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簡澄溪
Chien Cheng-Hsi
論文名稱: 學生自治與參與權之研究-以技術學院學生代表制為範疇
A Research of Student Autonomy & Attendance Right ─ Based on the Student Representative Systems in Institutes of Technology
指導教授: 林安邦
Lin, An-P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6
中文關鍵詞: 學生自治學生權利正當法律程序特別權利關係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4下載:6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旨在針對我國教改十年以來,升格為技術學院之大專校院學生代表,得依據大學法第十七條之規定有權利出席學校校務會議及與其學業、生活及獎懲有關規章之各種委員會議,學校並應積極保障及輔導學生成立自治團體以落實學生自治之現況,透過文獻探討與資料分析,探究技術學院學生代表參與學校校務運作機制之法理基礎及其意涵,並進而提供參考意見,期許對落實學生自治、維護學生權利及促進學生人格發展之教育目標,能提供些微之貢獻。
    本文經文獻探討與資料分析後,獲致之研究發現如下:
    壹、學生代表出席委員會為學生自治之象徵
    依大學法立法精神,為增進教育效果,應經由選舉產生之學生代表出席校務會議,此一學生參與校務運作模式,為學生自治的主要象徵,學生參與校務運作純熟,即為落實學生自治之主要模式。
    貳、大學自治與學生自治之範疇容易被侵犯
    基於大學自治精神,是否設置學生代表係屬大專校院本於大學法之自治範疇,行政機關並不得明文干涉;同樣的,學生代表之產生方式亦應屬於學生自治之範疇,不宜由校方逕行指定學生代表人選,否則,均屬於對學生自治範疇之侵害作為。
    參、學生代表席次未達提案門檻之合理比率
    委員會中所設學生代表委員若未達連署提案門檻之合理比率,則無法反映出學生心聲,學校即應考慮提昇學生代表之席次。
    肆、學生代表產生方式及會議功能未予明定
    學校各項委員會學生委員產生方式,應該交由學生自治團體協商推舉或全校普選產生,學生代表之會議功能亦應等同於全體與會委員,而不受任何限縮,以充分符合學生自治之精神。
    伍、學生自治範圍並不宜擴及全般學校事務
    團體共同構成員對己身權利與義務均需依共同之約定遵行之,學生有遵行學校師生共同規範之必要,對於一般性的學生活動及生活事務,當然應享有充分的自治權利,但是對於學校發展、財務稽核或課程安排等專業領域,則仍不宜完全納入學生自治之範疇。

    It has been ten years since the educational reform. According to Article 17 of the College Law, student representatives in the Institutes of Technology have the rights to attend the Meetings of School Affairs and all committees related to the regulations of students’ school work, school life, and merits/demerits. Also, schools should actively assist students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autonomy communities to achieve the state of student autonomy. Through documentary research and data analysis, this essay will study the legal basi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student representatives in the Institutes of Technology taking parts in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the schools affairs. Moreover, suggestions are made to achieve the educational goals of the realization of student autonomy, protection of student righ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personality.
