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葉衽榤 Ye, Ren-Jie |
---|---|
論文名稱: |
戒嚴時代的自由場域--臺灣黨外雜誌的自由論述 Free field of martial law:Taiwan non-party freedom magazine discusses |
指導教授: |
林淑慧
Lin, Shu-Hui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8 |
中文關鍵詞: | 自由論述 、在野黨 、選舉 、言論 、女權 |
英文關鍵詞: | free discussion, opposition parties, elections, freedom of expression, feminist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94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77 下載:3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戒嚴時期的黨外雜誌為範圍,嘗試觀察其自由論述之形成與類型,以及當中刊載現代詩之發展情況。本文主要運用的研究方法為場域概念,同時蒐集、統整與製作黨外雜誌自由論述與現代詩文本之表格,並展開主題與脈絡之研究。黨外雜誌為戒嚴時代較為自由之場域,同時也蘊藏豐富的自由思潮政論雜文。另一方面,黨外雜誌也開闢不少現代詩發表空間。黨外雜誌的自由論述文章與現代詩都帶有與時俱進的色彩。學界對黨外雜誌的研究目前聚焦在對民主進展的作用。本研究則從具代表性的黨外雜誌中,具體匯整出自由論述文章,以自由論述的方向為切入點,分析黨外雜誌有關自由議題的文章。學界對戰後現代詩的研究,鮮少以黨外雜誌所刊載之作品為研究素材,故以處理黨外雜誌自由論述文章為主,亦彙整刊登於黨外雜誌的現代詩文本。這些刊載於黨外雜誌的現代詩,有異於當時國家政策之外的刊物,體現出不同於反共、戰鬥、愛國文學的風貌。於此背景下,本文關注自由論述的訴求及其轉向,同時探討黨外雜誌現代詩的發展概況。
Taiwan's martial law period in the magazine outside the party, there are many important issues.Among these problems is the free discussion of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Because free discussion indicates non-Party magazine against the autocratic government.In the martial law period, the authoritarian government to monitor many basic freedoms, including freedom of expression, publication, news, economy, education and human rights.In this paper, the object for the study of non-party magazine, a free discussion among the text, the type of analysi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ree discourse.In this paper, finishing outside the party magazine free discussion into form.They also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poetry among these magazines.After analysis of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se freedoms to make social progress direction.These magazines are also social and political impact of Taiwan after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八十年代被停刊一年!〉,《八十年代》(叢書)總號第40期,1984年7月15日,封底。
〈時代」向你說謝謝,也向你說再見「自由時代週刊社」停刊啟事〉,載於《自由時代》週刊302期,臺北:自由時代雜誌社,1989年11月11日。資料來源:大鐸資訊「臺灣自由時代週刊電子版資料庫」。
〈閩變始記〉,《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10月,頁14-15。
〈廢除戒嚴令,確保自由權──美國參議員裴爾發表聲明〉,載於《自由時代》週刊13期,臺北:自由時代雜誌社,1984年6月4日。資料來源:大鐸資訊「臺灣自由時代週刊電子版資料庫」。
丁威仁,《戰後台灣現代詩史論:從現代與本土走向都市與網路》,台中:印書小舖,2008。
尤美女,〈夫妻財產制的現況--你的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婦女新知》第6期,1982年7月,頁36-38。
尤美女,〈法律:寡婦對於公婆之遺產並無代位繼承權〉,《婦女新知》第23期,1984年1月,頁43。
尤美女,〈法律專欄 子女不能從母姓〉,《婦女新知》第9期,1982年10月,頁16-17。
尤美女,〈法律專欄 父親乎?禽獸乎?〉,《婦女新知》第4期,19825年5月,頁21-23。
尤美女,〈法律專欄 妾身未明〉,《婦女新知》第8期,1982年9月,頁16-17。
尤美女,〈法律專欄 離婚登記〉,《婦女新知》第10期,1982年17月,頁28-29。
尤美女,〈法律專欄 騙婚〉,《婦女新知》第7期,1982年8月,頁29-30。
尤美女,〈法律專欄 警告逃妻〉,《婦女新知》第5期,1982年6月,頁25-27。
尤美女,〈法律專欄──打開天窗談私房錢〉,《婦女新知》第35期,1985年4月,頁4。
尤美女,〈法律專欄--女性勞工別在勞動基準法上睡覺〉,《婦女新知》第29期,1984年10月,頁3。
尤美女,〈法律專欄--悔不當初〉,《婦女新知》第13期,1983年3月,頁46-49。
尤美女,〈法律常識--使我們更有信心〉,《婦女新知》第3期,1982年4月,頁4-5。
尤美女,〈法律對性騷擾的制裁〉,《婦女新知》第25期,1984年3月,頁30-35。
尤美女,〈法律觀點:「彈性工作時制」、「部分時間工作制」及「共職制度」應予以提倡〉,《婦女新知》第27期,1984年5月,頁23-24。
