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宜庭 |
---|---|
論文名稱: |
陳確思想探析:以「欲」、「私」、「氣」為核心的討論 |
指導教授: |
林安梧
Lin, An-W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8 |
中文關鍵詞: | 陳確 、理欲論 、人性論 、私利 、素位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25 下載:2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陳確處在明末清初易主鼎革的變動時期,通過批判明末空談天道性命的玄虛之弊,倡導棄虛蹈實的思想。理欲關係上,他試圖消融傳統理欲對立,肯定人欲的存在,主張天理出於人欲;其次,陳確肯定私利,反對以公抑私的態度,進而從道德要求主張讀書、治生不可偏廢;人性論上,他以氣為善,反對宋儒割裂人性,從根源義、實踐義肯定性善。總結來說,陳確學說以「實踐」為要,存在著瓦解對立的圓融色彩,成為明清之際的重要思潮。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的研究文本,寫作態度,說明陳確思想的轉變,以及師事劉蕺山的影響。
第二章:討論陳確對「人欲」的肯定。傳統儒學中,「欲」多半被歸屬於負面義,大致的趨向總是要防止欲的橫流,阻止欲在人們的生命中扮演主導的角色,而陳確卻一反常態,對「欲」抱持著肯定的態度,這也是使其理欲關係有所改變的最重要因素。本章先分別討論天理與人欲的意義,再進而討論陳確的新理欲觀。
第三章:延續著對人欲的肯定,私利亦是人欲的一環,本章先說明陳確對於「私」的肯定,並進一步說明對「私利」的態度。陳確主張君子有私,並能推擴出去以利人達人,其次,陳確支持合理的私利,進而強調「讀書以治生為本」,必須先確保治生無虞,而後才有道德學問的可能。
第四章:說明陳確對「氣」的肯定,進一步分析其人性論。做為與理對立的氣,宋明諸儒多以氣之濁為人之惡的來源,氣是一被治的對象。本章先說明陳確論氣的浩然至剛,並以氣善推論性善,分析陳確的一體全善的人性論。
第五章:陳確強調工夫實踐的重要,從前述四章可知其學說是站在反省傳統理學的立場,在工夫論上亦然。本章先論述陳確工夫論的特色,其次,分析陳確對朱子、陽明、蕺山工夫論的繼承與改造,進而說明其良知之學與具體的下學工夫。
第六章,總結全文,針對本文內容進行回顧與整理。最後再針對本文之不足進行檢討。
一、古籍(依照時代排列)
《戰國策》:西漢‧劉向集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通書》:宋‧周敦頤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易傳》:宋‧程頤著,台北:學生書局,國學要籍叢刊,1967年。
《河南程氏遺書》:宋‧程顥著,北京中華,1981年。
《四書集註》:宋‧朱熹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朱子文集》:宋‧朱熹著、陳俊民校編,台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
《論語或問》:宋‧朱熹著,東京:中文出版社,1977年。
《朱子語類》:宋‧朱熹著,台北:華世出版,1987年影印新校標點本。
《晦庵集》:宋‧朱熹著,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二程子語錄》:宋‧朱熹著,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北溪先生字義》:宋‧陳淳著,台北:中文出版社近世漢籍叢刊,1972年。
《傳習錄》:明‧王陽明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劉子全書》:明‧劉宗周著,台北:華文,1968年。
《陳確集》:清‧陳確著,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十駕齋養心錄》:清‧錢大昕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明儒學案》:清‧黃宗羲著,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
《十三經注疏》:清‧阮元校勘,京都:中文出版社,1971年。
《荀子集解》:清‧王先謙著,台北縣:藝文印書館,1977年。
《鮚埼亭記.外編卷八》:清‧全祖望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嘉慶九年史夢蛟刻本影印,2002年。
二、學位論文(依照時代排列)
周麗楨《陳乾初思想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袁光儀《晚明之儒家道德哲學與世俗道德範例研究—劉蕺山《人譜》與《了凡四訓》、《菜根譚》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陳熙遠《時代思潮與轉折點上的異數─陳確思想試析》,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王綉瑜《陳乾初處世思想探析—以素位、葬論為中心的討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劉清泉《陳確批判傳統理學的思想探究》,國立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7年。
蔡恆海《陳確思想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薛台光《陳確生死思想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楊于萱《陳確人性論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三、近人著作(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王瑞昌《陳確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俊義、黃愛平《清代學術文化史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二)》,台北:正中書局,2005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三)》,台北:正中書局,2005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1994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學生書局,1979年。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
