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蕭開泰
Hsiao Kai-Tai
論文名稱: 台灣西北部海水浴場灘沙粒度與灘面形態之變化
指導教授: 林雪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畢業學年度: 8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3
中文關鍵詞: 海水浴場粒度分析灘面形態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海水浴場為國民利用海岸之方式之一,國人近年來使用海岸漸多,浴場灘面的地形變化關係著遊客之人身安全,遊人發生意外時有頻傳。 本文選擇了台灣西北部四個海水浴場為對象,主要以每月海灘最大灘面時取灘沙之樣本及量測灘面變動,經由粒度分析來看灘面形態之變化,由灘面之變化來評估海水浴場泳區開放之時機。
    各海水浴場受各種營力的影響而有不同的變化,大致上,受波浪之作用粒徑呈現較大,受風沙影響則粒徑較小。浴場的平均粒徑在夏季較小,而到冬季時粒徑有變大的趨勢;在波浪較小的夏季,灘面上部如濱堤處與斜坡處坡度較陡,灘面下部則較冬季緩,灘面面積較大;冬季,灘面坡陡且面積較小。
    灘面變化受波浪、海流、潮汐、風沙、突堤等影響,隨著季風的轉變,而有堤前堆積、堤後侵蝕的情形,其中以崎頂浴場較明顯,在堆積處粒徑較小,侵蝕處粒徑大。浴場中,除觀音浴場外,浴場皆有槽、脊系統存在,位置隨季節改變而有變動,同時造成局部淺灘及高脊;在灘面小而平緩的港南浴場此現象較不明顯。研究區浴場受人工結構物影響產生堤前侵蝕,堤後堆積效應。港南浴場為北側新竹漁港突堤及浴場之沿岸堤,崎頂浴場為南側突堤造成影響,通霄則為北側突堤造成影響。
    浴場中,觀音浴場受礁棚影響極大,港南浴場則海岸侵蝕嚴重,通霄灘面最大,粒徑較大、淘選佳,灘面面積變化小,宜遊憩活動的進行。崎頂則次之,但灘面礫石影響大。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研究項目 第四節 研究方法 第五節 研究區概況 第二章 海水浴場灘沙粒度之變化 第一節 灘沙粒度之時間變化 一 縱深沙 二 垂直沙 三 濱線沙 第二節 灘沙粒度之空間變化 一 縱深沙 二 垂直沙 三 濱線沙 第三節 各浴場比較 一 縱深沙 二 垂直沙 三 濱線沙 第三章 海水浴場灘面形態之變化 第一節 灘面形態之時間變化 一 平面形態 二 剖面形態 第二節 灘面形態之空間變化 一 平面形態 二 剖面形態 第三節 各浴場比較 一 平面形態 二 剖面形態 第四章 海水浴場灘面形態變化的影響 第一節 海水浴場經營現況 第二節 海岸工程對灘面的影響 第三節 海水浴場灘面的評估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 王寶燦、黃仰松(1989):海岸動力地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pp.4-48。
    2. 王穎、朱大奎(1989):海岸地貌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pp.56-92。
    3. 王鑫(1990):彰濱海岸侵蝕與堆積研究,台大地理研究報告第十四期,pp .111-115。
    4. 石再添(1980):台灣西部海岸線的演變及海埔地的開發,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六期, pp.8-42。
    5. 石再添(1981):台灣西海岸的剖面地形與灘沙粒度,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七期,pp.4-34。
    6. 石再添、張瑞津、林雪美(1991):沙之初,交通部觀光局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pp.1-19。
    7. 石再添、張瑞津、林雪美、張政亮、連偵欽(1992):台灣北部海岸沙丘之地形學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8期,pp.193-240。
    8. 石再添、張瑞津、林雪美、張政亮、連偵欽(1993):台灣西部海岸沙丘之地形學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9期, pp.100-139。
    9. 李忠藩、侯和雄(1979):臺灣西海岸中部沿岸漂沙量與波能量的關係,pp.20-24。
    10. 吳健民(1991):泥沙運移學,中國土木工程學會,pp.17~ 322-335。
    11. 吳基 簡仲璟(1992):港灣技術研究所,觀音海域海氣象特性分析,pp.17-30。
    12. 林銘崇、柯昭綺(1981):沙灘海岸變化之數值模式,第五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 pp.419-425。
    13. 林銘崇、王志成(1982):濁水溪河口附近海岸線變遷之數值模擬,第六屆海洋工程研究會論文集,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pp38-1~38-14。