尤美女,〈法律觀點:不結婚亦可收養子女〉,《婦女新知》第18期,1983年8月,頁27。
尤美女,〈法律觀點:可否以被詐欺為由撤銷婚姻〉,《婦女新知》第20期,1983年10月,頁30-31。
尤美女,〈法律觀點:民法片面不貞抗辯應廢止〉,《婦女新知》第26期,1984年4月,頁37-38。
尤美女,〈法律觀點:如何辦理夫妻分別財產制,《婦女新知》第21期,1983年11月,頁39-40。
尤美女,〈法律觀點:姑息不是睦鄰〉,《婦女新知》第22期,1983年12月,頁31-32。
尤美女,〈法律觀點:為私房錢正名〉《婦女新知》第16期,1983年6月,頁18。
尤美女,〈法律觀點:踏入社會的第一步--簽定雇傭契約〉,《婦女新知》第24期,1984年2月,頁36-37。
尤美女,〈法律觀點:讓「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的觀念成為歷史陳跡〉,《婦女新知》第19期,1983年9月,頁32-33。
尤美女,〈孩子監護權的效力〉,《婦女新知》第12期,1983年1月,頁36-37。
尤美女,〈家庭主婦在法律上應有的地位〉,《婦女新知》第34期,1985年3月,頁2。
尤美女,〈專題──社會變遷中的主婦角色 5.法律觀點:為私房錢正名〉,《婦女新知》第16期,1983年6月,頁18。
尤美女,〈從事義工收穫多〉,《婦女新知》第28期,1984年6月,頁22-26。
尤美女,〈從法律觀點看職業婦女之產假 哺乳及托兒〉,《婦女新知》第17期,1983年7月,頁26-27。
尤美女,〈從法律觀點透視──轉型期中臺灣婦女的角色與困境〉,《婦女新知》第36期,1985年5月,頁4。
方瑄,〈性別‧權力‧啟蒙:《婦女新知》中的女性關懷(1982-200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方瑄,〈性別‧權力‧啟蒙:《婦女新知》中的女性關懷(1982-2008)〉。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毛子水,〈胡適之先生哀詞〉,《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3月1日,頁4。
毛子水,〈胡適傳〉,《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3年3月,頁19-27。
王仁惠,〈走出成長、知識、兩性關係的象牙塔──訪「婦女新知」副董事長尤美女律師〉,《律師通訊》第137期,1990年,頁41-48。
王洪鈞,〈胡適先生的民主修養〉,《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3年3月,頁11-12。
王洪鈞〈我們應該趕過他〉,《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3月1日,頁11。
王瑞香,〈暗夜之後是否有黎明?──試評李昂「暗夜」中的女性〉,《婦女新知》第50期,1986年7月,頁8-11。
王蘋、丁乃非、倪家珍、隋炳珍,〈誰的基金會、什麼樣的運動?──夾在歷史和社會變革關口上的「婦女新知」〉,《當代》第127期,1998年,頁90-96。
包奕明,〈中國文化問題的關鍵〉,《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6月,頁6-18。
古添洪,〈臺灣現代詩的外來「影響」面向──歐美現代詩潮的接受/挪用/與本土化〉,《臺灣現當代詩史書寫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世新大學英文系,2001年,頁31-71。
史晶晶,〈殺夫與不歸路中的女性意識〉,《婦女新知》第27期,1984年5月,頁42-47。
史晶晶,〈評陶馥蘭舞展──白日夢連作〉,《婦女新知》第23期,1987年10月,頁5-6。
史晶晶,〈敻虹詩裏的愛情境界 兩首肯定愛情的好詩〉,《婦女新知》第2期,1982年3月,頁33-36。
布爾迪厄、華康德,《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中國北京:中央編譯局出版社,1998年,頁134。
布爾迪厄、華康德,《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中國北京:中央編譯局出版社,1998年,頁134。
本刊,〈大城小調──臺北:警總豐收,雜誌遭殃〉,《前進世界》第11期,頁46。
本刊,〈小地盤,大機構〉,《自由中國》第17卷第8期,1958年1月,頁3-4。
本刊,〈小地盤,大機構〉,《自由中國》第17卷第8期,1958年2月,頁3-4。
本刊,〈今天的立法院〉,《自由中國》第17卷第11期,1958年4月,頁3-7。
本刊,〈今天的立法院〉,《自由中國》第17卷第11期,1958年5月,頁3-7。
本刊,〈反攻大陸問題〉,《自由中國》第17卷第3期,1957年8月,頁5-7。
本刊,〈反攻大陸問題〉,《自由中國》第17卷第3期,1957年8月,頁5-7。
本刊,〈反對黨問題〉,《自由中國》第18卷第4期,1958年10月,頁3-4。
本刊,〈反對黨問題〉,《自由中國》第18卷第4期,1958年9月,頁3-4。
本刊,〈本刊同時獲得人權獎及停刊處分〉,載於《自由時代》週刊301期,臺北:自由時代雜誌社,1989年11月4日。資料來源:大鐸資訊「臺灣自由時代週刊電子版資料庫」。
本刊,〈我們的中央政制〉,《自由中國》第17卷第9期,1958年2月,頁3-5。
本刊,〈我們的中央政制〉,《自由中國》第17卷第9期,1958年3月,頁3-5。
本刊,〈我們的地方政制〉,《自由中國》第17卷第10期,1958年3月,頁3-5。
本刊,〈我們的地方政制〉,《自由中國》第17卷第10期,1958年4月,頁3-5。
本刊,〈我們的軍事〉,《自由中國》第17卷第4期,1957年9月,頁3-4。
本刊,〈我們的軍事〉,《自由中國》第17卷第4期,1957年9月,頁3-4。
本刊,〈我們的財政〉,《自由中國》第17卷第5期,1957年10月,頁3-5。
本刊,〈我們的財政〉,《自由中國》第17卷第5期,1957年10月,頁3-5。
本刊,〈我們的教育〉,《自由中國》第18卷第2期,1957年12月,頁3-4。
本刊,〈我們的教育〉,《自由中國》第18卷第2期,1958年7月,頁3-4。
本刊,〈我們的新聞自由〉,《自由中國》第17卷第12期,1958年5月,頁3-6。
本刊,〈我們的新聞自由〉,《自由中國》第17卷第12期,1958年6月,頁3-6。
本刊,〈我們的經濟〉,《自由中國》第17卷第6期,1957年11月,頁3-7。
本刊,〈我們的經濟〉,《自由中國》第17卷第6期,1957年11月,頁3-7。
本刊,〈近年的政治心理與作風〉,《自由中國》第18卷第3期,1958年8月,頁3-5。
本刊,〈近年的政治心理與作風〉,《自由中國》第18卷第3期,1958年9月,頁3-5。
