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坤佑
Hsieh, Kun-You
論文名稱: 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教學策略研究
A Survey on Instructing Strategi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tegrative Activities Learning Area Teachers
指導教授: 郝永崴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36
中文關鍵詞: 教學方法教學策略國民中學教師綜合活動學習領域
英文關鍵詞: instructing methods, instructing strategies,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tegrative activities learning area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3下載:4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於探討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理解與使用教學方法之情形。以問卷調查研究法探究臺北市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於教學方法之使用、及不同背景教師之使用差異情形。本研究目的有四:
    一、調查教師教學時常使用之教學方法。
    二、探討不同背景教師,於理解、使用、選擇教學方法之差異情形。
    三、檢視教師於教學方法遭遇的困難和問題。
    四、探究教師於教學方法所需支援或資源。
    本研究於臺北市59所市立國中分層隨機抽樣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236份,並按背景變項使用t考驗或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獲致以下十一點結論:
    一、教師多能瞭解教學法意義、實施程序與優缺,但於「欣賞、活動本位和概念構圖教學法」之瞭解情形較低。
    二、教師較認為教學時很重要的方法為「示範、合作和討論教學法」,重要程度較低者為「概念構圖、繪本和協同教學法」。
    三、教師較認為「省思、活動本位和價值澄清教學法」,為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特有之方法,而認為較不屬之者為「講述、概念構圖和欣賞教學法」。
    四、教師教學時最常使用「討論、實作練習和示範教學法」,常用程度較低者為「概念構圖、協同和角色扮演教學法」。
    五、教師教學時最喜歡用「討論、發表和示範教學法」,喜用程度較低者為「概念構圖、協同和繪本教學法」。
    六、教師教學時最拿手「講述、討論和示範教學法」,拿手程度較低者為「概念構圖、協同和角色扮演教學法」。
    七、教師教學時最常用「討論教學法」達成能力指標。
    八、教師選擇教學方法之原因較同意「教材內容、教學情境和學科專長」,於「學生偏好、領域會議同儕討論所得結果和班級風氣」之同意程度較低。
    九、教師較同意使用教學法遭遇的困難為「學校場地、班級風氣和學生特質」,「同領域夥伴排斥、教科書內容和常用已熟悉的教法」之同意程度較低。
    十、教師使用教學方法所需支援/資源為「教學方法研習或進修、同儕引領使用教學方法、同科教師觀摩、給建議」,需要程度較低者為「改變領域排課節數、增加同領域和同科目教師人數」。
    十一、教師於教學方法之理解、使用情形,以「學科專長」較有明顯不同。
    根據研究結論,分別對教師、學校行政、相關教育機關和師資培育單位,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期望能供進一步之參考。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i 謝誌....................................................v 表次....................................................viii 圖次..................................................X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內涵........................7 第二節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教學核心概念................13 第三節 教師個人背景和教學方法的關係..................21 第四節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教學方法....................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49 第二節 研究假設......................................50 第三節 研究對象......................................52 第四節 研究工具......................................55 第五節 實施程序......................................64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65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結果分析..................................67 第二節 研究結果討論..................................146 第五章 研究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169 第二節 啟示..........................................174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8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184 英文部分..............................................190 附錄 附錄一 專家效度問卷..................................192 附錄二 專家建議......................................201 錄三之一 預試問卷....................................202 附錄三之二 正式問卷..................................208 附錄四之一 第四章描述統計表格........................217 附錄四之二 第四章達顯著統計表格......................261 附錄四之三 第四章未顯著統計表格......................303 表次 表2 1-1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內涵架構...................11 表2 1-2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國中階段能力指標內容.........13 表2 2-1 協同教學和傳統教學之比較表...................18 