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永祥 |
---|---|
論文名稱: |
台灣原住民族自治之研究---兼論台灣族群政治權力之分配 A Study on the Autonomy of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olitical power between ethnic groups in Taiwan |
指導教授: | 陳延輝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畢業學年度: | 9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0 |
中文關鍵詞: | 原住民族 、台灣原住民族自治 、地方自治 、協合式民主 、聯邦制度 |
英文關鍵詞: | Aborigines ethnic groups, The Draft Law about the Autonomy of Taiwanese Aborigines, Local Autonomy, Consociational Democracy, Federalism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2 下載:8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內容:
本論文從台灣的族群關係出發,探索台灣將來政治建構的可能性。並以「原住民族自治法草案」之內容為主軸,預先假設有關原住民族自治運動之「原住民族自治法草案」將獲得立法院三讀通過,並經總統公佈施行,而各原住民族亦依據該法之相關規定,成立原住民族自治區。其民族自治區成立之形式,完全以該草案所規劃之方式為之。本研究據此推論,此一現實政治生態的變遷,將因原住民族自治區的自治權限比一般縣市為高,財政自主地位又比直轄市高的情形之下,使現行憲法所規定之地方自治團體---即縣市政府,因而要求比照原住民族自治區之政治地位。而政黨輪替後,扁平化二級制政府的實踐與發展,勢將大幅提升縣市政府的自主地位,在此雙重政治效應的影響之下,各自治團體之地方利益意識將因而水漲船高。而由此所衍生的族群政治權力關係的調整,及中央與地方之間權力的重劃,將衝擊目前單一國體制的政治架構,進而影響台灣族群政治權力的分配。
本研究經過文獻分析、批判與辯證的過程,獲得以下的發現:
一、台灣原住民族認為,其民族地位淪為弱勢與異類,乃導因於外來政權的殖民統治。
二、台灣原住民族的復振運動,乃深受國際潮流的影響,在二十世紀後期,積極展開其民族自治運動;原住民族認為,落實自治是其民族未來的希望所寄。
三、台灣政府對於原住民族自治運動的態度,也因政治、社會的發展,隨世界潮流的改變,由原來的同化政策逐漸朝尊重其民族意願的方向修正。
四、受限於台灣社會優勢族群的既得利益與意識形態,原住民族尋求完全自治的實質獨立,有其困難;「原住民族自治法草案」,成為目前台灣政府回應原住民族自治訴求的暫時方案。
五、台灣學界出現許多前衛的看法,紛紛從憲政體制的層面,提出對於原住民族與族群關係法制化的呼籲,並對未來台灣新國體提出建言。
六、政黨輪替的常態化,將加強台灣政府對於原住民族自治區與縣市地位的尊重。
七、台灣族群政治權力關係的轉變及中央與地方權力關係的調整,將衝擊目前台灣單一國體制的政治架構。
基於上述的研究發現,因應未來台灣族群政治權力結構的重整,筆者提出如下的建議:
一、中央與地方政府應轉型並落實為分工合作與互為主體的夥伴關係。
二、台灣族群關係的建構與政治資源的分配,應朝法制化的方向落實。
三、執政者應調和四大族群的政治權力分配,塑造台灣為原住民族與漢族共 同平等組成的「公民國家」。
四、瑞士聯邦制度的精神與內涵---「協合式民主」的協調機制,不失為解決未來台灣族群政治權力分配的可行方案。
總結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向台灣人民解釋並提出原住民族自治與台灣新國家之間和諧的共構關係。由於事關未來之論,因此具有相當程度的發展性與不可預測性,咸為此一研究領域可以繼續發展而關注者。
abstract
In this thesis, I’m going to start from the ethnic relation in Taiwan and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of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aiwan in the future. Firstly, I used ’’The Draft Law about the Autonomy of Taiwanese Aborigines’’ to be the main structure. Secondly, I will discuss the Taiwanese political situation. Since political power transformed,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has changed. It is important to adjust the relationship of political power between ethnic groups in Taiwan. The impact of the changes will effec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olitical power. To sum up, this thesis tried to discuss how the Autonomy of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situation in Taiwan.