本刊,〈青年反共救國團問題〉,《自由中國》第18卷第1期,1958年6月,頁5-7。
本刊,〈青年反共救國團問題〉,《自由中國》第18卷第1期,1958年7月,頁5-7。
本刊,〈是什麼,就說什麼〉,《自由中國》第17卷第3期,1957年8月,頁3-4。
本刊,〈是什麼,就說什麼〉,《自由中國》第17卷第3期,1957年8月,頁3-4。
本刊,〈美援運用問題〉,《自由中國》第17卷第7期,1957年12月,頁3-5。
本刊,〈美援運用問題〉,《自由中國》第17卷第7期,1958年1月,頁3-5。
本社,〈沒有改革就沒有前途──雙十國慶感言〉,《美麗島》第3期,1979年10月,頁6-7。
田奇,〈談女明星的犧牲色相〉,《婦女新知》第13期,1983年3月,頁70-71。
田尚明,〈談胡適在「新青年」發表的信和文〉,《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5月,頁14-16。
林永豐、晏涵文、尤美女新知工作室聯名發表,〈性騷擾座談會報導3〉,《婦女新知》第11期,1982年12月,頁37-43。
任育德,〈雷震與臺灣民主憲政的發展〉台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任育德,《雷震與臺灣民主憲政的發展》,臺北:政大史學叢書,1999,頁77。
伍之臨,〈女性主義知多少〉,《婦女新知》第16期,1983年6月,頁28-31。
安俐、鄭瑞寶、鄭清文、小蓉、陳東平等人訪談,〈大家談:私房錢面面觀〉,《婦女新知》第16期,1983年6月,頁15-17。
有趣的是,在胡適的觀念中,只要是對全盤西化有所保留者,等同於守舊派。
朱文長,〈胡適之先生〉,《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3年3月,頁13-14。
朱恩伶,〈跳出臺灣女性的新經驗──專訪陶馥蘭〉,《婦女新知》第65期,1970年10月,頁1-4。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1998年。
江宜樺,《自由民主的理路》,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9月15日,頁290。
江詩菁,〈另一種聲音──黨外雜誌反抗國民黨「文化霸權」的發展脈絡(1975-1989)〉,《台灣史料研究》第24期,頁52-100。
江詩菁,〈臺灣八○年代中國意識與臺灣意識爭奪戰:以兩大報系與黨外雜誌為分析場域(1979-1989)〉。《臺灣文化研究所學報》第2期,2005年,頁299-348。
老七譯,〈旁觀者看日本婦女〉,《婦女新知》第23期,1984年1月,頁47-52。
何卓恩,〈自由與平等:《自由中國》時期殷海光、夏道平對政治與經濟關係的反思〉,《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9卷2期,2011年6月1日,頁91-125。
何卓恩,《《自由中國》與臺灣自由主義思潮──威權體制下的民主考驗》,臺北:水牛出版社,2008年。
何卓恩,《殷海光與近代中國自由主義》,中國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
何信全,《戰後臺灣自由主義與新儒學的哲學論爭──當代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論爭視域下的重探》,《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91-2411-H-004-012,2002年、2003年。
何健銘,〈《自由時代》系列雜誌與1980年代後期台灣民主運動〉,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2015年。
余光中,〈病室〉,《自由中國》第3期,1957年8月,頁25。
余光中〈中國的良心──胡適〉,《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3月1日,頁12。
余光中的,〈歡迎中國的文藝復興〉,《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8月,頁3-5。
余欣娟,〈一九六○年代臺灣超現實詩──以洛夫、瘂弦、商禽為主〉,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吳乃德,〈自由主義和族群認同:搜尋臺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基礎〉,《臺灣政治學刊》創刊號,1996年7月,頁5-39。
吳叡人,〈自由的兩個概念:戰前臺灣民族運動與戰後《自由中國》集團政治論述(上)〉,《當代》116期,2007年5月,頁12-30。
吳叡人,〈自由的兩個概念:戰前臺灣民族運動與戰後《自由中國》集團政治論述(下)〉,《當代》117期,2007年6月,頁60-75。
呂正惠,〈余光中小論〉,《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臺北:九歌,1995 年,頁208。
呂正惠,〈余光中小論〉,《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臺北:九歌,1995 年,頁208。
李元貞,〈自由的女靈--談臺灣現代女詩人的突破〉,《婦女新知》第60期,1987年5月,頁2-5。
李元貞,〈性強暴的社會分析〉,《婦女新知》第25期,1984年3月,頁23-25。
李元貞,〈缺乏兩性教育的國民教育〉,《婦女新知》第19期,1983年9月,頁24-26。
李元貞,〈高昂的三重奏──談呂秀蓮的「這三個女人」,《婦女新知》第39期,1985年8月,頁2。
李元貞,〈婦女新知的回顧與前瞻〉,《女性人》第2期,1989年,頁216-222。
李元貞,〈臺灣婦運及其政治意涵(1)〉,《婦女新知》第221期, 2000年12月。上網日期:2015年5月15日,讀取自http://www.record.awakening.org.tw/resources/everything/aw_2009_AM_Article_2000_221_12_13_3024.pdf。
李元貞,〈播種與茁壯:回顧1980年代臺灣婦運〉,《思想》第22期,2012年,頁113。
李元貞,〈離婚與婚姻的品質〉,《婦女新知》第9期,1982年10月,頁5-7。
李元貞,〈播種與茁壯:回顧1980年代臺灣婦運〉,《思想》第22期,2012年,頁112。
李佩樺,〈非營利組織議題倡導策略及議題生命週期之研究──以婦女新知基金會推動兩性工作平等法為例〉,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李宜勳,〈社福性非營利組織推動政策合法化後角色與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李旺臺,〈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黨外雜誌發展史略〉,《八十年代》第1期,1984年4月3日,頁11-17。