表3-3-1 樣本學校名單.................................53 表3-4-1 問卷第二部分:運用教學方法面向...............58 表3-4-2 預試樣本名單.................................59 表3-4-3 專家效度問卷評析之學者專家名單...............59 表3-4-5 預試問卷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信度...............62 表4-1-1 受試教師性別.................................68 表4-1-2 受試教師年齡.................................68 表4-1-3 受試教師最高學歷.............................68 表4-1-4 受試教師畢業科系.............................69 表4-1-5 受試教師學科教學年資.........................70 表4-1-6 受試教師學科專長.............................70 表4-1-7 受試教師擔任職務.............................71 表4-1-8 受試教師任教學校規模.........................71 表4-1-9 受試教師任教學校班級平均人數.................71 表4-1-10 受試教師任教學校領域人數....................72 表4-1-11 受試教師任教學校領域節數平均人數............72 表4-2-1 教師使用教學方法時,選擇的原因之描述性統計...73 表4-2-2 教師瞭解教學方法之意義、實施程序與優缺之描述性統計...74 表4-2-3 教師認為教學時重要的教學方法之描述性統計.....75 表4-2-4 教師認為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特有的教學方法之描述性統計...75 表4-2-5 教師教學時很常用的教學方法之描述性統計.......76 表4-2-6 教師教學時很喜歡用的教學方法之描述性統計.....76 表4-2-7 教師教學時很拿手的教學方法之描述性統計.......77 表4-2-8 教師常用於達成能力指標(主題軸1)的教學方法之次數分配表...78 表4-2-8-1 教師常用於達成第一主題軸各能力指標之教學方法...78 表4-2-9 教師常用於達成能力指標(主題軸2)的教學方法之次數分配表...79 表4-2-9-1 教師常用於達成第二主題軸各能力指標之教學方法...80 表4-2-10 教師常用於達成能力指標(主題軸3)的教學方法之次數分配表...81 表4-2-10-1 教師常用於達成第三主題軸各能力指標之教學方法...81 表4-2-11 教師常用於達成能力指標(主題軸4)的教學方法之次數分配表...82 表4-2-11-1 教師常用於達成第四主題軸各能力指標之教學方法...83 表4-3-1 教師使用教學方法時,遭遇的困難之描述性統計...84 表4-4-1 教師使用教學方法時,需要的支援/資源之描述性統計...85 表4-5-1 性別與瞭解教學方法意義、實施程序與優缺之t檢定...86 表4-5-9 學科專長與瞭解教學方法意義、實施程序與優缺之變異數分析...88 表4-5-13 學校規模與瞭解教學方法意義、實施程序與優缺之變異數分析...89 表4-5-22 年齡與教師認為教學時很重要的方法之變異數分析.91 表4-5-24 學歷與教師認為教學時很重要的方法之變異數分析.92 表4-5-28 學科專長與教師認為教學時很重要的方法之變異數分析...94 表4-5-32 學校規模與教師認為教學時很重要的方法之變異數分析...95 表4-5-39 性別與教師認為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特有的方法之t檢定...97 表4-5-41 年齡與教師認為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特有的方法之變異數分析...98 表4-5-43 學歷與教師認為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特有的方法之變異數分析...99 表4-5-47 學科專長與教師認為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特有方法之變異數分析...100 表4-5-49 職務與教師認為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特有的方法之變異數分析...101 表4-5-57 領域節數與教師認為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特有的方法之變異數分析...103 表4-5-58 性別與教師教學時很常用的方法之t檢定.........103 表4-5-60 年齡與教師教學時很常用的方法之變異數分析....104 表4-5-62 學歷與教師教學時很常用的方法之變異數分析....105 表4-5-64 學科教學年資與教學時很常用的方法之變異數分析.106 表4-5-66 學科專長與教學時很常用的方法之變異數分析....107 表4-5-68 職務與教學時很常用的方法之變異數分析........108 表4-5-72 班級平均人數與教學時很常用的方法之變異數分析...109 表4-5-74 領域人數與教學時很常用的方法之變異數分析....110 表4-5-77 性別與教師教學時很喜歡用的方法之t檢定.......111 表4-5-79 年齡與教師教學時很喜歡用的方法之變異數分析..112 表4-5-81 學歷與教師教學時很喜歡用的方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113 表4-5-83 學科教學年資與教師教學時很喜歡用的方法之變異數分析...113 表4-5-85 學科專長與教師教學時很喜歡用的方法之變異數分析...115 表4-5-87 職務與教師教學時很喜歡用的方法之變異數分析..116 表4-5-89 學校規模與教師教學時很喜歡用的方法之變異數分析...117 表4-5-91 班級平均人數與教師教學時很喜歡用的方法之變異數分析...117 表4-5-93 領域人數與教師教學時很喜歡用的方法之變異數分析...118 表4-5-96 性別與教師教學時很拿手的方法之t檢定.........119 表4-5-98 年齡與教師教學時很拿手的方法之變異數分析....120 表4-5-102 學科教學年資與教師教學時很拿手的方法之變異數分析...121 表4-5-104 學科專長與教師教學時很拿手的方法之變異數分析...122 表4-5-106 職務與教師教學時很拿手的方法之變異數分析...124 表4-5-108 學校規模與教師教學時很拿手的方法之變異數分析...125 表4-5-112 領域人數與教師教學時很拿手的方法之變異數分析...126 表4-5-131 領域人數與使用教學方法時,選擇的原因之變異數分析...130 表4-5-138 學歷與使用教學方法時,遭遇的困難之變異數分析...132 表4-5-142 學科專長與使用教學方法時,遭遇的困難之變異數分析...133 表4-5-144 學科專長與使用教學方法時,遭遇的困難之變異數分析...134 表4-5-152 領域節數與使用教學方法時,遭遇的困難之變異數分析...135 表4-5-155 年齡與使用教學方法時,需要的支援/資源之變異數分析...137 表4-5-157 學歷與使用教學方法時,需要的支援/資源之變異數分析...138 表4-5-161 學科專長與使用教學方法時,需要的支援/資源之變異數分析...139 表4-5-163 學科專長與使用教學方法,需要的支援/資源之變異數分析...140 表4-2-a 教師性別與職務交叉表.........................147 表4-2-b-1 選擇教學法原因之解說總變異量...............153 表4-2-b-2 選擇教學法原因之轉軸後的成份矩陣...........154 表4-2-c-1 遭遇教學法困難之解說總變異量...............160 表4-2-c-2 遭遇教學法困難之轉軸後的成份矩陣...........161 表4-2-d-1 教師所需資源之解說總變異量.................163 表4-2-d-2 教師所需資源之轉軸後的成份矩陣.............163 表4-2-e 背景變項具顯著差異者.........................164 表4-2-f 教師於六大題題目陳述之同意程度排序...........165 圖次 圖2-3-1 教學三角錐...................................21 圖3-1 1 研究架構.....................................50 圖3-5 1 研究流程圖...................................65

