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永山
Yang, Yung-shan
論文名稱: 杭州「臺灣連橫紀念館」籌建與其歷史價值
The Preparation and History Value of Taiwan Lien-Hang Memorial Hall,Hang-Zhou
指導教授: 楊樹煌
Yang, Shu-Hw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1
中文關鍵詞: 連橫博物館台灣通史
英文關鍵詞: Lien Heng, Museum, General History of Taiwa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6下載: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俗云「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中國人將杭州比作天堂,乃因為杭州有西湖的緣故。山水和文化,是中國傳統哲學「中庸」的表現,在文化、歷史、宗教的發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西湖是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傑出範例,也是一處美妙絕倫的風景勝地,它呈現了人類社會和居住地長期以來的演變,是人文美和自然美、建築美的高度結合。西湖是人類利用自然,而不是模仿自然。經年累月的人文發展型塑了西湖的美,歷代詩人也歌頌讚揚,西湖的山水之間,到處閃耀著人文的光輝,到處有歷史變遷的鎔燽和雕琢,以及藝術甘露的滲透和滋養,彷彿是一座大自然的公共藝術創作。隨著春、夏、秋、冬的不同季節,西湖以氣象萬千,如詩如畫的意境,完美地呈現在遊客面前。她的美,她的趣,則源於千百年仁人志士,騷人墨客對杭州刻骨銘心的喜愛與依戀。
    瑪瑙寺依山而築,粉牆黛瓦,掩映在蔥鬱的古樹中,是杭州西湖歷史悠久的名寺。《臺灣通史》的作者,連戰的祖父連橫,曾於1926年到1927年在杭州期間居住於該寺,研究整理文史資料,其子連震東也曾來此探視,而與瑪瑙寺結下緣分。
    2006年連戰首次訪問杭州時,得悉乃祖乃父與瑪瑙寺的這一段淵源。在杭州市委書記王國平及中央領導與各界的關心下,連戰於2006年開始籌建連橫紀念館,以凝聚臺灣同胞情感與記憶,並作為臺灣海峽文化交流的平臺,與國際接軌。
    連橫(1878 - 1936),字武公,號雅堂。光緒四年五月出生於臺灣府寧南坊馬兵營。馬兵營是鄭成功(1624 - 62)駐軍的營地,連家自福建龍溪(今龍海)渡臺後就住在這裡,傳到連橫是第七代。連橫少受庭訓,長而好學,禀性聰穎,過眼成誦。其父連永昌因鍾愛之,曾購一部《臺灣府誌》送給他,並言道:「汝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歷史。」當時兵荒馬亂,而連橫積極收集文獻,其著作《臺灣通史》為歷史做見證,成為臺灣最珍貴的文化資產之一,連橫可說是臺灣文化保存先驅,臺灣的司馬遷(135 / 145 bc. - 86 bc.)。
    連橫曾經先後兩次寄居杭州瑪瑙寺,和杭州有著深厚的情感,因此籌備工作人員便選擇瑪瑙寺當作臺灣海峽文化交流的橋梁,並進一步規劃硬體部分,以期還原連橫居住時期的面貌。連橫紀念館的空間架構規畫,由臺灣著名美學家暨建築家漢寶德(1934-)教授配合展示內容做合理的空間規劃,展示內容主要呈現連橫一生所作、所為、所想,比如撰寫《臺灣通史》的目的與意義,使這段歷史得以為臺灣同胞及全體國人了解。
    連橫紀念館結合老建築,體現了江南古典園林的特色,旨在研究保存、展示及推廣臺灣文化。展示內容以「臺灣文化歷史」為主軸,以期讓觀眾認識、了解臺灣,更希望藉此一平臺加強臺灣海峽文化交流,擴大台灣海峽文化團體的往來,並與全球接軌,這也是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成立杭州臺灣連橫紀念館最重要的意義 。

    It is said in Chinese tradition that "Heaven is a paradise and on earth the paradise is Suzhou and Hangzhou." One can liken the West Lake in Hangzhou to paradise. Landscape and culture are two moderate but irreplaceable componen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upon which the Chinese culture, history and religion are built. The West Lake is a sublime landscape, representing an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human efforts to elevate its beautiful landscape. It is the combination of humanities and the beauty of nature and architecture.