李美枝,〈婦女成就動機與成就表現〉,《婦女新知》第30期,1984年11月,頁2。
李晉芳律師,〈對於胡秋原自訴誹謗案之答辯〉,《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10月,頁9。
李敖,〈「文化太保」談梅毒〉,《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8月,頁10-13。
李敖,〈由一絲不掛說起〉,《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8月,頁32-35。
李敖,〈言論自由還是第一優先〉,載於《自由時代》週刊267期,臺北:自由時代雜誌社,1989年3月11日。資料來源:大鐸資訊「臺灣自由時代週刊電子版資料庫」。
李敖,〈為「一言喪邦」舉證〉,《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3年7月,頁7-19。
李敖,〈胡秋原的真面目〉,《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10月,頁3-8。
李敖,〈胡適之與「全盤西化」──一頁思想的歷史〉,《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2月1日,頁5-8。
李敖,〈胡適對蘇俄看法的四階段〉,《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3年3月,頁15-18。
李敖,〈現代史辯偽方法論〉,《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3年5月,頁4-18。
李敖,〈給談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2月1日,頁9-17。
李敖,〈媽媽‧弟弟‧電影〉,《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6月,頁59-60。
李敖,〈播種者胡適〉,《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1月1日,頁3-7。
李敖,〈澄清對「人身攻擊」的誤解〉,《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10月,頁9-10。
李敖,《李敖回憶錄》,臺北:李敖出版社,1999年,頁194。
李敖,《李敖回憶錄》,臺北:李敖出版社,1999年,頁194。
李敖,《李敖回憶錄》,臺北:李敖出版社,1999年,頁197。
李敖,《李敖回憶錄》,臺北:李敖出版社,1999年,頁197-198。
李敖〈為「播種者胡適」翻舊帳〉,《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3月1日,頁56-63。
李敖〈胡適先生走進了地獄〉,《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3月1日,頁9。
李敖的〈我要繼續給人看看病〉,《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4月1日,頁7-15。
李淑君,〈黨外女性的他者敘述與自我敘述:民主與性別的歧義分析〉。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李彭齡的〈從「一無所知」「有無靈性」為胡適先生辯誣〉,《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4月1日,頁24-28。
李福鐘,〈自由民主的基本概念導論〉,收錄於李福鐘、薛化元、 孫善豪、陳儀深、潘光哲,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11月,頁XII-XXVII。
李瓊月,〈「正式人口販賣──關懷雛妓」座談紀錄 救她們出火坑!〉,《婦女新知》第58期,1987年3月,頁14-19。
李瓊月,〈婦女的政治參與──梁雙蓮主講〉,《婦女新知》第21期,1983年11月,頁44-47。
沈超群,〈白色恐怖與新聞自由--政經氛圍與黨外雜誌傳承的系譜(1950-1980)〉,《史轍: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研究生學報》第3期,2007年7月,頁141。
沈超群,〈白色恐怖與新聞自由--政經氛圍與黨外雜誌傳承的系譜(1950-1980)〉,《史轍: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研究生學報》第3期,2007年7月,頁141-180。
阮美慧,《戰後臺灣「現實詩學」研究──以笠詩社為考察中心》,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8年。
周伯倫,〈不爭「新聞自由」,那有「新聞週刊」?〉,載於《自由時代》週刊49期,臺北:自由時代雜誌社,1985年4月11日。資料來源:大鐸資訊「臺灣自由時代週刊電子版資料庫」。
孟戈,〈鄭學稼腦袋裡的東西〉〉,《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67月,頁26
孟戈,〈接過棒子來,跑吧!〉,《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4月1日,頁37-38。
居浩然,〈人身攻擊與詭計〉,《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9月,頁35。
居浩然,〈恭賀新禧〉,《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1月1日,頁7-8。
居浩然,〈從門德雷夫的週期表說起〉,《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7月,頁14-17。
居浩然,〈西化與復古〉,《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4月1日,頁4-6。
東方望,〈也算「微詞」〉,《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4月1日,頁29-36。
