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俞菁
論文名稱: SMILE-科學博物館教學應用在地球科學課之研究
指導教授: 張俊彥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球科學系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9
中文關鍵詞: 科學博物館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5下載:3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在研發利用「科學博物館」作為戶外教學的場所的地球系統教學模組,稱為地球系統科博館多元化教學模組(Earth System-Science Museum Instructional Module,ESSMIM),並藉由實驗教學活動來評估此教學模組對高二學生的影響,研究結果應可以提供未來高中「非制式戶外科學教育」課程設計之參考。ESSMIM符合「學習循環模式」的設計原則,包括引起動機、調查研究、分析解釋及應用評估四個階段,同時搭配實際行動,以行前準備與導覽、學習追蹤、科博館參觀、課後討論等活動步驟,作為貫穿整個教學模組的主要流程。研究工具包括(1)科學博物館學習環境量表(Science Museum Invoked Learning Environment Inventory,SMILE),分為學生心目中理想之科學博物館學習環境(Cronbach,s α = .85 ~ .89),以及實際經歷之科學博物館學習環境(Cronbach,s α= .86 ~ .87)兩向度;(2)對地球科學學習態度問卷(Attitude Toward Earth Science Inventory,ATESI;Cronbach,s α= .92 ~ .96);(3)科學博物館學習成效量表(Learning Outcome Instrument of Science Museum,LOISM; rKR-20 = .72 ~ .98);與(4)晤談工具。本研究採實驗研究法之單一組前後測設計,共進行二次實驗教學研究工作,以台中市某國立高中(第一次n=20,第二次n=34)男校之高二第一類組學生為研究對象。在ESSMIM教學前後進行評量工具的施測,並於教學後二週內進行教師與學生的晤談工作。資料分析以敘述性統計、t考驗、相關分析等方法描述「量」方面的研究結果;質性資料經過編碼,並與量化資料做交叉分析及三角校正後進行深入探討。研究結果顯示:(1)學生理想中之科博館學習環境,不論在實驗教學前後,其SMILE分數皆顯著高於實際所經歷的科博館學習環境;(2)和以前實際所經歷的科博館學習環境比較,ESSMIM營造出較符合學生預期理想的科學博物館學習環境。藉由質性交叉分析資料,學生表示在ESSMIM獲得的學習經驗較以前的學習經驗更具目標性、系統化;(3)經歷ESSMIM後,學生在預期理想與實際經歷的科博館學習環境差距上,有顯著縮小趨勢,似乎顯示ESSMIM更符合學生心目中預期的科博館學習方式;(4)學生經過ESSMIM後,對地球科學有較正向的態度,其中在第一次實驗教學達顯著,效果量達Cohen’s d =1.05;(5)經過ESSMIM,學生在學習成就上亦有增長的改變,其中在第二次實驗教學達顯著,顯示ESSMIM教學對學生相關知識成長有正面幫助;(6)經歷ESSMIM後,學生心目中理想之科博館學習環境與實際經歷的學習經驗呈現高度正相關;(7)教師、學生對於ESSMIM學習方式皆表示滿意,教師亦認為這樣的多元教學模組有機會並值得在中學階段推行。而學生正向的回饋表現,更呼應了ESSMIM之設計理念與期望。本研究過程中發現,學生會主動在分組團體中互相討論與課程內容有關的資訊,部分學生表示「科博館是一個很好的學習資源,這種生活化的學習方式,將能夠實際應用在生活週遭」,顯示ESSMIM的教學貢獻。透過本研究,期望能夠提供中學科學統整教育另一項思維——藉由鄰近的科學教育資源,使自然科學變得更有趣,進而讓學生關心生活週遭的相關事物。

    謝誌……………………………………………………………………………………………i 摘要……………………………………………………………………………………………ii 目次……………………………………………………………………...……………………iv 附錄目次……………………………………………………………………...………………v 圖表目次……………………………………………………………………………………...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4 第四節 研究的重要性 5 第五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課程統整的意義與重要性 9 第二節 博物館演進與重要性 17 第三節 博物館所具備的特質與教育功能 19 第四節 博物館教學模式與設計原則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研究對象 29 第二節 教學模組 3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5 第四節 研究設計 41 第五節 研究流程 41 第六節 資料分析 4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3 第一節 「科學博物館學習環境量表」分析結果 53 第二節 「對地球科學態度」與「科學博物館學習成效」分析 73 第三節 綜合分析 77 第四節 回饋資料 8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2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 102 第二節 綜合討論和建議 105 第三節 建議與展望 110 參考文獻 114 附錄目次 附錄一 地球系統教育之十大概念群 121 附錄二 ESSMIM教師指導手冊 124 附錄三 ESSMIM恐龍時代組學生活動手冊 127 附錄四 科學博物館學習環境問卷---SMILE 138 附錄五 對地球科學態度量表ATESI 144 附錄六 科學博物館學習成效量表---LOISM 147 附錄七 科學博物館學習成效量表雙向細目表 151 附錄八 晤談工具 154 附錄九 台灣科學博物館相關簡介 156 附錄十 SMILE原始分數散佈圖 158

    于瑞珍(1999):博物館與評量。科技博物,4(3),49-68。
    毛松霖、李通藝、范光龍、陳泰然、許瑞榮(2003)。基礎地球科學。台中:康熙圖書。
    方德隆(2000):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之統整。課程與教育季刊,3(1),1-18。
    方德隆(2001):課程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文化。
    王鑫和朱慶昇(1990):苗栗三義火炎山戶外環教活動設計。環境教育,6,61-73。
    王嵩山(2000):文物詮釋的方法與內容─人類學與博物館的途徑。2003年6月8日取自http://www.cca.gov.tw/imfor/new/imfor_18/html/1-51.htm
    李旻憲和張俊彥(2004):地球科學教室學習環境問卷之研發與初探。科學教育學刊,12(4),已接受。
    李坤崇和歐慧敏(2001):統整課程理念與實務(第二版)。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鴻慶(2003):超博物館。台北:揚智文化。