    The West Lake is a good example that people can take advantage of nature rather than imitate it. Due to the efforts of numerous officials and cultural figures who struggle to tame, maintain, and beautify the lake, and shape the lake as we see today. Like an artwork created by nature, West Lake presents different scenes each season. Historical figures such as national heroes and martyrs of revolution, and poets all have been laid to rest on its shore.

    Agate Temple, a quiet Buddhist sanctuary nestled at the foot of the Gem Hill by the West Lake of Hangzhou,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Lien Chan's grandfather Lien Heng, who is known for his authorship of the General History of Taiwan. Lien Heng stayed in Agate Temple from 1926 to1927. His son Lian Cheng-tung came to visit his parents at the temple, which forged the ties between the Liens and Hangzhou.

    In 2006, when Lien Chan first visited Hangzhou and learned about his family ties with Agate Temple, he decided to transform Agate Temple to a memorial museum. Under the efforts of Hangzhou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Secretary Wang Guo-ping, Chinese officials and Lien Chan, together they reconstructed the Agate Temple as the “Lien Heng Memorial Hall” in 2006, and set the multi-functional museum as a cross-strait cultural exchange platform.

    The Lien family moved from Fujian, China, to Taiwan in the Qing Dynasty. In May 16, 1878, the seventh-generation grandson Lien Heng (1878 - 1936) also known as Lien Ya-tang was born in Tainan. Lien Heng was an intelligent and hard working young man. His father Lien Yong-chang bought him the Taiwan Prefecture and said:“As a Taiwanese, you must know the history of Taiwan.” So he began the preparations for writing the General History of Taiwan in 1908. After years of thoroughly researching and studying what he had collected, the book took shape in the same stylistic rules and layout as first used by Sima Qian (B.C. 135 or 145 to B.C. 86.) The book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recious culture heritages of Taiwan.

    Lien Heng lived in Agate Temple twice and enjoyed the beauty of the West Lake. When Agate Temple was chosen as a bridge for cross-strait cultural exchange, the temple was refurbished to the memories of Lien Heng. The refurbishment project was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the famous architect Han Pao-teh (1934-). The purpose of the memorial museum is to show the history of Taiwan and exhibit Lien Heng's concerns, and to promote the Taiwanese culture to mainland Chinese.

    The Lien Heng Memorial Hall not only features as a stage to display and promote Taiwanese culture, it also wants to strengthen cross-strait cultural exchange, and to expand cross-strait cultural groups exchange, being part of the globalization. This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Kuomintang Honorary Chairman Lien Chan to found the museum in Hangzhou.