林立強,〈臺灣八○年代政治詩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林振平,〈七十年代「臺灣意識」論述探求──以《大學雜誌》、《臺灣政論》、《美麗島》三本雜誌為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4年。
林淇瀁,〈意識形態‧媒介與權力:《自由中國》與五○年代臺灣政治變遷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林淇瀁,〈意識形態‧媒介與權力:《自由中國》與五○年代臺灣政治變遷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林淇瀁,〈新聞自由的苦鬥──以雷震與《自由中國》對出版法修正案的論述為例〉,發表於「雷震與基本人權座談會」,地點:台北公務人力發展中心,2007年12月9日,頁3。
林清芬,〈一九八○年代初期臺灣黨外政論雜誌查禁之探究〉,《國史館學術集刊》第5期,2005年3月1日,頁253。
林雯,〈黨外雜誌與民族主義──七、八0年代台灣的民族主義論述〉,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頁117。
林雯,〈黨外雜誌與民族主義──七、八0年代臺灣的民族主義論述〉,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林實芳,〈婦運與同運的有志「異」「同」:以婦女新知基金會的倡議歷史為例〉,《婦研縱橫》第99期,2013年,頁32-41。
侯作珍,〈自由主義傳統與臺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崛起〉,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3年。
柯琴,〈往事不堪回首──也談性騷擾〉,《婦女新知》第25期,1984年3月,頁26-29。
洪成完,〈玄學英雄底狂想曲〉,《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4月1日,頁20-23。
洪春柳,〈中美斷交後國內政論內容分析:《黃河》、《中國論壇》、《八十年代》分析比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秋慟,〈孫中山先生「政黨」理念的踐行、挫折、復興和實現〉,《美麗島》第3期,1979年10 月,頁10-13。
胡秋原,〈超越傳統派西化派俄化派前進〉,《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1月1日,頁9-19。
胡秋原〈由精神獨立到新文化之創造──再論超越前進〉,《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3月1日,頁20-38、頁43-48(接續)。
胡秋原〈倒在戰場上的老將軍〉,《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3月1日,頁8-9。
胡啟明訪問 , 〈八十年代雜誌社對「查扣事件」的說明〉,《民主人》第5期,1983年4月1日,頁28-29。
胡漢民,〈招致外寇,煽揚赤焰〉,《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10月,頁18。
胡適,〈「自由中國」雜誌三週年紀念會上致詞〉,《自由中國》第7卷第12期,1952年12月,頁4-5。
胡適,〈「自由中國」雜誌三週年紀念會上致詞〉,《自由中國》第7卷第12期,1952年12月,頁4-5。
胡適,〈「自由中國」雜誌三週年紀念會上致詞〉,《自由中國》第7卷第12期,1952年12月,頁4-5。
胡適,〈「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自由中國》第12卷第7期,1955年4月,頁5-6。
胡適,〈「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自由中國》第12卷第7期,頁5-6。
胡適,〈丁文江留英紀實〉,《自由中國》第14卷第9期,1956年9月,頁7-8。
胡適,〈十年來中美關係急趨惡化的原委〉,《自由中國》第5卷第5期,1951年9月,6-7。
胡適,〈十年來中美關係急趨惡化的原委〉,《自由中國》第5卷第5期,1951年9月,6-7。
胡適,〈三百年來世界文化的趨勢與中國應採取的方向〉,《自由中國》第8卷第3期,1953年2月,頁4-6。
胡適,〈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的一個看法〉,《自由中國》第10卷第7期,1954年4月,頁6-10。
胡適,〈介紹一本最值得讀的自傳〉,《自由中國》第12卷第1期,1955年1月,頁5-7。
胡適,〈充分世界化與全盤西化〉,《胡適與中西文化》,臺北:水牛出版社,頁139-140。 李敖,《李敖回憶錄》,臺北:李敖出版社,1999年,頁193。
胡適,〈民主與極權的衝突〉,《自由中國》第1卷第1期,1949年11月,頁5-8。
胡適,〈民主與極權的衝突〉,《自由中國》第1卷第1期,1949年11月,頁5-8。
胡適,〈民主與極權的衝突〉,《自由中國》第1卷第1期,1949年11月,頁5-8。
胡適,〈共產黨統治下決沒有自由〉,《自由中國》第2卷第3期,1960年9月,頁3-4。
胡適,〈共產黨統治下決沒有自由〉,《自由中國》第2卷第3期,1960年9月,頁3-4。
胡適,〈明清名賢百家書札真迹序〉,《自由中國》第10卷第12期,1956年6月,頁23。
胡適,〈東亞的命運〉,《自由中國》第8卷第1期,1953年1月,頁4。
胡適,〈東亞的命運〉,《自由中國》第8卷第1期,1953年1月,頁4。
胡適,〈林肯一百五十年的生日紀念〉,《自由中國》第20卷第4期,1959年2月,頁8。
胡適,〈科學發展所需要的社會改革〉,《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1年12月1日,頁5-6。
胡適,〈胡適之先生的一封信〉,《自由中國》第14卷第8期,1956年4月,頁33。
胡適,〈致本社的一封信〉,《自由中國》第5卷第5期,1951年9月,頁5。
胡適,〈致本社的一封信〉,《自由中國》第5卷第5期,1951年9月,頁5。
胡適,〈述艾森豪總統的兩個故事 蔣總統祝壽〉,《自由中國》第15卷第5期,1957年3月,頁8。
胡適,〈容忍與自由〉,《自由中國》第20卷第6期,1959年3月,頁7。
胡適,〈容忍與自由〉,《自由中國》第20卷第6期,頁7。
胡適,〈記美國醫學教育與大學教育的改造者弗勒斯納先生〉,《自由中國》第21卷第10期,1959年11月,頁18-19。
胡適,〈追念吳稚暉先生〉,《自由中國》第10卷第1期,1954年1月,頁5-6。
胡適,〈國際形勢與中國前途〉,《自由中國》第7卷第12期,1952年12月,頁6-9。
胡適,〈從「到奴役之路」說起〉,《自由中國》第10卷第6期,1954年3月,頁4。