    The following are some of our research findings: (1) Student representatives attending school committee is a symbol of student autonomy. Student representatives are elected and attend the Meetings of School Affairs, which is symbol of student autonomy. A primary mode of student autonomy is that students can take part in the operations of school affairs. (2) The spirit of college autonomy and student autonomy are easily violated. According to the spirit of college autonomy, the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s cannot interfere with the production of student representatives. Nor can the student representatives be assigned by the school. Otherwise, it would be a violation of the spirit of student autonomy. (3) The seats of the student representatives do not cross over the threshold of proposal making. If the number of the student representatives falls below a reasonable ratio, students cannot fully express their thoughts. School should consider raising the seat number of student representatives. (4) The production of student representatives and the functions of the meeting they attend are not clearly defined. Student representatives should be produced through negotiation or recommendation from student autonomy communities, or be elected by all students on campus. To realize the spirit of student autonomy, student representatives attending meetings should hold the same power as all the other committeeperson. (5) Student autonomy should not interfere with the operations of general school affairs.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financial audit and course arrangements, which belong to the professional fields and are not suitable to be included in the scope of student autonomy.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4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驟………………………………………… 5 第四節 研究限制………………………………………………… 8 第五節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學生自治之概念………………………………………… 11 第一節 學生之校園主體性……………………………………… 11 壹、教育的主體與客體 ………………………………………… 11 貳、學生校園基本權利的主體性 ……………………………… 13 參、學生校園主體性之展現 …………………………………… 15 第二節 學生自治之內涵………………………………………… 17 壹、概說 ………………………………………………………… 17 貳、憲法規範之學生自治 ……………………………………… 18 參、學生自治的主要內涵 ……………………………………… 22 第三節 學術自由與學生自治…………………………………… 26 壹、國外的學術自由與學生自治 ……………………………… 26 貳、我國的學術自由與學生自治 ……………………………… 35 第四節 小結 …………………………………………………… 40 第三章 民主法治與學生權利 ……………………………… 42 第一節 現代民主法治理念……………………………………… 42 壹、民主的概念與原則 ………………………………………… 42 貳、對人性尊嚴之尊重 ………………………………………… 45 參、法治國原則 ………………………………………………… 46 肆、權力分立原則 ……………………………………………… 48 伍、正當法律程序之保障 ……………………………………… 49 第二節 學生之在學關係 ……………………………………… 53 壹、在學關係之相關理論………………………………………… 54 貳、在學關係之演變 …………………………………………… 60 第三節 學生權利之意義與內涵 ……………………………… 65 壹、學生權利之意義 …………………………………………… 65 貳、學生權利之內涵 …………………………………………… 66 第四節 學生之參與權…………………………………………… 76 壹、大專學生之參與權 ………………………………………… 76 貳、學校行政事項之參與 ……………………………………… 78 參、學生參與校務之效能 ……………………………………… 81 肆、學生參與權效能之提昇……………………………………… 82 第五節 小結 …………………………………………………… 84 第四章 我國技術學院學生參與權現況分析…………………… 86 第一節 現有技術學院背景分析………………………………… 87 壹、學院類別方面………………………………………………… 87 貳、學生人數方面………………………………………………… 88 參、改制年資方面………………………………………………… 89 第二節 技術學院委員會議類別與功能………………………… 90 壹、校務發展相關會議…………………………………………… 90 貳、學生生活相關會議…………………………………………… 