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永芳 Yung-Fang Chang |
---|---|
論文名稱: |
學校教師會運作與學校組織氣氛之關係—台北縣的個案研究 |
指導教授: |
許禎元
Hsu, Chen-Yu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0 |
中文關鍵詞: | 教師會 、學校教師會 、學校組織氣氛 、個案研究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1 下載:2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校所名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論文題目:學校教師會運作與學校組織氣氛之關係-台北縣的個案研究
畢業時間:2006年(九十四學年度第二學期)
研究生姓名:張永芳 指導教授:許禎元 博士
論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有五:1.探討學校教師會運作現況及其差異情形 2.了解北縣高級中學以下教師知覺的學校組織氣氛 3.分析不同教師的個人背景、學校背景、教師會背景變項在學校教師會功能運作與組織氣氛的差異性 4.瞭解教師會運作對學校組織氣氛的影響 5.透過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使教師個人、學校教師會與學校行政彼此建全的互動,締造良好之學校組織氣氛,並做為今後進一步研究之參考。
本研究方法採用文獻分析法與問卷調查法,問卷調查先採分層抽樣、繼以隨機抽樣,以台北縣高級中學以下公立學校教師為抽樣對象,發出1200份問卷,回收926份,有效樣本為876份。調查工具為「學校教師會運作與學校組織氣氛調查問卷」,其中包含學校教師會運作與學校組織氣氛二部份,所得資料輸入電腦後,採因素分析、平均數、標準差、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本研究獲得以下結論:
一、學校教師會功能運作與學校組織氣氛的正向氣氛均屬中等程度。而學校組
織氣氛之負向氣氛則屬低程度。
二、學校教師會功能運作因個人、學校與教師會的背景變項不同而有所差異。
三、學校組織氣氛因個人、學校、教師會背景變項不同而有所差異。
四、學校教師會「工會」與「專業」功能運作與學校組織正向(支持、親密、
士氣)氣氛具有正相關,負向(疏離、壓力)氣氛具有負相關,即學校教
師會功能運作越佳,則學校組織氣氛也越正向積極。
五、學校教師會運作之變項可有效預測組織氣氛之支持、親密、疏離與士氣
四項組織氣氛。
根據以上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一、對學校教師會之建議
(一) 學校教師會之工會與專業功能需兼顧。
(二) 專業功能運作必須重視與加強。
二、對學校之建議
(一) 學校應善用策略降低教師流動。
(二) 正視教師專業自主的需求。
三、對教師之建議
參與教師會組織,正視自己的權益。
四、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一) 有效將教師納入教師組織
(二) 小校不宜併校或裁撤
五、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在研究方法、研究範圍與研究對象上,提出未來進一步研究之參考。
一、 中文部分
丁志仁(1996),〈從教師組織發展看教育的變局〉,《台灣教育》,第544期,頁25-27。
丁志仁等(1997),《教師會手札》,台北:教育部。
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網站(2006),〈各縣市會員統計表〉,《會務組織》。2006年4月15日,取自http://www.nta.org.tw。
王文海(2005),〈從教師專業談學校教師會的發展途徑〉,《師說》,第186期,頁27-31。
王永昌(1991),《我國公立高職校長行政決定運作方式與學校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秀芬(1996),〈教師會整合爭取專業自主〉,《中央日報》,1996.9.28,7版。
王秀芬(1997),〈學校排課吵翻天〉,《中央日報》,1997.8.24,13版。
王炎燐(1992),《臺灣區高工職校組織溝通方式與組織氣氛相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保進(2003),《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
王秋絨(2003a),〈台灣、德國教師組織之比較〉,楊深坑主編,《各國教師組織與專業權發展》(頁303-335),台北:高等教育。
王秋絨(2003b),《我國教師組織的意識型態分析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案研究(NSC90─2413─H─003─075-FC),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所)。
王俊堯(2001),《員工參與管理與員工士氣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淑芬(1998),〈我不參加教師會〉,《教師天地》,第94期,頁43-44。
王馨羚(2006),《學校教師會組織定位、運作情形及未來發展之研究-以台北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方德隆等譯(1987),Hoy & Miskel原著,《教育行政學-理論、研究與實際》,高雄:復文。
方鴻鳴(1998),〈教育向前行-教師會功能及運作問卷調查〉,《教師天地》,第94期,頁58-63。
江家珩(2004),《台北縣立完全中學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刑泰釗(2004),《教師法律手冊》,台北,教育部。
朱經明(2005),《教育統計學》,台北,五南。
朱輝章(1998),《我國教師組織之研究-以教師會為中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第四期報告書》,台北:行政院。
何淑妃(1996),《國小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組織氣氛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清(1997),〈選擇與控制:學校教育改革的理念爭議〉,《現代教育論壇(二)》,頁42-52,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美華(1996),《國民小學創校初期學校組織特性與校長領導型式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培源(1994),《臺灣省高級中學校長領導型態、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吳清山(1997),〈教師組織的定位與展望〉,《現代教育論壇(二)》,頁2-11,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台北:五南。
