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宜潔
Hsieh, I-Chieh
論文名稱: 北區大學校院職員知覺學校公共關係之調查研究
A Research on School Staff Consciousness of Public Relations in the Northern District Universities
指導教授: 林安邦
Lin, An-P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學生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Student Affairs in Higher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5
中文關鍵詞: 大學校院職員公共關係利害關係人
英文關鍵詞: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aff, public relations, stakeholders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21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9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北區大學校院學校公共關係之現況,針對北區大學校院職員對學校公共關係的推展歷程及利害關係人的知覺進行研究,研究內容包含學校公共關係推展歷程的「計畫訂定與決策」、「傳播溝通之策略」及「成效評估與回饋」等三個層面,以及與學校相關之利害關係人,包含「學生關係」、「教職員關係」、「家長關係」、「社區關係」、「校友關係」、「企業關係」、「媒體關係」及「社會大眾關係」等八個關係面向之知覺情形。其中環境變項包含:學校類型及學校規模等兩項;個人變項包含:生理性別、聘任方式、服務單位及在校服務年資等四項。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使用問卷為研究者自編之「北區大學校院職員知覺學校公共關係之調查問卷」,並以立意抽樣方式對108學年度北區大學校院20所在職職員進行施測,共計發出98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592份,採用之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整體而言,北區大學校院職員對於推展學校公共關係可促進之三個目標觀點持高度認同,且不同背景變項職員之知覺均無顯著差異。
    二、整體而言,不同服務單位的職員知覺學校公共關係現況有顯著差異。
    三、學校公共關係推展歷程整體而言以「傳播溝通之策略」層面表現最好,而「成效評估與回饋」層面則有待加強。
    四、學校公共關係利害關係人面向整體而言以「企業關係」表現最好,而「家長關係」則最有待加強。
    五、部分不同背景變項之職員在「計畫訂定與決策」與「成效評估與回饋」層面有顯著差異。
    六、部分不同背景變項之職員知覺學校公共關係利害關係人之「學生關係」、「教職員關係」、「家長關係」、「社區關係」、「校友關係」及「社會大眾關係」面向有顯著差異。

    本研究依上述研究發現,對大學校院相關單位及人員提出建議,以作為未來大學校院持續推動公共關係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e of public relations in the campus of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District, and to study the staff of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District 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and the perception of stakeholders. There are three levels of “drawing and decision-making”, “communication strategy” and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as well as perceived situations of eight relational aspects stakeholders related to the school: including “student relations”, “faculty relations”, “parent relations”, "community relations", "alumni relations", "corporate relations", "media relations" and "public relations". Among them,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nclude: school type and school size; personal variables include: physical sex, employment method, service unit and school service years.

    This study adopt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using the researcher’s self-compiled "Questionnaire on the Perception of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by the Staff of the North District University", and conducted the survey on 20 staff of the North District University in 2019 by means of intentional sampling. A total of 980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out, and 592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trieved.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used includ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and single-factor analysis of variance.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On the whole, the staff of the North District University College highly agrees with the three goals that can be promoted by the promotion of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erceptions of staff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2. On the whole, staff of different service units percei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urrent state of public relations in schools.
    3. The overall promotion process of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performed best at the level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y", while the level of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4. Stakeholders of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as a whole perform best in "corporate relations", while "parent relations" need to be strengthened the most.
