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金貞勳
論文名稱: 台北市外籍學生休閒需求與參與之研究
The Study of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Involvement of Leisure Activite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 王宗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1
中文關鍵詞: 台北市外籍學生休息活動參與休閒心理需求
英文關鍵詞: International Students, Leisure Activity Involvement, Leisure Psychology Need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9下載:5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在台北市外籍學生休閒需求與參與。以台北市外籍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問卷調查法,以「休閒活動參與量表」、「休閒心理需求量表」為研究工具,瞭解台北市外籍學生休閒需求與休閒參與現況、分析影響休閒需求之因素以及探討休閒需求與休閒參與間之關係。實際發出300份的問卷,回收總樣本為251份,剔除無效問卷後,有效問卷為228份,有效問卷率為90.8%。本研究利用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描述性統計、事後檢定及皮爾森相關等統計方法分析後,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台北市外籍學生以較靜態的「閒逸型」休閒活動為主。期望與實際差距以
    文化類與運動類差距最大。

    二、休閒心理需求最重視「與他人互動的需求」與「健康需求」。

    三、不同性別、不同國籍、不同宗教信仰台北市外籍學生實際與期望休閒活動
    有顯著差異存在。

    四、不同國籍、不同宗教信仰台北市外籍學生在休閒心理需求有顯著的差異存
    在。

    五、台北市外籍學生休閒活動參與和休閒心理需求的關係上,以「期望運動」
    相關性最高。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提供相關單位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needs and involvemnet of leisure activities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living in the taipei city.The population of this study is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living in taipei city.Questionnaires are adapted to the data-collecting. The research instruments include"the scale of leisure activities demand" as well as"the scale of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leisure activities." The Study distributes 300 questionnaires,251 questionnaires returned and 228 statistics,t-rest,one-way ANOVA,Scheffe's,Dunett T3 test as well as Pearso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applied to data-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1.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living in the Taipei city take
    the sattic leisure activities most.

    2.In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leisure activities,"the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as well as "healthy needs"take
    the most part of the population.

    3.Gender ,nationality and religion make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psychological needsof leisure
    activities.

    4.The relation between leisure activities involvement and
    the psychological need of leisure activities,the section
    of anticipative exercise is highly related.

    On the basis of study results,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related organzation should put more emphasis on the leisure activities need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o satisfy the leisure activities need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t should be though designing and supplying more various leisure activities to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五結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休閒的意義 7 第二節 休閒的需求 23 第三節 休閒參與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2 第二節 研究步驟 53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5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8 第五節 資料處理 63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64 第一節 受測樣本分析 64 第二節 台北市外籍學生休閒活動現況分析 69 第三節 台北市外籍學生休閒心理需求分析 74 第四節 台北市外籍學生實際與期望休閒活動差異分析 76 第五節 台北市外籍學生休閒心理需求差異分析 110 第六節 休閒活動與休閒心理需求相關分析 12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2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32 第二節 建議 134 參考文獻 136 中文參考文獻 136 外文參考文獻 145 附錄 附錄一 台北市外籍學生休閒需求與參與之研究調查問卷中文版 附錄二 台北市外籍學生休閒需求與參與之研究調查問卷韓文版 附錄三 台北市外籍學生休閒需求與參與之研究調查問卷英文版 附錄四 台北市外籍學生休閒需求與參與之研究調查問卷日文版