    一、中文部分
    1111 教職網(2012)。101 年國中考程及錄取率總表。2013 年5 月25 日取自http://202.153.190.193/forum/attachment.php?aid=6709
    丘愛鈴(2006)。臺灣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研究的回顧與展望。高雄師大學報,20,21-44。
    江海韻(2010)。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角色改變歷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明清(1996)。教學方法的選用。載於黃政傑(主編),教材教法的問題與趨勢,33-44。臺北:師大書苑。
    吳清山、林天祐(1999)。協同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26,83。
    吳清山、林天祐(2001)。創造思考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39,60-61。
    吳裕聖、曾玉村(2003)。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小五學生科學文章理解及概念構圖能力之影響。教育研究集刊,49(1),135-169。
    吳碧霞(2003)。以「協同教學」模式進行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呂家豪(2009)。國民中學英語課程發展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弘善(譯)(2000)。Sternberg, R. J. & Spear-Swerling, L.著。思考教學。臺北:遠流。
    李坤崇(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臺北:心理。
    李春芳(1996)。協同教學法。載於黃政傑(主編),創思與合作的教學法,93-106。臺北:師大書苑。
    李風輝(2003)。國中英語教師對英語教學之信念及態度研究。南臺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李偉成(2004)。角色扮演教學法。載於霍秉坤(主編),教學方法與設計,115-131。香港:商務印書館。
    李隆盛(1996)。練習教學法。載於黃政傑(主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85-96。臺北:師大書苑。
    李園會(2003)。如何設計綜合活動學習領域,135-159。臺北:師大書苑。
    沈六(1993)。國民中學價值教學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2),101-118。
    沈六(1996)。角色扮演教學法。載於黃政傑(主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129-142。臺北:師大書苑。
    周愚文(1996)。講述教學法。載於黃政傑(主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41-52。臺北:師大書苑。
    林如萍(2003)。對「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我」的看法。載於吳菜霞等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秘笈(二),108-113。臺北:水牛圖書。
    林思道(2003)。國民中學教師對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接受度及執行時的困難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家政教育教學碩士論
    文,未出版,臺北。
    林秋伯(2010)。品格教育融入繪本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四年級學生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灣花蓮。
    林淑梤、張惠博、段曉林(2009)。促進實習教師教學學習的夥伴式實習輔導。教育科學研究,54(1),23-53。
    林朝鳳(1996)。討論法。載於黃政傑(主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53-69。臺北:師大書苑。
    林進材(2000)。教學方法與理論。臺北:五南。
    林麗婷(2000)。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經濟教育專業能力之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金樹人(1995)。角色扮演。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216-228。臺北:師大書苑。
    侯佳伶(2004)。高雄市國中不分類資源班教師國語文科課程模式、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之選擇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
    文,未出版,高雄。
    柯馨絜(2007)。繪本教學對國中資源班智能障礙學生英語字彙學習成效之研究,23-3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孫俊彬(主編)(2011a)。國民中學綜合活動1 下教師手冊。臺南:翰林出版。
    孫俊彬(主編)(2011b)。國民中學綜合活動2 下教師手冊。臺南:翰林出版。
    孫俊彬(主編)(2011c)。國民中學綜合活動3 下教師手冊。臺南:翰林出版。
    孫俊彬(主編)(2012a)。國民中學綜合活動1 上教師手冊。臺南:翰林出版。
    孫俊彬(主編)(2012b)。國民中學綜合活動2 上教師手冊。臺南:翰林出版。
    孫俊彬(主編)(2012c)。國民中學綜合活動3 上教師手冊。臺南:翰林出版。
    高強華(1995)。練習教學法。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267-275。臺北:師大書苑。
    高強華(1996)。發表教學法。載於黃政傑(主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107-116。臺北:師大書苑。