    5.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plan formul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and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for some employee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6. Some staff memb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perceive the stakeholders of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as “student relations”, “faculty relations”, “parent relations”, “community relations”, “alumni relations” and “public relation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e above research, this research makes suggestions to the relevant units and personnel of the university campus, which will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university campus to continue to promote public relation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學校公共關係之意涵 10 第二節 學校公共關係之理論基礎 19 第三節 學校公共關係之測量 30 第四節 學校公共關係之相關研究 3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4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44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6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0 第五節 研究步驟 66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6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0 第一節 研究對象分析 70 第二節 職員知覺學校公共關係目標現況與差異分析 73 第三節 職員知覺學校公共關係歷程現況與差異分析 83 第四節 職員知覺學校公共關係利害關係人之現況與差異分析 106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2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1 第一節 結論 131 第二節 建議 135 參考文獻 140 一、中文部分 140 二、西文部分 145 附錄一 北區大學校院職員知覺學校公共關係之調查問卷題項使用來源對照表 147 附錄二 「專家評定」專家學者名單 152 附錄三 專家(內容)效度問卷修正意見彙整 153 附錄四 預試及正式問卷 162

    一、中文部分
    108學年度學士班學生總額【資料檔】。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平臺。2020年3月8日,取自:https://udb.moe.edu.tw/DetailReportList/%E5%AD%B8%E7%94%9F%E9%A1%9E/StatDepartmentRegistrationRate/Index。
    丁菱娟(2015年2月)。公關精隨在於影響力。震旦月刊,523,8-11。取自https://www.aurora.com.tw/files/file_pool/2/0h060342587746034586/-169ed2f7aa0000005b226a982e062dfa.pdf
    尤敦正(2009)。我國師範教育大學/公共關係與學校形象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y7heyu
    王材源(2004)。國民小學學校公共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四縣市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j47658
    王淑暖(2013)。臺中市國民小學學校內部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之研究。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f8mbma
    王新昌(2005)。大學網路公關策略運用之研究–以網站首頁資訊呈現分析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gf9gq
    世界經濟論壇北京代表處(譯)(2017)。第四次的工業革命(原作者:Schwab, Klaus)。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 2017)
    出生數及粗出生率(按登記及發生)【資料檔】。台北市:內政部。2020年2月3日,取自: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9年6月6日)。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在地連結、人才培育【行政院網站】。取自: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9fd14ac8-4814-4b69-90e3-726e2641be39
    吳世家(2010)。中美公共關係高等教育比較研究。三民。
    吳明隆(2011)。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第二版】。五南圖書。
    李志輝(2010)。臺北縣市完全中學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a87b4k
    李湘君(2004)。當代公共關係策略管理與挑戰。亞太。
    李湘君(2013)。策略公共關係理論與實務。五南圖書。
    周玫秀(2012)。大學校院行政人員公共關係參與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周效萱(2012)。臺中市國民中學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hvkvjw
    林旻俐(2007)。我國大學公共關係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五南圖書。
    林振中(2007)。學校公共關係的理念與理論基礎。載於張慶勳(主編),學校公共關係(186-209頁)。五南圖書。
    林靜伶、吳宜蓁、黃懿慧(1996)。公共關係。國立空中大學。
    林靜慧、陳繼成(2020)。以校務研究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2),18-21。
    姚惠忠(2009)。公共關係學:原理與實務。五南圖書。
    范揚文(2009)。屏東縣國民小學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9ejcgt
    孫秀蕙(2009)。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研究實例(新修訂第二版)。正中。
    孫震(2009)。臺灣教育發展的省思。2019年8月19日,取自: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s://www.npf.org.tw/12/6232
    秦琍琍(2016)。組織傳播。載於郭貞(主編),傳播理論(401-447頁)。揚智文化。
    秦夢群(2017)。教育行政理論與模式。五南圖書。
    張在山(1994)。公共關係學。五南圖書。
    張在山(2006)。公共關係學第三版【HyRead3版】。五南圖書。
    張依依(2007)。公共關係理論的演進與變遷。五南圖書。
    張家瑄(2012)。我國大學校院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
    張耿瑋(2008)我國大學公關策略與公眾關係推動現況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57pjtr
    產學及園區業務司(無作者)。2020年3月25日取自:https://www.most.gov.tw/spu/ch/list?menu_id=03dbe285-8784-4be5-a5c9-1520f63676f5
    許品鶴、謝秉宏(2016)。25年來臺灣大專校院學校規模與模型變動趨勢。評鑑雙月刊,63。2020年4月17日,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6/09/01/6610.aspx
    許富荏(2014)。國立大學校務基金發展現況與未來發展。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kdaa8
    陳一香(2016)。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應用(二版)。雙葉。
    陳政宏(2015)。穿領域合作時專家溝通之困難。載於蔡明燁、王驥懋、唐功培(主編),界定跨科際(344-367頁)。五南圖書。
