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詣傑
Lin, Yi-Chieh
論文名稱: 桌球運動對改善國小學習障礙學生不專注行為的影響
Effects of table tennis activity on off-task behaviors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指導教授: 闕月清
Keh, Nyit-Ch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1
中文關鍵詞: 學習障礙不專注行為適應體育桌球單一受試
英文關鍵詞: learning disabilities, off-task behaviors,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table tennis, single subjec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7下載:3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專注行為是學習的關鍵因素之一,而學習障礙學生中有部分的族群由於不專注的行為而影響到其學習的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討桌球運動對於國小學習障礙學生不專注行為之影響,參與者為三位桃園縣某國小高年級資源班男童,年齡在10歲10個月至12歲0個月之間,皆為具有分心特質的學習障礙學生,研究方法採用單一受試研究法之跨受試多探試設計,實驗期間包含基線期、介入期及維持期。自變項為桌球運動課程,依變項為不專注行為在體育課程與學科課程的表現情形。教學活動每週三節、每節四十五分鐘、共三週,體育課程與學科課程介入各二十一與二十二節課,教學介入撤除後進入維持期。以研究者改編之不專注行為觀察表記錄不同研究階段之行為表現,藉由視覺分析與C統計,分析教學介入之成效,並以教師、家長訪談表以瞭解研究之社會效度。所得結果顯示:一、桌球運動對於學習障礙學生不專注行為改善具有良好的立即效果。二、桌球運動對於學習障礙學生不專注行為改善具有維持效果。三、研究參與者家長及導師對桌球運動改善不專注行為給予正向的肯定與支持。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未來運用桌球運動介入不專注行為教學及研究之建議,提供實務工作者及研究者參考之用。

    On-task behaviors are one of the key factors for learning. Some of th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re unable to learn well because of off-task behavior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table tennis on off-task behaviors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 three participants were 2 male fifth graders and a male sixth grader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off-task behaviors. They were placed in resource clas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age from 10;10 to 12;00 years old. A single-subject experimental study of multiple probe design across subjects was used. Experiment periods include baseline, intervention and retention phase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of the research was table tennis activity, and the dependent variable was the effect of the off-task behaviors in physical and academic class. Forty-five minutes of table tennis session was given thrice per week, and the intervention lasted for 21 and 22 sessions in physical and academic classes in three weeks. Retention phases began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experimental lessons. A revised scale was used to record participants' off-task behaviors. The data were analyzed mainly through visual analysis and C statistics was also used as an auxiliary analysis. The teachers’ and parents’ interview data were evaluated for social validit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The table tennis activity resulted in good and immediate effect on decreasing off-task behaviors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2. The table tennis activity resulted in retaining effect on decreasing off-task behaviors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3.The participating parents and teachers confirmed the above conclusions and gave their support for table tennis activity on decreasing off-task behaviors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fered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table tennis strategies were addressed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were proposed.

