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巨人的肩膀使我們看得更遠」。歷史研究所追求的也是這樣的目標。羅家倫長期從事大學的教育行政工作,他擔任中央大學校長的10年,是他生命的菁華階段、事業的巔峰,更是中央大學的「黃金階段」。其成功的經驗應該值得我們學習和效法。因此,筆者期望透過對羅家倫與中央大學發展的觀察能夠了解:
1. 羅家倫對大學教育的主張與實踐過程。
2. 良好大學校長所應具備的特質條件。
3. 中央大學如何因應戰局持續培養抗戰建國人才。
4. 戰爭對中國大學教育的影響。
本論文所採用的研究法主要是:文獻分析、實地考察、口述歷史、比較研究等方式。研究的步驟:首先分析羅家倫所發表的文字,藉此探討羅家倫的教育主張。其次分析中央大學檔案資料、報章報導、校友回憶文字,藉此探討羅家倫如何將其教育主張在中央大學落實。並透過實地考察和口述歷史來釐清文字資料隱諱不明的地方。最後以西南聯大做為比較的對象,探討中央大學在戰時發展的獨特性與一般性,期望能藉此進一步了解戰爭對中國大學教育的影響。
本文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包括:
一、羅久芳教授個人提供史料。
二、檔案史料:包括國史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所收藏的檔案資料。
三、羅家倫個人著述:包括《文化教育與青年》、《新人生觀》、《逝者如斯集》和13冊的《羅家倫先生文存》。
四、中英文書報。除了各大圖書館的藏書外,本文所使用圖書,藏書點較為特殊包括:國立中央大學校史室、中國國民黨黨史會、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和南京大學圖書館…等處的收藏。
為了對羅家倫與中央大學的發展能有更精確的了解,學生也訪問了孫靜山、曾祥和、王聿均、楚崧秋、汪澄清等5位中大校友和羅家倫先生的長女公子羅久芳教授。其中羅久芳教授因為旅居美國,所以是以書信訪問的方式進行。
本文當然有許多疏漏及無法克服的困難,軍事社會學參考資料不足,是本研究最大的缺失。若可以克服這些困難,相信能使這篇文章更加完整。
以下就本文中前人研究較少提及的部分擇要說明:
1. 羅家倫認為大學教育的目標在求民族的生存、求人類知識的進步,因此,羅家倫除了具有民族主義的精神,亦具有世界觀的氣魄。
2. 對於中國大學教育,羅家倫注重菁英教育。
3. 羅家倫認為大學教育需兼重「專才教育」和「通才教育」,抗戰時亦堅持此種看法。
4. 羅家倫主張校長應以服務的態度、科學的方法來辦理學校行政。
5. 羅家倫教育思想的形成,除了個人的聰慧,亦受其師長的主張、遊學觀察心得影響。
6. 於中央大學的發展,羅家倫特別注重校園的安定。
7. 羅家倫主持下的中央大學,配合國家抗戰、建國人才的需求訂定學校發展計劃。
8. 中央大學畢業生在抗戰建國、學術研究的貢獻說明羅家倫部分的達成「求民族的生存、求人類知識的進步」的教育目標。
9. 中央大學始終存在反對羅家倫的聲浪,在諸多勢力的合流下羅氏離開中大。
10. 羅家倫離職的主要原因應是其對教育理念的堅持所致。
11. 抗戰時期中央大學與西南聯大的發展異多於同,說明了「人」在歷史發展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12. 抗戰時期中國大學教育的發展說明了日本擊不倒中國的高等教育,更打不倒中國。
以本文為基礎,將研究的範圍擴大,可以將研究的主題延伸為:
1. 研究的時間範圍往前延伸,探討民國初年以來教育思潮對大學教育的影響。
2. 研究的空間範圍廣大,綜合大後方、淪陷區及共產黨占領區大學教育實施情況,了解抗戰時期中國大學教育的發展情形。
3. 研究時間往後延伸,探討大學復員的問題。
徵引書目
一、羅久芳教授提供史料
1. 陳立夫致羅家倫要求說明馬寅初事件函件(標題為筆者自擬),原件。3月7日。
2. 鼓動中央大學助教持績罷教的油印傳單(標題為筆者自擬),原件,未註明日期。
3. 羅家倫致朱家驊請停刊《中大週刊》函件草稿(標題為筆者自擬),原件,未註明日期。
4. 羅家倫致陳立夫說明馬寅初演講經過函件(標題為筆者自擬),原件,未註明日期。
5. 羅家倫致陳立夫辭職信草稿(標題為筆者自擬),原件。民國30年6月23日(書寫年為羅久芳註)。
二、國史館所藏史料
1. 〈中央大學移築案 停止遷移中央大學計畫案己經確定所請各節似可無庸置議〉,國史館藏,國民政府檔,檔號:0910.05/0505.01-01,縮影號:135。
2. 〈中央大學移築案 請令中央大學另擇妥當地點建築院所以免破壞回民墳墓〉,國史館藏,國民政府檔,檔號:0910.05/0505.01-01,縮影號:135。
3. 〈中央大學移築案 請飭行政院即停止遷移中央大學計劃並提請六中全會復議撤銷前案〉,國史館藏,國民政府檔,檔號:0910.05/0505.01-01,縮影號:135。
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藏史料
1. 編號:元468-4a,題名:中央大學史學系來函
2. 編號:元468-4b,題名:中央大學史學系來函
四、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所藏史料
1.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全宗號:648,(以下省略館藏及全宗號)卷宗號:000772,標題:中大理學院概況
2. 案卷號:000747,標題:全校簡況、設備概況、課目一覽及職員一覽(1938年)
3. 案卷號:000751標題:中央大學十周年紀念冊(1937年)。
4. 案卷號:000756,標題:中大法學院概況。