吳清山(2001),《教育發展研究》,台北:元照。
吳清山(2005),《學校行政研究》,台北:高等教育。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台北:高等教育。
吳清基(1996),《教育與行政》,台北:師大書苑。
吳清基、陳美玉、楊振昇、顏國樑等著,伍振鷟(主編)(2001),《教育行政》,台北,五南。
吳靜芬(2005),《中學教師對組織工會的認知及參與意向》,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瓊恩、張世杰(2006),《公共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智勝。
呂木琳(1975),《國中校長領導方式與學校氣氛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安明(1994),〈組織氣氛理論與評鑑〉,《初等教育學報》,第2期,頁65-76,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
李惠宗(2004),《教育行政法要義》,台北:元照。
李新鄉(2004),〈教師會組織與學校行政運作互動狀況之實際與省思〉,《現代教育論壇(十)》,頁558-571,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周志宏(2003),《教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高等教育。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台灣教改?》,台北:心理。
周碩樑(1999),〈從學校教師會興起談學校行政的運作〉,《教師天地》,第99期,頁67-71。
孟祥傑(2006),〈國中生向媒體誣陷老師 全班公憤〉,《聯合新聞網》,2006年5月19日,取自http://www.udn.com/2006/5/19/NEWS/NATIONAL/NAT2/3316710.shtml
林 斌(2003),〈教師會發展模式之探討-工會主義與專業主義〉,《教育資料與研究》,第51期,頁61-67。
林 斌(2004),《教師會集體協商制度之規劃研究-衝突管理途徑之應用》,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山太(1985),《高中校長行政決定運作方式與學校氣氛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水木(2001),《國民小學組織變革與教師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水木(2003),〈學校行政、教師會與家長會組織關係之探析〉,《學校行政》,第26期,頁128-143。
林水木(2004),〈學校行政領導之權力管理與運用〉,《學校行政》,第31期,頁20-45。
林君齡(2001),《國民中學學校教師會運作之微觀政治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志成(2004),〈教師會組織運作與學校文化〉,《現代教育論壇(十)》,頁529-551,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忠賓(2003),《高級中等學校教師會對學校行政決定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明地(1998),〈從同僚專業互享氣氛的建立談教師會功能的發揮〉,《教師天地》,第94期,頁17-22。
林明地(2004),〈教育行政體系與教師會組織之互動:組織多元分析架構的運用〉,《現代教育論壇(十)》,頁523-528,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明地等譯(2003),Hoy、Miskel原著,《教育行政學》,高雄:麗文。
林建銘、吳姈娟(1999),〈學校教會的角色功能-從M. Archer教育互動理論剖析〉,《初等教育學刊》,第7期,頁107-128。
林香蘭(2004),《台中縣一所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的組織與運作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振成(2002),《國民中學學校氣氛與教師士氣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純雯(2006),《教育政策合法化理論建構與實際運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淑華(2000),《國小教師參與學校教師會的功能需求、運作策略與組織滿意之關係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雅薰(2005),《中等學校已婚女教師工作壓力、家務壓力與婚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林新發(1990),《我國工業專科學校校長領導行為組織氣氛與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義男、王文科(1998),《教育社會學》,台北:五南。
林蕙質(1996),〈教師會-校務經營的助力?阻力?〉,《北縣教育》,第15期,頁30-31。
邱珮華(2004),《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課程領導知覺及其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國隆(1999),《國民小學組織氣氛與教師士氣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桃園縣及新竹縣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皓政(2005),《量化研究法(二):統計原理與分析技術》,台北:雙葉。
洪秋玲(2000),《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氣氛之評量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侯志翔(2003),《我國公立中小學教師勞動基本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姜添輝(2002),《資本社會中的社會流動與學校體系:批判教育社會學的分析》,台北:高等教育。