    謝誌⋯⋯⋯⋯⋯⋯⋯⋯⋯⋯⋯⋯⋯⋯⋯⋯⋯⋯⋯⋯⋯⋯⋯⋯⋯⋯⋯⋯⋯⋯I 摘要⋯⋯⋯⋯⋯⋯⋯⋯⋯⋯⋯⋯⋯⋯⋯⋯⋯⋯⋯⋯⋯⋯⋯⋯⋯⋯⋯⋯⋯⋯II Abstract ⋯⋯⋯⋯⋯⋯⋯⋯⋯⋯⋯⋯⋯⋯⋯⋯⋯⋯⋯⋯⋯⋯⋯⋯⋯⋯⋯⋯III 目次⋯⋯⋯⋯⋯⋯⋯⋯⋯⋯⋯⋯⋯⋯⋯⋯⋯⋯⋯⋯⋯⋯⋯⋯⋯⋯⋯⋯⋯⋯V 表次⋯⋯⋯⋯⋯⋯⋯⋯⋯⋯⋯⋯⋯⋯⋯⋯⋯⋯⋯⋯⋯⋯⋯⋯⋯⋯⋯⋯⋯VII 圖次⋯⋯⋯⋯⋯⋯⋯⋯⋯⋯⋯⋯⋯⋯⋯⋯⋯⋯⋯⋯⋯⋯⋯⋯⋯⋯⋯⋯⋯VII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及目的⋯⋯⋯⋯⋯⋯⋯⋯⋯⋯⋯⋯⋯⋯⋯⋯⋯⋯⋯⋯⋯⋯⋯1  第二節、研究方法⋯⋯⋯⋯⋯⋯⋯⋯⋯⋯⋯⋯⋯⋯⋯⋯⋯⋯⋯⋯⋯⋯⋯⋯⋯⋯4  第三節、名詞解釋⋯⋯⋯⋯⋯⋯⋯⋯⋯⋯⋯⋯⋯⋯⋯⋯⋯⋯⋯⋯⋯⋯⋯⋯⋯⋯5  第四節、研究的範圍及架構⋯⋯⋯⋯⋯⋯⋯⋯⋯⋯⋯⋯⋯⋯⋯⋯⋯⋯⋯⋯⋯⋯6  第五節、文獻回顧⋯⋯⋯⋯⋯⋯⋯⋯⋯⋯⋯⋯⋯⋯⋯⋯⋯⋯⋯⋯⋯⋯⋯⋯⋯⋯7 第二章、瑪瑙寺連橫紀念館籌建的緣起  第一節、連橫的生平⋯⋯⋯⋯⋯⋯⋯⋯⋯⋯⋯⋯⋯⋯⋯⋯⋯⋯⋯⋯⋯⋯⋯⋯⋯8  第二節、連橫連戰臺灣海峽活動歷史⋯⋯⋯⋯⋯⋯⋯⋯⋯⋯⋯⋯⋯⋯⋯⋯⋯⋯13  第三節、瑪瑙寺的環境與歷史沿革⋯⋯⋯⋯⋯⋯⋯⋯⋯⋯⋯⋯⋯⋯⋯⋯⋯⋯⋯24  第四節、連橫紀念館籌建的緣起⋯⋯⋯⋯⋯⋯⋯⋯⋯⋯⋯⋯⋯⋯⋯⋯⋯⋯⋯⋯25 第三章、連橫紀念館的籌建經過  第一節、連橫紀念館的籌建意涵⋯⋯⋯⋯⋯⋯⋯⋯⋯⋯⋯⋯⋯⋯⋯⋯⋯⋯⋯⋯30  第二節、自然景觀與庭院的處理⋯⋯⋯⋯⋯⋯⋯⋯⋯⋯⋯⋯⋯⋯⋯⋯⋯⋯⋯⋯34  第三節、歷史古蹟再利用的現況⋯⋯⋯⋯⋯⋯⋯⋯⋯⋯⋯⋯⋯⋯⋯⋯⋯⋯⋯⋯37  第四節、各館廳之功能⋯⋯⋯⋯⋯⋯⋯⋯⋯⋯⋯⋯⋯⋯⋯⋯⋯⋯⋯⋯⋯⋯⋯⋯41 第四章、連橫紀念館的營運策略  第一節、連橫紀念館管理模式⋯⋯⋯⋯⋯⋯⋯⋯⋯⋯⋯⋯⋯⋯⋯⋯⋯⋯⋯⋯⋯46  第二節、連橫紀念館的保護與發展⋯⋯⋯⋯⋯⋯⋯⋯⋯⋯⋯⋯⋯⋯⋯⋯⋯⋯⋯48  第三節、SWOT 分析⋯⋯⋯⋯⋯⋯⋯⋯⋯⋯⋯⋯⋯⋯⋯⋯⋯⋯⋯⋯⋯⋯⋯⋯⋯51  第四節、連橫紀念在臺灣海峽活動史的定位與貢獻⋯⋯⋯⋯⋯⋯⋯⋯⋯⋯⋯⋯53 第五章、結論  第一節、研究結論⋯⋯⋯⋯⋯⋯⋯⋯⋯⋯⋯⋯⋯⋯⋯⋯⋯⋯⋯⋯⋯⋯⋯⋯⋯⋯55  第二節、建議⋯⋯⋯⋯⋯⋯⋯⋯⋯⋯⋯⋯⋯⋯⋯⋯⋯⋯⋯⋯⋯⋯⋯⋯⋯⋯⋯⋯59 參考書目⋯⋯⋯⋯⋯⋯⋯⋯⋯⋯⋯⋯⋯⋯⋯⋯⋯⋯⋯⋯⋯⋯⋯⋯⋯⋯⋯61 附錄  附錄一:瑪瑙寺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專案備忘錄⋯⋯⋯⋯⋯⋯⋯⋯⋯⋯⋯⋯⋯⋯64  附錄二、連橫紀念館組織章程⋯⋯⋯⋯⋯⋯⋯⋯⋯⋯⋯⋯⋯⋯⋯⋯⋯⋯⋯⋯⋯66  附錄三:連橫紀念館遊客意見調查表⋯⋯⋯⋯⋯⋯⋯⋯⋯⋯⋯⋯⋯⋯⋯⋯⋯⋯68  附錄四:連橫紀念館遊客意見回饋調查表⋯⋯⋯⋯⋯⋯⋯⋯⋯⋯⋯⋯⋯⋯⋯⋯69  附錄五:連橫紀念館2011 年1 月至9 月遊客意見回饋調查表⋯⋯⋯⋯⋯⋯⋯70  附錄六:2008-2011 年遊客進園人數統計表⋯⋯⋯⋯⋯⋯⋯⋯⋯⋯⋯⋯⋯⋯⋯72  附錄七:連橫大事年表⋯⋯⋯⋯⋯⋯⋯⋯⋯⋯⋯⋯⋯⋯⋯⋯⋯⋯⋯⋯⋯⋯⋯⋯74  附錄八: 連橫紀念館大事年表要紀⋯⋯⋯⋯⋯⋯⋯⋯⋯⋯⋯⋯⋯⋯⋯⋯⋯⋯⋯78  附錄九:專業名人之訪談⋯⋯⋯⋯⋯⋯⋯⋯⋯⋯⋯⋯⋯⋯⋯⋯⋯⋯⋯⋯⋯⋯⋯82 圖版⋯⋯⋯⋯⋯⋯⋯⋯⋯⋯⋯⋯⋯⋯⋯⋯⋯⋯⋯⋯⋯⋯⋯⋯⋯⋯⋯⋯⋯108 表次 圖表1. 瑪瑙寺歷史沿革表⋯⋯⋯⋯⋯⋯⋯⋯⋯⋯⋯⋯⋯⋯⋯⋯⋯⋯⋯⋯⋯⋯⋯28 圖表2. 