5. 案卷號:000758,標題:教育學院衛生教育科教育計劃概況有關文件。
6. 案卷號:000762,標題:中大工學院概況
7. 案卷號:000768,標題:中大學農學院及所屬場校概況
8. 案卷號:000770,標題:武漢大學農藝系併入中大的有關文件
9. 案卷號:000789,標題:農學院籌辦獸醫專修科及其招生事宜(1936)
10. 宗卷號:000791,標題:中大農學院承辦全國經濟委員會棉訓班及與中央棉產改進所合辦棉業專修科的有關文書和學生名單(1934-1939)
11. 案卷號:000792,標題:農學院增減問題
12. 案卷號:000793,標題:關於農藝職業師資科成立經過及招生事項(1939年)
13. 案卷號:000796,標題:中大恢復教育學院工藝組及填報體育調查表等問題(1931-34)。
14. 案卷號:000805,標題:教育學院衛生教育科延長修業年限、改科為系及招生的有關文書(1932-1933)
15. 案卷號:000808,標題:關於牙醫專修科學校校務由本大學暫委醫學院院長兼管的決議等文書(1938)
16. 案卷號:000810,標題:醫學院增設牙醫專修科及其改為牙醫專科學校的關文件(1935)
17. 案卷號:000812,標題:籌辦醫學院問題(1935-1949年)
18. 案卷號:000815,標題:工學院添辦紡織染系和增設機械電機各一班的文書
19. 案卷號:000816,標題:關於籌設航空工程學系的訓令、計畫。
20. 案卷號:000817,標題:將自動工程系改為航空工程系及代辦航空工程專修班的有關文書(1937-1940)
21. 案卷號:000820,標題:修復師範學院藝術學系音樂組的有關函件(1937-1943)
22. 案卷號:000822,標題:章則一覽(1934)。
23. 案卷號:000829,標題:國立中央大學學則及有關文書(1934-1948)
24. 案卷號:000830,標題:各種規章制度
25. 案卷號:000842,標題:中大圖書出版委員會各項章則辦法
26. 案卷號:000844,標題:訓育委員會組織規程及有關文件(1935-1947)
27. 案卷號:000847,標題:衛生委員會簡章及衛生教育專科工作計畫大綱草案(1930)
28. 案卷號:000848,標題:校醫室、衛生室及醫學院各項章則辦法(1928-1948)
29. 案卷號:000852,標題:軍事管理規程及學生軍訓各項規則辦法(1935-1944)
30. 案卷號:000853,標題:國立中央大學附屬國立牙醫專科學校附設口腔衛生訓練班章程。
31. 案卷號:000854,標題:暑期各種講習班簡章辦法大綱(1930-1936)
32. 案卷號:000871,標題:專科以上學校特種教育綱要精神教育實施計畫及特殊教學與研究一覽表(1936-1937年)
33. 案卷號:000911,標題:中大校務會議
34. 案卷號:000912,標題:校務會議。
35. 案卷號:000913,標題:中大校務會議
36. 案卷號:000914,標題:中大校務會議
37. 案卷號:000915,標題:中大校務會議
38. 案卷號:000916,標題:中大校務會議
39. 案卷號:000918,標題:校務委員會記錄(1938年)
40. 案卷號:000920,標題:校務委員會記錄(1938年)
41. 案卷號:000950,標題:中大各種委員會會議記錄(1927-1947年)。
42. 案卷號:001003,標題:中大留京辦事處第一至十六次工作報告(1937-1938年)
43. 案卷號:001007,標題:中央無線電器材廠與中大電機工程系合作工作報告(1940-1941年)
44. 案卷號:001017,標題:中大呈報遷移情形及牙校教職員學生調查與教育部的往來函件(1939-1940年)
45. 案卷號:002278,標題:各院系必選修課程審查事宜(1938-1939年)
46. 案卷號:002324,標題:中央、華西、齊魯三大學聯合組織教學醫院的文書(1938-1939年)
47. 案卷號:002325,標題:醫學院赴中央醫院實習辦法及與華大、齊大合作辦法(1937年)
48. 案卷號:002334,標題:重慶區中學教員暑期講習會學員參觀重慶各機關、工廠的函件(1938年)
49. 案卷號:002376,標題:教育學院師生參觀實習事宜(1933年)。
50. 案卷號:002378,標題:教育學院師生參觀實習事宜(1935年)。
51. 案卷號:002397,標題:法學院師生參觀實習事宜(1928-1938年)。
五、羅家倫個人著述
1. 羅家倫,《文化教育與青年》,台北,作者自印,民國41年。
2. 羅家倫,《新人生觀》,台北,五福。
3. 羅家倫,《逝者如斯集》,台北,傳記文學,民國56年。
4. 羅家倫先生文存編輯委員會編,《羅家倫先生文存》(以下簡稱文存),第一冊,台北,國史館、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民國65年12月21日。
5. 羅家倫,《文存》,第五冊,民國77年12月21日。
6. 羅家倫,《文存》,第六冊,民國77年12月21日。
7. 羅家倫,《文存》,第七冊,民國78年12月21日。
8. 羅家倫,《文存》,第八冊,民國78年12月21日。
9. 羅家倫,《文存》,第九冊,民國78年5月。
10. 羅家倫,《文存》,第十冊,民國78年6月。
11. 羅家倫,《文存》,第十一冊,民國78年6月。
12. 羅家倫,《文存》,第十二冊,民國78年12月。
13. 羅家倫,《文存》,附編─師友函札,民國85年12月。
六、口述歷史
1. 民國89年4月13日上午9時電話訪問中大校友王聿均先生(歷史學系30級)。
2. 民國89年4月19日上午10時於台北市八德路訪問中大校友楚崧秋先生(政治學系31級)、現任中大校友會董事長。
