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詩涵 Huang, Shi-Han |
---|---|
論文名稱: |
藝術創作作為文化實踐:臺灣排灣族藝術家伊誕·巴瓦瓦隆之研究 Art Creation as Cultural Practices:A Study of Taiwanese Indigenous Paiwan Artist Etan Pavavalung |
指導教授: |
廖仁義
Liao, Jen-I |
口試委員: |
白適銘
Pai, Shih-Ming 劉碧旭 Liu, Pi-Hsu 廖仁義 Liao, Jen-I |
口試日期: | 2022/06/24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藝術行政暨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Fine Arts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Arts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70 |
中文關鍵詞: | 伊誕·巴瓦瓦隆 、紋砌刻畫 、排灣族藝術 、臺灣藝術史 、臺灣原住民族 |
英文關鍵詞: | Etan Pavavalung, Vecik Painting, Paiwan arts, Taiwanese Art History, Taiwanese indigenous peoples |
研究方法: | 文件分析法 、 深度訪談法 、 田野調查法 、 圖像分析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563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2 下載:1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原住民族藝術或稱南島藝術,有其文化底蘊根源與藝術價值,並多數植基在創作者強烈的文化認同上,在臺灣藝術史中,是一值得探究卻未必已獲得普遍重視的領域。本論文研究動機在於研究者希冀結合藝術行政實務經驗的反身性思考與學理專業,對臺灣排灣族藝術家伊誕·巴瓦瓦隆「紋砌刻畫」創作圖像、臺灣原住民族藝術與臺灣藝術史的生態發展有所梳理與掌握。
本研究分為六章,首先在臺灣原住民族藝術、排灣族藝術、南島語族作一回顧;其次本論文研究對象排灣族藝術家伊誕·巴瓦瓦隆,從「紋砌刻畫」之材料、技法、形式,並以跨時性、主題性等面向進行圖像內涵分析。綜觀「紋砌刻畫」的藝術創作作為文化實踐的路徑,其具有高度的哲學性、敘事性、生態性、普世性等特色,而伊誕˙巴瓦瓦隆從文化工作者、藝術創作者、策展人的發展光譜及於藝術場域的表現實為難得。綜上所述,應於臺灣藝術史上具被書寫的價值。再者梳理臺灣原住民族藝術當代發展的外部視野與內部機制,除探討原住民族委員會扶植機制與參與藝博會情形與效益外,並梳理臺灣原住民族視覺藝術在臺灣藝術史上,從日本殖民時期為被觀看的題材、戰後付之闕如、至2000年後書寫情形漸增,於當今文化政策「重建臺灣藝術史」應更有開拓機會。
研究發現,伊誕·巴瓦瓦隆是難得兼具多元創作媒材掌握能力、懷抱文化復振想望、透過高度自律與個人努力進行藝術創作與文化實踐的藝術家,經二十餘年的積累,在原民會文發中心扶植下而漸能跳脫挹注體制而自立於當代藝術場域,未來有望在區域原住民族藝術史深耕藝術創作與文化復振的企圖,亦為臺灣當代藝術及全球人類世趨向及解殖浪潮下仍持續有所發展的藝術家。
Abstract
The indigenous arts of Taiwan, also known as the Austronesian arts, has its unique cultural legacy and artistic significance, and is rooted in a strong cultural identity as expressed by the artists.It is a field in the Taiwanese Art History which deserves further study than the limited attention it has received.The motivation for my research is to combine a critical reflection on my practical experiences in art management and academic studies to analyze the images of Vecik Painting by Etan Pavavalung and contextualize it in the indigenous ar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Art History.