    口試委員與所長簽字證書..........................i 授權書.......................................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謝誌..........................................v 目次..........................................vi 表次.........................................viii 圖次..........................................ix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四節 名詞釋義.................................6 第貳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學障兒童身心特質...........................8 第二節 注意力行為與訓練策略.......................15 第三節 適應體育與球類運動.........................21 第四節 運動及桌球對身心障礙學生專注行為的影響........31 第參章 研究方法.................................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47 第二節 研究流程.................................52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54 第四節 研究工具.................................5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60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63 第一節 體育課程不專注行為改善成效分析...............64 第二節 學科課程不專注行為改善成效分析...............79 第三節 社會效度分析..............................94 第四節 綜合討論..................................97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99 第一節 結論.....................................99 第二節 建議.....................................100 參考文獻........................................102 附 錄..........................................112 附錄一 家長同意書................................122 附錄二 桌球運動課程教案...........................123 附錄三 不專注行為觀察記錄表........................129 附錄四 桌球運動課程社會效度評量表...................130 附錄五 教師及家長訪談表...........................131

    一、中文文獻
    于慶川 (2003) 。大球給乒乓球運動帶來的影響。南陽師範學運學報,2 (3) ,104-106。
    王乙婷、何美慧 (2003) 。自我教導策略增進ADHD 兒童持續性注意力之效果。特殊教育學報,18,21-54。
    王文科、王智弘 (2007) 。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立志、張藝闡與何美慧 (2011) 。從注意力的成分探討學習障礙學生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在鑑定與教學上的迷思。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100年度,331-360。
    王杏丹 (2009) 。桌球運動對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注意力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王明月 (1997) 。桌球訓練法之多球訓練。台灣省學校體育, (40) ,50-54。
    王明月、許吉越 (2006) 。桌球課程樂趣教學法芻議。大專體育, (84) ,1-5。
    王晨峰、詹貴惠 (2010) 。桌球運動初學者旋轉發球之學習課程。大專體育,109,23-30。
    王智畇 (2006) 。射箭課程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不專注行為及社會技能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白慧櫻、蔡佳君 (2010) 。適應體育在桌球運動中之應用。大專體育, (111) ,1-8。
    朱玉椿 (2010) 自我教導策略對改善威廉氏症兒童課堂不專注行為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朱昌勇 (1999) 。擬定桌球技術訓練計畫之研究,大專體育,44,60-66。
    杜正治(2006)。單一受試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宋淑慧 (1992) 。多向度注意力測驗編制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宋淑慧 (1994) 。注意力異常與評量。高市鐸聲,4 (2) ,21-26。
    李文弘 (2002) 。學習障礙學生的教育與輔導。師友月刊, (423) ,47-50。
    李玉麟 (2003) 。桌球球體改變對技、戰術表現之影響。經國學報, (19) ,23-38。
    李玉麟、杜美華 (2006) 。桌球心理訓練-別灰心喪氣、選手能夠學習勝利!。大專體育,82,6-10。
    李香芬 (2003) 。國小智能障礙學生不專注行為功能性評量與介入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李達勝 (2011) 。分層遞進教學模式在桌球課程的應用與實施。中華體育季刊,25 (3) ,564-573。