瑪瑙寺與連橫紀念館之歷史淵緣⋯⋯⋯⋯⋯⋯⋯⋯⋯⋯⋯⋯⋯⋯⋯⋯⋯29 圖次 圖1. 《臺灣通史》一書為歷史作了見證。圖片來源:財團法人兩岸和平發展基金會 提供。 圖2. 瑪瑙寺圖。圖片出處:《清代園林圖錄》 圖3. 攝於宣統元年,連橫年三十二歲。圖片來源:財團法人兩岸和平發展基金會 提供。 圖4. 光緒三十五年攝於上海,連橫。圖片來源:財團法人兩岸和平發展基金會提供。 圖5. 宣統二年中秋羅山吟社大會中排左起人為連雅堂。圖片來源:財團法人兩岸 和平發展基金會提供。 圖6. 民國二年攝於北京連橫。圖片來源:財團法人兩岸和平發展基金會提供。 圖7. 民國三年連橫申請恢復中國國籍。圖片來源:財團法人兩岸和平發展基金會 提供。 圖8. 攝於二年間,連橫。圖片來源:財團法人兩岸和平發展基金會提供。 圖9. 攝於民國三年,三十七歲連橫。圖片來源:財團法人兩岸和平發展基金會提供。 圖10. 民國六年赴大陸前攝影,右起次女春臺、雅堂先生、夫人沈傲女士、三女秋 漢、長女夏甸、子震東。圖片來源:財團法人兩岸和平發展基金會提供。 圖11. 民國十一年連橫先生,夫人及子震東攝於日本(震東先生就讀於日本慶應大 學)。 圖12. 雅堂先生父子,民國十五年震東大學暑假赴杭州省親時攝。圖片來源:財團 法人兩岸和平發展基金會提供。 圖13. 攝於民國二十九年時五十四歲。圖片來源:財團法人兩岸和平發展基金會提 供。 圖14. 晚年連橫。圖片來源:財團法人兩岸和平發展基金會提供。 圖15. 攝於民國二十年於西安。圖片來源:財團法人兩岸和平發展基金會提供。 圖16. 臺北二二八公園「劍花亭」連雅堂銅像,楊永山攝於2007 年5 月。 圖17. 臺南公園連雅堂先生紀念銅像,楊永山攝於2007 年5 月。 圖18. 連戰由父親震東懷抱著。圖片來源:兩岸和平發展基金會提供。 圖19. 連戰就讀成功初中時與父母親合影。圖片來源:兩岸和平發展基金會提供。 圖20. 連戰29 歲取得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圖片來源:兩岸和平發展基金會提供。 圖21. 連戰與連方瑀在美國完成終身大事。圖片來源:兩岸和平發展基金會提供。 圖22. 闊別六十年後連戰先生攜家人赴西安清涼寺祭拜祖母沈傲女士,楊永山攝於 2005 年4 月。 圖23. 連戰北京演講,楊永山攝於2005 年4 月。 圖24. 連胡會於北京,楊永山攝於2005 年4 月29 日下午3 點03 分(歷史一刻)。 圖25. 連胡出席臺灣海峽論壇,楊永山攝於2006 年9 月。 圖26. 瑪瑙寺地理位置。圖片來源:連橫紀念館提供。 圖27. 國政基金會與西湖風景名勝管理局簽訂瑪瑙寺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專案備忘 錄,楊永山攝於2006 年10 月16 日。 圖28. 2008 年1 月20 日召開瑪瑙寺工作協調小組會議。楊永山攝影 圖29. 臺灣漢人移民的原鄉標示圖。楊永山繪製。 圖30. 春天西湖風景區北山街落日餘暉,楊永山攝於2010 年4 月。 圖31. 夏日遊西湖欣賞西湖夕陽彩霞,楊永山攝於2010 年8 月。 圖32. 西湖夏日荷花盛開即景,楊永山攝於2010 年8 月。 圖33. 秋天北山街西湖即景,楊永山攝於2010 年10 月。 圖34. 悠悠北山街秋天休閒徒步道,楊永山攝於2010 年11 月。 圖35. 冬日北山街西湖日出即景,楊永山攝於2010 年11 月。 圖36. 殘荷、秋雨、梧桐樹– 古老北山街像似一幅畫卷,楊永山攝於2011 年11 月。 圖37. 郁郁蔥蔥的百年梧桐樹為北山街築起了一條綠色隧道,楊永山攝於2010 年 5 月。 