    高博銓(2007)。教學論:理論與基礎,23-43。臺北:五南。
    崔光宙(1995)。欣賞教學法。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229-258。臺北:師大書苑。
    康木村、柳賢(2010)。教學相長:融入協作教學之實習輔導模式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57,89-120。
    張世忠(2001)。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95-118。臺北:五南。
    張世忠(2002)。教學創新-應用與實例,208-229。臺北:學富。
    張世忠(2010)。教學原理:統整與應用,233-255。臺北:五南。
    張世忠、羅慧英(2009)。協同教學對國中學生所知覺的科學教師PCK 之影響。科學教育,17(1),1-20。
    張民杰(2001)。案例教學法──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張孟莉(2008)。國中綜合活動教師在教育情境中的行動選擇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論文。未出版,臺灣彰化。
    張郁婕(2002)。高中英文教師教法決策信念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灣彰化。
    張盛凱(2003)。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對教學法使用現況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景媛(2000)。綜合活動的教學策略。翰林文教雜誌網路版, 9。取自http://www.worldone.com.tw/magazine/09/09_10.htm
    張景媛(2003)。播撒希望的種子—談綜合活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載於吳菜霞等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秘笈(二),114-119。臺北:水牛圖書。
    張雅媚(2005)。案例教學法進行性別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國中綜合活動領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
    張德銳、邱惜玄、高紅瑛、陳淑茗、管淑華、蕭福生(2002)。協同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2)。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示例手冊。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5)。94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創意教學示例手冊。2012 年8 月12 日,取自教育課程與教學輔導組: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輔導群網站
    http://cve.ntnu.edu.tw/iala/share/recruit.php?class=102
    教育部(2007)。96 學年度優良教案暨多媒體甄選彙編。2012 年8 月12 日,取自教育課程與教學輔導組: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輔導群網站
    http://cve.ntnu.edu.tw/iala/share/recruit.php?class=102
    教育部(2008a)。97 學年度優良示例暨多媒體教案甄選彙編。2012 年8 月12 日,取自教育課程與教學輔導組: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輔導群網站
    http://cve.ntnu.edu.tw/iala/share/recruit.php?class=102
    教育部(2008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8c)。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修正草案對照表。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8d)。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9)。98 學年度優良示例暨多媒體教案甄選彙編。2012-08-12,取自教育課程與教學輔導組: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輔導群網站
    http://cve.ntnu.edu.tw/iala/share/recruit.php?class=102
    教育部(2010)。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2013-04-11,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50004
    教育部(2011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參、理念與目標。2013-05-26,取自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LevelNo=43
    教育部(2011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學習領域)修訂(微調)說明。臺北:作者。
    教育部(2011c)。教育部補助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要點。2013-05-26,取自http://140.111.34.34/docdb/files/dma7da0a07101419086.pdf
    教育部( 2012a )。各級學校資深優良教師獎勵要點。2012-08-18 , 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GL000619&KeyWordHL
    =&StyleType=1
    教育部(2012b)。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2013-04-19,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06
    教育部(2013)。303-5 國中教師數-按任教領域與性別分。2013-06-18,取自https://stats.moe.gov.tw/files/gender/303-5.xls
    郭如育(2011)。國中生情意教育的重要性及其課程設計原則。中等教育,62(2),138-154。
    陳玉蘭(2003)。論協同教學的實施與師資培育因應之道。教育科學,57-78。
    陳東漢( 2010 )。綜合活動領域省思教學的技巧。2012-11-01 取自http://enews.trsc.chc.edu.tw/99Webs/Subject/100S26-2.pdf
    陳彥廷(2002)。教學問題、因應策略與教學信念關係之研究──以一位高中數學教師為例。臺東師院學報,Vol.13-1,171-200。
    陳美玉(1998)。教師專業──教學法的省思與突破,119-126。高雄:麗文。
