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依嫺
Lin, I-Hsien
論文名稱: 漢語「對字短語」的篇章分析與教學啟示
A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Dui Phrase and Its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指導教授: 陳俊光
Chen, Jyun-Gw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8
中文關鍵詞: 對字短語介詞自然焦點對比焦點雙名詞連貫範距話題
英文關鍵詞: Dui phrase, preposition, natural focus, contrastive focus, double nominative focus, coherence, scope, topic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32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80下載:3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 Halliday 的「概念」(ideational)、「篇章」(textual)、「人際」(interpersonal)三大純理功能(metafunction)為分析架構,並以兩大語料庫—聯合知識庫 (UDN data) 和中文詞彙特性素描系統(Chinese Word Sketch Engine, CWS)中各200筆「對字短語」語料,探討其基本結構語義以及分析其篇章功能,以便將研究結果應用於教學中。
    本論文從語義層次先探討「對」由回答義的動詞逐漸延伸出方向性與對象性等抽象語義,而轉變為介詞的語法化過程。接著梳理前人有關句法結構及篇章功能之文獻,使複雜性極高的漢語「對字結構」之用法能有更清晰的輪廓。
    其次,本論文以400筆語料庫收集之語料為統計依據,從分析後的數據得出「對字短語」分布於句內的筆數遠高於句外,此範距之差異關係到篇章功能之差異,本論文發現範距小的句內形式是「對字短語」的無標用法,可帶出「自然焦點」或是「對比焦點」;而範距大的句外形式「對字短語」屬於較少出現的有標用法,在篇章功能中充當話題的角色。
    另外在篇章連貫方面,本論文以「詞彙銜接」和「語義連貫」兩方面來觀察承上啟下之表現,當「對字短語」當話題使用時,往往是將上文已出現的內容再次引用的「重引關係」,與下文的關係則是以對上文進一步闡釋與論述的「遞進關係」。
    最後,本論文將分析結果用於評析六本目前在臺灣語言中心通行的華語教材,並提出可把研究結果應用於針對程度為中高級學習者之教學建議。

    The present thesis has adopte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Halliday’s metafunction which encompasses ideational, textual, and interpersonal functions (Halliday 1985, 1994, 2004). The study is substantiated by empirical data, composed of 400 tokens of data from two corpuses in Taiwan, each collecting 200 tokens. One is UDN data and the other is Chinese Word Sketch Engine, CWS. In addition, the basic semantic meanings are distinguish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ir functions in discourse, in the hope that the results could be applied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The study explores how in the beginning “Dui” was first used as a regular verb at semantic level to answer questions while over time, “Dui” has carried the meaning of further elaboration, namely, the abstract meanings such as dir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Meanwhile, in the process of grammaticalization, “Dui” has become a preposition. Still, the thesis continues on the path of further combing previous studies related to syntactic structure as well as textual function in expectation of shedding light on the usage of extremely complicated “Dui” structure in Chinese.
    In addition, based on the 400 authentic written and spoken data collected from previously mentioned corpuses, the data of corpuses reveals that the intra-sentential “Dui” phrase has a much higher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than the inter-sentential on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scope reflect those of textual functions.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intra-sentential “Dui” phrase is an unmarked form with narrow scope, which brings out the natural focus or contrastive focus; while being at the inter-sentential level and operating within broad scope, the “Dui” phrase is used as a marked form, which is rare and carries out the role of topic in the textual functions.
    Moreover, with regard to textual coherence, the study looks into the lexical cohesion and semantic coherence to examine its relation with the preceeding context, including how it paves way for the following context. When the “Dui” phrase carries out the role of topic in a sentence, it tends to enhance the previously mentioned citation information. However, its relation with the following context involves elaborating on additional details of the previous point, therefore displays an increment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following context.
    Lastly, six textbooks that are commonly used in Chinese language centers in Taiwan are reviewed based on the linguistic analysis in this study while at the same time, providing teaching suggestions for high-intermediated level students.

