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彭峻豪
Peng, Chun-Hao
論文名稱: 職能適性測驗與員工甄選、工作績效之相關性研究--以光電A公司為例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Competency Adaptive Test, Recruitment Employees, Personal Performance Appraisal -- with A Display Company as an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朱益賢
Chu, Yih-Hsi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7
中文關鍵詞: 職能適性測驗績效評估甄選工具
英文關鍵詞: competency, competency adaptive test, personal performance appraisal, selection tool for recruit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66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全球日益競爭的高科技產業,人才無疑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如何利用符合企業內部組織的基因,尋找適合的人,放到對的位置上,是目前各家企業最重要的議題之一。
    因此,企業為了保持競爭力,甄選工具將顯得格外重要,好的甄選工具可提昇組織的競爭力,進而提高企業的利潤,而本研究將透過個案公司導入之職能適性測驗與個人工作績效作驗證,驗證此甄選工具可有效預測應徵者之未來表現,並建立不同職類之錄取標準方程式,即是本研究探討主軸。
    經過個案公司之職能適性測驗成績與個人工作績效成績的統計分析,本研究的確驗證甄選工具是可預測部份職能未來工作績效等第,並建立各項職能高、低分行為表現模式,提供個案公司甄選新人階段使用。
    本研究也將根據個案公司研發類及製造類提供之相關資料,建立研發類及製造類之多元線性方程式,個案公司甄選新人時,用人主管利用報表呈現,即可得知應徵者未來之績效為何。
    在運用嚴謹的研究方法於個案公司的研究過程中,研發發現:
    一、在同一企業(組織)下,不同職類員工,會因工作性質不同,具有不同的職能模式。
    二、若工作績效評核系統與員工甄選工具皆以職能為發展基礎,則員工甄選工具可有效預測應徵者之未來工作績效。
    三、職能的定義會隨著企業(組織)的不同而有所調整。
    在取得個案公司920名樣本後,於統計分析後歸納出關於實務之六點建議:
    一、研發類及製造類新人留任率是否有提高。
    二、整體離職率是否有效降低。
    三、公司生產力是否提高。
    四、常模資料,不斷更新。
    五、不顯著職能後續的追蹤及調整。
    六、針對不顯著職能項目,導入標準面談問題。
    在歷經此一嚴謹之研究方法,個案公司後續可定期利用此研究模式,不斷更新更符合現況之各項指標,提高職能適性測驗工具之正確性及有效性。個案公司後續可再建立其他職類之多元線性方程式,提高個案公司職能適性測驗工具的價值性。

    Talents are doubtless the most precious property to the highly competitive high-tech industries.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company organization, placing the most suitable talents in the suitable positions is one of the most critical issues.
    A well-defined selection tool for recruitment can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organizations and help company to make better profit. In order to prove that the tool could effectively predict candidates’ performance and help to set recruitment criteria for different positions, this research has adopted the competency adaptive test to correlate the personal performance appraisal in A company.
    After analyz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ompetency adaptive test and personal performance appraisal, this research certainly has proven this selection tool for recruitment can establish the different level of typical behavior models and predict the employee performance. Hence, this tool is proven useful to evaluate the candidate during recruiting process.
    The research has also created a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 based on the database of competency adaptive test and personal performance appraisal from R&D and MFG department staffs (provided by A company). Consequently, when A company is recruiting, supervisors can refer to the candidates’ evaluation report generated by the equation to presume the candidates’ expected performance.
    Besides,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The employees from different departments and with different job functions would build up different competence models.
    2. If the personal performance appraisal and selection tool for recruitment are established by competence-based model, the selection tool for recruitment can predict the performance of candidate effectively.
    3. The definition of each competency item would be illustrated accordingly within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After analyzing the sample of 920 staffs provided by A company, there are 6 recommendations been raised in practices:
    1. Has the survival rate of new comers for R&D and MFG functions increased?
    2. Has the turnover rate reduced effectively?
    3. Has the productivity improved?
    4. The normal mode has to be updated regularly.
    5. The statistical insignificance competency items should be conducted in further research and modification
    6. To apply standard interview questions to the statistical insignificance.
    After careful research, A Company can use the same methodology to update the database of competency adaptive test and personal performance appraisal periodically. Furthermore,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sampling employed to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 will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selection tool significantly.

