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筑韋
Lin, Ju-Wei
論文名稱: 環境素養的媒體非正式學習:以參訪台北市環教場域之高齡者為例
Environmental Literacy in Informal Learning: A Case Study of Elderly Visitors at Taipei City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ites
指導教授: 黃靖惠
Hwang, Jing-Huey
口試委員: 黃靖惠
Hwang, Jing-Huey
蔡慧敏
Tsai, Huei-Min
林宜穎
Lin, Yi-Yin
口試日期: 2024/01/10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4
中文關鍵詞: 大眾傳播媒體環境素養終身學習高齡非正式學習
英文關鍵詞: mass media, environmental literacy, lifelong learning, elderly, informal learning
研究方法: 半結構式訪談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144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6下載: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奠基於「非正式學習」及「環境素養」的理念,本研究探討高齡者如何透過媒體增進環境素養。研究方法包括:(1)調查台北市二環教場域高齡者的環境素養媒體學習概況;(2)透過訪談,發掘高齡者使用媒體進行非正式學習的經驗。依據Marsick及Watkins(2001)描述的「非正式及偶發學習模式」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如下:
    1.情境脈絡:環教場所的設施及多元活動吸引高齡者學習相關知識;而高齡者主要以網路為非正式學習媒體。
    2. 觸發因子:觸發學習因子分為外在刺激及自發關注兩部分。
    3. 經驗解讀:高齡者傾向使用電視媒體學習「環境知識」及「環境態度/意向」,但因時間、費用等因素,部分放棄特定媒體或查找相關資料。
    4. 嘗試不同解決方法:高齡者認為媒體訊息有助於環境行動規劃,且網路(搜尋網站或社群媒體)更有助於學習提出解決方案的技能。
    5. 學習策略:高齡者傾向通過電視報導節目增進環境認知,並認為應由正規教育加強環境素養學習,從小開始培養環保觀念與行為。
    6. 執行方案:高齡者透過媒體學習產生執行方案,並使用社群媒體連結人際網絡,促使行動方案獲得支持。
    7. 評估結果:高齡者對預期中與預期外結果的評估各有不同,主要分為:(1) 視對象分享,避免引發負面回應;(2) 未經評估便與他人分享環境意識,促進共同行動。
    8. 學到的教訓:受訪高齡者在行動後的個人反思或人際討論,有助於釐清所學教訓。
    9. 建構情境:本研究中一位高齡者確實符合Papanagnou等(2022)提出的「計畫-執行-研究-行動」週期(PDSA),達到非正式學習循環。
    上述分析顯示,對於具有高度環境熱忱的民眾而言,媒體是重要的學習來源並具明確目標;對於未具高度熱忱的民眾,所使用的媒體類型及內容較為分散,學習目標及效益較不直接。依據分析結果,本研究進一步對環境素養的推動及高齡者透過媒體進行終身學習等提出建議。

    Based on the concepts of “informal learning” and “environmental literacy, ” this study explores how elderly individuals enhance their environmental literacy through media in their daily lives. Th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1) surveying elderly visitors at two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ites in Taipei to investigate their learning profiles with media on environmental literacy; (2) conducting interviews to uncover individual experiences with media for informal learning, including frequently used media and acquired environmental literacy.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Marsick and Watkins’ (2001) “informal and incidental learning model” and the results revealed as below:
    1. Context: The facilities and activities a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ites attract elderly visitors. They primarily use the Internet for informal learning about environmental issues.
    2. Triggers: Learning triggers are divided into external stimuli and spontaneous attention.
    3. Interpretation of Experience: The elderly prefer TV for learning about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They abandon specific media due to concerns like time constraints, costs, etc.
    4. Examine Alternative Solutions: The elderly find the Internet helpful for learning environmental skills, such as proposing and evaluating solutions. Media messages also aid in planning environmental actions.
    5. Learning Strategies: The elderly enhance their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through TV programs and believe formal education should also strengthen environmental literacy from a young age.
    6. Produce Proposed Solutions: Media learning leads the elderly to develop action plans and use social media to gain support for these plans.
    7. Assess Intended and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The elderly evaluate expected and unexpected outcomes of their informal learning, sharing with specific audiences to avoid negative feedback or promoting collective action.