    陳健生(2004a)。討論教學法。載於霍秉坤(主編),教學方法與設計,44-59。香港:商務印書館。
    陳健生(2004b)。講述教學法。載於霍秉坤(主編),教學方法與設計,22-29。香港:商務印書館。
    陳健生、陳錦榮(2004)。合作學習。載於霍秉坤(主編),教學方法與設計,186-202。香港:商務印書館。
    陳祥裕(2006)。協同教學在國小綜合活動領域實施情形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灣嘉義。
    陳慧娟、洪久賢(2005)。九年一貫綜合活動領域實施概念構圖教學之成效研究。家政教育學報,7,1-29。
    陳龍安(1996a)。創造思考教學法(一)。載於黃政傑(主編),創思與合作的教學法,27-54。臺北:師大書苑。
    陳龍安(1996b)。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施。載於黃政傑(主編),創思與合作的教學法,1-26。臺北:師大書苑。
    陳麗華(1996)。批判思考教學的內涵與實際。載於黃政傑(主編),創思與合作的教學法,117-139。臺北:師大書苑。
    曾明惠(2004)。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教學歷程分析之研究。載於高新建(主編),教課程綱要實施檢討與展望(上),255-300。臺北:師大書
    苑。
    曾敏慧(2009)。案例教學法應用在性別教育之教學研究,26-4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游淑芳(2010)。應用方案教學於國小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光雄(主編)(1995)。教學原理。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6a)。合作學習教學法。載於黃政傑(主編),創思與合作的教學法,117-139。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6b)。教科書的誤用與正用。載於黃政傑(主編),教材教法的問題與趨勢,109-123。臺北:師大書苑。
    黃泰元(2010)。以活動本位教學策略將金管會理財教材融入國中正式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北。
    楊文金、熊召弟(1996)。問題解決教學法。載於黃政傑(主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143-156。臺北:師大書苑。
    楊思偉、葉天喜(2010)。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理念與內涵。載於魏麗敏(主編),綜合活動教材教法,3-18。臺北:五南。
    楊銀興、林麗雪(2010)。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教學實施與評量。載於魏麗敏(主編),綜合活動教材教法,75-91。臺北:五南。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第二版)。臺北:心理。
    廖智倩、闕月清(2001)。淺談「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協同教學。課程與教學,4(4),113-128。
    甄曉蘭(2001)。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155-159。臺北:元照。
    甄曉蘭(2003)。教師的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教育研究集刊,49(1),63-94。
    臺北市教育局( 2011 )。臺北市公立國民中學一覽表。2012-10-14 , 取自http://www.doe.taipei.gov.tw/ct.asp?xItem=1768133&ctNode=33540&mp=1040
    01
    歐用生(1995)。價值澄清法。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199-216。臺北:師大書苑。
    歐慧敏(2003)。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銜接理念。載於教育部(主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基礎研習手冊,32-66。臺北:教育部。
    蔡居澤(2010)。體驗教育反思活動之探討與實例。教師天地,165,11-18。
    蔡順良(2004)。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教師的課程意識與教學實務省思。載於
    高新建(主編),教課程綱要實施檢討與展望(上),209-254。臺北:師大書苑。
    鄭秀琴等(2011a)。國中綜合活動1 下教師手冊。臺北:康軒文教事業。
    鄭秀琴等(2011b)。國中綜合活動2 下教師手冊。臺北:康軒文教事業。
    鄭秀琴等(2011c)。國中綜合活動3 下教師手冊。臺北:康軒文教事業。
    鄭秀琴等(2012a)。國中綜合活動1 上教師手冊。臺北:康軒文教事業。
    鄭秀琴等(2012b)。國中綜合活動2 上教師手冊。臺北:康軒文教事業。
    鄭秀琴等(2012c)。國中綜合活動3 上教師手冊。臺北:康軒文教事業。
    鄭博真(2002)。協同教學—基本概念、實務和研究。高雄:復文。
    鄧慧茹(2006)。學前教師閱讀教學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賴淑娟(2009)。國小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教學信念對創意教學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灣嘉義。
    霍秉坤(2004a)。示範教學法。載於霍秉坤(主編),教學方法與設計,60-74。香港:商務印書館。
    霍秉坤(2004b)。練習教學法。載於霍秉坤(主編),教學方法與設計,75-93。香港:商務印書館。
    龔雅芬(2005)。在融合班級中應用合作教學於綜合活動領域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二、英文部分
    Alexander, R.(1999).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Skills: Instructional in the Psychomotor Domain, Ch. 19 in Instructional-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
    New Paradigm of Instructional Theory, vol.II. C.M. Reigeluth (Ed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Ball, D. L. & Cohen, D. (1999). Developing practice, developing practitioners. In. L. Darling-Hammond & G. Dykes (Eds.). Teaching as the learning profession:
    Handbook of policy and practice (1st ed., pp. 3-32.) San Francisco, CA: Jossey Bass.