92 參、學生學習相關會議…………………………………………… 96 第三節 技術學院學生代表委員分析…………………………… 98 壹、學生代表委員人數分析……………………………………… 98 貳、學生代表委員產生方式分析………………………………… 103 參、學生代表委員性別分析……………………………………… 110 肆、學生代表委員會議功能分析………………………………… 110 第四節 學生代表出席委員會議之對照分析…………………… 112 壹、學院類別與學生委員人數暨產生方式對照分析…………… 112 貳、學生總數與學生委員人數暨產生方式對照分析…………… 117 參、學院年資與學生委員人數暨產生方式對照分析…………… 122 第五節 小結……………………………………………………… 129 第五章 從現行法規及現況評述學生自治與參與 ………… 131 第一節 學生自治與參與之必然………………………………… 131 壹 基於教育之主體性…………………………………………… 131 貳 基於現代公民意識…………………………………………… 133 參、基於學生自治趨勢…………………………………………… 135 第二節 學生自治與參與實施現況評述………………………… 139 壹、支持學生自治組織及其再擴展……………………………… 139 貳、學生參與委員會的類別與效能……………………………… 140 參、學生參與委員會的員額與選出……………………………… 142 肆、學生參與委員會的性別與功能……………………………… 144 第三節 關於學生自治與參與機制之應有考量………………… 147 壹、體認學生自治潮流,開拓校園民主風氣…………………… 147 貳、調整學生代表比率,落實學生自治精神………………… 147 參、尊重學生自治領域,考量身分性別差異…………………… 148 肆、輔導學生自治發展,落實教育學習權利…………………… 149 第四節 小結……………………………………………………… 15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52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52 壹、學生代表出席委員會為學生自治之象徵…………………… 152 貳、大學自治與學生自治之範疇容易被侵犯…………………… 152 參、學生代表席次應達提案門檻之合理比率………………… 152 肆、學生代表產生方式及會議功能應予明定………………… 153 伍、學生自治範圍並不宜擴及全般學校事務…………………… 153 第二節 結論……………………………………………………… 154 壹、各校皆普設學生代表出席委員會議………………………… 154 貳、設置學生代表仍屬大學自治之範疇………………………… 154 參、學生代表委員之席次仍屬相對偏低………………………… 154 肆、學生代表產生方式及其功能未明定………………………… 155 伍、學生自治仍有其不適用之限制範圍………………………… 155 第三節 建議……………………………………………………… 156 壹、對學生自治之建議…………………………………………… 156 貳、對教育單位之建議…………………………………………… 157 參、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160 參考書目 ………………………………………………………… 161 壹、中文部分 …………………………………………………… 161 貳、西文部分 …………………………………………………… 165 ‘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李建良(1997)。基本權利之保護義務。政大法學評論,58期,頁33-64。
    李建良(2003)。大學自治與法治國家。月旦法學雜誌,101期,頁127-151。
    李震山(1992)。人性尊嚴之憲法意義。律師通訊,150期,頁35-42。
    李復甸、劉振鯤合著(2003)。法學概論。台北:元照。
    邢泰釗(1998)。校園法律實務。台北:教育部。
    邢泰釗(2004)。教師法律手冊。台北:教育部。
    邱聯恭(1997)。程序制度機能論。台北:作者。
    吳庚(1999)。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三民。
    吳明孝(2002)。論在學關係與學生基本權利。大學、社團、人─社團學初論。台北:東吳大學課指組主編,頁203-242。
    吳清山、林天祐(1998)。學習權。教師天地,113期。頁14。
    吳明益(1994)。國家管教育市場的合理地位與制度因應─以教育權的保障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碖文。
    林紀東(1982),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台北:三民。
    林佳範(2004)。校園民主的深化。師林月刊。2004年3月號,頁1-4。
    林佳範(2003)。從訓導(Discipline)到「發展」(Development)─淺論學生權利的概念。尋找校園學生主體性─學生權利與人權、法治教育理論。台北:高等教育文化。
    林佳範(2004)。學生權利義務之內涵與校園規範:台灣與美國的法律案例見解與「校規」研究報告。台北:教育部訓委會。
    林子儀主持,美國學術自由法制之研究,民國81年3月31日,教育部,。
    林國漳(1994)。淺釋行政法學上之「正當法律程序」原則。載於城仲模主編,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台北:三民。
    林合民(1988)。校規之性質與學生懲戒程序。植根雜誌,4卷7期,頁277-282。
    周志宏(1997)。教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稻鄉。
    周志宏(1989)。學術自由與大學法。台北:蔚理法律。
    周志宏(2002)。學術自由與高等教育法治。台北:高等教育文化。
    南建中(1989)。學生權利的承認與重視-美國、日本。
    參考自www.taconet.com.tw/autonomy/c02.htm。
    洪鼎堯(2002)。從現代法治理論探討我國高中學生之申訴制度。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論文。
    城仲模(1994)。行政法之基礎理論。台北:三民。
    高廣孚(1976)。杜威教育思想。台北:水牛。
    高強華(1994)。當前大學自主的問題及其改進。臺灣的教育改革。台北:前衛。
    莊繡霞(1996)。論學生基本權利之保障:若干教育法制之憲法問題。台大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新民(1991)。行政法學總論。台北:作者。
    陳金貴(2001)。學生涉入理論運用在學生事務的探討。「第一屆全國大專校院學生事務-社團輔導工作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
