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傅淑琴
FU SUU CHIN
論文名稱: 已婚職業婦女的煮食經驗與子女教養之探究
An Analysis of the Cooking Experience and Parental Education in Married Working Women
指導教授: 黃明月
Hwang, Ming-Yue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2
中文關鍵詞: 已婚職業婦女煮食經驗子女教養
英文關鍵詞: Married working women, Cookin experience, The parental implication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深入探討已婚職業婦女煮食的動機、透過煮食教養子女之經驗與教養意義,整理煮食與子女教養的互動面向。透過開放性半結構式深度訪談,以立意取樣選擇五位育有就讀國中小階段之職業婦女,蒐集五份文本資料,進行文本分析。
    研究結果如下:
    一、已婚職業婦女對煮食工作的期待與因應
    本研究發現,職業婦女不僅視煮食為提供家人子女生理飽足的需要而已,她們煮食的期待與因應包含了,一、藉由煮食傳遞愛意,並在餐食中凝聚感情。二、職業婦女煮食的經驗與想法。三、結合各項資源,具體實作料理烹煮。
    二、已婚職業婦女教導子女煮食的相關經驗
    已婚職業婦女教導子女煮食,她們認為:一、鼓勵子女參與煮食,奠定獨立自主生活基礎。二、支持子女參與煮食的主動性,動手操作享受成果。三、煮食過程親子互動同創造。
    三、已婚職業婦女煮食與子女教養意涵
    職業婦女煮食教養策略包含了: 開口邀請同參與、先學煮再煎按步就班引導子女料理、示範與操作並行、肯定鼓勵的態度。職業婦女煮食教養期待包含了: 煮食前:聰明購物,環保管理一把罩。煮食中:幸福餐桌,禮儀感恩健康齊備全。煮食後:膳後分工合作全家的事。最後,職業婦女煮食與子女教養意涵,包含:
    (一) 獨立自主負責價值觀、(二)環保愛物價值觀、(三)尊重感恩價值觀、
    (四)為他人著想禮貌的價值觀、(五)分享關懷價值觀、(六)健康愛護自己價值觀。
    針對研究分析結果,可提供職業婦女、相關單位,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與關注。

    The study aims to analyze the cooking motives for married working women, their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al meaning of nurturing children through cooking, and the interaction dimension between cooking arrangement and parenting. The paper selected five working women bearing children studying at the junior high school and elementary schools using purposive sampling through open-ended, in-depth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collecting text data to implement test analysis.
    The study results are described as follows:
    1. The anticipation and response towards cooking for married working women
    The study discovered that working women not only treat cooking as the needs of physiological satiety for family and children. Rather their anticipation and response to cooking includes: 1. Convey love through cooking and cohere relation during meals. 2. The experience and ideas of working women cooking includes. 3. Combination of various resources and specifically practice cooking.

    2. Relevant experience of married working women teaching their children to cook
    Married working women teach children to cook because they believe that: 1. Encourage their children to cook and to build the basis of independent life. 2. They support children to participate in cooking with initiation and have hands-on experience to enjoy the outcome. 3. Have parental interaction and creation during the cooking process.

    3. Married working women cooking and the parental implications
    The parenting strategies for working women to cook include: Invite the children to join. First learn to fry and follow the steps to teach the children how to cook, demonstrate and practice at the same time with affirmative and encouraging attitude. The parental anticipation for working women to cook include: Before cooking: Shop smartly and contro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uring Cooking: Prepare a happy dining table with etiquettes, grace and health. After Cooking: The whole family involves in cleaning up. Finally the working women cook with parental implications, as described below:
    (一)Independent and responsible value.(二)Green and cherishing value.(三)Respect and grateful values. (四) Considerate and courteous values. (五) Sharing and caring values. (六) Healthy and self-loving values.
    The analysis of the study results can be used as reference and value for working women,
    relevant units and future related studie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2 第二節 研究背景………………………………………………………………4 第三節 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與研究重要性…………………………………10 第四節 名詞解釋………………………………………………………………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已婚職業婦女工作與家庭角色分……………………………………13 第二節 煮食經驗………………………………………………………………27 第三節 子女教養意涵與相關理論……………………………………………37 第四節 煮食經驗與子女教養的關係與相關研究……………………………44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研究方………………………………………………………63 第二節 研究者與研究參與………………………………………………………66 第三節 資料管理與分析方………………………………………………………72 第四節 研究倫……………………………………………………………………74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已婚職業婦女煮食工作的期待與因應……………………………………75 第二節 已婚職業婦女教導子女煮食的相關經驗………………………………..102 第三節 已婚職業婦女煮食與子女教養意涵……………………………………118 第五章 研究討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討論與反思……………………………………………………………136 第二節 研究建議……………………………………………………………………145 附表目次 1. 表2-1-1 台灣地區十五至六十四歲已婚女性每天平均料理家務時間………16 2. 表2-2-1 煮食經驗之階段與工作內涵…………………………………………26 3. 表2-3-1 子女教養意涵文獻資料整理一覽表…………………………………37 4. 表2-4-1子女參與煮食工作相關工作表………………………………………52 5. 表3-1-1訪談大綱………………………………………………………………64 6. 表3-2-1研究對象基本資料表…………………………………………………68 7. 表3-2-2研究參與者一週煮食情況表…………………………………………69 8. 表3-3-1訪談逐字稿抄謄舉例…………………………………………………73 附圖目次 1.圖2-2-1家庭資源的種類………………………………………………30 2.圖2-2-2家庭資源管理系統理論模式……………………………………………31 3.圖2-2-2家庭資源管理之過程……………………………………………………32

    線上檢索
    2002香港家庭親子入廚習慣調查。網路檢索日期:99.12.15
    http://health.popart.hk/php/modules/news/index.php?storytopic=20
    2010年台灣兒童偏食情形調查報告 。網路檢索日期:99.12.15
    http://www.children.org.tw/news.php?id=2369&typeid=16&offset=15
    行政院主計處(1995)。國民生活型態與倫理調查報告。
    行政院主計處(2003)。重要經社指標。線上檢索日期:2010.10.02。
    http:www.dgbas.gov.tw/dgbas03/bs2/92chy/table/s017.xls
    行政院主計處 (2003),http://www.dgbs.gov.tw。檢索日期:99.10.12
    行政院主計處(2004),http://www.dgbs.gov.tw。檢索日期: 檢索日期:99.11.01
    行政院主計處(2004)。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線上檢索日期:99.11.02。網址:http:// www.law.dgbas.gov.tw。
    行政院主計處(2005),http://www.dgbs.gov.tw。檢索日期:99.10.12
    行政院主計處所(2007),http://www.dgbs.gov.tw。檢索日期:99.11.12
    行政院主計處(無日期)。台灣地區婦女婚育與就業狀況調查-台灣地區十五至六十四歲已婚職業婦女之目前就業狀況。檢索日期:99 .11.11。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dgbas04/bc4/wtable6.xls
    全國營養師公會2008「外食人口飲食習慣大調查」。檢索日期:99.10.12。
    http://www.mcdonalds.com.tw/app.php/newsroom/article/47
    沈祝如(2005)。從已婚職業婦女的家庭壓力談家庭教育介入模式。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44期20050105。線上檢索日期:99.10.15。網址: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4/44-23.htm