    14. 林銘崇、楊德良、鄭兆麟(1988):河口海灘地形變化之數值模式,第四屆水利工程研討會論文集,中興大學,pp.351-372。
    15. 林立忠(1995):波浪作用下沙漣形成過程中對應之流場特性,成功大學水利海洋工程所碩士論文pp.10-20。
    16. 周宗賢(1992): 潮汐殘差流海灘地形變化之數值模擬,台大造船工程所碩論,pp.17-30 。
    17. 施信民 (1998):海岸危機,晨星出版社,pp.7-83。
    18. 姚武田、董中興、王經偉、姜森雄(1994):臺灣北部桃園---新竹海域波浪、潮汐、海流觀測分析,第十六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pp.d107-d113。
    19. 姚武田、賴一桂、李惠平、陳啟東(1994),臺灣北部觀音新屋沿海風力觀測分析,第十六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pp.279-290。
    20. 武經文、吳德雄、蔡萬宮(1993):新竹香山區與苗栗通霄區海埔地消長探討,第十五屆海岸工程研討會論文集,pp.713-717。
    21. 徐鐵良(1964):嘉義之潮汐灘地,台灣省地質調查所彙刊,pp.18-22。
    22. 徐立政(1996):單一透過堤背後海岸線變遷之研究,成功大學水利海洋工程所碩士論文pp.18-30。
    23. 郭金棟(1998):台灣海岸變遷的過程,八十七年海岸工程研討會論文集,pp.2~1-18。
    24. 郭金棟(1992):海岸工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 pp.358-414。
    25. 郭金棟(1990):臺灣海岸地形變化及其未來開發利用,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所,pp.1-41。
    26. 陳景文、鄭朝元(1997):以統計方法探討漂沙代表粒徑之研究,第十九屆海岸工程研討會論文集,pp.577-580。
    27. 陳文姿(1998):新竹市海岸地區環境資源管理之研究,師大地理研究所碩論,pp.5-17。
    28. 陳政典(1995):雲嘉洲潟海岸地形學研究,台灣師大地理研究所碩論,pp.46-86。
    29. 湯麟武(1994):港灣及海域工程,中國土木工程水利學會,pp.424-442。
    30. 許泰文、溫志中(1996):河川與穩定對策之研究-宜蘭海岸侵蝕對策之研究(二),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pp.20-39。
    31. 許泰文、溫志中(1997):河川與穩定對策之研究-宜蘭海岸侵蝕對策之研究(三),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pp.31-40。
    32. 許泰文(1998):港灣開發對海岸的影響,八十七年海岸工程研討會論文集,pp.6-10。
    33. 張劭曾(1979):臺灣西海岸中南部海岸地形變遷漂沙動態與海洋工程的未來,海洋彙刊,no.22,pp.57-72。
    34. 張鴻洋(1979):臺灣西海岸中部波能量推算模式與漂沙量之關係,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論文,pp.7-17。
    35. 張政亮(1992):蘭陽平原海岸沙丘之地形學研究,台灣師大地理研究所碩論,pp.59-68。
    36. 張瑞津(1980):粒度分析在地學研究上的意義,中等教育vol.31,no.21,pp.36-38。
    37. 張長義(1998):台灣海岸地區地理特性,八十七年海岸工程研討會,pp.1-1 1-15。
    38. 莊甲子(1992):台灣北部海岸環境之調查研究,台灣省政府交通處港灣技術研究所(1),pp.1-71。
    39. 莊甲子(1992):台灣北部海岸環境之調查研究,台灣省政府交通處港灣技術研究所(2) pp.1-61。
    40. 莊甲子(1994):交通處港灣技術研究所,台灣西海岸沖淤調查研究(三),。pp.1-30。
    41. 黃炯賢(1996):曾文溪河口近岸沉積系統之沉積物粒分析形態之研究,中山大學海岸地質及化學研究所pp.14-25。
    42. 曾以帆(1997):沙洲型海灘剖面形狀函數之研究,中山大學海洋環境所碩論, pp.4-55。
    43. 湯麟武(1998):港灣及海域工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pp.401-453。
    44. 湯麟武(1962):臺灣海埔地之漂沙,臺銀季刊,vol.13,no.2,pp.66-76。
    45. 楊連洲(1991):彰化海岸地形變遷研究,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所碩論, pp.38-57。
    46. 楊文衡,徐宏良(1994):臺灣西海岸漂砂與地形變遷之研究,第十六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
    47. 鄭瑞壬(1991):桃園台地海岸沙丘及其土地利用的研究,文大地學研究所碩論, pp.10-35。
