書苑。
    蔡華華、張雅萍(2007)。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以領導行為為干擾變數。中華管理學報,8(4),1-18。
    鄧運林(1995)。成人教學與自我導向學習。台北市:五南。
    賴銹慧(1990)。我國高齡者學習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賴英娟、巫博瀚(2009)。希望理論的概念分析與理論應用。教育與發展,2(4), 71-78。
    盧宛伶(2010)。護理人員參與專業繼續教育自我覺知學習成效之研究: Kirkpatrick 模式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鍾秀琴(2010)。大臺南市樂齡者學習成效及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鍾翠芬(2008)。中高齡失業者參加職業訓練學習態度、學習遷移與學習成效關 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謝淑芬(2014)。失業者學習動機、學習成效與學習移轉關聯性研究-以觀光休閒職群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開南大學,桃園市。
    魏雅璇(2013)。成人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學習行為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台東地區護理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魏惠娟編撰(2012)。台灣樂齡學習。臺北市:五南。
    魏惠娟、胡夢鯨等著(2008)。高齡學習方案企劃師訓練手冊-入門篇。臺北市:教育部。
    魏惠娟、胡夢鯨、陳冠良(2010)。臺灣樂齡學習中心課程之分析:McClusky需求幅度理論的應用。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15,115-150。
    蕭玉芬、魏惠娟、李雅慧(2013)。不同性別高齡教育參與者活躍老化學習需求之研究。載於「2013人口老化:挑戰與因應」第一屆臺灣老人學學會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2015年10月23日,取自http://tag.org.tw/admin/uploads/20130527204355_2353.pdf
    蕭珮吟(2012)。中高齡者規律運動與成功老化相關之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覺元宏(2010)。高齡學習需求與參與情況分析之研究:以嘉義市長青學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羅雅馨(2011)。高齡者參與課程式休閒活動之學習歷程與自我效能增進關係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二.西文部分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2). The road to resilience. Retrieved from http://www.apa.org
    Barnett, M. D. (2014). Future orientation and health among older adults: The importance of hope.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40, 745-755.
    Cross, K. P. (1981). Adult as Learners: Increasing Participation and Facilitation 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umitrache, C.G. and Windle, G. and Herrera, R.R. (2014). Do Social Resources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ptimism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People? Testing a Multiple Mediation Model.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6 (3), 633-654.
    Esposito F, Gendolla GH, Van der Linden M. (2014). Are self-efficacy beliefs and subjective task demand related to apathy in aging? Aging Ment Health. 18(4), 521-30.
    Farran, C. J., Waken, C., & Poprich, J. M.(1992). Clinical assessment of hope. Mental Health Nursing, 13,129-138.
    Fleig-Palmer, M. M., Luthans, K. W., & Mandernach, B. J. (2009). Successful reemployment through resiliency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35,228-237.
    Frank, J. (1968). The role of hope in psychotherapry. Internaional Journal of Psychiatry,5(5), 383-395.
    Havighurst, R. J. (1961). Successful aging. Gerontologist, 1(1), 8-13.
    Hardy, S. E., Concato, J., & Gill, T., M. (2004). Resilience of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pers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52(2), 257-262.
    Hill, W.F. (1977). Learning: A Survey of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s, 3rd ed. New York: Crowell.
    Hobfoll, S. E. (1989).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A new attempt at conceptualizing stres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4,513-524.
    Hobfoll, S. E. (2002).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and adaptation.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6,307-324.
    Houle, C. O.(1961). The Inquiring Mind. Madison: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Isaacowitz, D.M., & Seligman, M.E.P. (2002). Cognitive style predictors of affect change in older adul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233-253.
    Kaiser H. F.(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ka, 39,31-36.
    Kirkpatrick, D. (1994). Evaluation training programs: The four levels. San Francisco, CA: Berrett-Koehler.
    Knowles, M.S., Holton, E. F., & Swanson, R. (1998). The adult learner. Gulf Publishing Company.
    Knowles, M. S.(1987). “Adult Learning.” In R. L. Craig(ed.),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handbook. (3rd ed.) New York:McGraw-Hill.
    Knowles, M. S. (1975). Self-directed learning: a guide for learners and teachers.New York: Association Press.
    Knowles, M. S. (1989).The making of an adult educator.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2nd Ed.