    8. Lessons Learned: The elderly consider others’ responses before acting and continuously try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 from mistakes. Reflection and discussion after actions help clarify lessons learned.
    9. Framing the Business Context: One participant aligned with the "plan–do–study–act" (PDSA) cycle, achieving a cycle of informal learning.
    The study shows that highly passionate individuals use media effectively for learning and information. Those less enthusiastic use media more diffusely, with less direct benefits. Grounded on the results, this study further forwarde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promotion of environmental literacy, the elders’ lifelong learning with media and so forth.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非正式學習的主張及相關研究7 壹、非正式學習的定義與特性7 貳、非正式學習之探究10 參、媒體學習之於終身學習的重要11 第二節 環境素養的內涵與學習14 壹、環境素養內涵之發展14 貳、環境教育場域的學習22 第三節 本章小結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及設計31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31 第二節 研究工具32 第三節 研究場域及對象33 第四節 資料分析37 第五節 研究效度3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39 第一節 情境脈絡43 壹、基本資料43 貳、環境場域參訪與媒體學習概況46 參、環教場域參訪契機57 肆、參訪者對場域特色之認知59 伍、小結61 第二節 觸發因子62 壹、外在的刺激62 貳、自發關注65 參、小結67 第三節 經驗的解讀67 壹、媒體與環境素養:環境知識68 貳、媒體與環境素養:環境態度/環境意向70 參、與環境議題相關而固定接收或印象深刻的媒體內容71 肆、 放棄使用特定媒體(查找環境議題相關資料)的原因74 伍、小結78 第四節 嘗試不同解決方法79 壹、媒體與環境素養:環境能力與技能79 貳、媒體訊息與未來環境行動方案81 參、小結85 第五節 學習策略86 壹、對於媒體學習方式的感受與建議87 貳、小結90 第六節 產生執行方案91 壹、媒體學習後的執行方案92 貳、小結94 第七節 評估預期中與預期外的結果94 壹、徵求環境行動的反饋回應95 貳、小結96 第八節 學到的教訓96 壹、媒體與環境素養: 環境行動與行為96 貳、環境行動後學到的教訓98 參、小結99 第九節 建構情境9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0 第一節 研究結論與討論100 壹、高齡參訪者的媒體非正式學習經驗100 貳、高齡志工的借鏡106 第二節 研究建議107 壹、高齡者107 貳、社會大眾108 參、相關單位109 肆、後續研究建議111 參考文獻113 附錄一:第一階段訪談大綱125 附錄二:第二階段訪談大綱127 附錄三:第二階段初訪結果摘要128 附錄四:第三階段問卷及訪綱設計135 附錄五:專家學者修改後之正式問卷143 附錄六:訪談紀錄整理153 圖目錄 圖2-1非正式學習模型9 圖3-1研究流程圖32 表目錄 表2-1 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之比較8 表2-2 Hungerford (1976)的環境素養面向16 表2-3 Marcinkowski and Rehring(1995)環境素養架構分項整理18 表2-4 北美環境教育協會(NAAEE,2011)的環境素養內涵19 表2-5 2013年梁世武、劉湘瑤、蔡慧敏、方偉達等人之全民環境素養調查指標20 表2-6 〈109版環境白皮書〉的面向及議題22 表2-7 高齡者使用媒體進行學習或傳播實踐之相關研究25 表2-8 環境素養指標或學習內涵之相關研究27 表3-1 2019年芝山文化生態綠園舉辦「長青樂活遊台北」之活動資料35 表3-2 本研究對參訪台北市環教場域高齡者之訪談一覽表36 表4-1非正式學習模型及本研究分析之對照表39 表4-2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資料之分布情形(N=122)44 表4-3參訪該環教場所之原因47 表4-4參訪該環教場所選項「學習新知」之分析48 表4-5 參訪該環教場所選項「其他」之分析49 表4-6平常查找環境資料的媒體排序51 表4-7「網路,搜尋網站或社群媒體」之使用內容52 表4-8「電視頻道或節目」之使用內容53 表4-9「書籍」之使用內容54 表4-10「紙本報章雜誌」之使用內容55 表4-11「電子報」之使用內容56 表4-12 使用各類媒體與「環境覺知敏感度」68 表4-13使用各類媒體與「自然社會文化知識」69 表4-14 使用各類媒體與「行動與參與策略」69 表4-15使用各類媒體與「環境倫理價值觀、人與環境互依關係」70 表4-16使用各類媒體與「對環境關切之情意、敏感度;個人對環境的責任感、效能」71 表4-17受訪者經常使用或放棄使用特定媒體的原因74 表4-18使用各類媒體與「環境行動技能」80 表4-19使用各類媒體與「綜合能力」80 表4-20 高齡者媒體學習與嘗試不同的解決方法81 表4-21 高齡者媒體學習與學習策略的感受與建議87 表4-22 高齡者媒體學習與環境活動規劃與設計92 表4-23 使用各類媒體與「環境行動經驗」96 表4-24 使用各類媒體與「負責任的環境行為」97 表5-1受訪者環境素養的媒體非正式學習情形 100

    (一)中文文獻 【專書、期刊論文】
    王玉燕(2007)。〈環境議題紀錄片的敘事策略研究:一個集體行動框架的觀點〉〔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王全得(2003)。成人教育的學習型態、動機和滿意度相關性研究〔碩士論文]。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