Major findings is as follow: the Autonomy of Taiwan Indigenous will change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We will not unitary power system of polity any more. Our power system of polity will become diversification. Finally, I will make a recommendation to the Autonomy of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The Taiwan official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Consociational Democracy」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olitical power between ethnic groups in Taiwan.
參考書目
一、 中 文
(一) 書 籍
1.孔寒冰,1998,《當代各國政治體制》,蘭州:蘭州大學出版。
2.王俊秀、紀駿傑,1996,《環境正義之比較研究:原住民與國家公園之互動關係之探討》,台北: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書。
3.王鐵崖等編著,王人傑校訂,1992,《國際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4.王國璋,1993,《當代美國政治論衡》,台北市:三民書局。
5.王泰升,1997,《台灣原住民的法律地位》,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台大法律系。
6.內政部譯,1990,《加拿大原住民政策概況及法案輯要》,台北︰內政部。
7.內政部譯,1990,《美國印地安民族政策概況及法案輯要》,台北︰內政部。
8.夷將˙拔路兒,1994,〈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發展之初步探討〉,在行政院文建會編印,《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原民會,頁275-295。
9.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楊智出版社。
10.江明修,1997,《公共行政學研究方法論》,台北:自刊本。
11.余可平,1999,《社群主義》,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12.利格拉勒˙阿鄔,1997,《紅嘴巴的Vu Vu》,台中︰晨星出版社。
13.吳劍燮,1993,《加拿大選舉法》,台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
14.李道明,1994,〈近一百年來台灣電視電影媒體對台灣原住民的呈現〉,在行政院文建會編印,《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頁81-95。
15.李登輝,1999,《台灣的主張》,台北:遠流出版事業。
16.李鴻禧,1999,《李鴻禧憲法教室》,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17.李憲榮,〈加拿大的族群政治和政策〉, http://taup.yam.org.tw/PEOPLE
961117-2.htm.2002/02/06
18.汪明輝,〈聽證會實錄〉,許世楷等編,2001,《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台北:前衛出版社。頁167-168。
19.周煦主編,1996,《加拿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
20.林淑雅,2000,《第一民族---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憲法意義》,台北:前衛出版社。
21.施正鋒,1998,《當代政治分析》,台北:前衛出版社。
22.施正鋒,1999,〈台灣民主化的省思〉,http://mail.tku.edu.tw/cfshih/def6-3
-990314.htm.2002/03/21
23.施正鋒,1999,《台灣政治建構》,台北:前衛出版社。
24.施正鋒,2000,《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前衛出版社。
25.姜皇池著,〈論臺灣的國家屬性-法律地位再評估〉,《國際法與臺灣》,2000,台北:學林出版社,頁 57-123
26.施正鋒,〈獨立建國的模式與民族國家的建構〉http://www.wufi.org.tw/r01
-03.htm.2002/02/23.
27.施正鋒,2002,〈原住民族的歷史重建〉,「台灣原住民歷史重建研討會」。台北,3月2-3日,現代文化基金會主辦。http://mail.tku.edu.tw/cfshih/def5.html.
2002/01/03.
28.施正鋒,2002,《台灣民主鞏固的擘劃》,台北:前衛出版社。
29.夏美寬,1997,《要求名字的主人》,台南:人光出版社。
30.高德義,1994,〈台灣原住民實行自治的政策可行性分析〉,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台北:文建會,頁251-273。
31.國立編譯館,1997a,《認識臺灣,歷史篇》,台北:國立編譯館。
32.國立編譯館,1997b,《認識臺灣,社會篇》,台北:國立編譯館。
33.許信良,1995,《新興民族》,台北:遠流。
34.許世楷等編,2001,《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台北:前衛出版社。
35.郭正亮,1998a,《民進黨轉型之痛》,台北天下文化。
36.陳思賢,1998,《西洋政治思想史》,台北︰五南出版社。
38.陳佩周,1999,《變臉中的印地安人》,台北:麥田出版社。
39.陳隆志主編,1995,《台灣憲法文化的建立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
40.陳隆志主編,1999,《公民投票與台灣前途》,台北:前衛出版社。
41.陳隆志、許慶雄合編,《當代國際法文獻選集》,台北:前衛出版社。
42.Kurt Sonthimer,Wilhlm Bleekm原著;張安藍譯,1999,《德國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圖書,頁6。
43.梁敬錞著,1973,《開羅會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頁143-148。
44.張茂桂等編著,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
45.惠爾〈K. C. Wheare〉,1992,《聯邦政府》,曾惠仁譯,台北:商務印書館。
46.麥卡勒姆(Gerald C. MacCallum)著;李少軍、尚新建譯,1994,《政治哲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47.郭秋慶,〈社會分歧與奧地利、瑞士「協和式民主」的建構〉,http://taup.yam.
