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蕭華
Hsiao, Hua
論文名稱: 誇飾法應用於性別角色議題海報之創作研究
A Study of Hyperbole Using in Poster — A Case of Gender Role Issue
指導教授: 蘇文清
Su, Wen-Ch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0
中文關鍵詞: 誇飾視覺修辭性別角色海報
英文關鍵詞: hyperbole, visual rhetoric, gender role, poster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D.016.2018.A1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0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誇飾」源於修辭學,是一種故意運用誇張的手法來修飾主題,以增加觀者印象,達到情感聯想或衝擊想法的方法。誇飾可分為「概念誇飾」和「形象誇飾」,透過修辭學、心理學、視覺應用等誇飾文獻的分析,轉介超現實主義、廣告、漫畫和動畫等視覺藝術理論到誇飾的表現中,並將性別角色的基礎理論從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的層面做主題的探討。本研究之研究方法以文獻探討為論述基礎,透過「德菲法」專家訪談,歸納對於誇飾法則之意見,彙整出誇飾的表現形式和設計流程圖。本研究結果歸納為以下幾點:(一)概念誇飾的方法有六種,分別為「比喻」、「比擬」、「借代」、「析字」、「象徵」和「引經據典」;(二)形象誇飾的方法有七種,分別為「尺寸比例的形變」、「造型的形變」、「反覆和數量」、「質感的替換」、「戲劇化」、「分割和重組」和「相異體的融合」;(三)結合修辭學的方法來構成誇飾設計之流程。綜合上述誇飾之研究,將海報創作主題以性別角色議題為核心,依據性別社會化歷程分為「文化用詞的改變」、「家庭教養」、「校園教育」、「霸凌」、「媒體傳頌」、「角色分配」和「社會空間」七個主題,將誇飾法應用於設計之創作研究。

    Hyperbole originates from rhetoric and is the intentional use of exaggeration for theme modification in order to make stronger impressions on viewers and thus achieve emotional association or impact thinking. It can be divided into concept and image hyperboles. Through analysis of hyperbole literature that encompasses rhetoric, psychology, and visual application, theories of visual arts that span surrealism, advertising, comics and animation are transferred into hyperbole representations and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gender roles are thematically investigated in terms of the anthropological, soc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a literature review as the discursive foundation, induction of opinions of hyperbole rules from expert interviews with the Delphi method, and consolidation of hyperbole representations and a design process flowchart.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be concluded as follows. (1) There are six methods of concept hyperboles, i.e. metaphor, analog, metonymy, anagram, symbol, and quotation. (2) There are seven methods of image hyperboles, i.e. deformation in size and scale, deformation in shape, repetition and quantity, textual replacement, dramatization, fragmentation and reorganization, and blending of heterogeneous forms. (3) Rhetoric methods are combined to form a process of hyperbole design.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hyperbole, this creation study applies hyperbole in design with the issue of gender roles as the core of poster creation themes, which are divided into seven them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cess of gender socialization, i.e. changes in cultural vocabularies, family upbringing, schooling, bullying, media eulogization, role assignment, and social space.

    第一章、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方法與範圍 2 1.4 名詞釋義 3 1.4.1 誇飾 3 1.4.2 性別角色 3 1.5 研究架構 4 第二章、文獻探討 5 2.1 誇飾 5 2.1.1 修辭學中的誇飾 8 2.1.2 精神分析學和誇張表現 15 2.1.3 誇飾的詮釋與應用 23 2.2 性別角色 38 2.2.1 性別角色的研究 38 2.2.2 性別角色的議題 45 2.3 海報 48 2.3.1 海報的分類和特性 48 2.3.2 海報的構成要素 51 2.3.3 海報的發展簡述 52 2.4 文獻小結 54 第三章、研究方法 61 3.1 研究方法流程圖 61 3.2 德菲法和過程 62 3.3 研究小結 72 第四章、創作操作模式與作品創作 77 4.1 創作主題之探討 77 4.2 創作方法之流程 79 4.3 創作說明 80 4.4 創作呈現 111 第五章、結論 113 5.1 結論 113 5.2 建議 116 參考文獻 117 附錄一 第一次訪談內容 123 附錄二 第二次訪談內容 132