3. 民國89年4月19日上午10時於台北市八德路訪問中大校友汪澄清先生(體育系36級)、現任中大校友會總幹事。
4. 以信件詢問羅久芳教授(羅家倫長女公子),羅教授於民國89年1月6日、89年2月24日、89年4月7日回覆筆者。
七、中文書刊
1. 《中國近現代史論集 第二十六編 對日抗戰(下)》,台北,台灣商務,民國75年7月。
2. 《江寧府志》,清康熙7年(1668年)刊本。台北,漢學中心影印本。
3. 《國立中央大學第一屆畢業紀念冊》(中央大學校史室藏)
4. D.W.Y. Kwok著,郭頤穎譯,《中國近代思想中的維科學主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9年。
5. F.F.LIU著,梅寅生譯,《中國現代軍事史》,台北,東大,民國74年4月。
6. Jurgen Kuhlmann著,李化成、莫大華譯,《軍事社會學研究概況》,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民國88年3月。
7. 丁帆編,《江城子名人筆下的老南京》,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1月。
8.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戰建國史研討會論文集 1937-1945 》(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4年12月。
9.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 第一編 教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5月。
10.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 第二編 教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9月。
11. 中國學生社編,《全國大學圖鑑》,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民國22年。(上海圖書館藏。)
12.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中國近現代史論集27 第二十四編 護法北伐》,台北,台灣商務,民國75年6月。
13. 方東美,《方東美演講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8年8月,5版。
14. 王聿均,《心智錄》,台北,文壇社,民國62年5月。
15. 王聿均,《涑川集》,台北,世界文物,民國58年。
16. 王家鼎編,《江蘇史論考》,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10月。
17.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台灣商務,民國84年2月。
18. 王德滋,《南京大學大事記 1902-1988》,南京,南京大學,1989年4月。
19. 王德滋,《南京大學史 1902-1992》,南京,南京大學,1992年。
20. 王覺源編,《戰時全國各大學鳥瞰》,重慶,獨立,民國30年3月。(上海圖書館藏)
21. 田培林等,《中華民國教育誌 》(一),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民國44年9月。
22. 任時先,《中國教育思想史》,台北,台灣商務,民國57年12月。
23. 朱斐,《東南大學史(第一卷)1902-1949》,南京,東南大學,1994年10月。
24.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民國84年12月。
25. 吳俊升,《教育生涯一周甲》,台北,傳記文學,民國65年5月。
26. 吳俊升,《教育論叢》,台北,台灣中華,民國57年12月。
27. 吳家瑩,《中華民國教育政策發展史:國民政府時期1925-1940》,台北,五南,民國79年3月。
28. 吳振漢,《國立中央大學簡史1902-1999》,台北,中央大學,民國87年12月。
29. 呂芳上,《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民國八年至十八年)》,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3年8月。
30. 宋正儀編,《國父建黨革命一百周年學術討論集 第二冊 北伐統一史》,台北,近代中國,民國84年3月。
31. 李又寧編,《留美八十年》(一),紐約,天外,1999年9月。
32. 李本達,《中華民國文化史》,吉林,吉林文史,1990年4月。
33. 李國祁,《三民主義與史學》,台北,正中,民國69年5月。
34. 李國祁,《張之洞的外交政策》,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59年11月。
35. 李國祁等,《近代中國青年運動史》,台北,嵩山,民國79年7月。
36. 李雲漢,《于右任的一生》,台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民國62年9月。
37. 沈雲龍,《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 第十一輯 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台北,文海,民國55年。