姜添輝(2004),〈各國教師組織發展取向與教師專業發展〉,《現代教育論壇(十)》,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柯柏年(2002),《我國高職(中)工業類科學校學校本位管理、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進雄(1997),《學校行政領導》,台北:商鼎。
苑承偉(2004),《國小教師的制控信念、學校組織氣氛與工作滿意度-以台東縣國小教師為例》,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 萍、黃君瑜(2004),〈壓倒高中教師的最後一根稻草〉,《學生輔導》,第95期,頁54-59。
徐美鈴(2004),〈教師的難為及應為-談國中學生的輔導與管教問題〉,《學生輔導》,第93期,頁78-89。
徐庭儀(2003),《我國教師籌組工會之研究-政治社會角度的探討》,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秦夢群(2003a),《教育行政-實務部份》,台北:五南。
秦夢群(2003b),《教育行政-理論部份》,台北:五南。
秦夢群(2005),〈教育領導新理論與研究取向之分析〉,《教育研究月刊》,第136期,頁106-118。
馬婉瑜(2002),《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更迭與學校組織氣氛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義展(1998),《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組織功能、影響型態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文軍(1998),《後現代教育Post-modern Education》,台北:揚智。
張明輝(1998),《學校行政革新專輯》,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張明輝(1999),《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金鑑(1970),《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行政學》,台北:商務。
張保光(1985),《國民中學組織氣氛與學生疏離感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容雪(1999),《學校教師會運作情形之研究:以臺北縣市學校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添洲(2003),《學校經營與行政》,台北:五南。
張瑞村(1991),《高級職業學校校長領導型態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銀富(1973),《國中教師參與決定與學校氣氛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銀富(2002),《學校行政-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張毓芳(2002),《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德銳(1992a),《桃竹苗地區山地國小校長行政能力、組織氣氛、組織效能、教導行政困難之研究》,新竹:先登。
張德銳(1992b),《國民小學校長行政表現、組織氣氛、組織效能調查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張慶勳(1996),《學校組織行為》,台北:五南。
張慶勳(2006),《學校組織文化與領導》,台北:五南。
張潤書(1998),《行政學》,台北:三民。
張麗琪(1999),《國中與高中學校氣氛、導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2005a),《高中概況表(87~93學年度)》,2005年12月17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Web/STATISTICS/index.php,台北:教育部統計處。
教育部(2005b),《高職概況表(87~93學年度)》,2005年12月17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Web/STATISTICS/index.php,台北:教育部統計處。
教育部(2006a),〈縣市別中小學教師數(88~94學年度)〉,《主要統計表》, 2006年6月20日 ,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
教育部(2006b),《國民中小學校基本統計─鄉鎮市區別94學年度》,2006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Web/STATISTICS/home.htm,台北:教育部統計處。
教育部(2006c),〈歷年校數,教師,職員,班級,學生及畢業生數(39~94學年度)〉,《主要統計表》,2006年6月20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
許士軍(1974),《管理:規劃與創新》,台北:地球出版社。
許士軍(1990),《管理學》,台北:東華。
許育典(2005),《教育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五南。
許禎元(1997),《政治研究方法與統計》,台北:五南。
許禎元(2005),《教師與教育法制》,台北:雙葉。
許顏輝(2004),《國民中學學習型組織、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籐繼(2001),《學校組織權力重建》,台北:五南。
陳文燦(1997),《我國國民小學教師對教師會組織之態度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 年等著(1996),〈推著教師會向前跑—北高兩市與省的三大關鍵力量〉,《師說》,第98期,頁24-26。
陳志成(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會參與學校行政決定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依萍(2001),〈論教評會、學校教師會和校長的權責與衝突〉,《學校行政》,第13期,頁78-88。