    摘要 i Abstract ii 謝辭 iv 目錄 v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 研究動機 1 二、 研究目的 4 第二節 研究方向和範圍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本文架構 5 第五節 術語解釋 6 一、 信息結構 6 二、 話題 6 三、 焦點 7 四、 篇章的銜接和連貫 7 五、 範距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對」的語義和詞性 9 一、 「對」的歷時與共時語義 10 二、 「對」的詞性相關研究 14 三、 「對」介詞的核心語義 16 四、 小結 17 第二節 「對字短語」的句法分析探討 18 一、 「對字短語」的句法分布 18 二、 「對字短語」句法功能 21 三、 小結 22 第三節 「對字短語」的篇章相關探討 22 一、 相關理論概念 22 二、 「對字短語」的篇章相關研究 31 三、 小結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9 一、 語料分析架構 40 二、 研究問題一 42 三、 研究問題二 45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7 一、 語料來源 48 二、 教材檢視與教學應用 50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51 第一節 「對字短語」各句式語料之分布 51 第二節 研究問題一 54 一、 「對字短語」範距大小示例 54 二、 「對字短語」的信息結構分布比例 57 三、 「對字短語」的焦點分布 61 四、 小結 68 第三節 研究問題二 69 一、 「對字短語」與上文之連貫關係 69 二、 「對字短語」與下文之連貫關係 74 三、 小結 80 第五章 教學應用 83 第一節 現行教材中介詞「對」的呈現 83 一、 《當代中文課程3》 84 二、 《當代中文課程2》 86 三、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4》 88 四、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3》 89 五、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2》 91 六、 《修訂版遠東生活華語3》 93 七、 《遠東生活華語2》 96 第二節 綜合評析與建議 98 第三節 教學建議 99 一、 信息結構 99 二、 篇章活動 102 第四節 小結 104 第六章 結論 105 第一節 研究總結 105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 106 參考文獻 107 附錄 113

    Halliday, M.A.K.1967. Notes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e in English. II. Journal of Linguistics,3,199-244.
    Halliday, M.A.K.1985.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Hodder Arnold, London , U.K.
    Halliday, M.A.K.and Hasan, R.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Longman.
    Schachter, J., & Rutherford, W.E. 1983. Discourse function and language transfer.In B. W. Robinett, and J. Schacthe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ontrastive analysis, error analysis, and related aspects (pp. 303-315,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79, in Working Papers on Bilingualism, 19, 1-12).
    Thompson, Geoff. 2000.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Chao, Yuen Ren 1968. A Grammer of Spoken Chines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Quirk, R.,S. Greenbaum, G. Leech 1985.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
    DeLancey, Scott. 1997. Grammaticalization and the gradience of categories: relator nouns in Tibetan and Burmese. Essays on Language Function and Language Type: Dedicated to T. Givón, ed. by Joan L. Bybee, John Haiman & Sandra A. Thompson, 51–69. Amsterdam &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Wu, G. 1998. Information structure on Chinese. Beijing:Peiking University Press.
    Michael Hoey 1991. Patterns of Lexis in Tex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perber, Dan., & Deirdre Wilson. 1995.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2nd]. Oxford: Balckwell.
    Rivers, W. 1968.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skills.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Leech, G.N.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 Harlow:Longman.
    Leech, G.N. and Svartvik, J. 1975.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Longman.
    Huang, J.C.T. 1987. Existential sentences in Chinese and (in) definiteness. In E. Reuland and, A.T. Meulen(Eds.), The representation of (in)definiteness. Cambridge, MA:MIT Press.