    王宏銘(2009)。自然教育中心生態解說志工特質相關變項與工作滿意度研究〔碩士論文]。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王怡甯(2013)。解說志工之參與動機關聯分析〔碩士論文]。康寧大學休閒管理研究所。
    王培柔(2022)。社群媒體對中高齡者社會參與及社會支持之影響〔碩士論文]。嘉南藥理大學醫務管理系。
    王錦玲(2002)。新近成人學習理論、實際與反思。成人教育學刊,6,129。
    朱則剛(1994)。教育工學的發展與派典演化。臺北市:師大。
    朱益賢(1998)。非正式學習對非營利組織教育訓練之研究——以荒野保護協會解說員課程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江玉玲(2006)。從遊客及解說志工的角度探討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運用國家森林志工之解說服務品質〔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
    何冠儀(2009)。荒野保護協會解說志工組織氣候知覺對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
    吳佳燕(2002)。國家公園志工解說員離職因素之探討〔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
    吳明烈、李藹慈、鄭智豪、馮詒珊(2022)。110年度成人教育調查計畫。出版社:教育部。
    吳明烈、李藹慈、賴宏碁(2009)。我國高齡教育的實施與展望。載於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主編),高齡學習與高等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明烈、陳雯萍、楊國德(2009)。我國高齡教育的實施與發展。台灣教育,649,2-10。
    吳炙豪(2016)。高齡者志工對社區服務涉入程度、參與動機及生活滿意度之研究〔碩士論文]。東方設計學院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
    吳家凌(2003)。島嶼公民環境素養之探討-以金門島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吳國誠(2011)。大學生環境素養能力量表之編製〔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
    吳婉菁(2011)。獨居高齡者日常生活資訊尋求與學習特性之探究-臺北市陽明老人公寓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班。
    吳淑娟(2003)。社教機構人員工作場所之組織氣氛與非正式學習方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續教育研究所。
    吳舜堂、陳欽雨(2017)。高齡長者社會支持、社會參與與活躍老化關係之研究。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5(4),331-352。
    呂芸蒨(2016)。宜蘭縣X世代公教人員退休生活期望與退休理財規劃之研究〔碩士論文]。佛光大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碩士班。
    呂寶靜(2015)。性別、老年與志願服務參與。社區發展季刊,149,230-241。
    宋上仁(2017)。探討林務局解說志工自然連結與環境行動之關係〔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李如珍(2003)。高雄都會公園解說志工解說能力養成因素及解說現況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李艾樺(2013)。環保抗爭事件之研究:以三峽瀝青廠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
    李佩綺(2019)。數位時代之媒體素養教育融入中小學課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3),259-267。
    李孟左(2005)。解說志工之人格特質、參與動機、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間關係之研究─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李政賢、廖志恒、林靜如(譯)(2007)。質性研究導論(原作者:Uwe Flick)。臺北:五南。(原著出版年:1995)
    李莉儂(2014)。台北植物園之環境教育學習內涵與需求探討:以環境素養之架構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周傳久(2008)。由高齡學習看老人電視節目製播之跨國比較研究〔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周儒(2001)。尋找一個環境教育的實踐場所-「環境學習中心」的需求與概念。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2-80)。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周儒(2011)。實踐環境教育-環境學習中心。臺北市:五南。
    周鴻騰(2007)。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推動戶外體驗學習的意義與實例。科教館學刊,2,44-74。
    林吉正(2018)。運用模糊統計在年金改革對於官兵退休生活規劃之研究-以後勤職類官兵為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所。
    林佑珊(2005)。台北市野鳥學會解說義(志)工制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
    林俐(2018)。翻轉吧!餐桌:中產家庭的安全飲食與母職實踐。〔碩士論文]。輔仁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
    林奕婷(2007)。解說志工留任與離職之研究-以林務局國家森林志工為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
    林姿均(2008)。志工管理制度與績效之研究--以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解說志工為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所。