    書籍:
    Allan G. Johnson著,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譯(2008)。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新北:群學。
    David H. Olson、John Frain著,張資寧譯(2000)。性別角色。臺北:天恩。
    David R. Shaffer著,林翠湄、黃俊豪譯(2004)。發展心理學。臺北:學富文化。
    Frak Thormas、Ollie Johnston(1995)。生命的幻象—迪士尼動畫造型設計。北京:中國青年。
    R. W. Connell著,劉泗翰譯(2004)。性/別:多元時代的性別角力。臺北 : 書林。
    Scott McCloud(2017)。漫畫原來要這樣看。臺北:愛米粒。
    王宏仁、彭渰雯、陳婉琪、唐文慧等人(2014)。巷仔口社會學。新北:大家出版。
    王受之(2000)。世界現代平面設計。臺北:藝術家。
    王紹強(2004)。廣告設計方法論。廣西:廣西美術。
    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海報設計概論。臺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何耀宗(1975)。平面廣告設計。臺北:雄獅圖書。
    沈謙(1995)。修辭學。臺北:空中大學。
    周梅雀、黃柏叡、楊志宏、葉明芬、洪文東、王枝燦、張富萍、陳儒晰、魏宗明、賴奕志、楊靜怡(2016)。社會學概論。臺中,華格那。
    孟濤(2002)。電影美學百年回眸。新北:揚智。
    林俊良(2004)。視覺傳達設計概說。臺北:藝風堂。
    林品章(1986)。商業設計。臺北:藝術家。
    林品章(2003)。台灣近代視覺傳達設計的變遷:台灣本土設計史研究。臺北市:全華。
    林品章(2007)。視覺傳達設計與實踐。臺北:全華。
    林磐聳、羅東釗(1993)。現代插畫。臺北:藝風堂。
    洪慧芬、胡志強、陳素秋(2003)。家庭社會學。新北:韋伯文化。
    徐芹庭(2016)。修辭學發微。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畢恆達(2004)空間就是性別。臺北:心靈工坊。
    許麗雯(2011)比亞茲萊的插畫世界。新北:九韵文化。
    許麗雯(2013)你不可不知道的300幅名畫及其畫家與畫派。臺北:華滋出版。
    郭書瑄(2007)。插畫考:那個開創風格的時代與藝術大師們。臺北:如果。
    陳永賢(2010)。錄像藝術啟示錄。臺北:藝術家。
    陳俊宏、楊東民(2008)。視覺傳達設計概論。新北:全華科技。
    彭懷真(2009)。婚姻與家庭。臺北:巨流。
    焦雄屏(2015)。閃回:世界電影史。臺北:蓋亞。
    黃文捷等(2002)。西洋繪畫2000年。新北:錦繡。
    黃慶萱(2002)。修辭學。臺北:三民。
    管倖生(2010)。設計研究方法。臺北 : 全華。
    劉立行(2012)。當代電影理論與批評。臺北:五南。
    劉其偉(2006)。現代繪畫基本理論。臺北:雄獅美術。
    蔡謀芳(1990)。表達的藝術 : 修辭二十五講。臺北:三民。
    蕭湘文(2002)。漫畫研究 : 傳播觀點的檢視。臺北:五南。
    蕭颯、王文欽、徐智策(1999)。幽默心理分析。臺北市:智慧大學。
    澀谷昌三著,劉名揚譯(2015)。圖解心理學。臺北:漫遊者文化。
    魏聰祺(2015)。修辭學。臺北:五南。