    邱雅芳(2007)。台灣雙薪家庭家務分工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3期20070515。
    張書豪(2008)。家庭內的飲食與兩性平等。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70期。網路檢索日期:99.12.15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htm
    鄭詩韻(2008)。美國專家:男性多做家事可能有助性生活。奇摩新聞。線上檢索日期:97年3月7日。網址:http://www.yahoo.com。

    中文部分
    大橋佳代子 (2009)。大橋媽媽的移動式教養。臺北市:遠流。
    王美惠 (1986)。已婚職業婦女之家務分工、性別、角色態度和社會支援與婚姻滿意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文科 (199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叢桂 (1994)。雙生涯家庭中個人工作價值與家庭價值的變遷調適。社區發季刊,68,51-53。
    王叢桂 (1995)。工作價值的傳遞與變遷及其影響因素的探索。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王舒芸、余漢儀 (1997)。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8,115-149。
    王姿懿 (2005)。已婚職業婦女在職進修之動機、多重角色衝突與因應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黛玉 (2005)。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同儕關係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惠昭 (2008)。失業家庭青少年的雙親教養方式知覺、壓力因應策略及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慧娥譯 (2009)。尾鳩好美著。廚房裡有趣的科學「食」驗。臺北市:世茂。
    王盈力 (2010)。好吃:跟孩子一起做菜的好點子。臺北市:麥浩斯。
    孔祥明 (2005)。談感情就傷感情:夫妻分工的性別不平等何時休?應用心理研究,25,6-8。
    方思文 (1998)。影響臺灣地區男女兩性家務參與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方美玲 (2004)。分析臺灣雙薪家庭的家務分工-以教養子女的分工為例。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尤詒君 (1996)。雙工作家庭的事務分工—一個質化的分析觀點。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井敏珠 (1992)。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江惠瑜 (2007)。寄情、惜情、傳真情:樂當家庭主婦之煮食經驗探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芷君 (2007)。食育革命日本小學生的微笑餐桌。康健雜誌。101期,120-124。
    西蒙波娃 (1992)。楊美惠譯。第二性,處境。臺北市:志文。
    伊慶春、高淑貴 (1986)。有關已婚婦女就業的性別角色態度。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專題選刊,70,1-27。臺北市:中研院三研所。
    伊慶春、高淑貴 (1988)。已婚職業婦女子女照顧問題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臺北市。
    李宜靜 (1990)。雙工作家庭家事分工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寬芳 (1995)。家務分工、夫妻家庭角色類型與婚姻品質之間的關係──以臺中縣市已婚婦女為例。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星雲 (1998)。父母親對子女家務分工分派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玉珍 (1999)。寺院廚房裡的姊妹情:戰後臺灣佛教婦女的性別意識與修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7,98。
    李哲維 (2000)。消費價值與購買即可煮食餐選擇行為之關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美玲、楊亞潔、伊慶春 (2000)。家務分工:就業現實還是平等理念?臺灣社會學刊,24,59-88。
    李正綱,萬衛華,陳怡靜 (2000)。臺灣消費者外食用餐消費行為之研究。景文技術學院學報,89,11-22。
    李寧遠、黃韶顏、倪雅亞 (2006)。飲食文化。臺北市:華香園。
    呂玉瑕 (1983)。婦女就業與家庭角色、權力結構之關係。中央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6,111-143。
    呂玉瑕 (1996)。兩性的角色分工與家庭發展。基督書院學報,3,91-100。
    吳就君、鄭玉英 (1987)。家庭與婚姻諮商。臺北:國立空大。
    吳明清 (1995)。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芝儀、李奉儒譯 (1998)。Patton,M.Q原著。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市:桂冠。
    吳淑卿 (2003)。室內設計者性別角色信念、家庭承諾、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淑禎 (2002)。職業婦女工作與家庭生活調適之研究~以已婚國小女教師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修瑜譯(2008)。傑米.奧利佛原著。奧利佛的原味兒童餐。臺北市:方智。
    周玟琪 (1994)。影響臺灣地區家務分工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麗端、吳明樺、唐先梅、李淑娟 (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臺北:國立空大。
    周玉敏 (2001)。性別角色、生活情境與兩性家務分工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麗端 (2005)。家庭資源與管理:工作與家庭。臺北:國立空大。
    吳慧敏(2012)。聰明爸媽輕鬆帶孩子進廚房。媽咪寶貝,141,36~38。
    林顯宗 (1988)。家庭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林翠湄 (1989)。父母的性別角色態度對兒童性別角色態度的影響-父母家務分工模式對兒童家務指派的效應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震雯 (1993)。雙生涯家庭父母親職角色對兒童性別角色態度的關係。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如萍 (2005)。家庭資源管理與發展。載於林如萍、周麗端、徐達光、柯澍馨、唐先梅編著:家庭資源與管理(頁4-40)。臺北:國立空大。
    林津如 (2007)。父系家庭與女性差異認同:中產階級職業婦女家務分工經驗的跨世代比較。臺灣社會研究季刊,68,20-30。
    林品秀 (2007)。職業婦女日常生活創意經驗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怡秀 (2011)。回家吃自己。臺北市:本事文化。
    邱顯仁 (2005)。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之性別、父母親職業、家庭型態與其性別角色、家務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巧 (2006)。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社交技巧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蘭 (2008)。腦與人生專欄:教養孩子,要從家事做起。人間福報。(2008.01.17)。
    洪敏婉 (2009)。小小生活高手。臺北市:心理。
    姚念周 (2005)。HMR概念產品消費行為趨勢。食品資訊,207,30-31。
    俞筱鈞 (1987)。臺北市高成就職業婦女之心理壓力與適應研究之初探。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2),137-154。
    高淑貴 (1982)。變遷社會中母子關係調適之研究:職業婦女與家庭主婦之比較。農業推廣學報,6,141-192。
    高淑貴 (1991)。家庭社會學。臺北市:黎明文化。
    高敬文 (1995)。質化研究的另類思考。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主編),1999教育學研究方法論文集(15-26)。高雄市:麗文。
    高淑清 (2000)。雙薪家庭:角色分擔的開始。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 (131-154)。臺北市:師大書苑。
    高立文 (2001)。半邊天--女性領導人成功經驗之探索。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唐先梅、曾敏傑 (1992)。臺灣已婚職業婦女家庭與工作壓力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42(3),292-335。
    唐先梅 (1995)。城鄉地區已婚職業婦女工作壓力之差異。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學報,1,203-230。
    唐先梅 (1996)。什麼是家務工作?家務工作本質之初探。空大生活科學學報,2,2-28。
    唐先梅 (1997)。工作、家庭、及休閒三構面關係之探討:從三構面的本質出發。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87-2412-H-180-001)。臺北: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
    唐先梅 (1998)。從家庭發展觀點探討雙薪家庭兩性工作家事及休閒時間之分配。中大社會文化學報,6,75-112。
    唐先梅 (1999)。雙薪家庭家務工作、公平觀與夫妻關係滿意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28,16-30。
    唐先梅 (1999)。從雙薪家庭的父母觀點看子女參與家務工作之情形。青少年兒童福利學刊,21,51-59。
    唐先梅 (1999)。家務工作的本質談雙薪家庭夫妻家務分工。應用心理研究,4,131-173。
    唐先梅 (2001)。雙薪家庭夫妻在不同家務項目之分工情形及個人影響項目。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生活科學學報,7,105-132。
    唐先梅 (2003)。不同家庭類型家庭工作參與及壓力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4,89-102。
    唐先梅 (2005)。家務分工:責任與壓力?愛與關懷?應用心理研究,25,8-10。
    唐先梅 (2005)。家庭資源與管理:家務分工。臺北:國立空大。
    孫淑文 (2006)。國小學童性別角色態度、父母家務分工對學童家務參與之影響。私立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清溪 (1980)。結婚生育與子女數對有偶勞動供給的影響。臺大經濟論文叢刊,9 (2) :167-223。
    張玉欣、楊秀萍 (2004)。飲食文化概論。臺北市:揚智。
    陳明穗 (1986)。家庭型態、夫妻知覺一致性與婚姻滿足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俐伶 (1987)。已婚職業婦女之角色期望、現代與傳統取向與其角色衝突的關係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皎眉 (1989)。婦女的生活壓力、支持系統與家庭及婚姻健康滿足的關係,臺灣社會現象的分析。中研院三民所叢刊,25,153-179。
