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芳宜
Lin, Fang-Yi
論文名稱: 技術型高中表演藝術科學生學習動機與職涯規劃之關係-以心流經驗為中介變項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Career Planning of Performing Arts Students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s-Take Flow Experience as Mediator
指導教授: 宋修德
Sung, Hsiu-Te
口試委員: 曾璧光
Tseng, Pi-Kuang
陳美姿
Chen, Mei-Tzu
宋修德
Sung, Hsiu-Te
口試日期: 2023/01/14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技職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Administration in Technological-Vocation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6
中文關鍵詞: 表演藝術科學習動機心流經驗職涯規劃
英文關鍵詞: Dept. of performing Arts, learning motives, flow experience, career planning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37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2下載:3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技術型高中表演藝術科學生學習動機、心流經驗與職涯規劃的關係,並且瞭解心流經驗在學習動機和職涯規劃之間是否具有中介效果。研究者採用調查法,以新北市及臺北市共四間技術型高中設有表演藝術科之學生為研究對象,共回收有效樣本539份。研究者將回收的有效問卷使用描述性統計、Pearson積差相關、變異數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多元迴歸分析以及AMOS結構方程分析來驗證各項研究假設。
    根據資料分析所得結果,得到主要的研究結論如下:(1)技術型高中表演藝術科學生會因不同的「生理性別」、「同住家人是否從事表演藝術相關行業」、「就讀表演藝術科之前是否有學習過表演藝術相關才藝」、「是否有表演藝術相關的實習經驗」、「近一年來參加校外表演藝術相關競賽活動次數」與「近一年來參加表演藝術公開演出次數」,在學習動機與職涯規劃有顯著差異;(2)表演藝術科學生會因為不同的「同住家人是否從事表演藝術相關行業」、「就讀表演藝術科之前是否有學習過表演藝術相關才藝」、「是否有表演藝術相關的實習經驗」、「近一年來參加校外表演藝術相關競賽活動次數」與「近一年來參加表演藝術公開演出次數」,在心流經驗有顯著差異;(3)學習動機、心流經驗與職涯規劃具有顯著相關;(4)技術型高中表演藝術科學生的心流經驗,在學習動機與職涯規劃關係之間具有部分的中介效果。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分析的結果,提供相關建議給予教師、學校、政府單位以及後續研究者參考。

    The aim of the thesis was to understand the performing arts students in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to study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ir learning motives, low experiences and career plans.
    It was also important to perceive whether the flow experience played a mediation role between motives of learning and career plans. The survey targeted at students from four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s with a performing arts department in Taipei and New Taipei city. A total of 539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then analysed throug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t test, analysis of variance,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Analysis of Moment.
    The result of 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1) Performing Arts students in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s have various learning motives for learning and career plans, based on the factors of “gender”, “whether the student lives with families related to performing arts industries”, “whether the student has relevant performing arts training before entering the department”, “whether the student has relevant internship experience”, “ the number of the times that the student has entered performing arts related competitions in the past year” and “the number of the times the student has performed publicly“; (2) Performing arts students in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tiation in flow experience based on the following factors: “whether the student lives with families related to performing arts industries”, “whether the student has relevant performing arts training before entering the department”, “whether the student has relevant internship experience”, “ the number of the times that the student has entered performing arts related competitions in the past year” and “the number of the times the student has performed publicly”; (3) There is a noticeable pattern between motives for learning, flow experiences and career plans; (4) The flow experience of performing arts students in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s have a partial mediation effect between motives for learning and career plan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analysis, some guidance is provided to teachers, academies, government authorities. This study could also be used as a reference to fellow researchers.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iv 表次 v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五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技術型高中表演藝術科現況 9 第二節 學習動機 13 第三節 心流經驗 19 第四節 職涯規劃 28 第五節 學習動機、心流經驗、職涯規劃之相關研究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37 第二節 研究規劃步驟與研究流程 3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1 第四節 研究工具編制 42 第五節 資料分析處理 55 第四章 資料結果分析與討論 57 第一節 技術型高中表演藝術科學生樣本資料現況分析 57 第二節 表演藝術科學生學習動機、心流經驗與職涯規劃之差異分析 67 第三節 表演藝術科學生學習動機、心流經驗與職涯規劃之相關分析 108 第四節 心流經驗對學習動機與職涯規劃之中介效果分析 111 第五節 學習動機、心流經驗與職涯規劃之結構方程模型適配度分析 116 第六節 綜合討論 12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3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37 參考文獻 141 壹、中文部分 141 貳、英文部分 148 附錄 152 附錄一 技術型高中表演藝術科學生學習動機、心流經驗與職涯規劃調 查問卷(正式問卷) 152

    中文部分
    尤儷儒(2020)。臺南市偏鄉學校國中生家庭社經地位、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王敏菁(2020)。個人形象課學習動機及學習態度之研究─以高雄地區餐旅科系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高雄市。