陳秋滿(2003),《學校教師會運作情形之研究-以中部四縣市公立高中職為例 》,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陳華樹(2004),《國小校長遴選制度實施後校長領導風格與學校組織氣氛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鵬飛(2000),《高雄縣市國民小學教師會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國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寶山(2005),《學校行政理論與實踐》,台北:冠學文化。
傅瑜雯(1992),《我國教師組織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進年(1989),《國民中學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湯堯、楊惠琴(2000),《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會組織與運作功能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執行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北:教育部教研會。
舒緒緯(2003),〈台灣地區教師會教育專業權運作之探討〉,楊深坑主編,《各國教師組織與專業權發展》(頁397-426),台北:高等教育。
黃旭鈞、楊益風(1997),〈我國教師組織的困境與突破〉,《現代教育論壇(二)》,頁35-40,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黃昆輝(1988),《教育行政學》,台北:東華。
黃金茂(2004),《國小校長溝通行為與學校組織氣氛及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淑珍(1988),《國中教師背景因素、工作情境、人格特質與工作倦怠的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越欽(1991),《勞動法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
黃賢德(2004),《屏東縣國民中小學教師覺知「教訓輔三合一方案」實施成效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耀卿(1985),《國民中學組織結構與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振昇(1991),《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學校行政決定與工作士氣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淑麗(2003),《國民中學學校氣氛、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師身心健康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深坑(2003),我國教師組織與教育專業權運作關係之理念與模式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案研究(NSC90─2413─H─003─061-FC),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所)。
葉連祺(2004),〈SWOT分析〉,《教育研究月刊》,第124期,頁135-136。
詹鍾松(2004),《一個地方教師會組織運作與功能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縣政府教育局網站(2005),〈學校資料〉,《學校行政》,2005年12月10日,取自http://sol.tpc.edu.tw/edu/index0/data.asp。
臺北縣教師會網站(2005),〈會員學校通訊錄〉,《會務組織》,2005年12月10日,取自http://tpctc.tpc.edu.tw/board/org/page.htm。
銓敘部(2006),2006.01.27日台人(一)字第0950015119號書函。
劉世閔(2005),《社會變遷與教育政策》,台北:心理。
劉春榮(1999),〈學校行政、教師會與家長會運作的面面觀發展〉,《現代教育論壇(五)》,頁29-32,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劉添財(2006),〈少子化衝擊,22所小學待整併〉,《中時電子報》,2006年6月6日,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tw/Chinatimes/newslist/。
劉義勇(2005),《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組織功能與運作策略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四縣市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麗慧(1985),《國民中小學男女校長領導方式與學校組織氣氛之關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潘文忠等(1997),《學校教師會與教師專業自主權關係之研究》,高雄:復文。
潘慶輝(1996),〈教師手上的一把刀-談教師會運作的願景、疑慮與困境〉,《北縣教育》,第15期,頁22-25。
蔡文正(2000),《國小教師會任務功能、組織定位與會員參與關係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志隆(2004),《雲林縣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金田(1996),《國民小學組織溝通與組織氣氛之關係:以中部地區國小為例》,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培村(1980),《國中校長領導型式、教師人格特質與學校組織氣氛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培村(1985),《國民中小學校長的領導特質,權力基礎,學校組織結構及組織氣候與教師工作滿足關係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蔡培村(1987),《學校行政與教學》,高雄:復文。
蔡進雄(2000),〈學校科層體制與教師專業自主的衝突解決之道--以學校教師會為例〉,《教育實習輔導》,第5卷第4期,頁82-87。
蔡進雄(2003),〈授權抑或授權賦能?論校長如何運用授權賦能領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13期,頁62-79。