    陳皎眉 (1996)。婚姻中的兩性關係。兩性平等教育季刊,6,17-23。
    陳雅薇 (2001)。二度就業婦女的家庭壓力與社會支持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麗文 (2002)。兩性平權在家庭:婚姻與家庭涉入的省思。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4,173-274。
    陳若琳 (2002)。母親親職壓力與教養品質對幼兒社會能力影響之探討。輔仁學誌,35,35-78。
    陳思穎 (2002)。已婚國中女教師親職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富美、利翠珊 (2004)。不同情感組型夫妻在家事分工上的差異:對偶資料的分析。應用心理研究,24,95-115。
    陳富美 (2005)。夫妻分工:怎麼說平等或不平等?應用心理研究,25,18-20。
    陳思樺 (2005)。低收入家庭用餐談話:解釋及敘說之分析。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陳美芝 (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經驗、父母教養方式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佩吟 (2007)。已婚職業婦女社會支持與家務壓力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家有學齡前兒童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麗蓮 (2007)。幼兒母親在工作與家庭間的教養經驗。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國弘(1999)。新編國語辭典。台南市:建利書局。
    陳宜君 (2010)。用餐情境中的父子互動。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碩士學位學程論文。未出版。
    許聖倫、夏鑄九、翁註重 (1967)。傳統廚房爐灶的空間、性別與權力。婦研縱橫。72,50-65。
    許聖倫、夏鑄九、翁註重 (2004)。傳統廚房爐灶的空間、性別與權力。婦研縱橫,72,58-60。
    許敏如 (2006)。後現代家庭的家務分工~以臺北市雙薪家庭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昭吟 (2006)。家事,誰的事?主計月刊,605。
    莫藜藜、王行 (1996)。已婚男性的家庭價值觀及其對家庭的需求之探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57-114。
    莫藜藜 (1997)。已婚男性對家務分工態度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117-156。
    畢恆達 (2004)。空間就是性別。臺北市:心靈空坊文化。
    黃志成 (1994)。幼兒保育。臺北市:揚智文化。
    黃朗文 (1998)。已婚男性對家務分工意識型態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報,7,81-111。
    黃淑德(2003)。食物的旅行里程數。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會訊,185,2-4。
    黃瑞琴 (1999)。質性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陽琪、陽琬譯(1995)。Goodman, N.原著。婚姻與家庭。臺北市:巨流。
    馮燕 (1992)。婦女生活壓力知覺與應對模式--多元角色觀點。社會學刊,21,161-198。
    彭懷真 (1996)。婚姻與家庭。臺北市:巨流。
    曾亞雯 (2009)。媽媽的味道?食物口味、飲食實踐與家庭關係。私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薰霆 (2009)。玩興、情緒調節力、親子互動關係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賀德生 (2005)。雙薪家庭夫妻婚姻關係與管教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國樞 (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臺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7-28。
    楊淑芳 (2002)。國中學生家務參與現況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姿利 (2003)。國小已婚教師性別角色態度、家務分工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肅科 (2000)。一樣的婚姻,多樣的家庭。臺北市:學富。
    詹棟樑 (1994)。兒童人類學-身童發展。臺北市:五南。
    廖純雅 (2006)。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挫折容忍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未出版。
    廖純雅、洪文婷、黃財尉 (2008)。從教養觀點分析國小學童挫折容忍力。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4,109。
    蔡穎卿 (2007)。媽媽是最初的老師。臺北市:天下文化。
    蔡卿穎 (2008)。廚房之歌。臺北市:天下文化。
    蔡卿穎 (2009)。家事訓練體會幸福。國語日報家庭版(2009.05.08)。
    蔡穎卿 (2009)。在愛裡相遇—做個好大人,給孩子一份沒有虧欠的愛。臺北市:時報文化。
    趙善如、涂筱菁與鄭雅今 (1999)。已婚職業婦女追求高等教育之壓力來源與調適方式。中華家政學刊,28,47-63。
    趙惠敏 (2005)。食物知識、性別實踐與女性認同—臺灣職業婦女民族誌研究。私立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清彥譯 (2000)。伊莉莎白.詹姆斯&卡羅原著。親子禮儀魔法書。臺北市:國際村。
    劉慈惠 (2002)。個人社會網絡和專家知識對大學教育程度幼兒母親教養信念的影響。新竹師院學報,15,383-427。
    劉雯娟(2006)。台灣已婚職業婦女角色衝突與休閒阻礙之質性研究~以大葉大學已婚女性職員為例的探討。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淑媛 (2004)。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幸玫 (2007)。走進廚房,學到大能力。學前教育,363,62-63。
    樊聯仁 (1999)。不同年齡子女對父母教養方式之比較。私立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戴麗娟 (2003)。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務參與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未出版。
    謝秀芬 (1998)。臺灣女性的家庭角色觀與工作觀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工作報,4,1-34。
    蕭春媚 (2001)。當爸爸是怎麼一回事?大學教育程度之幼兒父親對父職角色及教養的看法。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英玲 (2005)。臺灣的家務分工:經濟依賴與性別的影響。臺灣社會學刊,34,115-145。
    顏湘如譯(2005)。Carl Honore原著。慢活。台北:大塊文化。
    簡志娟 (1996)。 影響父母教養方式之因素—生態系統理論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文吟 (1997)。臺灣地區已婚婦女就業型態之分析:離職與復職的檢視。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宛合著 (1999)。孩子與家事。譯自Joseph H. Tooley Ph. D.(1994)如何教養負責任的孩子。臺北市:遠流。
    韓良憶譯 (2005)。Felipe Fernandez-Armesto原著。食物的歷史:透視人類的飲食與文明。臺北市:左岸文化。
    叢肇祥 (1988)。丈夫參與家事工作及其對夫妻雙方生活感受影響之研究:雙工作家庭與單工作家庭之比較。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國榮 (1987)。婦女就業狀況與生活方式、食品採購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惠君 (2000)。管教孩子。載於社會教育司(主編),家庭生命週期的親密關係(107-114)。臺北市:教育部。
    蘇倩雪 (2002)。屏東地區高職學生性別角色態度、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西文部分
    Angrist, S. S., Mickelsen, R., & Penna, A. N.(1977). Sex differences in sex-role conceptions and family orientation of hight school students.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6, 179-186.
    Belsky, J. (1984). The determinants of parenting: A process model.Child Development, 55, 83-96.
    Benin, M .H., & Edwards, D. A.(1990). Adolescents’ chores:The difference between dual-and single-earner families.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2(May), 361-373.
    Bryant, W. K., & Zick, C. D. (1996). A examination of parent-child shared tim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8, 227-237.
    Despres, C. (1992). The meaning and experience of home in shared housing. In Giuliani, M. V. (Ed.). Home: Social, temporal, and spatial aspects (53-66). San Giuliano Milanese, Italy: Progetto Finalizzato Edilizia.
    Harris, D. B., Clark, K. E., Rose, A. M., and Valasek, F(1954).The realationship of children’s home duties to an attitude of responsibility.Child Development, 25(March), 29-33.
    Hilton, J. M. and Haldeman, V. A.(1991).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performance of household tasks by adults and children in s ingle-parent and two-parent, two-earner familie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12(1),114-130.
    Hochschild,A.(1989).The second shift.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ochschild, A., & Machung, A. (1989). The second shift: Working parents and the revolution at home. Family in transition. New York: Harper-Collins.