38. 林玉体,《西洋教育思想史》,台北,三民,民國84年1月。
39. 林麗月,《明代的國子監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民國68年5月。
40. 南京大學校慶辦公室校史資料編輯組、學報編輯部,《南京大學校史資料選輯》,南京,南京大學,1982年。
41.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一覽》,民國7年10月。台北,華岡影印,民國65年。(中央大學校史室藏)
42. 施宣岑、越銘忠,《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簡明指南》,北京,檔案出版社,1987年2月。
43. 柳曾符,柳定生選編,《柳詒徵史學論文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
44. 洪喜美,《中華民國史事記要(初稿)中華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一月至六月份》,台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民國73年12月。
45. 洪銀興,《南京大學》,杭州,浙江大學,1999年6月。
46. 韋政通,《無限風光在險峰─毛澤東的性格與命運》,台北,立緒,民國88年9月。
47. 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7月。
48. 國史館,《清史稿校註》第十四冊,台北,國史館,民國79年2月。
49. 國立中央大學,《中大八十年》,台北,國立中央大學,民國84年。
50. 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十週紀念冊》,無版權頁。(南京圖書館民國文獻特藏部藏)
51. 國立中央大學教務處編印,《國立南高東大中大畢業同學錄民國六年至三十四年》南京,中央大學,民國34年6月。(國立中央大學校史室藏)
52. 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台北,文海,民國55年。
53.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論集》,第六輯,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70年。
54. 張其盷,《張其盷先文集》,第十六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民國78年8月。
55. 張其盷等,《中華民國大學誌》,台北,中國新聞出版公司,民國42年。
56. 張朋園、沈懷玉編,《國民政府職官年表》,第一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6年6月。
57. 張朋園等,《郭廷以先生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7年6月。
58. 張華葆,《社會心理學》,台北,三民,民國83年9月。
59. 教育政令纂修編輯小組彙編,《教育公牘》,上海,商務,民國23年3月,改訂版。(中央大學校史室藏)
60. 教育部,《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台北,宗青圖書,民國70年9月。
61. 教務處出版組,《國立中央大學手冊》,南京,中央大學,民國24年1月。(國立中央大學校史館藏)
62. 梁甌第,《戰時的大學》,戰時文化出版社,民國25年7月,頁69。(上海圖書館藏)
63. 許東昇,《南京旅遊面》,台北,文庫,民國82年3月。
64.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1980年。
65. 郭緒印,《國民黨派系鬥爭史》,台北,桂冠,民國82年3月。
66. 陳布雷,《陳布雷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社,民國56年1月。
67. 陳立夫,《成敗之鑑─陳立夫回憶錄》,台北,正中,民國83年7月。
68. 陳立夫,《戰時教育方針》,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影印,民國74年8月。
69. 陳立夫,《戰時教育行政回憶》,台北,台灣商務,民國62年3月。
70. 陳春生,《新文化的旗手─羅家倫傳》,台北,近代中國,民國74年9月。
71. 陳能治,《戰前十年中國的大學教育 一九二七~一九三七》,台北,台灣商務,民國79年6月。
72. 陳進金,《抗戰前教育政策之研究 民國十七年至二十六年》,台北,近代中國,民國86年。
73. 舒新城,《我和教育》,張玉法、張瑞德編,《中國現代自傳叢書 第二輯》,台北,龍文出版社,民國79年5月。
74. 貴陽,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西南地區文史資料協作會議編,《抗戰時期內遷西南的高等院校》,貴州、貴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8月。
75. 馮開文,《中國民國教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
76. 楚崧秋,《跨世風雲》,台北,九歌,民國88年6月。
77. 葉兆言,《老南京舊影秦淮》,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9年1月。