胡適,〈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序〉,《自由中國》第19卷第02期,1958年7月,頁10-11。
胡適,〈給本社編輯委員會一封信〉,《自由中國》第20卷第7期,1959年4月,頁13。
胡適,〈虛雲和尚年譜討論〉,《自由中國》第21卷第12期,1959年12月,頁6-7。
胡適,〈福建大變局〉,《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10月,頁17-18。
胡適,〈赫爾躍靜錄序〉,《自由中國》第20卷第6期,1960年3月,頁6-8。
胡適,〈論初唐盛書還沒有雕板書〉,《自由中國》第21卷第1期,1959年7月,頁7-9。
胡適,《留學日記》,臺北:遠流出版,1986年,頁3-5。
胡適演講,楊欣泉紀錄,〈「容忍與自由」〉,《自由中國》第21卷第11期,頁6-8。
范雲,〈政治轉型過程中的婦女運動:以運動者及其生命傳記背景為核心的分析取向〉,《台灣社會學第五期》,第五期,頁133-194。
范碧玲採訪,〈李元貞談現存的性別體系、臺灣的婦女運動、「婦女新知」的推行〉,《中國論壇》第347期,1990年,頁49-57。
范碧玲採訪整理,〈李元貞談現存的性別體系、臺灣的婦女運動、「婦女新知」的推行〉,《中國論壇》,29卷11期,1990年3月,頁49-57。
孫德中,〈紀念胡適之先生逝世週年〉,《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3年3月,頁5-10。
徐復觀,〈一個偉大書生的悲劇──哀悼胡適之先生〉,《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2月1日,頁6。
徐復觀,〈過份廉價的中西文化問題──答黃富三先生〉,《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3月1日,頁49-55。
徐慎恕,〈「婦女成長團體」的意義〉,《婦女新知》第38期,1985年7月,頁4。
殷海光,〈民族戰爭呢?還是社會戰爭?〉,《自由中國》第2卷第1期,頁11-13。
殷海光,〈共黨為什麼清算胡適思想〉,《自由中國》第20卷第6期,頁14。
殷海光,〈自由主義底蘊涵〉,《自由中國》第3卷第3期,頁7-8。
殷海光,〈自由主義底蘊涵〉,《自由中國》第3卷第4期,頁10-13。
殷海光,〈我對於在野黨的基本建議〉,《自由中國》第23卷第2期,頁7-13。
殷海光,〈思想自由與自由思想〉,《自由中國》第1卷第1期,頁14-15。
殷海光,〈創設講理俱樂部〉,《自由中國》第19卷第2期,頁14-17。
殷海光,〈戰爭與自由〉,《自由中國》第2卷第3期,頁5-7。
翁秀琪,〈集體記憶與認同構塑──以美麗島事件為例〉,《新聞學研究》第68期,2011年,頁117-149。
婦女新知雜誌社,〈未婚媽媽的問題呼籲立法院注意:墮胎合法化應當首列「時間合法化的條件」〉,《婦女新知》第1期,1982年2月,頁9-11。
婦女新知雜誌社,〈社論──看看美國,看看我們自己 談選舉中的婦女問題〉,《婦女新知》第31期,1984年12月,第一版。
婦女新知雜誌社,〈團結起來解決雛妓問題〉,《婦女新知》第57期,1987年1月,頁4-7。
張佛泉,〈西化問題之批判〉,《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6月,頁19-22。
張季鸞,〈閩變之又一教訓〉,《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10月,頁16-17。
惜夢,〈自由的謳歌〉,《自由中國通訊》第8期,1951年10月,頁24。
晚亭,〈還我們的姐妹來〉,《婦女新知》第57期,1987年1月,頁9-10。
曹愛蘭,〈婦女性騷擾問卷調查初步報告〉,《婦女新知》第25期,1984年1月,頁19-22。
曹愛蘭,〈薪資平等和工作比較值〉,〈新女性主義的拓荒者呂秀蓮〉,《婦女新知》第44期,1986年1月,頁2。
梁容若,〈如何奠定現代文化基礎〉,《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5月,頁7-8。
梁雲坡,〈自由的寓言〉,《自由中國》第7期,1951年10月,頁27。
梁實秋,〈「但恨不見替人!」〉,《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3月1日,頁5。
許登源,〈談人身攻擊〉,《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10月,頁11-12。
許登源的〈從超越前進到狂妄〉,《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4月1日,頁16-19。
許菁娟譯,小山三郎著,〈《自由中國》知識分子的政治與文學──關於他們的批判性文學精神〉,《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1期,2003年6月,頁171-194。
郭美瑾,〈家庭主婦行業觀〉,《婦女新知》第16期,1983年6月,頁8-10。
陳文成,〈台灣現代詩的政治書寫〉,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陳正然,〈臺灣五○年代知識分子的文化運動--以「文星」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1985年。
陳立峰〈胡適死了,「胡適思想」仍然活著!〉,《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3月1日,頁3。
陳芳明,〈國民意識:臺灣自由主義的舊傳說與新思考〉,收錄於《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2004年,頁347-369。
陳秋德,〈非常局面下,省議員所為何事?──從「十大省議員」選拔談起〉,《美麗島》第2期,1979年9月,頁20-21。
陳惠珍,〈婦女與政治--政治的可親性〉,《婦女新知》第60期,1987年5月,頁10。
陳華,〈香港人看選美〉,《婦女新知》第53期,1986年9月,頁7-8。
陳雅惠,〈運動刊物中性別論述的演變──《婦女新知》的語藝觀察〉,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陳雅惠,〈運動刊物中性別論述的演變──《婦女新知》的語藝觀察〉,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編,《臺灣自由主義的傳統與傳承:紀念「臺灣自救宣言」三十週年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彭明敏文教基金會,1995年。