    Bouck, E. C. (2007). Co-Teaching ... Not Just a Textbook Term: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51(2), pp. 46-51.
    Buckley, F. J. (2000). Team Teaching: What,Why and How? Thousand Oaks: Sage.
    Conley, M. W. (2009). Improving Adolescent Comprehension: Developing Strategies in Content Areas. In E. I. Susan& G. D. Gerald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p. 531-548). New York: Routledge.
    Dick, W. & Carey, L. (2011).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 (7th ed.). New York: Pearson Publishers.
    Fenstermacher, G, D. (1986). Philosophy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three aspects. In M. C.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 pp. 37-49). New
    York: Macmillan.
    Geen, A. G. (1985). Team Teaching in the Secondary Schools of England and Wales, Educational Review, 37, pp.29-38.
    Jacqueline, F. and Jenny, C. W. (2011). The Co-Teaching Professorship: Power And Expertise In The Co-Taught. Scholar-Practitioner Quarterly, 5(1), 52-68.
    Jang, S. J. (2006). 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team teaching upon two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Educational Research, 48(2), 177-194.
    Jonassen, D. H. (1999). Designing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 Ch.10 in Instructional-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 New Paradigm of Instructional
    Theory, vol. II. C.M. Reigeluth (Ed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Lewis, K. O. and Sincan, M. (2009). International Co-teaching of Medical Informatics for Training the Trainers in Content and Distance Education. Journal 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 13(2), 33-47.
    Martin, B. L. & Reigeluth, C. M. (1999). Affective Education and the Affective Domain: Implications for Instructional-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Ch.20 in
    Instructional-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 New Paradigm of Instructional Theory, vol.II. C.M. Reigeluth (Ed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astropieri, M. A., Scruggs, T. E., Graetz, J., Norland, J., Gardizi, W., and McDuffie, K.(2005). Case Studies in Co-Teaching in the Content Areas: Successes, Failures,
    and Challenges.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40, pp.260-270.
    Meehan, M. L. (1973). What about team teach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30(8), pp.717-720.
    Raphael, T. E., George, M., Weber, C. M. and Nies, A. R. (2009). Approaches to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E. I. Susan& G. D. Gerald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p. 449-469). New York: Routledge.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2.
    Watson, S. (2001). Reflection Toolkit. 2012-11-01 Retrieved from http://www.nationalserviceresources.org/filemanager/download/615/nwtoolkit.pdf
    Welch, M., Brownell, K., and Sheridan, S. M. (1999). What's the Score and Game Plan on Teaming in Schools: A review ofthe literature on team teaching and
    school-based problem-solving teams. Remedic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0(1), pp.36-49.
    Wenger, M. S. and Hornyak, M. J. (1999). Team Teaching for Higher Level Learning: A Framework of Professional Collaboration.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23(3), pp.311-327.
    Wilson, S. M. and Berne, J. (1999). Teacher Learning and the Acquisi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 examination of 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A. Iran-Nejad & P. D. Pearson (Eds.),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vol. 24, pp.173-207. Washington D.C.: AERA.

    下載圖示
    QR CODE