org.tw/PEOPLE/961117-1.htm,2002/01/02。
48.黃文雄,1997,《台灣國家的理想》,台北:前衛出版社。
49.黃文雄,2001,《國父與阿Q》,台北:前衛出版社。
50.黃鉦堤,2001,《政治學方法論與行政分析立場》,台北:翰蘆圖書。
51.彭明敏,1996,《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彭明敏文教基金會叢書003期。
52.游盈隆主編,1997,《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
53.鄒豹君,1975,《美國與加拿大》,台北市:開明書局。
54.劉長琨編,1998,《俄羅斯聯邦財政制度》,北京: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55.劉德海主編,1998,《加拿大研究》(第二期),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
56.管歐,1996,《地方自治》,台北:三民書局。
57.蔡百銓,1994,《大洋洲史》,Ian C.Campbell原著,台北:國立編譯館。
58.鄭天財,〈建構原住民族自治制度業務報告〉,許世楷等編,2001,《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台北:前衛出版社,頁31-40。
59.潘英,1998,《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台北:台原出版社,頁17。
60.鄧相揚,〈霧社事件〉http://www.puli.com.tw/wushi/Wusir_5.htm.2002/02/03.
61.聯合國,1996,《國際法委員會的工作》,第五版, 紐約:聯合國出版。
62.謝世忠,1987a <原住民運動生成與發展理論的建立>,《中研院民族所集刊》64期,頁139-177。
63.謝世宗;1987b,《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社。
64.薩孟武,1983,《政治學》,台北:三民。
(二)期 刊
65.〈一台一中: 台灣在國際法上應有的地位〉http://taup.yam.org.tw/1t1c/tp1tcc05.html.2002/04/22。
66.〈1945年後至完成統一期間的德國史〉,《德國:久分重合的歐洲大國》(1) 西德http://www.geocities.com/dualconfederation/info/GDR.htm.2002/02/16。
67.千江月,2000/05/24,〈未來中國藍圖〉,http://www.future-china.org/links/rsrch/qjy/
cn20000524-1.htm.2000/05/26
68.瓦歷斯‧尤幹,1994,〈民主、選舉與族群未來〉,《山海雜誌》<2>,頁36-45。
70.以撒克˙阿復,2001,〈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草案》與《原住民族和台灣政府新的夥伴關係》---為台灣原住民族自治重新定調〉,http://www.ocean-
taiwan.com/eyereach/20010403.htm.2001/04/03.
71.台灣政治網,〈政治WHO'S WHO〉, http://www.twpolitics.com/who/index.asp?whoid=58.2002/01/01。
72.台灣人權促進會,〈扁政府執政週年之人權評估報告〉,http://www.tahr.org.tw
/active/2001.05.16.htm.2001/05/16。.
73.台灣教授協會會員大會,2000/12/09,〈對所謂「一中」問題的批判〉,台灣教授協會創會十週年會員大會聲明。http://taup.yam.org.tw/comm/comm0102/t002.htm2002/01/11。
74.民進黨,2000/05/20,〈公元兩千年台灣原住民族政策白皮書〉,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report/newgov/paper/520-15.htm.2000/05/20.