曾于倫,〈婦女新知基金會女性志工之性別意識發展與日常生活實踐〉,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曾于倫,〈婦女新知基金會女性志工之性別意識發展與日常生活實踐〉。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曾綺華整理,〈什麼是女性主義〉,《婦女新知》第51期,1986年8月,頁9-11。
賀姍,〈新女性主義的拓荒者呂秀蓮〉,《婦女新知》第23期,1984年1月,頁45-46。
馮建三,〈政論雜誌讀者型態的比較分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黃妮娜,〈化妝品使人更美嗎?〉,《婦女新知》第8期,1982年9月,頁40。
黃國彥,〈青少年的性知識與態度〉,《婦女新知》第25期,1984年3月,頁36-39。
黃富三的〈「妙論」與「謬論」〉,《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4月1日,頁43-54。
黃樺,〈女中豪傑葉陶女士〉,《婦女新知》第22期,1983年12月,37-38。
黃樺,〈強暴犯的行為模式〉,《婦女新知》第25期,1984年3月,頁9-12。
黃樺,〈瘦美人與餓死症〉,《婦女新知》第10期,1982年11月,頁10-12。
黃瀚儀,〈臺灣「監督國會」的發展:代議民主再思考〉。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黃寶實,〈弭兵停戰議〉,《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5月,頁80。
慎恕,〈我把主婦的工作當職業〉,《婦女新知》第16期,1983年6月,頁13-14。
楊宗翰,《台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臺北:新銳文化,2012年,頁150-151。
楊貞德,〈進化與自由──胡適自由主義中的歷史觀及其意涵〉,《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4 期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9,頁257-324。
楊軍中譯,R.G.Collingwood英譯,Guido de Ruggiero著,《歐洲自由主義史》,中國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頁49-55。
楊桂果整理,劉亞蘭與錢永祥主持,黃長玲、顏厥安、蘇芊玲、陳昭如、陸品妃、謝園等人對談,〈女權運動與自由主義思潮的對話〉,《思想》第23期,2013年,頁135-174。
楊麗秀,〈主婦一直都在工作〉,《婦女新知》第16期,1983年6月,頁10-12。
溫源寧,〈胡適之〉,《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3年3月,頁12-13。
葉一鳳,〈謾罵不能推行西化〉,《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5月,頁11。
葉公超,〈深夜懷友〉,《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3月1日,頁5-6。
葉盈蘭,〈婦運團體挑戰國家機器與市場的例證:以婦女新知推動「兩性工作平法」為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葉振富,〈一場現代詩的街頭運動--試論台灣八十年代的政治詩〉,《臺灣現代詩史論:台灣現代詩史研討會實錄》,臺北:文訊雜誌社,1986年,頁471。
解昆樺,《臺灣現代詩典律的建構與推移:以創世紀詩社與笠詩社為觀察核心》,台北:秀威科技,2013年1月17日。
Pierre Bourdieu著,蔡筱穎譯,《布赫迪厄論電視》,台北:麥田,2000。
西蒙‧狄波娃著 梁雙蓮譯,〈我是一個女性主義者〉,《婦女新知》第31期,1984年12月。
應鳳凰,〈五○年代臺灣文學論集──戰後第一個十年的臺灣文學生態〉,臺北:春輝出版社,2004年。
雷震,〈反對黨之自由及如何確保〉,《自由中國》第2卷第7期,1950年4月,頁14-16。
雷震,〈民主政治就是民意政治〉,《自由中國》第5卷第10期,1951年11月,頁9-11。
雷震,〈民主政治就是輿論政治〉,《自由中國》第5卷第12期,1951年12月,頁5-7。
雷震,〈我們為什麼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反對黨〉,《自由中國》第22卷第10期,1960年5月,頁7-10。
雷震,〈國民大會要走到那裏去(上)〉,《自由中國》第8卷第11期,1953年5月,頁4-7。
雷震,〈創刊「自由中國」的意旨〉,《自由中國》第16卷第6期,1957年3月,頁6-13。
雷震,〈誹謗之意義及與言論自由之界線(上)〉,《自由中國》第19卷第2期,1952年2月,頁14-17。
雷震,〈獨裁、殘暴、違背人性的共產黨〉,《自由中國》第1卷第1期,1949年11月,頁11-13。
劉淑貞,〈異質他者.文化鏡像──《文星》與中西文化論戰〉,《文訊》313其,2011年11月,頁78-82。
劉華真,〈社運組織自我維持的邏輯──消基會、婦女新知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1992年。
編者,〈編輯室報告〉,《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1年12月1日,頁2。
編輯,〈編輯室報告〉,《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2月1日,頁2。
編輯室,〈編輯室報告〉,載於《自由時代》週刊第1期,臺北:自由時代雜誌社,1984年3月12日,頁1。
編輯室,〈編輯室報告〉,載於《自由時代》週刊第1期,臺北:自由時代雜誌社,1984年3月12日,頁1。
編輯室,〈編輯室報告〉〉,《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7月,頁2。
編輯部,〈「本社」各地「服務 處」陸續成立〉,《美麗島》第2期,1979年9月,頁102-103。
蔡明諺,〈一九五○年代台灣現代詩的淵源與發展〉,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蔡明諺,〈龍族詩刊研究──兼論七○年代臺灣現代詩論戰〉,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蔣復璁〈追憶胡適之先生〉,《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3月1日,頁10。