The thesis includes six chapters. It begins with a retrospective introduction of the Taiwanese indigenous arts, Paiwan arts, and Austronesian peoples,followed by a thorough study of the works by the Paiwan artist Etan Pavavalung, from the materials, techniques, and forms adopted in his Vecik Painting to an iconographic analysis based on its subjects, intertemporality, and other related aspects.It offers a comprehensive view on how Vecik Painting becomes a cultural approach for its highly philosophical, narrative, ecological, and universal nature.The multiple roles Etan Pavavalung has taken throughout his artistic career, including a culture worker, artist, and curator, and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Taiwanese arts are unparalleled and of great value to be explored in the Taiwanese Art History, as it should be.The later chapters further contextualize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indigenous arts by looking into its external vision and internal mechanism,not only focusing on examples such as the institutionalized sponsorship by the Council of Indigenous Peoples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er and the art fairs experiences and effects, but also temporalizing the indigenous visual arts in the Taiwanese Art History as it moves from the gazed object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an omission in the post-war era, to an renewed interest in critical writing since 2000. Now under the current cultural policy to “Reconstructing Taiwanese Art History,” it is a field of infinite possibilities to be explored by researchers, scholars, and critics.
As the study shows, Etan Pavavalung is an distinguished artist versatile in diverse artistic media and aspired to revitalize indigenous cultures.The more than two decades of artistic and cultural practices, cultivated with his self-discipline and hard work, have made him independent from the much-benefitted sponsorship by the Council of Indigenous Peoples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er and stand firm in contemporary arts.Delving into the regional indigenous art history with his creative works and culture-revitalizing attempt, Etan is believed to have more to offer to Taiwan’s contemporary art scenes under the trends of decolonialization and global anthropocène.
參考文獻
一、藝術家相關文獻
伊誕˙巴瓦瓦隆,《土地與太陽的孩子》,臺北:三民,2009年。
伊誕˙巴瓦瓦隆,《靈鳥又風吹:伊誕的畫與詩/伊誕˙巴瓦瓦隆》,屏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2010年。
伊誕˙巴瓦瓦隆 ,《百合花的祝福‧sini papuluqem nua kavaluan》,屏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2010年。
伊誕˙巴瓦瓦隆 ,《傳唱愛戀的兄弟》,屏東縣: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2011年。
伊誕˙巴瓦瓦隆(繪)、王清龍(文),《山豬伕如》,臺北:立言,2013年。