    李豐松、蔡輝炯、盧美麗 (2009) 。桌球直拍與橫拍正手攻球在學習效果比較之探討。嶺東體育暨休閒學刊,7,31-44。
    何吉星 (2002) 。桌球初學者教學策略之研究-以臺北市長春國小週六學藝活動桌球班為例。國教世紀, (203) ,79-88。
    何茂松 (2000) 。九年一貫新課程與融合式教育的體育、適應體育之因應。國教新知,46,43-57。
    尚憶薇 (2003) 。以蒙特梭麗兒童教育思想提升學齡前兒童動作技巧教學之策略。中華體育季刊,17(2),28-32。
    吳文郁 (2001) 。40毫米桌球技術訓練之探討。中大體育,1,68-70。
    吳文郁、羅國銓 (2006) 。桌球「多球訓練」理論基礎與實施要點。大專體育, (84) ,12-15。
    吳智東 (2006) 。智能障礙學生之適應體育教學策略及活動設計。學校體育雙月刊,16 (3) ,100-104。
    吳翠紅 (2010) 。小班環境下的多層次教學。基礎教育研究,17,24-25。
    吳廣宏 (2005) 。足球與乒乓球鍛鍊對小學生注意集中性的影響。寧夏大學學報,26 (3) ,287-289。
    吳麗娟、梁玉秋 (2005) 。大陸桌球運動訓練成功之經驗分析。大專體育, (78) ,28-33。
    沈朝銘 (2006) 。融合式適應體育之直排輪教學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之成效。屏師特殊教育, (12) ,37-45。
    官易祺 (2006) 。我國適應體育博碩士論文內容分析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林文田 (2011) 。適應體育課程融入合作學習策略對普通班與特教班學生同儕互動之影響。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100年度,429-453。
    林玉雯、黃台珠、劉嘉茹 (2010) 。課室學習專注力之研究--量表發表與分析應用。科學教育學刊,18 (2) ,107-129。
    林伯伶 (2004) 。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活動於普通班及資源班的運用探討。屏師特殊教育, (9) ,36-46。
    林宜親、李冠慧、宋玟欣、柯華葳、曾志朗、洪蘭、阮啟弘 (2011) 。以認知神經科學取向探討兒童注意力的發展和學習之關聯。教育心理學報,42 (3) ,517-542。
    林宜鍵 (2010) 。適應體育桌球教學對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桌球學習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昭璿、才頌潔 (2006) 。探討適應體育教學之範疇。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2,68-76。
    林彩鳳 (2008) 。書法學習活動對國小學習障礙兒童提升注意力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林清和 (2006) 。運動學習程式學。臺北市:泰宇。
    林曼蕙 (1999) 。打造二十一世紀身心障礙體育運動願景。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林曼蕙、張翠萍 (2001) 。我國適應體育現況簡介─身心障礙者篇。論文發表於臺灣適應體育運動與健康學會成立大會。臺北市:臺灣適應體育運動與健康學會。
    林惟鐘、郭正煜、蔣憶德、施宛君、豐東洋 (2010) 。桌球運動員與非運動員在區辨認知作業反應時間及事件關連電位之差異。大專體育學刊,12 (4) ,44-51。
    林進隆 (2011) 。網路輔助教學模式對運動技能學習之自我調整策略的影響。台大體育學報,20,1-15。
    林逸文 (2001) 。身心障礙者適應體育教學之策略。障礙者理解,1 (1) ,37-44。
    林湘琪 (2009)。瑜珈對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幼兒分心行為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鋐宇、周台傑 (2010) 。國小兒童注意力測驗之編製。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5 (2) 29-53。
    林鋐宇、劉國政、張文典、洪福源 (2012)。特殊需求學生之注意力表現探究。身心障礙研究,10 (3) ,179-195。
    林靜萍、黃俊偉、胡志鋒 (2007) 。學校體育教材教法與評量-桌球。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耀豐 (2011) 。運動訓練介入對球類運動員注意力與左、右腦α波平均功率比值影響之研究。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 (7) ,1-22。
    林衢序、裴育晟、鍾桂英、鄭寶釵、陳嘉玲、黃美涓 (2005) 。正常人之視覺空間注意力事件誘發電位。臺灣復健醫學雜誌,33 (1) ,19-28。
    周台傑 (2000) 。學習障礙。載於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 (主編) ,新特殊教育通論 (頁71-105) 。臺北市:五南。
    周台傑、林玉華 (1996) 。自我教導策略對注意力不足過動兒童之教學效果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1,239-284。
    周台傑、邱上真、宋淑慧 (1993) 。多向度注意力測驗。臺北市:心理。
    周資眾、何忠鋒 (2008) 。探索競技桌球的競賽特徵與實戰分析。大專體育,96,148-151。
    卓俊伶 (1998) 。身心障礙學生的動作學習與技能發展。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主編) ,適應體育導論 (頁415-434) 。臺北市:教育部體育署。
    洪偉泰 (2012) 。游泳對ADHD幼童注意力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施敬洲、劉佳哲、張碧峰、詹益欣 (2011) 。融合教育下適應體育發展與方向。交大體育學刊, (1) ,121-131。
    胡永崇 (2000) 。學習障礙者之教育。載於王文科 (主編) ,特殊教育導論 (頁347-390) 。臺北市:心理。
    胡永崇 (2001) 。如何因應學生的注意力缺陷。國教天地,146,3-11。
