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佳璇
Hsieh, Chia-Hsuan
論文名稱: 從知識型YouTuber看知識傳播型態的改變
The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from Knowledge-based Youtubers
指導教授: 王銀國
Wang, Yin-Guo
王維菁
Wang, Wei-Ch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2
中文關鍵詞: 知識型YouTuber知識中介使用與滿足新媒體知識傳遞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41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14下載:3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台灣YouTuber產業穩健興起,以往被認為屬於小眾的知識型YouTuber數量攀升崛起,並在訂閱量排行中穩占優越地位,此一現象即代表當代社會對於知識接收的需求與想像正在進行翻轉,知識型YouTuber為社會及閱聽人帶來之影響性不容小覷。

    本研究試圖探討知識型YouTuber相較於過往傳統知識傳遞方式有什麼改變與創新,對閱聽人而言知識型YouTuber之價值為何?透過使用與滿足理論,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探討閱聽人觀看知識型YouTuber之動機與目的、獲得何種滿足? 研究結果發現,使用動機與目的:1.肯定專業性2.省時省力3.內容生活化4.取得新知; 使用滿足:1.知識滿足2.娛樂滿足3.人際滿足4.其他:心靈陪伴與引發學習內在動機; 改變與價值:1.資料來源2.知識內容3.表達方式4.學習心態與方式5.學習成效6.知識分享把關; 總結: 知識中介身分的知識型YouTuber以人際互動促進知識流動,其本質為知識與娛樂的權衡,促進知識形態更加多樣化,呈現出知識與娛樂的相助關係,知識結構也隨社群媒體平台特性以點狀的主題式分享為主。

    最後,本研究採用質化研究進行使用與滿足之資料蒐集,且將動機、滿足之間不去做絕對的相互對照,此種方式使過去被認為功能取向的使用與滿足理論容許更多閱聽人自我陳述機會與更開闊的研究可能性。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意識………………………………………………………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台灣傳統教育面貌 ……………………………………………………8 一、 台灣傳統教育體制優缺點…………………………………………8 二、 傳統英文與科學教育問題………………………………………10 第二節 知識傳播的改變………………………………………………………13 一、 媒體、使用者與內容的新關係…………………………………13 二、 新媒體科技替知識傳播帶來變革………………………………20 第三節 台灣YouTuber產業介紹 …………………………………………… 21 一、 YouTuber進入門檻與分潤方式……………………………… 21 二、 頻道類型……………………………………………………… 25 三、 知識型YouTuber的崛起 …………………………………… 27 第四節 使用與滿足理論 ………………………………………………………32 一、 使用與滿足理論背景與基本假設 ………………………………32 二、 21世紀使用與滿足理論與新傳播科技…………………………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流程………………………………………………………………39 第二節 半結構深度訪談法…………………………………………39 第三節 訪談對象………………………………………………………………41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43 第一節 知識型YouTuber閱聽人之使用習慣……………………………… 43 第二節 閱聽人觀看知識型YouTuber之動機與目的……………………… 46 第三節 閱聽人觀看知識型YouTuber之滿足……………………………… 52 第四節 知識型YouTuber帶來的改變與價值……………………………… 60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7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77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81 參考資料 …………………………………………………………………………………………………………………83

    方立安(2017)。《閱聽人觀看直播行為之分析:以FacebooK直播為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
    王雅各、盧蕙馨、范麗娟、成虹飛、顧瑜君、吳天泰、蔡篤堅等(2004)。《質性研究》。台北:心理。
    朱宥勳(2018年7月11日)。〈十二年國教課綱你搞懂了嗎?——關於「素養」的三個關鍵字〉上網日期2019.3.17取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7344/3191840
    何道寬譯(2003)。《傳播的偏向》,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原書:
    Innis,H.A.[1984].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 Toronto, Canada: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李信漢、杜綺文(2007)。〈Web 2.0,麥克魯漢知多少?〉。《新聞學研究》92:183-192