伊誕˙巴瓦瓦隆 ,《山上的風很香:遇見伊誕的紋砌刻畫》,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2014年。
伊誕˙巴瓦瓦隆 /許坤仲,《戀戀石板屋外的笛音──記許坤仲先生的愛戀笛音》,屏東縣:伊誕創藝視界企業社,2015年。
伊誕˙巴瓦瓦隆 ,《相遇在那端森林》,臺中市:靜宜大學藝術中心,2017年。
伊誕˙巴瓦瓦隆(繪)、王清龍(文),《黃魚鴞的那條河》,臺北:立言,2017年。
伊誕˙巴瓦瓦隆 等,《2015斜坡上的藝術祭》,屏東市:屏東縣政府原民處,2016年。
伊誕˙巴瓦瓦隆,《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版圖──淺談大山地門斜坡子民的藝術實踐》,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2019年。
伊誕˙巴瓦瓦隆,伊誕的生態哲學創作原畫展-創作訪談,屏東科技大學,2021年,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ApNW63DX_M
伊誕˙巴瓦瓦隆〈策展論述--pakialalang裝飾的路--巴瓦瓦隆家族展〉,2018年,未出版。
伊誕˙巴瓦瓦隆等,「斜坡上的藝術:歷史、哲學」國際論壇,〈斜坡上的哲學對話〉講座逐字稿,2019年6月5日,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中心主辦,伊誕創藝視界協辦,未出版。
二、專書
Ardenne Paul,《生態藝術:人類世與造型的創作(Un art écologique: Création plasticienne et anthropocène)》詹育杰譯,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21年。
Gombrich E.H.,《偏愛原始性──西方藝術和文學中的趣味史(The Preference for the Primitive)》,楊小京譯,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6年。
Takemi Kuresawa,《當代藝術關鍵詞100》,蔡青雯譯,臺北市:麥田,2011年。
王秀雄,《臺灣美術發展史論》,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年。
王嵩山,《藝術原境-臺灣原住民族創意人類學》,臺北縣:遠足文化,2014年。
王嵩山,《當代臺灣原住民的藝術》,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1年。
王嵩山,《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臺北市:聯經,2001年。
王力之等,《島嶼跫音:臺灣南島當代藝術側記》,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 ,2018年。
尤哈尼˙依斯卡卡夫特,《原住民族覺醒與復振》,臺北市:前衛,2002年。
白適銘(主編),《臺灣美術通史(中英文版)》 ,臺北市:臺灣藝術史研究學會,2021年。
白適銘(策畫)、蔡昭儀(主編),《機制˙移行˙內外:重建臺灣藝術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年。
石瑞仁(總編輯),《Pulima藝術獎第二屆》,臺北市:臺北當代藝術館,2015年。
丘昌泰,《文化行政與政策》,臺北市:巨流圖書,2020年。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曾珮貞、Antoanetta Ivanova、周玉玲(主編)《原原不斷-第四屆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駐村計畫成果專輯》,屏東縣: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2013年。
李壬癸,《臺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臺北市:前衛,2011年。
李欽賢,《臺灣美術之旅》,臺北市:雄獅圖書,2007年。
李招瑩等著,《原藝論:原住民藝術論文集》,花蓮市 : 東華大學,2010年。
邱琳婷,《臺灣美術史》,臺北市:五南,2015年。
邱琳婷,《圖象臺灣:多元文化視野下的臺灣》,臺北市:藝術家,2011年。
徐文琴,《臺灣美術史》,臺北市:南天,2007年。
亞磊絲˙泰吉華坦編,《認識臺灣原住民族》,臺北市: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協會,2006年。
林建成,《臺灣原住民藝術田野筆記》,臺北市:藝術家,2002年。
林建成,《臺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原始‧樸素》,臺北市:藝術家,2003年。
林明賢(策畫)重建臺灣藝術史學術研討會(主編),《共再生的記憶──重建臺灣藝術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2018年。
胡台麗,《排灣文化的詮釋》,臺北市:聯經,2011年。
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臺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臺北市:聯合文學,2010年。
孫大川,《山海世界:臺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臺北市:聯合文學,2020年。
