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尹乃菁
Yi, Nai-Chin
論文名稱: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行政法人董事長制與課責問題之研究
The Debate Over Decision-Making Authority to the Chairperson of a NDPB: A Case Study of Accountability of Taipei Performing Arts Center
指導教授: 何康國
Ho, Kang-Kuo
口試委員: 彭錦鵬
Peng, Ching-Peng
劉俊裕
Liu, Chun-Yu
何康國
Ho, Kang-Kuo
口試日期: 2023/06/09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表演藝術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erforming Arts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9
中文關鍵詞: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行政法人文化中介組織專任有給職董事長董事長制臂距原則課責
英文關鍵詞: Taipei Performing Arts Center, NDPBs, Intermediary Cultural Organizations, chairperson system, chairperson, Arm's Length Principle, accountability
研究方法: 文件分析法深度訪談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73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1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從政策規劃、發包興建到完工營運,歷經三任台北市長、八任文化局長,由普立茲建築獎得主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打造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2022年8月7日正式開幕,組織型態為行政法人。
    自政府進行組織改造、引進國外行政法人制度以來,原隸屬行政部門或新成立的表演藝術場館、文化機構、美術館…等,紛紛改制或設置行政法人。然而台北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為專任有給職的「董事長制」制度設計,以及常務監事由市府指派事務官兼任,違背行政法人母法,常務監事應由監事互選…等規定,與其他同屬文化中介組織的行政法人採無給職董事長、藝術總監「藝術專業治理」的制度顯有不同。
    有給職董事長是權責相符、或是有礙藝術專業治理?兼任無給職、專任有給職、官派董事長,不同的制度設計,是否影響文化中介機構行政法人臂距組織的定位?不同的董事長制度對於課責權限的行使是否造成影響?研究發現,有給職董事長符合權責相符理念,也有助統整掌舵組織營運方向,但董事長和藝術總監(或執行長)在分工上,易有「雙頭馬車」疑慮;無給職董事長制較符合專業治理與臂距原則。不同董事長制度設計,依法不影響監督機關、民意機關的課責權限,但實務運作上,不同董事長制度,課責的強弱程度有所差異。
    本研究建議,行政法人董事長制度,應得為專任或兼任,視法人不同階段發展需要,多元延攬人才;研究行政法人首長制的適用性,專才專用,提升法人營運效能;明確監督機關與行政法人營運規範,確保行政法人臂距組織的定位;訂定合宜的自籌款比例與相關法規再鬆綁,兼顧行政法人的公共任務、永續經營與效能。