    林貞嫻(2004)。台灣環境運動與媒體再現〔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
    林素華(2015)。高中職以下學生、一般民眾之環境素養施測及教學策略研擬。科技部研究計畫成果(MOST 103-2511-S-142-007)。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林淑貞(2017)。臺東縣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高齡者志工持續服務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進修部環境經濟資管碩專(假日)。
    林智芬(2010)。林務局國家森林志工參與動機及解說訓練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所。
    林琮瀚(2012)。國家風景區解說志工服務品質績效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管院碩士在職專班。
    林達瑤(2006)。國家森林解說志工參與解說服務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新竹林區管理處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研究所。
    林璟筠(2018)。新聞中的老人形象分析:以《蘋果日報》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研究所,台北市。
    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2019)。工作報告。冠羽月刊,301,24-25。https://issuu.com/wildbirdtapei/docs/__301_
    邱柏升(2014)。開發新人力資源:屏東縣高齡者參與志工服務老人之意願〔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學系碩士班。
    邱碧婷(2007)。全球暖化下新興的媒介議題內容分析與意見領袖傳播行為之研究─以「京都議定書」為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邱維祥(2007)。解說志工參與動機、工作投入與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班。
    徐美苓、楊意菁(2011)。〈台灣全球暖化風險溝通的常民認知〉,《傳播與社會》,15,71-104。 (國科會研究計畫NSC 97-2515-S-004 -005 -MY3).
    翁崇堯(2019)。中高齡志工參與長照機構服務學習成效之研究-以高雄市腳丫家族老人關懷慈善會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系高齡者教育研究所。
    馬仲玲(2019)。媽媽做環運:女性參與環境行動之經驗探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張子超、蔡慧敏(2015)。環境素養內涵與評量指標之研究。科技部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102-2511-S003-015-MY2)。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政興(2009)。探討林務局解說志工參與自然中心環境教育工作之動機與滿意度〔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張瑋婕(2015)。桃園市環境教育志工參與動機工作滿意度與未來願景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
    張靖姿(2008)。退休生活型態與退休者幸福感理論建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
    張嘉窈(2009)。從志願服務經驗探討高齡者獲得生命意義之歷程-以公家機關志工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張霄亭(1995)。視聽教學與教學媒體。(五版)。臺北市:五南。166-167。
    張霄亭(1996)。教學媒體的發展與應用。 中等教育,47(3),3-4。
    張霄亭、朱則剛(1998)。教學媒體。臺北市:五南。
    梁世武、劉湘瑤、蔡慧敏、方偉達(2013)。環境教育能力指標暨全民環境素養調查專案工作計畫。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計畫成果報告(EPA-100-EA11-03-A264)。臺北市:世新大學。
    莊馨然(2009)。退休人員的退休生活適應與家庭、社會支持--以台北市為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許世春(2019)。高齡者從事志願服務對自身健康促進之研究 -以台北某非營利機構志工為例〔碩士論文]。嘉南藥理大學醫務管理系碩士。
    許維芳(2008)。自然保育解說志工參與動機、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
    陳永男(2009)。青少年志工服務學習經驗之研究—以彰化縣○○營區青少年生態解說團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陳秀竹(2013)。國家公園解說志工的認真休閒特質、家庭休閒衝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陳芊蕙(2023)。社區可食地景高齡友善環境營造手法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班。
    陳邦權(2009)。解說志工參與動機及持續服務的動力之探討 - 以退輔會武陵農場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系碩士班。
    陳冠宇(2005)。台南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解說志工解說評估〔碩士論文]。立德大學休閒管理研究所。
    陳彥如(2017)。老年退休生活平衡:金融從業人員的故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碩士在職專班。
    陳思妤(2023)。中高齡者擔任環境教育導覽解說人員學習歷程之研究-以頂菜園社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系高齡者教育研究所。
    陳郁恆(2008)。非正式學習-非營利組織持續發展的利器。T&D飛訊,65,1-20。