    李取中(2012)。〈媒體最重要的是回到個人核心價值〉。TEDxTaipei【影片】上網日
    期:2018.6.11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f6ZtQyS-Q0
    李永智(2018)。〈媒介環境學視域下的教育信息化2.0〉。人民網。上網日期:2019.2.10 取自: http://media.people.com.cn/BIG5/n1/2018/0928/c421561-30318877.html
    周立軒(2015)。《網誌的使用者與使用行為之研究》。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周平(2017.10.27)。〈何以全民瘋英語,卻人人菜英文?〉,《天下獨立評論》。上網日期:2019.3.13取自
    周榮庭、管華驥(2010年06月01日)。〈參與式文化:一種全新的文化樣式〉,《新聞愛好者》。2010年
    林克寰Jedi(2004年5月11日)。〈妳不能不知道的部落格 ── Blog 是甚麼碗糕啊?源起〉。Jedi's BLOG Context makes sense上網日期:2018.3.15,取自http://jedi.org/blog/archives/003856.html#entry
    林孝信(2000),〈成人教育傳統中的知識解放〉。《台北市社區大學教學理念與實務運作(一)》,頁3-12,台北:台北市教育局。
    林志成(2017.10.11)。〈考試引導教學 難怪程度上不來〉,《中國電子報》上網日期:2019.3.13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1011000404-260114
    林品婕(2016)。《網路影片之表現手法:以科學主題為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
    林蘋、陳素緩、蘇東福(2005)。〈網路知識分享影響因素之探討〉,《崑山科技大學學報》2:73-84
    林佳諄(2017年08月21日)。〈揭秘!原來YouTuber這樣賺錢〉。《自由時報》上網日
    期:2018.7.13取自: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167543
    林映嵐(2019/12/06)。〈2018 YouTube 熱門影片排行榜揭曉〉,Googl台灣官方部落格,上網日期:2019.1.20取自:https://taiwan.googleblog.com/2018/12/2018-youtube.html
    林逢祺(1996)。〈教育導論〉,黃光雄(編),《教育導論》,頁11。台北:師大書苑
    林函諭(2018年11月25日)。〈台灣補習教育之現象〉,《喀報》上網日期:2019.03.15,取自https://castnet.nctu.edu.tw/castnet/article/13243?issueID=707
    邱韜誠(2018)。〈淺談訂閱集資(上):如何理解「囧星人停止訂閱制」呢?〉,《議題打字機》。上網日期:2018.3.31,取自:http://t.cn/RnBz1Q9
    邱于倫(2019)。〈破百萬訂閱!理科太太「8個月」達標〉,三立新聞網。取自: https://reurl.cc/edvD7上網日期:2019.3.1
    帥靜(2017)。〈新媒體語境下,「使用與滿足」理論的發展〉。《視聽》。 (9) 廣西南寧市
    施琮仁(譯)(2012)。《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發展與未來》。台北:華泰。(原書Stanley J Baran&Dennis K.Davis[2012].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Foundations,Ferment,and Future,6e.Wadswoth,Cengage Learning)
    施伯燁(2014)。〈社群媒體-使用者研究之概念、方法與分法論初探〉,¬《傳播研究與實踐》,4 (2):207-227。
    施伯燁(2007)。〈媒體即使用者,使用者即訊息〉,¬《新聞學研究》,(92):193-220。
    施雅慧(2014)。《以使用與滿足理論探討微電影廣告之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保羅‧鄧肯(2011)。〈YouTube 網站上的年輕世代:點對點參與式文化中的產消者〉,《國際藝術教育學刊》(2):40-50
    洪欣慈、吳思萍(2018.06.04)。〈家長焦慮不信任學校英語教育怎麼了〉,《聯合電子報》上網日期:2019.3.14,取自https://udn.com/upf/udn/Englishlearning/
    科學月刊(無日期)。上網日期: 2019.4.19取自
    http://scimonth.blogspot.com/p/blog-page_05.html
    俞震亞、王慈蔚(2016/01/05)。〈科學期刊大PK--《科學月刊》〉,《泛學》。上網日期:2019.4.19取自https://pansci.asia/archives/90912
    高希均(2000年11月01日)。〈「知識經濟」的核心理念〉,《遠見》。上網日期:2018.6.11,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6521
    高靜瑤(2019.01.10)。〈超狂背景曝光!理科太太87天快速竄紅 蔡康永也臣服〉,
    TVBS News,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x7bBqxiV5Y 上網日期:2019.2.20
    唐子晴(2018年8月17日)。〈明星歌手去哪國開演唱會?YouTube後台數據成了重要參考〉,數位時代。上網日期2018.08.22,取自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0278/youtube-fanfest-in-taiwan