    Hoffman, L. W., & Youngblade, L. M. (1999). Mothers at work: Effects on children’ s well-be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amo, Y.(1988).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division of labor: rrsources,power, and ideology.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9, 177-200.
    Medrich, E. A., Roizen, J., Rubin, V., & Buckley, S.(1982). The serious business of growing up:A study of children’ lives outside school. Berkel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Robinson,J.,Juster,T. & Stafford, F.(1976). American's Use of Time. Ann Arbor,Michigan:Institute for Social Reasearch.
    Smith, T. W.(1985). Working wives and women’s rights:The connection
    110 between the employment husbands, Sex Roles,12, 501-508.
    Spitze, G. & Ward, R.(1995). Household labor in intergenerational
    household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7(May), 355-361.
    Thompson, L., & Walker, A. J. (1989) . Gender in families:Women and men in marriage, work, and parenthood.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1,845-872.
    Thompson,L.(1991).Family Work:Women’s sense of Fairness.Journal of Family Issues,12,181-196.
    White, H. L., and Brinkerhoff, D. B(1981).Children’s work in the
    family:Its significance and meaning . Journal of Marrige and the
    Family, 43, 789-798.

    參考文獻:
    線上檢索
    2002香港家庭親子入廚習慣調查。網路檢索日期:99.12.15
    http://health.popart.hk/php/modules/news/index.php?storytopic=20
    2010年台灣兒童偏食情形調查報告 。網路檢索日期:99.12.15
    http://www.children.org.tw/news.php?id=2369&typeid=16&offset=15
    行政院主計處(1995)。國民生活型態與倫理調查報告。
    行政院主計處(2003)。重要經社指標。線上檢索日期:2010.10.02。
    http:www.dgbas.gov.tw/dgbas03/bs2/92chy/table/s017.xls
    行政院主計處 (2003),http://www.dgbs.gov.tw。檢索日期:99.10.12
    行政院主計處(2004),http://www.dgbs.gov.tw。檢索日期: 檢索日期:99.11.01
    行政院主計處(2004)。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線上檢索日期:99.11.02。網址:http:// www.law.dgbas.gov.tw。
    行政院主計處(2005),http://www.dgbs.gov.tw。檢索日期:99.10.12
    行政院主計處所(2007),http://www.dgbs.gov.tw。檢索日期:99.11.12
    行政院主計處(無日期)。台灣地區婦女婚育與就業狀況調查-台灣地區十五至六十四歲已婚職業婦女之目前就業狀況。檢索日期:99 .11.11。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dgbas04/bc4/wtable6.xls
    全國營養師公會2008「外食人口飲食習慣大調查」。檢索日期:99.10.12。
    http://www.mcdonalds.com.tw/app.php/newsroom/article/47
    沈祝如(2005)。從已婚職業婦女的家庭壓力談家庭教育介入模式。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44期20050105。線上檢索日期:99.10.15。網址: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4/44-23.htm
    邱雅芳(2007)。台灣雙薪家庭家務分工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3期20070515。
    張書豪(2008)。家庭內的飲食與兩性平等。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70期。網路檢索日期:99.12.15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htm
    鄭詩韻(2008)。美國專家:男性多做家事可能有助性生活。奇摩新聞。線上檢索日期:97年3月7日。網址:http://www.yahoo.com。

    中文部分
    大橋佳代子 (2009)。大橋媽媽的移動式教養。臺北市:遠流。
    王美惠 (1986)。已婚職業婦女之家務分工、性別、角色態度和社會支援與婚姻滿意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文科 (199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叢桂 (1994)。雙生涯家庭中個人工作價值與家庭價值的變遷調適。社區發季刊,68,51-53。
    王叢桂 (1995)。工作價值的傳遞與變遷及其影響因素的探索。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王舒芸、余漢儀 (1997)。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8,115-149。
    王姿懿 (2005)。已婚職業婦女在職進修之動機、多重角色衝突與因應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黛玉 (2005)。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同儕關係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惠昭 (2008)。失業家庭青少年的雙親教養方式知覺、壓力因應策略及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慧娥譯 (2009)。尾鳩好美著。廚房裡有趣的科學「食」驗。臺北市:世茂。
    王盈力 (2010)。好吃:跟孩子一起做菜的好點子。臺北市:麥浩斯。
    孔祥明 (2005)。談感情就傷感情:夫妻分工的性別不平等何時休?應用心理研究,25,6-8。
    方思文 (1998)。影響臺灣地區男女兩性家務參與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方美玲 (2004)。分析臺灣雙薪家庭的家務分工-以教養子女的分工為例。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尤詒君 (1996)。雙工作家庭的事務分工—一個質化的分析觀點。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井敏珠 (1992)。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江惠瑜 (2007)。寄情、惜情、傳真情:樂當家庭主婦之煮食經驗探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芷君 (2007)。食育革命日本小學生的微笑餐桌。康健雜誌。101期,120-124。
    西蒙波娃 (1992)。楊美惠譯。第二性,處境。臺北市:志文。
    伊慶春、高淑貴 (1986)。有關已婚婦女就業的性別角色態度。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專題選刊,70,1-27。臺北市:中研院三研所。
    伊慶春、高淑貴 (1988)。已婚職業婦女子女照顧問題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臺北市。
    李宜靜 (1990)。雙工作家庭家事分工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寬芳 (1995)。家務分工、夫妻家庭角色類型與婚姻品質之間的關係──以臺中縣市已婚婦女為例。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星雲 (1998)。父母親對子女家務分工分派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玉珍 (1999)。寺院廚房裡的姊妹情:戰後臺灣佛教婦女的性別意識與修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7,98。
    李哲維 (2000)。消費價值與購買即可煮食餐選擇行為之關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美玲、楊亞潔、伊慶春 (2000)。家務分工:就業現實還是平等理念?臺灣社會學刊,24,59-88。
    李正綱,萬衛華,陳怡靜 (2000)。臺灣消費者外食用餐消費行為之研究。景文技術學院學報,89,11-22。
    李寧遠、黃韶顏、倪雅亞 (2006)。飲食文化。臺北市:華香園。
    呂玉瑕 (1983)。婦女就業與家庭角色、權力結構之關係。中央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6,111-143。
    呂玉瑕 (1996)。兩性的角色分工與家庭發展。基督書院學報,3,91-100。
    吳就君、鄭玉英 (1987)。家庭與婚姻諮商。臺北:國立空大。
    吳明清 (1995)。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芝儀、李奉儒譯 (1998)。Patton,M.Q原著。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市:桂冠。
    吳淑卿 (2003)。室內設計者性別角色信念、家庭承諾、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淑禎 (2002)。職業婦女工作與家庭生活調適之研究~以已婚國小女教師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修瑜譯(2008)。傑米.奧利佛原著。奧利佛的原味兒童餐。臺北市:方智。
    周玟琪 (1994)。影響臺灣地區家務分工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麗端、吳明樺、唐先梅、李淑娟 (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臺北:國立空大。
    周玉敏 (2001)。性別角色、生活情境與兩性家務分工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麗端 (2005)。家庭資源與管理:工作與家庭。臺北:國立空大。
    吳慧敏(2012)。聰明爸媽輕鬆帶孩子進廚房。媽咪寶貝,141,36~38。
    林顯宗 (1988)。家庭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林翠湄 (1989)。父母的性別角色態度對兒童性別角色態度的影響-父母家務分工模式對兒童家務指派的效應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震雯 (1993)。雙生涯家庭父母親職角色對兒童性別角色態度的關係。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如萍 (2005)。家庭資源管理與發展。載於林如萍、周麗端、徐達光、柯澍馨、唐先梅編著:家庭資源與管理(頁4-40)。臺北:國立空大。
    林津如 (2007)。父系家庭與女性差異認同:中產階級職業婦女家務分工經驗的跨世代比較。臺灣社會研究季刊,68,20-30。
    林品秀 (2007)。職業婦女日常生活創意經驗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怡秀 (2011)。回家吃自己。臺北市:本事文化。
    邱顯仁 (2005)。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之性別、父母親職業、家庭型態與其性別角色、家務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巧 (2006)。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社交技巧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蘭 (2008)。腦與人生專欄:教養孩子,要從家事做起。人間福報。(2008.01.17)。