    陳愛娥(1988)。論法治主義涵義之演變。憲政時代,13卷3期,頁75-80。
    陳愛娥(2000)。公營造物的概念與公營造物利用的法律關係。收錄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下)。
    許育典(1999)。人的自我實現與教育基本權。法治國與教育行政。台北:高等教育文化。
    許育典(2002)。學術自由保障下的學生自治,學生事務季刊,413期,頁9-18。
    許慶雄(1992)。社會權論。台北:眾文。
    許宗力(1993)。論法律保留原則。法與國家權力。台北:月旦。
    許志雄(2000)。第二十講權力分立原理。許志雄等合著,現代憲法論。台北:元照。
    教育部(2002)。年全國大專校院學生事務(訓導)工作調查分析報告。
    傅木龍(2000)。學生權益維護之省思與展望。訓育研究,89年6月,頁21-29。
    傅木龍(1998)。讓學生權益獲得應有的保障。台北:學生輔導月刊,59期,頁5-13。
    程修明(2004)。民主國原則。月旦法學雜誌。18期,頁63-71。
    黃東熊(1994)。日本之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台北:教育部。
    黃寶松譯(1986),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憲法。憲政思潮,74期,頁97-104。
    湯德宗(2000)。權力分立新論。台北:元照。
    湯梅英(2001)。落實教育基本法對學生學習權與受教育權的保障。教育研究月刊。84期,頁61-73。
    翁岳生(1990)。論特別權力關係之新趨勢。行政法與現代法治國家。台北:作者。
    張正藩(1969)。近三十年中國教育述評。台北:正中。
    張佛泉(1995)。自由與人權。台北:臺灣商務。
    張銀富(1999)。大學學術評議會之功能與運作評析。校園民主與教授治校。台北市:五南。
    張銀富(1992)。大學學生自治政府研究。台北:五南。
    馮朝霖、薛化元(1997)。主體性與教育權。收於林本炫主編,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台北:業強,頁69-122。
    彭國能(1994)。法治國之基本理念。載於城仲模主編,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台北:三民。
    董保城(1997)。教育法與學術自由。台北:月旦。
    董保城(1996)。師生權利與義務。教育資料與研究。10期,頁29-33。
    蔡志方(1993)。行政救濟與行政法學。台北:三民。
    蔡維音(1992)。德國基本法第一條「人性尊嚴」規定之探討。憲政時代,18卷1期,頁37-38。
    歐陽教(1988)。學生的自由與自律。當前校園活動與教育。台北:文笙書局。
    謝瑞智譯(1992)。法學教育。台北:文笙。
    謝瑞智(1999)。憲法概要。台北:文笙。
    謝瑞智(2001)。憲法新視界。台北:文笙。
    謝瑞智(2001)。法律與社會。台北:文笙。
    謝瑞智著(2001)。日常生活的法律知識。台北:文笙。
    羅傳賢(1997)。行政程序法基礎理論。台北:五南。
    羅傳賢(1985)。美國行政程序法論。台北:五南。

    貳、西文部分
    Astin ,A.W.(1984).Student involvement:A developmental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 personnal,25,pp297-308。
    Homas I.Emerson,The System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Vintage,1971),P.596 。
    Komives,S. R., Woodard.U. B.Jr.; and Associates(Eds.)(4th ed.).(2003)。Legal Foundations of Student Affairs Practice. In Student Services:A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p136)。
    Leo L.Rockwell,Academic Freedom-German Origin and American Development,AAUP Bull.36(1950),PP.231-233。
    McCLINTOCK. D.(1980).Discipline as a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 In Dimensions of Intervention for Student Development (pp.241-253) (2-2).
    Minarcini v.Strongsville City School District,541 F.2d 577(6thCir 1976 )。
    Mill, J. S. (1991). On liberty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Office for Civil Rights (ED)。
    Oswald, L. J. (1995). School-Based Management: Rationale and Implementation Guildlines. Oregon: Oregon School Study Council.
    Philip Monypenny,Toward a Standard for Student Academic Freedom,28 Law & Contemp. Probs. 625(1963)。
    Silver, P. F. (1983).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Perspectives on Practice and Research. N. Y.: Harper & Row.
    Sidney Hook,Academic Freedom and Academic Anarchy ,( Cowles,1970),P.34。
    Weick, K. E. (1976).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as Loosely Coupled System,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Quarterly, 21(1), 1-19.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