圖38. 冬天位於北山街歷史文化街的連橫紀念館路標,楊永山攝於2010 年2 月。 圖39. 位於北山街向湖邊連橫紀念館牌樓外觀,楊永山攝於2010 年9 月。 圖40. 連橫紀念館的全景外觀,楊永山攝於2009 年12 月。 圖41. 蒼鬱的百年樟樹撐起了一把綠傘,楊永山攝於2008 年7 月。 圖42. 百年樟樹矗立於冬天雪景的庭院中央,楊永山攝於2010 年2 月。 圖43. 三月杜鵑花盛開於庭院充滿著春天氣息,楊永山攝於2010 年3 月。 圖44. 庭院花木的配植利用立體栽植,群落組合使庭院有景深效果,楊永山攝於 2010 年4 月。 圖45. 秋天庭院景觀,楊永山攝於2008 年11 月。 圖46. 冬日庭院一幽古懷情,楊永山攝於2009 年12 月。 圖47. 夏荷即景,楊永山攝於2009 年8 月。 圖48. 冬天即景,楊永山攝於2010 年2 月。 圖49. 春天遊客獵景。 圖50. 冬殘即景,楊永山攝於2010 年2 月。 圖51. 冬天遊客獵景,楊永山攝於2010 年2 月。 圖52. 夏天僕夫樓全景,楊永山攝於2011 年7 月。 圖53. 秋天僕夫樓全景,楊永山攝於2011 年11 月。 圖54. 秋天僕夫亭庭院景觀,楊永山攝於2009 年11 月。 圖55. 冬天的清泉居庭院雪景,楊永山攝於2011 年2 月。 圖56. 冬天僕夫樓庭院雪景,楊永山攝於2011 年2 月。 圖57. 冬天庭院雪景,楊永山攝於2011 年2 月。 圖58. 清泉居雪景,楊永山攝於2011 年2 月。 圖59. 冬天從僕夫樓二樓觀賞庭院雪景,楊永山攝於2011 年2 月。 圖60. 臺灣自然環境廳外觀,攝於2009 年11 月。 圖61. 臺灣自然環境廳內部展示之一,攝於2008 年11 月。 圖62. 臺灣自然環境廳內部展示之二,攝於2008 年11 月。 圖63. 臺灣自然環境廳內部展示之三,攝於2008 年11 月。 圖64. 臺灣歷史文化廳外觀,楊永山攝於2008 年12 月。 圖65. 臺灣歷史文化展示廳之一,楊永山攝於2008 年12 月。 圖66. 臺灣歷史文化展示廳之二,楊永山攝於2008 年12 月。 圖67. 臺灣歷史文化展示廳之三,楊永山攝於2008 年12 月。 圖68. 早期的契約書,楊永山攝於2008 年12 月。 圖69. 畫在皮紙上的17世紀荷蘭人統治臺灣,臺南的場景,漢人與原住民互動關係, 楊永山攝於2008 年12 月。 圖70. 臺灣原住民廳外觀,攝於2008 年12 月。 圖71. 獨木舟展示實景,攝於2008 年12 月。 圖72. 原住民服飾展示實景,攝於2008 年12 月。 圖73. 原住民織布展示實景,攝於2008 年12 月。 圖74. 瑪瑙寺歷史遺址—僕夫泉,楊永山攝於2011 年2 月。 圖75. 連橫事蹟廳雪景,楊永山攝於2011 年2 月。 圖76. 內部大廳展示連橫銅像,楊永山攝於2011 年2 月。 圖77. 連橫的生平展示,楊永山攝於2011 年2 月。 圖78. 連氏家族年譜展示,楊永山攝於2011 年2 月。 圖79. 連橫書房實景,楊永山攝於2011 年2 月。 圖80. 重達200 公斤高一公尺的瑪瑙石,色澤高雅,楊永山攝於2011 年2 月。 圖81. 連橫文學作品展示,楊永山攝於2011 年2 月。 圖82. 臺灣人物廳展示實景,楊永山攝於2010 年5 月。 圖83. 臺灣傳統工藝廳外觀,楊永山攝於2010 年11 月。 圖84. 廟宇木雕展示,楊永山攝於2010 年11 月。 圖85. 草蓆及草帽的展示,楊永山攝於2010 年11 月。 圖86. 紙雕作品,楊永山攝於2010 年11 月。 圖87. 