    48. 廖宏儒 (1997):台灣西部海岸沉積物來源的散佈形態,台大海洋所碩論pp.18-27。
    49. 謝正倫、莊士賢等(1995): 大肚溪至朴子溪近岸海域定線地形調查研究、台南水工試驗所研究實驗報告166號,pp.5-15。
    50. 藍振武(1987):有限長度突堤設置對海洋地形變化影響,第九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pp.5-15。
    51. 新竹市政府(1992):新竹南寮附近海岸侵蝕與堆積問題的初步研究,專刊第73號,pp.1-89。
    52. 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1993):台灣西部海岸地區土地開發利用環境管理資料之蒐集與整合pp.1-85。
    53. 省政府交通處港灣技術研究所(1995):新竹香山地區籌建新港初步可行性研究,pp.1-89。
    54. 省政府交通處港灣技術研究所(1994):平緩沙灘碎波帶內波浪、流況及漂沙特性研究,pp.1-29。
    55. 省政府旅遊局:(1986):台灣全省重要海水浴場水質、沙質及腹地環境資源調查報告,pp.1-43。
    56. 港灣技術研究所(1992): 臺灣四周海象調查研究(七),pp.86-87。
    57. 港灣技術研究所(1992): 臺灣四周海象調查研究(八),pp.6-20。
    58. 農復會(1971):海岸工程規劃設計,318 pp。
    日文部份
    1. 堀川清司(1991): 海岸工學,東京大學出版會,pp.12-239。
    2. 椹木 亨(1982):漂沙與海岸侵食,森北出版株式會社,pp.1-26。
    英文部份
    1. Bird, E.C.F.(1996): Beach Process and Morphology , Beach management , pp 20-42。
    2. Carter, R.W.G. (1988): Coastal Environments ,Academic press, pp. 99-134。
    3. Guillen, J.& Planpues, A. (1995): A Shoreface Zonation in the Ebro Delta Based on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1997, Summer, pp. 867-877。
    4. Hardisty,J(1990):Beaches Form and Process, Unwin Hyman, pp. 189-238。
    5. Hanamgond,PT & Chavadi,VC .(1993): Sediment Movement Aligadde Beach Uttra Kannada District West Coast of India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 Summer , pp.847-861。
    6. King, C.A.M.(1972):Beachs and Coasts , Edward Arnold ,pp.215-381。
    7. Komar,P.D(1998):Beach Processes and Sedimentation , Prentice Hall , pp. 288-309。
    8. Makaske, B & Augustinus, P.G.E.F.(1996): Morphologic Changes of a Micro -tidal , Low Wave Energy Beach Face During a Spring-neap Tide Cycle , Rhone-delta , France ,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1998, Spring , pp. 633-645。
    9. Levis,D.W & McConchie,D.(1982):Practical Sedimentology,Chapman & Hall,115p。
    10. Schwartz, M.L (1982):The Encyclopedia of Beaches and Coastal Environments,pp. 140-141。
    11. Schwartz, M.L (1982):The Encyclopedia of Beaches and Coastal Environments,pp. 140-141。
    12. Shih, S-M. & Komar, P.D. (1994): Beach Morphology and Sea Cliff Erosion within an Oregon Coastal littoral cell,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1994, Winter, pp.144-157。
    13. Viles,H. & Spencer,T(1995): Coastal Problems, Edward Arnold , pp.59-87。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