    The Taipei Performing Arts Center (TPAC) has seen changes in leadership throughout the years, with three mayors of Taipei and seven Directors of the Bureau of Cultural Affairs being replaced during its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However, on its official opening day of August 7, 2022,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hange. TPAC, designed by architect Rem Koolhaas, was registered and approved as a Non-Departmental Public Body (NDPB), leading the government to maintain a hands-off approach to its operation.
    The concept of NDPBs was introduced as part of the government's restructuring efforts. Various performing arts venues, cultural institutions, and art galleries that were previously affiliated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government were granted the legal status of NDPBs. TPAC stands out in two ways: 1, it appointed a full-time paid chairperson with decision-making authority (known as the chairperson system); and 2, the city government concurrently appointed an executive supervisor. The first decision caused controversy as it diverged from the structure of other NDPBs, which typically have an unpaid chairperson serving a ceremonial role and a chief executive responsible for day-to-day operations. The second decision violates the Administrative Legal Person Act, which is the main law governing the establishment and management of administrative legal persons like TPAC.
    This study aims to address the controversy by exploring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Does appointing a chairperson without a background in arts management interfere with the professionalism of an arts director, considering their respective responsibilities and authorities?
    2. How do different chairpersonship designs (paid or unpaid, full-time or part-time, appointed or elected) affec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rm’s Length Principle, a policy rationale behind granting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the legal status of NDPBs?
    3. What impacts do different chairperson system designs have on the bodies responsible for holding NDPBs accountabl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paid chairperson design achieves a better balance between authority and responsibility. However, concerns arise regarding the division of labor between the chairperson and the chief executive. On the other hand, the unpaid chairperson arrangement aligns more closely with the idea of governance by arts professionals and the Arm’s Length Principle. According to the law, different chairperson designs should not affect the authority of supervisory organs or public bodies, but in practice, variations exist in the strength of exercising accountability.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名詞解釋6 臂距原則6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行政法人」制度7 一、北藝中心設置行政法人之立法演進7 二、北藝中心行政法人制度設計與問題探討10 第二節 我國行政法人實施現況與理論探討19 一、實施現況19 二、 課責機制23 第三節 英日行政法人制度與課責理論29 一、英國行政法人30 二、日本行政法人33 三、行政法人課責理論探討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37 第一節 研究工具37 第二節 研究流程圖38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訪談大綱39 第四節 研究倫理41 第四章 研究結果43 第一節 專任有給職董事長制的制度理念與問題分析43 一、有給職專任/無給職兼任董事長的權責問題43 二、有給職董事長酬庸疑慮的探討48 三、政治因素影響董事長任期52 第二節 專/兼任董事長治理模式比較57 一、專任董事長治理模式:台北表演藝術中心57 二、兼任董事長治理模式:國家表演藝術中心65 三、官派董事長治理模式:高雄流行音樂中心70 第三節 行政法人課責機制探討76 一、行政課責與臂距組織76 二、法人治理:常務監事由事務官兼任是否有違臂距原則?81 三、績效評鑑:自籌款比例的探討83 四、制度與非制度因素對政治課責的影響86 第四節 本章小結9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4 第一節 研究結論94 一、董事長制度設計應符合專業治理與臂距原則94 二、缺乏政治信任,民意機關擴大對行政法人課責權限97 三、影響監督機關與行政法人「夥伴關係」的因素98 四、防弊心態與追求提高自籌款比例的迷思99 第二節 研究建議100 一、董事長得專任或兼任並容的制度設計100 二、探討行政法人首長制適用性100 三、明確監督機關與行政法人運作規範101 四、合宜的自籌款比例與法規再鬆綁101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101 參考文獻103 附件 109 附件一、訪談逐字稿:蔡宗雄局長109 附件二、訪談逐字稿:江岷欽教授120 附件三、訪談逐字稿:朱宗慶董事長123 附件四、訪談逐字稿:平珩教授141 附件五、訪談逐字稿:李應平執行長151 附件六、訪談逐字稿:鍾永豐局長170 附件七、訪談逐字稿:王孟超執行長172 附件八、訪談逐字稿:秦慧珠議員184 附件九、訪談逐字稿:周威佑議員199 附件十、訪談逐字稿:丁度嵐執行長207 附件十一、訪談逐字稿:李欣芸執行長215 附件十二、訪談逐字稿:劉若瑀董事長223

    一、中文部分
    台北市文化局(2017年5月25日)。行政法人臺北市表演藝術中心設置自治條例草案公聽會會議紀錄。2022年6月20日 擷取自 台北市文化局:https://reurl.cc/WrYX8O

    台北市政府(2017年2月24日)。台北藝術中心書面報告。擷取自 台北巾議會電子公報全文檢索系統: https://tcckm.tcc.gov.tw/tccgazFront/gazatte/gazette.jsp

    台北市政府公報(2017年11月14日)。 臺北市政府公報106年第225期。
    擷取自 臺北市政府電子公報資訊網:https://gazette.gov.taipei/advancedsearch/dicontent/248302_201711270

    台北市議會(2022年4月29日)。第13屆第3次定期大會法規委員會第1次會議,速記錄。2022年6月20日 擷取自 台北市議會全球資訊網:https://reurl.cc/v7EQWe