    謝 誌 I 中文摘要 III ABSTRACT V 目 錄 IX 表 次 XI 圖 次 X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職能的意涵與運用 11 第二節 職能模型 20 第三節 職能適性測驗 36 第四節 職能適性測驗相關研究 41 第三章 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及研究假設 45 第二節 個案公司及研究對象 50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 5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9 第五節 研究時程 70 第六節 資料分析 72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83 第一節 研究相關分析 83 第二節 研究迴歸分析 93 第三節 研究多元線性分析 101 第四節 職能追蹤訪談資料 108 第五章 研究結果 11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3 第二節 研究貢獻 126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28 參考文獻 131 一、中文部份 131 二、外文部份 134 附錄 137 附錄一 個案公司職能適性測驗題目範例 137 附錄二 個案公司工作績效評核系統 141 附錄三 個案公司職能適性測驗測驗結果報告 143 附錄四 個案公司職能適性測驗測驗結果報告(建議版) 145 表 次 表2- 1職能適性測驗相關研究一覽表 41 表3- 1個案公司SWOT分析表 53 表3- 2 個案公司07年受測人數一覽表 54 表3- 3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特性比較表 55 表3- 4量化研究方法比較表 56 表3- 5個案公司職能適性測驗發展階段表 59 表3- 6個案公司職能與他評效標及三項效標關聯表 62 表3- 7個案公司整體職能與五大特質效標關聯分析表 63 表3- 8個案公司職能適性測驗信度分析 64 表3- 9個案公司特定群體常模一覽表 65 表3- 10個案公司考核等第強迫分配表 68 表3- 11研究時程表 71 表3- 12研究變項編碼表 72 表4- 1「敬業與責任承擔」測驗成績與該職能績效關聯表 83 表4- 2「計畫與組織」測驗成績與該職能績效關聯表 84 表4- 3「快速反應」測驗成績與該職能績效關聯表 84 表4- 4「人際溝通」測驗成績與該職能績效關聯表 85 表4- 5「團隊合作」測驗成績與該職能績效關聯表 85 表4- 6「創新與改善」測驗成績與該職能績效關聯表 86 表4- 7「自我能力提昇」測驗成績與該職能績效關聯表 86 表4- 8「部屬培育」測驗成績與該職能績效關聯表 87 表4- 9「領導激勵」測驗成績與該職能績效關聯表 87 表4- 10「敬業與責任承擔」測驗成績與個人績效關聯表 88 表4- 11「計畫與組織」測驗成績與個人績效關聯表 88 表4- 12「快速反應」測驗成績與個人績效關聯表 89 表4- 13「人際溝通」測驗成績與個人績效關聯表 90 表4- 14「團隊合作」測驗成績與個人績效關聯表 90 表4- 15「創新與改善」測驗成績與個人績效關聯表 91 表4- 16「自我能力提昇」測驗成績與個人績效關聯表 91 表4- 17「部屬培育」測驗成績與個人績效關聯表 92 表4- 18「領導激勵」測驗成績與個人績效關聯表 92 表4- 19職能測驗與工作績效之「敬業與責任承擔」迴歸分析表 94 表4- 20職能測驗與工作績效之「計畫與組織」迴歸分析表 95 表4- 21職能測驗與工作績效之「快速反應」迴歸分析表 96 表4- 22職能測驗與工作績效之「人際溝通」迴歸分析表 96 表4- 23職能測驗與工作績效之「團隊合作」迴歸分析表 97 表4- 24職能測驗與工作績效之「創新與改善」迴歸分析表 98 表4- 25職能測驗與工作績效之「自我能力提升」迴歸分析表 99 表4- 26職能測驗與工作績效之「部屬培育」迴歸分析表 100 表4- 27職能測驗與工作績效之「領導激勵」迴歸分析表 100 表4- 28研發類人員各職能與個人工作績效關聯表 102 表4- 29製造類人員各職能與個人工作績效關聯表 105 表4- 30未達顯著職能個案公司用人主管訪談表 108 表5- 1本研究之研究假設分析結果總表 113 表5- 2部屬培育、領導激勵績效等第與個人績效總等第關聯表 118 表5- 3個案公司具顯著關連職能之高低分組表 119 表5- 4未顯著職能搭配之面談問題 122 表5- 5個案公司研究結果彙整表 126 圖 次 圖2-1冰山模型 13 圖2- 2職能的因果流程模式 19 圖2- 3工作能力評鑑法 23 圖2- 4專家會議之工作職能評鑑流程圖 24 圖3- 1研究架構 45 圖3- 2個案公司組織圖 51 圖3- 3個案公司所處產業之上下游關聯圖 52 圖3- 4研究步驟 58 圖3- 5各單項職能適性常模成績呈常態分佈圖 80

    一、中文部份
    王家玲(2001)。甄選工具之效度驗證與運用-以某高科技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李瑞玲(譯)(1998)。Goleman, D著。工作EQ(EQII)。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
    何耀庭(2004)。員工甄選工具效標關聯效度驗證之研究-以A電子公司員工為實證樣本,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林文政(2001)。製造業人力資源專業職能之研究。中山管理評論,9(4),621-654。
    林正茂(2003)。紙器業銷售人員職能模式發展之個案研究-以正隆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未出版,雲林縣。
    吳昭德(2002)。基層主管職能量表之建立與驗証—以某化工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莊敏瀅(2004)。以核心職能為本之線上甄選系統之發展—以某汽車製造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許嘉玲(2002)。研發團隊領導者核心職能對團隊創新效能及成員創新行為之影響。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兆祺(2003)。業務人員職能量表之建立-以某科技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徐明宜(2002)。兩兆雙星之評析。國政評論,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2年6月12日,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te/091/te-c-091-033.htm。