78. 葉楚傖、柳詒徵,《首都志》,台北,正中,民國55年。
79. 董保城,《德國學術自由之研究》,台北,教育部委託研究計畫,民國81年7月。
80. 董寶良,《中國近現代教育思潮與流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
81. 管致中、孫文治編,《電壇宗師陳章教授》,南京,東南大學,1992年。
82. 劉維開,《羅家倫先生年譜》,台北,國民黨黨史會,民國85年。
83. 蔣中正,《蔣總統思想言論集》,13卷,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55年10月。
84. 盧惠芬,《世界著名大學巡禮》(一),台北,光華書報雜誌社,民國80年1月。
85. 盧惠芬,《世界著名大學巡禮》(二),台北,光華書報雜誌社,民國81年3月。
86. 蕭良章,《中華民國史事紀要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七月至十二月份》,台北,國史館,民國77年12月。
87. 戴運軌,《八十回憶錄》,台北,中外圖書,民國71年7月。
88. 璩鑫圭,《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實業教育、師範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
89. 薛人仰,《薛人仰先生訪問記錄》,台北,國史館,民國85年9月。
90. 薛光前編,《八年對日抗戰中之國民政府》,台北,台灣商務,民國67年9月。
91. 謝文全,《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景,民國80年10月。
92. 謝培屏,《中華民國史事記要(初稿)中華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七月至十二月份》,台北,國史館,民國80年5月。
93. 瞿海源,《社會心理學新論》,台北,巨流,民國78年7月。
94. 蘇雲峰,《三(兩)江師範學堂 南京大學的前身 1903-1911》,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7年3月。
95. 龔選舞,《龔選舞回憶》,台北,時報文化,民國82年4月。
八、未出版學位論文
1. 李惠惠,《新潮雜誌與五四新文化運動 1918-1922》,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5年6月。
2. 李舜傑,《抗戰時期貴州的高等教育》,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0年6月。
3. 崔明忠,《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研究(民國十六至三十六年)》,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6月。
4. 莊焜明,《抗戰時期中國高等教育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67年。
5. 許惠美,《羅家倫的大學教育主張及其貢獻》,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9年。
6. 陳奇雷,《抗戰時期社會動員理論之研究─以兵役政策為例》,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0年6月。
7. 陳淑媛,《中央大學在台復校之研究》,台北,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6月。
8. 陳逢申,《抗戰時期重慶的社會變遷》,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6月。
9. 陳惠芬,《抗戰前國民黨關於黨治問題的爭議(一九二八~一九三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3年7月。
10. 陳進金,《抗戰前教育政策之研究 1928-1937》,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6月。
11. 楊正凱,《西南聯大的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
12. 熊自慶,《「舉國皆兵」與近代戰爭型態及其本質的演變─兼論二十世紀總體戰爭之淵源與發展》,台北,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8年6月。
13. 劉明香,《抗戰時期西南地區高等教育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7年。
14. 劉惠璇,《中華教育改進社與教育獨立運動 一九二一~一九二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5年6月。
15. 劉惠璇,《抗戰時期大後方大學訓育問題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6年6月。
16. 韓靜蘭,《抗戰前後中央政府與四川的軍政關係 1935-1949》,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6月。
九、中文期刊
