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葉佳琪
論文名稱: 明代公案小說中的官吏形象與官場現象
指導教授: 林保淳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0
中文關鍵詞: 公案小說官吏形象官場現象清官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84下載:7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公案小說到了明代,有相當蓬勃的發展,除了出現不同的體裁之外,更重要的是透過對於各種民事、刑事案件的書寫,反映出當時社會、政治、司法上的種種現象。從明代中葉的公案小說集開始,到明末的擬話本公案小說,公案小說的內容不停地隨著市場的需求、時代的變遷與作者的創作意識而展現出不同的風貌。由於公案小說主要以案件書寫為重心,則無論是小說中審案官員的形象,或是衙門公人的種種行為,亦隨著情節開展而表露其中,形成公案小說中十分耀眼的部分,而隨著對於公門人物的形象塑造,明代的官場現象亦出現於小說中,成為公案小說本身折射出的一種特殊現象。
    有鑑於此,本文擬就官吏形象與官場現象為研究重心,自此出發,審視明代公案小說中對於這兩大方面的描寫。在第二章的部分,擬藉由小說與明代司法制度的相互比較,來觀察小說與現實制度上的異同處;第三、四章則開始梳理明代公案小說中的官、吏、役形象,以及藉由描寫這些人物形象所呈現的官場現象;第五章則在第二章的基礎上,延伸討論在小說中出現或反映的一些特殊的司法現象。最後,第六章以明代小說發展背景為先備條件,在前五章的討論中,歸納出小說作者對於官吏形象與官場現象的創作意識,並探討明代公案小說中官吏與官場書寫對於清代小說的影響與先啟作用,以總結出明代公案小說在這兩方面的發展與成就價值。

    目錄 II 表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公案小說的定義 1 第二節 明代小說的創作背景 5 第三節 明代的公案小說 15 第四節 公案小說中的官、吏與官場之研究意義與目的 25 第二章 明代的司法與官吏職掌 32 第一節 明代的司法 32 第二節 官吏職掌 42 第三節 公案小說與實際司法流程之比較 48 第三章 小說中的官員形象與吏役形象 58 第一節 公案小說中的冤案製造機──昏官、貪官 58 第二節 公案小說中的朗朗青天──清官 64 第三節 公案小說中的綠葉──吏役形象 75 第四章 小說中的官場現象與司法現象 91 第一節 由小說中官吏活動所呈現出的官場現象 91 第二節 小說中的司法現象 105 第五章 結論 126 第一節 公案小說的創作意涵──以官吏形象與官場現象為討論重點 126 第二節 明代公案小說官吏、官場書寫之時代意義 142 參考書目 239

    參考書目
    一、古籍(依作者年代先後、姓氏筆劃排序)
    文本
    明‧安遇時編集《百家公案》,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8月。
    明‧佚名編撰、李永祜校點《神明公案》,北京:群眾出版社,1999年7月。
    明‧佚名編撰、李永祜等校點《龍圖公案》,北京:群眾出版社,1999年7月。
    明‧佚名編撰、馬玉梅校點《新民公案》,北京:群眾出版社,1999年7月。
    明‧佚名編撰、馬玉梅校點《詳情公案》,北京:群眾出版社,1999年7月。
    明‧余象斗集,李永祜等校點《廉明公案》,北京:群眾出版社,1999年7月。
    明‧余象斗編述,李永祜等校點《諸司公案》,北京:群眾出版社,1999年7月。
    明‧李春芳編次、劉漱石校點《海剛峰公案》,北京:群眾出版社,1999年7月。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台北:三民書局,2007年8月。
    明‧凌濛初:《拍案驚奇》,台北:三民書局,2007年6月。
    明‧陸人龍:《型世言》,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2年11月。
    明‧陸人龍著《型世言》,長沙:岳麓書社,1993年9月。
    明‧陳玉秀編撰、劉國輝校點《律條公案》,北京:群眾出版社,1999年7月。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1月。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台北:三民書局,2007年1月。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4月。
    明‧葛天民、吳沛泉匯編,劉國輝點校《明鏡公案》,北京:群眾出版社,1999年7月。
    明‧寧靜子編撰、劉漱石校點《詳刑公案》,北京:群眾出版社,1999年7月。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3年。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台北:廣雅出版社,1984年3月。
    清‧無名氏撰《海公大紅袍全傳》,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4月。
    清‧無名氏編撰、黃珅校注《施公案》,台北:三民書局,2008年。
    清‧劉鶚:《老殘遊記》,台北:聯經出版事業,2005年1月。