    胡志鋒、陳裕芬 (2007) 。提升學生對桌球運動旋轉的認知、運用與處理。大專體育,92,1-9。
    孟瑛如 (2002) 。學習障礙與補救教學--教師及家長實用手冊。臺北市:五南。
    孟瑛如 (2006) 。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臺北市:五南。
    孟瑛如、陳麗如 (2000) 。學習障礙學生在魏氏智力量表上顯現之特質。特殊教育季刊,74,1-11。
    孟瑛如、陳麗如 (2002) 。台灣地區國民中小學學習障礙學生學習行為特徵之差異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3,75-93。
    邱玉惠、沈建國 (2001) 。心智訓練在桌球訓練上的應用。大專體育,59,14-20。
    邱秀霞、劉從國 (2004) 。探討注意力在運動情境上的應用及重要性。中華體育季刊,18 (4) ,74-80。
    邱瑜萱 (2004) 。注意力訓練融入閱讀理解教學對學習障礙伴隨注意力缺陷學生的閱讀理解學習成效及分心行為之影響—以彰化縣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
    洪儷瑜 (2004) 。學習障礙者教育。臺北市:心理。
    侯禎塘 (2001)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教育與輔導。國教天地,146,12-18。
    施顯烇 (1995) 。嚴重問題行為的處理。臺北市:五南。
    徐月聖、林錚、周建智 (2007) 。探究合作學習與概念構圖策略介入桌球課對大學生批判思考能力與桌球動作技術之影響。北體學報,15,67-80。
    連吳霈 (2009) 。適應體育―桌球―教學活動設計。國立花蓮啟智學校教學資源資料庫。取自網址http://203.71.244.9/user123/gender/archives/2009/178.html
    陳光紫 (2008) 。球體大小與選修次數對桌球正手擊球連續對打表現之影響。大專體育學刊,10 (4) ,17-29。
    陳光紫、陳淑滿 (2007) 。樂趣化教學-44毫米球在桌球課程上之應用。大專體育,90,19-25。
    陳李治 (2008) 。同儕教導射擊訓練課程對ADHD學生學習行為與社會行為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志遠 (2010) 。水中運動對ADHD兒童注意力影響之個案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宛妮 (2012) 。自我教導策略對國中伴隨注意力缺陷之學習障礙學生在持續注意力完成作業之成效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勇安 (2010) 直排論運動對智能障礙兒童平衡能力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秋萍 (2012) 。兒童瑜珈課程介入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改善注意力之個案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陳建全 (2011) 。桌球教學對智能障礙學生注意力與手眼協調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俊汕 (1998) 。集中注意力的內在因素策略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2 (3) ,110-115。
    陳理哲 (2002) 。國民小學實施適應體育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
    陳裕芬 (2000) 。桌球教學探討。台灣體育,109,90-94。
    陳湘淳、蔣文祁 (2011) 。注意力控制在工作記憶發展中的角色。應用心理研究, (52) ,95-127。
    陳淑滿、蔡秀芳 (1999) 。桌球運動之體能結構及訓練方法。大專體育,45,54-59。
    陳榮華 (1997) 。魏氏兒童智力測驗修訂第三版。臺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梁仲容 (1996) 。國小學童注意力、認知風格、閱讀策略覺識與其國語文閱讀成就關係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2,203-228。
    張世彗 (2007) 。行為改變技術。臺北市:五南。
    張世慧 (2008) 。非語文學習障礙理論與教學策略。國小特殊教育, (46) ,13-23。
    張世慧 (2009) 。學習障礙學生的教學與趨向。國小特殊教育, (47) ,1-13。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惠萍、劉芯錡、林益偉 (2010) 。從全面品質管理探討國中適應體育之發展策略。大專體育,107,37-43。
    張媛媛 (2003) 。藝術治療對國小學習障礙兒童提昇注意力的輔導效果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齡方 (2011) 。晨間瑜珈活動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上課專注力表現之影響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莊美玲 (1994) 。樂趣化體育教學。國民體育季刊,23 (3) ,12-21。
    莊哲偉、林靜萍 (2010) 。三種不同回饋方式對女性桌球初學者正手平擊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淡江體育, (13) ,53-63。
    莊惠婷 (2007) 。自我教導策略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荒業行為及注意力處理效果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夏淑琴 (1999) 。體育專家教師與生手教師比較研究-以教師回饋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單延愷、陳映雪、蘇東平 (2004) 。兒童與青少年注意力、記憶、與執行功能之發展性常模。臨床心理學刊,1 (1) ,21-29。