    洪敏婉 (2009)。小小生活高手。臺北市:心理。
    姚念周 (2005)。HMR概念產品消費行為趨勢。食品資訊,207,30-31。
    俞筱鈞 (1987)。臺北市高成就職業婦女之心理壓力與適應研究之初探。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2),137-154。
    高淑貴 (1982)。變遷社會中母子關係調適之研究:職業婦女與家庭主婦之比較。農業推廣學報,6,141-192。
    高淑貴 (1991)。家庭社會學。臺北市:黎明文化。
    高敬文 (1995)。質化研究的另類思考。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主編),1999教育學研究方法論文集(15-26)。高雄市:麗文。
    高淑清 (2000)。雙薪家庭:角色分擔的開始。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 (131-154)。臺北市:師大書苑。
    高立文 (2001)。半邊天--女性領導人成功經驗之探索。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唐先梅、曾敏傑 (1992)。臺灣已婚職業婦女家庭與工作壓力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42(3),292-335。
    唐先梅 (1995)。城鄉地區已婚職業婦女工作壓力之差異。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學報,1,203-230。
    唐先梅 (1996)。什麼是家務工作?家務工作本質之初探。空大生活科學學報,2,2-28。
    唐先梅 (1997)。工作、家庭、及休閒三構面關係之探討:從三構面的本質出發。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87-2412-H-180-001)。臺北: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
    唐先梅 (1998)。從家庭發展觀點探討雙薪家庭兩性工作家事及休閒時間之分配。中大社會文化學報,6,75-112。
    唐先梅 (1999)。雙薪家庭家務工作、公平觀與夫妻關係滿意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28,16-30。
    唐先梅 (1999)。從雙薪家庭的父母觀點看子女參與家務工作之情形。青少年兒童福利學刊,21,51-59。
    唐先梅 (1999)。家務工作的本質談雙薪家庭夫妻家務分工。應用心理研究,4,131-173。
    唐先梅 (2001)。雙薪家庭夫妻在不同家務項目之分工情形及個人影響項目。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生活科學學報,7,105-132。
    唐先梅 (2003)。不同家庭類型家庭工作參與及壓力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4,89-102。
    唐先梅 (2005)。家務分工:責任與壓力?愛與關懷?應用心理研究,25,8-10。
    唐先梅 (2005)。家庭資源與管理:家務分工。臺北:國立空大。
    孫淑文 (2006)。國小學童性別角色態度、父母家務分工對學童家務參與之影響。私立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清溪 (1980)。結婚生育與子女數對有偶勞動供給的影響。臺大經濟論文叢刊,9 (2) :167-223。
    張玉欣、楊秀萍 (2004)。飲食文化概論。臺北市:揚智。
    陳明穗 (1986)。家庭型態、夫妻知覺一致性與婚姻滿足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俐伶 (1987)。已婚職業婦女之角色期望、現代與傳統取向與其角色衝突的關係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皎眉 (1989)。婦女的生活壓力、支持系統與家庭及婚姻健康滿足的關係,臺灣社會現象的分析。中研院三民所叢刊,25,153-179。
    陳皎眉 (1996)。婚姻中的兩性關係。兩性平等教育季刊,6,17-23。
    陳雅薇 (2001)。二度就業婦女的家庭壓力與社會支持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麗文 (2002)。兩性平權在家庭:婚姻與家庭涉入的省思。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4,173-274。
    陳若琳 (2002)。母親親職壓力與教養品質對幼兒社會能力影響之探討。輔仁學誌,35,35-78。
    陳思穎 (2002)。已婚國中女教師親職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富美、利翠珊 (2004)。不同情感組型夫妻在家事分工上的差異:對偶資料的分析。應用心理研究,24,95-115。
    陳富美 (2005)。夫妻分工:怎麼說平等或不平等?應用心理研究,25,18-20。
    陳思樺 (2005)。低收入家庭用餐談話:解釋及敘說之分析。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陳美芝 (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經驗、父母教養方式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佩吟 (2007)。已婚職業婦女社會支持與家務壓力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家有學齡前兒童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麗蓮 (2007)。幼兒母親在工作與家庭間的教養經驗。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國弘(1999)。新編國語辭典。台南市:建利書局。
    陳宜君 (2010)。用餐情境中的父子互動。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碩士學位學程論文。未出版。
    許聖倫、夏鑄九、翁註重 (1967)。傳統廚房爐灶的空間、性別與權力。婦研縱橫。72,50-65。
    許聖倫、夏鑄九、翁註重 (2004)。傳統廚房爐灶的空間、性別與權力。婦研縱橫,72,58-60。
    許敏如 (2006)。後現代家庭的家務分工~以臺北市雙薪家庭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昭吟 (2006)。家事,誰的事?主計月刊,605。
    莫藜藜、王行 (1996)。已婚男性的家庭價值觀及其對家庭的需求之探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57-114。
    莫藜藜 (1997)。已婚男性對家務分工態度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117-156。
    畢恆達 (2004)。空間就是性別。臺北市:心靈空坊文化。
    黃志成 (1994)。幼兒保育。臺北市:揚智文化。
    黃朗文 (1998)。已婚男性對家務分工意識型態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報,7,81-111。
    黃淑德(2003)。食物的旅行里程數。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會訊,185,2-4。
    黃瑞琴 (1999)。質性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陽琪、陽琬譯(1995)。Goodman, N.原著。婚姻與家庭。臺北市:巨流。
    馮燕 (1992)。婦女生活壓力知覺與應對模式--多元角色觀點。社會學刊,21,161-198。
    彭懷真 (1996)。婚姻與家庭。臺北市:巨流。
    曾亞雯 (2009)。媽媽的味道?食物口味、飲食實踐與家庭關係。私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薰霆 (2009)。玩興、情緒調節力、親子互動關係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賀德生 (2005)。雙薪家庭夫妻婚姻關係與管教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國樞 (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臺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7-28。
    楊淑芳 (2002)。國中學生家務參與現況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姿利 (2003)。國小已婚教師性別角色態度、家務分工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肅科 (2000)。一樣的婚姻,多樣的家庭。臺北市:學富。
    詹棟樑 (1994)。兒童人類學-身童發展。臺北市:五南。
    廖純雅 (2006)。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挫折容忍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未出版。
    廖純雅、洪文婷、黃財尉 (2008)。從教養觀點分析國小學童挫折容忍力。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4,109。
    蔡穎卿 (2007)。媽媽是最初的老師。臺北市:天下文化。
    蔡卿穎 (2008)。廚房之歌。臺北市:天下文化。
    蔡卿穎 (2009)。家事訓練體會幸福。國語日報家庭版(2009.05.08)。
    蔡穎卿 (2009)。在愛裡相遇—做個好大人,給孩子一份沒有虧欠的愛。臺北市:時報文化。
    趙善如、涂筱菁與鄭雅今 (1999)。已婚職業婦女追求高等教育之壓力來源與調適方式。中華家政學刊,28,47-63。
    趙惠敏 (2005)。食物知識、性別實踐與女性認同—臺灣職業婦女民族誌研究。私立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清彥譯 (2000)。伊莉莎白.詹姆斯&卡羅原著。親子禮儀魔法書。臺北市:國際村。
    劉慈惠 (2002)。個人社會網絡和專家知識對大學教育程度幼兒母親教養信念的影響。新竹師院學報,15,383-427。
    劉雯娟(2006)。台灣已婚職業婦女角色衝突與休閒阻礙之質性研究~以大葉大學已婚女性職員為例的探討。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淑媛 (2004)。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幸玫 (2007)。走進廚房,學到大能力。學前教育,363,62-63。
    樊聯仁 (1999)。不同年齡子女對父母教養方式之比較。私立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戴麗娟 (2003)。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務參與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未出版。
    謝秀芬 (1998)。臺灣女性的家庭角色觀與工作觀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工作報,4,1-34。
    蕭春媚 (2001)。當爸爸是怎麼一回事?大學教育程度之幼兒父親對父職角色及教養的看法。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英玲 (2005)。臺灣的家務分工:經濟依賴與性別的影響。臺灣社會學刊,34,115-145。
    顏湘如譯(2005)。Carl Honore原著。慢活。台北:大塊文化。
    簡志娟 (1996)。 影響父母教養方式之因素—生態系統理論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文吟 (1997)。臺灣地區已婚婦女就業型態之分析:離職與復職的檢視。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宛合著 (1999)。孩子與家事。譯自Joseph H. Tooley Ph. D.(1994)如何教養負責任的孩子。臺北市:遠流。
    韓良憶譯 (2005)。Felipe Fernandez-Armesto原著。食物的歷史:透視人類的飲食與文明。臺北市:左岸文化。
    叢肇祥 (1988)。丈夫參與家事工作及其對夫妻雙方生活感受影響之研究:雙工作家庭與單工作家庭之比較。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國榮 (1987)。婦女就業狀況與生活方式、食品採購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惠君 (2000)。管教孩子。載於社會教育司(主編),家庭生命週期的親密關係(107-114)。臺北市:教育部。
    蘇倩雪 (2002)。屏東地區高職學生性別角色態度、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西文部分
    Angrist, S. S., Mickelsen, R., & Penna, A. N.(1977). Sex differences in sex-role conceptions and family orientation of hight school students.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6, 179-186.