    其他
    明‧王瓊:《雙溪雜記》,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9月。
    明‧朱元璋敕修:《明律集解附例》,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2月。
    明‧呂坤:《新吾呂先生實政錄》,合肥:黃山書社,1997年。
    明‧李東陽等撰、申時行等重修《大明會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年。
    明‧汪天錫:《官箴集要》,合肥:黃山書社,1997年。
    明‧陸容:《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明‧黃宗羲著、李廣柏註譯:《新譯明夷待訪錄》,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
    明‧黃瑜:《雙槐歲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2月 。
    明‧劉明俊撰《居官水鏡》,合肥:黃山書社,1997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清‧葉德輝:《書林清話》,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12月。

    二、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小說相關
    (日)小野四平;施小煒、邵毅平等譯:《中國近代白話短篇小說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
    方正耀:《中國古典小說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王昕:《話本小說的歷史與敘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2月。
    王秋桂:〈明代公案小說的版本傳統—─龍圖公案考〉,《中國文學論著譯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王國良:〈三言—馮夢龍與三言〉,《中國文學講話》(明代文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7年5月。
    王琰玲:《明清公案小說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9月。
    王慶華:《話本小說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年。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書局,1995年。
    佛斯特:《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95年。
    吳宏一主編、徐志平、黃錦珠著《明清小說》,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4月。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4月。
    宋若雲:《逡巡於雅俗之間:明末清初擬話本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月。
    李盾:《中國古代小說演進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0月。
    李漢秋、朱萬曙:《包公系列小說》,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周啟志、羊列容等:《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
    孟悅:《歷史與敘述》,西安市: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孟犁野:《中國公案小說藝術發展史》,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
    季羨林等整理:《韓國藏中國稀見珍本小說》,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10月。
    阿英:《阿英說小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台北:木鐸出版社,1979年6月。
    苗懷明:《中國古代公案小說史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
    孫楷第:《日本東京所見小說書目》,台北:天一出版社,1974年。
    孫遜、孫菊園:《明清小說叢稿》,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2年9月。
    袁世碩:《文學史學的明清小說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12月。
    馬幼垣:《中國小說史集稿》,台北:時報出版社,1993年。
    張勇:《元明小說發展研究—─以人物描寫為中心》,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
    張國風:《公案小說漫話》,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9月。
    曹亦冰:《俠義公案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人物類型與中國市井文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1月。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4月。
    陳永正:《三言兩拍的世界》,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6月。
    黃岩柏:《中國公案小說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5年。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台北:里仁出版社,1994年11月。
    齊裕焜:《獨創與通觀──中國古代小說論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7月。
    齊裕焜《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0年9月第一版。
    齊裕焜《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劉上生:《中國古代小說藝術史》,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歐陽代發:《世態人情說「話本」悲歡離合》,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3年9月。
    歐陽代發:《話本小說史》,武漢市:武漢出版社,1997年6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11月。
    魯德才:《古代白話小說型態發展史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靜宜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8月。
    譚正璧:《三言兩拍資料》上下,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3月。