蔡麗英(1998),〈淺談教師會困境二三事〉,《教師天地》,第94期,頁48-50。
鄭奇芳(2004),《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彩鳳(1990),《高級中等學校校長領導行為取向、教師角色衝突與學校組織氣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進丁(1990),《國民小學校長運用權力策略、行政溝通行為與學校組織氣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鄧運林(1996),〈從教師專業團體再出發-談教師會〉,《北縣教育》,第15期,頁8-11。
蕭玉琴(2002),《嘉義縣市國民小學校長遴用制度改變後學校氣氛及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揚基(2004),《形塑現代公民》,台北:韋伯。
賴金河、何福明(1996),〈從教師法看教師會的功能與運作〉,《北縣教育》,第15期,頁17-20。
薛鴻輝(2004),《教師會或教師工會:中小學教師的組織認同探討-以台北縣市、高雄縣市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台北:高等教育。
簡賢昌(2004),林天祐(總校閱),《教育政治學》,頁255-297,台北:心理。
羅能熙(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會運作狀況與改進策略之研究-以台中縣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進棻(2004),〈學校教師會組織的理念、影響與展望〉,《研習資訊》,第6期,頁46-55。
二、英文部分
David Nachmias、Chava Frankfort Nachmias(2000),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6th eds., N.Y.: Worth Publishers.
Daft R. L. (1983), Organization Theroy and Design, New York: West Publishing.
Gary, Dessler (1976),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A contingency Approach, N.J.:Prentice-Hall.
Gilmer, B. von Haller. (1966), Industrial Psychology,NY: McGraw-Hill.
Halpin, A. W. (1966), Theory and Research in Administration. N.Y.:Macmillan.
Hoy, W. K., & Clover, S. I. R. (1986), “Elementary school climate: A revision of the OCDQ”.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2(1), 93-110.
Hoy & Feldman(1987), “Organization health: The concept and its measure.”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20, 30-38.
Hoy, W. K., Tarter C.J. & Kottkamp R. B. (1991), Open schools/Healthy schools: 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Climate. Newbury Park, CA: Sage
Hoy, W. K. & Miskel C. G.. (199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4th ed). NY: McGraw-Hill.
Hoy, W. K., & Sabo D. J. (1998), Quality middle schools: Open and healthy.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Kottkamp, P. B., Mulhern J. A.& Hoy W. K. (1987), “Secondary School Climate: A Revision of the OCDQ.”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3,no.3, 31-48.
Likert, Rensis.(1967), The Human Organization: Its Management and Value, N.Y. :McGraw-Hill.
Litwin, G. H.,& Stringer, R. A.(1968), Moti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limate. Cambridge,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Division of Research.
Meyer, J. W. & Rowan, B. (1983), “The Structure of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in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Ritual and Rationality, 74-86.
Morphet, E. L. , Johns R. L. and Reller T. L (1982),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Concept, practices, and issues, 4th ed., NJ: Prentice-Hall.
Owens, R. G.. (199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education, 4th ed., NJ: Prentice-Hall.
Tagiuri, R. & Litwin, G. H.(1968), Organizational Climate: Exploration of a Concept. Boston: Division of Research.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arvard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