    一、中文參考文獻

    內政府警政署(2004)。台閩地區外僑居留人數。上網日期:2004年12月25
    日。擷取網址:http://www.npa.gov.tw/count/main2.htm。
    王梅子、王照欽、張孝銘(1999)。休閒需求、遊戲性與休閒參與流暢體驗之
    相關研究-以夜二專學生為例。體育學報,二七輯,81-89頁。
    文崇一(1981)。青年工人的休閒行為及其類型。中央研究院民俗學研究所集
    刊,51,1-62。
    文崇一(1990)。台灣居民休閒時生活。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行政院主計處(1988)。中華民國台灣地國民休閒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主計
    處。
    行政院主計處(1992)。中華民國台灣地國民休閒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主計
    處。
    行政院主計處(1995)。中華民國台灣地國民休閒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主計
    處。
    呂建政(1994)。開展休閒教育的幾個問題。訓育研究,33(3),21-28。
    李文題(2001)。國中教師的代間流動及影響其休閒參與之因素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私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台中。
    李淑芬(1996)。國民小學校長權力運用、教師參與決定、與學校效能關聯性
    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李晶譯(2000)。休閒遊憩事業概論。台北:桂魯有限公司。
    李銘輝(1991)。遊憩需求與遊客行為特性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4(1),
    17-33。
    李鍾元(1982)。休閒活動,社會報告-生活素質之評估。明德基金會生活素質
    研究中心,180-187。
    吳寶桂(1979)。個人的人格取向與休閒活動的意義與偏好。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台北。
    周正秋(1998)。高雄市專業人員休閒態度與生活型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大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
    周海娟(1990)。台灣地區居民休閒活動的選擇與類型-社會學的次級分析。未
    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北。
    宗亮東、張慶凱(1966)。教育輔導。台北:正中書局。
    林東泰(1992)。休閒教育與其宣傳策略之研究。台北:師大書院有限公司。
    林晏州(1984)。遊憩者選擇遊憩區行為之研究。都市計劃,10,33-49頁。
    邱志賢(1991)。現代休閒育樂百科。台北:華一。
    施清發(1999)。老人的休閒餐與程度與休閒體驗中自由感無聊感及休閒需求
    間的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高雄。
    洪惟泉(2001)。不同學業成就專校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狀況之差異比較。未出
    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台北。
    洪瑞黛(1987)。由工作、休閒的特性與體驗探討工作與休閒的關係。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台北。
    胡家欣(2000)。大學生的休閒認知,涉入與體驗-兼論人格特質的影響。未出
    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高雄。
    修慧蘭(1985)。台北市就業者的休閒狀況與休閒倫理觀。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台北。
    修慧蘭、陳彰儀(1987)。台北市就業者之休閒狀況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學
    報,55,141-169。
    高俊雄(1996)。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1),69-78。
    高俊雄(1999a)。台灣地區居民休閒參與之研究--自由時間的觀點。台北:桂
    魯有限公司。
    高俊雄(2000a)。已開發國家居民休閒參與。收錄於中華民國體育學會(編),
    休閒活動。台北: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高俊雄(2002)。運動休閒事業管理。台北:志軒企業有限公司。
    高俊雄(2002)。運動與休閒之概念和內涵。運動休閒事業管理。台北:志軒企
    業有限公司。
    高俊雄、張孝銘(2001)。休閒需求與休閒阻礙之相關研究-以彰化市居民為實
    證。體育學報,31,143-151。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
    張宮熊(2002)。休閒事業概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涂淑芳譯(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桂魯有限公司。
    教育部網站(2005)。外國人諮詢服務站。上網日期:2005/03/31。擷取網
    址: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BICER/EDUANDY001/foreifn/index.html?TYPE=1&UNITID=6&CATEGORYID=23&FILEID=69599&open。
    莊慧秋(1989)。上班族的休閒生活。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許建民(1999)。以休閒活動類型及正式規劃休閒活動之探討。大專體育,
    42,158-164。
    許瑛玲(1993)。女性公務人員休閒生活之研究-以某一事業單位女性職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北。
    許義雄(1980)。休閒的意義、內容及其方法。體育學報,2,27-40。
    許義雄、張清龍(1979)。我國職工閒暇意識及其活動傾向調查研究。體育學
    報,1,124-167。
    許義雄、陳皆榮(1992)。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台北:行政
    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陳金冰(1991)。休閒俱樂部行銷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
    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北。
    陳思倫、歐聖榮、林連聰編著(1998)。休閒遊憩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出
    版。
    陳皆榮、黎玉東、郭正煜(1997)。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調查之研究。台北科
    大,1,90-118。
    陳美玲(1997)。從成人發展觀點探討嘉義地區成人休閒態度,休閒參與及其
    相關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
    義。
    陳湘妮(1999)。來華旅客對國內國際觀光旅館設施需求與認知。未出版碩士
    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台北。
    陳彰儀(1985)。台北市已婚職業婦女之休閒興趣、參與情形與生活型態。政
    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
    陳彰儀(1986)。不同生活型態的職業婦女之壓力與休閒型態、婚姻滿足及工
    作滿足三者關係之差異。教育與心理研究,9,27-72。
    傅立恆(1996)。台灣學生的體能需要更多的關注。台灣省學校體育,6(2),
    69-70。
    曾誰芬(1988)。工作、生活目標與休閒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
    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馮祥勇(1992)。農民休閒需求相關因素之研究。農業推廣學報,9,95-
    123。
    黃立賢(1997)。專科學生休閒興趣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研究所,高雄。
    黃俊英(2000)。多變量分析=Multivariate analysis:an
    introduction。台北市:正中書局。
    黃振球(1970)。休閒活動理論與實施。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報,創刊
    號,45-694。
    黃德祥(1996)。休閒教育與休閒輔導。輔導通訊46,4-6。
    楊瑞蓮(1976)。大專院校學生休閒時間與休閒活動現況之研究。論文發表於
    大專院校體育總會六十五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台北,輔仁大學。
    劉興漢(1992)。台灣地區國民休閒需求調查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5,
    215-240。
    蔡伯勳(1986)。遊憩需求與滿意度分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
    大學園藝研究所,台北。
    潘玉山(1988)。台北縣紡織業勞工休閒活動現況與期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台北。