    Knowles, M. S. (1990). The adult learner: A neglected species. Houston: Gulf Publishing.
    Lavretsky, H., Irwin, M. R. (2007). Resilience and aging. Aging Health, 3(3), 309-323.
    Luthans, F., Luthans, K.W., & Luthans, B. C. (2004).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Business Horizons, 47(1), 45-50.
    Luthans, F. (2002a). The need for and meaning of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3, 695-706.
    Luthans, F. (2002b).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Developingand managing psychological strengths.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6(1), 57-72.
    Luthans, F., Avey, J. B., Avolio, B. J., Norman, S. M., & Combs, G. J. (2006).Psychological capital development: Toward a micro-intervention. Journal of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7, 387-393.
    Luthans, F., Avolio, B.J., Avey, J. B., & Norman, S. M. (2007).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 Personnel Psychology, 60(3), 541-572.
    Luthans, F., Avolio, B. J., Walumbwa, F. O., & Li, W. (2005).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Chinese worker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1, 247-269.
    Luthans, F., Luthans, K.W., & Luthans, B. C. (2004).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Business Horizons, 47(1), 45-50.
    Luthans, F., Vogelgesang, G. R., & Lester, P. B. (2006). Developing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resiliency.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Review, 5(1), 25-44.
    Luthans, F., VanWyk, R., & Walumbwa, F. O.(2004). Recogn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ope for South African organizational leaders.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 25, 512-527.
    Luthans, F., & Youssef, C. M. (2004). Human, social, 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 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Organizational Dynamics, 33(2), 143-160.
    Luthans, F., & Youssef, C. M. (2007). Emerging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ournal of Management, 33, 321-349.
    Luthans, F., Youssef, C. M., & Avolio, B.J. (2007). Psychological capital: Developing the human competitive edge.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indeman, E.C.(1989). The meaning of adult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rman:Oklahoma Research Center for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and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Oklahoma.(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26.)
    Masten, A. S. (2001). Ordinary magic: 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 227–239.
    Mezirow, J. (1985). A critical theory of self-directed learning. Washington: Jossey-Bass Inc.
    Mezirow, J. (1991). Transformative dimensions of adult learning. San Francison: Jossey-Bass.
    Mezirow, J. (1996). Contemporary paradigms of learning. Adult Education Quaterly,46(3), 158-172.
    Merriam,S.B.& Caffarella,R.S.(1999). Learning in adulthood: A comprehensive guid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cClucky,H.Y. (1971). Education: Background issues, White House Conference on Aging, Washington, D.C.(ED 057 335).
    Mcgee Hope: A factor influencing crisis resolution. Advance in nursing Science, 6(1), 34-44.
    Merriam, S. B. (2004). Knowledge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Context in Adult Learning Theory. 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3,164-185。
    Moraitou, D., Kolovou, C., Papasozomenou, C., & Paschoula. C. (2006). Hope and adaptation to old age: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individual-demographic factor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76, 71–93.
    Page, L.F., & Donohue, R. (2004).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 Working paper of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of Monash University.
    Peterson, C., & Seligman, M. E. P. (2004). Character strenghs and cirtues: A classification and handbook.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Rowe, J. W. and Kahn, R. L. (1997). Successful aging. The Gerontologist, 37(4),433-440.
    Rowe, J. W. and Kahn, R. L. (1998). Successful aging. New York: Dell publishing.
    Smith, R. M.(1982). Learning how to learn: Applied theory for adults pearson. Prentice Hall, New York.
    Snyder, C. R. (1995).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nurturing hope.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3, 355-360.
    Snyder, C. R. (2000) Handbook of hope: Theory, measure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NY: Academic.
    Snyder, C. R. (2002). Hope theory: Rainbows in the mind. Psychological Inquiry, 13, 249-275.
    Stiggins, R. J.(1994).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 assessment. New York: Macmillan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
    Thoits, P. A.(1994). Stressors and problem-Solving: The individual as psychological activist.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35, 143-159.
    Tough, A. M. (1971). The adult’s learning projects: A fresh approach to theory and practice in adult learning. (Toronto: The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Wernerfelt, B. (1984).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5(2), 171-180.
    Wurm, S., & Benyamini, Y. (2014). Optimism buffers the detrimental effect of negative self-perceptions of ageing o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Psychology & Health, 29(7), 832-84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