    陳琬婷(2011)。中高齡生態解說志工活動涉入、地方依附與負責任環境行為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所。
    陳僾瑾(2015)。國小、國中、高中職學生環境素養指標建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環境教育及管理碩士班。
    曾英雄(2016)。環境教育場域解說志工之氣候變遷因應素養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環境教育及管理碩士班。
    馮其鳳(2009)。民間團體生態解說志工參與動機與工作滿足感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
    黃美津(2014)。退休居家者非正式學習經驗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黃富順(2005)。對我國實施非正規學習成就認證之省思與展望。載於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主編),非正規學習(頁1-37)。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富順(2008a)。高齡者的終身教育。成人及終身教育,19,19-29。
    黃富順(2008b)。緒論。載於黃富順(主編),成人學習(頁1-22)。台北市:五南。
    黃富順(2012)。高齡教育的興起、發展趨勢及台灣新進的發展。成人及終身教育,13,2-14。
    黃聖祐(2004)。陽明山國家公園解說志工自評帶隊解說表現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
    黃穎之(2020)。回歸田園:可食地景作為高齡者退休生活的社會實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
    楊千慧(2017)。高齡者交通安全志工參與培訓之動機收穫與應用困難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系高齡者教育研究所。
    楊亞蒨(2014)。觸口自然教育中心國家森林志工解說服務之分析〔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研究所。
    楊冠政(1992)。環境教育發展簡史。博物館學季刊,6(3),3-9。
    楊冠政(1993)。環境素養。環境教育季刊,19,2-14。
    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臺北市:明文書局。
    楊凱蓁(2017)。高齡者學習參與、自我價值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研究所。
    楊嵐智(2019)。十二年國教下環境素養的內涵與教育實踐。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019年,33(2),29-49。
    楊蕥嫙(2016)。反苗栗後龍福祿壽殯葬管理園區開發案的發展歷程之環境運動分析〔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班。
    葉燕燕(1995)。八十三年度台北巿十大環保社區環境行動及其影響因素之探究〔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葛子祥(2018)。博物館導覽解說志工對節能科技之詮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博士班。
    廖怡欣(2010)。藍領階級勞工職場人際網絡與非正式學習經驗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
    趙于萱(2014)。風險爭議下的能源新聞框架分析 以遠見和聯合報的專題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齊柏林(2013)。我的心,我的眼,看見台灣:齊柏林空拍20年的堅持與深情。台北:圓神出版社。
    劉文仁(2013)。國家公園人力資源管理之研究-以雪霸國家公園解說志工為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劉依璇(2020)。高齡者行動通訊軟體多媒體導覽教學設計——以Line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創新設計碩士班。
    劉翠姿(2012)。台灣高齡者參與團體志工服務對正向老化的意義-以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為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潘美璟(2020)。成人海洋環境意識轉化學習研究-以海岸徒步環臺活動參與者為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研究所。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臺北:心理。
    潘淑蘭(2005)。志願服務者工作滿意度影響因素之關係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解說志工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蔡佩淇(2017)。高齡者參與志工動機與互動展品導覽操作之偏好初探:以「同安‧潮-新媒體藝術展」為例。博物館與文化,14,61-100。
    蔡庭榕(1985)。我國警察人員退休生活之研究--台北市實證分析〔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
    蔡惠芬(2013)。高齡者參與服務學習及其生命意義之研究-以某樂齡學習示範中心高齡志工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蔡雅玲(2017)。海海人生~小琉球退休漁民之職涯發展與退休生活〔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
    蔡慧敏(1992)。國家公園中的博物館及其教育功能。博物館學季刊,6(3),47-54。10.6686/MuseQ.199207_6(3).0008
    蔡慧敏(2002)。島嶼公民環境素養概念及內涵分析,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NSC90-2511-S-003-074。