1. 〈大學及獨立學院教員聘任待遇暫行規程〉,《教育部公報》,第12卷第16期,民國29年9月30日。
2. 〈中大日語研究會〉,《中央夜報》,民國21年12月16日,第1版。
3. 〈中大史話〉,《中央大學(含附中)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工)武漢校友聯合會校友通訊》,第6期,1994年3月15日。
4. 〈中大生物館〉,《中央日報》,民國23年2月6日,第2張,第3版。
5. 〈中大再召回弟子〉,《大公報》,民國20年12月13日,第3版。
6. 〈中大各院系合併後將恢復原狀〉,《中央日報》,民國21年9月30日,第2張,第3版。
7. 〈中大抗日會昨招待記者〉,《民生日報》,民國20年12月10日。
8. 〈中大昨日實行解散〉,《中央日報》,民國21年7月2日,第1張,第3版。
9. 〈中大昨行甄甄別考試 此次考試實際等於學期補考〉,《中央日報》,民國21年9月11日,第2張,第3版。
10. 〈中大昨開院長會議通過整理課程大綱〉,《中央日報》,民國21年9月18日,第2張,第3版。
11. 〈中大校長桂崇基昨與學生衝突〉,《民生日報》,民國21年1月11日。
12. 〈中大教育院除夕舉行遊藝會以券資助義軍並辦民校〉,《中央日報》,民國22年6月23日,第2張,第3版。
13. 〈中大教育學院將創辦教育實驗所〉,《中央日報》,民國23年2月27日,第1張,第4版。
14. 〈中大圖書館最近之改進〉,《中央日報》,民國21年9月9日,第2張,第3版。
15. 〈中大甄考期已決定〉,《中央日報》,民國21年9月9日,第2張,第3版。
16. 〈中大劇社復活〉,《中央日報》,民國22年6月23日,第2張,第3版。
17. 〈中大劇社舉行第一次茶話會〉,《中央日報》,民國22年7月12日,第2張,第3版。
18. 〈中大衛生科〉,《中央日報》,民國22年7月23日,第2張,第3版。
19. 〈中大學生代表向教育部請願〉,《中央日報》,民國21年8月28日,第2張,第3版。
20. 〈中大學生拒桂 復課一時無望〉,《申報》,民國21年1月11日,第4版。
21. 〈中大學生昨赴教育部〉,《民生日報》,民國20年12月10日。
22. 〈中大學生組憲法研究會〉,《中央日報》,民國22年3月9日,第2張,第3版。
23. 〈中大學生開緊急大會〉,《民生日報》,民國20年12月10日。
24. 〈中大學生歡迎新校長〉,《中央日報》,民國21年1月9日,第2張第4版。
25. 〈中大擴充圖書館〉,《中央日報》,民國22年6月3日,第2張,第3版。
26. 〈中大禮堂規定借用辦法〉,《中央日報》,民國21年12月24日,第2張,第3版。
27. 〈中大羅校長發表重要談話〉,《中央日報》,民國22年8月22日,第1張,第2版。
28. 〈中大籌建大門〉,《中央日報》,民國22年4月12日,第2張,第3版。
29. 〈中大籌設校景委員會〉,《中央日報》,民國22年12月10日,第2張,第3版。
30. 〈中大蠶桑學會函請紸持蠶桑科〉,《中央日報》,民國21年8月10日,第2張,第3版。
31. 〈中央大學圖書館新屋落成〉,《中央日報》,民國22年11月21日,第2張,第3版。
32. 〈中央大學與十三所衍生院校的淵源關係介紹〉,《中央大學(含附中)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工)武漢校友聯合會校友通訊》,第8期,1997年11月10日,頁11。
33. 〈反對大學區制之第一聲〉,《教育雜誌》,20卷,7號,民國17年7月,總頁31597。
34. 〈北大示威團昨夜回平〉,《民生日報》,民國20年12月5日。
35. 〈市黨部召各校代表談話〉,《民生日報》,民國20年12月17日。
36. 〈民國23年6月3日 第四次會議記錄〉,《國立南高東大中大畢業同學會會刊》,第9期,民國23年7月。
37. 〈民國23年7月8日 第五次會議記錄〉,《國立南高東大中大畢業同學會會刊》,第9期,民國23年7月。
38. 〈全國學生抗日聯合會今晨在中央大學舉行成立大會〉,《中央日報》,民國20年11月3日。
39. 〈朱家驊電中大學生家長希望暫時召回改換環境〉,《中央日報》,民國20年12月8日,第2張第1版。
40. 〈江大籃球〉,《中央日報》,民國22年3月19日,第2張,第3版。
41. 〈江大籃球賽〉,《中央日報》,民國22年3月26日,第2張,第3版。
42. 〈江大籃球賽〉,《中央日報》,民國22年3月27日,第2張,第3版。
43. 〈李四光日內返京 整理中大問題再作一會議〉,《中央日報》,民國21年8月16日,第2張,第3版。
44. 〈李四光到中大視事〉,《中央日報》,民國21年7月30日,第2張,第3版。
45. 〈李書華允就中大校長〉,《中央日報》,民國21年7月16日,第2張,第3版。
46. 〈來京示威學生昨由軍警護送返校〉,《民生日報》,民國20年12月17日。
47. 〈東南學閥將重據最高學府〉,《中央日報》,民國19年9月8日。
48. 〈社論:改善學風須從教師做起〉,《中央日報》,民國30年7月26日,第2版。
49. 〈社論〉,《民氣日報》,民國20年12月10日,第1頁。
50. 〈非常時期改善教員生活辦法〉,《教育部公報》,第13卷第19、20期合刊,民國30年10月31日。
51. 〈南京高等師範之新氣象〉,《申報》,民國8年9月10日,第4版。
52. 〈南高東大中大學會昨函中大李代校長請繼續招生取消商醫兩院獨立〉,《中央日報》,民國21年8月14日,第2張,第3版。
53. 〈首都全市學生大會〉,《中央日報》,民國20年10月20日。
54. 〈准羅家倫辭中央大學校長令〉(標題為筆者自加),《教育部公報》,第13卷,第15、16期合刊,民國30年8月31日,頁10。
55. 〈國立中央大學校長朱家驊緊要啟示〉,《中央日報》,民國20年12月9日,第1張第1版。