    教育部 (2003)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2012)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2013) 。特殊教育統計年報。臺北市:教育部。
    許明璋 (2000) 。視障者「適應體育」活動模式之介紹。適應體育簡訊,12 ,32-34 。
    許銘松 (2000) 。國小啟智班體育教學現況調查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許義雄 (1997) 。目標與架構:體育教學設計與實施。學校體育教材與評量,2,26-27。
    麥玉枝 (2004) 。提高國小學障生專注力及自我概念研究-採藝術治療。南投文教21,77-8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與研究發展中心 (1998) 。適應體育導論。臺北市:教育部。
    國立教育資料館 (2007) 。學校體育教材教法與評量-桌球。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黃美珍 (2007) 。從運動人口倍增計畫之理念談桌球運動之推展。大專體育,89,1-4。
    黃竣淯 (2007) 。運動治療對過動症學童注意力與人際關係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瑞珍 (2011) 。WISC-IV結果解釋分析與應用:以ADHD/LD個案為例。國小特殊教育, (51) ,11-28。
    黃淑燕(2004)。智能障礙學生的桌球教學實務探討。學校體育,14,36-40。
    黃瑞祥、何金山、呂信漢、詹元碩 (2012) 。桌球運動員與非運動員視覺搜尋能力之比較。大專體育學刊,14 (2) ,219-228。
    湯億雯 (2010) 。身體活動課程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注意力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馮聖欽、張雁書 (2007) 。桌球運動員的速度與敏捷性訓練之探討。大專體育,88,19-24。
    詹元碩、何金山、吳湘涵 (2011)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的心理生理機轉與運動訓練效益。大專體育, (114) ,69-75。
    慈慧玲 (2010) 。結構式扯鈴方案對國小原住民疑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其注意力促進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楊文麗、葉靜月 (2003) 。兒童注意力訓練手冊。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楊金昌 (2009)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楊坤堂 (1995) 。學習障礙兒童。臺北市:五南。
    楊坤堂 (2000) 。注意力不足過動異常--診斷與處遇。臺北市:五南。
    楊坤堂 (2002) 。注意力不足過動異常:診斷與處理。臺北市:五南。
    楊坤堂 (2003) 。書寫語文學習障礙學生:認識與教學。臺北市:臺北市立師院特教中心。
    楊忠華 (2000) 。對男少兒乒乓球運動員多球訓練強度的探討。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 (30) ,104-107。
    楊姿娟 (2007) 。桌球教學對發展協調障礙學童動作協調表現能力與熟練度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楊茜卉 (2013) 。運動遊戲活動對提升特殊幼兒注意力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南華大學,嘉義縣。
    溫麗香、林玉瓊 (2003) 。合作學習教學法在學校舞蹈教學上的應用。大專體育,69,21-26。
    潘倩玉 (2007) 。特殊學校學生適應體育動課程的身體活動。體育學報,40 (1) ,105-118。
    黎守智 (2004) 。從桌球史演變及桌球比賽新制談桌球。國教世紀,213,5-10。
    蔡文標 (2002) 。學習障礙學生上課不專心行為改變之研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 (4) ,103-117。
    滕德政 (2003) 。「讓生命在運動中飛舞」淺談智能障礙學生的適應體育教學。國教輔導-健康與體育,42 (3) ,41-46。
    滕德政 (2004) 。適應體育教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鄭胤序 (2009) 武術訓練對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上課不專注行為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鄭財富、林耀豐 (2008) 。注意力對運動技能表現的影響。中華體育季刊,22 (4) ,69-78。
    鄭詠蔚 (2009) 。快走訓練對國小高年級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與注意力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鄭雅斤、賴世炯 (2012) 。瑜珈對學齡前兒童注意力之影響。幼兒教育, (306) ,52-64。
    鄭麗月 (1993) 。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劉秀慧 (2001) 。互惠式教學形式融入多球練習法在網球教學上的應用。大專體育, (55) ,85-92。
    錡寶香 (1999) 。口語述說:理論、評量與學習障礙。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迎千禧談特教 (頁249-291) 。臺北市: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魏佩怡 (2011)。繪本教學活動在提昇國小學習障礙學生注意力實施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鍾聖校 (1997) 。認知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謝文寬 (2001) 。適應體育教學實務。彰化縣:國立彰化仁愛實驗學校。