    許崇雯(2015)。《線上音樂付費會員使用與滿足之研究—以KKBOX 及Kuro 為例》,世新大學公關暨廣 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育含譯(2010)。《訪談研究法導論》。台北:韋伯文化。(原書Steinar Kvale[2007].Doing
    inverviews.London:Sage)
    陳玉箴譯(2005)。《媒介與傳播研究法指南:質性與量化方法》。台北:韋伯文化 (原書Jensen K.B.[2005] A Handbook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Blackwell Pub)
    陳村亙(2009)。《部落客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
    陳思傑(2017年8月11日)。〈社群開動Live EP1:YouTuber的戰國時代來臨,阿滴英文、林辰Buchi分享心得〉。關鍵評論網。上網日期2018.4.16,取自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5051
    陳柏廷(2017年05月13日)。〈靠網路「變現」知識經濟火紅〉。《中國時報 》北京報導,上網日期:2018.6.11取自
    陳孜昊How How(2018)。《How Fun!如何爽當YouTuber》,台北:高寶
    陳健一。〈註解社區大學「知識解放」意涵〉《衝撞集第一期》取自:http://pccu.org.tw/?page_id=1022上網日期2018.4.6
    陳書林、梁世安(2006)。《探討影響網路負面口碑因素之研究》。〈第10屆科際整合管理研討會〉(10):233-248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游智雯(2011)。《網路健康資訊的使用與滿足—從網路與閱聽人特性之觀點探討》。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秀琪、施伯燁、孫式文、方念萱、李嘉維(2009)。〈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新聞學研究》。101:1-44
    翁秀琪(1992)。《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市:三民
    黃慧雯(2018年01月17日)。〈YouTube宣布提高頻道可開始營利的標準,對於小型創作者帶來龐大影響〉。中時電子報。上網日期:2018.5.5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117003465-260412
    黃武雄(2008年1月17日)。〈社大十年重談社區大學的定位〉。上網日期2018.4.6,取自:
    http://shulincc.weebly.com/3223236655-383642604427193265193103822823/6
    黃武雄(1999)。〈套裝知識與經驗知識--兼談社區大學學術課程的定位〉。上網日期:2018.6.1,取自: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http://www.napcu.org.tw/db163.html#
    黃泰山(2002)。〈知識解放的兩條路線〉。《衝撞集第一期》臺北:板橋社區大學。上網日期2018.6.1,取自:http://pccu.org.tw/?page_id=1014
    黃筱雯(2017) 〈Youtuber 好賺錢、谷阿莫到底靠點閱率賺了多少錢?知名 YouTuber 公開收入算法〉科技報橘。上網日期2018.5.29,取自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7/04/26/youtuber-making-money/
    黃茂在、吳敏而(2016)。〈科學素養與課程統整〉,《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5:1-12
    黃春木(2008)。《台灣社會升學主義的發展與解決對策》,師大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郭源昌(2016)。〈網路知識社群中知識分享行為權重之分析〉。《台北海洋技術學院學報》8(1):84-96。
    郭重吉(1999年05月08日)。〈當代科學教育思潮〉。上網日期2019.3.17取自
    http://www.dyjh.tc.edu.tw/~t02007/9.htm
    彭懷恩(2016)。《大眾傳播理論與模式》新北市:風雲論壇
    粟四維、莊友豪(2010)。《虛擬社群成員知識分享意圖探討》,〈資訊管理學報〉,17(3):181-204
    張庭慈(2017年03月14日)〈阿滴兄妹以朋友身分 開創線上英語學習新方式〉。《看雜誌》上網日期:2018.5.18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6846/2339814
    張凱強(2009)。《觀展世界中的台灣龐克:以展演典範論龐克族群之自我認同建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琬翔(2012) 。〈誰的媒體?探討草根媒體之解放與賦權〉。《教育研究學報》46(2):58-106取自http://dx.doi.org/10.7029/JES.201210.0085上網日期:2018.6.10
    張玉佩(2005)。〈從媒體影像觀照自己:觀展/表演典範之初探〉,《新聞學研究》(82): 41-85。
    張武昌(2006)。〈臺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69: 129-144