    王曼蓉(2015)。國中學生學習滿意度與心流經驗之相關研究-以表演藝術課程為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王登山(2020)。學習動機、工作價值觀與職涯抉擇之研究 -以餐旅相關學系大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朱敬先(2000)。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何俐安、郭宗賢、郭彥谷、林俊彥(2006)。技職校院學生生涯規劃之探討。學校行政,45(1),124-139。
    余永權(2019)。技術型高中汽車科學生實作課程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桃園某技術型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萬能科技大學,桃園市。
    吳怡惠(2018)。臺南市高職學生烘焙課程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吳明隆(2007)。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城。
    巫佳靜(2008)。校外實習對高職餐飲科學生職涯規劃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高職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新北市。
    李仰曼(2018)。技術型高中學生英文科學習動機與價值觀對未來進路影響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李宗傑(2014)。餐旅實習生情緒勞務、工作滿意度與職涯規劃之研究—以國立高雄餐旅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高雄市。
    李青芸(2016)。南部地區之大學音樂系學生職涯規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劍華,王智永,詹玉瑛,郭欣易(2014),大專院校餐旅系科學生校外實習與職涯規劃意圖關係之研究。休閒與遊憩研究,6(2),69-114。
    周幸如(2018)。技術型高中學生國文科學習動機與價值觀對未來進路影響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林玉涵(2021)。學習歷程檔案建置對學習動機及成效影響之研究:以宜蘭縣某技術型高中觀光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林李雯(2020)。基隆市高中一年級學生認知彈性及對108課綱多元選修課程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海洋大學。基隆市。
    林谷恆(2018)。露營旅遊者的涉入程度與心流體驗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季佳(2021)。技術型高中學生之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及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烘焙丙級證照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林為煜(2017)。學生知覺撞球課程之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研究—以高雄市私立某完全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敬堯(2020)。心智圖融入技術型高中電子學課程對 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邱雅玲(2018)。國中教師心流經驗與慢性疲勞症候群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邱雅鈴(2018)。國中教師心流經驗與慢性疲勞症候群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大學,臺南市。
    段家生(2020)。大學生校外實習壓力、職涯規劃與就業意願關係之研究—以高齡相關科系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基隆市。
    洪翊勝(2019)。餐旅相關科系大學生的人格特質、學習自我效能對職涯規劃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高雄市。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8)。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2版)。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3)。心理學原理。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家綺(2016)。臺中市高中職學生知覺師生關係與學習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張韶書(2021)。嘉義地區熱音社團學生認真性休閒與心流經驗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市。
    張瓊懿(譯)(2019)。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原作者:Mihaly Csikszentmihalyi)。新北市:遠足文化。
    張瓊懿(譯)(2019)。心流FLOW(原作者:Mihaly Csikszentmihalyi)。新北市:遠足文化。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群科課程綱要-藝術群。取自https://reurl.cc/Nr99yQ
    教育部(2018)。中華民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簡介。取自 https://ws.moe.edu.tw/001/Upload/5/relfile/7801/63238/4bea115e-a795- 4406-8fed-c0500912dc58.pdf
    教育部統計處(2019)。高級中等學校之藝術群概況。教育統計簡訊,120號。取自https://reurl.cc/6axxKb
    莊徨典(2020)。烘焙實作課程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高雄技專院校餐飲科系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高雄市。
    許一珍、范丙林、巫宗翰、蕭文祥(2016)。心流經驗於遊戲使用者介面之研究。數位學習科技期刊,7(2),73-93。
    許富惠(2013)。高職學生校外實習與職涯規劃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陳妍竹(2009)。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心流經驗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和昌(2014)。音樂學習之心流經驗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陳奕涵(2021)。國中舞蹈藝術才能班學生參與舞蹈展演學習動機與心流體驗關係之研究 —以雙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陳宥瑄等(2022)。混合實境遊戲學習沉浸程度-心流經驗與學習動機之探討。中華印刷科技年報,2022(0),211-225。
    陳碧嘉(2019)。澳門中學舞蹈隊參與舞蹈比賽學習動機與心流體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陳薇薇(2020)。國軍公餘進修人員的學習動機與職涯規劃之研究 -以馬祖南竿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嶺東科技大學,台中市。
    彭兆琦(2012)。以心流理論探討網路影音廣告效果之研究-以非營利組織廣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新北市。
    彭國平(2014)。嘉義縣市高中職體育班就讀動機、學習滿意度對升學意向及職涯規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
    曾芳琪(2022)。學習動機、心流經驗與學習滿意之關係研究—以新北市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盈琇(2018)。提升學生學習動機之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9),138-142。
    程炳林(2001)。動機、目標設定、行動控制、學習策略之關係:自我調整學習歷程模式之建構及驗證。師大學報:教育類,46(1),67-92。
    程炳林、林清山(2001)。中學生自我調整學習量表的建構及其信、效度研究。測驗年刊,2021(0),1-41。
    黃建憲(2020)。嘉義縣國中生國文科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楊心怡(2018)。運用摘要策略提升技術型高中學生閱讀理解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楊振玄(2020)。桌上遊戲融入高中生英語字彙學習的學習成效與心流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葉炳煙(2013)。學習動機定義與相關理論之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6(0),285-293。
    廖淑秦(2014)。科技大學餐旅群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生涯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餐旅大學,高雄市。