    潘淑雯(2002)。我國外籍勞工政策制動過程-政策網絡的分析。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蔣孝瑛(1990)。美國青年休閒活動及其輔導現況。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鄭健雄(1997)。休閒的哲學理念內涵暨分類。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
    鄭琦玉(1995)。日月潭風景特區遊客特性及休憩需求型態分析。觀光研究學
    報,1,(4),39-53。
    鄭順璁(2001)。大學生活型態、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台北縣。
    鄭瀛川、陳彰儀(1986)。職業婦女之工作、休閒關係與生活型態。國立政治
    大學學報,53,119-137。
    鄧建中(2002)。綜合高中教師休閒需求及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
    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台中縣。
    盧慧怡(1990)。女性勞工休閒活動參與之研究-以一個電子工廠的女作業員為
    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北。
    賴美娟(1997a)。基層警察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現況及期望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
    賴美娟(1997b)。高雄市基層警察工作壓力、休閒活動參與現況。中央警察大
    學學報,31,203-226。
    薛銘卿(1997)。休閒及休閒活動定義及詮釋-非規範及規範性觀點。北體學
    報,6,175-192。
    薛銘卿(2000)。休閒的基本概念、理論與分類法。休閒活動,中華民國體育
    協會。
    謝文真(2001)。公務人員休閒態度之研究-以台北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台北。
    謝秀芳(1998)。休閒活動概念。雲科大體育,創刊號,79-83。
    謝明容(1999)。大學生科系選擇、休閒選擇及其重要性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彰化。
    謝政諭(1990)。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民生主義的台灣經驗。台北:幼獅文
    化事業有限公司。
    韓惠華(1997)。電子業女性勞工休閒參與及需求滿足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
    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
    嚴祖弘(2001)。休閒活動對在學青少年行為之影響及輔導策略之研究。台北
    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二、外文參考文獻
    Allen,L.R.(1982).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rray's
    personailty need and leisure interests. Jouranl of
    Leisure Research,14,63-76.
    Bammel,G.,&Burrus-Bammel,L.L.(1996).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Madison,WIS:Brown&Benchmark.
    Barnett,B.M.,Cordell,K.H.,&Cowie,G.(1988).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Demand-Supply Comparisons.
    Washington,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Bishop,D.W.(1970).Stability of factor structure of leisure
    behavior:Analysis of four communities. Jourmal of
    Leisure Research,2,160-170.
    Bradshaw,J(1972).The concept of social need. New Society, 30
    (3),640-634.
    Brent,J.R.(1975).On the derivation of leisure activity
    types-A pereeceptual mapping approach.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7,128-140.
    Brightbill,C.(1960).The challenge of leisure.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Brockman,C.F.,&Merriam,L.C.,Jr.(1973).Recreation use of
    wildlands. New York:McGraw-Hill.
    Brown,B.A.,Frankel,B.G.,and Fennell,M.(1991),Happiness
    through leisure:The impact of type of leisure
    activity,age,gender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ournal of Applied Recreation
    Research,Vol.16(4),368-392.
    Carlton,Y.,Steven,S.,&Randy,V.(1993)"Motivations for
    recreation participation: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of
    Taiwan,Japan,and The United States,"Department of
    Geograph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No.16,75-85.
    Clawson,M.,&Knetsch,J.L.(1966).Economice of outdoor
    recreation. Baltimore,MD: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Cordell,K.H.,&Hendee,J.C.(1982).Renewable resources
    recre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Supply,demand,and
    critical policy issue.Washington,DC:American Forestry
    Assn.
    Csikszentmihalyi,M.,&Kleiber,D.A.(1991).Leisure and self
    actualization.In B.L.Driver,P.J.Brown,&G.L.Peterson
    (Eds.),Benefits of leisure(P91-102).State
    College,PA:Venture.
    Deem,R.(1986).All work and no play?The sociology of womenan
    leisure.Milton Keynes,England:Open University Press.
    De Grazia,S.(1962).Of time,work and leisure.Garden
    City,NY:Doubleday.
    Dumazdier,J.(1967).Toward a society of leisure. New
    York:Free Press.
    Dumazdier,J.(1974).Sociology of leisure.New York:Elesvier.
    Duncan,D.J.(1978).Leisure type:Factor analysis of leisure
    profiles.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0(2),113-125.
    Ellis,M.L.,(1973).Why people play.Engle 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Etzel,M.J.&Wahlers.R.G.,(1985).Vacation preference as a
    manifestation of optimal stimulation and life style
    experience.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7,283-295.
    Gordon,C.,Gaitz,C.M.,&Scott,J.(1976).Leisure and
    lives:Personal expressivity acrossthe life span. In
    R,Binstock.&E,Shanas.(Eds.),Handbook of aging and the
    socialsciences,(P1-15).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Havighurst,R.J.,&Feigenbaun,K.(1959).Leisure and life-
    style.American Journal of 64,396-404.
    Henderson,K.A.,&Rannells,J.A.,(1988).Farm women and the
    meaning of work and leisure:Anoral history
    perspective.Leisure Sciences,10,41.
    Henderson,K.A.(Ed.).(1989).A leisure of one's own:A