牟宗三主講 盧雪崑整理《周易哲學演講錄》台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
何冠彪《明清人物與著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
李振綱《證人之境—劉宗周哲學的宗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
林師安梧《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台北:讀冊文化,2003年。
林聰舜《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周志文《晚明學術與知識分子論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侯外廬《中國早期啟蒙思想家》,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台北:學生書局,1978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
張麗珠《清代的義理學轉型》,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
張麗珠《清代新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中華書局,1987年。
陳來《宋明理學》,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
黃敏浩《劉宗周及其慎獨哲學》,台北:學生書局,2001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第三冊,友聯出版社,1983年。
詹海雲《清初學術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詹雲海《陳乾初大學辨研究--兼論其在明末清初學術史上的意義》台北:明文書局,1986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二卷—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鄧立光《陳乾初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港:中文大學,2000年。
劉述先《黃宗羲心學的定位》,台北:允晨書局,1986年。
劉述先《儒家思想意涵及現代闡釋論集》,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7年。
龔鵬程《晚明思潮‧自序》,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
四、期刊資料(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王汎森〈明末清初的人譜與省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研究所集刊》,第63卷3期,1993年7月,頁679-712。
王中江〈中國哲學中的「公私之辨」〉,《哲學與文化》27卷第5期,民89年5月,頁467-478+511。
古清美〈談陳乾初與黃梨洲辯論的幾個問題〉,《幼獅學誌》第十七卷,第四期,1983年5月,頁69-87。
余英時〈士商互動與儒學轉向—明清社會史與思想史之一面相〉,郝延平、魏秀梅主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頁3-52。
辛冠潔〈鮮享盛名的清代學壇明珠—陳確〉,《清代學術論叢》第一輯,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編,文津出版社,2001年10月,頁265-279。
辛冠潔〈陳確三論—陳對程朱理學的三次發難〉,《論中國哲學史—宋明理學討論會論文集》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頁237-256。
周麗楨〈晚明釋德清與陳乾初對「大學」知行問題之儒佛詮釋〉,《華梵人文學報》第一卷,民92年7月,頁167-208。
林保淳〈舊命題的全新架構—明清之際的經世思想〉,《幼獅學誌》第19卷4期,1987年10月,頁170-192。
姜廣輝〈陳確思想研究〉,《中國哲學史》第1-2期,1996年。
胡元玲〈朱熹思想中「存天理去人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44卷,民89年6月,頁179-266。
陳育民〈明末及清代義理學的哲學問題一個對傳統「理欲觀」的重新思考〉,《語文學報》第12卷,民94年12月,頁251-261。
陳弱水〈中國歷史上「公」的觀念及其現代變形:一個類型的與整體的考察〉,《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7卷,民92年12月,頁87-144。
楊國榮〈從義利之辯到理欲之辯〉,《孔孟月刊》第32卷11期,頁17-22。
傅武光〈孔子的公私經濟觀〉,《國文天地》24卷第2期,民97年7月,頁46-48。
》第38卷,民95年12月,頁65-104。
張立文〈中國傳統理欲觀的發展及其現代轉化(上)(下)〉,《中國文化月刊》,民82.2。
鄭宗義〈黃宗羲與陳確的思想因緣之分析—以陳乾初先生墓誌銘為中心〉,《漢學研究》第14卷2期,1996年12月,頁59-74。
劉述先〈從典範的轉移看當代中國哲學思想之變局〉,《哲思雜誌》第1卷1期,1998年3月。
蔡仁厚〈天理人欲之疏通去礙〉,《東海大學學報》,頁82-92。
蔡家和〈黃宗羲與陳確的論辯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5卷,民97年3月,頁1-35。
嚴健羽〈陳確的哲學思想〉,《論中國哲學史—宋明理學討論會論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頁216-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