    熊從傑(2018)。樂齡大學學員旅遊活動參與動機、心流經驗、生活效能關係之研究。正修通識教育學報,15(0),173–197。
    蔡智凱(2014)。高職機械科學生學習型態與技能學習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蔡蕙如(2011)。高職室內設計科教師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生心流經驗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鍾小雯(2020)。十二年國教制度下彰化縣公私立國三學生課業壓力、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鍾光洋(2020)。技術型高中廣告設計科學生學習動機與職涯規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魏郁禎(2019)。生涯規劃與職涯管理。臺北市:五南。

    英文部分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Csikszentmihalyi, M. (1975).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 The esperience of play in work and am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sikszentmihalyi, M. & Csikszentmihalyi, I. (Eds.). (1988). Optimal experience.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sikszentmihalyi, M. & Larson R. (1987).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75(90), 526-536.
    Csikszentmihalyi, M. (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 NY: Harper & Row.
    Csikszentmihalyi, M. (1997). Finding flow: The psychology of engagement with everyday life. New York, NY: Basic.
    Csikszentmihalyi, M. (2000).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Fornell, C., & Larcker, D. (1981).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8(0), 39-50.
    Ghiselli, E. E., Campbell, J. P., & Zedeck, S. (1981). Measurement theory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San Francisco: Freeman.
    Hoffman, L. D., & Novak, P. T. (1996). Marketing in Hypermedia puter-Mediated Environment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60(1), 50-68.
    Hair et al.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5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Hair, J. F., Black, W. C., Babin, B. J., Anderson, R. E., & Tatham, R. L. (2006).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6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Hair, J. F., Sarstedt, M., Ringle, C. M., & Mena, J. A. (2012). An assessment of the use of partial least squar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 marketing research.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40(3), 414-433.
    Hull, C. (1943). Principles of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 theory (The Century of Psychology Series). New York: D. Appleton-Century.
    Jackson, S. A., & Marsh, H. W. (1996).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 to measure optimal experience: The flow state scale.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8(1), 17-35.
    Lau, R. and Cheung G. (2012). Estimating and Comparing Specific Mediation Effects in Complex Latent Variable Models,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15(1), 3-16.
    MacKinnon, D. P. (2008). 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al mediation analysis. New York: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aehr, M.L., & Meyer, H.A. (1997). Understanding motivation and schooling:Where we’ve been,where we are, and where we need to go. Education Psychology Review, 9(0), 371-409
    Maslow, A. H.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NY: Harper & Row Publishers.
    Massimini, F. and Carli, M. (1988). Optimal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flow in consciousn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cClelland, D. C., Atkinson, J. W., Clark, R. A., & Lowell, E. L. (1953). The achievement motive. New York: Application.
    Mulaik, S. A., James, L. R., Van Alstine, J., Bennett, N., Lind, S., & Stilwell, C. D. (1989). Evaluation of goodness-of-fit indices for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5(3), 430.
    Pintrich, P. R., Smith, D. A., & Mckeachie, W. J. (1989). A manual for the use of the motivated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MSLQ). Mich: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to Improve Postsecond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NCRIPTAL), School of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Michigan.
    Scott, J. E. (1995). The measurement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ffectiveness: evaluating a measuring instrument. ACM SIGMIS Database, 26(1), 43-61.
    Starbuck, W. H., & Webster, J. (1991). When is play productive? Accounting,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1), 71-90.
    Stipek﹐D. (1995). Effects of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on young children’s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Child Development﹐66(1)﹐209-223.
    Super, D.E. (1957). The Psychology of career. NY: Harper & Now.
    Swain R. (1984). Easing the Transition: A Career Planning Course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Personal and guidance journal, 62(9),529-532.
    Weiner, B. (1972). Theory of motivation from mechanism to cognition. Chicago: Markha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