75.朱諶,1993.6,〈加拿大魁北克民族統獨之爭〉,《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頁100-110。
76.吳密察等,1998,〈附錄一:建構中的「民族議會」與原住民族自治體制〉,《台灣省政府精簡後原住民行政組織體系調整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頁125-155。
77.吳傳國,1998.1,〈加拿大魁北克的分離問題-民主政治的異化〉,《國防雜誌》,頁111-118。
78.吳樹欉,1999,〈蘭嶼雅美人保留地利用與經濟發展初探〉,《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報》,<2>,頁229-257。
79.李鐵生,1997,〈民族自決與民主的困境:加拿大魁北克分離運動〉,《美歐季刊》,23-46。
80.李敏勇,2002,〈中國症候〉,《Tawan News總合周刊》第21期,2002.3.21-4.3,頁39。
81.汪明輝、楊智偉,1999,〈台灣原住民民族運動的空間性〉,收錄於《1999台灣原住民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民族所、順益原住民博物館、原民會、教育部,頁1-3。
82.汪明輝,1997,〈鄒:一個建構中的族群〉,《台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究會論文集》,南投:台灣省文獻會,頁201-227。
83.汪明輝,〈台灣原住民民族主義的空間性:由社會運動到民族發展〉,http://www.geo.ntnu.edu.tw/faculty/tibu/%E5%8E%9F%E6%B0%91%E6%97%8F%E4%B8%BB%E7%BE%A9%E7%A9%BA%E9%96%93%E6%80%A7.htm#四.2002/03/14.
84.周文源譯,1994.10,〈聯邦制度與領域內政權重組的省思〉,《立法院院聞》,22卷10期,頁28。
85.周弘毅,1991.3,〈從密契湖協定看加拿大的統獨問題〉,《美國月刊》,頁4-18。
86.林岩哲,1992.12,〈加拿大的修憲公民複決〉,《問題與研究》,頁1-11。
87.林岩哲,1991.3,〈加拿大的憲政隱憂〉,《美國月刊》,頁4-13。
88.林岩哲,1994.12,〈加拿大政局與魁北克新政府〉,《問題與研究》,頁25-26。
89.孫大川,〈一個新的族群空間的建構—台灣泛原住民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游盈隆主編,1997,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頁157至168。
90.洪泉湖等編,《族群教育與族群關係》,台北︰時英出版社。
91.馬秀蘭,1994.4,〈魁北克:歷史與現狀〉,《國際政治》,頁156-163。
92.高朗,1995.6,〈魁北克問題與加拿大憲法改革〉,《問題與研究月》,頁59- 68。
93.高朗,1996.5,〈魁北克問題與加拿大聯邦體制改革之困境〉,《政治科學論叢》,第7期,頁99-124。
94.高德義,1996,〈台灣原住民的政治建設與政治議題〉,洪泉湖主編《兩岸少數民族問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頁121-149。
95. 高德義,1991,〈與黃昏搏鬥:原住民運動出探〉,《山海文化雙月刊》,21期,頁30。
96.張亞中,2000,〈兩岸統合論---On Integratio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http://www.future-china-.org/csipf/press/book/pbp200005-mnu.htm. 2000/04/23。
97.麥迪遜、漢彌爾頓、傑約翰,1982,《聯邦主義論文集》,台北:今日出版社。
98.陳明祥、趙威寧,2001,〈台灣原住民自治與立法〉,《月旦法學雜誌—法學新論》,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第74期,2001.7,頁152-160。
99.郭羅基,2000,〈三代人權〉,http://www.asiademo.org/2000/01/20000121b.htm
2000/01/20.