    論文:
    王彥婷(2016)。變遷中的性別角色看法?幼兒與不同性別同儕的互動型態及其性別角色觀點。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王順坪(2008)。似顏寫照-人物肖像神形的誇張表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碩士論文。
    白琬華(2009)。運用隱喻手法於婚嫁商品設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欣熹(2009)。中華文化海報之視覺意象認知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善傑(2004)。漫畫表現形式在動畫中的應用研究─以漫畫造型與漫畫符號為中心。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明桂(2003)。應用誇飾手法展開設計構想之研究。大同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吳宜庭(2016)。繪本介入對幼童性別角色態度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侑儒(2013)。Floating 浮世意象:氣球造形意象分析應用於海報設計創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藝術指導組碩士論文。
    林君潔(2009)。超現實影像創作─類比與數位影像呈現分析與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林欣熹(2009)。中華文化海報設計之視覺意象認知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夢偉(2004)幽默漫畫表現形式之創作研究-以幽默漫畫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翎(2011)德國表現主義電影手法應用於繪本電子書之創作。銘傳大學商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孫夢梅(2010)。運用超現實主義於視覺設計之探討-以音樂產業宣傳設計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作貞(2003)。社會研究方法專題。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班。
    張佩琪(2009)。性別角色與社會情境因素對景觀專業之影響。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系碩士論文。
    許力文(2009)。安東尼‧布朗圖畫書的超現實主義風格插畫之研究與創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盈均(2016)。表現主義風格應用於動物保護議題插畫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雅琪(2012)對偶形式之探討—以生命禮俗卡片設計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黃聰閔(2013)。插畫式海報設計創作應用於偽善現象。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耕雨(2009)。應用隱喻性誇飾技法於平面廣告設計之研究。南華大學應用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楊雅嵐(2013)。視覺誇飾法的廣告效果─從產品利益結合與否來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虞慧欣(2017)超現實主義的圖像研究-以達利與馬格利特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鄒永勝(1997)。視覺修辭技巧在平面設計的應用與探討。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思慧(2012)。平面廣告視覺表現設計研究與創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建富(2011)漢英複合字形應用於海報創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羅妙如(2011)動畫創作表現形式之研究-以超現實之拼貼手法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翔威(2009)。台灣傳統建築裝飾應用在海報設計之創作與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期刊:
    王韋堯、黃詩珮(2012)。插畫式平面廣告設計類型之探討與應用。設計學報,17(2),25-48。
    王梅霞(2005)。「性別」如何作為一套文化表徵:試論性別人類學的幾個發展方向。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4,30-58。
    呂玉瑕(2011)。臺灣民眾性別角色態度的變遷:1991-2001。臺灣社會學刊,(48),51-94。
    呂玉瑕、周玉慧(2015)。二十一世紀臺灣青少年性別角色態度之形成與變遷。臺灣社會學刊,(58),95-155。
    呂怡靜、施俊名、夏允中、蒲怡妤、呂衍謀(2013)。年輕族群之性別角色特質與心理因素之關係。物理治療,38(4),243-251。
    呂怡靜、施俊名、夏允中、蒲怡妤、呂衍謀(2013)。年輕族群之性別角色特質與心理因素之關係。物理治療,38(4),243-251。
    林俊良(2013)。台灣藝文海報發展與國際設計趨勢。台灣文學通訊,(39),32-41。
    張秀珠、黃銘祝(2013)。草間彌生之「繪畫」創作表現。遠東通識學報,7(1),61-83。
    曹融(2010)。向量式插畫設計之視覺風格研究。商業設計學報,(14),253-272。
    彭佳鎂、何慧敏(2014)。幼兒性別角色概念之探究。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16),24-51。
    賴姿伶(2014)。英國插畫家比爾茲利「莎樂美」之美學密碼。美育,(100),64-73。
    林伯賢(2006)。藝術欣賞的理論基礎:佛洛伊德之精神分析學。藝術欣賞,(7),33-41。

    網路資料:
    Longman Dictionary(2017)。英文辭典。2017年7月24日,取自:https://www.ldoceonline.com/
    Merriam-Webster(2017)。Dictionary英文辭典。2017年7月24日,取自: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
    The Guardian(2010)。40 best directors。2017年12月22,取自:https://www.theguardian.com/film/
    內政部主計處(2017)。台灣和各國結婚率。2017年11月4,取自: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15409&CtNode=3622&mp=4
    丘正歐(2005)。中華百科全書。2017年2月15日,取自: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_media/main-soc.asp?id=7185
    台北當代(2017)。超潮攝影家—大衛.拉夏培爾David Lachapelle x MOCA Taipei展覽手冊。2018年1月5,取自:https://issuu.com/fritzlee003/docs/david_lachapelle
    行政院主計處(2013)。性別統計專區。2017年4月5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gender/list.html
    但唐謨(2017)。新北市政府府中15紀錄片放映院電子報:九月府中講堂—夢囈大師大衛林區。2017年1月5,取自:http://web.fuzhong15.ntpc.gov.tw
    李新富(2009)。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海報設計。2017年5月22,取自: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5074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7)。教育部重修辭典教育本。2017年7月25日,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
    教育部教育百科(2014)。精神分析學。2017年12月22,取自:http://pedia.cloud.edu.tw/home/index
    臺北市立美術館(2015)。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吳天章:別說再見。2018年1月5,取自:http://www.daniellee.com/
    藝術家雜誌(2015)。過去、現在與未來 − 李小鏡 / 藝術家雜誌 BY 葉謹睿。2018年1月5,取自:http://www.daniellee.co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