    Belsky, J. (1984). The determinants of parenting: A process model.Child Development, 55, 83-96.
    Benin, M .H., & Edwards, D. A.(1990). Adolescents’ chores:The difference between dual-and single-earner families.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2(May), 361-373.
    Bryant, W. K., & Zick, C. D. (1996). A examination of parent-child shared tim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8, 227-237.
    Despres, C. (1992). The meaning and experience of home in shared housing. In Giuliani, M. V. (Ed.). Home: Social, temporal, and spatial aspects (53-66). San Giuliano Milanese, Italy: Progetto Finalizzato Edilizia.
    Harris, D. B., Clark, K. E., Rose, A. M., and Valasek, F(1954).The realationship of children’s home duties to an attitude of responsibility.Child Development, 25(March), 29-33.
    Hilton, J. M. and Haldeman, V. A.(1991).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performance of household tasks by adults and children in s ingle-parent and two-parent, two-earner familie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12(1),114-130.
    Hochschild,A.(1989).The second shift.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ochschild, A., & Machung, A. (1989). The second shift: Working parents and the revolution at home. Family in transition. New York: Harper-Collins.
    Hoffman, L. W., & Youngblade, L. M. (1999). Mothers at work: Effects on children’ s well-be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amo, Y.(1988).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division of labor: rrsources,power, and ideology.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9, 177-200.
    Medrich, E. A., Roizen, J., Rubin, V., & Buckley, S.(1982). The serious business of growing up:A study of children’ lives outside school. Berkel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Robinson,J.,Juster,T. & Stafford, F.(1976). American's Use of Time. Ann Arbor,Michigan:Institute for Social Reasearch.
    Smith, T. W.(1985). Working wives and women’s rights:The connection
    110 between the employment husbands, Sex Roles,12, 501-508.
    Spitze, G. & Ward, R.(1995). Household labor in intergenerational
    household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7(May), 355-361.
    Thompson, L., & Walker, A. J. (1989) . Gender in families:Women and men in marriage, work, and parenthood.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1,845-872.
    Thompson,L.(1991).Family Work:Women’s sense of Fairness.Journal of Family Issues,12,181-196.
    White, H. L., and Brinkerhoff, D. B(1981).Children’s work in the
    family:Its significance and meaning . Journal of Marrige and the
    Family, 43, 789-798.

    參考文獻:
    線上檢索
    2002香港家庭親子入廚習慣調查。網路檢索日期:99.12.15
    http://health.popart.hk/php/modules/news/index.php?storytopic=20
    2010年台灣兒童偏食情形調查報告 。網路檢索日期:99.12.15
    http://www.children.org.tw/news.php?id=2369&typeid=16&offset=15
    行政院主計處(1995)。國民生活型態與倫理調查報告。
    行政院主計處(2003)。重要經社指標。線上檢索日期:2010.10.02。
    http:www.dgbas.gov.tw/dgbas03/bs2/92chy/table/s017.xls
    行政院主計處 (2003),http://www.dgbs.gov.tw。檢索日期:99.10.12
    行政院主計處(2004),http://www.dgbs.gov.tw。檢索日期: 檢索日期:99.11.01
    行政院主計處(2004)。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線上檢索日期:99.11.02。網址:http:// www.law.dgbas.gov.tw。
    行政院主計處(2005),http://www.dgbs.gov.tw。檢索日期:99.10.12
    行政院主計處所(2007),http://www.dgbs.gov.tw。檢索日期:99.11.12
    行政院主計處(無日期)。台灣地區婦女婚育與就業狀況調查-台灣地區十五至六十四歲已婚職業婦女之目前就業狀況。檢索日期:99 .11.11。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dgbas04/bc4/wtable6.xls
    全國營養師公會2008「外食人口飲食習慣大調查」。檢索日期:99.10.12。
    http://www.mcdonalds.com.tw/app.php/newsroom/article/47
    沈祝如(2005)。從已婚職業婦女的家庭壓力談家庭教育介入模式。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44期20050105。線上檢索日期:99.10.15。網址: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4/44-23.htm
    邱雅芳(2007)。台灣雙薪家庭家務分工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3期20070515。
    張書豪(2008)。家庭內的飲食與兩性平等。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70期。網路檢索日期:99.12.15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htm
    鄭詩韻(2008)。美國專家:男性多做家事可能有助性生活。奇摩新聞。線上檢索日期:97年3月7日。網址:http://www.yahoo.com。

    中文部分
    大橋佳代子 (2009)。大橋媽媽的移動式教養。臺北市:遠流。
    王美惠 (1986)。已婚職業婦女之家務分工、性別、角色態度和社會支援與婚姻滿意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文科 (199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叢桂 (1994)。雙生涯家庭中個人工作價值與家庭價值的變遷調適。社區發季刊,68,51-53。
    王叢桂 (1995)。工作價值的傳遞與變遷及其影響因素的探索。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王舒芸、余漢儀 (1997)。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8,115-149。
    王姿懿 (2005)。已婚職業婦女在職進修之動機、多重角色衝突與因應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黛玉 (2005)。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同儕關係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惠昭 (2008)。失業家庭青少年的雙親教養方式知覺、壓力因應策略及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慧娥譯 (2009)。尾鳩好美著。廚房裡有趣的科學「食」驗。臺北市:世茂。
    王盈力 (2010)。好吃:跟孩子一起做菜的好點子。臺北市:麥浩斯。
    孔祥明 (2005)。談感情就傷感情:夫妻分工的性別不平等何時休?應用心理研究,25,6-8。
    方思文 (1998)。影響臺灣地區男女兩性家務參與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方美玲 (2004)。分析臺灣雙薪家庭的家務分工-以教養子女的分工為例。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尤詒君 (1996)。雙工作家庭的事務分工—一個質化的分析觀點。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井敏珠 (1992)。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江惠瑜 (2007)。寄情、惜情、傳真情:樂當家庭主婦之煮食經驗探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芷君 (2007)。食育革命日本小學生的微笑餐桌。康健雜誌。101期,120-124。
    西蒙波娃 (1992)。楊美惠譯。第二性,處境。臺北市:志文。
    伊慶春、高淑貴 (1986)。有關已婚婦女就業的性別角色態度。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專題選刊,70,1-27。臺北市:中研院三研所。
    伊慶春、高淑貴 (1988)。已婚職業婦女子女照顧問題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臺北市。