    歷史相關
    (美)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台北:食貨出版社,1986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87年。
    柯育彥:《中國古代商業簡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年4月。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
    陳大康:《明代商賈與世風》,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5月。
    陳昭珍:《明代書坊之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劉天振:《明代通俗類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法制相關
    王亞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2月。
    牛健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王景琳:《中國古代僧尼生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月。
    王道成:《科舉史話》,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
    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台北,商務印書館,1997年。
    朱金甫:《建官立綱—─歷代官制》,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9月。
    余宗其:《中國文學與中國法律》,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
    何朝暉:《明代縣政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李用兵:《中國古代法制史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李甲孚:《中國法制史》,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林乾:《清代衙門圖說》,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9月。
    武樹臣等:《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苗文利、韓福翠:《先哲的法制觀:中國歷代法律思想》,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
    徐忠明:《包公故事:一個考察中國法律文化的視角》,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
    徐忠明:《法學與文學之間》,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
    馬小紅:《中國古代社會的法律觀》,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
    張晉藩《中國法制史》,台北:五南出版社,1992年。
    張培田:《中國法文化散論》,北京:中國法政大學出版社,1993年。
    崔敏著、張晉藩審定:《中國古代刑與法》,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年。
    張顯清:《明代政治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郭建:《衙門開幕──揭開公家機關的兩面形象》,台北:實學社,2003年7月。
    郭健:《古代法官面面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
    陳曉楓:《中國法律文化研究》,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陳寶良:《中國流氓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陳顧遠:《中國法制史概要》,台北:三民書局,1977年8月。
    滋賀秀三等著、王亞新編譯:《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
    楊一凡、劉篤才主編:《中國法制史考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楊雪峰:《明代的審判制度》,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78年4月。
    楊鴻烈:《中國法律發達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67年。
    詹康:《明代的教化思想》,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1993年。
    臧雲甫、朱崇業、王雲度:《歷代官制、兵制、科舉制表釋》,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4月。
    蔡墩銘:《審判心理學》,台北市:水牛出版社,1971年9月。
    繆全吉:《明代胥吏》,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年11月。
    謝保成:《官制史話》,《中華文明史話叢書54》,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1月。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
    關文發、顏廣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5月。

    三、學位論文
    霍建國:《三言公案小說的罪與法》,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陳智聰:《從公案到偵探—─晚清公案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鄭春子:《明代公案小說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詹淑杏:《三言公案小說中所反映的明末社會現象》,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邱琬慧:《明代公案小說形塑「清官典型」的社會意義》,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霍建國:《從公案到俠義──《施公案》、《三俠五義》、《彭公案》小說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蔡娉婷:《規訓或懲罰︰重審公案中的酷刑》,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簡齊儒:《明代公案小說「法律與文學文本」的融攝》,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四、期刊論文
    台灣地區
    徐泓:〈明代家庭的權利結構及其成員間的關係〉,《輔仁歷史學報》5卷,1993年12月。
    那思陸:〈明代錦衣衛與司法審判〉,《空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4期,1996年4月。
    林美君:〈從太平廣記精察類看公案小說的雛形〉,《臺北商專學報》第46期,1996年6月。
    關尚智:〈「型世言」札記四題〉,《大陸雜誌》98卷1期,1999年1月。
    那思陸:〈明代的司法制度〉,《政大法學評論》61 期,1999年6月。
    霍建國:〈《三言》公案小說女性犯罪之研究〉,《龍華學報》16 期2000年12月。
    陳器文:〈就文體演變論「三言」的敘事特質〉,《興大中文學報》13期,2000年12月。
    劉惠華:〈「三言」作為通俗小說的意義與敘事技巧研究──並以醒世恆言六篇小說為例〉,《清雲學報》20卷1期,2000年12月。
    江雅茹:〈「錯斬崔寧」的主題思想與情節設計〉,《臺灣戲專學刊》3期,2001年5月。
    王隆升:〈「錯斬」與「戲言」的意義──談「錯斬崔寧」的人物、情節與主題〉,《輔仁國文學報》17期,2001年11月。
    王佩琴:〈明清通俗小說的發展特質與發展傾向:從印刷術的技術與市場談起〉,台北:《書目季刊》35卷3期,2001年12月。
    巫仁恕:〈明代的司法與社會—─從明人文集中的判讀談起〉,《法制史研究》第2期,2001年12月。
    黃麗月:〈臺灣地區「三言」、「二拍」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以各大學博碩士論文為範圍〉,《中國文化月刊》總266期2002年5月。
    那思陸:〈明代三法司與司法審判〉,《空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10期,2002年5月。
    宋若雲:〈擬話本研究:回顧與評述〉,《中國文史哲研究通訊》第十二卷第三期,2002年9月。
    朱珮瑩:〈話說佛蹤道影──三言二拍中的僧道形象〉,《問學集》11 期,2002年6月。
    朱珮瑩:〈話本小說中的僧道形象之塑造與呈現〉,《問學集》12期,2003年6月。
    林璀瑤:〈奸、邪、淫、盜:從明代公案小說看僧侶的形象〉,《歷史教育》第九卷第十期,2003年12月。
    楊永漢:〈從「三言」看明代的司法制度〉,《新亞論叢》8期,2006年10月。
    高桂惠:〈世道與末技:《型世言》的演述語境與大眾化文化選擇〉,《政大中文學報》6期,2006年12月。
    高桂惠:〈世道與末枝──《三言》、《二拍》演述世相與書寫大眾初探〉,《漢學研究》總50期,2007年6月。
    陳麗珊:〈話本小說「錯斬崔寧」之社會心理〉,《大仁學報》31期,2007年9月。
    程如峰:〈包公傳奇:民眾聊以自慰的妄想〉,《歷史月刊》第237期,2007年10月。