    鄧天德(1989)。陽明山國家公園環境教育親子手冊。台北市: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鄭方華(2008)。退休早期者之休閒活動參與、退休生活調適與生活滿意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觀光休閒管理研究所。
    鄭可豫(2016)。個人非正式學習管道對於晉升機會之影響─以員工與前輩關係為調節變項〔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賴慶安(2015)。臺閩地區成人職場正式學習、非正式學習與學習成效之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薛雅丹(2003)。由深度休閒理論探討太魯閣國家公園解說志工之參與解說服務成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班。
    謝安琪(2009)。慈濟高齡環保志工經驗學習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
    謝委凌(2016)。遊客對志工解說之涉入程度、滿意度與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動物園為例〔碩士論文]。景文科技大學旅遊管理系觀光與餐旅管理碩士班。
    謝秉育(2000)。玉山國家公園解說志工參與動機、制控信念與工作滿足之研究〔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
    鍾佩真(2008)。解說志工人格特質與深度休閒對解說成效與遊客用心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
    羅彥傑(2018)。從媒體近用到ICT 近用:偏鄉志工老人的傳播實踐。傳播研究與實踐,8(2),281-315。
    羅寶鳳(2004)。發現學習的真實面貌:正規教育中的非正式學習。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3,1-36。

    (二)外文文獻【專書、期刊論文】
    Callahan, M.H.W. (1999). Case Study of an Advanced Technology Business Incubator as a Learning Environm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Athens
    Cohen, B. C. (1963). The press and foreign polic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enzin, N. (1978). Sociological Methods: A Sourcebook. NY: McGraw Hill.
    Harvey, A. C. (1976). Estimating Regression Models with Multiplicative Heteroscedasticity. Econometrica, 44(3), 461–465. https://doi.org/10.2307/1913974
    Hungerford, Harold R., & Tomera, A. (1985). Science Methods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Champaign: Stipes Publishing Co., IL.
    Hungerford, Harold R., & Volk, Trudi L. (1990). Changing Learner Behavior Throug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1(3), 8-21, DOI: 10.1080/00958964.1990.10753743
    Lazarsfeld, P. F., Berelson, B. & Gaudet, H. (1944).The People's Choice: How the Voter Makes Up His Mind in a Presidential Campaign. New York, NY: Duell, Sloan and Pierce
    Marcinkowski, T. J. (1988). An Analysis of Correlates and Predictors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9(12), 3677.
    Marcinkowski, T. J., & Rehring, L. (1995). The secondary school report: A fin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pilot testing, validation, and field testing of the secondary school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ssessment instrument. Cincinnati, OH: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Marsick, V. J., & Volpe, M. (1999). The Nature and Need for Informal Learning. Advances in 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s, 1(3), 1–9. https://doi.org/10.1177/152342239900100302
    Marsick, V. J., & Watkins, K. E. (1990). Informal and incidental learning in the workplace. New York : Routledge.
    Marsick, V. J., & Watkins, K. E. (2001). Informal and incidental learning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89, 25-34. DOI: 10.1002/ace.5
    Musick, M. C., & Wilson, J. (2008). Volunteers: A Social Profile.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atton, M. Q. (2002). Qualitative research & evaluation methods (3rd ed.). ThousandsOak, CA: Sage.