100.郭秋慶,2002,〈社會分歧與奧地利、瑞士「協和式民主」的建構〉,http://taup.yam.org.tw/PEOPLE/961117-1.htm.2002/01/02。
101.黃昭順,2001,〈重視原住民的多元文化〉,http://www.eparty.com.tw.2002/01/22
102.勞長春,1991.3,〈加拿大之經貿現況〉,《美國月刊》,頁19-27。
103.奧田和彥著,1998.3,呂志堅譯,〈魁北克和加拿大聯邦的未來:Quebec and the Future of Canada's Federal State〉, 《加拿大研究》,頁383-410。
104.楊智偉,1999.6,〈台灣原住民自治區設置初探—以建構中的鄒族為例〉,第二屆「台灣原住民訪問研究者」期末發表會,中研院民族所主辦。
105.管麗莉,1998.6,〈加拿大魁北克分離運動述要〉,《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頁82-105。
106.劉國英,〈「哲王」、「亞洲價值」與新加坡模式〉,http://www.smhk.net/sayno-lky/
107.劉向文、王惠敏,1999,〈俄羅斯維護聯邦統一的理論和實踐〉,《東歐中亞研究》,頁17-18。
109.劉清才,1998,〈俄羅斯聯邦制度的發展演變〉,《東歐中亞研究》,12期,頁131-136。
110.蔡明璋,1984,〈台灣山地社會選舉參與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8>,頁153-192。
111.嚴子陵,2002,〈國家正常化運動〉,《Taiwan News總合周刊》第21期,(2002.3.21-4.3),頁34。
(三)學術研討會論文與座談會資料
112.以撒克˙阿復,2000,〈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草案」與「原住民族和台灣政府的新夥伴關係」——為台灣原住民族自治重新定調〉,原文發表於「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主辦,「新世紀夥伴關係研討會」。9月10日。
113. 石磊,1999,〈新國家運動下的台灣認同〉,原文發表於哈佛大學東亞中心主辦,「第三屆海峽兩岸認同變遷、民族主義與民主研討會」。16、17日。
114.宋龍生,1965,〈南王村卑南族的會所制度〉,在《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25/26期。頁112-144。
115.吳泉源,〈反對運動與新政治文化的形塑:一個社會民主的觀點〉,吳乃德等著;游盈隆主編,1997,《民主鞏固或崩潰:臺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頁171-188。
116.余健文,1999,〈形式的民主與實質的民主---人權、民主與法治〉,http://www.asia
demo.org/1999/06/19990612c.htm.2000/10/10。
117.朱雲漢,1999/11/20,〈憲政主義的退化與重建〉,「邁向公與義的社會 對21世紀台灣永續經營的主張」研討會,時報文教基金會主辦。
118.呂秀蓮,2001/12/10,〈由第三人權看台、中關係〉,國際人權研討會現場演講實錄。http://www.wufi.org.tw/republic/no17_03.htm.2002/01/01。
119.李鴻禧,1999/11/20,〈憲政主義的退化與重建〉,「邁向公與義的社會 對21世紀台灣永續經營的主張」研討會,時報文教基金會主辦。
120.周瑞貞,1998,《台灣原住民族社會運動之意義建構與媒體策略分析》,台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121.施正鋒,1999,〈台灣的法律與原住民族〉,在許介鱗主編,《原住民族權利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大法學院。
122.施正鋒,2000,〈原住民族運動與族群關係〉,原文發表於財團法人原住民文教基金會主辦,「國際人權與台灣原住民權益︰原住民運動回顧研討會」。12月9日、10日。
123.施正鋒,2001,〈台灣族群危機的預防與管理〉,原文發表於台灣安保協會主辦,「台灣前途危機管理研討會」。4月13日。
124.紀駿傑,2001,〈邁向多元的權力與平等觀︰社群權、自然權與代間正義〉,在《台大社會學刊》,第29期。頁185-212。
125.胡家瑜,1998,〈賽夏族〉,原文發表於「1999台東南島文化節學術演講活動」。
126. 原住民文教基金會,1998,《跨世紀原住民政策白皮書》,台北:財團法人原住民文教基金會。
127.夏曼˙藍波安,1992,《八代灣的神話》,台中︰晨星出版社。
128.夏曼˙藍波安,1995,〈台灣原住民的困境與展望〉,在邵宗海等編,《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台北:幼獅出版社。
129.夏曼˙藍波安,1997a,〈一個新的族群空間的建構〉,在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北:月旦出版社。
130.夏曼˙藍波安,1997b,〈泛原住民意識與台灣族群問題的互動〉,在洪泉湖等著,《族群教育與族群關係》,台北:時英出版社。
131.夏曼˙藍波安,1998,〈說保育太沉重︰台灣原住民的「新」課題〉,在《東吳大學政治學報》,第9期。頁225-245。