鄭至慧、薄慶容,〈一九八七職業婦女年專題──正式職業婦女所受的就業歧視〉,《婦女新知》第58期,1987年3月,頁1-9。
鄭南榕,〈為言論自由之役奮戰到底〉,載於《自由時代》週刊266期,臺北:自由時代雜誌社,1989年3月4日。資料來源:大鐸資訊「臺灣自由時代週刊電子版資料庫」。
鄭南榕、魏廷昱訪問,〈臺灣只要能自由演講一個月,國民黨就會倒!--越洋專訪FAPA會長彭明敏〉,載於《自由時代》週刊106期,臺北:自由時代雜誌社,1986年2月3日。資料來源:大鐸資訊「臺灣自由時代週刊電子版資料庫」。
鄭學稼,〈小心求證『播種者胡適』的大膽假設〉,《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2月1日,頁25-27。
鄭學稼,〈論白話文和白話文的運動──附答李敖先生〉,《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4月1日,頁43-54。
黎東方,〈適之先生二三事〉,《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3月1日,頁7。
盧蕙馨,〈我看美國女性主義發展〉,《婦女新知》第50期,1986年7月,頁3。
蕭孟能,〈「文星」與胡秋原先生〉,《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10月,頁11-12。
蕭阿勤,〈時代的裂痕,世代的反思──《文星》、外省第二代、與戰後臺灣文化政治變遷〉, 《文訊》第313期,2011年11月,頁83-88。
蕭淑玲,〈臺灣黨外雜誌對黨外運動的作用(1979 - 1986):以《八十年代》系列、《美麗島》、《蓬萊島》系列兩大路線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蕭瓊瑞,《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台灣之發展(1945-1970)》,臺北:東大圖書,1991年,頁117。
賴信真,〈婦女新知初探〉,《史匯》第1期,1996年,頁99-116。
錢永祥,〈自由主義與政治秩序:對《自由中國》經驗的反省〉,《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卷4期,1988 年12月1日,頁57–99。
應鳳凰,〈「反共+現代」:右翼自由主義思潮文學版──五O年代臺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公司,收錄於《臺灣小說史論》,2007年,頁111-195。
應鳳凰,《五○年代臺灣文學論集──戰後第一個十年的臺灣文學生態》,臺北:春暉出版社,2004年。
薄慶容、林萊如、石可嘉、呂金偉、許鈺敏、慶琳、傅清君、達明、張泰常、秋釵,〈大家談:如何建立婚姻的幸福〉,《婦女新知》第21期,1983年11月,頁34-38。
薛化元,〈《自由中國》地方自治主張的歷史考察〉,收錄於《東亞近代思想與社會──李永熾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臺北:新自然主義,1999年。
薛化元,〈雷震「國家統治」機關的改革主張〉,《二十一世紀》第69期,頁66-70。
薛化元,〈雷震的國家「統治機構」改革主張──對臺灣自由主義的一個考察〉,《台灣史料研究》第20期,2003年3月。
薛化元,〈臺灣自由主義對國家定位思考的歷史探討──以雷震及《自由中國》為例〉,《台灣風物》第48卷第1期,1998年3月,頁41-61。
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板橋:稻鄉出版社,1996年7月。
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年7月,頁120。
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年7月,頁144。
鍾思嘉,〈如何實施青少年的性教育〉,《婦女新知》第25期,1984年3月,頁39-41。
難賓,〈閩變經過〉,《文星》,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10月,頁13-14。
蘇若萍,〈臺灣政治性別語言的發展與轉變:以八零年代以降的婦女運動分析〉。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顧忠華,〈自由主義的社會理論──以Smith和Ferguson為例〉,收錄於蔡英文、張福建主編,《自由主義》,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頁81-104。
顧燕翎,〈「性騷擾」的爭議性〉,《婦女新知》第25期,1984年3月,頁17-18。
顧燕翎,〈從移植到生根:婦女研究在臺灣(1985-1995)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4期,1996年,頁241-268。
顧燕翎,〈從移植到生根:婦女研究在臺灣(1985-1995)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4期,199年,頁242。
顧燕翎,〈談美 美貌──女人的負擔〉,《婦女新知》第19期,1983年9月,頁53-54。
Fairbank,J.K,1972. Our One-China problem, Atlantic Monthly 328. Fiske,J.1992. British cultural studies and television, in R. C. Allen(Ed.),Channels of discourse: Television and contemporary criticism.pp.284-326.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Pierre Bourdieu, 1993.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 Randal Johnson edited, Cambridge: Polity Press.p145.
Pierre Bourdieu, 1996. The Rules of Art: Genesis and Structure of the Literary Field. trans. Susan Emanuel. Stanford: Stanford UP..p234.
Lee, Chin-Chuan,1993. Sparking a fire: the press and ferment of democratic change in Taiwan,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