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等(主編)《2019斜坡上的話 當斜坡文化遇到垂直城市-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屏東縣: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2019年。
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伊誕˙巴瓦瓦隆(主編)《我們與未來的距離: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屏東縣: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2020年。
浦忠成,《思考原住民》,臺北市:前衛出版,2002年。
浦忠成,《被遺忘的聖域:原住民神話、歷史與文學的追溯》,臺北市:五南,2007年。
徐雨村,《臺灣南島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東市: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06年。
陳奇祿,《排灣群諸族木雕標本圖錄》,臺北市:南天,1961年。
陳奇祿,《臺灣土著文化研究》,臺北市:聯經,1992年。
陳瓊花,《藝術概論》,臺北市:三民書局,1995年。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臺北市:如果出版社,2008年。
梁永斐(策畫)、簡伯如(主編),《展覽與時代:藝術展覽研究與臺灣藝術史》,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2020年。
梁永斐(策畫)、黃蘭翔(主編),《世界、東亞及多重的現代視野:臺灣藝術史進路》,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2020年。
許功明,《博物館與原住民》,臺北市:南天書局,民國1998年。
許功明,《魯凱族的文化與藝術》,臺北縣:稻鄉,2001年。
許功明,《原住民藝術與博物館展示》,臺北市:南天,2004年。
黃應貴,《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市:聯經,1986年。
黃冬富,《臺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屏東卷》,臺中市:國家美術館,2003年。
黃鈺琴,《當代原住民藝術的美術館收藏與展示想像》,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2011年。
黃樹民、章英華(主編),《臺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臺北市: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2010。
曾媚珍,《蒲伏靈境-山海子民的追尋之路》,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2010年。
臺灣藝術史研究學會(主編),《同心圓:大學臺灣藝術史教師實訪錄》,臺北市:藝術家,2018年。
臺北市立美術館(主編),《臺灣東洋畫探源》,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0年,頁25-36。
舞賽˙古拉斯(總編輯),《Pulima藝術獎第一屆》,臺北市: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2012年。
廖瑾瑗,《背離的視線──臺灣美術史的展望》,臺北市:藝術家,2005年。
廖仁義、胡永芬(策劃),《千濤拍岸:臺灣美術一百年》,臺北市:藝術家,2000年。
廖新田、王瓊麗、王昱心、瓦歷斯˙拉拜、林育世、盧梅芬、王應棠、李招瑩等,《再現原始-臺灣「原民/原始」藝術再現系統的探討論文集》,臺北市:師大美術系,2013年。
廖新田等,《臺灣藝術史的書寫:重建臺灣藝術史學術演講系列實錄》,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20年。
廖新田等(總策畫),《臺灣美術史辭典1.0》,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20年。
廖新田,《臺灣美術四論:蠻荒/文明.自然/文化.認同/差異.純粹/混雜》,臺北市:雄獅圖書,2008年。
劉其偉,《原始藝術探究》,臺北市:玉豐,1977年。
劉其偉,《臺灣原住民文化藝術》,臺北市:雄獅圖書,1995年。
劉益昌、高業榮、傅朝卿、蕭瓊瑞,《臺灣美術史綱》,臺北市:藝術家,2009年。
劉碧旭,《觀看的歷史轉型:歐洲藝術展覽的起源與演變》,臺北市:藝術家,2020年。
撒古流˙巴瓦瓦隆,《祖靈的居所》,屏東縣瑪家鄉:原民會文化園區,2012年。
蔡昭儀(主編),《危觀風景-原住民族文化與空間部署》,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2017年。
盧梅芬,《天還未亮: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發展》,臺北市:藝術家,2007年。
盧梅芬,《臺灣原住民族藝術發展脈絡研究——以木雕為例》,臺北市/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2年。
謝世忠,《認同的汚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羣變遷》,臺北市:玉山社,2017年。
謝東山,《藝術概論》,臺北市:偉華書局,2001年。
簡扶育,《搖滾祖靈-臺灣原住民藝術家群像》,臺北市:藝術家,1998年。
簡瑞榮,《文化政策》,臺北市:五南,2019年。
謝東山,《臺灣當代藝術1980-2000》,臺北市:藝術家,2002年。
顏娟英、黃琪惠、廖新田,《臺灣的美術》,臺北市:財團法人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06年。
