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得人 Te-Jen, Chen |
---|---|
論文名稱: |
國民小學融入式科技教育之實驗研究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of Infusing Technological Literacy into Elementary School Curriculum |
指導教授: |
李大偉
Lee, Ta-We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01 |
畢業學年度: | 8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45 |
中文關鍵詞: | 融入 、科技教育 、科技素養 |
英文關鍵詞: | infusing, technology education, technological literac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1 下載:1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融入式科技教育的實施方式與成效。為達研究目的,研究中首先經由文獻探討建構出將科技教育融入現有課程的實施方式。而後則依此方式,針對國小自然科發展融入式科技教育教學活動及相關教材。經由為期六週的教學實驗,採取準實驗研究中之不相等控制組設計,立意取樣國小六年級學生為對象;應用科技素養測驗、自然科定期考查、以及學習反應量表等工具來評估融入式科技教育的教學成效。經綜合歸納研究結果,本研究得到結論如下:(1)融入式科技教育教學活動在國民小學自然科中實施成效良好,惟仍有相當的改進空間。(2)研究者所建構之融入式科技教育實施方式,經由實徵性的教學活動設計發展與教學實驗之考驗,顯示具有相當的可行性。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both the approach and effect of infusing technological literacy into elementary school curriculum. In order to fulfill the objectives, the researcher first constructed an approach to infuse technological literacy into present curriculum after reading related references. Afterward the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towards natural science curriculum of elementary schools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approach. Through six weeks teaching experiment, by nonequivalent-control group design as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sixt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ere sampled purposively as subjects; applying “Test of Technological Literacy”, “Periodical Test of Natural Science”, and “Questionnaire of Learning Feedback”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e instruction. Generalizing all the results, the researcher mad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learning activity’s effect of infusing technological literacy into natural science curriculum of elementary schools was fine; however, there were still a bit to improve. (2)The approach of infusing technological literacy into present curriculum, which is constructed by the researcher, had been field-tested effectively through learning activities designing and teaching experiment.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于瑞珍(民82),科學博物館與小學科技教育之推廣。載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技學教育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實錄(頁117-126)。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毛松霖、陳文典和劉德生(民79),國民小學自然科課程設計。台北:板橋教師研習會。
毛松霖、全中平、柯啟瑤和郭方瑞(民83),國民小學自然科新課程概說。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
方榮爵(民85),由「全人」的教育談國小美勞課程。中學工藝教育,29(2),9-11。
方崇雄和楊錦心(民85),國小技學素養教育內涵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NSC85-2511-S-003-070.
王英明(民86),科技詞彙在現行國民小學教科書分佈情形之分析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王保進(民88),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
王澄霞(民84)小學自然科教學應順應學生的多種學習風格。國立編譯館通訊,8(1), 22-23。
王鼎銘(民87a),小學科技教育及其師資培訓制度。生活科技教育,31(3),10-16。
王鼎銘(民87b),紐西蘭科技教育課程架構分析。生活科技教育,31(9),27-35。
王鼎銘(民88a),科技發展與科技教育學習經驗。生活科技教育,32(4),6-14。
王鼎銘(民88b),以人文科技為主軸的國小科技教育。生活科技教育,32(11),2-9。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民86),八十六年自然科教學單元活動設計專輯。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田振榮(民84),高工機械群能源教育融入式教學實驗(教材發展)。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NSC84-2511-S-003-070.
田振榮(民85),高工機械群能源教育融入式教學實驗(教材教學)。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NSC85-2511-5003-044.
田振榮、陳瑩如、蔡懿馨和鍾瑞國譯(民83),點子—美國愛荷華州研製之能源活動樣本1989修訂版(六年級至十二年級)。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生活科技課程研修小組(民89a),生活科技課程綱要實施要點。見http://teach.eje.edu.tw/data/第一階段綱要890419/生活科技/生活科技_實施要點.htm
生活科技課程研修小組(民89b),生活科技課程綱要基本理念。見http://teach.eje.edu.tw/data/第一階段綱要890419/生活科技/生活科技_基本理念.htm
全中平(民8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學未來發展趨勢。國民教育,37(2),74-77。
朱耀明和蘇耕役(民82),科技教育在國小自然科學課程中的實施現況分析。載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技學教育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實錄(頁233-248)。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余興全(民79),環境教育課程研究。台灣省政府七十八年度公教出國進修研究報告。
余鑑(民82),國民小學環境下科技教育的實施。載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技學教育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實錄(頁64-68)。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吳淑芬(民82),科技教育在小學之實施—教學活動設計。載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技學教育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實錄(頁292-307)。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吳淑芬(民84 ),屏師附小教師對科技教學活動看法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7,429-470。
吳靖國(民87),哈伯馬斯的科技意識型態批判對技職通識教育之 啟示。技職教育雙月刊,48,38-42。
李大偉(民84),技職教育測量與評鑑。台北:三民。
李大偉、方崇雄、洪久賢和黃能堂(民84),我國中小學教師技學素養能力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NSC84-2511-S-003-018 TL.
李大偉和黃能堂(民83),高級中學技術科學素養教育課程現況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NSC83-0111-003-028-TL.