    謝宜珍 (2012) 。學習障礙學生之認知策略教學與實務應用。東華特教, (47) ,1-8。
    謝維玲 (譯) (2012) 。聰明學習靠運動 : 運動改造大腦讓IQ高、EQ好的關鍵密碼。新北市,野人。(Ratey, J. J., & Hagerman, E., 2009)
    謝淑娟、杜錦豊 (2010) 。多球練習法在幼兒桌球訓練的應用。政大體育研究,19,103-122。
    謝鴻隆 (2003) 。國小球類運動創新遊戲場地桌球教學。國教新知,50 (1) ,40-43。
    簡吟文 (2007) 。注意力訓練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在課堂學習時注意力影響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
    簡吟文、孟瑛如 (2009) 。注意力訓練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在課堂學習時注意力影響之探討。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 (20) ,25-52。
    闕月清 (2000) 。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學校體育,59,11-17。
    闕月清 (2003) 。身心障礙學生之體適能提升。學校體育,13 (5) ,36-41。
    闕月清 (2009) 。修正適應體育教學設計與實施。98年推動適應體育方案適應體育教學策略種子教師培訓工作坊-初階班研習手冊 (一) 。臺北市:教育部。
    闕月清、游添燈 (1998) 。適應體育的理論與基礎。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主編) ,適應體育導論 (頁3-51) 。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蘇丕仁 (2003) 。現代乒乓球運動教學與訓練。北京市:人民體育。
    蘇琲雯 (2001) 。電腦融入教學對學習障礙兒童語句學習成效及其注意力行為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二、英文文獻
    Agostino, A., Johnson, J., & Pascual-Leone, J. (2010). Executive functions underlying multiplicative reasoning: problem type matter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05(4), 286-305.
    Albert, M. S. (1981). Geriatric neuropsycholog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9, 835-850.
    Askenazi, S., & Henik, A. (2010). Attentional networks in developmental dyscalculia. Behavioral and Brain Functions, 6 (2), 1-12.
    Baker, L. & Brown, A. L. (1984). Metacognitive skills of reading. In P. D. Pearson (Ed.),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 New York, NY: Longman.
    Bender, W. N. (2004). Learning disabilities: Characteristics, identification,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5th ed). New York, NY: Pearson Education Inc.
    Bloom, B. (1976). Humman characteristics and school learning. New York, NY: McGraw-Hill.
    Cantwell, D. P., & Baker, L. (1991). Association between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learning disorder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4 (2), 88-95.
    Carleton, B., & Henrich, T. (2000).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the performance of low-skilled students. Journal of Physical Ed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71 (2) , 29-31.
    Chen, A., & Ennis, C. D. (2004). Goals, interests, and learn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7 (6) , 329-338.
    Cury, F., Fonseca, D., Rufo, M., & Sarrazin, P. (2002). Perceptions of competence, implicit theory of ability, perception of motivational climate, and achievement goals: A test of the trichotomous conceptualization of endorsement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setting.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95 (1) , 233-244.
    Friend, M . (2008). Special education: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for school professionals (2nd ed.). Boston, MA : Pearson, Allyn, & Bacon.