132.夏曼˙藍波安,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北:聯合文學。
133.孫大川,1995,行政空間與族群認同:以台灣原住民為例,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文化政治與歷史重建研討會」論文。
134.高德義,2000,〈從「名治不主」到「自治自主」︰原住民族自治體制〉,原文發表於財團法人原住民文教基金會主辦,「國際人權與台灣原住民權益︰原住民族運動回顧研討會」。12月9日、10日。
135.高正尚,〈建構台灣成為最重視原住民人權的國家〉,收錄在許世楷等編,2001,《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台北:前衛出版社。頁21-27。
136.〈國際人權與原住民權---台灣原住民族運動回顧研討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財團法人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http://www.apc.gov.tw/01_message/02_
history/history_25.asp.2002/01/21
137.許介鱗,1999,〈國際法與原住民族〉,在許介鱗主編,《原住民族權利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大法學院。
138.許志雄,1999,〈政府再造與地方自治,邁向公與義的社會 對21世紀台灣永續經營的主張〉研討會,台北:時報文教基金會主辦。
139.陳玉美,1999,〈蘭嶼雅美族的社會與文化〉,原文發表於「1999台東南島文化節學術演講活動」。
140.陳延輝,<從平埔族群的漢化看台灣當前多元文化的發展---以平埔族群自我認同運動為例>,第二屆海峽兩岸孫中山思想之研究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2001.6.1,頁1-12。
141.陳茂泰,1997,〈近代人權觀念的轉變︰一個社會生態觀念的分析〉,在《人文及社會集刊》,第九卷2期。頁101-132。
142.陳茂泰,1999,〈泰雅族〉,原文發表於「1999台東南島文化節學術演講活動」。
143.陳少廷,1999,〈李登輝「兩國論」後的兩岸關係與台灣的主張〉,海外台灣人國是會議。台灣教授協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主辦。http://taup.yam.org.tw/announce
/9911/991110
144.張俊宏,1999/11/20,〈憲政主義的退化與重建〉,「邁向公與義的社會 對21世紀台灣永續經營的主張」研討會,時報文教基金會主辦。
145.張俊雄,2001/12/10,「人權大步走 臺灣向前行」國際人權日行政院記者會致詞內容。http://publishgio.gov.tw/newsc/newsc/901210/90121001.html.2002/01/02。
146.彭小妍,1994,〈族群書寫與民族/國家︰論原住民文學〉,在行政院文建會編印,《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147.彭英明,1996,《新編民族理論與民族問題教程》,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148.彭懷恩,1999,《政治學方法論Q&A》,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149.森丑之助(楊南郡譯註),2000,《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之旅》,台北:遠流出版社。
150.湯保富,2000,〈鄒族自治區設立之展望〉,原文發表於財團法人原住民文教基金會主辦,「國際人權與台灣原住民權益「原住民族運動回顧研討會」。12月9、10日。
151.楊永明,1996,〈民主主權︰政治理論中主權概念之演變與主權理論新趨向〉,在《政治科學論叢》,第7期,125-154。
152.楊長鎮,2000,〈土地與殖民:資源掠奪、生態變遷與土地所有制〉,原文發表於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主辦,「新世紀夥伴關係研討會」。9月10日。
153.楊智偉,1999,〈台灣原住民自治區設置初探—以建構中的鄒族為例〉,原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舉辦,「第二屆台灣原住民訪問研究者期末發表會」。6月22日。
154.楊智偉,2000,〈原住民族自治的準備——原運的觀點〉,發表於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舉辦,「新世紀夥伴關係研討會」。9月10日。
155.葛永光,1991,《文化多元主義與國家整合︰兼論中國認同的形成與挑戰》,台北︰正中書局。
156.寧騷,1995,《民族與國家:民族關係與民族政策的國際比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57.趙中麒,2000,〈從「部落民」到「原住民」:台灣原住民族自我認同意識的生成與意義〉,原文發表於暨南大學公共政策與行政學系主辦,「國立濟南大學第七屆新生代論文發表會」。12月9、10日。