    巫玉雯、張樽禎、吳淑華、邱祖胤、朱仙麗(1999):逛博物館。台北:上旗文化。
    林勝義(1997):博物館功能與民眾之終身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1(4),37-43。
    林正弘、張沛華(1995):我國博物館經營管理之探討。台北教育部。
    林世洲(2000):使用活動單的參觀模式對國一學生參觀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潔盈、羅欣怡、皮淮音、金靜玉譯(2002):Dr. John H. Falk & Dr. Lynn D. Dierking著。博物館經驗。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林怡秀(1999):國民小學課程統整模式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美虹(1994):科學課程革新─評介Project 2061,SS&C和STS理念。科學月刊,174,2-12。
    周儒、呂建政譯(1999):Donald R. Hammerman, Willian M. Hammerman & Elizabenth L. Hammerman著。戶外教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周家祥和吳育雅(1994):地球科學野外考察活動設計—範例一、二(鼻頭角、東北海岸)。國民中學數學及自然科學課程教材教法個案研究計畫研究資料(地球科學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1-24。
    范賢娟、范賢媛(2002):善用博物館資源規劃教學活動─以天文館為例。科學教育月刊,255,12-23。
    施明發(2000):如何規劃博物館教育活動。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胡雅美(1992):國民小學自然科戶外教學活動設計。環境教育,14,42-43。
    洪蘭(2001):講理就好。台北:遠流。
    秦裕傑(1996):現代博物館。台北:世界宗教博物館。
    徐愛婷、賴寶蓮、陳淑茗、許育健、陳怡君、徐麗棻、宋秋美譯(2002):Dorothy M. campbelll & Linda S. Harris著。統整課程發展─拹同合作取向。台北:心理出版社。
    高慧芬(1998):博物館與學校合作實務研討會 : 學校利用博物館資源網路之建立。臺中: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陳明哲(1980):生命科學聽展示簡介。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陳新轉(2000):課程統整之理論性研究及其對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之啟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教育部(1995):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許信雄(1999):課程統整。現代教育論壇,4,240-247。
    黃朝恩(1990):如何引導學生進行野外地理探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教育,16,55-66。
    黃嘉郁(2000):博物館的非制式科學教育。科技博物,4(4),48-57。
    黃達三(2002):科學課程設計和科學博物館資源應用。博物館學系刊,16(3),97-111。
    黃譯瑩(1998):課程統整之意義探究與模式建構。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4),616-633。
    黃譯瑩(2003):統整課程系統。台北,巨流。
    董家莒(2000):「問題解決」為基礎之電腦輔助教學成效。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靳知勤(1995):科學教育研究在科學博物館中的角色。博物館學季刊,9(1),79-85。
    靳知勤、段曉林、高慧芬(1997):科學博物館實施教師研習之理論探討與規劃研究。科學教育學刊,5(1),85-110。
    靳知勤(1999):以博物館情境為例探討國小自然科教師運用社會教育資源充實教學之個案研究。科學教育學刊,7(2),111-133。
    靳知勤(1998):親子觀眾在科學博物館恐龍廳之參觀偏好、口語互動與行為特性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6(1),1-29。
    靳知勤(2000):教師參與科學博物館短期環境教育專題研習的影響─三位國小自然科個案教師的比較研究。科學教育學刊,8(3),287-316。
    靳知勤(2001):從學科教學知識的觀點論科學博物館教育專業人員的角色與定位。博物館學季刊,15(2),75-81。
    張俊彥(2000):地球系統為整合主軸之多元化教學模組研究。未出版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書(NSC 89-2511-S-003-144)。
    張俊彥和賴麗琴(2001):它可行嗎?「地球系統」為整合主軸之教學模組研究。科學教育學刊,9(4),323-350。
    張譽騰(1987):科學博物館教育活動之理論與實際。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張譽騰(1989):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台灣教育輔導月刊,39(5),2-6。
    張譽騰(1994):全球村中博物館的未來。台北:稻香出版社。
    張譽騰(2000):如何解讀博物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漢寶德(1999):博物館談片。台中市:自然科學博物館。
    劉幸真(1998):學校到博物館參觀教學之探討。博物館學系刊,12(1),39-49。
    蔡宛芸、張俊彥(2003):小油坑「野外考察」統整式教學模組的研發。科學教育,257,2-12。
    蔡宛芸(2002):地球科學戶外教學模組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麗琴(2001):以「地球系統」為統整主軸之多元教學模組的研發與實踐。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天地,101,15-24。
    藍秀茹(2002):天然災害為統整系統主軸之多元教學模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珮華(1996):地球科學教育在STS扮演的角色。科學教育月刊,190,23-27。
    Baker, B. (2002). Using science centres as resource. Australian Primary & Junior Science Journal, 18(1), 20-22.