    Gerhard, M. M. (1985). Brain Research and Education. Connecticut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2 (2), 19-23.
    Goldstein, S., & Goldstein, M. (1990). Managing Attention Disorders In Children. New York, NY: A Wiley-Interscience Publication.
    Goldstein, S. (2011).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Handbook of neurodevelopmental and genetic disorders in children (2nd ed.).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
    Guskey, T. R. (1990). Cooperative mastery learning strategie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1 (1) , 33-42.
    Hallahan, D. P. & Kauffman, J. M. (1994). Introduction to exceptional children. Boston, MA: Alley & Bacon Co.
    Hallahan, D. P., Lloyd, J. W., Kauffman, J. M., Weiss, M. P., & Martinez, E. A. (2005). Learning disabilities: Foundations,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ive teaching. Boston, MA: Pearson Education, Inc.
    Hebb, D. O. (1949). The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 A neuropsychological theory. New York, NY: Johnwilly & Sons, Inc.
    Horn, W. F., & Packard, T. (1985).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learning problems: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7, 597-607.
    James, W. (1890).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New York, NY:Holt, Rinehart & Winston.
    Kirk, S. A. , Gallagher, J. J., & Anastasiow, N. J. (2000). 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New York, NY: Houghton Mifflin Co.
    Lerner, J. W. (2003).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8th ed.).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Lerner, J. (2006).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related disorders.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Lerner, J., & Johns, B. (2009).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related mild disabilities: Characteristics,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new direction.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Longmuir, P. E., & Bar-Or, O. (2000).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of youths with physical and sensory disabilities.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17, 40-53.
    Lyon, G. R., & Moats, L. C. (1997). Critical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in reading intervention research.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0 (6), 578-588.
    Magliaro, S. G., Lockee, B. B., & Burton, J. K. (2005). Direct instruction revisited: A key model for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 53 (4), 41-55.
    Mercer, C. D. (1997).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5th ed.).New Jersey, NJ: Prentic-Hall, Inc.
    Merrill, M., Li, Z., & Jones, M. (1991). Instructional transac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1 (6), 7-12.
    Moran, A. (2004).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UK: Routeledge.
    Nideffer, M. (1976). Test of attentional and interpersonal styl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 (34), 394-404.
    Posner, M. I., & Rothbart, M. K. (2007). Research on attenation networks as a model for the integrat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8, 1-23.
    Rink, J. E. (1998).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for learning. New York, NY: McGraw-Hill.
    Rourke, B. P. (1989). Nonverbal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 syndrome and the model.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
    Schmidt, R. A., (1988). Motor control and learning: A behavioral emphasis (2rded.) . Champaing, IL: Human Kinetics.
    Sherrill, C. (2004).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recreation, and sport: Crossdsciplinary and lifespan (6th ed.). New York, NY: McGraw-Hill.
    Sliver, L. B. (1990).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s:Is it a Learning disability or a related disorder?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3, 394-397.
    Smith, L. R. (1994).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 interaction of learner, tsak, and setting (3th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Bacon.
    Sohlberg, M. M., & Mateer, C. A. (1987). Effectiveness of an attention-training program. Journal of Clinical & Experimental Neuropsychology, 9 (2),117-130.
    Sohlberg, M. M., & Mateer, C. A. (2001).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An integrative neuropsychological approach. New York, NY: The Guilford Press.
    Solso, R. L. (1995). Cognitive psychology (4th ed.). Boston, MA: Allyn & Bacon.
    Sterr, A.M. (2004). Attention performance in young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14, 125-133.
    Tabor , T. A., Seltzer, A., Heflin, L. J., & Albert, P. A. (1999). Use of self-operated auditory prompts to decrease off-task behavior for a student with Autism and Moderate Mental Retardatio. Focus on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14 (3), 159-167.
    Thorndike, E. L. (1931). Human learning. New York, NY: Appleton-Century-Croft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