錫雕作品,楊永山攝於2010 年11 月。 圖88. 臺灣現代工藝廳外觀。 圖89. 皮雕作品展示,楊永山攝於2010 年11 月。 圖90. 臺灣現代工藝廳展示薪傳獎木雕作品,楊永山攝於2010 年11 月。 圖91. 雅言圖書館外觀,楊永山攝於2011 年1 月。 圖92. 雅言圖書館內部實景,楊永山攝於2011 年1 月。 圖93. 雅言圖書館外觀實景(楊英風作品南山晨曦),楊永山攝於2011 年2 月。 圖94. 清泉居外觀,楊永山攝於2009 年6 月。 圖95. 清泉居內部實景,楊永山攝於2009 年6 月。 圖96. 清泉居茗茶實景,楊永山攝於2009 年6 月。 圖97. 林木川作品牧羊女,楊永山攝於2011 年2 月。 圖98. 劍花廳百年雕塑展展示實景之一,楊永山攝於2011 年2 月。 圖99. 劍花廳百年雕塑展展示實景之二,楊永山攝於2011 年2 月。 圖100. 朱銘作品太極系列,楊永山攝於2011 年2 月。 圖101. 連橫紀念館開幕連戰致詞,楊永山攝於2008 年12 月。 圖102. 連橫紀念館開幕場面實景之一,楊永山攝於2008 年12 月。 圖103. 連橫紀念館開幕場面實景之二,楊永山攝於2008 年12 月。 圖104. 連戰夫婦攝於連橫紀念館,楊永山攝於2006 年10 月。 圖105. 連橫紀念館為杭州市政府指定之杭州青少年第二課程活動基地。 圖106. 北山街冬天西湖雪景似一座公共藝術品,楊永山攝於2011 年2 月。 圖107. 庭院內淺池碧水蓮荷翠竹閣樓紅亭芭蕉,迴廊明月清風都是庭院景觀重要 構成部分,形成了庭院景點,也附帶著文化歷史內涵,給館內增添了一種 和人文意境的對話。楊永山攝於2010 年11 月。 圖108. 冬天僕夫樓雪景,圖中楊英風大師作品夢之塔1972 年,楊永山攝於2011 年2 月。 圖109. 西湖全景。圖片來源:連橫紀念館提供。

    一、專書
    王國平。《城市怎麼辦,理念篇》。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王國平。《城市論上、中、下三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江獻林。《臺灣開發史話》。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5。
    李英明。《全球化時代下的臺灣和兩岸關係》。臺北:生智文化出版,2001。
    李筱峰。《快讀臺灣史》。臺北:玉山出版史,2002。
    杜順寶。《中國園林》。臺北:淑馨出版社,1992。
    林文月。《青山青史──連雅堂傳》。臺北:有鹿文化出版,2010。
    林志宏。《世界遺產與歷史城市》。臺北:臺灣商務出版,2010。
    林俊寬。《水在造園上之運用》。臺北:地景出版社,1990。
    秦美婷。《文資知築臺灣建築的故事》。文化建設委員會,2008。
    馬騏、馬曉梅。《連戰家族》。臺北:東方出版社,2007。
    張全文、張采欣著。《古蹟維護原則與實務》。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出版,2010。
    張亞中。《兩岸政治定位探索》。臺北:臺灣大學出版,2010。
    張建庭。《西湖八十景》。杭州:杭州出版社,2005。
    張春英。《海峽兩岸關係史》第一卷、第二卷。臺北:海峽學術出版,2008。
    張家驥。《中國造園史》。臺北:博遠出版社,1990。
    張萬興、黃盛。《連戰檔案》。臺北:海峽兩岸出版,2006。