顏娟英、蔡家丘(總策畫),《臺灣美術兩百年》,臺北市:春山出版 ,2022年。
蕭瓊瑞《島嶼色彩─臺灣美術史論》,臺北市:三民 ,1997年。
蕭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I,山海傳奇(史前‧原住民篇)》 ,臺北市:藝術家,2003年。
蕭瓊瑞,《戰後臺灣美術史(1945-2012)》,臺北市:藝術家,2013年。
蕭瓊瑞,《島民‧風俗‧畫:十八世紀臺灣原住民生活圖像》,臺北市:藝術家,2014年。
蕭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III:深耕戀曲(日治˙戰後篇)》,臺北市:藝術家,2015年。
三、期刊
王福東,〈與獵人共枕-原住民美術採訪七日記〉,《雄獅美術》第243期,1991年5月,頁106-110。
王昱心,〈文化圖紋、符號與密碼的轉化、形成與行銷-以原住民族為例〉,《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4卷第1期,2014年,頁113-125。
瓦歷斯•尤幹,〈與祖先共舞——撒古流印象記〉,《雄獅美術》第243期,1991年5月,頁118-120。
白適銘,〈作為文化主體的地方──林玉山繪事歷程、土地認同及文化志業開展問題探析〉,程代勒、白適銘編,《繪寫自然神韻──林玉山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6年,頁77-94。
安力.給怒,〈臺灣原住民藝術--「傳統與現代」的課題〉,《文化生活》,1998年5月,頁9-13。
朱貽安,〈我的故事我的歌:臺澳藝術家駐村交流計畫〉,《今藝術&投資》第327期,2019年12月,頁114-117。
李俊賢,〈透過藝術的聯結─作為《南島當代藝術》系列之啟動者(上)〉,《藝術認證》第15期,2007年8月,頁62-65。
李俊賢,〈透過藝術的聯結─作為《南島當代藝術》系列之啟動者(下)〉,《藝術認證》第16期,2007年10月,頁66-69。
李俊賢,〈本事…李俊賢談原住民當代藝術進入市場的發展〉,《藝術認證》第53期,2013年12月,頁42-46。
李昭瑩,〈當代原住民藝術的非物質性特質-從族群文化的象徵符號談起〉,《再現原始-臺灣「原民/原始」藝術再現系統的探討論文集》,臺北市:師大美術系,2013年,頁259-288。
林育世,〈歷史與藝術邊界的新書寫─獨立策展與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發展〉,《藝術認證》第28期,2009年10月,頁46-49。
林育世,〈歷史的身分到當代的身體─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史書寫的開端〉,《今藝術&投資》第327期,2019年12月,頁100-103。
林育世,〈一場如真似幻的未竟之功──臺灣原住民現代藝術中心〉,《藝術觀點ACT》第85期,2021年4月,頁10-17。
許功明,〈從蒐藏角度談排灣族群的藝術與社會〉,《Collection and Research》第3期,1992年5月,頁297-305。
許功明,〈臺灣原住民藝術:當代與原始的對話〉,《現代美術學報》第6期,2003年11月,頁87-103。
許功明,〈原住民藝術與現代社會:變遷社會中的排灣族群藝術〉,《文星》第118期,1988年4月,頁92-101。
陳瓊花,〈藝生遨翔──林玉山藝術創作及影響〉,程代勒、白適銘編,《繪寫自然神韻──林玉山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6年,頁34-50。
陳明珠、黃瀞瑩、呂偉倫(訪談潘小雪)、《藝術觀點ACT》編輯部(整理),〈精準的浪漫:洄瀾的串連與行動方案〉,《藝術觀點ACT》第85期,2021年4月,頁18-29。
陳韋鑑,〈對於臺灣原住民藝術發展與定位的思考〉,《今藝術&投資》第327期,2019年12月,頁118-121。
陳飛豪,〈從部落出發的原住民當代藝術創作與推廣經驗〉,《今藝術&投資》第327期,2019年12月,頁110-113。
曾媚珍,〈走在原漢的稜線上—思考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的問題〉,《藝術認證》第16期,2007年10月,頁56-59。
黃瀞瑩,〈續談「困惑的多元性」之「誰的當代?誰的原民?」〉,《藝術觀點ACT》第85期,2021年4月,頁6-9。
黃瀞瑩(訪談伊誕˙巴瓦瓦隆)、《藝術觀點ACT》編輯部(整理),〈聚焦「大山地門」:從達瓦蘭部落到當代藝術場域〉,《藝術觀點ACT》第85期,2021年4月,頁36-43。http://act.tnnua.edu.tw/?p=8780
黃瀞瑩、呂偉倫(訪談徐文瑞)、《藝術觀點ACT》編輯部(整理),〈聚焦「大山地門」:從「當代原住民藝術」到「當代藝術中的原民性」〉,《藝術觀點ACT》第85期,2021年4月,頁44-51。
童春發,〈臺灣原住民創作「藝術」的概念:以排灣族為例〉,《文化驛站》第28期,2010年12月,頁33-39。
楊永源,〈石川欽一郎臺灣風景畫中「地方色彩」概念的建構〉,《藝術學研究》,第3期,2008年5月,頁73-119。
萬煜瑤,〈原住民藝術發展及場域社群分析:以「原藝幫」駐村藝術家為例〉,《現代美術學報》第20期,2010年10月,頁37-66。
臺灣藝術史研究學會,〈臺灣藝術史研究學會成立聲明〉,《臺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第1期,2016年8月,頁4-5。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DVG3B8dJAPVwMEAAe0f775SvFH79JMP_/view
劉璧榛,〈文化產業、文化振興與文化公民權:原住民族文化政策的變遷與論辯〉,黃樹民、章英華(主編),《臺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臺北市: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2010年,頁405-459。