    Rasi, P., Vuojärvi, H., & Rivinen, S. (2021). Promoting Media Literacy Among Older People: A Systematic Review.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71(1), 37–54. https://doi.org/10.1177/0741713620923755
    Rillo, J. T. (1974) Basic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6(1), 52-55, DOI: 10.1080/00958964.1974.9941488
    Robinson, J. D., Skill, T., & Turner, J. W. (2004). Media usage patterns and portrayals of seniors. In J. F. Nussbaum & J. Coupland (Eds.), Handbook of communication and aging research,423-450.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Rogers, E.M.(1983).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Roth, C.E. (1992). Environmental Literacy: Its Roots, Evolution and Directions in the 1990s. Columbus, OH: ERIC Clearinghouse for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48 235) 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D348235.pdf
    Simmons, D. (1995). 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Nat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tandards.In Paper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tandards,10-58. Troy, OH: NAAEE.
    Tough, A. (2002). The iceberg of informal adult learning. NALL Working Paper (Bd.49). Toroto: OISE/University of Toronto.
    UNESCO/UNEP, (1989). Environmental literacy for all. Connect, 15(2), 1-2.
    Wang, C. H., & Wu, C. L. (2021). Bridging the digital divide: the smart TV as a platform for digital literacy among the elderly. 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41(12), 2546–2559. https://doi.org/10.1080/0144929X.2021.1934732
    Wolcott, H. F. (1994).Transforming qualitative data: Description,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三)網路資料
    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2019)。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N0090055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3)。50歲以上民眾數位機會調查報告。取自https://www-api.moda.gov.tw/File/Get/moda/zh-tw/Ke3RYfwEJVrMbMb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21)。109年版環境白皮書。取自https://www.epa.gov.tw/DisplayFile.aspx?FileID=A91FCEE7B6BF0E07&P=948ebaa5-8e43-40a1-bcab-25db7013a049。2021年1月29日發布。
    吳尚軒(2019)。人人都要認識假新聞!媒體素養10年來首列教育部終身學習圈課程。風傳媒。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1216375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工作小組(2001)。志願服務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131
    李世代(2011)。質性研究對老年學領域格外重要,臺灣老年學論壇, 12。取自 http://bbc035r.web3.ncku.edu.tw/var/file/169/1169/img/3719/192877061.pdf
    國家教育研究院(2000a)。教學媒體(Instructional Media)。取自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9996/
    國家教育研究院(2000b)。媒體教育(Media Education)。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1128/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2)。環境素養。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20575/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指引。取自http://www.hses.tyc.edu.tw/12curriculum.pdf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0)。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0至2070年)。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695E69E28C6AC7F3
    教育部(2002)。終身學習法。取自 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09166
    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取自http://homepage.ntu.edu.tw/~floratien/gen_whitepaper.files/mediaequipment.pdf
    教育部(2006)。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取自https://ws.moe.edu.tw/001/Upload/3/RelFile/6315/6929/95.11%E9%82%81%E5%90%91%E9%AB%98%E9%BD%A1%E7%A4%BE%E6%9C%83%E8%80%81%E4%BA%BA%E6%95%99%E8%82%B2%E6%94%BF%E7%AD%96%E7%99%BD%E7%9A%AE%E6%9B%B8.pdf
    教育部(2019)。公私協力深化媒體素養教育,培養全民識讀能力。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49EBE6FD5D450A52
    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2019)。觀光傳播局「長青樂活遊臺北」有吃有玩 好評不斷! 年滿65歲的臺北銀髮族們 歡迎速洽戶籍里辦公處報名! 取自https://www.tpedoit.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603755835E928BED&sms=72544237BBE4C5F6&s=8789345FA6277C75
    衛生福利部(2021a)。疾病管制署因應社區傳播有擴大趨勢,指揮中心自即日起至5月28日提升雙北地區疫情警戒至第三級,加嚴、加大全國相關限制措施,嚴守社區防線。取自https://www.cdc.gov.tw/Bulletin/Detail/E7bi2j8UYj1Rmz73OPE7Yg?typeid=9
    衛生福利部(2021b)。指揮中心延長全國疫情警戒第三級至7月26日止,嚴守社區防線,並自7月13日起適度鬆綁部分措施。取自https://www.cdc.gov.tw/Bulletin/Detail/aiGegg4ncYmMP9dTx4W_Zw?typeid=9
    Cohen, J. (1988).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https://doi.org/10.4324/9780203771587
    NAAEE(2011). 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Environmental Literacy. https://nall.oise.utoronto.ca/res/49AllenTough.pdf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