    Chen, M.H. 1990. Cohensive device in spoken and written Chinese narrative discourse. MA thesis. Taipei:English Departmen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方梅(1995)。漢語對比焦點的句法表現手段。中國語文第4期。279-288頁。
    王海棻、趙長才、黃珊、吳可穎(1996)。《古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自強(1997)。《現代漢語虛詞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王建國(2009)。漢語介詞話題標記研究。江西財經大學學報第2期。72-75頁。
    王還主編 (1992)。《漢英虛詞詞典》。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石毓智、李訥(2001)。《漢語語法化的歷程-形態句法發展的動因和機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北京語言學院編(1982)。《現代漢語常用詞語例解》。335-337頁。
    曲朝霞、施春芳(2006)。人民日報「對」字句研究。語文學刊第7期。
    朱灼文 (2003)。社論的證結構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呂叔湘(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何贇(2016)。漢語介詞的語法功能解析。語文建設2016第1期。31-32頁。
    屈承熹(1999)。《漢語認知功能語法》。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屈承熹(2006)。《漢語篇章語法》。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林莉銘(2005)。對字結構的語義考察。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7期。49-52頁。
    周芍、邵敬敏(2006)。試探介詞「對」的語法化過程。語文研究第1期,24-30頁。
    胡裕樹、范曉(1996)。《動詞研究綜述》。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陝西師範大學詞典編寫組編 (1988)。《古漢語虛詞用法詞典》。陝西:人民出版社。
    逄洁冰(2013)。介詞「對」和「向」的意義及用法考察。吉林:吉林大學。
    許餘龍(2002)。《對比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崔希亮 (2001)。《語言理解與認知》。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崔希亮 (2003)。試論教學語法的基礎兼及與理論語法的關係。《對外漢語教學語法探索》。20-31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孫蕾(2007)。關於「對」字句幾個句法和語義問題的研究。天津:天津師範大學。
    陳俊光(2007,2011)。《對比分析與教學應用》(修訂版)。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陳俊光(2010)。《篇章分析與教學應用》。台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俊光(2010)。《漢語篇章分析與教學應用》。台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昌來(2002)。《介詞與介引功能》。安徽教育出版社。
    陳昌來(2005)。現代漢語介詞的語用功能分析。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期。46-49頁。
    陳立元(2005)。把字句的教學語法。台北:國立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平 (2004)。漢語雙項名詞句與話題-陳述結構。中國語文第6期。493-506頁。
    陳平(1987)。漢語零形回指的話語分析。中國語文第5期。363-507頁。
    陳玉(2011)。現代漢語對象介詞「跟、給、對」之探討。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張文賢(2009)。轉折連詞「但是」的整體連接功能。2009年第四屆海峽兩岸現代漢語問題學術研討會:兩岸四地語言與生活。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張誼生(2000)。《現代漢語虛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張庭瑋(2017)。漢語「對」和「真的」之會話結構與功能分析及教學啟示。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008)。《新版實用視聽華語2》。台北:正中書局。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008)。《新版實用視聽華語3》。台北:正中書局。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008)。《新版實用視聽華語4》。台北:正中書局。
    許松(2010)。現代漢語「對」字句研究。南京:南京林業大學。
    黃國文(1988)。《語篇分析概要》。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曹逢甫(1993)。漢語及英語的關係子句:形式及功能的對比研究。 《應用語言學的探索》。108-130。臺北:文鶴出版社。
    陶紅印、張伯江(2000)。無定式把字句在近、現代漢語裡的地位問題及其理論意義。中國語文第5期。433-446頁。
    彭小川主編(2007)。《現代漢語虛詞探索與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湯廷池(1986)。國語語法與功用解釋:兼談國語與英與功用的對比分析。師大學報第31期。437-469頁。
    傅雨賢、周小兵等(1997)。《現代漢語介詞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葉徳明(1999)。《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葉德明(主編)(2006)。遠東生活華語Ⅱ。臺北:遠東圖書公司。
    葉德明(主編)(2013)。新編遠東生活華語Ⅲ。臺北:遠東圖書公司。
    鄧守信(2009)。《對外漢語教學語法》(修訂版)。台北:文鶴出版社。
    鄧守信(1983)。《漢語及物性關係的語意研究》。台灣:學生書局。
    鄧守信主編(2015)。《當代中文1》。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鄧守信主編(2015)。《當代中文2》。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鄧守信主編(2015)。《當代中文3》。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廖秋忠(1992)。篇章中的管界問題。《廖秋忠紀念文集》。92-115頁。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趙玉娟(2007)。現代漢語「對」字句研究。山西:山西大學。
    鄭貴友(2002)。《漢語篇章語言學》。北京:外文出版社。
    劉月華(1996)。《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台北:師大書苑。
    劉珣(2002)。《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簡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劉兵 (2004)。現代漢語介詞功能與屬性研究。《對外漢語教學習得研究》。84-102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丹青、徐烈烔(1998)。焦點與背景、話題及漢語「連」字句。中國語文第4期。243-252頁。
    聯合知識庫。http://udndata.com
    中文詞彙特性素描系統。http://wordsketch.ling.sinica.edu.tw/
    句群- 台灣Word。http://www.twword.com/wiki/%E5%8F%A5%E7%BE%A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