56. 〈國立各學校學生膳食費用補助辦法施行細則〉,《教育部公報》,第13卷,第19、20期合刊,民國30年10月31日。
57. 〈國立南高東大中大畢業同學總會為母校羅校長辭職宣言〉,《中央日報》,民國22年8月21日,第1張,第1版。
58. 〈國府明令取締學生越軌行動〉,《民生日報》,民國20年12月19日。
59. 〈教育部代電第二五三六一號〉,《教育部公報》,第13卷,第13、14期合刊,民國30年8月31日。
60. 〈教育部訓令 第一五一O四號 三十年四月十七日 奉行政院令知國立各院教職員每人月給房膳津貼共三十元〉,《教育部公報》,第13卷第7、8期合刊,民國30年5月31日。
61. 〈蔡元培、陳銘樞昨對記者談話〉,《民生日報》,民國20年12月17日。
62. 〈學生行動〉,《民生日報》,民國20年12月14日。
63. 〈學生迫部長收回成命〉,《大公報》,民國20年12月13日,第4版。
64. 〈學生消息〉,《民生日報》,民國20年12月17日。
65. 〈學生消息彙誌〉,《民生日報》,民國20年12月16日。
66. 〈學生會告同學書〉,《教育雜誌》,第22卷11號,民國19年11月。
67. 〈整理中大〉,《中央日報》,民國21年7月7日,第2張,第3版。
68. 〈羅家倫〉,《國史館館刊》,復刊第10期,民國80年6月。
69. 〈關於母校校長羅家倫廢弛校務及違法兼職其間之文證〉,《國立南高東大中大畢業同學會會刊》,第9期,民國23年7月。(南京圖書館民國文獻特藏部藏)
70. 丁釗,〈紀念同窗六十周年─中大航空工程系二九級在南京聚會〉,《中大校友通訊》,第19期,民國87年3月。
71. 丁釗,〈美國加州大學興建馮元楨禮堂〉,《中大校友通訊》,第23期,民國89年2月。
72. 王成聖,〈大哉中大〉,《中央大學通訊》,第1期,民國58年6月9日。
73. 王成聖,〈南雍薪火不息─南大、東大、中大今昔〉,《中大校友通訊》,18期,民國86年5月。
74. 王成聖,〈經典人物羅家倫〉,《中大校友通訊》,第18期,民國86年5月。
75. 王聿均,〈羅家倫對史學與文學的貢獻〉,《中大校友通訊》,第18期,民國86年5月。
76. 王秀南,〈國立中央大學正名的第一天〉,《中大校友通訊》,21期,民國88年2月。
77. 王禹九,〈松林坡上師門瑣憶〉,《中央大學通訊》,第2期,民國58年11月1日。
78. 王祥麟,〈抗戰隨校入川瑣記〉,《中央大學(含附中)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工)武漢校友聯合會校友通訊》,第7期,1995年10月1日。
79. 田蘊蘭,〈大學生活之回憶〉,《中央大學通訊》,第1期,民國58年6月9日。
80. 田蘊蘭,〈悼羅志希校長〉,《中央大學通訊》,第3、4期,民國59年3月1日。
81. 朱沛蓮,〈民國十五年前之南京〉,《國史館倌刊》,第19期,民國84年12月。
82. 何善川,〈五四運動健將─羅家倫與中大〉,《中外雜誌》,第54卷,第4期,民國82年10月。
83. 吳秀玲紀錄,〈「羅家倫先生百年誕辰」口述歷史座談會紀實〉,《近代中國》116期,民國85年12月20日。
84. 吳健雄,〈我感覺十分榮幸─簡介南大、南工附中和台灣中大〉,《中央大學(含附中)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工)武漢校友聯合會校友通訊》,第6期,1994年3月15日。
85. 沈松僑,〈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發明過去/想像未來:晚清的國族建構,1895~1912》小型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中研究近史所,民國86年6月,頁4。(未出版)
86. 沈剛伯,〈悼念羅前校長志希先生〉,《中央大學通訊》,第3、4期,民國59年3月1日。
87. 孟祿,〈論新學制中等教育〉,《教育雜誌》,14卷,9號,民國11年9月20日,影本頁20328。
88. 易勁秋,〈畢業五十年 懷念羅校長〉,《中大校友通訊》,第12期,民國82年1月。
89. 林兢,〈一段珍貴的校史─1937年隨中央大學遷渝過程紀實〉,《中大校友通訊》,第22期,民國88年8月。
90. 姚秀彥,〈松林坡憶往〉,《中大校友通訊》,第5、6期,民國77年12月。
91. 柳和城,〈張元濟與羅家倫〉,《中外雜誌》,56卷,5期,民國83年11月。
92. 柳長勛,〈羅志希校長和中大〉,《中央大學通訊》,第3、4期,民國59年3月1日。
93. 胡國台,〈抗戰時期教育經費與高等教育品質:1937-194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9期,民國79年6月。
94. 唐德剛,〈陳立夫早年哥大口述回憶殘稿勾沈〉,《傳記文學》,第67卷第1期,民國84年7月。
95. 徐鏕,〈九一八後南京學生抗日愛國運動瑣憶〉,《江蘇文史資料》,第24輯,南京,1998年12月。
96. 袁李來,〈張其盷在南高〉,《高教研究與探討》,1990年1期。
97. 馬存坤,〈少年十五二十時〉,《中大校友通訊》,第18期,民國86年5月。
98. 戚如高、張慶軍,〈中國教育行政體制改革的嘗試─關於大學院和大學區制〉,《歷史檔案》,1989年,第3期,1989年8月。
99. 盛承禹,〈柏溪雜憶〉,《中央大學校友通訊、南大校友通訊》,合刊,1999年7月。
100. 許崇清,〈改革師範教育諸案〉,《教育雜誌》,12卷,9號,民國9年9月20日,影本頁17314。
101. 陳之長,〈抗戰時期中大畜牧醫系在四川辦學情況〉,《中央大學校友通訊》,第6期,1996年11月。