廖仁義,〈請嚴肅對待臺灣原住民族藝術〉,《藝術家》第567期,2022年8月,頁52。
潘小雪,〈從「達魯岸」到美術館—臺灣原住民族創作者自我完成與自我技術之研究〉,《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1卷3期,2008年,頁29-53。
潘小雪,〈從「達魯岸」到美術館—原住民族當代藝術的源起與發展〉,《藝術認證》第17期,2007年12月,頁48-51。
蔣斌,〈排灣族貴族制度的再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5期,1983年,頁1-48。
撒古流˙巴瓦瓦隆、林佳禾,〈靈魂與軀殼〉,《藝術認證》第16期,2007年,頁44-47。
盧梅芬,〈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之觀察〉,《藝術認證》第16期,2007年,頁48-51。
盧梅芬,〈在虛幻與現實之間:臺灣原住民人像雕刻中的去殖民想像〉,《現代美術學報》第14期,2007年11月,頁107-134。
盧梅芬,〈從季.拉黑子的創作歷程看九Ο年代臺灣原住民創作意識的覺醒與矛盾〉,《現代美術學報》第6期,2003年11月,頁105-124。
盧梅芬,〈對刻板原住民性的幾種反動:2000年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的幾種可能〉,《藝術認證》第17期,2007年12月,頁56-59。
盧梅芬,〈歷史與藝術邊界的新書寫─獨立策展與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發展〉,《藝術認證》第28期,2009年10月,頁46-49。
盧梅芬,〈從展示文本邁向我群與他者的溝通—原住民文化再現的策展脈絡與反思〉,《博物館學季刊》第29卷3期,2015年7月。
盧梅芬,〈原住民藝術「歷史化」的限制:國家博物館知識分類治理術中的時間秩序〉,《臺灣美術學刊》第115期,2019年。
賴志婷,〈亞太藝術板塊的重組:臺灣原民的當代征途──第十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天與地之間─臺灣原民當代藝術展」〉,《藝術家》第563期,2022年,頁252-257。
顔娟英,〈從林玉山「水牛」到「家園」系列作品談日治時期地方色彩與臺灣意識問題〉,《歷史月刊》第214期,2005年11月,頁25-36。
蕭瓊瑞,〈臺灣美術史中的原住民藝術〉,《藝術認證》第16期,2007年,頁30-33。
嚴瀟瀟,〈「中間人」的創造性:當代原住民藝術獨立策展中的問題意識與實踐三例〉,《今藝術&投資》第327期,2019年12月,頁104-109。
四、論文
李飛曄,《臺東當代原住民藝術的創作題材及其文化意涵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碩士班,2013年。
周玉玲,《原住民文化產業化之可行性及策略評估分析:以排灣族伊誕‧巴瓦瓦隆為例》,屏東市,大仁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在職碩士班,2014年。
武玉玲,《傳承排灣族的尊貴-以「纏繞」創作為例》,屏東市,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時尚設計與管理系所碩士,2020年。
林怡瑄,《Pulima藝術獎對於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場域之影響》,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2019年。
馬郁芳,《沒有去過的地方—馬郁芳創作論述》,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2019年。
曾瓊慧,《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之初探:以視覺與造形藝術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碩士班,2012年。
劉雪瑽,《與神聖對話——排灣族藝文創作中之宇宙觀與生命觀》,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16年。
五、官方資料
文化部,〈文化部攜手昆士蘭美術館與現代藝術館 打造澳洲首次臺灣原民當代藝術特展 〉,2020年,https://www.moc.gov.tw/information_250_118250.html
文化部,〈文化部攜手雪梨雙年展 明年首邀臺灣原民藝術家參展〉,2021年,https://www.moc.gov.tw/information_250_138714.html
文化部,〈文化部110年施政績效報告〉,2022年,https://mocfile.moc.gov.tw/files/202203/15b8a350-0cd7-4886-88d5-f139f83eb1e4.pdf
文化部藝術銀行,典藏作品查詢,https://artbank.tfaf.org.tw/search.aspx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排灣族口鼻笛,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traditionalPerformingart/20110825000003
內政部戶政司人口統計資料,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行政院性別統計資料庫 https://www.gender.ey.gov.tw/gecdb/Stat_Statistics_Query.aspx?sn=RhlzJwe7gMjd!%249puwY2Vg%40%40&statsn=S2fh9YSaNs4RmUnkivB51A%40%40&d=&n=137713