    張文馨(2019-04-20)。〈立委:新課綱課本核定率不到3成 怎選書〉,《聯合晚報》。
    上網日期:2019.4.19取自
    〈創市際『越年輕越愛看,YouTuber既教學也娛樂』調查〉, (2018)。取
    自:https://www.ixresearch.com/news/news_11_09_18上網日期:2019.2.14
    楊安琪(2018年08月15日)。〈YouTube FanFest 首度來台!海內外 13 組人氣 YouTuber 將同台演出〉。《TechNews科技新報》取自http://technews.tw/2018/08/15/youtube-fanfest-taipei-2018/上網日期:2018.08.22
    楊安琪(2017年12月13日)。〈邁向影音戰國時代!9個台灣YouTube頻道破百萬訂閱,成長趨勢銳不可擋〉。《smartM》上網日期2018.3.23取自https://www.smartm.com.tw/article/34343632cea3
    楊意菁(1998)。〈新科技、新滿足?網際網路媒體使用與滿足研究〉。《中華傳播學會1998年會論文》
    楊惠娥(1978)。〈大眾傳播媒介的使用與滿足研究〉。《新聞學研究》(21):177-196
    楊國揚、何思瞇(2014) 。〈國家教育研究我國中小學教科書審定機制整合研究研究報告〉
    詹德馨(2005)。《基督教電視節目閱聽人之使用與滿足初探性研究-以好消息衛星電視台為例》
    蔡璧如、吳穎帆、莊苑仙(2016)。〈網路互動性對網路口碑之影響-Facebook 與YouTube 的比較〉商管科技季刊17(1):81-111
    蔡傳暉(2004)。〈臺北市社區大學的課程分類與執行〉
    蔡承志譯(2007)。《娛樂至死:追求表像歡笑和激情的電視時代》。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原書: Postman, N. [1985]: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New York: Viking Penguin)
    蔡侑達(2011)。〈「升學主義」與教育管制〉。上網日期2019.3.17取自
    http://homepage.ntu.edu.tw/~ntut019/ecomicro/BK-EDU-paper.pdf
    蔡仲俞(2009)。《色情視訊網站使用者之使用與滿足研究》。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
    廣告學系碩士論文
    歐素華(2013)。〈知識中介者,千里伯樂也!〉,《不用數字的研究》。上網日期:2019.4.24
    取自: https://reswithoutnumbers.blogspot.com/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潘昌志(2015年11月04日) 。〈一點都不科學的科學教育?〉,泛科學。上網日期2019.3.17取自https://pansci.asia/archives/87820
    鄭厚謙(2017)。《你相信網紅嗎?網紅推薦口碑說服效果》臺北商業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劉庭瑋(2018)。〈新時代必學的生存法則:成為一個斜槓青年!擺脫無聊的單一專業職涯〉Techorange科技報橘。上網日期:2018.11.15取自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7/11/28/slash/
    劉以琳、劉婉儀(2012)。〈冒險遊戲玩家心理特質與遊戲投入之研究〉。《南臺學報》38(2):113—126
    劉燕青(2002)。〈知識經濟下的新型態組織管理〉。《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劉正 (2006)。〈補習在臺灣的變遷、效能與階層化〉。《教育研究集刊》52(4):1-33
    劉彥良(2017)。〈用影像重塑人與人的界線──從隱現之間窺探YouTuber的興起〉。LET S NEWS。上網日期:2018.4.6取自: https://reurl.cc/L6383
    謝樹寬(2018.02.19)。〈YouTube演算法扭曲的世界(一):為什麼推薦我看這個? 〉,《鏡周刊》上網日期2019.4.14取自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80205int_youtube_algorithm_distorts/
    藍立晴(2017)。〈知識型頻道當道 近一半YouTube使用者「熱愛學習」〉。《CNEWS匯流新聞網》2017-11-07取自http://t.cn/Rn9dbEf上網日期:2018.3.24
    關尚仁(2014年3月3日)。〈臺灣科學傳播的現況與挑戰〉,《科學月刊》上網日期2019.3.17取自http://scimonth.blogspot.com/2014/03/blog-post_3695.html
    蘇品伃(2017)。《YouTuber 對美妝消費者購買決策影響之研究》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
    慧財產權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梅英(2018年09月09日)。〈12年國教讓台灣家長霧煞煞,到底國中教育會怎麼改?3分鐘讓你看懂未來十年升學制度〉,風傳媒。上網日期2019.3.20取自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86645
    SOCIALBLADE 取自https://socialblade.com/youtube/top/country/tw/mostsubscribed上網日期2018.4.24
    Anny(2017年11月07日)。〈知識型頻道崛起,媽媽、高中老師、物理治療師都來當 YouTuber !〉。上網日期2018.4.24INSIDE。取自https://www.inside.com.tw/2017/11/07/whats-on-youtube