    張譽騰。《博物館這一行》。臺北:五觀藝術出版,2007。
    連 戰。《改變,才有希望》。臺北:天下遠見出版,2004。
    連 戰。《連戰的主張》。臺北:天下遠見出版,2004。
    連方瑀。《半世紀的相逢》。臺北:天下遠見出版,2005。
    連震東。《雅堂先生餘集》。連震東出版,1974。
    連橫。《雅堂文集》。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連橫。《雅堂先生家書》。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連橫。《雅堂先生集外集》。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連橫。《臺灣通史上、中、下》。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連橫。《臺灣詩集》。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連橫。《臺灣語典雅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陳大衛。《西湖國家風景各勝區專輯》。杭州:杭州日報出版,2005。
    陳正茂、林寶琮、林世宗。《新編臺灣史》。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2008。
    陳淑鈴。《美術館面面觀》。基隆:高手專業出版,2008。
    陳毓鈞。《我們是誰?臺灣是什麼?》。臺北:智庫公司出版,2005。
    陳劍飛。《世界文化遺產-西递》。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雪倫、狄肯曼著。《如何行銷博物館》。臺北:五觀出版,2002。
    馮久玲。《文化是好生意》。臺北:城邦文化出版,2002。
    黃士娟、楊仁江、林一宏。《古蹟探秘解碼生活》。國立臺灣博物館,2009。
    黃光男。《博物館行銷策略》。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7。
    黃美玲。《連雅堂文學研究》。臺北:文津文化出版,2000。
    黃清龍。《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臺北:商訊文化出版,2011。
    黃鈺琴。《美術館的魅力》。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06。
    楊 渡。《歷史的轉捩點 連戰大陸行》。臺北:巴札赫出版,2005。
    楊力宇、馬西屏。《力挽狂瀾》。臺北:正中書局出版,2004。
    楊雲萍、盧嘉興等著。《連雅堂先生相關論著選輯上、下》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劉惠媛。《博物館的美學經濟》。臺北:原點出版,2007。
    樓慶西。《中國園林》。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
    鄭喜夫。《連雅堂先生年譜》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鄭喜夫。《臺灣先賢先烈專輯(第一輯)連雅堂傳》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8。