    陳志鈺(2001)。百貨公司樓面管理人員職能量表之建立—以某百貨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欣怡(2004)。C航空公司飛航機師職能模式與甄選面談工具之發展。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泳丞(2004)。台灣的驚嘆號。台北市:時報出版。
    陳榮宏(2000)。e HR醫HR。台北市:酷才網。
    陳彰儀、李明霓、顏志龍(2004)。網路應徵者填寫測驗的作假意圖:測驗類型與情境因素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93(4),349-358。
    張世彗(2003)。創造力-理應、技術/技法與培育(初版)。臺北市:張世彗。
    張思群(2004)。研發部門人員核心職能之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張桂珍(2004)。台灣地區跨國企業之招募與甄選。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張裕隆(2001),管理才能測驗發展及信效度分析。應用心理研究,10,65-69。
    張書芸(2004)。組織文化與核心職能相關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曉佩(2004)。主管與學生對職能之重視程度與差異性研究-以積體電路產業為例。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詹炳熾(2004)。研發人員職能與績效關聯之研究—以工具機產業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劉怡君(1999)。製造業中高階管理者管理才能評鑑量表之建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劉明德(譯)(1989)。Gray,R.,& Smeltzer,L著。管理學:競爭優勢(Management: The competitive edge)。台北市:桂冠。
    劉曉雯(2003)。管理職能模式及其評鑑系統之設計。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鄧國宏(2000)。主管管理才能評鑑量表之建立與信、效度分析-以某商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蔡明穎(1999)。團隊領導者核心才能評鑑量表之建立—以在台日式企業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蔡明勳(2004)。運用職能於發展跨國企業選才工具-B公司之選才工具發展專案。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賴遠峰(2003)。員工職能與績效發展之相關性研究(以國內某家IC設計公司之個案分析)。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戴淑芬(2002)。運用核心職能於選才工具之發展—TTT公司之選才工具發展專案。元智大學科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藍美貞(2001)。職能招募與選才。商周,台北市。

    二、外文部份
    Anastasi, A. (1988). Psychological testing.
    Boyatzis, R. E., 1982, The Competence Manager.A model for Effective Performance.
    Costa,Jr.,P. T.,& McCrae,R. R.(1993). Revised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NEO PI-RTM) and NEO five-factor inventory (NEO-FFI).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Darrell J. Cira & Ellen R. Benjamin.(1998). Competency-Based Pay . A Concept in Evolutio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 Review.
    Dick Grote,(2005). Forced Ranking. Making Performance Management Work.
    Edward,J. C. & Richard,S. M.(2002). The Value-Added Employee. Butterworth-Heinermann.
    Fontana, D. (1990). Social Skill at work. Leicester.
    Kleinmuntz, B. (1967). Personality measurement . An introduction. Homewood.
    Kochanski, T. J., (1996).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issue on human resource competencie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cClelland, D. C., (1973).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
    Parry, B. S., (1998). Just what is a competency. Training.
    Purvin, L. A. (1980). Personality:theory. assessment, and research.
    Spencer, L. M. and Spencer S. M., (1993). Compe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Steven E. Scullen et al.,(2005),Forced Distribution Rating System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Workforce Potential. A Baseline Simulation,Personnel Psychology.
    Ralein, J. A., & Cooledge, A. S., (1995), From generic to organic competencies, Human Resource Planning.
    Ryan K. Lahti(1999). Identifying and Intergrating Individual Level Core Competencies.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