    Anny(2018年08月16日) 〈 YouTube 素人歌手崛起、FanFest 首登台!台灣創作者邁向世界再一步〉《IN SIDE》取自https://www.inside.com.tw/2018/08/16/youtube-music-creator上網日期: 2018.08.22
    Tang Bao(2017年12月7日)。〈YouTube百萬訂閱名人堂出爐,遊戲頻道快速竄升中〉,《4GAMERS》上網日期:2018.3.24取自http://t.cn/Rn9dfnE
    Joey(2016年4月26日) 。〈上傳 Youtube 影片也能賺錢,但到底有多好賺呢?〉蘋果仁。上網日期2018.5.29取自https://applealmond.com/posts/4381
    YouTube官方說明〈影片觀看次數的計算方式〉取自https://support.google.com/youtube/answer/2991785?hl=zh-Hant上網日期2018.4.23
    Matt Gielen( 2017年08月17日)。〈想讓視頻網站乖乖幫你推內容?愾愾這位小哥如何跟
    YouTube鬥法的〉。AI科技大本營。上網日期2019.4.14取自https://36kr.com/p/5088465
    YouTube 創作者網頁。取自https://www.youtube.com/yt/creators/上網日期:2018.5.10
    Google台灣區官方部落格(2018年02月08日)。〈達人級YouTube創作者 以專業凝聚粉絲影響力〉取自https://taiwan.googleblog.com/2018/02/youtube.html上網日期2018.4.24
    Google官方部落格(2018年03月02日)。〈我期望在2018年為創作者達成的五大目標〉上網日期:2019.03.01〈社會理論之符號互動論〉東南新聞網(2014年09月
    22日) 來源:取自https://read01.com/DNB6Kj.html上網日期2018.6.28
    彰師大女同學(2018年09月03日)。〈Dr.Ivan 6影片眾多錯勘誤(文末更新博士說法) 〉。深卡。
    https://tw.observer/p/229564906。
    聯合新聞網(2018年09月06日)。〈知名美妝網紅 「博士級」學經歷疑造假〉。取自:
    https://udn.com/news/story/8864/3353253。上網日期: 2019.01.22
    eTV行動傳媒(2018年11月2日)。理科太太 最具風格Youtuber ELLE Style Awards 2018【影音資料】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x7bBqxiV5Y上網日期:2019.1.29
    David (2017.4.17)。〈我漫長的英文學習之路〉。上網日期:2019.3.13取自
    https://reurl.cc/N4M95

    英文文獻

    Annette Markham( 2016) Emotional Labor, Relational Labor, & Visual Labor取自https://annettemarkham.com/2016/07/phdcoursefall2016/上網日期2018.5.12
    Alexander Rihl & Claudia Wegener (2017)YouTube celebrities and parasocial interaction Using feedback channels in mediatized relationship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to New Media Technologies. pp.1-13,2017.10.31. Retrieved from http://0-journals.sagepub.com.opac.lib.ntnu.edu.tw/doi/pdf/10.1177/1354856517736976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1990). Project 2061: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urgess, Jean E. & Green, Joshua B. (2009) The entrepreneurial vlogger: participatory culture beyond the professional-amateur divide. The YouTube Reader,pp.89-107
    Blumler G.J. (1979) The Role of Theory in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Studie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6(1),pp. 9-36.
    Banks, J., & Humphreys, S. (2008). The Labour of User of Co-Creator.
    Burgess and Green(2009)。YouTuber’s social network.Convergenc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to New Media Technologies, 14(4):401-418.
    Bristor, J. M., Enhanced explanations of word of mouth communications: the power
    of relationships. Research in consumer behavior, 4(1), 1990, pp. 51-83.