    朱宗慶(2022)。心有所愛,全力以赴。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江岷欽、劉美華(2005)。地方行政機關行政法人化適用類型及其可行性。
    2022年6月19日 擷取自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全球資訊網:https://www.dgpa.gov.tw/uploads/public/Data/65101592871.pdf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2005)。行政法人實例及法規彙編參考手冊。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

    李天申(2017)。準政府組織的課責:以公設財團法人及行政法人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台北市。

    李天申(2020)。透視地方行政法人的政策合法化─以臺南及高雄兩個個案為例。國際與公共事務,13,23-56。2022年6月19日 擷取自http://libap.nhu.edu.tw:8081/Ejournal/5041001302.pdf

    李天申、寺山學(2022)。日本獨立行政法人制度變遷之經驗分析:從橋本內閣到安倍二次組閣。文官制度第十四卷第一期,131-159.

    李奇、秦正宇、謝叔芳(2014)。日本公益法人及獨立行政法人績效管理制度考察報告。國家發展委員會.

    李逸洋(2004)。我國與日本推動行政法人制度之比較分析。研考雙月刋,28卷6期,55-70。

    李應平(2016)。再思行政法人機制績效評鑑機制。人事月刋,第374期,33-40。

    林曼麗、張瑜倩、陳彥伶、邱君妮(2022)。博物館/美術館的未來性--行政法人制度研究。台北市: 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何康國(2010)。我國表演藝術團體:組織定位與經營策略。台北市:小雅音樂有限公司。

    社團法人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2020)。文化部國內外藝文中介組織串連網路平臺研究案。台北市:文化部。

    邱志淳、葉一璋、陳志瑋(2010)。政府組織改造與評估--以日本、韓國、中國大陸為例。行政院研考會委託研究報告。

    邱惠美(2005)。日本獨立行政法人制度初探─兼論日本國立大法人化問題。政大法學評論,第九十期,171-227。

    施能傑(2012)。因應行政院組織改造及重大政策調整,臺北市政府組織及功能調整之研究。2022年6月19日 擷取自政大學術集成: https://ah.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1708/1/1020408-pdf-testproj-150118.pdf

    柯義龍(2013)。新公共管理的課責倫理及其問題。中國行政評論,第19卷第3期,23-46。

    胡家榮(2018)。論行政法人監督機制-以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為例。國防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范姜泰基、傅傳鈞(2013)。英國政府之國營事業及財團法人監督管理制度考察報告。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孫煒(2012)。民主治理中準政府組織的公共性與課責性:對於我國政府捐助之財團轉型的啟示。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刋,第二十四卷第四期,497-528.。

    耿一偉(譯)(2018)。劇場與城市:Theatre&the City(原作者:Jen Harvie)。台北市: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09)

    張耘瑄(2019)。行政法人董事會組織特性與功能屬性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莊文忠(2015)。公民導向的續效衡量與課責模式─以透明治理與開放政府為基礎。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刋,第三卷第三期,7-19。

    許宗力(2000)。國家機關的法人化─行政組織再造的另一選擇途徑。月旦法學雜誌,第57期,26-37。

    許哲源(2005)。公共團體課責機制之研究--以英國行政法人為例。審計部專題研究,2022年6月21日 擷取自公務出國報告資訊網:https://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ReportDetail/detail?sysId=C09400209

    許哲源(2013)。英國政府補捐助公法人行政監督機制之演進與省思。公共治理季刋,1卷2期,60-71。

    郭唐菱(2022)。國外行政法人實例分析。文化內容策進院專題研究特輯,
    2023年5月4日擷取自TAICCA官網:https://research.taicca.tw/foreign_administration

    陳敏芳(2020)。論國立博物館行政法人之可行性。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文碩士論文,台北市。

    彭錦鵬(2005)。從英美等國文官制度發展探討我國考試制度改進方向。
    國家菁英季刋,第一卷第三期,35-62.