李大偉和楊錦心(民86),國民小學技學素養課程融入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NSC86-2511-S-003-018.
李隆盛(民79),「科學」和「科技」的構念與分野。中學工藝教育,23(9),17-19。
李隆盛(民83a),“Technology”的中文名字是「科技」。中學工藝教育,27(1),1。
李隆盛(民83b),科技素養的確認:三軸矩陣模式的應用。中學工藝教育,27(1),20-27。
李隆盛(民85),科技與職業教育的課題。台北:師大書苑。
李隆盛(民86a),科技教育的課題。中學工藝教育,30(9),2-6。
李隆盛(民86b),國中生活科技教學單元的設計。中學工藝教育,30(10),9-14。
李隆盛(民86c),「科技」教育在科技白皮書中靠邊站。中學工藝教育,30(10),1。
李隆盛(民87),四小龍的科技教育。生活科技教育,31(9),2-7。
李隆盛、張玉山、蔡東鐘和魏炎順(民87),英、美、澳三國科技能力標準與課程對我國中小學科技課程改革的啟示。載於中小學一貫科技課程及師資培育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頁108-142)。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李隆盛(民88a),金波眼中的台灣科技教育。生活科技教育,32(3),1。
李隆盛(民88b),「和而不同」的「科技」與「自然」及其九年一貫課程的研訂。生活科技教育,32(9),2-6。
李隆盛(民89),九年一貫生活科技課程綱要與教科書用書編審。生活科技教育,33(2),16-25。
李隆盛、張玉山、蔡東鐘和魏炎順(民89),中華民國科技教育及其師資教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林人龍(民85),國中「生活科技」課程教材發展與教學實驗之研究-以「運輸科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惠(民82),地理科環境教育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生傳(民77),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五南。
林昭南(民88),中英法國小科技教育課程之比較。生活科技教育,32(8),20-26。
林清山(民81),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
林薇、曾國鴻和游光昭(民84),國中國小學生技學素養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NSC84-2511-S-003-033-TL.
范信賢(民80),有關環境教育教材的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1(6),91-100。
范德鑫(民81),共變數分析功能、假設及使用之限制。師大學報,37,133-163。
晏涵文(民87),環境教育教學活動設計。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
徐妙琴(民83),國中學生科技素養量表之發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工藝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倪惠玉(民84),國民小學教師科技素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孫仲山和張玉山(民85),國小技學素養教育課程模式之建構。載於一九九六年國際技學素養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49-59)。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許素芬(民83),國民小學教科書科技素養內容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佩正(民81),環境教育融入式教學的迷惑。市師環境教育,9,4-13。
陳佩正譯(民82),點子—美國愛荷華州研製之能源活動樣本1989修訂版(幼稚園至五年級)。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陳淑菁(民85),國小科技與資訊整合課程實施方法之研究—設科與 融入之時間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得人(民88a),成人科技教育教學活動設計理念初探。生活科技教育,32(2),17-24。
陳得人(民88b),創思取向的小學科技教學設計。生活科技教育,32(12),9-15。
陳英豪和吳裕益(民80),測驗與評量。高雄:復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中心(民85),融入式能源教育教師手冊‧國小六年級。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張玉山譯(民81),科技教育的哲學理念、變遷與趨勢。中學工藝教育,25(9),9-12。
張玉山(民85),科技知識特性之探討。花蓮師院學報,6,321-350。
張玉山(民86),國小科技素養教育課程之建構。花蓮師院學報,7, 553-590。
張玉山(民88),美國中小學科技教育課程現況及其啟示。生活科技教育,32(7),2-11。
張美珍和許柏修(民82),科技教育與國民小學自然科教學之整合研究以問題—解決活動實施傳播科技教學為例。載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技學教育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實錄(頁160-178)。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張春興(民83),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和林清山(民82),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劭勳和林秀娟(民88),SPSS For Windows統計分析:初等與高等統計。台北:松岡。
教育部(民86),國民小學課程標準。教育部編印。
教育部(民8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見http:// teach.eje.edu.tw/data/890930九年一貫綱要.htm
郭生玉(民86),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康自立、羅文基和孫仲山(民86),技學素養教育目標之研究。載於一九九七年技學素養教育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頁22-36)。私立輔英護理專科學校。
黃政傑(民80),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能堂(民83),技術科學的方法。中學工藝教育,27(8),2-8。
黃達三(民84),國小自然科新課程教學理念的探討。國立編譯館通訊,8(1),19-21。
黃瑞琴(民8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光雄和簡茂發編(民86),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曾國鴻(民86),改革國小科技教育之新契機—從中法科技教育課程比較所產生的啟示。生活科技教育,30(6),2-7。
楊宏仁(民85),師範學院學生科技素養課程之發展研究。載於一九九六年國際技學素養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106-115)。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楊冠政(民80),學校課程環境化—學校實施環境教育的首要工作。環境教育季刊,11,5-20。
楊深坑(民81),技術科學素養教育的定義。載於張一蕃等,技術科學素養教育重點研究規劃(頁7)。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NSC81-
0111-S155-501.