宜蘭傳統藝術中心,〈傳藝接班人好戲台 熱力四射陪您放暑假〉2022,https://www.ncfta.gov.tw/information_45_146483.html
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作品查詢,https://collections.culture.tw/kmfa_collectionsweb/search.aspx
高雄市立美術館,TAKAO.臺客.南方HUE:李俊賢,https://www.kmfa.gov.tw/ExhibitionDetailC001100.aspx?Cond=5e0ba530-472f-4fd7-b543-ea3c43e3d358。
高雄市立美術館,南島藝術相關歷年展覽,https://www.kmfa.gov.tw/SouthIslandArt/ExhibitionList.aspx?appname=ExhibitionC020002
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作品查詢,https://ntmofa-collections.ntmofa.gov.tw/Search.aspx
國立臺灣美術館,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https://www.ntmofa.gov.tw/ntmofapublishlist_1048_4038_1.html
國立臺灣美術館,臺灣藝術家紀錄片,https://www.ntmofa.gov.tw/ntmofapublishlist_1048_4039_1.html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作品查詢,https://collections.nmth.gov.tw/CollectionSearch01.aspx?a=112
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駐村促進部落在地就業3年計畫(97~99)-99 年度執行計畫〉,2018年,https://jcshieh.tw/wp-content/uploads/2017/04/%E5%8E%9F%E4%BD%8F%E6%B0%91%E8%97%9D%E8%A1%93%E5%B7%A5%E4%BD%9C%E8%80%85%E9%A7%90%E6%9D%91%E4%BF%83%E9%80%B2%E9%83%A8%E8%90%BD%E5%9C%A8%E5%9C%B0%E5%B0%B1%E6%A5%AD%E8%A8%88%E7%95%AB.pdf
原住民族委員會,2022年3月原住民族人口數統計資料 https://www.cip.gov.tw/zh-tw/news/data-list/940F9579765AC6A0/947B1FF5351030939AF2D28D9DE13FA2-info.html
原住民族委員會,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中英文版,
https://www.cip.gov.tw/zh-tw/news/data-list/865E99765D714714/0C3331F0EBD318C2600DB1785159A3BE-info.html
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https://indigenous-justice.president.gov.tw/Page/19#
https://indigenous-justice.president.gov.tw/TW
蔡英文總統社群媒體貼文,2019年,https://www.instagram.com/p/Bz41yNxFKuN/
蔡英文總統社群媒體貼文,2019年,https://www.instagram.com/p/Bzu0AE9FtQ6/
總統府新聞稿,〈總統「自由民主永續之旅」贈禮富含永續發展及臺灣原創特色〉,2019年,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24541
六、網路文章
ARTOUCH編輯部,〈從原民會、文化部攜手,昆士蘭「第十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展出澳洲首次大型「臺灣原民當代藝術特展」〉,2021年,https://artouch.com/art-news/content-34529.html
Stephie Chiu,〈獨家/520 總統就職典禮設計搶先看!首次選在臺北賓館,以質感重新定義國家典禮美學〉,2020年,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5430
「一獸、一神、一線」,Para Site藝術空間,2018年,https://www.para-site.art/exhibitions/%E4%B8%80%E7%8D%B8%E3%80%81%E4%B8%80%E7%A5%9E%E3%80%81%E4%B8%80%E7%B7%9A/?lang=zh-hant
「一獸、一神、一線」,Para Site藝術空間,2020年,http://www.para-site.art/exhibitions/a-beast-a-god-and-a-line-kunsthall-trondheim/?lang=zh-hant
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2019年,https://join.gov.tw/acts/detail/406139a3-22a9-49fd-b59e-2c74db5b66df。
王昀燕,〈島嶼作為永恆的田野:《跟著俊賢去旅行》〉,國藝會線上誌,2021年,https://mag.ncafroc.org.tw/article_detail.html?id=8a8082857dbfbc06017dc14495530000