    李宜靜 (1990)。雙工作家庭家事分工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寬芳 (1995)。家務分工、夫妻家庭角色類型與婚姻品質之間的關係──以臺中縣市已婚婦女為例。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星雲 (1998)。父母親對子女家務分工分派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玉珍 (1999)。寺院廚房裡的姊妹情:戰後臺灣佛教婦女的性別意識與修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7,98。
    李哲維 (2000)。消費價值與購買即可煮食餐選擇行為之關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美玲、楊亞潔、伊慶春 (2000)。家務分工:就業現實還是平等理念?臺灣社會學刊,24,59-88。
    李正綱,萬衛華,陳怡靜 (2000)。臺灣消費者外食用餐消費行為之研究。景文技術學院學報,89,11-22。
    李寧遠、黃韶顏、倪雅亞 (2006)。飲食文化。臺北市:華香園。
    呂玉瑕 (1983)。婦女就業與家庭角色、權力結構之關係。中央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6,111-143。
    呂玉瑕 (1996)。兩性的角色分工與家庭發展。基督書院學報,3,91-100。
    吳就君、鄭玉英 (1987)。家庭與婚姻諮商。臺北:國立空大。
    吳明清 (1995)。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芝儀、李奉儒譯 (1998)。Patton,M.Q原著。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市:桂冠。
    吳淑卿 (2003)。室內設計者性別角色信念、家庭承諾、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淑禎 (2002)。職業婦女工作與家庭生活調適之研究~以已婚國小女教師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修瑜譯(2008)。傑米.奧利佛原著。奧利佛的原味兒童餐。臺北市:方智。
    周玟琪 (1994)。影響臺灣地區家務分工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麗端、吳明樺、唐先梅、李淑娟 (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臺北:國立空大。
    周玉敏 (2001)。性別角色、生活情境與兩性家務分工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麗端 (2005)。家庭資源與管理:工作與家庭。臺北:國立空大。
    吳慧敏(2012)。聰明爸媽輕鬆帶孩子進廚房。媽咪寶貝,141,36~38。
    林顯宗 (1988)。家庭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林翠湄 (1989)。父母的性別角色態度對兒童性別角色態度的影響-父母家務分工模式對兒童家務指派的效應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震雯 (1993)。雙生涯家庭父母親職角色對兒童性別角色態度的關係。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如萍 (2005)。家庭資源管理與發展。載於林如萍、周麗端、徐達光、柯澍馨、唐先梅編著:家庭資源與管理(頁4-40)。臺北:國立空大。
    林津如 (2007)。父系家庭與女性差異認同:中產階級職業婦女家務分工經驗的跨世代比較。臺灣社會研究季刊,68,20-30。
    林品秀 (2007)。職業婦女日常生活創意經驗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怡秀 (2011)。回家吃自己。臺北市:本事文化。
    邱顯仁 (2005)。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之性別、父母親職業、家庭型態與其性別角色、家務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巧 (2006)。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社交技巧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蘭 (2008)。腦與人生專欄:教養孩子,要從家事做起。人間福報。(2008.01.17)。
    洪敏婉 (2009)。小小生活高手。臺北市:心理。
    姚念周 (2005)。HMR概念產品消費行為趨勢。食品資訊,207,30-31。
    俞筱鈞 (1987)。臺北市高成就職業婦女之心理壓力與適應研究之初探。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2),137-154。
    高淑貴 (1982)。變遷社會中母子關係調適之研究:職業婦女與家庭主婦之比較。農業推廣學報,6,141-192。
    高淑貴 (1991)。家庭社會學。臺北市:黎明文化。
    高敬文 (1995)。質化研究的另類思考。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主編),1999教育學研究方法論文集(15-26)。高雄市:麗文。
    高淑清 (2000)。雙薪家庭:角色分擔的開始。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 (131-154)。臺北市:師大書苑。
    高立文 (2001)。半邊天--女性領導人成功經驗之探索。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唐先梅、曾敏傑 (1992)。臺灣已婚職業婦女家庭與工作壓力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42(3),292-335。
    唐先梅 (1995)。城鄉地區已婚職業婦女工作壓力之差異。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學報,1,203-230。
    唐先梅 (1996)。什麼是家務工作?家務工作本質之初探。空大生活科學學報,2,2-28。
    唐先梅 (1997)。工作、家庭、及休閒三構面關係之探討:從三構面的本質出發。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87-2412-H-180-001)。臺北: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
    唐先梅 (1998)。從家庭發展觀點探討雙薪家庭兩性工作家事及休閒時間之分配。中大社會文化學報,6,75-112。
    唐先梅 (1999)。雙薪家庭家務工作、公平觀與夫妻關係滿意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28,16-30。
    唐先梅 (1999)。從雙薪家庭的父母觀點看子女參與家務工作之情形。青少年兒童福利學刊,21,51-59。
    唐先梅 (1999)。家務工作的本質談雙薪家庭夫妻家務分工。應用心理研究,4,131-173。
    唐先梅 (2001)。雙薪家庭夫妻在不同家務項目之分工情形及個人影響項目。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生活科學學報,7,105-132。
    唐先梅 (2003)。不同家庭類型家庭工作參與及壓力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4,89-102。
    唐先梅 (2005)。家務分工:責任與壓力?愛與關懷?應用心理研究,25,8-10。
    唐先梅 (2005)。家庭資源與管理:家務分工。臺北:國立空大。
    孫淑文 (2006)。國小學童性別角色態度、父母家務分工對學童家務參與之影響。私立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清溪 (1980)。結婚生育與子女數對有偶勞動供給的影響。臺大經濟論文叢刊,9 (2) :167-223。
    張玉欣、楊秀萍 (2004)。飲食文化概論。臺北市:揚智。
    陳明穗 (1986)。家庭型態、夫妻知覺一致性與婚姻滿足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俐伶 (1987)。已婚職業婦女之角色期望、現代與傳統取向與其角色衝突的關係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皎眉 (1989)。婦女的生活壓力、支持系統與家庭及婚姻健康滿足的關係,臺灣社會現象的分析。中研院三民所叢刊,25,153-179。
    陳皎眉 (1996)。婚姻中的兩性關係。兩性平等教育季刊,6,17-23。
    陳雅薇 (2001)。二度就業婦女的家庭壓力與社會支持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麗文 (2002)。兩性平權在家庭:婚姻與家庭涉入的省思。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4,173-274。
    陳若琳 (2002)。母親親職壓力與教養品質對幼兒社會能力影響之探討。輔仁學誌,35,35-78。
    陳思穎 (2002)。已婚國中女教師親職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富美、利翠珊 (2004)。不同情感組型夫妻在家事分工上的差異:對偶資料的分析。應用心理研究,24,95-115。
    陳富美 (2005)。夫妻分工:怎麼說平等或不平等?應用心理研究,25,18-20。
    陳思樺 (2005)。低收入家庭用餐談話:解釋及敘說之分析。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陳美芝 (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經驗、父母教養方式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佩吟 (2007)。已婚職業婦女社會支持與家務壓力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家有學齡前兒童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麗蓮 (2007)。幼兒母親在工作與家庭間的教養經驗。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國弘(1999)。新編國語辭典。台南市:建利書局。
    陳宜君 (2010)。用餐情境中的父子互動。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碩士學位學程論文。未出版。
    許聖倫、夏鑄九、翁註重 (1967)。傳統廚房爐灶的空間、性別與權力。婦研縱橫。72,50-65。
    許聖倫、夏鑄九、翁註重 (2004)。傳統廚房爐灶的空間、性別與權力。婦研縱橫,72,58-60。
    許敏如 (2006)。後現代家庭的家務分工~以臺北市雙薪家庭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昭吟 (2006)。家事,誰的事?主計月刊,605。
    莫藜藜、王行 (1996)。已婚男性的家庭價值觀及其對家庭的需求之探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57-114。
    莫藜藜 (1997)。已婚男性對家務分工態度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117-156。
    畢恆達 (2004)。空間就是性別。臺北市:心靈空坊文化。
    黃志成 (1994)。幼兒保育。臺北市:揚智文化。
    黃朗文 (1998)。已婚男性對家務分工意識型態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報,7,81-111。
    黃淑德(2003)。食物的旅行里程數。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會訊,185,2-4。