    二、期刊論文
    林其泉。「從臺灣通史看連橫的愛國思想」,《臺灣研究》第二期,廈門大學,1994。
    茅家琦。「從連橫的詩文看其中國文化情結」,《民國檔案》第1期,1994。
    白少帆。「劍花室主人連橫」,《百年潮》第11期,2000。
    曹曉莉、曹旅寧,「論連橫的祖國意識」,《長安水電師院社會科學報》第2期,1994。
    周立華。「連雅堂研究述要」,《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第6期,2007。
    呂一燃。「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臺灣愛國文人連橫」,《抗日戰爭研究》第2期,2005。
    鍾安西。「民族志士連橫及其臺灣通史」,《臺灣文話》,2000。
    王彥民。「追求愛國志士連橫」,《兩岸關係》12期,2006。
    來新夏。「連橫臺灣通史的愛國思想」,《天津師大學報》第5期,1994。
    林長華。「連橫與杭州」,《杭州通訊》12期,2008。
    石 峰。「連橫與臺灣通史」,《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2000。

    三、論文合集
    汪毅夫。《連橫研究論文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
    李南衡。《日據下臺灣新文學連橫研究》。臺北:明潭出版社,1979。
    洪宣勇。《臺灣殖民地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海峽學術出版,2004。
    行政院文建會。《文化資產保存利用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建會文化資產處,2010。

    四、月刊
    陳其南。《臺灣文化系列》智庫2。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陳其南。《文化創業產業》智庫3期。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
    徐天福。《歷史文物月刊》220。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1。
    黃光男。《歷史文物雙月刊》5:4。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年10月。

    五、學位論文
    陳慶坤。《私立博物館經營與管理──兼論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謝憲雄。《臺灣公共藝術經費執行分析1999-200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尹德月。《國立國父紀念館社教功能及營運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陳春霖。《海峽兩岸美術交流策略研究──以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王維妮。《楊英風景觀雕塑再認識──論公共藝術的精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