呂佩怡,〈以「進住/駐」為方法:張恩滿與司降的合作實驗〉,2021年,https://artouch.com/artouch-column/content-55804.html
周郁齡,〈民族對國家的協商實驗場──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觀察〉,2022年,https://artouch.com/art-views/art-exhibition/content-57723.html
邱國榮,〈伊誕作品以動畫呈現在蔡英文就職總統典禮舞台背景〉,2020年,https://tcnn.org.tw/archives/70286
吳昊恩〈洄游〉專輯,風潮音樂,2015年
https://store.windmusic.com.tw/zh/CD/TCD-5335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Pulima藝術獎第一屆簡介〉,2012年,http://www.Pulima.com.tw/Pulima/History2012.aspx
原展群博-全國原住民族地方館家族,民國 97 至 102 年的大館帶小館巡迴展大館帶小館巡迴展,2013年,https://lcm.tacp.gov.tw/PhotoData/history97-102_4.pdf
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臺灣原住民視覺生活藝術與物質文化先導調查研究計畫〉,2017年。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12710592
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石川欽一郎《臺灣蕃地見取圖》〉2021年,https://matters.news/@ecthelion1993/180287-%E7%9F%B3%E5%B7%9D%E6%AC%BD%E4%B8%80%E9%83%8E-%E8%87%BA%E7%81%A3%E8%95%83%E5%9C%B0%E8%A6%8B%E5%8F%96%E5%9C%96-bafyreie4mi7hgnhy6m64gsbdu5oqatoqskqcl5o5ujs7ajx4f5ywy47gaq
凌美雪,〈101位美術家傳記 文化部家庭美術館整合上線〉,2021年,https://art.ltn.com.tw/article/paper/1461622
唐慧宇〈後冷戰的「南方」文化生產〉,《文化研究》,2021年9月,http://routerjcs.nctu.edu.tw/router/news-info.asp?new_id=123。
郭書吟,〈思想的手紋——伊誕˙巴瓦瓦隆 〉,2017年,
https://www.mingweekly.com/culture/people/content-13052.html
陶本和,〈蔡英文訪加勒比海友邦帶8樣禮物曝光 背後意涵看這裡!〉,2019年,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90709/1485706.htm https://store.windmusic.com.tw/zh/CD/TCD-5335
陳韋鑑,〈2019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上):以原住民主體性與主流文化對話〉,2019年,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6015
陳韋鑑,〈2019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下):策展人與藝術家在詮釋權上的維度〉,2019年,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6066
陳晞,〈在斜坡裡的「未來潮」,思考當代藝術策展的照料與檔案化本質〉,2020年,https://artemperor.tw/focus/3430
黃玉琴,〈遇見在風中跳舞的野百合:我思想 我悠遊 我自在——伊誕˙巴瓦瓦隆 〉,2020年,https://tcnn.org.tw/archives/69474
達卡鬧《流浪的Naluwan》專輯,2021年 https://fgmusic.com.tw/musician/dakanow/
2021年第32屆金曲獎入圍名單,2021,https://gma.tavis.tw/gm32/GMA/Nomination.asp
達卡鬧入圍2021年第32屆金曲獎於星光大道亮相,2021年,https://reurl.cc/EreoK0
樂諾斯,〈ART TAIPEI 2021「原住民藝術特區」觀察——變中求新—迎向結構變動的操作模式〉,2021年,http://www.Pulima.com.tw/Pulima/0309_21110316143929955.aspx
劉星佑,〈吹動市場的風從哪裡來?勾勒原民藝術市場風向的幾條路徑〉,2018年,http://www.Pulima.com.tw/Pulima/0308_18032714230297060.aspx
謝宜汝 ,〈【藝饗天開—原民藝術家】靈感來自純真大地 信仰是伊誕心靈深處的座標 〉,2021年,https://ct.org.tw/html/news/3-3.php?cat=74&article=1387963
嚴瀟瀟,〈如何展?如何看? 如何去談論? 當前原住民藝術展演的突破之道〉,2021年,https://artouch.com/art-views/content-48247.html
龔卓軍,〈李俊賢的八個「分身」:藝術家Hue出生命變化球〉,VERSE,2021年,https://www.verse.com.tw/article/jiunshyan-lee-8-key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