158.劉鍔、何潤,1999,《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綱要》,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159.劉鍔、張乃華,1988,《中國民族區域自治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60.鄧志松,〈聯邦制度〉,《超級資料庫》,鄧志松老師的教學網頁。http://ceiba.cc.ntu.edu.tw/demo_theo_prac/database/basic_concepts.htm.2002/02/22。
161.潘志平,1999,〈民族自決意味著什麼〉,在潘志平主編,《民族自決還是民族分裂》,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
162.衛惠林,1960,〈排灣族的宗族組織與階級制度〉,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9期,71-108。
163.衛惠林,1965,〈台灣土著社會的部落組織與權威制度〉,在《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25期,71-87。
164.魏啟林,1999,〈政府再造與地方自治,邁向公與義的社會 對21世紀台灣永續經營的主張〉研討會,台北:時報文教基金會主辦。
(四)博碩士論文
165.中村平,2001,《國家意識的誕生:泰雅人的日治殖民經驗與當代歷史追憶》,台大人 類所碩士論文。
166. 王如生,2000,《東協組織發展之研究:從整合理論觀點》,台北: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167.王千睿,2000,《憲政改革中國民大會體制之演變---兼論我國國會的歸屬與定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168.朱雲珍,1997,《台灣民族主義:起源與內涵之分析》,東吳大學政研所碩士論文。
169.李鐵生,1997,《從民族自決理論探討魁北克分離運動》,政治作戰大學政治研究所。
170.姚源明,1997,《解嚴後台灣國族認同論述的分析》,台大政研所碩士論文。
171.孫家琦,1997,《戰後台灣原住民族政治地位之分析》,台大政研所碩士論文。
172.洪泉湖,1992,《台灣地區山地保留地政策制定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頁52-53。
173.高德義,1998,《中國大陸的民族政策與族群關係:權利關係研究途徑》,政大政研所博士論文。
174.張岱屏,2000,《看不見的土地:太魯閣族反亞泥還我土地運動的歷史、論述與行動》,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175.陳宗韓,1994,《戰後台灣原住民政策之分析:國家與社會的觀點》,台大三研所碩士論文。
176.陳宏賓,2002,《解嚴以來(1987~)台灣母語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177.黃榮河,1989,《列寧的民族自決與實踐》,政戰學校碩士論文。
178.管碧玲,1994,《民族主義與政黨政治》,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79.管麗莉,1998,《魁北克民族分離運動因素之分析》,國立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
180.閩懿,1997,《蘇維埃聯邦制之研究》,淡江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
181.劉天賦,1998,《原住民自治的理想與現實》,淡江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
182.劉天賦,1998,《美國七○代至八○年代印地安原住民政策之評析:原住民自決的理想與現實》,淡江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
183.劉邵華,1994,《去殖民與主體重建︰以原住民三份文化刊物為例》,清大社會人類所碩士論文。
184.薛美瑜,1987,《國際關係中統合理論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
185.鍾雄秀,1997,《孫中山民族平等理論研究》,以法裔魁北克民族運動為例,私立文化大學中山研究所。
186.魏貽君,1997,《另一個世界的來臨︰原住民運動的理論實踐》,清大社會人類所碩士論文。
(五)報 紙
187.許文龍,〈政府改造,該怎麼做?〉,《自由時報》,2001/05/29,第15頁,自由廣場。
188.台邦‧撒沙勒,〈設立蘭嶼自治區 重建達悟族部落力量〉,《中國時報》,2000/05/27,第15版,時論廣場。
189.李季光/台北報導,〈經諮會大會,未決定採共識決〉,《自由時報》,2001/07/11,第2頁,政治新聞版。
190.呂秀蓮,〈依舊金山和約,臺灣不屬中國〉,《自由時報》,2001/09/09,第2頁。
191.施曉光台北報導,自由電子新聞網: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2002/new/feb/5/today-t2.htm. 2002/02/25.