    陳敦源、劉宜君、蕭乃沂、林昭吟(2016)。政策利害關係人指認的理論與實務:以全民健保改革為例。國家與社會,10,1-65。http://dx.doi.org/10.30174/JSS.201106.0001
    陳慧玲(1999)。學校公共關係。師大書苑。 
    曾毓婷(2013)。南投縣國民小學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南投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3zsj85
    湯堯、成群豪(2010)。高等教育經營【HyRead3版】。高等教育。
    湯濱、王彥、孫會良(譯)(1991)。有效公共關係(原作者:史考特‧卡特李普、亞倫‧森特、格倫‧布魯姆)。五南圖書。
    湯濱、王彥、孫會良等譯(1991)。有效公共關係。五南圖書。
    黃則蓉(2012)。我國大學公共關係運作與策略之研究–以設有公關專責單位的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黃偉菖(2007)。學校公共關係的研究與發展。載於張慶勳(主編),學校公共關係(372-402頁)。五南圖書。
    黃深勳、鄭自隆、孫秀蕙、王方平(1997)。企業公共關係。國立空中大學。
    黃福濤(1999)。20世紀西方高等教育發展的特徵與趨勢。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38,101-107。
    黃懿慧(1999)。西方公共關係理論學派之探討-90年代理論典範的競爭與辯論。廣告學研究,12,1-38。
    楊正誠(2019)。大學社會責任發展的國內外趨勢。評鑑雙月刊,79。2021年1月26日,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9/05/01/7142.aspx
    葉雯霞、謝佩妤、李育諭(2018)。探討服務學習課程提升學生積極公民態度與技能。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7(1),37-72。
    詹盛如(2018)。高等教育的社會責任探討。政府審計季刊,38(2),17-20。
    熊源偉(2002)。公共關係學。揚智文化。
    趙美惠(2005)。私立技專院校公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
    蔡文正(2007)。學校公共關係的理念與理論基礎。載於張慶勳(主編),學校公共關係(2-33頁)。五南。
    蔡培村(1998)。學校經營與管理。麗文。
    鄭文怡(2008)。國內大學公共關係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及世新大學公共關係室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鄭彩鳳(2008)。學校行政研究-理論與實務。麗文。
    擔心年金被砍 軍公教爆搶退潮(2016年6月3日)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2021年1月3日,取自http://www.neu.org.tw/cgi-bin/big5/k/374d?q1=dp1&q27=374d&q35=20160510113230&q65=2028499&q22=55
    蕭佩蘭(2013)。大學校院學生事務處公共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t32p99
    韓國瑾(1998)。大學校院體育室行政人員公共關係實施態度及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闕淑如(1999)。我國大學校院公關負責人與媒介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
    顏朱吟(2004)。與平面媒體互動關係之公關策略研究-以高雄地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顏麗琴(2001)。臺北市國民中學學校內部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n4639x

    二、西文部分
    EU-USR (2018).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universities in Europe and development of a community reference framework. Retrieved from http://www.eu-usr.eu/wp-content/uploads/2014/05/2013_EU-USR_e-leaflet.pdf
    Grunig J. E., Hunt T. T. (1984). Managing public relations. CBS college publishing.
    Hoy, W. K. , Miskel, C. G. & Tarter C. J.(2012).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9 ed). McGraw-Hill.
    I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Association [IPRA]. (2020, April 8). Retrieved from https://www.ipra.org/member-services/pr-definition/
    Jones, J. J. (1968).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The Center for Applied in Research in Education.
    Kowalski, T. J. (1996). Public relations in an age of information. In Theodore J. Kowalski (Eds.), Public relations in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pp. 2-22). Prentice-Hall.
    Larson C. U.(2009). Persuasion: reception and responsibility (12th ed). Wadsworth.
    Lo C.WH., Pang R.X., Egri C.P., & Li P.HY. (2017).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ceptualization and an assessment framework. In: Shek D., Hollister R. (eds.)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Quality of life in asia, vol. 8. Springer, Singapore.
    National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Association [NSPRA] (2019, August 24). https://www.nspra.org/getting_started
    Robbins, S. P. & Judge, T. A. (2013).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5th ed). Prentice-Hall.
    Scott, J. C. (2006). The mission of the university: Medieval to postmodern transformations.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77, 1–39.
    Scudder J. N. (2009). Traditional, artistic, and humanistic approaches to persuasion. In: Larson C. U. (ed.). Persuasion: Reception and responsibility (12th ed). Wadsworth.
    Shek D.T.L., Yuen-Tsang A.W.K., & Ng E.C.W. (2017).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 Insight from the historical roots to the contemporary challenges. In: Shek D., Hollister R. (eds.)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Quality of Life in Asia, vol. 8. Springer, Singapore.
    Shuler L. O. (2010). Paths to Active Citizenship: The Development Of and Connection Between Civic Engagement Involvement and Attitudes in College Students. Boston College. Retrieved from https://eric.ed.gov/?id=ED513519
    Vallaeys, F., De La Cruz, C., &Sasia, P. M. (2009). Responsabilidad social universitaria, manual de primeros pasos. Mexico D.F.: McGraw-Hil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