    Beane, J. A. (1997). Curriculum integration: 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
    Bitgood, S. (1988). A comparison of formal and informal learning. Technical Report No. 88-10. Jacksonville, AL., U.S.A.: Center for Social Design.
    Borg, W. R., & Gall, M. D. (1989). Educational research (5th ed). White Plains, NY: Longman Group Ltd.
    Chang, C. Y., & Mao, S. L. (1999). Comparison of Taiwan science students’ outcomes with inquiry-group versus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2(6), 340-346.
    Clark, E. (1986). Optimizing learning: The integrative education model to the classroom. Columbus, OH: Merril Publish Company.
    Cohen, J. (1988).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 (2nd ed.).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Danilov, Victor J. (1982).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ers.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Dewey, J. (191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Drake, S. M. (1992). A story model: An integrated curriculum project. Ontario: Catharines.
    Drake, C. S. (1992). Museum in the community - an education resource museum. UNESCO, 44(2), 96-99.
    Edson, G.. & Dean, D. (1994). The Handbook for Museum. New York: Routledge.
    Falk, J. H., Koran, J. J., & Dierking, L. D. (1986). The things of science: assessing the learning potential of science museum. Science Education, 70(5), 503-508.
    Falk, J. H. & Dierking, L. D. (1992). The museum experience. Wahington, D.C.: Whalseback Books.
    Fraenkel, J. R., & Wallen, N. E. (1993). How to design and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 (2 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Gardner, H. (1993).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 New York: Basic Books.
    Glass, G. V. & Hopkins, K. D. (1996). Statistical Methods in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 3nd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m.
    Glatthorn, A. A., & Foshay, A. W. (1991). Integrated curriculum. In A. Lewy (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160-162. Oxford: Pregamon Press.
    Grinder, Alison L. and E. Sue McCoy. (1985). The Good Guide: A Sourcebook for Interpreters, Docents and Tour Guides. Ironwood Publishing, Scottsdale, AZ.
    Hamilton, W. B. & Hardesty V. D. (1987). Museum university partnerships. College board review, 145, 22-25, 33-34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365028).
    Hein, H. (1992). Exhibits and Artworks. In P. Alperson (ed), The Philosophy of the Visual Art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in, G.. E. (1998). Learning in the Museum. New York: 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ing in Publication Data.
    Hergenhahn, B. R., & Olsomn, M. H. (1997).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of learning (5th Ed.).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Hooper-Greenhill, E. (1994). Museum and Their Visitors. London: Routledge.
    Hopkins, L. T. (1941). Interaction: The democratic process. New York: Heath.
    Ito, T. (1991). Opening up museums to the people. In Educational activities of museum. Asian Cultural Centre for UNESCO. 36-43.
    John, F. (1984). Field Instruction in School Settings. ERIC/SMEAC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Diges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259935)
    Jacobs, H. H. (1989). The interdisciplinary model: A step-by-step approach for development integrated units of study. In H. H. Jacob (Ed.),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53-66. Alexandria, VA: The Association of Supervision.
    Kovalik, S. (1993). ITI the model: Integrated thematic instruction. Arizona: Village of Oak Creek.
    Lord, G.. D. & May, M. (1996). Planning for museum on campus. Plann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24(2), 13-18.
    Miller, J. (1992). Toward a spiritual curriculum. Holistic Education Review, 5(1), 43-49.
    Orion, N. (1994). Factors that influence learning during a scientific field trip in a natural environment.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1(10), 1097-1119.
    Orion, N., Tamir, P., & Giddings, G.. J. (1997).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instrument for assessing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of outdoor science activities. Science Education, 81(2), 161-171.
    Palmer, J. M. (1991). Planning wheels turn curriculum around.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9, 57-66.
    Piaget, J. (1954).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in the child. New York: Basic Books.
    Piaget, J. (1963). Psychology of intelligences. Paterson, NJ: Littlefield Adams.
    Pizarro, R. A. E. (1993). Exploring integrative curriculum for more effective learning by primary students in Costa Rica. Master Thesis. New Mexico State Universit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63 420)
    Roberts , L. C. (1997). From Knowledge to Narrative: Educators and the Changing Museum.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Thompson, B. (2002). What future quantitativ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ld look like: confidence intervals for effect sizes.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1(3), 25-32.
    Vygotsky, L. S. (1962). Thought and languag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Walter R. Borg & Meredith D. Gall (1989). Experimental designs: Part I. basic type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Longman Group Ltd.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