    大陸地區
    方志遠:〈明清小說與明清社會〉,《文史知識》,1988年12月。
    卜安淳:〈什麼是公案小說〉,《古典文學知識》1990年第1期。
    卜安淳:〈溯源理流話公案〉,《古典文學知識》1992年第1期。
    卜安淳:〈刑案與偵探〉,《古典文學知識》1992年第2期。
    卜安淳:〈清官與清官意識〉,《古典文學知識》1992年第3期。
    卜安淳:〈公案小說與古代司法〉,《古典文學知識》1992年第5期。
    卜安淳:〈公案小說的創作藝術〉,《古典文學知識》1992年6期,頁75。
    徐忠明〈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視野中的清官司法〉,廣州:《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三期。
    竺洪波:〈清官形象與清官意識—─關於公案小說的文化思考〉,《上海教育學院學報》1993年第2期。
    朱萬曙:〈百家公案與龍圖公案合論〉,《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2期。
    張如法:〈包公現象的成因與故事敘事模式〉,《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2期。
    陳遼:〈公案小說與國人文化心理〉,《漢中師院學報》1993年第1期。
    章子仁:〈包公:歷史與舞台〉,《浙江學刊》(雙月刊),1994年第1期。
    陳大康:〈論古代小說的史學價值〉,《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5期。
    竺洪波:〈稀見小說新民公案考評〉,《上海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
    竺洪波:〈公案小說與法律意識—─對公案小說的文化思考〉,《明清小說研究》1996年第3期。
    黃立新:〈簡論古典小說中的清官形象〉,《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
    徐忠明〈從明清小說看中國人的訴訟觀念〉,《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
    吳光正、賴瓊玉:〈生命意識的浮沈—─三言二拍兩性公案題材小說文化論〉,《求是學刊》,1997年第2期。
    程如峰:〈論包公文化的由來與發展〉,《江淮論壇》,1997年第3期。
    涂秀虹:〈包公戲與包公小說的關聯〉,《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
    邢曉軍:〈傳統中國的厭訟現象及其對現代社會的啟示〉,《汕頭大學學報》第14卷第2期,1998年。
    侯忠義、王敏:〈論公案小說的特點與源流〉,《明清小說研究》1998年第3期。
    王永洪:〈清官原型批判〉,《文藝評論》,1998年5月。
    許健平:〈明清小說人欲表現特徵及其嬗變〉,《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
    皋于厚:〈明代公案小說的發展演進〉,《江蘇公安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第6期。
    任曉燕:〈清官乎?贓官乎?──析《滕大尹鬼斷家私》中滕大尹形象〉,《黑龍江農墾師專學報》2000年第三期。
    程毅中:〈《包龍圖判百家公案》與明代公案小說〉,《文學遺產》,第一期,2001年第一期。
    皋于厚:〈明清小說中的吏役形象〉,《山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總56期,2000年3月。
    苗懷明:〈二十世紀中國古代公案小說研究的回顧與前瞻〉,長春:《社會科學戰線》4期2000年。
    苗懷明:〈明代短篇公案小說集的商業特性與文學性格〉,《社會科學》,第三期,2001年。
    苗懷明:〈中國古代公案小說的源流與藝術特色〉,《華夏文化》,2001年第3期。
    苗懷明:〈逐夢尋歡世井間—─公案小說在宋元時期的成熟及其文學特質〉,《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
    苗懷明:〈中國古代判詞的發展軌跡及其文化蘊涵〉,《廣州大學學報》總第44期,2002年2月。
    苗懷明:〈《說公案》辨〉,《明清小說研究》,2002年第1期。
    錢敏:〈論白話俠義小說與白話公案小說之淵源〉,《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3年第6期。
    姚昌炳:〈滕大尹的文化意義〉,《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6期,2004年12月。
    楊緒容:〈公案辨體〉,《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 卷第4 期,2008 年7 月。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