    feminist perspective on women's leisure. State
    College,PA:Venture Publishing.
    Holbrook,M.B.(1980).Representing patterns of association
    among leisure activities:A comparison of two
    techniques.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2,242-256.
    Howe,C.Z.(1985).Possibilities for us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 in the sociological strdy of
    leisure.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7(3),212-224.
    Iso-Ahola,S.E.(1980).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Dubuque,IA:Wm.CBrown company publishers.
    Iso-Ahola,S.E.,Jackson,E.,&Dunn,E.(1994).Sratting,ceasing
    and replacing leisureactivities over life-span.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36,227-249.
    Kaplan,M.(1960).Leisure in society:a social inquiry,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us Inc.
    Kaplan,M.(19675).Leisure:theory and policy.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Kelly,J.R.(1978).Family leisure in three
    communities.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0(1),47-60.
    Kelly,J.R.(1983).Leisure style:Ahidden core.Leisure
    Sciences,5(4).321-338.
    Kelly,J.R.(1990).Leisure New Jersey:Prentice-Hall.
    Kelly,J.R.(1996).Leisure(3rd ed.).Boston:Allyn and Bacon.
    Kelly,J.R.,&Steinkamp,M.W.(1987).Later life
    satisfaction:Does leisure contribute?
    Leisure Sciences,9,198-200.
    Kleiber,D.A.,&Mannell,R.C.(1997).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State College,PA:Venture.
    Kleiber,D.A.,&Mannell,R.C.(1999).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PA:Venture Publishing,Inc.
    Kotler P.(1988).Marketing management.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Kraus,R.(1998).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4th
    ed).Haper Collins.
    Lavery,P.(1975).The demand for recreation:A review of
    studies.Town planning Review,46(2).185-200.
    Mannell,R.C.(1980).Socal psychological techniques and
    strategies for studying leisure experience.In S.E.
    Maslow,A.(1943).A theory on human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Review,1(50),370-396.
    Maslow,A.(1943).Motivation and person ality()3rd ed
    .NY:Harper Collins.
    Mercer,D.C.(1973).The conpectof recreation need.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5,37-50.
    Miller,M.J.(1991).Accuracy of the leisure activities
    finder:Expanding Holland's Typology.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39,362-368.
    Neulinger,J.(1981).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2nd
    ed).Springfield,IL:Charles,C.Thomas.
    Orthner,D.(1976).Patterns of Leisure and Marital
    interaction.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8:98-111.
    Parker,S.R.(1971).The future of work and leisure.NY:Prager
    Publishers.
    Parker,S.R.(1983).Leisure and Work.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Piper,J.(1963).Leisure-the basic of culture. New
    York,NY:New American Library.Patterns,"Social
    Forces,Vol.42,No5,112-115.
    Ragheb,M.G.(1980).Inter relationships among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leisure
    attitudes.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2(2),138-149.
    Roscoe,J.T.(1975).Fundamental Research Statistics for the
    Behavior Science.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Rossman,R.J.(1995).Recreation Programming:Designing Leisure
    Experiene. Champaign,IL:Sagamore Publishing Co.Inc.
    Russell,R.V.(1996).Pastimes-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leisure.Dubuque,IA:Brown&Bench mark.
    Russell,R.V.,&Stage,F.K.(1996).Leisure as burden:Sudanese
    refugee women.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8(2),108-121.
    Sessoms,H.D.(1961).An Analysis of Selected Variables
    Affecting Outdoor Recreation Patterns.Social
    Forces,Vol.42,No5,112-115.
    Song,Hae-Kyun(1971).Problems of the Korean Stud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Journal of Korean Agrichlture
    Education,3(1),41-47.
    Stokowski,P.A.(1994).Leisure in society:a network structure
    perspective.Big Apple Tuttle=Mori Literary Agency,Inc.
    Tinsley,H.E.A.,&Eldredge,B.D.(1995).Psychlogicalbenefits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Ataxonomy of leisure activities
    based on their need-gratifying properties,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42(2),123-132.
    Tinsley,H.E.A.,&Johmson,T.L.(1984).Apreliminary taxonomy
    of;leisure activities.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6
    (3),234-244.
    Watson,J.F.(1996).The impactof leisure attitude and
    motivation on the physical receation/leisure
    participation time of college students.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57,3251A.
    Wearing,B.,&Wearing,S.(1988).Allinaday,sleisure:Gender and
    the concept of leisure.Leisure Studies,7,111-23.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