楊明恭和王宜明(民87),國小融入式能源教育之實驗研究。國教學報,10,65-79。
葉忠達(民87),韓國中小學科技教育課程及其對我國科技教育發 展的啟示。生活科技教育,31(9),19-26。
熊召弟(民84),對國小自然科新課程教材教法之建議。國立編譯館通訊,8(1),13-18。
劉淑津和林玉君(民84 ),談國小自然科新課程—專訪教科用書編審委員會主任委員毛松霖教授。國立編譯館通訊,8(1),32-36。
蔣秋萍(民 89),國民中學生活科技學習評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蔡東鐘(民88),澳洲中小學科技教育課程現況及其啟示。生活科技教育,32(7),12-19。
盧秀琴(民87),國小自然科新課程的研發成果與展望。國民教育,38(6),17-29。
賴春金(民81),比馬龍、霍桑和強亨利三種效應的名稱溯源。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10,28-29。
簡茂發(民82),測驗的編製。測驗統計年刊,1,13-32。
鍾一先(民86),問題解決教學策略應用於國民中學生活科技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鍾玉玨(民88),分子科技 將在21世紀大顯身手。中國時報,11月30日,12版。
鍾聖校(民88),自然與科技課程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魏秀蓮(民87),STS教學模組應用於國小科技教育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魏炎順(民88),英國科技能力標準與課程對我國小學九年一貫「科技」課程改革的啟示。生活科技教育,32(7),20-30。
羅大涵(民80),美國科技教育課程模式引介(三)紐約州的模式。中學工藝教育,24(7),2-7。
蘇錦頓(民83),高雄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科技素養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二、外文部分
Bender, M. (1993).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ical concepts into the elementary school curriculum. Presentation at the Elementary Technology Education Conference, National Pingtung Teacher College, Taiwan, R.O.C..
Black, P., & Harrison, G. (1994).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In F. Banks (Ed.), Teaching technology (pp.13-19). London: Open University Press.
Daiber, R., Litherland, L. & Thode. (1991).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based technology education programs. In M.J. Dyrenfurth & M.R. Kozak(Eds.), Technological literacy (pp.187-211). 40th Yearbook of the Council on Technology Teacher Education. Peoria, IL: Macmillan/McGraw-Hill.
Devore, P. W. (1985).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65 407)
Forman, G. C., & Etchison, C. (1991). Technology 2000:A profile of technology education at Dranseville elementary. The Technology Teacher, 51(1), 13-27.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 Association (ITEA). (1985). Technology education: A perspective on implementation. Reston, VA: Author.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 Association (ITEA). (1997). Standards for technology education. Reston, VA: Author.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 Association (ITEA). (1999). What is Technology Education? . Available on http://www. iteawww.org/A1.
html.
Lauda, D. P. (1988).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W.H. Kemp&A.E.Schwaller(Eds.),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for technology education (pp.5-15). 37th Yearbook of the Council on Technology Teacher Education. Peoria, IL: Glencoe.
Laughlin, M. A., & Engleson, D. C. (1982). Infusing curricula with energy education: Wisconsin’s approach. Indiana Social Studies Quarterly 35(3), 50-55.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 278 751.)
Maley, D. (1984). Answers to questions on teaching technology. Reston, VA: ITEA.
Maley, D. (1989). A study of the technological evolution of a city. Reston, VA: ITEA.
McLaughlin, C. H. (1994). Developing environmental literacy. The Technology Teacher, 54(3), 30-34.
Ney, C. (1998). Using literature to unite the curriculum. Available on http://www.bev.net/education/schools/ces.
Olson D. W. (1963). Industrial arts and technology. Englewood Cliff, NU: Prentice-Hill.
Peterson, R. E. (1986). Elementary school technology education programs. In D.P. Jones&J.R. Wright (Eds.), Implementing technology education (pp.47-69). 35th Yearbook of the Council on Technology Teacher Education. Peoria, IL: Glencoe.
Pedras, M. J., & Braukmann, J. (1991). Technology education practical activities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39 364.)
Piaget, J., Inhelder, B., &Szeminska, A. (1960).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geometry. New York: Basic Books.
Roach, L. E., & Wandersee, J. H. (1993). Short story science: Using historical vignettes as a teaching tool. The Science Teacher, 9, 19-21.
Savage, E. (1990). A technology education model for Ohio. The Technology Teacher, 49(5), 8-12.
Thode, T. (1989).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The Technology Teacher, 49(1), 12-15.
Thomson, C. J. (1993). Developing technology as an integrator of the primary curriculum. Presentation at the Elementary Technology Education Conference, National Pingtung Teacher College, Taiwan, R.O.C..
Williams, P. H. M. (1990). Teaching craft, design, and technology, five to thirteen. (2nd ed.). London: Croom Helm.
Wright, T., & Lauda, D. (1993). Technology education — A position statement. The Technology Teacher, 52(4), 3-5.
Zuga, K. F. (1988).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In W.H. Kemp&A.E. Schwaller (Eds.),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for technology education (pp.56-71). 37th Yearbook of the Council on Technology Teacher Education. Peoria, IL: Glenc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