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威逸
Tsai, Wei-Yi
論文名稱: 《再來一曲金色風華》:互動多媒體藝術之創作研究
One More Piece of the Golden Age: the Creation and Research of Interactive Multimedia Art
指導教授: 黃均人
Huang, Chun Z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民族音樂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thnomusic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0
中文關鍵詞: 金瓜石互動多媒體藝術KinectProcessing
英文關鍵詞: Jin Gua Shi, Interactive Multimedia Art, Kinect, Processing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11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8下載:5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2012年的夏天,作者獲選金瓜石黃金博物園區「尋找樂活創意家,體驗礦山新文化」藝術駐村計畫,於是前往金瓜石居住了一個月,並在期間創作出《再來一曲金色風華》的原型;同一年,作者進入師大民音所多媒體應用組就讀,兩年的在學期間,接觸、並學習了互動多媒體藝術,作者因而有感於自己的作品尚未臻至完美,便將所學應用在自己的作品上,完成了《再來一曲金色風華》互動多媒體作品。
     
    本創作研究將完整呈現作者創作作品的歷程,描述作者第一次藝術駐村的經驗、生活經歷,以及作品與金瓜石的連結;詳細說明本作品的創作理念、創作方法,並剖析作品中影像、音樂與互動設計的組成。在理論上則從總體藝術的概念談起,連結至互動多媒體、跨領域整合的藝術前景。
     
    希望本創作研究透過一個學生的大膽嘗試,能鼓勵本所同學積極探索互動多媒體與跨領域藝術的各種可能性。

    In the summer of 2012, I was selected to a plan of art residence of the Gold Museum in New Taipei City. Hence, I went to Jin Gua Shi and live for a month; during my art residency, I created and finished my work: One More Piece of the Golden Age, the original version. In September 2012, I entered the group of multimedia in the Institute of Ethnomusicology. I’d studied for two years, attached and learned a multitude of skills of interactive multimedia art. Then I tried them in my work, making it much better than the old one in the past time. And now I am glad to introduce my work of interactive multimedia art: One More Piece of the Golden Age.
     
    In this research I will totally present my process of creating my work, showing the narration of my first experience of art residence, and how my work connect with local life in Jin Gua Shi; I will also present my conception of creating my work, analyze its contents of video, music, and interaction, along with the methods of creation. As for theory, I will start with the develop of Total Art, and then link it to the future of interactive multimedia art and cross-field art integration.
     
    I hope, through my attempting, I can encourage other students in our institute, make them be willing to explore all the possibility of interactive multimedia and cross-field art.

    感謝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目次 vii 圖次 ix 前言 1 第一章、緒論 5 總體藝術美學 5 互動多媒體藝術與跨領域藝術 15 第二章、作品分析 23 腳本與作品中互動的設計 24 作品中歌謠的設計與安排 26 作品中影像的設計與調整 32 第三章、創作方法 37 互動機制與程式流程 37 所使用之器材 49 第四章、結語 53 重回金瓜石 53 再來一曲金色風華:對作品的展望 57 參考書目 59

    一、中文專書
    吳鼎武・瓦歷斯。《電腦空間與人文論文集》。臺北:田園,1999。
    唐曉蘭。《觀念藝術的淵源與發展》。臺北:遠流,2000。
    陸蓉之。《「破」後現代藝術》。臺北:藝術家,2003。
    國立臺灣美術館。《漫遊者2004國際數位藝術大展》。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4。
    雄獅美術 編。《科技與人文的對話》。臺北:雄獅,1999。
    葉謹睿。《藝術語言@數位時代》。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03。
    葉謹睿。《數位藝術概論》。臺北:藝術家,2005。
    歐崇敬。《從結構主義到解構主義》。臺北:揚智,1998。
     
    二、翻譯專書
    J. Culler。《羅蘭・巴特》(Barthe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方謙 譯。臺北:桂冠,1994。
     
    三、外文專書
    Charles Harrison & Paul Wood. Art in Theory 1900-2000: An Anthology of Changing Idea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3.
    T. Vaughan. Multimedia: Making It Work. New York: McGraw-Hill, 1993.
    Walter Benjamin. 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 Frankfur am Main: Suhrkamp Verlag, 1963.
     
    四、中文期刊與雜誌
    李建緯。〈符號學是什麼?從藝術作品談起〉。《暨大電子雜誌》,No. 40(2006)。
    林珮淳、范銀霞。〈從數位藝術探討互動觀念媒介與美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學報》,No. 74(2003)。
    張晴文。〈商品與藝術品的模糊分際—王俊傑作品中的時代氛圍〉。《現代美術雙月刊》,No. 93(2000)。
    張恬君。〈數位時代遊戲美學之教育意義〉。《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藝術教育網路期刊》,No. 5(2004)。
    葉郁田。〈關於「數位藝術」〉。《藝術觀點》,No. 5(2000)。
    蔡喬安 摘要整理。〈臺灣數位e直走〉。《新潮藝術》,No. 25(2000)。
    XFUNS。〈Golan Levin極致聲光表演〉。《XFUNS》,No. 13(2004)。
     
    五、學術論文
    邱文蕾。〈文化創意產業聚落研究: 以臺北九份與上海田子坊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
    葉自強。〈音樂聆聽的認知與理解:美學與認知心理學取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3。
    簡雅雯。〈數位藝術基礎理論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2003。
     
    六、網路資訊
    林書民。〈快感(聯合新聞網數位文化誌《快感:奧地利電子藝術專題》)〉。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MAIN_ID=1&f_SUB_ID=8&f_ART_ID=14301 2005;摘錄於1 November 2015。
    陳俊明。〈論跨領域藝術的未來性—動態的觀念意識形態〉。
    http://www.sd.ksut.edu.tw/img/talk/50.pdf ;摘錄於6 December 2015。
    陳怡樺、黃建邦、吳麗娟、劉建毅。〈作者已死:巴特與後現代主義〉。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29/29-26.htm 2005;摘錄於4 December 2015。
    彭俊軍。〈偶發藝術和行為藝術〉。http://hk.cl2000.com/?/history/beida/05.shtml ;摘錄於5 December 2015。
    數位藝術實驗室。〈創造的虛擬〉。http://ma.ntua.edu.tw/dalab/web/Virtual_Creation.htm ;摘錄於5 December 2015。
    Roy Ascott。〈關於新媒體藝術〉。http://arts.tom.com/zhuanti/1112_04 ;摘錄於5 December 201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