    彭錦鵬(2008)。行政法人與政署之制度選擇。考詮季刋,53,21-44。
    2022年6月19日 擷取自 https://www.ea.sinica.edu.tw/file/Image/agency-choice(3).pdf

    彭錦鵬(2009)。各國中央政府組織架構分析:主要以OECD國家為例。研考雙月刋,第33卷第3期,32-43.。

    曾惠娟、趙子瑩(2017)。英國人事政策與法制考察報告。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

    游金純(2017)。行政法人化之議程設定與政策變遷: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之個案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博士論文,台北市。

    黃心蓉(2021)。臂距之外-行人法人博物館的觀察。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黃榮志(2003)。行政院組織改造全紀錄─二00二年五月至二00三年七月。
    人事月刋,第372期,7-32。

    黃積聖、于偉君、吳菁芳(2016)。原人事行政局第八任局長李逸洋先生訪問記錄。
    人事月刋,第372期,3-4。

    劉俊裕、劉育良(2017)。中介組織翻轉文化治理:文化部,您真的準備好了嗎?
    擷取自典藏雜誌: https://artouch.com/art-views/content-3911.html

    劉坤億(2003)。英國柴契爾政府攺革景與理念的探索。行政暨政策學報,81-118。.

    劉坤億(2006)。行政法人制度推動誘因及其成效之研究。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委託研究案.。

    劉坤億(2006a)。英國行政法人(Executive NDPBs)之課責制度。外國經驗及我國行政法人推動現況研討會論文,2-39。台北市: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劉坤億(2013)。建立行政法人制度評鑑制度之研究。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102年委託研究案。

    劉宗德(2005)。行政法人設置有關問題之研究。2022年6月20日 擷取自政大機構典藏: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42967/2/012511295952.pdf

    劉宗德、陳小蘭(2008)。官民共治之行政法人。台北市: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蔡秀卿(2002)。日本獨立行政法人制度。月旦法學期刋,第84期,60-70。

    蔡宗漢、游清鑫(2018)。政府責任與課責行為。台灣政治學刋第二十二卷第二期,
    47-102。

    蔡承芳(2016)。英國及日本行政法績效評鑑制度簡介。人事月刊,第368期,61-71.

    賴森本、許哲源(2005)。行政法人監督機制之研究。月旦法學雜誌,
    第116期,頁 77-94.

    二、英文部分

    Esra Plumer Bardak(2021). The 'Arm's Length Principle' and Its Role In The 21st Century Arts and Cultural Sector. Journal of Human and Social Sciences, 4(2), 326-339.

    Cary Coglianese (2009). The Transparency Present?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and Open Goverment. Govermance, 22(4). 529-544.

    Stephen Hetherington (2015). Arm's-length funding of the arts as an expression of laissez-fai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23(4), 482-494.

    H. Hillman-Chartrand & C. McCaughey (1989). The Arm’s Length Principle and the Arts: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merican Council for the Arts, 43-80. Retrieved from Live Art Development Agency: https://www.thisisliveart.co.uk/resources/catalogue/the-arms-length-principle-and-the-arts-an-international-perspective-past-present-and-future/

    Christopher Hood (1991). A Public Management For All Reasons ? Public Administrations, 69, 3-19.

    Richard Mulgon (2003). Holding Power to Account : Accountability in Modern Democracies. N.Y.: Palgrave Macmillan.

    Guillermo O'Donnell (1998年7月). Horizontal Accountability in New Democracies. Journal of Democracy, 9( 3), 112-126.

    Nehal Panchamia & Peter Thomas (2014). The Next Steps Initiative. Institute for Goverment.

    Leo Pliatzky (1992). Quangos and Agencies. Public Management, 555-563

    Thomas Schillemans, Mark Van Twist & Iris Vanhommerig (2013). Innovations In Accountability: Learing Through Interactive, Dynamic, and Citizen-Initiated Forms of Accountability. Public Performance Review, 36(3), 407-43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