102. 陳以震,〈柏溪散記〉,《中央大學(含附中)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工)武漢校友聯合會校友通訊》,第8期,1997年11月10日。
103. 陳家麟,〈半世紀隔離 喜重逢團聚 武漢校友會歡迎謝森中學長伉儷光臨〉,《中央大學 南京大學 東南大學 武漢校友聯合會 校友通訊》,第7期,1995年10月1
104. 曾祥和,〈四八年前新鮮人〉,《中大校友通訊》,第5、6期,民國77年12月。
105. 楚崧秋,〈羅校長的黃金十年〉,《中大校友通訊》,第18期,民國86年5月。
106. 楊士毅,〈方東美先生與中央大學〉,《中大校友通訊》,第4期,民國77年2月27日。
107. 虞兆中,〈從學生名錄談中大往事〉,《中大校友通訊》,第2期,民國76年2月9日。
108. 賈豐臻,〈養成適當之特才非發展個性不為功〉,《教育雜誌》,11卷,2號,民國8年2月20日。
109. 劉兆漢,〈追思與懷念〉,《中大校友通訊》,第18期,民國86年5月。
110. 蔣永敬,〈羅家倫先生的生平及其對中國近代史研究的貢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期下冊,民國63年12月。
111. 鄭宗覺,〈國立中央大學生活片斷回憶〉,《中央大學(含附中)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工)武漢校友聯合會校友通訊》,第8期,1997年11月10日。
112. 薛人仰,〈我在中大的第一年〉,《中大校友通訊》,第3期,民國76年7月1日。
113. 簡笙簧,〈全國糧食管理局對戰時四川糧荒因應措施之探討 民國二十九年七月~三十年六月〉,台北,國史上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中華民國史專題第五屆討論會,民國88年12月16日至18日。
114. 雛鶴,〈罷課期中一些感想〉,《民國日報》,民國20年12月12日。
115. 羅久芳,〈傅斯年留學時期的九封信─紀念先父羅家倫與傅斯年先生的友誼〉,《當代》,127期,民國87年3月1日。
116. 羅家倫著、羅久芳註記、邵銘煌校讀,〈羅家倫先生日記〉,《近代中國》,129期,民國88年2月。
117. 羅家倫著、羅久芳註記、邵銘煌校讀,〈羅家倫先生日記〉,《近代中國》,130期,民國88年4月25日。
118. 嚴濟慈,〈嚴濟慈名譽會長的講話〉,《中央大學(含附中)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工)武漢校友聯合會校友通訊》,第8期,1997年11月。
十、外文資料
1. Chang-tai Hung, War and Popular Culture : Resistance in Modern China,1937-1945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94,p2。
2. Hubert Freyn,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War,台北,成文,民國63年。
3. John Israel,Chungking and Kunming: Hsinan Lienta’s Response to Government Educational Policy and Party Control,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戰建國史研討會論文集 1937-1945 》(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4年12月。
4. John Isreal, Student Nationalism in China 1927-1937,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1966.
5. L. L. Farrar,jr.ed, War: a Historical, Political, and Social Study, California, Clio, 1978.
6. P. H .J .H. Gosden, Education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A study in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 London, Methuen & Co Ltd,1976。
7. Sheldon Rothblatt, Bjorn Wittrock,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University Since 1800:Historical and Sociological Essay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8. Statistical Off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al Yearbook 1949-50, New York, 1950.
9. Statistical Off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al Yearbook1948, New York, Lake Success, 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