192.劉文仕,〈從民族自決角度規劃蘭嶼自治區〉,《中國時報》,2000/06/08,第15版,時論廣場。
193.劉曉藝,〈去意徬徨:魁北克追尋民族之根(上)〉,《中央日報》,1998/01/03,第19版。
194.鍾靜光,「魁北克去留,加國人的痛」,《自由時報》,1995/10/29,6版。
195.羅紹平蘭嶼報導,〈蘭嶼原住民自治區 四年內成立〉,《聯合報》2000/06/05,第五版。
196.〈飛鼠部落「封山」啟示錄〉,《中國時報》,2002/03/17,社論。
197.〈北得拉曼山泰雅族水田部落北上宣言〉,原住民族部落工作隊代發,http://www.esouth.org/sccid/comm/20020321-1.htm.2002/03/23。
198.《中時電子報》, http://ctnews.yam.com.tw/news/200201/13/
225086.html. 2001/01/13。
三、 英文部分
199.Asch, Michael edt.1997, Aboriginal and Treaty Rights in Canada: Essays on Law, Equality, and Respect for Differenc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Vancouver, Canada.
200.Birch, Anthony H. 1978, "Minority nationalist Movements and Theories of Political Integration," World Politics, p.333.
201.Blais, Andre & Nadeau, Richard, 1992, "To Be or Not To Be Sovereignist: Quebecers' Perennial Dilemma," Canadian Public Policy - Analyse de Politiques, XVIII:1, p.89-103.
202.Bosher, J.F. 1999, The Gaullist Attack on Canada 1967-1997, Ma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Press, Montreal, Canada.
203.Brodie, Janine, 1991,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anadian Regionalism, Toronto: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204.Butler, David and Ranney, Austin <ed.>, 1994,Referendums around the world. The Growing Use of Direct Democracy, Washington D.C..
205.Chatterjee, Partha. 1993. The Nation and Its Fragment: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Histories.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10。
206.Clarke, Sandra. edt. 1993, Focus on Canada, 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Canada.
207.Clarkson, S. & McCall, C. 1994, Trudeau and Our Times: Volume 2. Toronto: McClelland & Stewart.
208.Corse, Sarah M. 1997, Nationalism & Literature: the Politics of Culture in Canada &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9.Dickinson, John A. 1993, A Short History of Quebec, Toronto: A Longman Company.
210.Dion, Stephane,1992,"Explaining Quebec Nationalism," in R. Kent Weaver, edt., The Collapse of Canada?,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pp.77-121.
211.Duchacek, Ivo D. 1986, The Territorial Dimension of Politics, Boulder and London: Westbiew Press .
212.Elazar, Daniel J.1987, Exploring Federalism, Tuscaloosa: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
213.English, John & Hillmer, N. eds. 1992, Making a Difference: Canada's Foreing Policy in a Changing World Order, Toronto: Lester Publishing.
214.Feldman, Elliot J.& Nevitte, Neil. edt.1979, The Future of North America: Canada, The United States, and Quebec Nationalis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215.Fox, Paul, 1966,"Separatism-Canada's Death Wish," in Paul Fox ed., Politics: Canada, McGraw-Hill Co., of Canada Lt., 2nd ed., pp.64-65.
216.Frizzell, Alan, Pammett, Jon H. & Westell, Anthony,1989, The Canadian General Election of 1988, Ottawa: Carleton University Press .
217.Frizzell, Alan, Pammett, Jon H. & Westell, Anthony,1994, The Canadian General Election of 1993, Ottawa: Carleton University Press.
218.Goodin, Robert E.,1982, "Political Theory & Public Polic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19.Huntington, Samuel P.,1968, "Political Orders in Changing Societies",Yale University Press.
220.Lockard, Duane,1975, "Race Policy",In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6:Policies and Policymaking,F.I. Greenstein & N.W. Polsby(eds)Addison Wisley Publishing Company.
221.Palley, C.,1979, "The Role of Law in Relation to Minority Group. In The Future of Cultural Minority ", A.E. Alock(ed.)The Macmillan Press Ltd.
222.Pye, Lucian,1966, "Aspect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Little, Brown.
223.Rawls, John,1971,"A Theory of Justi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24.Smith, A.D.,1981, "The Ethnic Revival in the Modern Worl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25.S. James Anaya,1996, "Indigenous People in International Law" , Cambridge: Oxford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