    Cunningham S . (2012) Emergent Innovation through the Coevolution of Informal and Formal Media Economies. SAGE journals,13 (5)pp.415-430
    Chih-Ping Chen (2014) Forming digital self and parasocial relationships on YouTube.SAGE journals.16(1),pp.232-254
    Davenport,T.H. , Prusak L. (1998)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Cambridge City: Commonwealth of Massachusetts
    Dewey,J.(1916).Democracy and education.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
    Grossman L. (2006)〈You — Yes, You — Are TIME's Person of the Year〉取自http://content.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1570810,00.html上網日期:2018.4.4
    Grossberg, L., Wartella E., Whitney,C.,&Wise,M.(2006).MediaMarking:Mass media in a popular culture.London: Sage
    Ha, L., & James, E., L. (1998) Interactivity reexamined: A baseline analysis of early business web site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2(4), PP.457-474.
    Hendriks, P. (1999). Why Share Knowledge? The Influence of ICT on the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6(2), pp.91-100.
    Holtshouse, D. (1998). Knowledge Research Issue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0(3), PP.277-280.
    Harjeet Chhokar (Producer) . (2015). 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 [Motion
    picture]. England:BBC
    Hargadon, A., & Sutton, R. I. 1997. Technology Brokering and Innovation in a Product
    Development Firm.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2(4): 716-750.
    Jackson C. (2017) Data Suggests Visual Attention to Advertising on YouTube Mobile is Higher Than on TV網日期:2018.6.11取自: Ipsos https://www.ipsos.com/en-us/news-polls/google-ipsos-advertising-attention-research上
    Jenkins, H. (2006). Convergence culture: 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e. New
    York, NY: NYU press.
    Kim, G.(2009) The Future of YouTube: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YouTube Users’ Discussion over Its Future, UCLA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5(2).pp.1-30
    Lyons,D. (2012) Photo Shop. Newsweek, 12 March, 9. Retrieved from:http://www.newsweek.com/pinterest-silicon-valleys-next-big-hit-63675
    Marsden,P. (2015)20 reasons why we are in the age of the 'digital self'. MYcostmer, Retrieved Septenber 14,2018, from https://www.mycustomer.com/marketing/strategy/20-reasons-why-we-are-in-the-age-of-the-digital-self
    Michael Strangelove (2010). Watching YouTube:Extraordinary Videos from Ordinary People. ON: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 37 pp.272
    Mishler,E.G.(1986).Research Interviewing:Context and Narrativ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ancy K. Baym (2015)Connect With Your Audience! The Relational Labor of
    Connection. The Communication Review, 18pp.14–22
    Netemeyer, R. G. and Bearden, W. O. (1992),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Models
    of Behavioral Intention.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Vol. 20,
    No. 1; 49-59.
    Palmgreen, P. and Rayburn, J. R. (1985). An expectancy-value approach to media gratification, in Rosengren et al. (Eds.). Media Gratification Research, 61-72. Beverly Hills, CA, :Sage .
    Rubin,A.M.(1984) Ritualized and instrumental use of televis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34(3),pp.67-77
    Rubin, A. M., Perse, E. M., & Powell, R. A. (1985). Loneliness, parasocial interaction, andlocal television news viewing.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2(2), 155-180.
    Ruggiero, T. E.( 2000)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 in the 21st Century. Mass Communication & Society , 3(1),pp.3-37
    Ritzer G. , Jurgenson N. (2010) Production, Consumption,Prosumption The nature of capitalism in the age of the digital ‘prosumer’. Journal of Consumer Culture, 10 (1)pp.13-16
    Singer, J. B. (1998). Online journalists: Foundations for research into their changing roles.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4(1). Retrieved 2018.08.28 from: https://academic.oup.com/jcmc/article/4/1/JCMC412/4584370
    Wojcicki S. (2017). Expanding our work against abuse of our platform. https://youtube.googleblog.com/上網日期2018.3.15
    Williams, F., Philips, A.,& Lange, P. (1985)Gratification associated with new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MediaGratifications Research,pp. 241–252. Beverly Hills, CA:Sage
    Windahl,S.(1981).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t the Crossroads.Mass Communication Review
    Yearbook,2:174-185. YouTube Playbook for Creative Advertising. 取自
    https://www.thinkwithgoogle.com/features/youtube-playbook/上網日期:2018.5.10
    Zack, M. H. (1999).Managing Codified Knowledge. Sloan Management Review,40(4), PP.45-5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