    黃瑞琴 (1999)。質性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陽琪、陽琬譯(1995)。Goodman, N.原著。婚姻與家庭。臺北市:巨流。
    馮燕 (1992)。婦女生活壓力知覺與應對模式--多元角色觀點。社會學刊,21,161-198。
    彭懷真 (1996)。婚姻與家庭。臺北市:巨流。
    曾亞雯 (2009)。媽媽的味道?食物口味、飲食實踐與家庭關係。私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薰霆 (2009)。玩興、情緒調節力、親子互動關係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賀德生 (2005)。雙薪家庭夫妻婚姻關係與管教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國樞 (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臺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7-28。
    楊淑芳 (2002)。國中學生家務參與現況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姿利 (2003)。國小已婚教師性別角色態度、家務分工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肅科 (2000)。一樣的婚姻,多樣的家庭。臺北市:學富。
    詹棟樑 (1994)。兒童人類學-身童發展。臺北市:五南。
    廖純雅 (2006)。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挫折容忍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未出版。
    廖純雅、洪文婷、黃財尉 (2008)。從教養觀點分析國小學童挫折容忍力。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4,109。
    蔡穎卿 (2007)。媽媽是最初的老師。臺北市:天下文化。
    蔡卿穎 (2008)。廚房之歌。臺北市:天下文化。
    蔡卿穎 (2009)。家事訓練體會幸福。國語日報家庭版(2009.05.08)。
    蔡穎卿 (2009)。在愛裡相遇—做個好大人,給孩子一份沒有虧欠的愛。臺北市:時報文化。
    趙善如、涂筱菁與鄭雅今 (1999)。已婚職業婦女追求高等教育之壓力來源與調適方式。中華家政學刊,28,47-63。
    趙惠敏 (2005)。食物知識、性別實踐與女性認同—臺灣職業婦女民族誌研究。私立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清彥譯 (2000)。伊莉莎白.詹姆斯&卡羅原著。親子禮儀魔法書。臺北市:國際村。
    劉慈惠 (2002)。個人社會網絡和專家知識對大學教育程度幼兒母親教養信念的影響。新竹師院學報,15,383-427。
    劉雯娟(2006)。台灣已婚職業婦女角色衝突與休閒阻礙之質性研究~以大葉大學已婚女性職員為例的探討。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淑媛 (2004)。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幸玫 (2007)。走進廚房,學到大能力。學前教育,363,62-63。
    樊聯仁 (1999)。不同年齡子女對父母教養方式之比較。私立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戴麗娟 (2003)。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務參與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未出版。
    謝秀芬 (1998)。臺灣女性的家庭角色觀與工作觀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工作報,4,1-34。
    蕭春媚 (2001)。當爸爸是怎麼一回事?大學教育程度之幼兒父親對父職角色及教養的看法。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英玲 (2005)。臺灣的家務分工:經濟依賴與性別的影響。臺灣社會學刊,34,115-145。
    顏湘如譯(2005)。Carl Honore原著。慢活。台北:大塊文化。
    簡志娟 (1996)。 影響父母教養方式之因素—生態系統理論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文吟 (1997)。臺灣地區已婚婦女就業型態之分析:離職與復職的檢視。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宛合著 (1999)。孩子與家事。譯自Joseph H. Tooley Ph. D.(1994)如何教養負責任的孩子。臺北市:遠流。
    韓良憶譯 (2005)。Felipe Fernandez-Armesto原著。食物的歷史:透視人類的飲食與文明。臺北市:左岸文化。
    叢肇祥 (1988)。丈夫參與家事工作及其對夫妻雙方生活感受影響之研究:雙工作家庭與單工作家庭之比較。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國榮 (1987)。婦女就業狀況與生活方式、食品採購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惠君 (2000)。管教孩子。載於社會教育司(主編),家庭生命週期的親密關係(107-114)。臺北市:教育部。
    蘇倩雪 (2002)。屏東地區高職學生性別角色態度、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西文部分
    Angrist, S. S., Mickelsen, R., & Penna, A. N.(1977). Sex differences in sex-role conceptions and family orientation of hight school students.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6, 179-186.
    Belsky, J. (1984). The determinants of parenting: A process model.Child Development, 55, 83-96.
    Benin, M .H., & Edwards, D. A.(1990). Adolescents’ chores:The difference between dual-and single-earner families.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2(May), 361-373.
    Bryant, W. K., & Zick, C. D. (1996). A examination of parent-child shared tim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8, 227-237.
    Despres, C. (1992). The meaning and experience of home in shared housing. In Giuliani, M. V. (Ed.). Home: Social, temporal, and spatial aspects (53-66). San Giuliano Milanese, Italy: Progetto Finalizzato Edilizia.
    Harris, D. B., Clark, K. E., Rose, A. M., and Valasek, F(1954).The realationship of children’s home duties to an attitude of responsibility.Child Development, 25(March), 29-33.
    Hilton, J. M. and Haldeman, V. A.(1991).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performance of household tasks by adults and children in s ingle-parent and two-parent, two-earner familie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12(1),114-130.
    Hochschild,A.(1989).The second shift.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ochschild, A., & Machung, A. (1989). The second shift: Working parents and the revolution at home. Family in transition. New York: Harper-Collins.
    Hoffman, L. W., & Youngblade, L. M. (1999). Mothers at work: Effects on children’ s well-be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amo, Y.(1988).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division of labor: rrsources,power, and ideology.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9, 177-200.
    Medrich, E. A., Roizen, J., Rubin, V., & Buckley, S.(1982). The serious business of growing up:A study of children’ lives outside school. Berkel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Robinson,J.,Juster,T. & Stafford, F.(1976). American's Use of Time. Ann Arbor,Michigan:Institute for Social Reasearch.
    Smith, T. W.(1985). Working wives and women’s rights:The connection
    110 between the employment husbands, Sex Roles,12, 501-508.
    Spitze, G. & Ward, R.(1995). Household labor in intergenerational
    household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7(May), 355-361.
    Thompson, L., & Walker, A. J. (1989) . Gender in families:Women and men in marriage, work, and parenthood.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1,845-872.
    Thompson,L.(1991).Family Work:Women’s sense of Fairness.Journal of Family Issues,12,181-196.
    White, H. L., and Brinkerhoff, D. B(1981).Children’s work in the
    family:Its significance and meaning . Journal of Marrige and the
    Family, 43, 789-798.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